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办会的不竭动力
创新——办会的不竭动力
张剑 范明
近年来,随着首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奥运会筹办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国际国内交往的不断增加,在北京举办的大型会议活动日益增多,并呈现出规模大、规格高、政治性强、示范效应强、影响深远等特点,高质高效高标准地做好大型会议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是党委办公厅服务大局、推动大局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创新是我们推动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强大动力。
一、理念的创新
以人为本,为会议活动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立体化服务。我们在提供组织服务时,坚持换位思考,从会议活动参与者的角度考虑需求,量身提供个性化服务,使服务对象满意,保证会议活动效果。比如对领导的服务,要注意将服务延伸,提供详尽的相关背景资料,在议程和环节的设计上考虑领导的习惯和便利等;对与会人员的服务,要使他们感受到尊重、方便,了解组织者的部署和意图,积极主动地配合;对工作人员的服务,除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外,还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大家解决后顾之忧。
以公众为导向,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举办大型会议活动不是唱堂会、搞形式,而是要切实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风向标的作用,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和决策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来了解有关情况。媒体在公众和活动现场之间搭起了桥梁,为媒体服务也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一方面,我们在会议活动筹备阶段邀请新闻媒体提前介入,统筹考虑现场效果和新闻报道效果,为媒体提供机位、电力、照明等设施的便利,并根据其需要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我们站在公众的角度考虑,采取什么形式、达到什么效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例如:我们在安排领导同志出席某重点工程开工典礼并慰问建设者代表的活动中,现场不铺红地毯、不请军乐团、不摆鲜花、不搞列队欢迎,力求自然、简朴、隆重。一位市民在看完电视新闻后,致信市委说,通过这件小事看到了一届求真务实、勤廉高效的政府,我们的政府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了。
以打造精品为目标,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经验,加强精细化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收益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等经验和做法,对大型会议活动组织服务工作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工作中,我们按照设计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来制订工作预案,按照设计流水生产线的要求来细化流程,按照管理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进行统筹,确保每一个参与的工作人员都了解所有的环节和程序,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作业,把每一场会议和活动都打造成精品。有效避免了因工作人员经验和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工作质效出现差异的问题。
二、细节的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各种工作在战略层面和框架模式上越来越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大型会议活动组织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多地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以及对现有工作方法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新高度认识细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其直接诱因是外部燃料箱脱落的一小块泡沫绝缘材料击中飞机左翼造成的小裂纹。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发生“黑九月事件”,11名以色列运动员遇害,原因是忽视了在其住地周围采取安保措施。这些惨痛的教训反复印证了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大型会议活动组织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包含了成百上千个细节,某个环节或细节出现差错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或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对细节的重视必须提高到与战略相同的高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新方法捕捉细节。渔民为了捕捉江海里的鱼虾,编织了细密的鱼网;科学家为了观察微观世界,发明了各种显微镜。可见要想捕捉细节,没有得力的工具是不行的。大型会议活动组织服务工作包含众多细节,这些细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依附于环节之上,如同图书馆里的图书,虽看似杂乱但实际上是有纲有目、有种有属、有轻有重、有缓有急的,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捕捉的。
编制预案时,通过“全过程预想法”来明确细节并进行统筹。首先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推演,遵循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的顺序“化整为零”,把活动从始至终分为若干大环节,每个大环节分为若干小环节,小环节再逐级细分直至枝端的细节。同时,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政治环境、人为因素、社会矛盾等可能影响活动进行的外部因素,力求将所有细节一网打尽。然后以进程为主线进行整合,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合零为整”,将分散的要素和环节衔接起来,形成周密细致的方案体系。
具体实施时,针对不同类型会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前“踩点”摸清情况,加强对进展情况的控制和反馈,提高对关键细节的敏感性,对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任何细小的问题都不轻易放过,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努力查找在统筹阶段没有考虑到的细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新机制落实细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则寓言,讲的是兄弟两人看见一只大雁飞过,哥哥准备引弓射雁时,二人却在吃法上起了争执,等争论平息而欲再射时,大雁已飞走了。尽管这则故事的初衷是告诉读者做事要注意抓住时机,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抓好落实的重要性,如果做事仅停留在口头和想法上,则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捕捉细节仅是明确了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建立有效机制,把细节抓牢、抓实、衔接好。
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加强协作、落实既定方案并应对突发情况的有效手段。在组织规格高、规模大、筹备周期长的大型会议活动时,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和指挥协调规则,加强横向和纵向间的协调配合,相互提醒、相互补充、形成合力;通过实行集中办公,有效消除中间环节和空间距离,确保信息指令快速传递;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并编发会议纪要,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步调协调一致;通过编制指挥系统图和工作人员通讯录,为各部门明确职责、相互协调配合提供便利。
完善的督促落实机制是确保各项准备工作抓细、抓实的重要手段。一是要细化工作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做到定岗、定人、定责;二是要细化工作流程,明确每项工作的启动时间和完成时限,保证各环节有序衔接;三是要建立明确的奖惩激励机制,保证督促落实的力度。通过编制“倒排期进度表”、“每日工作进度表”和“活动工作流程”,为各部门开展工作、把握进度提供依据;通过自查与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未按要求完成的事项通过发送督查通知的方式进行督办;通过提高落实的精度,力求消除所有不确定因素,确保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精确制导、紧密衔接。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用新思维创新细节。创新的源头在继承,在于对以往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升华,而起点则在细节,在于对细节人性化和精细化的改进。例如:在组织某次治丧活动时,出席的领导人数多、规格高、到达时间比较集中,为方便领导同志佩带黑纱和白花,我们将使用别针的传统方法改进为用环保型双面胶的方法,只要轻轻一按就能将黑纱粘在衣服上而且不会留下污渍,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扎伤;在组织某次大型纪念活动时,我们把以往在主持人身后安排一位工作人员提醒的方式,改为在远处用旗语进行提示的方式,保证了庄严肃穆的现场效果;为保证群众代表列队齐整,用不同颜色的不干胶贴纸在现场粘贴上万个站位点,活动结束后将贴纸揭下,做到人去场净;组织大型会议,在签到时发放用彩色标注具体位置的座次图,方便与会人员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文件袋上标明姓名、分组、会场、房号、就餐地点等相关信息,实现会务服务“一袋通”。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折射出思维的转变、方法的创新和以人为本、争创一流的理念。
三、手段的创新
在会议活动组织服务工作中,我们还注意大量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例如:使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为指挥协调提供通信支持,保证信息、指令及时传达和相互沟通协调;使用绘图软件绘制现场立体、平面效果图和工作部署图,把图纸研讨和现场部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方案进行优化和论证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落实精度,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篇: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观海尔集团有感
生产管理部一车间 姜英姿 几年前,公司曾组织我们全体员工观看了《首席执行官》这部电影,当时海尔总裁下令将所有存在质量隐患的冰箱全部销毁的举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需要更换家用电器的时候,我相继选择了海尔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当听说公司要组织参观海尔集团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感,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亲临海尔的生产现场,只是参观了海尔的几个展示厅,整个过程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海尔人“创新领先,永续发展”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海尔用创新精神创造了世界品牌。本着“用户的心是最珍贵的资源 ”的原则,以“走进去,走出去,走上去”的发展方式,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海尔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创新突破,伴随着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和超越。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道:“海尔精神就是创业、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每天比昨天有提高!”。是啊,我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工作着,我们最了解自己操作的设备,最了解自己所在的生产线,有没有可以改进,可以创新的地方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海尔人的创新还体现在实现由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变,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海尔人真真正正落实到了实处:针对不同身高人的需求,他们设计了可升降的灶台;针对不同年龄的人,他们设计了智能卧室;针对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他们设计了防臭冰箱。还有
专为农村地区设计的安全节能家电;能洗12件阿拉伯大袍的洗衣机;适合存放榴莲的防臭冰箱;可遥控的温馨家装等等。耳目一新的同时,我更被海尔人追求卓越,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精神感染着。被他们居安思危、居危思进、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震撼着;被他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激励着。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工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我们每一个新时代人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工作中追求创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学课本里说创新即是指一种精神,也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同时也专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造。现在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是奥地利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21年提出的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虽然创新的几种不同涵义各有其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但他们的共性都是创造性。作为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这些创新大计可能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多数人都在从事着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许多人有了倦怠之心,百无聊赖之感。但是“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还有人
将简单的工作比喻成荡秋千,说秋千所荡到的高度与每一次的加力是分不开的,你用心地用力荡,荡起来就高;相反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完成。既然如此,让我们在简单的工作中创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新
第三篇:创新是人力资源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力资源的不竭动力
摘要:从思想观念、组织工作、领导方式三个方面对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一是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观念创新入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理念,要建立一个思想、树立一种观念、强化一项意识。二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工作创新入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要实现“三个创新”、把握“两个要点”。三是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方式创新入手,强化领导,倡导学习,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要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才能塑造出一支“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员工队伍。
一、从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观念创新入手,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观念创新是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观念不创新就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观念不创新就难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都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资源的观念,而不应只在口头上重视,在待遇上却又不予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另一误区是在原来的人事管理基础上单单加入人员的招聘,认为能够从企业外招聘企业所需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了,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两大隐患,一方面大量“空降部队”的加入只能保证在专业方面胜任工作,而因他们(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按过去经验的“烙印”去工作,会使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在新环境中受到影响,太多的外来人员也会给企业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负效应;另一方面大量招收外来管理、技术人员,会使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受到制约,进而可能形成冗员现象,这会影响企业职工的情绪,使其产生消极情绪。
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的是企业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除了在企业迅速扩张时引入必需的专业人员外,重要的是从企业内部挖掘、培养企业人才,它要求企业敢于在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在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注重从内部选拔人才,为职工提供提升职业技能的条件,为其创造提升技能的机会,为其创造职业前途,这样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为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建立一个思想、树立一种观念、强化一项意识。
1、建立一个思想,即建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企业的发展必须有充裕的人才资源作为保障,如果没有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会严重影响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因而企业管理人员应端正人力资源观念,建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对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进行规划,分析不同阶段人员需求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按期进行人才开发培养,才能适应国际企业发展形势的要求。
2、树立一种观念,即树立人力资源是能带来效益的“人力资本”的观念。过去的人事管理工作把人员作为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研究的是把经过培训的员工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结合起来,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它忽视了人的最重要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当作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资源,认为人是可开发的资源,是能创造价值的资本,重视发挥人的可创造性,注重培养和造就有用之才,“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人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使人能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组织中,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3、强化一项意识,即强化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意识。自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经济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对于维系着企业兴衰成败的人才,企业都想方设法地引入,有的甚至不择手段的挖别人的墙角。企业对此应有清醒、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与造就,以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为核心,组建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员工三支队伍;另一方面应建立一种能长期留住企业所需人才的机制,考虑为员工提供长远的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或在薪酬分配机制中建设期
权分配制,或在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中拿出一部分进行长期投资„„
二、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工作创新入手,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从企业战略高度、全局高度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择人任事、因材施教,注重员工与组织的“双赢”,这样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需要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保障对方的利益,否则会两败俱伤。从企业来说,应消除各种对人才有制约的因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对人才的激励和考核监督机制。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需以企业的目标为工作目标,为企业目标的真正实现主动调整自己、充实自己,通过掌握丰富的人力资源知识来实现“三个创新”,把握“两个要点”。
1、三个创新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要有所创新。人事管理工作时期管理人员大多情况是接受工作,被动地予以安排、落实,人事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员工进出、工资标准等方面自主权不够,基本上是一种业务管理,只在企业“需要”时才发挥作用,例如在人手不够时招聘员工,平时发放工资和管理劳保福利等。它主要着眼于当前工作,如补充人员,培训职工掌握操作技术,解决当前劳资纠纷等等,很多时候将管理工作定位在“处事”上,这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部门成为了一个“纯消费”的部门,人事支出也成为了企业尽可能减少的成本费用。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更着眼于未来,更具有战略性,它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投资的目光看待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及激励士气方面的投入,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因此,在预算方面不以“最省”为主要目标,而是谋求在可预见的计划期内投入产出的最佳值及最佳方式,保证其资源得到最佳的使用,不会被浪费和挥霍掉,并且使资源得以增长和发展。这种目的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接受将“视员工为成本负担”转变为“视员工为未来最有价值的重要资源”的管理
观念,将“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例行记载”转变为“挑战、变化”的管理角色,实现由事务型的人事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在做好基础人事工作的前提下,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以发展、改革的精神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是在工作内容上要有所创新。人事管理过多关注于自身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运用,如招聘技能、设计薪酬技能、业绩管理技能等等。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按照职位明确化、薪酬市场化、绩效科学化的管理要求,由以人员调配、薪酬管理、职称评聘、养老统筹、劳动组织、教育培训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向人才兴企战略转变,真正落实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思路,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以职务分析为核心,为每一位员工明确规定工作性质、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奖惩,在规划、开发、激励、整合、调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研究,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发展,以改革发展的精神实施人才战略,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工作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三是在工作机制上要有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应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规范人员管理程序,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初步形成一套职责分明、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倡导讲政治、顾大局、重学习的新风尚,以对企业和员工负责的态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近期国企虽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制度化,但传统的管理思想、手段依然起主导作用,导致人力资源工作政策依据不足,制度不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不仅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本企业也应在不违反国家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办法和制度,根据管理内容结构化的思想,分块、系统地制定工作各方面的办法,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的工作作风,尽量减少工作的主观随意性。通过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测评、人事部门考察和党委集体讨论来决定人员的选拔任用;通过公开竞争、公平测评来评定岗位与工作绩效,来以确定工资与奖惩。
2、两个要点
一是要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识,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大局。人力资源管理是积极主动的,应在充分把握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内部分配体系和以工作成果的合理分配体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控制体系满足员工自爱自尊和自我成就的需要,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绩效考核、教育培养与各种工作的再设计,引导其为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努力工作。二是要有敏锐性和超前性意识,把握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机。在工作中应积极做好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现状的分析,深入理解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针对人力资源结构,包括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等提出人力资源素质培养方案、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和合理利用方案,捕捉推动工作的最好时机,创造开展工作局面的有利条件,结合工作实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做到既要看眼前,又要看长远;既要看局部,也要看全局;既要看具体目标,更要看战略目标。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把握一般规律,解决个别矛盾,不断提高驾驭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方式创新入手,强化领导,倡导学习,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
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大责任,只有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倡导讲政治、顾大局、重学习的新风尚,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塑造出一支“品德好、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员工队伍。江泽民同志在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学习是最好的方式,要引导管理人员树立“学而思进、不学则败”的态度,努力倡导“将学习视作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观,量才而用、择人任事的人才使用观,通过学习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通过学习建立和完善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人力资源储备机制、薪酬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保障机制,通过学习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坚持从内部挖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精神,从人力资本
角度推动企业整体业绩的提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为企业发掘优秀员工,不仅要发现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使所有人才都工作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全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创新:信息工作的不竭动力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信息工作,是广大信息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参谋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帅,致力于“四个创新”。
1、观念创新。新的世纪、新的形势给信息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多极化的发展潮流,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深深撞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工作的内容、方式、手段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我们还是固守传统的信息观念,就无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息工作。
一是树立信息产业观念。作为信息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委系统占有和控制着社会85以上的信息。要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就要有信息产业观念,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并使其充分流动与共享。信息的价值本身在于其流动性和可共享性,如同货币一样,流动性越强,其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在网络时代,委信息的公开和流动不仅具有让广大民众知情的民主价值,同时还具有(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信息资源共享、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的经济价值。因此,委信息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实现信息产业化的基础。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实现委信息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可见,将委信息作为一项产业进行开发,在网络时代不仅必要而且已成为可能。
二是树立有为观念。我国加入WTO后,融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更需要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对各种客观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工作的基础作用。因此,信息工作决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不可或缺、大有作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信息工作者,要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摒弃信息工作无用论、无为论、克服消极厌烦心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信息工作中去。
三是树立大局观念。信息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既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需要,也是信息工作的内在的要求。信息工作只有紧扣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经济建设中心,才能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树立服务大局观,就必须坚持为本级服务和为上级服务的一致性。为本级服务是信息工作的本职和立足点;为上级服务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讲政治、讲纪律的体现,是保证上级委统揽全局、正确决策的需要。
四是树立开放观念。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了信息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加入WTO更加速了中国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因此,信息工作决不能走过去“画地为牢”的老路,而必须放眼世界,拓宽视野,延伸触角,既了解本地区的情况,也了解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趋向,以便更好地为各级委决策服务。
2、机制创新。要做好信息工作,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作机制。机制不全,信息工作就容易犯“冷热病”,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就不容易发挥。当前,要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机制,以更好地调动广大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人员更新机制。目前一些地方的信息工作之所以缺乏活力和后劲,与信息工作人员长期不更新有很大关系。作为信息工作者,需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较强的信息敏感性,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对信息价值工作的理解和判断变得迟钝。因此,要建立信息工作人(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员的更新机制,实现人员进出的有序化、制度化。二是奖惩激励机制。对在信息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要予以重奖,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提拔使用。同时,评选先进、稿费奖励、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激励手段的运用也要制度化、规范化。当然,有奖也要有罚。对信息工作做得不好的要实行负激励,以鞭策和调动其积极性。从各地实践看,当前把信息工作纳入机关各部门的考核内容显得尤为迫切,把信息工作评比与机关部门的奖金挂钩是变信息工作由一个人搞为机关部门人人都参与、人人都重视的有效措施。三是报忧保护机制。忧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喜忧并报本是信息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但事实上报喜多、报忧少的情况普遍存在,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报忧的环境条件和保护机制。因此,要探索和建立一套促使信息员敢于报忧、勇于报忧的机制。实践中,新闻部门向地方派驻记者站的做法值得借鉴,下级信息员由上级委委派,只把党组织关系放在当地,其他则全由上级委统一领导,这样就可减少当地领导对信息员的约束和打击报复。
3、采编创新。一是创新信息载体。高质量的信息载体是实现信息合理分流和信息价值的重要保障。从实践看,不同的信息载体应反映不同类型的信息。目前我们有《每日要讯》普刊和增刊、《金华党务信息》两种载体。《每日要讯》普刊要求突出信息的宏观性、重要性、动态性,每个工作日一期,主要报送市五套班子领导;《每日要讯》增刊要求突出信息的时效性,重点反映紧急性信息,采取一事一报方式报送市委几个书记和相关领导;《金华党务信息》分“普刊”、“调查与研究”、“领导参阅”、“理论与实践”几个版块,编发相应内容的信息。二是创新栏目设置。在《每日要讯》中设置了几个比较固定的栏目,如“市情动态”、“社情民意”、“领导活动”、“部委信息”、“他山之石”等等,通过这些栏目就大体可以知道这些信息的内容,有利于领导对信息的阅知和信息价值的实现。三是创新信息编辑方式。今年以来,我们对《金华党务信息》普刊的编发作了重大改革,减少了对一般性、零散性信息的编发,注重以系列专辑方式编发,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综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我们先后编发了“政协委员提案选编”、“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效益农业”、“经营城市”等7个系列专辑,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四是创新信息采集方式。为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变坐等信息上门为主动约稿,变“等米下锅”为主动深入基层采集信息。信息采集方式的改变,是实现信息服务对象与信息源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信息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的有效对接,信息服务才有价值,才不会变成文字垃圾。五是创新信息内容。在新形势下,要减少一般的、动态的、零散的、低层次信息的编报,更多地去收集和报送综合性、宏观性、典型性、建议性、调研性信息。现代社会的信工作者不仅要做到让领导知情,更要辅助领导决策;不仅要成为领导的“耳目”,更要成为领导的高参,使信息发挥应有的参谋决策作用。息
4、网络创新。信息工作离不开网络。信息网络是实现工作意图之“手”,传输信息之“网”,了解基层情况之“目”,是信息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网络的覆盖程度决定着信息的广度和密度,网络的延伸程度影响着信息的深度和力度,网络的功能强弱制约着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要在网络创新方面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全方位建网原则,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即多层次、立体化建立信息网络,尽可能把信息网络延伸至乡镇、企业和社区,扫除网络“盲点”。办公室自身要完善全员办信息制度,制定量化的信息考核指标,并同个人利益挂钩,以调动办公室人员的积极性。在部门和县市区基层网络建设中,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有(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原创网站wmjy.net)关人员的素质。二是完善信息传输网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是提高信息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对目前正在应用的电子党务网要不断完善和升级,赋予其更强大的功能,使信息传输更快捷、更安全、更有效。要加快部门、县市之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与WTO的透明原则相一致,提高网络的开放度,进一步实现委信息资源的共享。三是建立社情民意网络。这是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信息工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可以聘请素质高、能力强、交际广的离退休干部为社情民意联络员,收集大量鲜活的反映群众意愿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使党政信息成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保护民力的主渠道,使领导决策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五篇: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学习考察报告近期,我有幸赴江苏昆山、上海浦东参加了滨海新区首期“强街强镇”战略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活动,收获很大。按照“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实践者变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先后在昆山市委党校观看了“新昆山之路”专题片,考察了该市的玉山镇、千灯镇,又前往浦东新区区委党校、金桥镇、潍坊新村街道等地参观学习,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初步了解了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做法”,使自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考察,我强烈感受到,先进地区之所以先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思想解放,观念常新。无论在昆山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还是浦东镇街较有名气的“和谐社区”创建中,当地的干事创业者,永远承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永远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因为永远的创新,才铸就了先进地区的成功与辉煌!
一、先进地区的“先进之处”
1、昆山之“强”。
昆山,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隶属苏州市辖县级市。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周庄、千灯等10 镇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2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0万人。昆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散文家归有光、“电脑大王”王安都是昆山人。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千年古镇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享誉海内外。昆山物产丰饶,盛产驰名中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称。201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突破2000亿元;新增注册外资超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5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7家在昆山办有企业,有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球1/8的数码相机、1/2的笔记本电脑都产自昆山开发区。还有“樱花”厨具、“统一”食品、“利乐”包装、“捷安特”自行车等中国家庭耳熟能详的品牌均在昆山制造。昆山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也是国内人均GDP第一个突破1万美元的县级市。昆山拥有数个“全国第一”和诸多国家级“名片”,如全国第一个办在县级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全国百强县第一、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等。
2、“新昆山之路”。昆山改革开放之初并不富裕,1985年前,昆山仅仅是靠种水稻、蔬菜为主的农业县,经济实力在苏州市排在最末位,县长号称“小六子”县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昆山人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应当说转型发展最为成功。堪称全国县域经济转型“先行者”和“优等生”。在过去30年中,从“农转工”到“内转外”再到“散转聚”,昆山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在转型,每一次转型,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台阶。回首过往,从“农业大县”到“科技新城”、从“全面小康”到“城乡一体”,昆山在一次次不断转型不断跃升的精彩实践中,把“开放包容”、“整体推进”的发展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所以,昆山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不断转型之路。因为昆山人时时意识到,“此路不通”必须“另寻他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发展至今,他们又深刻警醒,经济上的“一枝独秀”并不能解决其他方面‘短腿’造成的发展难题。“新昆山之路”其实就是“全面转型之路”。如今,无论在全国“千强镇”之一—玉山镇、还是在以“亭林故里、戏曲之源、田园水乡”为特色的旅游重镇—千灯镇、考察所到之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富民与强市良性互动、环境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市农村共同繁荣,一切可能的对立冲突,几乎都转化为相得益彰的和谐共进。如今的昆山,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过程中,成 功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昆山之路”。
二、先进地区“先进”缘由初探
1、永无止境的学习
在昆山考察,感受最强烈的是,该市党员干部永无止境的学习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