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民间文化个人事迹材料
民族民间文化个人事迹材料
***,男,布依族,出生于1970年10月8日,大专文化程度,1991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历时十七载的教坛生活均在**学校——他的家乡耕耘。1992年3月至1994年8月在**学校任团支部书记工作,1994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学校任总务工作,1998年9月至2001年9月在**学校任教导主任,2001年10月至今在**学校任校长(兼**机关支部书记)。
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他,从小深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对家乡的民间文化底蕴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家乡民间文化的发展报以极大的希望。他深爱自己的工作,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安教、乐教、善教。在教学岗位与地方民间文化的挖掘、传承上他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为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作中他通过书本知识与地方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的融合育导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才,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成长。而他也在奉献中得到了家乡人民的好评。
一、深入民间文艺团体,挖掘地方文化
2004年秋,在上级“关于挖掘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文化”精神的指引下,他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民间文艺团体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文艺项目,使地方文化在校园内得以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他充分利用假期和工作之余多次深入村寨文艺团体采集地方民间文化,收集了部分常用的布依语、苗语,淳朴的布依山歌、苗歌,结识了多彩多姿的布依舞蹈—竹筒舞、苗族舞蹈—板凳舞,幽雅的布依小调,布依唢呐、二胡、直箫、木叶、月琴、快板;精彩的舞狮、高跷、踢毽、踢糠包、射弩、转球、鸡儿棒、转秋;刺绣、纺织等民间文化内容。
二、耐心细致、迎难而上。
2005年春季学期他大胆地将“民间文化进课堂”写入了学校学校工作计划,遭到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反对。面对来至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他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采取积极的自我尝试、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和学生的参与体会等方式争取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转眼一年半载已过,民间文化进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发挥的作用深深地打动了教师和家长的心。2006年10月在他的感召下,迎来了楼纳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会议的召开,会议中第一次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落实的过程中,涉及领导小组建立的问题,身为学校负责人和领导小组建立牵头人的他,在动员民间艺人进入领导小组为学生作指导上遇到了很大困难。为组建成功,他利用课余或夜间时间深入艺人家中一边求教艺人,一边耐心地同他们谈心,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于2007年2月如期得以成立,民间艺人的进入不但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而且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倾心倾力、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一边忙于学校管理、一边忙于课堂教学、一边忙于民间文化调研„,他深感责任重大,他总是倾心倾力地追逐着他所从事的事业、执着地追求着他所认定的目标,且永不停息。就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而言,他正朝着2004年他在计划中定出的目标“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展现地方特色(文体)、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于地方旅游开发的艺术型队伍”而奋斗。
2004年10月他凭借着儿时所受地方文化的熏陶和工作之余一次次跟民间艺人的接触与请教,他将收集到的民间文化进行认真整理,并将它同学校教学结合起来,开了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先河,同时他先后引领教师将转球、糠包、布依竹筒舞、板凳舞、直萧、二胡、等民间体育、音乐项目引入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做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丰富了课堂内容,给校园增添了不少生趣。
2007年3月中旬至今,在他的感召下,学校举办的二胡培训班由原来的17人上升到了36人,月琴培训班由原来的9人上升到了28名,民族舞蹈队由原来的21人上升到了39人,参加直箫和笛子培训的学生也相应增加了一半。在培训过程中,由于民间艺人只会口头传输而不能将民间曲调用曲谱的形式书面展现给学生,给学生学习带来极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校长利用课余时间一边将民间艺人弹唱的曲调内容写成词(谱)、一边挤出时间亲自为民间艺人和培训学生进行识谱练习。他的培训使民间艺人对乐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效率。
四、甘作人梯,让民间文化之光为校园和谐注入新的活力。谈到取得成就,*校长如此表白:“我这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人梯顶端的缘故。没有党和政府的培养,没有广大楼纳父老乡亲的捧爱,我追求生命或许枯萎了。为了地域民间艺术的长盛不衰,我也要作人梯!”
近年来,他的付出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但他仍然在思考着如何推动民间文化进校园再上新台阶。为此,他经常挤出时间虚心向民间艺人请教,挤出时间培训学生也培训自己。2004年以来,他利用假期和工作之余培训的师生近200余名,为了开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气,他刻意培养近15名女生二胡、月琴后备人才,使学校民间文化舞台上既有杨忠保也有穆桂英,为楼纳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进学校活动进入繁荣期立了功。
最可喜可庆的是由他组织领导的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艺术队,在05、06、07、08年度学校的六·一节和查白歌节演出时,迎来观众阵阵的掌声和赞誉;是那时刻回荡在校园内幽雅而婉转和谐的曲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座右铭。十七年风雨沧桑,依然心性不变。他始终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著自己的理想,守望著那个甜美的梦,谱写著一曲人生平凡而卓越的乐章。
第二篇:民族民间文化小结
贵定县新铺中学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小结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贵定县新铺中学位于贵定县城北边一个偏远贫困的以苗族、布依族居多的少数民族乡——新铺乡。全乡总人口为1.8万,少数民族人口62%,其中苗族人员占41%。这里的苗族有着纯朴的民风民俗,特别是“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保持着古老而纯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舞姿优美,多次到首都北京等全国各地演出,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东方探戈”的美称。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根据贵定教育局、民宗局关于在全县中心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有关要求,在县、乡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校将“苗族长衫龙舞”列为地方课程教学,取得初步成效。现将开展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领导,才能保证民族文化保护与教育得到顺利开展。我乡“长衫龙”舞蹈以质朴刚健著称,舞蹈随芦笙吹奏的音乐时而腾空而起,1昂首相望;时而双龙抢宝,互不相让;时而相互缠绕,浮高浮低。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其内涵体现了苗族人民热爱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幸福家园的喜悦心情。新铺“长衫龙”舞是贵定县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产物。为加强学生对本乡本土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艺素质,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此,我校根据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把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聘任专兼职教师,以班级为活动单位,选定以“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主体,兼顾布依山歌等其他民族文化为教育内容,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2002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就以教育学生跳“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民族民间文化意识、热爱民族的兴趣、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为宗旨,组建兴趣班,利用学校苗族老师特长在课余时间教给学生“长衫垄苗族芦笙舞”的基本动作。刚开始,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很不好意思,不愿跳,学校就要求教师必须带头,做学生表率,通过努力,学校已经营造了学习“长衫龙苗族芦笙舞”的浓厚氛围。2004年兴趣班不断壮大,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挖掘、创新、展示民族歌舞,不断提升民族歌舞内涵。另一方面
还把布依族山歌引入课堂,利用远程教育设备搜集民族文化遗产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民族工艺实用技术水平。
2006年3月在贵定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大力宣传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组建了“百人长衫龙舞蹈兴趣班”,同年8月,百人舞蹈班加入贵定县“千人长衫龙舞踏队”参加黔南州建州5 0周年庆典活动的表演。为了完成县委政府布置的演出任务,我校“百人长衫龙舞蹈队”不畏酷署,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参加训练,把各个舞蹈动作熟记于心,灵活展示于行,整体表演效果很好。之后,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又撒村民间艺人兰衡同志为民族民间文化辅导老师,利用地方课程对金校广大师生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还利用地方课程开设了书法班、美术班、民族山歌班、民族乐器演奏班、民族舞蹈班和体育兴趣小组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和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文艺素质。也实现了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
三、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民族文化教育顺利推进。
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事业,要想 传承和发展我乡民族民间文化,没有资金投入很难推进工作。为 把.工作抓好,抓出成效,近几年来,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挤出资金1.6万元购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用品,开展各种活动。因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2007年在新铺乡人民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争取到县民宗局民族文化进校园补助经费5万元,制作了苗族绣花裙40套,添置民族乐器芦笙60支等。今年又获贵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补助活动经费1.5万元,这为深入推进民族文化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四、民族文化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艺术的价值在于塑造人的思想精神。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 心支持下,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全校师生已经学会
一些初级的动作,对当地苗族民间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为传承好贵定县民族民间文化,提高 民族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每年借助于民族节日或纪念日举办校园歌舞会演,繁荣校园民族文艺。2004年我校学生应应邀出席到昆明参加了民族歌舞表演,表演以苗族舞蹈为主,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我校组队参加了民族歌舞表演,表演以苗族舞蹈为主,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我校组队参加全县举办了“多彩贵州·贵定赛区”歌唱大赛也取得较好成绩。在我县“金海雪山”民族文化旅游节等文艺汇演中。我校排练的“长衫龙”舞蹈也多次被安排到现场演出。黔南州建州5 0年庆典表演活动中,我县排练的l 000人“苗族长衫龙舞蹈表演队”节目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节目也被美称为“东方探戈”。我校学生表演突出,成效显著,因而我校获得县委、县政府“黔南州建州50周年庆典活动”贡献奖。近年来参加各种比赛的成绩„„
五、存在的困难及下步打算。
在现有基础上,要想使脚体动作达到“甩、摆、抬„„’’等顿挫有力、雄浑刚劲、舞姿优美、千姿百态的层次,需要有专业的老师长期指导和帮助,目前学校仅短期聘请民间艺人当辅导老师教给学生基本动作而已,再加上资金短缺,无活动经费,工作难开展。
从2007年秋季开始,学校以对“苗族长衫龙芦笙舞’’进行挖掘和提炼,在全校掀起跳“苗族长够龙芦笙舞’’的热潮,将当地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山歌)弓l入课堂,同时也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开展民族体育等项目的比赛,开发教本课程,做到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室、进师生头脑。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今后我校将继续努力,供鉴先进经验,并争取部门支持,进一步搜集、挖掘、整理、保护、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我乡已有几百多年历史的苗族长衫 龙芦笙舞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民族民间文化教师队伍范文
2013年晴隆县三宝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有:王元虎、肖正金、柳顺方.王元虎:主要负责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肖正金:主要负责彝族民族民间文化.柳顺方:为主要的民族民间艺人.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学校、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要以提升人民群众道德水准为主旨,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不断加大对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激活基层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能人的示范、组织和引领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中,达到提素质、强修养、增品位的目的。
第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撑点。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
有重要意义。
第三,选派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乡政府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他们的职责就是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推动农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农村有知识且表现突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 宝 学 校
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
2014年晴隆县三宝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民族民间文化专长教师队伍有:王元虎、肖正金、柳顺方.王元虎:主要负责苗族民族民间文化.肖正金:主要负责彝族民族民间文化.柳顺方:为主要的民族民间艺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民族地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重视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三宝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具有较为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组织能力,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学校、乡党委、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要以提升三宝乡人民群众道德水准为主旨,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不断加大对我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激活基层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我乡土文化能人的示范、组织和引领作用,使三宝乡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中,达到提素质、强修养、增品位的目的。
第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撑点。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
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选派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和乡政府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他们的职责就是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推动农村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农村有知识且表现突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少数民族地区要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就必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 宝 学 校
二〇一四年三月八日
第四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材料汇报
贵州省第四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汇 报 材 料
紫云自治县宗地民族中学
紫云县宗地民族中学位于贵州省紫云县城东南隅,地处麻山腹地。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都是苗族,有少部分的汉族和布依族,这也是亚鲁王的故乡。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校教职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开拓创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目前,学校正在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思路,以独到有力的管理措施、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努力创造一所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民族中学。同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我校会重点围绕苗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紫云县境内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亚鲁王)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
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1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县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在这样一块充满民族气息的土地中,我们将根据有利条件培养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使学校真正服务于少数民族学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这也是我校办学的主要方向。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建设一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学校。为此,特制定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
一、领导机构
组 长:韦堂伦(宗地民族中学校长)副组长:杨再华(宗地民族中学政教处主任)
成 员:郭春华 张榜品 闵卫勇 姜世雄 陈莉 危福明 邓兴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基本条件
重视和发展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一直是我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源远流长。为了传承、保护,弘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水平,促进民族团结,我们曾开展了以下一系列工作:
为了继续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精髓。旨在挖掘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和学习借鉴其它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和注入新的血液,今后我校将邀请有权威的少数民族同胞(如民间艺人罗发兴老师)到我校传经送宝,同时
为了更进一步地搞好我校的这一特色教育,我们将抽一部分教师进行有关方面的技能培训。
我校虽有坚定团结的领导集体,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优美的校容校貌,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严谨务实的教研课改风尚;但严重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欠缺开办少数民族特长教育的器械和设施,并且还需大量资金的注入。
三、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面临的资源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本地区民族优秀文化的人才。但在办学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急迫的问题是,所有开设课目,都只能让对这方面略有所特长或爱好的老师去完成,基础的知识还可讲授,欲达到或提高一个层次,则有点强人所难,更谈不上什么专业化了。若采取向社会聘用,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又何来资金呢?学生是否能学好,教师是关键。因此,师资的缺乏,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文化的一大难题。
我乡境内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国家级景区格凸河下游摆架河、鼠长河;明清年间的湾塘村羊寨官堡,亚鲁王曾生活和战争的地方--德昭等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这些都是还未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我校将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使校园文化与之相结合,是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研究调查阶段。
1、组织教师深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我乡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情况。
2、进行归纳、分析、汇总、整理等一系列工作。
3、提出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制定出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实施阶段。
1、立足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
2、在学校以前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兴趣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继续开展好这方面的活动。
3、在开展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
4、创建独具少数民族风格的校园文化,加大宣传力度。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推广、普及阶段。
1、在以往开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创设之路。
2、普及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使我校成为一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学校,为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总结经验,把我校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向社会,扩大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的氛围。
五、实施办法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六、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开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我乡乡村旅游的发展)。
1、苗族唢呐舞、庆丰收歌舞
2、苗族山歌
3、陀螺
4、刺绣
5、剪纸
6、木叶哨
七、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所需解决的问题
1、师资问题。
我校无舞蹈、乐器、苗族山歌等方面的人才。
解决办法:是否可在本校抽派一名教师到外进行专门培训,回来后专
任少数民族项目的教学?此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前提。
2、教材的开发。
我校曾对此进行过尝试,但仅仅只限于业余爱好,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中,只能半途而废。
解决办法:成立教材开发、编写领导小组。在学校中抽一些在此方面有爱好且文笔较好的教师,用一定的时间脱离教育教学,专职从事教材的开发编写。抽一部分热爱民族文化的教师组成资料收集小组,下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
所需资金:作为活动资金,大约50000元左右。
3、音乐器材,如唢呐等,大约在2000元左右。总共合计需资金大约:52000万元左右。
对于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在我校是首次进行,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只能逐步探索,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经验,从而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本方案。
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市、县民宗局,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宗地民族中学 2013年08月02日
第五篇:2012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2012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2012年-2013年学第一学期)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成立工作作领导小组针对苗乡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几个组,重点围绕苗族、仡佬族的历史文化,本土民族中较为久远文化教育,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市坪乡四村八寨的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两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乡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
一、我校的民族概况及现状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实践中相互交融,仍然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正直勇敢的市坪人民,形成了独特厚重的乡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现代化进程无情淹没的危险,多少老歌无人唱,多少礼仪无人懂,勤劳、正直、善良的传统美德正逐步流失,文明礼貌日渐淡化,为深化教育改革传承优秀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民间文化更是刻不容缓,通过安排老师走村窜寨收集资料,安排专人辅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编排一系列文艺节目,举行汇报演出,在我校范围内掀起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热潮,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一条符合我乡实际的绿色通道。
二、取得的成绩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乡村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 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多次组队走村入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四、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猫洞乡中心学校 2012.9.17
木耳小学 2012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