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时间:2019-05-13 02:2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第一篇: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编者按:本期检察大讲堂的主讲是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张金海。2007年以来,新安县人民检察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上,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体现了检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突出了检察工作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基本政治要求。同时在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共同进步中,赢得了检察机关的自身发展。2007年以来,新安县人民检察院分别荣获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园林单位”、“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两次被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评为“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2009年2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张金海检察长在基层检察长班上的讲课内容都是“干货”,总结了他们立足新安县检察院的实际,勇于在工作思路、业务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开拓创新,大胆尝试的经验和具体做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本栏目节选了“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两个精彩部分,与广大读者共飨。

2007年新安县人民检察院新一届党组成立,我们结合我院院小人少,荣誉偏高的现实状况,立足突破检察工作的传统业务和社会发展的丰富现状这一矛盾格局。在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高点定位,始终以开放的心态谋划检察工作,确定了一条适合新安县检察院自身发展的工作之路。

一、遵循规律、盘活全局,重在机制创新

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了检察业务的传统内容与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这一矛盾,认真加以解决,在遵循检察工作规律,尊重立法精神的前提下,我们着眼于机制创新,从而盘活全局,推动了各项检察工作深入开展,出现了一批在全国范围看得见、叫得响的亮点工作,其中有七项亮点工作得到了最高检察机关不同形式的认可。我们在业务建设中的系统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显现型正义刑事司法模式的建立,带动了各项业务卓有成效地开展;二是大力推行检察工作社会化,丰富了检察工作内容,突出了检察业务工作地位,树立了检察机关威信。

(一)显现型正义刑事司法模式建设

中政委在全国政法机关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启发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如何实现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公平正义成为我们刑事司法的价值选择。几年来,我们本着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机制。

一是本着恢复社会和谐和节省刑罚资源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和规范运行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是近几年来很多司法机关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在处理刑事案件中为了化解矛盾冲突,而普遍采取的一项创新措施,但从其它地方的司法实践看,程序分流把关不严,出现违法处分案件现象,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为此我们着眼于充分发挥刑事和解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规范程序运作,杜绝违法处分案件,使案件当事人能心服口服,我们制订了《关于侦监、公诉部门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实行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实行刑事和解的条件、程序以及和解的司法效力。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刑事和解处理的163起案件,没有一起引发当事人上访事件。没有一起当事人之间引发新的冲突。实现了和谐稳定的司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是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探索了体现社会效果优先化的工作机制。第一,我们制定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提前介入制度、强制措施从宽制度、人格品行调查制度、再犯可能性评估制度、成长环境评价制度等。通过落实这些制度,使处理的每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能在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司法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突出了社会效果。第二,关注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建立了问题少年成长经历跟踪制度。我们实行了案件承办人与犯罪的未成年人“一对一”帮教措施,在人格品行调查、成长环境评价、再犯可能性评估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共青团、关工委等社会各界的监督帮教作用,使这些问题少年在事后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人关注,为其尽快回归社会提供了保证。第三,重视网络影响。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探索新途径,我们根据近几年的办案情况,写出了《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犯罪的预防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亲自批示。此报告又被中央办公厅转发,被评为2009年全国党政系统优秀信息。为了有效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犯罪,我们建立了与公安、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刑事个案与行政执法对接制度,突出并强调了检察机关在行政执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受网络影响犯罪实现了有效的检察监督,三是积极探索刑事案件处理中被害人一揽子民事补救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矛盾化解和情感平抚的两个作用。首先与公安联合建立了诉前财产调查制度。要求公安机关在办理可能涉及民事赔偿的刑事案件时,同时调查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财产状况,登记造册,为后续环节有效处理民事赔偿问题奠定了基础,并有效防止了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恶意转移财产,有效保护了受害人的民事权益。这一做法被《检察日报》二版头条作为"2008亮点”加编者按刊发。其次探索建立了民事代位赔偿制度。即对于确需赔偿而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没有赔付能力的,我们积极探索犯罪嫌疑人的最近姻亲、血亲关系序列中有赔付能力的人代位赔偿,这样既保证了被害人民事权益减少了矛盾对抗,又取得了被害人建议从轻处理的谅解,为刑事和解探索了一条新路子。落实这项制度,我们始终坚持三项原则,即关联原则、自愿原则、能力相当原则。再次是建立检察调解制度。即经过诉前财产调查和民事代位赔偿之后的案件到公诉环节以后,由案件承办人主动主持双方当事人就民事部分进行调解。第四是建立民事执行延伸监督制度。即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做出后,是否得到了执行。由民行部门、监所部门共同监督法院予以执行,为保证刑事被害人的民事赔偿权益落实设立了最后一道监督防线,此项措施由高检院办公厅以《检察简报》形式向全国推广。

四是在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注意探索拉长检察工作服务链条,体现刑事司法的恢复性功能。两项自侦案件经初查之后往往出现三种结果。即立案、举报失实,有违法情况但不符合立案条件,对于第三种结果检察机关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良社会影响。为此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重点解决这类问题。一是对于有违法事实存在,但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我们利用检察机关办案的影响力敦促有关涉嫌人员把违法行为破坏的利益关系、财产关系纠正过来,从而消除矛盾;二是建立了初查结果与纪检监察部门案件对接制度。我们定期将违纪但不够立案的案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并督促反馈结果,保证了执法的严肃性。

五是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积极构建社会化大预防格局。一是建立了行政执法机关信息资料库,实现了惩防

一体化信息控制的全社会覆盖。我们把所有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环节、领导分工以及行政执法权力运行轨迹等全部统一收集,建立信息资料库,使职务犯罪预防更加系统,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侦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二是建立并推行了检察建议论证机制。要求每个检察建议发出之前都要经过相关业内人士的充分论证,突出了检察建议的针对性、实效性,解决外行建议内行的问题。此项制度被高检院预防厅向全国推广,并已经成为2009年全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自律协会,实现职务犯罪预防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我们把辖区内所有行政执法机关、国有企业以及部分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吸纳为会员,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自律协会”,并登记为社团法人资格。协会的成立真正实现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由机关走向社会,由他律走向自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六是在处理信访案件中,本着“防、疏、治”的原则,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首先积极探索社会人士参与的工作制度。对长期缠访、闹访案件,我们主动吸纳上访人信任的社会人士参与,吸纳上访人中间懂理知法的人士参与,调动社会力量解决上访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其次实行了信访案件原始办案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生上访的案件,哪个环节上访人不满意,由哪个环节的原始办案人出面协调解决,实行上访事由终身责任追究。这样既增强了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又使上访事项能得以及时处理。再次是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实行信访案件“直通车”制度。即对新发生的信访案件在分类归口的基础上,运用现有司法资源能及时予以答复和解决的,由信访人员直接与信访事项案件承办人对接,规定一定时间予以解决。快捷的信访解决机制,不仅促进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也减少了重信重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二)大力推进检察工作社会化建设,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影响力和执法公信力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检察工作与社会需求互动、检察事业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检察工作新理念,变被动服务大局为主动融入大局,大力推进检察工作社会化建设,开拓了检察工作新局面,丰富了检察工作新内容,树立了检察机关新形象。

首先是系统建立配套衔接的社会化工作新机制。一是建立党组成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每个党组成员常年联系一个乡镇,搭建了与基层党委、政府、群众自治组织直接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的需求、要求,保证了检察工作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并行。二是建立了社会形象调查制度。由纪检部门牵头,定期到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乡镇、村组,调查了解社会群众对检察机关的反映,收集检察人员可能涉及的信息,社会人员非法采矿的信息以及管理部门渎职行为信息,为加强队伍管理,拓宽检察工作视野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建立了检察工作联络员制度。我们在各乡镇和主要村组聘请了二十多位检察工作联络员,就涉及检察工作的各方面问题可以直接与检察长联系,保证了社会信息与检察决策互通。四是在主要产业聚集区建立检察工作联络办公室,使检察机关能够及时了解工业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企业周边环境。政府服务平台等涉检涉诉信息,保证了检察工作的针对性、方向性。

其次是主动投入社会化的工作领域。一是汶川地震以后,我们就中小学危房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发现部分乡镇中小学校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渎侦部门深入调查,查处了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同时就此问题督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普遍整改。二是关注政府财政性投资领域资金使用,督促政府加强财政监管。我们对农村五保救济资金使用进行专项调查。发现并追缴骗保资金200余万元:对小浪底水库移民款骗赔问题进行调查:对虚报套取国家退耕还林资金行为进行调查;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调查;对粮食收购企业骗取政府储备粮补贴行为进行了调查:对城建市政部门伪造虚报工程骗取财政资金行为进行调查,共查处政府投资领域贪污贿赂案件14件,有效督促了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三是关注矿产资源开发,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结合我县矿产资源较多,三年来共查处涉矿领域职务犯罪13件,其他刑事案件30余件。四是关注新农村建设潍护农村长治久安。以打击涉矿引发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犯罪为切入点。集中打击农村中的黑恶势力:从严从重查处农村干部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案件,规范农村财务秩序。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监督涉农资金的使用,确保中央政策真正惠及于民。三年来共办理涉及“三农”利益的各类案件200余件。五是关注财政收支,协调税收税源问题。我们和税务部门联手,规范税收征费秩序,协调解决了一批驻新安的关联企业利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逃避税收属地征费问题,使财政增收5000余万元,防止了税收流失;我们还对房地产领域欠税、偷税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查处了有关职能部门个别人员的渎职犯罪,追缴了700余万元欠缴、漏缴的税收。我们在查处职务犯罪中,把涉案法人的税收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并切实纠正涉税违法犯罪问题,保证了财政增收。六是关注城市土地交易问题,保护土地开发利用合法秩序。以查处渎职犯罪为切入点。清查土地出让规模,发现并打击非法占地行为;清查土地出让金欠交、漏交问题,协助政府职能部门追缴土地出让金3000余万元;通过这些工作查处了非法土地转让、非法房地产交易、非法建设项目审批中渎职犯罪12件。

检察工作社会化的工作模式,给检察工作带来了卓有成效的收获。一是发展了检察业务,无论两项自侦还是刑事检察工作,正是因为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开阔了视野,保证了案源,突出了检察工作良好社会效果的实现:二是丰富了检察工作内容,探索社会化的工作机制,使我们真正把办案和监督两盘棋走活,使办案寓于监督之中,而监督不只是办案,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各职能部门。凸现了检察监督的影响力:三是树立了检察机关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威信,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检察工作宽视野、大范围地规范监督,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中各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检察机关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中的话语权明显增多,检察机关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变办案树威为靠监督树威。

二、文化渗透、细节管理,突出方法创新

(一)致力文化建设抓实际能力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干警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作为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根本,作为队伍、业务素质提高的龙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外因引导与内因推动两种措施。第一,持续不断地推行特色化的岗位练兵措施。我们要求每个科室根据自己不同业务内容,以及各个岗位所需要培养和提高什么样的能力,设计出相应载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经常性的进行特色化的岗位练兵活动,有效提高了岗位练兵实效,促进了一线干警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第二,实行一案一讲评制度,及时总结交

流工作经验。第三,实现了参与高端理论活动常态化,促进队伍理论品位提升。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为期三年的培训机制,邀请到了高铭暄、赵秉志、樊崇义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到我院调研、讲学、赠书。又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建立了全国首家法学博士生挂职实践基地,开创了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新模式。这种高端理论活动的积极参与,推动了队伍理论与理性的自信,实现了理论品位的提升。四是坚持了检察长每月一课制,推动领导与干警知识、思想、经验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言传身教与能力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检察业务管理抓关键环节,培养规范意识

第一,建立了案件质量监督评审委员会,依托检委会办事机构,定期抽调全院部分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对主要业务科室所办案件进行抽查,对办案质量进行评审监督,评审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这样的随机随时对案件质量的评价监督机制,促进了办案部门和办案人员责任意识增强。第二,实行了初查案件立卷归档制度。所有初查的线索,不管成案与否,我们都立卷归档。第三,实行了案件说情报告制度。面对说情我们要变“堵”为“疏”,专门制定了《新安县人民检察院案件说情报告制度》,明确了案件说情的几种情形,说情案件的处理程序,以及说情事项在法律原则范围内从轻减轻情节的确认程序。通过制度规范,使案件说情这种社会现象阳光化,避免了暗箱操作,减小了案件承办人的风险,把人情因素纳入司法原则范围内考量。既体现了办案原则,也体现了人文关怀,使司法活动与社会人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第四,为确保公诉案件质量,总结并实行“三议两对照”工作法。“三议”即公诉案件实行科室案件承办人相互研究评议。主管检察长、科长参与评议,检察委员会决策评议。“两对照”即起诉意见书与起诉书相对照,看公诉环节不予认定犯罪事实及理由是否成立:法院判决书与起诉书相对照,看法院认定的犯罪事实与起诉书认定的犯罪事实有什么差别,理由是否成立,决定是否抗诉。这一简便易行的工作方法,保证了公诉部门三年来的1041起1650人的案件无一案一人存在质量问题。第五,实行了“下行案件”严格把关措施。所谓“下行案件”是指不捕、不诉、撤案等可能在检察环节终结程序的案件,对这类案件我们实行严格把关。决策权上提一级。本来由科室、主管检察长可以决定的案件,上提到检察长、检委会决定。这样既体现对这类案件慎重、慎权,又在案件决策上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保证了这类案件的质量。

(三)干警行为管理抓小节,培养从善如流的规矩意识

作为检察长,我们都深感到处在社会变改时期的检察队伍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行为方式多元。为此,在干警行为管理上,我们注意抓小节,意在培养干警的规矩意识,纪律观念。第一,我们创新并推行了《干警瑕疵行为公示制度》。对干警中存在的违规违纪,但又够不上纪律处分的日常不良行为,我们统称为“瑕疵行为”,对发生这些行为的干警,我们在院里电子显示屏上进行公示七天,并纳入目标管理,一年累计三次被公示的取消年终评先资格。这一措施,充分发挥了制度约束和舆论评价两个作用,对规范干警的日常小节行为起到了明显的纠偏作用。该制度被《检察日报》作为亮点工作刊发。第二,注重发挥社会形象调查制度对队伍的监督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管理监督队伍。几年来,我们在调查中注意发现收集社会层面对检察干警的评价,掌握干警行为在社会面上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关注并解决干警的特定问题,进行个别教育、个别管理,保证了队伍中问题性行为管理有的放矢。第三,建立了执法行为监督员制度。我们在全县聘请了120名执法行为监督员,随时随处监督干警业内业外行为。通过这一系列制度设计,关注行为小节,目前干警的规矩意识明显增强。

几年来的检察工作创新之路使我们深深感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赢得发展,只有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才能实现检察工作的社会功能定位、政治功能定位。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

责任编辑:苗红环

第二篇: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观海尔集团有感

生产管理部一车间 姜英姿 几年前,公司曾组织我们全体员工观看了《首席执行官》这部电影,当时海尔总裁下令将所有存在质量隐患的冰箱全部销毁的举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需要更换家用电器的时候,我相继选择了海尔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当听说公司要组织参观海尔集团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感,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亲临海尔的生产现场,只是参观了海尔的几个展示厅,整个过程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海尔人“创新领先,永续发展”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海尔用创新精神创造了世界品牌。本着“用户的心是最珍贵的资源 ”的原则,以“走进去,走出去,走上去”的发展方式,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海尔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创新突破,伴随着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和超越。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道:“海尔精神就是创业、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每天比昨天有提高!”。是啊,我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工作着,我们最了解自己操作的设备,最了解自己所在的生产线,有没有可以改进,可以创新的地方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海尔人的创新还体现在实现由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变,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海尔人真真正正落实到了实处:针对不同身高人的需求,他们设计了可升降的灶台;针对不同年龄的人,他们设计了智能卧室;针对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他们设计了防臭冰箱。还有

专为农村地区设计的安全节能家电;能洗12件阿拉伯大袍的洗衣机;适合存放榴莲的防臭冰箱;可遥控的温馨家装等等。耳目一新的同时,我更被海尔人追求卓越,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精神感染着。被他们居安思危、居危思进、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震撼着;被他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激励着。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工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我们每一个新时代人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工作中追求创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学课本里说创新即是指一种精神,也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同时也专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造。现在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是奥地利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21年提出的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虽然创新的几种不同涵义各有其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但他们的共性都是创造性。作为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这些创新大计可能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多数人都在从事着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许多人有了倦怠之心,百无聊赖之感。但是“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还有人

将简单的工作比喻成荡秋千,说秋千所荡到的高度与每一次的加力是分不开的,你用心地用力荡,荡起来就高;相反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完成。既然如此,让我们在简单的工作中创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新

第三篇:创新是人力资源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力资源的不竭动力

摘要:从思想观念、组织工作、领导方式三个方面对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一是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观念创新入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理念,要建立一个思想、树立一种观念、强化一项意识。二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工作创新入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要实现“三个创新”、把握“两个要点”。三是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方式创新入手,强化领导,倡导学习,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要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才能塑造出一支“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员工队伍。

一、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观念创新入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观念创新是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观念不创新就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观念不创新就难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都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资源的观念,而不应只在口头上重视,在待遇上却又不予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另一误区是在原来的人事管理基础上单单加入人员的招聘,认为能够从企业外招聘企业所需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了,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两大隐患,一方面大量“空降部队”的加入只能保证在专业方面胜任工作,而因他们(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按过去经验的“烙印”去工作,会使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在新环境中受到影响,太多的外来人员也会给企业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负效应;另一方面大量招收外来管理、技术人员,会使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受到制约,进而可能形成冗员现象,这会影响企业职工的情绪,使其产生消极情绪。

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的是企业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除了在企业迅速扩张时引入必需的专业人员外,重要的是从企业内部挖掘、培养企业人才,它要求企业敢于在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在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注重从内部选拔人才,为职工提供提升职业技能的条件,为其创造提升技能的机会,为其创造职业前途,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为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建立一个思想、树立一种观念、强化一项意识。

1、建立一个思想,即建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企业的发展必须有充裕的人才资源作为保障,如果没有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会严重影响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因而企业管理人员应端正人力资源观念,建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对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进行规划,分析不同阶段人员需求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按期进行人才开发培养,才能适应国际企业发展形势的要求。

2、树立一种观念,即树立人力资源是能带来效益的“人力资本”的观念。过去的人事管理工作把人员作为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研究的是把经过培训的员工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结合起来,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它忽视了人的最重要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当作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资源,认为人是可开发的资源,是能创造价值的资本,重视发挥人的可创造性,注重培养和造就有用之才,“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人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使人能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组织中,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3、强化一项意识,即强化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意识。自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经济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对于维系着企业兴衰成败的人才,企业都想方设法地引入,有的甚至不择手段的挖别人的墙角。企业对此应有清醒、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与造就,以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为核心,组建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员工三支队伍;另一方面应建立一种能长期留住企业所需人才的机制,考虑为员工提供长远的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或在薪酬分配机制中建设期

权分配制,或在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中拿出一部分进行长期投资„„

二、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工作创新入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从企业战略高度、全局高度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择人任事、因材施教,注重员工与组织的“双赢”,这样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需要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保障对方的利益,否则会两败俱伤。从企业来说,应消除各种对人才有制约的因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对人才的激励和考核监督机制。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需以企业的目标为工作目标,为企业目标的真正实现主动调整自己、充实自己,通过掌握丰富的人力资源知识来实现“三个创新”,把握“两个要点”。

1、三个创新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要有所创新。人事管理工作时期管理人员大多情况是接受工作,被动地予以安排、落实,人事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员工进出、工资标准等方面自主权不够,基本上是一种业务管理,只在企业“需要”时才发挥作用,例如在人手不够时招聘员工,平时发放工资和管理劳保福利等。它主要着眼于当前工作,如补充人员,培训职工掌握操作技术,解决当前劳资纠纷等等,很多时候将管理工作定位在“处事”上,这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部门成为了一个“纯消费”的部门,人事支出也成为了企业尽可能减少的成本费用。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更着眼于未来,更具有战略性,它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投资的目光看待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及激励士气方面的投入,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因此,在预算方面不以“最省”为主要目标,而是谋求在可预见的计划期内投入产出的最佳值及最佳方式,保证其资源得到最佳的使用,不会被浪费和挥霍掉,并且使资源得以增长和发展。这种目的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接受将“视员工为成本负担”转变为“视员工为未来最有价值的重要资源”的管理

观念,将“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例行记载”转变为“挑战、变化”的管理角色,实现由事务型的人事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在做好基础人事工作的前提下,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以发展、改革的精神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是在工作内容上要有所创新。人事管理过多关注于自身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运用,如招聘技能、设计薪酬技能、业绩管理技能等等。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按照职位明确化、薪酬市场化、绩效科学化的管理要求,由以人员调配、薪酬管理、职称评聘、养老统筹、劳动组织、教育培训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向人才兴企战略转变,真正落实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思路,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以职务分析为核心,为每一位员工明确规定工作性质、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奖惩,在规划、开发、激励、整合、调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研究,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以改革发展的精神实施人才战略,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工作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三是在工作机制上要有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应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规范人员管理程序,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初步形成一套职责分明、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倡导讲政治、顾大局、重学习的新风尚,以对企业和员工负责的态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近期国企虽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制度化,但传统的管理思想、手段依然起主导作用,导致人力资源工作政策依据不足,制度不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不仅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本企业也应在不违反国家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办法和制度,根据管理内容结构化的思想,分块、系统地制定工作各方面的办法,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的工作作风,尽量减少工作的主观随意性。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测评、人事部门考察和党委集体讨论来决定人员的选拔任用;通过公开竞争、公平测评来评定岗位与工作绩效,来以确定工资与奖惩。

2、两个要点

一是要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识,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大局。人力资源管理是积极主动的,应在充分把握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内部分配体系和以工作成果的合理分配体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控制体系满足员工自爱自尊和自我成就的需要,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绩效考核、教育培养与各种工作的再设计,引导其为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努力工作。二是要有敏锐性和超前性意识,把握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机。在工作中应积极做好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现状的分析,深入理解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针对人力资源结构,包括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等提出人力资源素质培养方案、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和合理利用方案,捕捉推动工作的最好时机,创造开展工作局面的有利条件,结合工作实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做到既要看眼前,又要看长远;既要看局部,也要看全局;既要看具体目标,更要看战略目标。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把握一般规律,解决个别矛盾,不断提高驾驭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方式创新入手,强化领导,倡导学习,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

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大责任,只有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倡导讲政治、顾大局、重学习的新风尚,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塑造出一支“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员工队伍。江泽民同志在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学习是最好的方式,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学而思进、不学则败”的态度,努力倡导“将学习视作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观,量才而用、择人任事的人才使用观,通过学习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通过学习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人力资源储备机制、薪酬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保障机制,通过学习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坚持从内部挖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精神,从人力资本

角度推动企业整体业绩的提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为企业发掘优秀员工,不仅要发现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使所有人才都工作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全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参加了滨海新区首期“强街强镇”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活动,收获很大。按照“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实践者变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先后在昆山市委党校观看了“新昆山之路”专题片,考察了该市的玉山镇、千灯镇,又前往浦东新区区委党校、金桥镇、潍坊新村街道等地参观学习,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初步了解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做法”,使自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考察,我强烈感受到,先进地区之所以先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常新。无论在昆山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还是浦东镇街较有名气的“和谐社区”创建中,当地的干事创业者,永远承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永远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永远的创新,才铸就了先进地区的成功与辉煌!

一、先进地区的“先进之处”

1、昆山之“强”。

昆山,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隶属苏州市辖县级市。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周庄、千灯等10 镇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2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万人。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电脑大王”王安都是昆山人。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昆山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201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突破2000亿元;新增注册外资超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在昆山办有企业,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球1/8的数码相机、1/2的笔记本电脑都产自昆山开发区。还有“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中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品牌均在昆山制造。昆山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也是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县级市。昆山拥有数个“全国第一”和诸多国家级“名片”,如全国第一个办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百强县第一、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等。

2、“新昆山之路”。昆山改革开放之初并不富裕,1985年前,昆山仅仅是靠种水稻、蔬菜为主的农业县,经济实力在苏州市排在最末位,县长号称“小六子”县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昆山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应当说转型发展最为成功。堪称全国县域经济转型“先行者”和“优等生”。在过去30年中,从“农转工”到“内转外”再到“散转聚”,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在转型,每一次转型,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台阶。回首过往,从“农业大县”到“科技新城”、从“全面小康”到“城乡一体”,昆山在一次次不断转型不断跃升的精彩实践中,把“开放包容”、“整体推进”的发展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昆山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不断转型之路。因为昆山人时时意识到,“此路不通”必须“另寻他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发展至今,他们又深刻警醒,经济上的“一枝独秀”并不能解决其他方面‘短腿’造成的发展难题。“新昆山之路”其实就是“全面转型之路”。如今,无论在全国“千强镇”之一—玉山镇、还是在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特色的旅游重镇—千灯镇、考察所到之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一切可能的对立冲突,几乎都转化为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进。如今的昆山,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过程中,成 功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昆山之路”。

二、先进地区“先进”缘由初探

1、永无止境的学习

在昆山考察,感受最强烈的是,该市党员干部永无止境的学习劲头。

第五篇:创新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灵魂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

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价值取向,班主任德育工作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一、先进的德育观念

班主任的德育观念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德育方法才能对路,工作才更有生机和活力。在传统观念下,一些班主任往往把学生管得很严,这些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往往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根本谈不上的创新精神。

现代意义的班主任,要善于吸收新的教育观念,学会与专家、智者对话,在对话与思想碰撞中使自己的德育观念得到丰富和升华。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班主任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道德、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的方面,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为突破口,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使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信念。

二、互动性的德育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应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基础上,这才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内涵。传统观念下,班主任往往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用自己的标准去规范学生、评价学生,这种班主任独尊的思想早已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教育要求。

现代意义上的班主任应该把德育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首先,师生心理换位。如能正确运用心理换位,相信班主任德育工作一定会得心应手。班主任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和配合,做到主导教育和自身塑造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班主任教育时也应让他们各自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自己的不足。其次,师生成败共享。新课程条件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主客体式的对立关系,而是平等关系。班级管理目标的达成,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这是一种德育情境,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体现。这样,班主任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志气,使学生学会以坦荡的胸怀面对人生。

三、创造性的德育能力

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理应随之协调发展,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必须能跟上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具备创造性的工作能力。

当前初中班主任应该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主要表现在:首先,敏锐的观察能力。班主任平时应多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一些细微的变化,要富有预见性,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预防为主,尽量把学生的错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班主任要做到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学生思想变化的根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学生优点中的不足和缺点中的长处,对学生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较强的沟通能力。班主任应主动就德育内容、方式上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上的共识,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制度化的德育管理

德育要到位,德育要见成效,其中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看班级的德育管理是否落实,只要班

主任的德育管理落到实处,并使之制度化,德育就有了基本保证。

一个班级的德育管理是否成功,关键的问题是看班风正不正,只要班风正,不健康的东西就会得到收敛,得到改造,甚至会转化为积极因素。首先,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的基本情况,针对班级整体的现状,确定可行的德育目标和学习目标,在实现德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树立整体的学习目标,并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集体的学习气氛、学习风气就会更加浓厚。其次,班级的德育管理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学力与人格的均衡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创造学生人格和学力成长的环境载体。再次,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让学生干部在班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表现其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沉思和探索中增长见识和胆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在内容上求新,在形式上求活,在方法上尊重科学性,在管理上具有制度性,应该从社会中、生活中、科学中吸取一切精华,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视野,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下载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是检察工作不竭的动力之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摘要:从思想观念、组织工作、领导方式三个方面对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

    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04级经管专业史鹏【摘要】文章结合上级精神和企业发展实际,阐述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意义和决定性作用。并结合工......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 随着企业改革也不断深入,企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极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

    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是全会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从党和国家......

    创新是提高监狱管理水平的不竭动力

    〔摘 要〕 新世纪监狱工作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特别是在押犯构成日趋复杂,监管改造难度日趋加剧,均对监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必须在观念创......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邮政金融发展的不竭动力邮政储蓄自恢复开办以来,就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更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网......

    创新是妇联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论断,充分揭示了创新在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发展中的......

    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习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读《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摘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