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成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办函〔2009〕27号 【发布日期】2009-02-23 【生效日期】2009-0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成员的函
(国办函〔2009〕27号)
安全监管总局:
你局《关于调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和成员的请示》(安监总煤监〔2009〕17号)收悉。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函复如下:
根据工作需要和国务院机构设置及人员变动情况,同意对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成员做出调整。调整后的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如下:
召集人:骆 琳 安全监管总局局长
成 员:赵铁锤 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煤矿安监局局长
刘铁男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黄 明 公安部部长助理
郝明金 监察部副部长
张少春 财政部副部长
杨志明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汪 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张力军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黄淑和 国资委副主任
刘玉亭 工商总局副局长
史玉波 电监会副主席
吴 吟 能源局总工程师
张鸣起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办公厅
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87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函〔2006〕3号 【发布日期】2006-01-23 【生效日期】2006-01-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
(国函〔2006〕3号)
安全监管总局:
你局《关于建立煤矿整顿关闭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安监总煤矿字〔2005〕214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同意建立由安全监管总局牵头的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请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工作。
附件: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 务 院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附件: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整合各方力量,严厉打击煤矿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活动,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经国务院同意,建立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能
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煤矿整顿关闭的政策措施;制订工作计划和阶段性任务并组织落实;协调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中的有关重大事项;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活动;研究煤矿安全生产标本兼治的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二、会议成员
召集人:李毅中 安全监管总局局长
成 员:赵铁锤 煤矿安监局局长 欧新黔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刘金国 公安部副部长
陈昌智 监察部副部长
朱志刚 财政部副部长
汪 民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黄淑和 国资委副主任
刘玉亭 工商总局副局长
史玉波 电监会副主席
张鸣起 全国总工会纪检组组长、书记处书记
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安全监管总局,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督促落实会议议定事项。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
三、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1次,因工作需要或成员单位要求也可临时召开。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同时抄报国务院。
四、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主动研究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及时处理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中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2007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要点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07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要点的通知
安委办〔2007〕15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
《2007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要点》已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七年四月十八日
2007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要点
按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国务院确定的“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的工作目标,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按照各地上报的《煤矿整顿关闭三年规划》,确定三个阶段计划关井9887处。第一阶段(2005年8月-2006年6月)计划关闭5026处,实际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5931处,取缔非法采煤矿点1万多处(次)。第二阶段(2006年7月-2007年6月)正在按照国办发〔2006〕82号、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要求,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16种矿井,通过资源整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小煤矿过多、过散的状况,进一步减少小矿点数量,计划关闭小煤矿2652处,目前全国各地已经确定并公告2723处;第三阶段(2007年7月-2008年6月)计划关闭小煤矿2209处。
为进一步促进煤矿整顿关闭,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推进小煤矿管理强矿,提出以下2007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
一、2007年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目标
1.力争提前完成关闭矿井数量目标
各地在2007年6月底以前将第二阶段2652处矿井关闭到位。同时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告
第三阶段2209处关闭矿井名单。2007年底前确保完成关井4000处,力争提前完成第三阶段关闭任务。通过不断加大关闭矿井工作力度,在2006年煤矿死亡人数下降20.1%的基础上,确保2007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
2.基本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按照国办发〔2006〕82号、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48号)的要求,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矿井的监管,通过整合技改减少矿点数量,统一部署,规范运作,积极推进,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做到各地的资源整合方案都按程序批准、下达、启动,所有被整合的矿井进入技术改造的设计、施工程序。
3.积极推进管理强矿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7部门《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116号),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推动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制定《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以政策治本、强化矿井安全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工作重点,严格安全准入,提高准入门槛,继续深化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成果,全面提升小煤矿整体水平。
二、主要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1.公告关闭矿井名单,通报关井进度
一是在各地公告关闭矿井名单的基础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期分批在人民日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煤炭报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公告第二、三阶段关闭矿井名单。二是在全国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定期通报各地关井进度。
2.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经济政策
总结、推广内蒙古、河南等地在整顿关闭、整合技改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5月份左右在内蒙古或河南召开煤矿整顿关闭、资源整合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
转发部分地区已经出台的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经济政策,鼓励各地结合资源有偿使用的试点,研究制定淘汰落后生产力的经济政策,建立小煤矿有序退出机制。
3.组织开展四次督查
一是1-2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一次以检查各地煤矿整顿关闭工作落实情况和技改矿井安全工作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督查(2月15日已结束)。
二是6-7月国家煤矿安监局组织开展一次以检查各地第二阶段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启动
第三阶段关井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督查,同时调研新情况、新问题,为召开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做好准备。
三是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一次对各省(区、市)煤矿建设项目核准(审批)情况的督查。
四是10-11月部际联席会议组织开展一次以检查各地第三阶段关井工作完成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督查。
4.召开两次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一是3月份召开第三次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已召开)。二是视情况暂定于8月份左右召开第四次会议。针对整顿关闭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
5.督促各地规范资源整合根据国办发〔2006〕82号和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精神,督促各地在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下要求:
一是充分发挥国有重点煤矿的骨干作用,鼓励其依法整合兼并小煤矿。
二是煤炭资源整合必须是合法矿井对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已关闭矿井原则上不得纳入资源整合;经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确有开采价值的资源,经重新规划后可纳入整合。
三是煤矿资源整合必须坚持以大并小、以优并劣。整合后形成的新矿井,一证一矿(井),只能有一套生产系统。
四是被整合的矿井要先关闭(吊销证照、拆除井下设备、停止供电),并加强监管,确保停止生产。
五是对实施资源整合的矿井,要按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矿井必须依法取得(变更)采矿权,履行煤矿建设项目相关核准手续和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核批准程序。
6.明确职责,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办发〔2006〕82号文件规定的职责,督促所属各级工作机构,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认真按要求提出关闭矿井名单,切实将16种关闭矿井关实关死。
(1)国土资源部门对以下各类关闭矿井进行认定,提请关闭:
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第一种);未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从事生产的(第三种);超层越界开采拒不退回的(第四种); 在大型煤炭矿区范围内开采的(第十种);资源接近枯竭的(第十二种);纳入资源整合范围的矿井,未重新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组织生产的(第十三种)。
不同采矿权人,其许可的采矿范围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重叠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名单,并会同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认定是否影响安全生产,对影响安全生产的,提请关闭(第九种)。
(2)发展改革部门对以下各类关闭矿井进行认定,提请关闭:
不符合经批准的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的(第二种);纳入资源整合范围的矿井,未履行煤矿建设项目相关核准手续和审批程序、违规越权核准的(第十三种)。
(3)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以下各类关闭矿井进行认定,提请关闭:
未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擅自从事生产的(第三种);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组织生产的(第五种);被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的矿井擅自组织生产的或整顿验收不合格的(第六种);1个月内3次或者3次以上发现未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第八种);年生产能力在3万吨及以下的矿井(第十一种);擅自进行“三下”(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开采和在自然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设施等区域内开采的(第十四种)。
(4)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以下各类关闭矿井进行认定,提请关闭: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擅自从事生产的(第三种);3个月内2次或者2次以上发现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仍然组织生产的(第五种);存在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第七种);1个月内3次或者3次以上发现未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第八种);不同采矿权人,其许可的采矿范围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重叠影响安全生产的(第九种);纳入资源整合范围的矿井,未履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批程序,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组织生产的(第十三种)。
(5)工商管理部门对以下类型关闭矿井进行认定,提请关闭:
未依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生产的(第三种)。
(6)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注销关闭煤矿的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监督关闭煤矿妥善处置剩余爆炸物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行政执法工作。
(7)电力监管部门负责督促供电企业切断关闭矿井的供电电源,拆除供电设施,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向非法煤矿供电行为。
7.严格市场准入,防止前关后建,落实《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是根据国办发〔2006〕82号文件关于“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审批(核准)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新建项目的规定,督促各地发展改革部门严把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限制小煤矿数量。
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对违法、违规或者越权审批的煤矿建设项目,一律责令停止施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继续分期分批公告违法建设项目名单(已公告第一批共35个建设项目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督促各地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在落实国办发〔2006〕108号文件,编制、审查矿业权设置方案、资源整合方案时,要认真落实《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保留小型煤矿(30万吨/年及以下)数量控制目标。
四是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研究制定完善小煤矿完全成本的相关政策,通过提高小煤矿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科技成本、税收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合理提高小煤矿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准入门槛。
8.严格煤矿生产能力核定,严防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一是严格审查煤矿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严格审查煤矿生产能力复核结果遏制超能力生产的紧急通知》(发改运行
〔2006〕265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继续联合审查各产煤省(区、市)煤矿生产能力复核结果,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退回,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地区组织现场抽查。
二是推广煤炭产量远程监控系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税务总局研究编制《煤矿产量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和《煤矿产量监控系统管理办法》,2007年下半年在全国推广煤矿产量监控系统。
三是严格劳动定员管理。继续督促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216号),并督促各地制定实施办法;会同劳动保障部研究制定煤矿企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
四是推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编制《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和《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管理办法》,继续推广井下人员位置管理系统。五是加强煤矿劳动用工管理。结合煤矿企业特点,制定公布规范、简明、实用的劳动合同范本,指导煤矿企业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提升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质量,加强劳动合同的动态管理。煤矿企业招用劳动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稳步提高煤矿职工工资待遇,从源头上规范小煤矿的劳动用工行为。
9.进一步规范煤矿企业证照审批管理
一是请国土资源部门研究出台规范性文件,解决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过短的问题。
二是明确煤矿“六证”的颁证顺序。初步协商,对新设立的煤矿企业,颁证顺序为:工商预核准、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复文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对已有企业的新建矿井,颁证顺序为:工商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等部门将开展调研,并在征求地方和企业意见后联合发文予以明确。
三是要求各地证照审批管理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及时吊(注)销已不符合办证条件的煤矿企业的相关证照,并互相通报。
四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等有关部门组织调研,研究制订规范煤矿“六证”管理的意见。
10.出台 《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若干意见》,强化小煤矿安全管理
拟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名义联合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小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提高准入门槛,提高小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小煤矿事故,特别是减少重特大事故。
11.认真抓好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工作,强化煤矿供用电安全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6〕21号),力争2007年底完成井工矿安全监控系统的装备工作;建立健全区域性煤矿安全测控仪器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小煤矿监控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继续加快安全监控系统的联网工作进度,规范网络运行管理。同时,加快煤矿供电电网建设,强化煤矿的供电保障和企业内部用电管理工作。
12.加大对非法、违法生产行为的打击力度
各地要加强对已经关闭矿井和列入煤炭资源整合矿井的监管力度,指派专人盯守,防止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和被列入煤炭资源整合矿井违法组织生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整顿
关闭工作行政问责制,对该关闭未能及时关闭,甚至因违法、非法生产而引发事故的,要严肃查处,依法严惩,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13.加强对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
煤矿整顿关闭政策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集中提炼出来的,要加大对煤矿整顿关闭政策的宣传力度,把整顿关闭的目的和意义延伸到落实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延伸到实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上来,使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是发展地方经济、维护生命安全的需要,是维护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取得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14.对各地反映的一些特殊情况个案处理
对个别省份提出的新建矿井规模达不到30万吨/年,3万吨/年在建矿井停止建设后如何处置,受资源条件约束资源整合后矿井规模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小规模(晋陕蒙30万吨/年,中南、西南9万吨/年,其他地区15万吨/年),少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天然林保护区和开采极薄煤层地区等特殊地区3万吨/年煤矿难以立即关闭等问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按照“政策底线不突破、特殊情况个案处理”的原则,对各省上报的个案处理方案进行审批。各地必须按批复的方案组织实施。在个案处理方案上报、审批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1)“十一五”期间各地不再批准建设规模小于30万吨/年的矿井。
(2)立即关闭3万吨/年及以下煤与瓦斯突出、水害严重矿井。
(3)已停止建设的3万吨/年矿井,按照扩能、整合、关闭三种方式处置。
(4)对资源条件确实难以保证整合后矿井生产规模的地区,适当降低资源整合后矿井最小规模,但必须经省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等部门和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联合审查,限制矿井数量、确定矿井名单,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5)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国家天然林保护区、三峡库区、开采极薄煤层地区等特殊地区,保留适当数量的3万吨/年煤矿,但必须经省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等部门和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联合审查,限制矿井数量、确定矿井名单,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6)有关省(区、市)在被批准降低资源整合后矿井最小规模标准、适当保留3万吨/年煤矿的同时,要严格执行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确保本地区到2010年小型煤矿数量少于规划确定的保留数量,并力争提前实现。
第四篇: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单位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部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单位的批复
国函〔2012〕88号
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
你们《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调整有关问题的请示》(发改财金〔2012〕1014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主要职责。
(一)联席会议牵头单位为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召集人由发展改革委主任和人民银行行长担任。
(二)增加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高检院、教育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预防腐败局、公务员局、知识产权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为成员单位。
(三)调整联席会议主要职责,增加以下内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进信用标准和联合征信技术规范的建立;协调推进政府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交换,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推进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应用;指导地方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领域试点先行;协调推进信用文化建设和诚信宣传工作;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联席会议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请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工作。自本批复印发之日起,《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单位的批复》(国函〔2008〕101号)停止执行。
附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务院2012年7月17日
附件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精神,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由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一、主要职责
在国务院领导下,联席会议履行以下职责:
(一)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综合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二)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
(三)专题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
(四)推动并参与制定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建立信用标准和联合征信技术规范。
(五)协调推进政府信用信息资源整合和交换,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推动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应用工作。
(六)加强与地方人民政府的沟通协调,指导地方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领域试点先行。
(七)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八)协调推进信用文化建设和诚信宣传工作。
(九)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
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预防腐败局、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公务员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外汇局、高法院、高检院共35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发展改革委主任、人民银行行长担任,发展改革委一位副主任、人民银行一位副行长作为召集人助手,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联席会议确定。
三、工作规则
联席会议由召集人或召集人助手主持,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同时抄报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联席会议可邀请其他部门参加会议,研究相关工作。
四、工作机构及职责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联席会议的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根据召集人的提议或成员单位的建议,研究提出联席会议议题;汇总并通报成员单位有关工作情况;协调、督促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和落实联席会议决定事项;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事项。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
五、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要统一认识,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加强沟通配合和信息共享,相互支持,认真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与联席会议建立相应有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
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 集 人:张平发展改革委主任周小川人民银行行长
召集人助手:连维良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潘功胜人民银行副行长成员:王 伟
申维辰
王其江
王世明
林蕙青
杨学山
张新枫
姜 力
郝赤勇
李 勇
胡晓义
潘 岳
郭允冲
陈晓华
姜增伟
赵少华
尹 力
鲁培军
宋 兰 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 教育部部长助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公安部副部长 民政部副部长 司法部副部长 财政部副部长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农业部副部长 商务部副部长 文化部副部长 卫生部副部长 海关总署副署长 税务总局副局长
刘玉亭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平均质检总局副局长贺 化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崔海容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安 建法制办副主任
蔡鄂生
姚 刚
周延礼
杨春光
边振甲
邓先宏
江必新
杨振江 银监会副主席 证监会副主席 保监会副主席 公务员局副局长 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外汇局副局长 高法院副院长 高检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
第五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关于进一步落
【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发布文号】国办发〔2007〕35号 【发布日期】2007-05-09 【生效日期】2007-05-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关于进一步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
作措施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7〕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关于进一步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九日
关于进一步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的意见
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促进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切实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2.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继续深入落实“五整顿”(整顿驾驶员队伍、整顿路面行车秩序、整顿交通运输企业、整顿机动车生产改装企业、整顿危险路段)“三加强”(加强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执法检查)工作措施,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三下降”,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一步减少,到2007年底实现万车死亡率不超过5.7的目标,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严格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和管理
3.交通、农业部门要以提高驾驶人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培训教育体系,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学员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医疗急救技能的培训。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督促落实机动车驾驶人培训教育方案。建立完善驾驶人培训机构和教练员诚信考核体系,推行优质诚信驾校、教练员排名制度。
4.交通部门要进一步推进《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客运、货运、危险化学品等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研究建立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诚信考核和计分考核制度,健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和驾驶员退出机制。
5.公安部门要认真落实《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修订完善各地区驾驶人考试题库,严格考试程序,严肃考试纪律,建立健全考试员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对大、中型客车驾驶资格的逐级申请、审核制度。公安、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培训记录审核制度,建立健全驾驶人考试情况通报制度。
6.保险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推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实施,会同公安、农业部门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道路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实行保险费率浮动制度。推动全国承运人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社会救助基金的建立。
7.军队、武警部队要进一步严把驾驶培训和考试关,修订完善驾驶人考试题库,进一步规范和严格驾驶人审验,定期组织开展驾驶人复训。
三、科学管理道路交通秩序
8.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和交通安全形势研判,定期对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开展系统分析,针对事故易发区域、时段和重点违法行为,科学制订防范措施。交通部门要建立完善道路运输企业重特大交通事故快报和分析制度。
9.公安部门要组织开展“平安畅通高速”创建活动和公路通行秩序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查处疲劳驾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强行超车、逆向行驶、不遵守交通信号以及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停车、超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对超速50%以上、客车超员20%以上的,要通报车辆登记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属营运车辆的,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公安、交通等部门,依法追究企业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10.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会同公安部门深入开展校车隐患排查整治,科学核定校车及接送幼儿车的定员数量,建立校车管理档案。公安、教育部门要按照《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的要求,继续开展学校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11.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监督指导,会同公安、气象部门加强对公路运行状况的监控,及时掌握高速公路气象信息,配合公安部门实施交通管制。
12.公安、建设部门要按照平安畅通工程的标准和要求,优化完善城市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实施道路交通隔离和渠化,科学规划设置停车场。
13.军队、武警部队要进一步加强对军车和号牌的管理,不得转借地方使用;完善军车交通违法抄告制度,及时将军车驾驶人交通违法处理结果反馈公安部门。
四、加强对运输企业安全监管
14.交通部门要强化“三关一监督”(严把运输企业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态关、营运驾驶人从业资格关,做好汽车客运场站的安全生产监督),严格审批夜间途经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的客运班线。
15.交通、公安、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管,定期检查客运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以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情况,健全完善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机制,对多次发生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或者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营运车辆,公安部门要将情况通报交通、安全监管部门,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状况。
16.建设、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客运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实行挂靠、个体承包、转包等经营形式的清理整顿力度,进一步落实安全运营责任制。
17.发展改革、公安、质检、交通、安全监管部门要研究推广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汽车行驶记录仪,选择部分车型在部分省(区、市)开展汽车行驶记录仪安装使用的试点工作。鼓励运输企业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运输企业驾驶员的动态监督和管理。
五、强化机动车生产和使用监管
18.质检、发展改革部门要制订和完善包括提高客车车身强度在内的车辆整车安全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生产企业及车辆产品准入制度,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公告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公布电动摩托车技术标准,并将该产品纳入监管范围。
19.质检、发展改革部门要组织专家参与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分析研究,配合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制订提高机动车安全性能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措施,制订并实施安全标准。质检部门要认真落实缺陷汽车召回管理制度,扩大缺陷汽车召回范围。
20.发展改革、质检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汽车生产及改装企业行业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新车安装侧后防护装置、喷涂(粘贴)车身反光标识、配备行驶记录仪等重要安全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
21.工商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质检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生产和改装企业的查处力度,建立查办终结案件回查制度,健全车辆非法改装信息通报和案件协查移送机制。严禁非法改装车辆,严格查处非法改装罐车、集装箱车,依法取缔未经登记的车辆非法改装单位。
22.公安部门要严格车辆登记和查验,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工作的监督,加强机动车日常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客运、货运车辆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学校校车等重点车辆动态管理档案。
23.质检部门要强化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资格管理,制订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设置规划管理规定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加大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24.农业部门要严格拖拉机登记管理,规范登记手续,会同有关部门清理和查处超标准、超范围发放拖拉机牌证的行为,研究制订相关生产安全技术标准。
六、继续开展危险路段的排查整治
25.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力度,拓展实施范围,按计划对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旅游公路的事故隐患路段进行改造,并逐步向县乡公路延伸,稳步开展公路铁路立交安全整治工作。
26.各级公安、交通、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辖区内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及原因,对存在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等危险路段加强排查分析,建立相关档案;交通部门要区分轻重缓急,将整治工作逐步纳入公路安保工程实施计划。
27.交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科学评估公路通行安全条件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公路通行安全评价,促进公路特别是山区、农村低等级公路的安全建设。
七、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28.县、乡级人民政府要配备专人负责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组织农业(农机)等方面人员参与交通安全整治,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综合治理农村地区交通安全。
29.公安部门要创新农村交通管理警务机制,加强乡镇交警中队和农村交通安全警务室建设,明确农村公安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积极排查农村无牌无证机动车和驾驶人,提高办牌办证率,继续组织开展以整治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违法载人、无证驾驶、无牌无证机动车上路行驶为重点的专项整治。
30.农业(农机)部门要继续组织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树立一批“平安农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进一步严格拖拉机驾驶人考试制度,强化拖拉机安全监管,逐步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会同公安部门积极开展无牌无证拖拉机整治工作。
31.交通部门要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交通,研究组建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客运公司,努力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32.各级道路交通联席会议要制订“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评价标准,组织开展创建评价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全面开展。
八、进一步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33.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积极拓展宣传阵地,改进宣传教育方法,建立交通安全公益宣传制度,通过在中央、省、市级媒体黄金时段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
3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投入,实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制度化。
35.宣传、公安、教育、司法、安全监管等部门要深入开展“保护生命、安全出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扎实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基本常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要结合第一届联合国全球道路安全周活动,组织开展系列大型交通安全宣传。要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学生、运输企业驾驶人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实效。
九、严格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
36.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本行政区域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协调解决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狠抓各项安全措施落实。
3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总体目标,研究制订本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和实行交通安全考核指标体系、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法制、体制、机制、投入等方面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研究建立健全以卫生部门为主导,公安、交通、农机部门及保险、紧急救援机构参与的道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联动机制。一年内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或者发生三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省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将书面检查报国务院。
38.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客、货运输产业政策,研究加强对专业运输驾驶人安全驾驶行为动态监管的措施,组织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地区开展联合检查,督促落实整改措施。
39.交通、公安、安全监管部门要监督道路运输企业切实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强化运输企业内部管理教育,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条件达不到要求、存在重大隐患的,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且情节严重的,要依法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取消相应的经营许可。
40.交通、安全监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多次发生超员、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或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所属车辆存在重大隐患的运输企业及其负责人依法严格追究责任,并在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