第一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中国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确定
发表时间:2003-10-28 23:30:23 来源:民间中国点击 635 次
从10月26日在贵阳召开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国确定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评审、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名单包括,综合性试点3个,即: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宜昌市;专业性试点7个,即:河北省武强县年画、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海南省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族文化保护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迥巴藏戏、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
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这次文化部决定开展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一批保护项目的实施,探讨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有效方式,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资源建设、队伍管理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通过试点工作,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立法进程。
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在过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对中国境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保护的一项规模庞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创造才能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特别是对濒危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系统地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等。这项工程计划从2004年起开始,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第一期2004年至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期2009年到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期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由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部门参加的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财政部安排了专项启动经费600万元,用于中华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前期启动和调研工作。
第一批试点:
综合性试点3个:
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宜昌市;
专业性试点7个:
河北省武强县年画、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海南省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族文化保护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仁县迥巴藏戏、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
中国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
新华网昆明4月13日电(记者李建敏)文化部13日于此间公布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名单,共29个。
综合性试点3个:
1、江苏省苏州市
2、福建省泉州市
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专业性试点26个:
1、北京市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
2、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
3、山西省地方戏曲-耍孩儿
4、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艺术
5、辽宁省凌源皮影艺术
6、吉林省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
7、黑龙江省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
8、上海市民间曲艺-锣鼓书
9、安徽省民间歌舞-花鼓灯
10、江西省地方戏曲-弋阳腔
11、山东省杨家埠木版年画
12、河南省传统庙会文化(浚县、淮阳县)
13、广东省民间工艺-雷州石狗
14、重庆市铜梁龙舞艺术
15、四川省民间歌舞-卡斯达温
16、陕西省西安古乐(鼓乐?)
17、青海省热贡艺术(同仁县)
18、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回族踏脚
19、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音像档案抢救
20、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民间音乐
舞蹈戏曲艺术遗产目录
21、国家民委文宣司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鄂伦春族、裕固族等)
22、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陕北小程村黄河原生态文化
23、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耀州窑传统工艺
24、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化遗产(贵州从江、威宁)
25、北京市民俗博物馆:老北京商业习俗
26、陈哲工作室: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
第二篇:民族民间文化小结
贵定县新铺中学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小结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贵定县新铺中学位于贵定县城北边一个偏远贫困的以苗族、布依族居多的少数民族乡——新铺乡。全乡总人口为1.8万,少数民族人口62%,其中苗族人员占41%。这里的苗族有着纯朴的民风民俗,特别是“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保持着古老而纯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舞姿优美,多次到首都北京等全国各地演出,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东方探戈”的美称。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根据贵定教育局、民宗局关于在全县中心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有关要求,在县、乡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校将“苗族长衫龙舞”列为地方课程教学,取得初步成效。现将开展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领导,才能保证民族文化保护与教育得到顺利开展。我乡“长衫龙”舞蹈以质朴刚健著称,舞蹈随芦笙吹奏的音乐时而腾空而起,1昂首相望;时而双龙抢宝,互不相让;时而相互缠绕,浮高浮低。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其内涵体现了苗族人民热爱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幸福家园的喜悦心情。新铺“长衫龙”舞是贵定县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产物。为加强学生对本乡本土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艺素质,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此,我校根据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把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聘任专兼职教师,以班级为活动单位,选定以“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主体,兼顾布依山歌等其他民族文化为教育内容,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2002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就以教育学生跳“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民族民间文化意识、热爱民族的兴趣、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为宗旨,组建兴趣班,利用学校苗族老师特长在课余时间教给学生“长衫垄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刚开始,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很不好意思,不愿跳,学校就要求教师必须带头,做学生表率,通过努力,学校已经营造了学习“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浓厚氛围。2004年兴趣班不断壮大,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挖掘、创新、展示民族歌舞,不断提升民族歌舞内涵。另一方面
还把布依族山歌引入课堂,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搜集民族文化遗产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民族工艺实用技术水平。
2006年3月在贵定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大力宣传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组建了“百人长衫龙舞蹈兴趣班”,同年8月,百人舞蹈班加入贵定县“千人长衫龙舞踏队”参加黔南州建州5 0周年庆典活动的表演。为了完成县委政府布置的演出任务,我校“百人长衫龙舞蹈队”不畏酷署,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参加训练,把各个舞蹈动作熟记于心,灵活展示于行,整体表演效果很好。之后,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又撒村民间艺人兰衡同志为民族民间文化辅导老师,利用地方课程对金校广大师生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还利用地方课程开设了书法班、美术班、民族山歌班、民族乐器演奏班、民族舞蹈班和体育兴趣小组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和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艺素质。也实现了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
三、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民族文化教育顺利推进。
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事业,要想 传承和发展我乡民族民间文化,没有资金投入很难推进工作。为 把.工作抓好,抓出成效,近几年来,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挤出资金1.6万元购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用品,开展各种活动。因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2007年在新铺乡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争取到县民宗局民族文化进校园补助经费5万元,制作了苗族绣花裙40套,添置民族乐器芦笙60支等。今年又获贵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补助活动经费1.5万元,这为深入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四、民族文化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艺术的价值在于塑造人的思想精神。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 心支持下,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全校师生已经学会
一些初级的动作,对当地苗族民间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为传承好贵定县民族民间文化,提高 民族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每年借助于民族节日或纪念日举办校园歌舞会演,繁荣校园民族文艺。2004年我校学生应应邀出席到昆明参加了民族歌舞表演,表演以苗族舞蹈为主,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我校组队参加了民族歌舞表演,表演以苗族舞蹈为主,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我校组队参加全县举办了“多彩贵州·贵定赛区”歌唱大赛也取得较好成绩。在我县“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旅游节等文艺汇演中。我校排练的“长衫龙”舞蹈也多次被安排到现场演出。黔南州建州5 0年庆典表演活动中,我县排练的l 000人“苗族长衫龙舞蹈表演队”节目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节目也被美称为“东方探戈”。我校学生表演突出,成效显著,因而我校获得县委、县政府“黔南州建州50周年庆典活动”贡献奖。近年来参加各种比赛的成绩„„
五、存在的困难及下步打算。
在现有基础上,要想使脚体动作达到“甩、摆、抬„„’’等顿挫有力、雄浑刚劲、舞姿优美、千姿百态的层次,需要有专业的老师长期指导和帮助,目前学校仅短期聘请民间艺人当辅导老师教给学生基本动作而已,再加上资金短缺,无活动经费,工作难开展。
从2007年秋季开始,学校以对“苗族长衫龙芦笙舞’’进行挖掘和提炼,在全校掀起跳“苗族长够龙芦笙舞’’的热潮,将当地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山歌)弓l入课堂,同时也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开展民族体育等项目的比赛,开发教本课程,做到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室、进师生头脑。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今后我校将继续努力,供鉴先进经验,并争取部门支持,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我乡已有几百多年历史的苗族长衫 龙芦笙舞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民族民间文化教师队伍范文
2013年晴隆县三宝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有:王元虎、肖正金、柳顺方.王元虎:主要负责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肖正金:主要负责彝族民族民间文化.柳顺方:为主要的民族民间艺人.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学校、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要以提升人民群众道德水准为主旨,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不断加大对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激活基层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能人的示范、组织和引领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中,达到提素质、强修养、增品位的目的。
第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撑点。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
有重要意义。
第三,选派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乡政府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他们的职责就是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推动农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农村有知识且表现突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 宝 学 校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2014年晴隆县三宝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有:王元虎、肖正金、柳顺方.王元虎:主要负责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肖正金:主要负责彝族民族民间文化.柳顺方:为主要的民族民间艺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民族地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三宝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学校、乡党委、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要以提升三宝乡人民群众道德水准为主旨,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不断加大对我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激活基层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我乡土文化能人的示范、组织和引领作用,使三宝乡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中,达到提素质、强修养、增品位的目的。
第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撑点。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
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选派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乡政府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他们的职责就是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推动农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农村有知识且表现突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要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 宝 学 校
二〇一四年三月八日
第四篇: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宁夏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族艺术、技术、礼仪、节庆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与此同时对民族文化的盲目开发也造成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破坏,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凸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民族民间艺术作为民族社会生活的形象代表,反映着民族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心理,在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环境而变化,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
从广义上讲,民族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方式。人类为适应环境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方式,一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方式,因此,文化成为人们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对应物。从狭义上来讲,民族民间文化以各种文化形态来体现和存在,主要表现为民族族服饰、民族宗教、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文物、民族戏剧、民族音乐、民族语 言、民族文字等客观存在。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空间,是一个群体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该群体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则是这个群体人们心理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自然观、宗教观、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情爱观乃至民俗民风、生产技能等,因此,这种文化艺术的所有表现方式都是这个群体思想感情的集体表达方式,属于这个群体所共同拥有。因此,民族民间文化所包含的民族认同、情感要求、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成为该民族的独特标识。成为信仰和心灵家园。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民族的群体行为和群体关系,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已然逝去的、行将没落的,抑或全面复活的、良性发展的,民俗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穿越时空之遮蔽,激活历史的、民族的、个体的灵魂记忆,不容臵疑地存在着,存在的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正视民俗文化的“绝对定位”,正视其文化母体的承载性及社会功能作用,拓展大文化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民众共同行就的文化自觉中,确立政府行为,搭建文化桥梁,以求对民俗文化做到传承与保护并举并进,以期达到提高国民精神与文化素质、促进民族自强之根本意义。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代表团团长、自治区副主席刘仲对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宁夏地处西部边陲,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漫漫千百载,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各种形态的民情民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歌舞音乐、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传统文化世世相传,无论它以何种载体存在,无一不流淌着民族的血脉,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印记着民族的情结,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一个民族的心理、行为、性格、审美、生产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变迁,对于研究艺术和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都具有“活化石” 的作用。由于偏僻的地理位臵、落后的交通、封闭的环境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原因,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因而有着相对的稳定性。随着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的日见深入,不仅拉近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也为其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铺设了广阔的天地和最方便快捷的通道,世界流行的交响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库、拉丁舞、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文化随着网络、电视、广播以倾泻的方式逼近了原来处于封闭状态的宁夏地区,面对这形形色色的文化大餐,人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刺激和心奋,由于经济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和崇外思想以及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在思想意识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将落后 和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连在了一起,关注外来文化的盲目效仿和吸收,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导致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竞争中失去了原有的大量受众群,本土文化面临着被遗弃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七届文联大会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如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保护、强化、发展宁夏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即成为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整套完整的保护措施和防范机制。
一.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信息库
21世纪是信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先进的音像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如实记录和永久保存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我们需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各艺术门类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记录、整理,采取动态和静态,外部形态和内部蕴含,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护,不仅要有充满动感的音像资料,还要有文字、图片、曲谱等静态资料;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艺术特色,风格特征及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变异给予客观的描述,还要记录与其生成、发展相关的民族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感情及感情表达方式;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本身这个主体做全面记录,还要对其工艺流程、制作方法、艺人情况、演出场所、表演时间、地点、服饰、道具、音乐、使用乐器等这些辅助部分及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都要做客观如实记录。因为往往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形成、风格流派、传播等与这些辅助部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惟其这样,才能达到全面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系统的最全面的保护。
目前,宁夏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已立项为部级和省级课题的《宁夏文化艺术多媒体信息库》的采集、整理工作已全面展开,本课题包括20个类别,基本含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所有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和文化艺术信息。这个信息库将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工程,不断的补充新内容,增加新资源,使它成为一个图文并茂、音像齐备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和档案库,在科学、系统的保存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同时,又为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研究、教育及交流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并可通过信息高速公 路与世界、外省接轨,将宁夏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任何民族民间艺术的产生、延续、传播、发展都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了这样的生态环境,民间艺术就可能逐渐退化或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后两项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明示出,凡是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政策开通的时代,其文化艺术必然繁荣昌盛,汉唐乐舞的大融合、大发展即是佐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腾飞、国策开放,社会和谐的大好形势,为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十部文艺集成的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凡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种类,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和具有相同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群体中,在时间上有代代相传、世世延续的传承特点。因而,应划定民族、地域特色浓,文化底蕴深,艺术价值高且原生态特点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乡镇为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根据其特点冠名,如“花儿之乡”、“秧歌之林”、“花灯之乡”等,并将与这些艺术种类文 化因素相关的建筑、遗址、实物、传统风俗等原状保存在所属的村落和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但是,这种保存决非是封闭式、真空化的,要将它转化为世界共享、为人类服务的文化资源,除政府部门为其提供表演机会外,还应与当地的旅游业建立联盟,使之成为集文化传播与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使国人和外国友人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能观赏到传统文化底蕴深、民族特色鲜明的纯正的民族民间艺术,收藏到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这时候,民族民间艺术就成为一把双刃剑,娱乐民众,获得经济效益,并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找到了新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运作中,切不可盲目媚俗,或为了追求商业化目的,随意歪曲、篡改或损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大家共同努力为民族民间艺术的完整保存维护一片纯静的蓝天。
2.搭建各艺术门类表演和展示的“舞台”
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祭祀活动是各民族民间艺术集中表演和展示的大舞台,鲜活多姿的歌舞、戏曲,制作精美的花船、狮子、花灯,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然而,随着西部开发过程中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加快,群众对年复一年、变化甚微的本土民间艺术渐次产生了审美疲劳,生出厌倦之 意,我们明显看到,现在民间的社火表演其热情及参与程度较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显逊色,人们的兴趣转向了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蹦迪,从而冷落了自己传统的文化娱乐,长此以往,民族民间艺术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自消自灭。鉴此,我们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分区域、定期按届的在节假日、民俗活动日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各种文艺竞演活动,如社火比赛、花儿演唱会、民间艺术节、旅游节等,使民族民间艺术能在鲜活的状态下得以延续和保存。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民间艺术团走出本地区,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示宁夏光彩灿烂的本土文化艺术,以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参与的积极性,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3.着力保护和培养民族民间艺术传人
民族民间艺术的载体和传播是人,人自然是民间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因素,各种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延续主要靠艺人的口传身教。目前现状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艺人年事已高却后继无人,随着艺人的谢世,有些绝活和特技也相继绝迹,这是极大的憾事。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土生土长热爱民间艺术的传人,动员有艺术造诣的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在政策上给他们予关注,经济上给他们以补助,精神上给他们以慰 8 籍,如授予其民间艺术家等称号,使民族民间艺术及民间绝活、特技如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应该在发展中求保存
世间万物绝非一尘不变,而是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任何文化的传统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变体”,而非僵死、停滞的“固体”,作为反映人民生活及内心情感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所以,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应遵循物质运动之规律,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但是,这种发展和优化必须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内涵和风格的前提下。
1.群众性自娱自乐式的保护与发展。
任何民族民间艺术的形成,都是各民族间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民族民间艺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性特征,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的不同,各民族民间艺术又有着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了本民族的精、气、神,甚至成为民族的标志,深深地融入在民族的潜意识中,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内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文化娱 乐形式的多样化及功能价值的转变,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会发生变化,有的兴盛,有的则衰落。我们要做的是宣传其文化价值,并参与到继承和发展的工作中,使其从衰落走向兴盛。宁夏泾源县的回族舞蹈《踏脚》由衰落到兴盛便是极好的事例。泾源县是回族主要集聚地,回族人口占 97%,而《踏脚》仅在园子村这一个回族乡流传。《踏脚》是一种含有竞技成分的群众文体活动,本已显衰落之势,民舞普查发现后,县文化馆、乡文化站的干事们多次深入民间与当地群众同跳共“踏”,逐渐掌握了其特点规律,继而同当地群众一道在保持原舞动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化,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为了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泾源县将文化馆专干和回族群众组成《踏脚》表演队,开幕式表演时引起轰动,不但获得金奖,而且连续被邀请参加了第三、四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最可喜的是,那些参演的群众将经过加工整理过的踏脚舞动作带回民间,大大丰富了民间《踏脚》的动作语汇,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现在,《踏脚》在园子村十分盛行,甚至一些女娃也参与到以往只有男子独占的娱乐行列中。可见,民间艺术的与时俱进及优化发展对其保存是何等重要。
2.专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保护和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将给宁夏带来多种文化的交汇、碰撞、激活和融合,这是宁夏本土文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本土文化的大好机会。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于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不断发展,对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文艺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原点”的巨大本原作用,在深入民间,虚心学习,真正掌握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拓宽思维空间,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创造出民族民间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与现代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新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几十年来,宁夏的文艺人走过了一条艰辛的发展创新之路,他们始终把回族艺术的创作作为己任,他们从回族民间传说、民间花儿及习俗中汲取营养,提炼素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创作了花儿歌舞剧《曼苏儿》,开花儿歌舞剧新剧种之先河,即而,回族大型歌舞《九州星月》、《塞上春潮》、《塞上明珠》等相继而出,歌曲《吆骡子》、《宁夏川》、《牧羊哥哥上了山》,舞蹈《汤瓶舞》、《山娃子》、《洗礼》、《盖碗情思》等深受群众欢迎。这些根植于民族民间的生活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时代特点突出的新的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从而得到人们的厚爱,对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艺术的保存要与国民的教育相结合
艺术就本质而言,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其教育意义是让人们了解艺术的基本特征,培养其参与能力、欣赏评判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学习,体验美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唤起国人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推动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重要的一环。全民性艺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即校园教育(包括艺术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和社会教育,让学生和广大的群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各艺术门类的特征,领略各艺术门类的魅力,了解其文化内涵,培养一支懂得文艺理论知识,又具有表演、制作能力的队伍,他们便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当众多的国民都从内心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参与其中时,何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会消失,会被同化?
五.重视民族民间文艺理论的研究
文艺理论是对文化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艺术本体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的思考和提升,因此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普查、挖掘、收集、整理、编纂工作,不仅积累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热爱民族民间艺术、有丰富 实践经验、熟悉当地情况并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他们是各民族民间艺术的专家,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和人才资源。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启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如果说上个世纪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是一个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那么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则是其延续,这种延续,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本体资源的保护发展上,也应该体现在为此做出贡献的客体----曾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身上,文化主管部门要发挥他们的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提供方便,请他们继续参与指导这项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走弯路,又可以节约经费,节省人力、物力,并且对后继者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另外,还要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与文化艺术的保存发展相挂钩,广泛宣传理论工作者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而得出的各类民族民间艺术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及相关边沿学科的知识。全民知晓了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与珍贵,民族民间艺术才会有真正的生存和延续的空间。宁夏政府对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十分重视,提出了“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制定了“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我们申报的泾原县回族村流传的舞蹈《踏脚》、回族群众世代传唱的“花儿”等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文化保护工程。宁夏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已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展开文化艺术遗产的普查、摸底、论证 工作。我们相信,经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保护措施的实施,宁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必能得到全面、科学、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开发这个机遇,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接纳吸收其他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同时,发展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因此,综上所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并且要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才是我们迎合时代潮流,社会进步首当其冲的任务。
刘育
第五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材料汇报
贵州省第四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汇 报 材 料
紫云自治县宗地民族中学
紫云县宗地民族中学位于贵州省紫云县城东南隅,地处麻山腹地。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都是苗族,有少部分的汉族和布依族,这也是亚鲁王的故乡。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校教职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开拓创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目前,学校正在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思路,以独到有力的管理措施、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努力创造一所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民族中学。同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我校会重点围绕苗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紫云县境内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亚鲁王)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
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1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县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在这样一块充满民族气息的土地中,我们将根据有利条件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学校真正服务于少数民族学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这也是我校办学的主要方向。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建设一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学校。为此,特制定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
一、领导机构
组 长:韦堂伦(宗地民族中学校长)副组长:杨再华(宗地民族中学政教处主任)
成 员:郭春华 张榜品 闵卫勇 姜世雄 陈莉 危福明 邓兴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基本条件
重视和发展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直是我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源远流长。为了传承、保护,弘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水平,促进民族团结,我们曾开展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为了继续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精髓。旨在挖掘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和学习借鉴其它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和注入新的血液,今后我校将邀请有权威的少数民族同胞(如民间艺人罗发兴老师)到我校传经送宝,同时
为了更进一步地搞好我校的这一特色教育,我们将抽一部分教师进行有关方面的技能培训。
我校虽有坚定团结的领导集体,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优美的校容校貌,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严谨务实的教研课改风尚;但严重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欠缺开办少数民族特长教育的器械和设施,并且还需大量资金的注入。
三、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面临的资源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本地区民族优秀文化的人才。但在办学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是,所有开设课目,都只能让对这方面略有所特长或爱好的老师去完成,基础的知识还可讲授,欲达到或提高一个层次,则有点强人所难,更谈不上什么专业化了。若采取向社会聘用,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又何来资金呢?学生是否能学好,教师是关键。因此,师资的缺乏,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的一大难题。
我乡境内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国家级景区格凸河下游摆架河、鼠长河;明清年间的湾塘村羊寨官堡,亚鲁王曾生活和战争的地方--德昭等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这些都是还未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我校将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使校园文化与之相结合,是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研究调查阶段。
1、组织教师深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我乡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情况。
2、进行归纳、分析、汇总、整理等一系列工作。
3、提出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制定出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实施阶段。
1、立足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
2、在学校以前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兴趣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继续开展好这方面的活动。
3、在开展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
4、创建独具少数民族风格的校园文化,加大宣传力度。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推广、普及阶段。
1、在以往开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创设之路。
2、普及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使我校成为一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学校,为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总结经验,把我校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向社会,扩大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的氛围。
五、实施办法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六、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开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我乡乡村旅游的发展)。
1、苗族唢呐舞、庆丰收歌舞
2、苗族山歌
3、陀螺
4、刺绣
5、剪纸
6、木叶哨
七、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所需解决的问题
1、师资问题。
我校无舞蹈、乐器、苗族山歌等方面的人才。
解决办法:是否可在本校抽派一名教师到外进行专门培训,回来后专
任少数民族项目的教学?此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前提。
2、教材的开发。
我校曾对此进行过尝试,但仅仅只限于业余爱好,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中,只能半途而废。
解决办法:成立教材开发、编写领导小组。在学校中抽一些在此方面有爱好且文笔较好的教师,用一定的时间脱离教育教学,专职从事教材的开发编写。抽一部分热爱民族文化的教师组成资料收集小组,下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
所需资金:作为活动资金,大约50000元左右。
3、音乐器材,如唢呐等,大约在2000元左右。总共合计需资金大约:52000万元左右。
对于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在我校是首次进行,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只能逐步探索,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经验,从而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本方案。
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市、县民宗局,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宗地民族中学 2013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