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教创新”典型案例汇报-理学院-20160406
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高效服务教学中心工作
(西藏大学理学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西藏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施的“教师敬业、教材规范、教法科学、教管高效、教研跟进”试点工作,学院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努力实现“教管高效”的目标,现将开展的一些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
1、学院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确保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印制了《理学院教学各类规章制度手册》,收录学校及学院主要教学管理文件及相关章程、工作细则、实施意见等具体规范性文件,为学院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如“理学院教师本科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理学院教学检查工作实施细则”、“理学院教研活动开展办法”“易燃和具有腐蚀性的药瓶与有毒药品的使用规则”等共45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及教学督导组成员定期、不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监督整改。
2、切实执行教学巡视制度,加强教学环节监控力度。学期初,学院即固定安排周一至周五由院领导、学生科、教学科组成的巡视小组。巡视的内容包括教师到岗情况,学生出勤情况(学院专门印刷周报考勤表,以便知晓学生每周上课的动态),学生听课情况等。教学巡视制度实施,一是督促教师及学生能够提前进入教室准备上课;二是监督教师不能提前下课;三是杜绝学生把零食带入教室影响。四是对于个别迟到学生批评教育,从而减少迟到情况的发生。
3、实施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听课制度,监督教师上好每堂课。由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多位成员(三人或以上)随机集体听取某一教师授课情况。与以往的个人随机制相比,集体听课可以更全面的发现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及时寻找解决方案,使有助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技能的提高。另外,我院结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能手比赛》等平台,实行全院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间相互的交流与学习。
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生源差异较大现状,积极探索实施分级制教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在校学生不同学科基础知识的水平差距很大,学习有些科目的积极性不高,个别专业如《高等数学》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材的适应性不强,教学大纲及考试内容不能完全体现教学的目标。鉴于以上情况,我院以《高等数学》进行分级教学试验,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执行中,在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专业水平提升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完善与修订了该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将在《大学物理》等开设面广的课程中进行推广。
2、充分利用对口援藏资源,加强优秀本科生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了西藏大学—武汉大学“1+2+1”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联培生选拔、管理、成绩认定、推免研究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积极争取将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推荐到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等科研院所,为优秀本科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和起点。为了规范和管理好此项工作制定了“理学院本科生实施1+2+1联合培养办法”、“理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办法”等规章制度。
四、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我院从2015级新生(部分专业开始自2008级)开始全面执行本科生导师制。经多次院务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系主任会议,组织对各个其他高校相关制度的学习,为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各环节职责,明确导师“责、权、利”,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我院的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选课、设计学习进程和学习安排;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辅修专业;导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所指导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并引导他们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有些系安排导师承担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并当好学生深造就业的参谋,指导学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导师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导师制实施以来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所学专业也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思想状况良好,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2015年度我院共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56项,立项22项,其中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15项。对未成功立项的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及导师的科研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也有部分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了考研的方向或以后工作的方向。同时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有一定的促进。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密切了师生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本科生导师制仍需改进的地方:
1、充分认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导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解答他们在各个方面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他们的学业,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要使大家认识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首先有利于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弱点,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提高了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导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形成了一种默契、和谐和互信的良好关系。这种情况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又有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导师制下,学生提出问题.撰写读书报告或论文,请教师回答或指导,这必然要求教师全面了解相关研究,促使教师学习、思考和钻研。导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也会对教师具有启发作用,可以使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第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让导师除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以外,也能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给子启发和鞭策,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四年的变动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和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导师们具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事业心强、品德高尚等优势,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因此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现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标新立异的教学制度,使学生强烈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产生新发明和创造,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习潜能发掘。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导师制下,学生选择理想的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将过去的“要学生学”变为现在的“学生要学”。另外,在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把科研作为培养本科生的重要教学资源,让学生较早地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
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明确导师职责。本科生导师制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取决于导师本身的素质。作为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热爱教书育人工作,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师资队伍的优化。同时,学校和各院部也应该对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更进一步加以明确的规定,使导师知道应该“导”什么以及如何去“导”。
3、建立对本科生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需要导师在完成应有的教学科研之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同的导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存在差异,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差异又往往因无法量化而难以衡量,所以某些教师更愿意把时间用在科研这些实在的成果上,也不想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在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基础上,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导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而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应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来年的本科生导师资格。总之,只有建立了与教师相关利益挂钩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这一制度真正的实行起来。
4、改革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导师可供选择。可是目前师资紧张是我院当前的实际问题。实行全程导师制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当前借鉴其他院校的一些做法是可行的。
五、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承载着学校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刚步入学校,对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还未熟悉和接触,很有必要在教学上经验丰富、科研和管理能力强的副教授以上教师来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凝练研究方向、融入科研团队、奠定发展基础。为此,学院从2012年入职的新进教师开始实行了严格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了导师的选拔方案及导师职责。
为了强化新进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学院精挑细选优秀的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工作积极性强的教师担任导师,这些导师们的爱岗敬业精神能带动青年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青年教师目前主动愿意为学院的教学和学生工作服务。
2、确定青年教师培养分为两个阶段——见习期及助教期。并对每个阶段培养过程中具体要求及任务进行规范,在见习期里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辅导一到两门课程、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实验训练和各类教研活动,目前我院所有新进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均已达标,由于学院教师少或者读研、驻村、培训等原因,青年教师们先后都担任了教学工作任务、班主任、以及个别教师承担行政工作,按导师要求已完成读书笔记,受到导师们的好评;在助教期继续完成见习期的工作外,在课堂教学方面,按照导师的安排及具体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和内容,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思考提问的能力,教学理念方面,在导师的引领下认识到大学教学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少青年教师在学生评教中名列学院前茅。
3、对青年教师培养管理以及考核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对每个阶段的培养进行考核。
一方面学院征集学生、导师、系主任的建议,另一方面学院领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及时反馈存在的意见和改进措施。由导师、系、专家组提出考核意见,考核通过后完成培养;若考核不通过者,则根据考核结果延长培养期限至考核通过为止。为每位新进教师建立了《西藏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培养登记表》,建立教师培养档案确定导师以及相关辅导内容。制定《西藏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具体设定理论教学(从学习教材、完成习题、学习参考书、听课、答疑、批改作业、讲授习题课等方面)、实验能力(从需要做的实验、指导演示实验、排出实验等方面)以及学生工作能力(指导学生实训实验、大创项目、各类竞赛的参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技巧等)三方面的培养方案及计划。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对青年教师业务成长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使青年教师明确了教师职责和业务规范,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竞争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提高了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青年教师努力把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能力,促进了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师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什么”和“怎样教”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认为是导师的热心帮助消除了他们初上讲台的胆怯不安,通过和导师互相听课,认真和导师探讨,倾听导师的指导和建议,他们才得以更快的成长。
当然导师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今后我院要加强了指导过程的管理力度,增强指导工作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对培养和指导工作效果的考核;
2、在今后的青年教师的指导中,增强师德、教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对青年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要强化对指导教师工作的监督检查,强调指导过程的各项记录要完整、齐全、详细。能全面反映指导过程的工作。
“教管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内容,学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重点工作为加强了日常教学管理、改革了人才培养的一些模式、尝试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这些措施的实施,切实在“教管高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院下一步将努力改进,切实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改正!
2016年3月15日
第二篇:典型案例汇报
申诉人张兵兰等与被诉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临汾尧都区支行劳动争议一案
——典型案例汇报
【基本案情】申诉人张兵兰、张蛟英、张翠玺均系被诉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临汾尧都区支行员工。申诉人张兵兰于1986年1月至1993年10月在北门储蓄所担任出纳。1993年4月份 至2010年12月份在被诉人鼓楼西储蓄所任主任。2004年4月份至2010年12月在被诉人西城分理处工作。2010年12月底被诉人与申诉人张兵兰强行解除了劳动关系。
申诉人张蛟英于1997年11月在被诉人南城办事处储蓄专柜从事会计、出纳工作。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被诉人金钥匙支行档案室工作。2010年底被诉人强行与申诉人解除了劳动关系。
申诉人张翠玺于1987年6月在被诉人处工作,先后担任出纳会计,1988年担任被诉人城区营业专柜负责人,2000年担任供销楼储蓄所主任,2004年任西城分理处主任。2010年底被诉人强行与申诉人解除了劳动关系。
三申诉人在被诉人处工作期间被诉人未给三申诉人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2008年1月后未与三申诉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书,在与三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时未支付三申诉人经济补偿金,因此三申诉人特将被诉人诉至临
汾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原因分析】:本案系员工与企业因社会保险待遇、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工资差额和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这个案件反应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又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现实中少数企业特别是经济较好的企业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漠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员工依法享有的权利毫不重视,应该为职工缴纳的社会各项保险费用,要么是不缴,要么是少缴,尽量逃避法律规定的义务,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对少数积极主张权利的员工不是刁难,就是用解除劳动关系相威胁,致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保障。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因为迫于现实中就业压力,工作不好找的难题,认为既然能找到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尽管工资低,明知企业没有为自己依法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也是忍气吞声不敢争取,只怕丢掉工作。可喜的是随着我国《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我市国企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私企中基本上都为员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但少数企业仍存在不给劳动者缴保险或少缴保险的情况。
我委根据三申诉人与被诉人提供的证据在查明事实的基本上,依据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条、第十二条,《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条,《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之规定,裁决被诉人为三申诉人按工作年限补缴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补缴数额由相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单位应缴部分由被诉人负担;裁决被诉人支付三申诉人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金;裁决被诉人支付未与申诉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两倍工资差额,现该裁决书已发生法律效力,被诉人已全部履行。
【对策与建议】我国现行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比较完善,关键的问题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的法律观念不强,不能较好的依法办事。因此我仲裁委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法律宣传教育。让每个用人单位和每位劳动者都清楚知道,自身享有什么样的权利,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不能只考虑个人得失,要维护法律权威,树立公平公正、法律至上的理念,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落实用人单位负担的起得用工义务。既要让用人单位社会和经济效益持续健康发展,又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待遇。
其次,劳动者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市用工单位大多数劳动者,认为找到一份工作不易,往往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敢也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要么
走极端与用人单位私力对抗,激化双方矛盾;要么忍气吞声吃点亏算了;要么打包走人不干了。这些现象均不利于新形势下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因此我仲裁委认为劳动者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文明维权,这样通过个案的努力来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但惩治了用工单位不法的做法,而且使法律得到正确的实施,同时也使用工单位有所顾忌。
再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极个别有能力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拒不缴纳或者少缴纳的,主管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力度,一经查出依法对其予以严厉处罚,迫使其重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互为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分不开,只有企业发展了,劳动者的权益才能更好保障。只有劳动者辛勤的工作,企业才能健康稳步的发展。因此,建议发挥全社会正能量,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为我市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合法、和谐、稳固的新型劳动关系而努力!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中国广播电视创新案例征集”启事
创新是传媒业的灵魂,是传媒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传媒行业永葆生机的源泉。为挖掘和整理中国传媒行业的经典案例,分享成功经验、启领行业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公室、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电视学院、MBA学院、媒体发展研究院、中传星媒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等机构联合开展“中国广播电视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一、征集活动目的
立足产学研,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创新教学案例库,挖掘传媒改革创新先进典型,交流传媒改革创新经验,研究和探索传媒改革创新规律,推进传媒产业改革创新实践,引领传媒行业发展。
二、案例征集范围
案例征集内容可以是行业管理,可以是经营探索,也可以是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实践。全国的广电行政主管部门、文化产业机构、传媒行业团体都属于本次案例征集活动范围。涉及各级局、台、集团、网络公司等传媒机构的产业管理、媒体经营、广告营销、影视节目制作、新闻传播、动漫创作、新媒体运营、播音主持等科目。
/ 7
三、案例征集标准
中国广播电视创新典型案例应体现以下要求:
真实性:选送案例要来源于传媒一线的真实实践探索,杜绝虚构和虚假现象的存在。
创新性:选送的案例要围绕立足时代前沿的广电传媒业的焦点、热点、新点,具有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或内容创新的性质。
实效性:案例所反映的传媒业改革创新,对全国传媒产业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得到了业界人士和受众的认同,适用于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及相关研究。
典型性:选送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标志性,对其他机构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案例体例要求
选送案例一般应包括如下要素:(1)案例背景;(2)特色与创新;(3)成效与运营探索;(4)案例评析(专家点评及媒体评价);(5)品牌延伸经营;(6)创新感言;(7)重要资料附录。
案例文本应当主旨清晰、层次分明、资料翔实、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正文字数在5000-8000字左右,配图若干。
五、案例提交
2012年2月10日举行传媒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启动仪式。活动期限为2012年2月10日起到2012年12月31日截止。启动仪式 2 / 7
后即可陆续提交案例。
具体提交:入围单位须在2012年10月31日前将申报表连同相关资料(有关图片、影像资料、媒体报道复印件)同时上传至公用邮箱zggbds@126.com
六、案例宣传报道
1、传媒合作网制作“传媒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专题”页面,并在传媒合作网设置专区进行案例征集和展示。
2、主办单位对申报的案例进行调研、筛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征求创新案例实施单位或所属部门意见后,在传媒合作网专题页面发布案例。中国广播影视杂志、中国传媒大学校报及其它有关媒体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
3、定向邀请一批传媒专家对案例进行点评,并定期整理、发布。
4、在每个发布的案例后设置留言板,供广大网友进行案例点评,或发表自己对于同类问题的心得、观点。
5、邀请传媒案例机构负责人和有关传媒专家在传媒合作网举办系列访谈,将传媒创新的典型经验进行理论提升、总结规律,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
七、案例评审程序
采取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选出传媒创新机构(及创新人物)1-2家,最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20个,入选案例50个。
/ 7
1、网上投票:传媒合作网“传媒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专题”页面公布初选名单,设置投票页面,由网友公开投票。
2、专家评选:案例汇集完毕后,将由来自传媒大学有关领导和传媒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案例进行集中评审。
3、公示名单:评选结束后,名单在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媒介360、传媒合作网征集活动专题页面进行公示,如有弄虚作假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入选的,撤销其入选资格。
4、颁发证书:传媒合作网、综艺报、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分别公布最佳案例、优秀案例和入选案例名单。主办单位将给予适当奖励并颁发证书。本次评选活动所需经费由中传星媒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负责筹集。
八、颁奖仪式暨“传媒创新”峰会
由活动承办单位中传星媒管理顾问公司与传媒创新机构联手举办颁奖仪式暨“传媒创新”高峰论坛会,邀请传媒大学有关领导、获奖单位代表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参加传媒创新理论研讨会,交流传媒创新经验、探索传媒创新规律、推进传媒创新发展。传媒合作网对颁奖仪式和研讨会进行同步网上直播。综艺报、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和中国广播影视杂志进行报道。
九、案例推广应用
主办单位将做好典型案例的推广应用工作:
(1)针对个别案例做专项深入调研,邀请专家学者、业界同仁 4 / 7
等举办专场理论研讨会,推广经验。
(2)由中国传媒大学下属(中传星媒管理顾问公司)创建传媒创新案例库,将典型案例转化为传媒人才培训的教材;并推荐中国传媒大学MBA选用。
(3)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集结出版《传媒创新典型案例选编》。
十、其它
传媒创新典型案例征集事宜由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公室统筹,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主办,中传星媒管理顾问公司承办。传媒合作网、综艺报、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分别刊载启事,请注意查看。未尽事宜,请向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公室咨询。
联系人:李伟 岳鹰
联系电话:010-81537538,81521507。联动媒体:
传媒合作网、综艺报、中国广播影视杂志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媒介360 5 / 7
协作回报:
A方案:(协作费60万)
1)、主办单位组织精英团队对协作单位进修深度访研; 2)、在联动媒体上为协作单位作1-2篇深度报道; 3)、为协作单位举办专场研讨会,推广经验;
4)、在中国传媒创新峰会及颁奖典礼场地为协作单位预留广告位置;
5)、入围中国传媒创新机构及创新人物评选;
6)、收录“中国传媒创新案例库”、入编《中国传媒创新经典案例选编》;
7)、推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案例教学选用; 8)、推荐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案例教学选用。
B方案:(协作费40万)
1)、主办单位组织精英团队对协作单位进修深度访研; 2)、在联动媒体上为协作单位作1-2篇深度报道; 3)、在中国传媒创新峰会及颁奖典礼场地为协作单位预留广告位置;
4)、入围中国传媒创新机构及创新人物评选;
5)、收录“中国传媒创新案例库”、入编《中国传媒创新经典案例选编》;
/ 7
6)、推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案例教学选用;
C方案:(协作费20万)
1)、主办单位组织精英团队对协作单位进修深度访研; 2)、在联动媒体上为协作单位作1篇深度报道;
3)、收录“中国传媒创新案例库”、入编《中国传媒创新经典案例选编》;
4)、推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案例教学选用。
D方案:(协作费10万)
1)、主办单位组织精英团队对协作单位进修深度访研; 2)、收录“中国传媒创新案例库”、入编《中国传媒创新经典案例选编》;
3)、推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案例教学选用。
E方案:
1)、收录“中国传媒创新案例库”、入编《中国传媒创新经典案例选编》;
2)、推荐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案例教学选用。
/ 7
第四篇:征集创新典型案例
肥组字„2012‟39号
关于征集“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工委:
为大力宣传我县基层党建改革创新先进典型,深入贯彻基层组织建设年有关要求,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征集
“基层党建创
新典型案例”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内容
案例要突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申报。
1、创新案例:主要是围绕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结合实际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等方面的活动案例或工作案例。
2、典型事迹:主要是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所反映的事迹要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3、务实管用制度:主要是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以来,基层党组织在总结工作经验、把握群众需求、创新活动载体和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形成的切合实际、务实管用、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规章制度。
二、征集标准
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材料应体现以下四点要求:
1、真实性。选送的案例要来源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真实实践探索。
2、创新性。选送的案例要围绕当前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具有观念创新、工作创新或制度创新的性质。
3、实效性。案例所反映的党建工作经验应对本地区党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认同。
4、典型性。选送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标志性,对其他地区或部门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征集“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工作是扩大党的基层组织影响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手段。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工委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党(工)委书记要亲自把关,迅速组
织人员开展调研和案例材料的撰写工作。同时,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党建典型事例收集整理和撰写上报制度,使基层党组织好的经验、做法能够得到及时的宣传,进而达到交流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挖掘党建工作先进典型的目的。
2、撰写要求。选送的案例一般应当包括如下要素:①背景与起因;②做法与经过;③成效与反响;④探讨与评论;⑤重要资料附录(不包含在正文内)。案例文本应当主旨清晰、层次分明、资料翔实、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3、上报要求。各乡镇(园区)至少选送2个案例,每篇正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于10月10日下午下班前上报县委组织部组织科,邮箱:fxzzk@126.com,联系电话:8852956。
附件:
1、肥西县“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申报表
2、肥西县“基层党建典型事迹”申报表
3、肥西县“基层党建务实管用制度”申报表
中共肥西县委组织部2012年9月11日
附件1:
肥西县“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申报表
附件2:
肥西县“基层党建典型事迹”申报表
附件3:
肥西县“基层党建务实管用制度”申报表
第五篇: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范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55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8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346 人,其中教授62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5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其中1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26名,专业带头人达到70人,2008~2010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374人,“双师型”教师达到478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3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127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鼓励在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关于鼓励教职工参加进修学习的暂行规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能力。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161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3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学校为取得高一级学历层次或获得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125万元。
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选派教师到企业、农村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2008年至2010年12月,有70名教师到企业锻炼;36名教师到农村支教、挂职或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3、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业能力
制定津贴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的培训取证,并依托国家155技能鉴定所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2008年,学校制
定了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取证,提高职业能力的政策,凡学校在职在岗教师取得与本人所从事岗位相符合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者,自批准的下月起,每月按技师50元,高级技师80元的标准发给津贴。2008年—2010年,学校有217人取得技师资格证,159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截止到2010年12月,学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374人。
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接受短期进修、参加高职师资教育教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组织参加校内外、国内外学习培训的教师达3000人次,其中: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培训128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高职师资培训150人,教育部“ 西部计划”出国深造10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11人。2010年8月,我校与澳大利亚澳中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从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派7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TafeIllawarra矿业学院和Tafe SWSI学院进行培训,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观NSWU的采矿、选矿、冶炼、安全及环保等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2010年7月和10月选派两批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选派教师到宁波、上海、厦门、成都等地参加教学能力、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专业培训;参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50多人次,均取得合格证书。有70多名教师参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示范建设期间,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2008年至2010年,学校有3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使我校省级教学名师达到4名;2010年校级教学名师增加到的26名。学校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4个省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既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又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1、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10年7月,学校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2010年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夏昌祥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团队按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努力推进团队自身建设。根据冶金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抢抓机遇,更新观念,具备超前意识,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专业”的团队建设思路。并要求团队全体成员“依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跃上新台阶”。团队承担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设计引导+实践环节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2、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由校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叶加冕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叶加冕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矿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矿山组组长,云南省矿业协会理事和开采设计、地质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是云南省内和行业内有影响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和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在其带领下,团队专任教师中新增省级专家4人,使团队中省级专家总数达到7人,广泛参与省内采矿、安全行业领域的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团队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翁春林教授在获得校级名师称号的基础上,2010年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段永祥教授被确定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划了13种核心课程教材和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现已完成5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余教材均计划于2010年内完成编写出版工作。其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工程爆破》教材获得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教材二等奖”。
3、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08年,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命名为省级教学团队。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赵文亮教授是团队重要成员,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赵文亮名师工作室”。在赵文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教
师团结协作,展开了理论探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赵文亮教授负责的测量工程重点专业,成为我省的第一个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该项目获得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赵文亮教授主持的《控制测量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后,已成功成为云南省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之一。2008年学校立项重点建设,团队获省部级奖5项;编著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工程测量》、《数字测图》、《地形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5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3年的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示范能力强”的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4、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学团队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高红武教授,是学校校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教指委教学名师,团队重要成员学校目前唯一的女博士杨丽芳教授是全国冶金职教教学名师。该团队有7位“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参与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均参与了《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环境微生物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参与《水污染治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增强了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010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由校级教学名师时思教授担任负责人。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钢结构工程施工》和《工程计量与计价》4门课程被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完成《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3门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编写;教学团队成员在建设期间,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厅级及以上课程立项2项。2010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由省级教学名师龙志文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3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由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的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建设的重点专业,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龙志文教授获得了“黄炎培全国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为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如:让“双师型”教师优先参加教学科研课题,优先推荐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优先参与高职教材的编审,在职称评定和岗位竞聘等方面优先等,把实际工作中已经试行的建设理念变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 时间安排在1999年11月—2002年7月,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课题组实行联网沟通和联席会议制,摸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课题任务分解、分工,分析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并探索改进途径;第二步:时间安排在2002年7月—2004年11月,课题的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实师资队伍力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训等多途径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职教师资水平;第三步,时间安排在2004年11月—2005年12月,课题的总结和推广阶段,合理配置教师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中等职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