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策创新和政府支持是民办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区人大检查《民办教育促进法》
贯彻执行情况
汇 报 材 料
凉州区和平爱弥儿幼儿园 二O一一年五月 政策创新和政府支持 是民办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和平爱弥儿幼儿园
张宗秀
缘于对从事的职业—教师的挚爱,2003年8月,我创办了和平爱弥儿幼儿园,将我引入了这个童话般的世界。
2003年8月16日,能容纳600个孩子的凉州区和平爱弥儿幼儿园在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开园。在2008年之前的五年中,幼儿园每学期招生满员,看着许许多多进不了爱弥儿的家长的渴求和失望的眼神,2008年2月和2010年9月先后创办了爱弥儿广场幼儿园和爱弥儿新一代幼儿园。“爱弥儿”爱儿童、给儿童科学的幼儿教育是我从事早教的理想,所以三个园所都冠以“爱弥儿”的名字。
在总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的这三个温暖大家庭里,共设置有33个班级,接纳了1400名3岁以上学龄前的孩子和146名教职工。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和家长们满意的赞誉,孜孜不倦的老师们的背后是我创业的艰辛和办园的快乐。
一、打造高质量的幼儿园,给孩子最好的服务和教育。
(一)经过几年的实践,打造高质量的幼儿园,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我的座右铭。打造高质量的幼儿园硬件是最重要的。8年前,父亲的建筑公司一次性投资500多万元,从征地、修建到室内教学设备的购置,一次到位,宽敞明亮的教室及活动室,室内钢琴、电脑、电视、洗衣机、消毒柜 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同时还设有形体室、美工活动室、琴房等多功能教室,为孩子们提供了个性充足发展的空间。但是,运作了七年之后因为周边公办园加大了投资力度,改造了设施设备,附近又有新幼儿园崛起,要想生存必须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装修,去年夏天,我父亲拿出了几年来积蓄的近一百八十多万元,全部用于新食堂的修建及校园、教室的装饰装璜,举办民办学校本身是一种高投入低收效的活动,这几年的运作不要说收回成本,只要省吃俭用有些积蓄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及教师待遇。
(二)打造高质量的幼儿园,软件建设是关键。在幼儿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的今天,只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是打造高质量的幼儿园的关键。办园8年来,我们每天都在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操心,为教师的稳定揪心。70名老师都是从师范类学校毕业后无处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她们从学校毕业后来到爱弥儿,是我们为她们搭建了就业平台,利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以及园内强化训练等多种形式花巨资,挤时间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把老师们打造成专业性较强的教师队伍。但这样一支倾其全力打造的教师队伍又时刻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为什么会这样?
(1)幼儿园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风险大,但工资待遇低,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2)社会对其无约束机制,无编制、无身份,只有园所用尽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吸引。
在教师的问题上有许多的尴尬和无奈。最近我们最担心的是全省1000名特岗幼儿教师的招聘,如果大量的教师考走,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该怎 么来做。在教育功能面前,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一样都是在做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工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民办园和民办园的孩子。
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实行多元化培养。
人生百年立于幼教。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关于德、智、体、美等目标,在学前教育包括整个幼儿教育阶段可以被分解成具体的活动目标,孩子们在日常活动和环境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为进入小学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打下基础,由此对其一生的全面发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影响。基于以上的认识,爱弥儿在办园初取名为“爱弥儿”就是要把爱弥儿幼教做成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我们在实践中,坚决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十分注重孩子的思维习惯培养及良好个性的发展。通过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等先进的教育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注重发掘幼儿的潜能,以“爱与自由”的理念,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通过八年的努力,从爱弥儿毕业的宝宝有3000多人,在对小学的跟踪调查中,爱弥儿的宝宝们总体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生活习惯好,学习兴趣浓厚,得到了家长认可和社会的赞誉。在教育孩子的层面上我们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园一样在做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幼教服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多方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和谐管理团队。
员工的积极性大致来源和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理想,二是合理的需求,三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理想的实现和持续,需俱备相应的知识。所以,我很认同员工培训是投资不是成本的观点,我们的培训体系越来越健全,员工积极性越高,工作越稳定。当员工感到在这里能学到东西的时候,会增强认同和归属感,下决定和幼儿园共同发展。因此每年我们投入到培训当中的费用有8万之多。
发现和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求,包括物质待遇和精神需要,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幼儿园为4.5年以上教龄的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失业”三金,还设立“安全奖”、“满勤奖”,真诚地赞美员工,更多的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但随着保险缴费基数的逐年提高,到办保险时间的员工人数越来越增加,一项保险费已经使园所不堪重负。
四、永久珍惜家长认可,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成绩是肯定也是鞭策。办园八年来,我们幼儿园得到了省、市、区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给了我们不荣誉,我们在感谢之余,更多地看到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我们的责任更重大了。广大的家长给予了我们认可和支持,更值得我们珍惜,也更加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并直面前进中的问题,呼唤政府给我们以高度的重视并给以政策上的支持。才能让我们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最艰巨的任务,为更多的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五、存在的问题(三大矛盾凸显民办幼儿园教育的危机)。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待遇低,流动性大。民办幼儿园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不稳定的原因是工作量大,压力大,但待遇低,在教师身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二)举办民办幼儿园是一种高投入,低收益的活动。近年来,幼儿由于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办学成本逐年增加,但收费标准却停留在全省最低水平。民办幼儿园依靠办学积累带动幼儿园发展的做法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又不畅通,这已成为影响幼儿园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武威的民办幼儿园遍地开花,仅北关一角一公里之内就有五家之多,布局不合理造成恶性竟争。今后,国家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新增公、民办幼儿园的布点设置是否考虑给曾经为政府排忧解难过的民办园留出发展空间。
六、“五项突破”呼唤民办幼儿园新崛起。
(一)公、私学校偏见的突破。
扭转对民办学校存在“公”与“私”问题的偏见,学习外地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对民办幼儿园给予公共资源的奖励和资助(如资助专项经费、设备、教育资源、学具、教具、园长和教师培训等)。政府公共资源不要过度地向少数公办幼儿园倾斜,公办幼儿园一手向政府要钱,一手向市场要钱,不仅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而且严重挤压了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空间,造成严重不公平竟争。
(二)财政支持的突破。
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呼唤财政支出为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民办学校的教师不稳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教师待遇低,养老不能解决造成的。因此民办幼儿园强烈呼吁政府设立民办幼儿园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为具有国家规定任职资格的民办学校教师的基本社会保险纳入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的资助体系,为民办幼儿园留住骨干教师发挥作用。
(三)收费备案的突破。
民办幼儿园是建立在供需双方自愿选择基础上的教育,它本该遵循教 育市场的供需原则。因此,不应对民办幼儿园收费作硬性规定。一所民办学校能否生存发展不在于收费多少,而在于收费是否合理,是否有市场,尤其取决于其发展定位,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教育服务质量,诚信等因素,否则收费再少也不会有人来。
(四)合理规划的突破。
把民办教育纳入本区教育发展整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为民办教育的发展留置合理空间,保证民办学校设点布局,发展规模的科学合理,促使本区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五)教师身份的突破。
在师资建设上,要切实保障公、民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教师在资格认定、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统一管理机制。所有民办学校教师均由区教育局人才交流中心实施人事代理制度,积极支持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制,享有事业编制性质的教师在民办学校服务期间,经费由民办学校承担,转入公办学校或退休后,由政府承担。
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要想走的更稳更远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创新。今后,我们园将继续按照《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理念和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继续充实完善管理体系,激励爱弥儿人共同努力,使幼儿园上下不懈努力,精益求精,资源配置优化整合,保教管理服务优质高效的工作面貌,为更多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打造孩子们“爱与自由”的乐园。
第二篇: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参加了滨海新区首期“强街强镇”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活动,收获很大。按照“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实践者变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先后在昆山市委党校观看了“新昆山之路”专题片,考察了该市的玉山镇、千灯镇,又前往浦东新区区委党校、金桥镇、潍坊新村街道等地参观学习,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初步了解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做法”,使自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考察,我强烈感受到,先进地区之所以先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常新。无论在昆山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还是浦东镇街较有名气的“和谐社区”创建中,当地的干事创业者,永远承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永远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永远的创新,才铸就了先进地区的成功与辉煌!
一、先进地区的“先进之处”
1、昆山之“强”。
昆山,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隶属苏州市辖县级市。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周庄、千灯等10 镇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2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万人。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电脑大王”王安都是昆山人。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昆山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201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突破2000亿元;新增注册外资超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在昆山办有企业,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球1/8的数码相机、1/2的笔记本电脑都产自昆山开发区。还有“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中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品牌均在昆山制造。昆山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也是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县级市。昆山拥有数个“全国第一”和诸多国家级“名片”,如全国第一个办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百强县第一、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等。
2、“新昆山之路”。昆山改革开放之初并不富裕,1985年前,昆山仅仅是靠种水稻、蔬菜为主的农业县,经济实力在苏州市排在最末位,县长号称“小六子”县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昆山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应当说转型发展最为成功。堪称全国县域经济转型“先行者”和“优等生”。在过去30年中,从“农转工”到“内转外”再到“散转聚”,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在转型,每一次转型,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台阶。回首过往,从“农业大县”到“科技新城”、从“全面小康”到“城乡一体”,昆山在一次次不断转型不断跃升的精彩实践中,把“开放包容”、“整体推进”的发展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昆山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不断转型之路。因为昆山人时时意识到,“此路不通”必须“另寻他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发展至今,他们又深刻警醒,经济上的“一枝独秀”并不能解决其他方面‘短腿’造成的发展难题。“新昆山之路”其实就是“全面转型之路”。如今,无论在全国“千强镇”之一—玉山镇、还是在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特色的旅游重镇—千灯镇、考察所到之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一切可能的对立冲突,几乎都转化为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进。如今的昆山,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过程中,成 功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昆山之路”。
二、先进地区“先进”缘由初探
1、永无止境的学习
在昆山考察,感受最强烈的是,该市党员干部永无止境的学习劲头。
第三篇: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随着企业改革也不断深入,企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极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这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威力和实施的前提,也是创新创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如今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与配合,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跟进且不断创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律之一,“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由于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规律,所以竞争必有得有失,竞争在有助于培养奋发图强,你追我赶,求进向上精神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人争名夺利、见利忘义的思想,人们的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希望与迷惘、正义与邪恶都会反映和暴露出来。那种建立在传统人际关系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人员的流动速度加快和流动量的增加以及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职工思想的多变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人的思想观念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研究职工的思想变化规律,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职工思想活动的脉搏,使正确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密切适应职工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但与环境的变化,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改进和创新。基于以上认识本人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相互结合。
3.1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着力解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紧迫问题。职工中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多数情况下均由实际问题引起。思想政治工作不像企业经营管理那样具体、直观,弄不好就容易空泛,从原则到原则,以道理到道理,难以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必须联系实际。
职工的一切行为方式都与其切身利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正视职工的切身利益,在积极促进职工利益实现的同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要使职工懂得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是正当的。要引导职工拓展利益视野,从社会发展大趋势上把握切身利益,胸怀坦荡地对待各种利益。只有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令人心悦诚服,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3.2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思政治工作如果完全脱离了物质鼓励的原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但物质鼓励如果完全脱离了精神鼓励,单纯依靠物质刺激,甚至“一切向钱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铜臭气息泛滥,因此,既要不懈地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又要针对新形势下职工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想结合
生产是企业最重要的日常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生产一道去做,不仅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而且有助于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现象。如果只抓生产,不了解职工的思想情绪,不关心职工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就不能取得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支持,生产任务的完成也就没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同样,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去做,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另搞一套,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到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围绕生产,使思想政治工作先行于岗前,贯穿于岗中,延伸到岗后,与经济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就拿本单位的防汛排涝工作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与确保安全度汛工作相结合,并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安全度汛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生产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教育职工树立对群众负责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多一点责任感、事业心,把为民服务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3.4 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约束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
首先是制度创新,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法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会出现“想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建章立制问题。企业领导要善于把握宏观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与本企业具体实施相结合,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与生产等管理制度同等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同时,将其纳入正常的企业管理运行轨道。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其次是体制创新,建立分工科学、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企业领导应在策划生产经营的同时策划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经营理念。
再次是机制创新,建立细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分工缜密、量化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必须首先导入现代管理的这些特点和要素。
最后是方法创新,建立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思想到位,管理到位,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重布置、轻检查、无考核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生产一致;与经济工作目标同一;与经济工作责任同担;与经济工作效益同在;与经济工作考核同步,且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必须改进,要改进就必须创新,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为推动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是全会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以”,以改革创新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改革创新是动力,改革创新出活力,实践告诉我们,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局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潮,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多年来的年均增速都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第五篇: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
邮政储蓄自恢复开办以来,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更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网络和电子技术不断应用于金融业务领域,面对高科技、多品种、重服务的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从邮政金融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迅速转变观念,加快业务创新,开发适合市场和客户需要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转变观念是邮政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反观邮政金融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我们思想僵化或穿新鞋走老路,就不可能创造良好的效益,也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市场竞争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目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在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各施所长,而邮政金融受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经营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于业务发展等因素制约,还难以及时、主动、灵活地适应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邮政金融首先必须要迅速转变观念,树立优质服务观念和市场营销观念,消除不利因素影响,积极“面向市场、融入市场”,以求达到“开拓市场、占有市场”的目的。
政策变动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目前,在邮政系统上下都已形成共识,邮储是重中之重的“拳头”业务。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邮政储蓄利差收入已进入微利时代,不再单纯依靠人行的转存款利息,而要自主进行资金运用,其收益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而变化,因此单纯依靠扩大余额来获取利差收入将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实行邮政金融多元化经营,优化业务结构,是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对邮政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依法合规健康发展需要邮政金融转变观念。规范经营是邮政金融健康发展的前提。“全员营销”因其人多力量大的优势而具有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过去曾对推动邮政储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金融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更高需求,全体动员的粗放式经营必须由“客户服务、营销企划、理财服务”等现代银行经营理念所替代。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金融创新,就是金融机构为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而开发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理论、金融产品。而邮政金融的创新,其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它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其创新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整个邮政金融市场创新的有机整体。它具体包含邮政金融产品的创新、营销策略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服务工作的创新以及电子化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邮政金融要发展,就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只抓储蓄余额这样的圈子里,要从经营单一的金融产品到经营众多的金融产品,从获取利差为主到储蓄收入多元化,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来满足市场的需求,要在保证余额规模稳健扩大的同时,加大和加快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
邮政金融创新的路径切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做好传统业务,开拓创新业务。
能否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取决于邮政金融自身改革和调整的速度和实效,以及如何做好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并由此带来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具体讲,应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稳健发展与调整结构的关系。邮政金融的结构调整不能以牺牲储蓄余额发展为代价,要坚持“在发展中进行调整,在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增强实力”的原则。二是储蓄业务与中间业务、保险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关系。中间业务因其成本低,灵活性高,适应面广等特点,为邮政金融的创新提供了发展机会和空间;发展代理保险业务,不仅能稳定和扩大客户源,还会对储蓄业务形成有益补充,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因此,应坚持以储蓄为基础,在存款规模稳健扩大的同时,大力发展代理保险业务和各种中间业务,不断丰富绿卡新功能,进一步增强绿卡在银行卡中的竞争力。
邮政金融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就需妙招迭出,打好业务创新牌。“绿卡津工联名卡”是天津邮储创新的一个金融服务产品,它的研发正是遵循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增值服务”的原则,在细分现有客户群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津工超市、中新药业等知名品牌的合作,通过对原有绿卡产品功能和形式的策划包装,使其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功能。目前天津市在邮储领取养老金、失业金和低保金近40万市民都能从中获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推行营销策略创新,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市场既是邮政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又是判别邮政金融创新与否的重要标准。邮政金融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推行营销策略创新,通过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起一种客户需求管理型的营销管理体制,使企业主动适应和有效驾驭市场。
当前急需建立一支专业专职、勇于开拓的金融营销队伍,实行分级管理。高级营销人员全面负责目标客户群、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统一研究、规划,并组织业务的实施;基层营销人员负责开展区域性的业务营销工作,特别是卡业务、校园业务、代收付业务这一类投入少、见效快的业务。同时,要进一步推行客户经理制度。通过客户经理开发新客户,维系与客户的关系,推介新业务,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有效支持业务发展。
邮储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与推广都需要有技术进行支撑,因此技术对业务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至关重要。与商业银行相比,邮政金融的科技含量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引进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壮大技术力量;鼓励自主开发、合作开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与业务部门的交流,加快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技术投入必须遵循“适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原则,防止盲目追求先进而不适用以致浪费资源。
高科技的应用将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如货币形态从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方向转变、银行概念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方向渐进、柜面服务从人人对话向人机对话方向演化等。特别是银行卡业务,在城市中已成为各家银行竞争个人金融业务的“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家银行金融创新和技术实力的标志。我们应大力发展绿卡业务,满足客户通存通兑、账户查询、自助转账、商户消费等多种需求,同时逐步向“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发展。
第四,实施服务创新,大力推进形象工程。
天津邮储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树邮储形象、创星级服务“活动,正是运用”树创“活动这一载体,以争创“优质”、“星级”服务窗口为主线,以系列培训、倡导礼仪服务及完善网点环境和服务设施为基点,以提高员工服务水平、网点综合服务能力为目的,所实施的服务创新的具体步骤。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树邮储形象、创星级服务“活动使天津邮政储蓄的服务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员工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邮储应从整体上推进”树创"活动的实施,使邮政储蓄服务品牌深入人心,以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邮储还应不断加强网点建设,增加对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邮储网点的对外服务能力和自然吸储能力,进一步强化品牌形象,提升整体实力,缩短与同行业的距离,为储户营造更加温馨、舒适、方便、安全的环境。
第五,实现管理创新,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实施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管理,强化稽查安保。针对各项新业务、新功能的不断推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业务管理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全员的金融法规、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质量。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考评平衡互动的科学管理制度,强化人本管理;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纪律严格、责任明确、制度落实、指令畅通。
邮政金融创新的路径是十分广阔的,其内容必然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提高。实践证明,企业只有经过经营理念创新,充分挖掘市场,才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