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读《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摘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议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还是个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并不断探索创新的新方法,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提高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正文:
通过阅读和学习《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我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纵观党的历史,从一个领导人民为争取全国政权而斗争的党,转变成为掌握全国政权长达半个多世纪并将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努力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党,转变成为一个担负实现中国现代化任务的党,中国共产党已经和还将继续创造世
1界政党发展的奇迹。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表明,始终坚持学习创新是其从弱小到强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关键原因,也是其吸引民众、凝聚人心、团结社会的成功经验。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学习和创新传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创新的历史传统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毛泽东是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和典范。他率先走上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道路,率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的思想命题,树立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榜样。刘少奇称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指出:“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世纪末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逆境的形势下走出一条崭新的生路,得益于邓小平巨大的理论创造勇气,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继毛泽东思想之后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原因在于邓小平与毛泽东走的是同一条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继承和弘扬创新的历史传统,才能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创新的历史传统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资源,为新
时期党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学习和创新的实践成果是一座灿烂的历史丰碑,铭刻下记载史册的功绩,为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充分信任感奠定了基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显示出主观的学习和创新能动性,将学习创新进行到底。江泽民将创新提升到事关国家、民族和政党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他强调:对于民族来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对于国家来说,“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一件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事”,“这是关系我们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之举”。对于政党来说,“不发展,不前进,不仅没有前途,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对于军队来说,“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难以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党的文献和中央领导人的阐述中,创新既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发展战略。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增加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开拓创新”列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之一。而《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也将创新列为建设学习性党组织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提到要: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大胆探索。保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积极拓展学习的内容、途径、渠道,不断创新组织学习的思路、办法和机制。
当然学习创新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如何切实的贯彻实施学习创新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学习创新,前提是学习,核心是创新。应把学习放在战略性的位置,通过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技后备军。把科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上日程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作为科学技术教育的目标。加强初中高等教育实验课程经费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让创新从一个口号变成为一种习惯。
二、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利用全球的资源为本国服务。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一定要放眼世界!随着开放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激烈竞争” 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人民传统上有着保守的性格",要克服这种思想的制约就必须大胆的敞开国门。让国人接触更多的新技术,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世界科技团体和国际合作计划中去。充分利用国际研发资源和有关高技术的科技信息,鼓励科技创新,海纳奇思妙想。
三、国家的进步仅靠科技创新是不够的。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体质,使其更加适宜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前进方向。加大对创新项目的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给予知识份子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才能使创新的深植人心。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
质。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学习和创新也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经典的知识理论,从前人的经验中吸收养分。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主动的思考,灵活的掌握书中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这样创新方能水到渠成。同时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对深入挖掘创新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多参加一些这样的实践创新活动,相信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引导下,我们的思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的视野也会更加的开阔。
第二篇: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参加了滨海新区首期“强街强镇”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活动,收获很大。按照“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实践者变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先后在昆山市委党校观看了“新昆山之路”专题片,考察了该市的玉山镇、千灯镇,又前往浦东新区区委党校、金桥镇、潍坊新村街道等地参观学习,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初步了解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做法”,使自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考察,我强烈感受到,先进地区之所以先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常新。无论在昆山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还是浦东镇街较有名气的“和谐社区”创建中,当地的干事创业者,永远承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永远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永远的创新,才铸就了先进地区的成功与辉煌!
一、先进地区的“先进之处”
1、昆山之“强”。
昆山,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隶属苏州市辖县级市。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周庄、千灯等10 镇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2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万人。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电脑大王”王安都是昆山人。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昆山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201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突破2000亿元;新增注册外资超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在昆山办有企业,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球1/8的数码相机、1/2的笔记本电脑都产自昆山开发区。还有“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中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品牌均在昆山制造。昆山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也是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县级市。昆山拥有数个“全国第一”和诸多国家级“名片”,如全国第一个办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百强县第一、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等。
2、“新昆山之路”。昆山改革开放之初并不富裕,1985年前,昆山仅仅是靠种水稻、蔬菜为主的农业县,经济实力在苏州市排在最末位,县长号称“小六子”县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昆山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应当说转型发展最为成功。堪称全国县域经济转型“先行者”和“优等生”。在过去30年中,从“农转工”到“内转外”再到“散转聚”,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在转型,每一次转型,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台阶。回首过往,从“农业大县”到“科技新城”、从“全面小康”到“城乡一体”,昆山在一次次不断转型不断跃升的精彩实践中,把“开放包容”、“整体推进”的发展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昆山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不断转型之路。因为昆山人时时意识到,“此路不通”必须“另寻他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发展至今,他们又深刻警醒,经济上的“一枝独秀”并不能解决其他方面‘短腿’造成的发展难题。“新昆山之路”其实就是“全面转型之路”。如今,无论在全国“千强镇”之一—玉山镇、还是在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特色的旅游重镇—千灯镇、考察所到之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一切可能的对立冲突,几乎都转化为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进。如今的昆山,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过程中,成 功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昆山之路”。
二、先进地区“先进”缘由初探
1、永无止境的学习
在昆山考察,感受最强烈的是,该市党员干部永无止境的学习劲头。
第三篇: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随着企业改革也不断深入,企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极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这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威力和实施的前提,也是创新创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如今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与配合,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跟进且不断创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律之一,“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由于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规律,所以竞争必有得有失,竞争在有助于培养奋发图强,你追我赶,求进向上精神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人争名夺利、见利忘义的思想,人们的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希望与迷惘、正义与邪恶都会反映和暴露出来。那种建立在传统人际关系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人员的流动速度加快和流动量的增加以及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职工思想的多变性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人的思想观念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研究职工的思想变化规律,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职工思想活动的脉搏,使正确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密切适应职工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但与环境的变化,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强,改进和创新。基于以上认识本人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相互结合。
3.1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着力解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紧迫问题。职工中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多数情况下均由实际问题引起。思想政治工作不像企业经营管理那样具体、直观,弄不好就容易空泛,从原则到原则,以道理到道理,难以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必须联系实际。
职工的一切行为方式都与其切身利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正视职工的切身利益,在积极促进职工利益实现的同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要使职工懂得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是正当的。要引导职工拓展利益视野,从社会发展大趋势上把握切身利益,胸怀坦荡地对待各种利益。只有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令人心悦诚服,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3.2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思政治工作如果完全脱离了物质鼓励的原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但物质鼓励如果完全脱离了精神鼓励,单纯依靠物质刺激,甚至“一切向钱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铜臭气息泛滥,因此,既要不懈地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又要针对新形势下职工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想结合
生产是企业最重要的日常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生产一道去做,不仅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而且有助于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现象。如果只抓生产,不了解职工的思想情绪,不关心职工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就不能取得广大职工的信任和支持,生产任务的完成也就没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同样,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去做,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另搞一套,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到坚持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围绕生产,使思想政治工作先行于岗前,贯穿于岗中,延伸到岗后,与经济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就拿本单位的防汛排涝工作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与确保安全度汛工作相结合,并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安全度汛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生产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教育职工树立对群众负责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多一点责任感、事业心,把为民服务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3.4 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约束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要借鉴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法”可依。
首先是制度创新,建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法规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会出现“想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建章立制问题。企业领导要善于把握宏观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与本企业具体实施相结合,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与生产等管理制度同等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同时,将其纳入正常的企业管理运行轨道。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
其次是体制创新,建立分工科学、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企业领导应在策划生产经营的同时策划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才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经营理念。
再次是机制创新,建立细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分工缜密、量化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必须首先导入现代管理的这些特点和要素。
最后是方法创新,建立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思想到位,管理到位,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重布置、轻检查、无考核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生产一致;与经济工作目标同一;与经济工作责任同担;与经济工作效益同在;与经济工作考核同步,且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必须改进,要改进就必须创新,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为推动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是全会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以”,以改革创新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改革创新是动力,改革创新出活力,实践告诉我们,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局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潮,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多年来的年均增速都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第五篇:学习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7年12月05日19:1
2“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九部委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而发出的战略号召,创建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如何发挥新型企业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勇立潮头、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不断提升学习力、创造力和聚合力,勇于探索和实践,增强执行力,企业的航船才会在市场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通往前行。
一、对学习力的几点认识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知识的积淀和阅历的积累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无止境。不仅要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而且要学会培养组织和团队的学习力。只有努力提升企业整体的学习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有所增强。要提升企业整体学习力,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强认识:
1、要正确认识学习力的本质属性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于1965年美国人佛睿斯特写的一篇文章。他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
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对学习力的理解,国外有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总和。”笔者认为还应增加“学习创新力”。即表述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考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这是学习的动力源。学习毅力来源于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等,这是学习力的核心。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是学习是否具有成效的关键。学习创新力来源于系统思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要正确理解学习力的表现形式
学习力也是生产力,是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学习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不管你是否愿意,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接受各种新信息、新知识的冲击,每时每刻都面临新的变化。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信息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惟一不变的就是“变”,未来学习主体惟一具有的持久优势,就是有能力学习得更快更好。谁对变化的反应更快,谁就掌握先机,谁对变化把握的全面,谁就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第二、适时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作为企业,惟有不断地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企业发展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企业不断获取竞争力的核心。学习需要创新,管理需要创新,科技需要创新。我们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观察市场发展变化的形势,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同时创造性地研究探讨符合企业改革发展要求的,符合公司司情的工作思路。
3、要正确探寻学习力的实现方式
探寻学习力的实现方式必须紧贴企业自身实际,着眼企业发展方向、班子建设情况、队伍结构情况和员工素质情况。在探索学习力的过程中,我们一是把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摆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层面上来考虑,重在研究和制定好企业发展战略;二是把领导班子建设,摆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角度上来考虑,重在适时转变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增强领导能力;三是把队伍结构的分析,摆在提升企业资质的高度上来考虑,重在打造高素质经营管理者和技术骨干队伍;四是把对员工的素质培养,摆在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的深度上来考虑,重在聚合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提升学习力的几项实践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惟有实践才能正确检验学习的效果。近年来,公司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提升学习力方面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初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学习模式:
1、打破一种思想观念。观念决定思路和手段。好的观念能够引领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陈旧的观念将阻碍企业和社会前进的步伐。过去,在公司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问题上,总是把学习的范围局限于党员领导干部,把学习的内容局限于政治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心组学习的作用,党委力改陈规,将中心组学习的范围扩大到公司本部部门党员负责人,将学习的内容延伸到企业管理知识和党风廉政建设等诸多方面。并改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习达到了转变观念、研讨问题、提高水平、增强能力的目的。
2、建立一种学习制度。学习不是目的,学习只是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学习习惯,在于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近年来,公司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从抓学习制度的落实入手,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以此增强执行力。一是制定整体学习规划和阶段推进计划,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二是严格坚持定期学习制度和学习签名制度,保证参学率;三是编发学习宣传提纲,指导基层学习;四是带着问题学习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五是对重要学习课题,要求党员干部要据实写出学习心得体会,使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3、开创一个学习的平台。创建学习型企业,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和互动。为加强学习交流,提升学习力,公司党委努力寻找学习载体,构建学习的平台。通过将原《程三信息》期刊改版为《学习与管理》;将公司信息在原内部网站扩展到在公司外部网站进行交流;并在公司和项目部设置书报架和报刊张贴栏、建立阅览室和书房、开展读书兴趣活动和观看名人讲座影像等方式培养员工的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员工的学习力。
4、形成一个学习氛围。公司领导班子在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力方面已逐步形成共识。首先是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在各种会议或不同场合,不失时机地向广大员工宣传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学习的途径、方法和技巧,要求职能部门出台激励措施和办法,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其次是公司党政工团两级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宣传载体,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党(团)支部、学习型项目部、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家庭;第三是全员参与学习,近年来公司广大员工的学习兴趣较浓,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主动要求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特种作业培训取证的人员越来越多,申请参加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人员也呈上升的趋势,目前公司干部一岗多职、工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急剧增加,以逐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正是由于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活动,提升了全员的学习能力,企业和员工才普遍形成了崇尚学习、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主流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成为了企业和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使企业的文明程度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将学习力催生为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
对提升学习力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得出了三点启示:
启示一,学习不仅是一个人、一级组织的事情,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乃至全员、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启示二,学习力的提升,需要一种观念、一种环境、一个平台来做支撑,才能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氛围;
启示三,学习既要讲究方法,又要注重实际效果。要带着目的学,博学慎思,找寻真谛,运用于实践。
(孟家云,中铁八局三公司)
原载《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