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干群关系的思考5篇

时间:2019-05-14 05:2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干群关系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干群关系的思考》。

第一篇: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干群关系的思考

关于在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

融洽干群关系的思考

干部是关键,群众是基础,只有正确处理好了干群关系,变“要农民干”为“农民要干”,才能快速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一、干群关系在基层农村工作中的作用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融洽的干群关系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综合体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才能取得实效。古人云:“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基层干部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和谐的干群关系,才能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二)融洽的干群关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稳定的大局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气顺、干群关系融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才能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民收入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关系才能进一步稳定和谐。

二、当下干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针对我镇而言,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经济水平相对薄弱,随着一系列亲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但是,在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集中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土地整理和场镇改造等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受个本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个别群众不太支持、不太配合,甚至极个别反对,这些都是干群关系不和谐的因素。究其原因有三:

(一)干部思想保守,工作方法陈旧

由于过去学习机会有限,少数干部知识文化水平相对有限,思想上相对保守,所以相对缺乏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政策理解宣传能力,面对突发状况、复杂问题不能及时找出解决办法,灵活处理;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尤其是征地拆迁和农转非政策不能深刻理解,广泛宣传,有效解释,引起群众不满;还有个别干部不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不善于分析新问题,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存在命令主义,激起群众的强烈反感,引起干群矛盾。

(二)主动意识不强,沟通渠道不畅

目前,机关内部仍存在着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少数干部仍坚持群众不主动上门,就不闻不问,闭门造车的工作心态,积极主动深入 2

意识不强,群众呼声及时反映有限,导致干部在制定、执行政策上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容易得不到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

(三)群众觉悟不高,思想道德滑坡

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的影响,部分农民对新政策、新事物接受慢,适应能力差,心理容易失衡。一是部分群众平均主义心理、自私自利心理强烈,国家集体观念淡薄,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要权利,不要义务。二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极易在征地拆迁中产生一夜暴富的想法,与现实政策格格不入,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三、融洽干群关系的思考

(一)以项目为载体,助农增收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团结群众,融洽干群关系的根本保障。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项目建设是前提。只有立足实际,大力开展生态有机高效农业和都市现代观光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经济价值;只有全面引导各村盘活集体财产,充分开展土地综合整理,才能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值;只有全面加快场镇改造、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的腰包鼓了,群众对干部的看法才会 3

从根本上改变,干群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融洽。

(二)以教育为支点,改进作风

当前,正是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迅速提升,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迫切需要抓好广大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尤其是在征地拆迁中坚决杜绝损害侵犯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另一方便迫切需要广大干部自身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坚持实事求,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以活动为桥梁,密切联系

一是定点挂村。党政领导、机关部门领导定点包干到村,建立起覆盖面广、连接点多、联系线长的干群联系网络。

二是定次交流。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沟通和思想交流每月不少于4次,确保及时深人地了解社情民意。

三是定向结对。村两委干部每人要重点结对联系群众5到10户不等,对于生活困难户、拆迁问题户、“尖头刺儿”户等由镇干部重点联系,将干部联系群众的触角伸展到了最敏感、最活跃、最关键的基层第一线。

四是定标考核。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责任制,明确考核标准,填写结对手册,将每次联系情况记录在案。

(四)以民心为纽带,树立形象

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树立政府形象,争取“民心”的德政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干群关系,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实惠。二是规范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让群众知实情、共监督。三是建立健全信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变来访为回访,变被动为主动,让百姓能诉心声,干部能知民情,把矛盾化解在最底层,消除于萌芽状态,使社会更稳定,干群关系更和谐。四是重点抓好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诸如公益事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生活等民生实事项目,真正解决好群众实际需求。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几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全省各部门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且初步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和实际需要的新的村镇规划体系,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从农村本身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社会因素,它所带来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村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公共事业举步维艰的矛盾。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当前我省农村村级公益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经久失修,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如农村教育、卫生等问题因村级经济薄弱,很难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五保户、贫困户、伤残军人的几项开支来源无法保障。另外,有些地方像修路、架桥和植树造林以及学校维护等基础设施也由于没有经费而陷入停滞状态。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必然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新型农村政府体制要求与基层政权管理效能弱化的矛盾。全面取消农业税,客观上提出了按照现代国家建设的要求,在农村基层构建适合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建立公共服务型的现代农村政府。这必然使现有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工作方式、乡镇发展方式和乡镇工作重心等都面临着转型的严峻挑战。转型以后,乡镇政府主要应承担四项职能:承担发展公益事业,控制人口增长的职能;承担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若干职能;承担辖区内行政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承担有限的交通、通讯、教育、文体、社保等服务职能。但实际情况是,免税以后,尽管确定了今后乡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以乡镇政府为中心的基层政府行为工作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这种“迷失”现状对全省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

3,基层管理职能的变化与乡镇干部职能转化滞后的矛盾。过去我们的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是以管理为主,主要的精力用于收取农业税等等,而今农业税全部免征,乡村两级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工作格局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作为直接面向农民的一级政府,其工作的职责和方式也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即干部的主要精力应该投入到服务型方面去。过去乡镇对农民是管理,强调为民作主,现在强调以民为本,干部要为农民服务。过去干部对农民居高临下,现在强调相互平等。但现在一些乡镇干部的职能转换却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使乡镇干部树立丰富农民的工作理念已成当务之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矛盾。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社会保障的层次低、范围小,社会保障的基金基数小,使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覆盖面窄的问题。第二,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以养老、医疗为重点,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功能还相对弱化,农村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第三,管理分散。如对现有农村的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定点机构管理不严,报销机制不合理等等。第四,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使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极易形成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既包

括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不断进步等等。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该从眼下问题着手解决:

1,积极稳步推进乡村新政建设。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机构保障。转变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府的服务性特征,要引导乡镇干部适应改革需要,逐步调整工作态度和方法,由“权利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根本上促进乡政府职能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化,使基层政权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到行政管理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上来。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绩效评估体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上级评估与百姓评估相结合。还要逐步发展农村的各类民间组织,如专业经济协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和文化活动协会等,旨在通过这些组织帮助政府承担一部分职能,以减少政府开支,促进乡镇政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2,重构农村公益事业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努力实现多元化投资机制,辅之于市场化的手段,实现政府、民营组织、个人等多元合作的供给网络,广泛吸引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逐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快农村政治体制创新步伐,切实实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监督机制,增加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要鼓励各村级组织加强对外联系,积极争取友好单位的帮助与支持,进行公益事业建设。对范围较大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应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3,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改变农村有病怕就医的局面,需要雄厚的资金基础。根据现有的财力,在目前情况下,应该吸收国外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多元化救助模式,广泛采用民间和社会的力量,采取政府帮助、社会捐助、企业扶持等多种方法,加快解决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就医、上学等困难和问题。

总之,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尽管后农业税时代建设新农村面临重重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就能逐步扫除障碍,为建设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新形势下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思考

---对“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响石镇党委、政府以“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调研课题,通过视察“群乐人家”建设、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了解到当前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下几点看法及意见。

一、新农村综合体基本情况。

“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位于县城西南,以响石镇群乐村为核心,涉及响石、圣灯2个镇4个村,核心区面积1.85平方公里、农户450户、1895人。

自2012年6月启动“群乐人家”建设以来,坚持规划引领、适度集居、突出产业特色、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生产生活要素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原则,按照“一三五七”(一个目标、三个原则、五个重点、七项机制)的工作方法,有效破解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规划、用地、保障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综合体完成投资14850万元,整体流转土地5000亩,新建四合院民居53户、风貌改造423户,1200平方米“1+6”党群服务中心、800平方米广场、水电气等公共附属设施18项,于2013年10月底全面竣工,通过初评和总评,名列内江市一等奖第一名,初步实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标。

“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既直接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也对农村的文明意识,行为方式取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上“散、小、全”;在居住环境上“脏、乱、差”;在思想观念上“等、靠、要”。为此,要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规划建设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没有规划、没有设计,绝大多数农村建房都是讲究风水迷信学说,各自为阵,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土地浪费较多。房子盖了几年落后了,又撤了再盖,资金浪费也大。房子凌乱,道路也凌乱,公共设施不好完善,要完善耗资也大。若要重新规划,集中连建,就得拆除许多村民住房、猪栏牛舍等,撤除房屋成本大,同时少数群众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撤除他的房屋当成发财之良机,将借此时机,漫天要价,这样给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是群众动员难。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员的不断增多,一个村留下来的没有几个人,而且能留下的基本是病残老幼,能做事的没几个,找不到几个人来配合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工作。加之,联产承包到户多年,群众集体观念逐渐淡化,大都抱着“我有吃有穿有住不求你”,开会动员来参会就是给干部的面子,“不听、不从、不干”态度的人居多,要出钱来改善房屋,国家补助多点可以考虑;环境、风貌、公共设施,是为了好看,我们不出钱差不多。因此,要把群众思想统一到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上来很难。

三是品质提升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内容多、投入资金大,省、市、县三级项目专项资金有限,当地乡镇政府财政又很据紧,要建设品质高,资金就必须大。由于投入不足的情况,存在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房屋刷白、道路硬化等建设内容停留于表面,显得建设形象有些生硬,房屋一般多是长方体,房前屋后美化、绿化面积太少,文化、休闲、锻炼场所象征性的有一些,根本不能满足人民发展的需要,缺乏建设品味、文

化品味,隔不了几年就落后了。这使得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整体效果达到高水平、精品质有一定难度。

四是经济发展难。目前,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在家农民年龄基本都是40岁以上,由于受到自然条件、自身素质、文化知识等因素影响,只起到一个“看家”的作用,难带领群众找到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年复一年的按部就班,品种没改良,种植方式没改变,经济没有新的增长点,农村经济发展自然就找不到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切合当地具体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很难使得经济发展有突破。

五是长期管理难。新农村综合体建好后,公共设施的管理,比如:公共环境卫生,路灯及其水、点费用等,新农村综合体不是一级组织,群众有一种“谁建设、谁管理”的错位思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认为自己是建设的“配角”。同时,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存在今年建、明年散的现象,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村社管不到、群众到不管,长期以往,就会出现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怪圈”,使得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出现管理难这个难题。

三、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应在提高农民思想意识、科学定位规划、打造精品工程、着重制度完善等方面狠下功夫,以确保新农村综合体布局好、建设快、管理好,建出效益,转为实惠,真正发挥出新农村综合体的巨大能动作用。因此,建议在“高、浓、精、壮、建”五个字上狠下功夫,确保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顺利进行。

一是所谓“高”,就是高标准抓好建设规划。必须要有好的规划才能建成好的新农村综合体。新农村综合体要规划先行,用规划指引建设,全域覆盖,要对本区域的村民建房建设在什么区域,建成什么样式和规

模提出建设标准,今后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设计完善。解决盲目建房、随意建设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本着“规划一次性敲定,建设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要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进行规划,确保规划制定后二、三十年不落后;“建大房子”,“建好房子”,是每个人终生的一件大事,要考虑当地实际,量力而行,一蹴而就不可能,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做到建设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现在,规划部门只重视城镇的规划,无暇顾及农村的规划,这一现象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执行规划必须严格。好的规划还要过硬的落实,才能体现其价值。各级干部要认真执行,不能随意改变,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按规划建房,不能破坏规划的总体效果。要长期坚持,不能因干部一变建设规划就跟着变。

二是所谓“浓”,就是浓氛围激发建设热情。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不能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一是要加强领导,各级要高度重视,把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做到逢会必行、遇事必抓。二是要精心组织,把任务逐个分解,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使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目标,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三是要培育农民,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思想素质,让群众成为建设主力军,形成上下一心建新村、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主潮流。

“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实践证明,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激发他们的建设热情是关键。政府在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政府不能包揽。坚持群众“自主商定,自主投入、自主管理、自主监督”的民主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建、自建、联建等多种方式建设,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政府要用政策激励引导,按标准建设

给予补助,消除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政府要把重点放在公共设施的完善上,权责分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三是所谓“精”,就是精品质打造建设典范。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起到示范作用,就要建成精品工程,几十年都不落后。不能搞千篇一律,也不能照葫芦画瓢,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把该村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把它固有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精品质”新农村综合体典范。我镇“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就把白墙、灰瓦、穿斗、翘檐”为主格调的川南民居特色风格和聚居区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形成与山水相融、浑然一体的格局融入到综合体建设中,打造成宜居宜游的丘陵地区新型社区典范。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功能完善。除了有文化活动广场、“1+6”党群服务中心外,还要有足够的绿化;环境的美化既体现农村文化,还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行移风易俗;体育、锻炼设施不能太少,让新农村建好后农村也象城镇样,那么气派。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品质关键在投入,有强大的资金保证建设就又快又好。“群乐人家”县、市给予了大力支持,打捆了农业项目的资金给予扶持,使得建设才得顺利进行。但还是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使新农村综合体品质不够高。

四是所谓“壮”,就是壮产业打破发展瓶颈。深度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子,让当地群众感受到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实惠。比如,“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利用“养殖园+种养殖农民合作社”两大支柱,带动农户发展“稻—蟹”、“稻—虾”养殖达1万亩,每亩稻田能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综合体建设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局面。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第一引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引进了上海业主成立隆昌田园特种水产养殖园,新建68口标准化养殖池,核心区养殖面积达2000亩,养殖品种有南美白对虾、中华绒毛蟹、娃娃鱼、鳄鱼等10余种水产品,带动农户发展5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初步形成田间特种水产养殖,土里优质黄花梨,山上绿树成荫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增强农业合作的“帮公促农”发展能力,走好“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以田园特种水产养殖园为基础,成立群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纽带,帮助企业拓宽销路渠道,提高农户种养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三赢”局面。同时,合作社进一步完善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并依靠科技,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增强发展后劲。五是所谓“建”,就是建制度实现民主管理。新农村综合体是农村社区,必须要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不跟上,建了也管不了多久。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村级治理机制,着重完善建后管护机制,使得新农村综合体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建成一个建设得漂亮、管理得科学的新型新农村综合体。建立利益联结、民主管理、结对帮扶等一系列有效制度,以制管人、用制帮人,从而形成长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让广大群众成为新农村综合体的管理者、受益者,凸显出体制优势。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则更低,经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全县31.8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7%,初中占40.0%,高中以上只占9.3%.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有关资料表明,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只需2年,我国需6年,秀山则更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秀山还不到1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大批电子、轻纺、手工、建筑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在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并逐步把他们从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要通过改革现行的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将各类面向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社会资源纳入财政支持的范围,鼓励各类培训资源公开平等竞争,凭能力获得支持。要建立政府、市场和培训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市场导向的良好局面,最大的限度提高农民教育的整体效益。

6、创新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监督检查是确保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建立健全对农民教育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加大对农民教育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民教育质量和效果。

7、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民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引导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尤其需要调动培训机构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对从事农民教育的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等指标,从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降低贷款条件或者予以贴息,在土地利用、财政直接补贴等方面进行扶持,也可以直接对培训机构进行奖励。要通过对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进行补贴、降低收费标准、制定培训计划与使用相结合的配套优惠政策、开展表彰奖励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方式,鼓励农民自觉参加教育培训,使农民真正做到参加教育培训与不参加教育培训在个人收入、社会待遇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大不一样,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要提高农民素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则更低,经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全县31.8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7,初中占40.0,高中以上只占9.3.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一是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影响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进程,影响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生活宽裕;三是农民接受爱国主义、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公民道德、公共卫生等教育较少,农民普遍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民主管理缺乏认识,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民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长盛不衰,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做到任何时候都不忽视、不放松农民教育。

1、加强农民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人均只有城市居民的1/3,而且差距还在扩大。农民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难以快速推广。有关资料表明,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只需2年,我国需6年,秀山则更长。二是就业技能差,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比重不到20,秀山还不到10,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民工荒”现象,这种表面上的“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三是营销能力差,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高价值。单家独户的提篮小卖,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攫取,农民在农产品价值链条中没有获得应有利润。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农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

2、加强农民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相差很大,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农村居民只有8年;城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占到70以上,而农村只有39.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切实加强农民教育,用城市的教育资源覆盖农村,用市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促进城乡文化自然融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强农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主体是政府,建设主体应当是农民。因此,必须把农民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加强农民教育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精神文化缺失,市场意识淡薄是造成群体事件时有发生,赌博成风,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等不稳定现象的根源。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精神文明培养,真正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依法办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和谐繁荣。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农村的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并着力培养和建立以下五支队伍。

一是培养产业工人队伍。主要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培养一

下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干群关系的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干群关系的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10-1班3号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 经济建设问题 (一) 一些经济数据 (二) 调查......

    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思考论文(含5篇)

    摘要:文章阐述水土保持的涵义及水保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土保持1水土保持的涵义水土保持是指对于因为人为和自然的......

    浅谈防雷安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

    浅谈防雷安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 摘 要 通过对河南省目前防雷业务技术现状的调查,正确分析农村雷电防护现状及雷电灾害原因,制定详细的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思路及对策,为社......

    《对达州市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辑由稻田野夫编辑 目 录 目录······································1 摘要·······················......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范文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字体: 小 中 大 发布: 07-02 11:35 作者: 学术发表网来源: 中国知网查看: 150次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思考 刘述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