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干群关系浅议
新形势下干群关系浅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乡经济社会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大、五中全会提出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创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和谐才有基础。在现阶段,干群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良好的干群关系对于基层工作的改善,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新形势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到本乡机关部门、村、屯,与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地面对面沟通交流,进行了近百份调查问卷,对于本乡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了解,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干群关系问题在我国一直都受到高度重视,也是考核各级组织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处在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他们组织群众去具体贯彻落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需要他们去直接组织实施,干部和群众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利益关系链。正确处理干群关系,就是要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路径选择,决策规划中的参与作用,引导他们发挥个体专长,激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创造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不竭的动力。
在全社会都追求、营造和谐生活的今天,社会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与社会脱节、不符合发展要求的现象。作为在乡镇基层从事组织宣传工作的我,在此谈谈自己对干群关系调研中的了解和认识,讨论一下未来干群关系的发展方向。
一、新形势下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干群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和谐的、融洽的,但在局部地方、基层组织、特殊的时期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亟须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结合我乡实际,有以下几方面要改进。
1、群众对基层民主不到位有看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法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群众的民主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迫切要求严格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并要求政府透明管理,公开管理公共事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基层干部由于素质较低、管理水平有限、认识水平不够,存在作风霸道,独断专行的个别现象。政务公开、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也有有待健全;监督缺位;基层组织建设较薄弱,主要领导搞亲疏化管理。
2、群众对照顾群众利益的政策、决策执行力度和效果不满意。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个别党政干部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因制定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干扰了干群关系。例如,在我乡“低保、五保”执行时,部分未达到参保要求的农户通过非正常途径参保,享受低保待遇。这一现象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对干群关系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群众对贫富差距加大和少数干部腐败不满。当前一些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大部分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满意。例如,本乡部分村、屯道路不通,信息不畅,致使本乡品质优良的苹果卖不上好价钱,成为制约群众致富的重要因素,也对干群关系的改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沟通交流,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一方面,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方针、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难以达到有机的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党员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对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渐渐疏远。
2、基层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随着社会发展,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服务群众的职能越来越显现。这也正是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基层的“有事无权”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在为群众提供服务时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生,漠视群众疾苦,更造成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信任危机。
3、维护、协调利益不力,甚至与民争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存在为数不少的社会贫困群体。另外,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政府部门过度扩大部门利益,部门掌握的审批权和资金分配权成为谋取小集团或个人私利的砝码,在社会中产生不良影响,也影响到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民主制度不健全,诉求渠道不畅通。在基层“四个民主”中,由于民主选举的制度刚性较强,落实得相对较好,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弹性较大,各地落实就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民主意识逐渐强化的群众来讲,对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不信任又加深了。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健全的诉求解决机制,群众无法感受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的诚意。
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国民文化水平,道德素养偏低。群众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所有这些都使得干群关系出现不协调的一面。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干群关系的对策
构建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要以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既要坚持原则,抓住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在乡镇基层工作中,更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1、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重点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坚持党的正确群众工作路线,深入基层,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在研究、制定每一项涉及农村、群众的重大决策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切身利益,各种改革措施出台前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坚持从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量力而行。
2、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了强化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帮助困难群众生活。乡领导班子依照市相关文件精神,开展“百名党员帮百户”活动,以“一对一”的方式对乡镇困难户提供技术、资金、信息和政策帮助,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即解决了群众难处,又改善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3、必须增加好、协调好、合理分配好群众利益。首先,要不断增加利益。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增加群众利益的着力点,当前要抓住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为加速乡镇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乡党委紧紧围绕“旅游兴乡、项目牵动、农业养民、劳务富民”这一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作为突破口来抓。招商引资,成功与大连博瑞信息有限公司签订了步云山乡温泉国际度假村项目,预计总投资3.5亿元,这一项目将带动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群众增收带来看得见的效益。另外,乡政府制定《步云山乡农家游指导意见》,规范农家游市场,推出水果采摘游和反季大棚水果采摘游项目,为全乡农民群众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其次,要有效协调利益。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关心群众生活疾苦,维护百姓利益。在庄盖高速施工过程中,由于路基排水不畅,经过几场大雨冲刷,导致排水不畅路段多处农作物被毁,百姓苦不堪言。乡党委了解情况后,成立了由副乡长领导的工作小组,会同乡相关部门与庄盖高速施工单位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九局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庄盖高速指挥部。这些举措体现了乡党委关注民生,重视百姓疾苦,赢得了百姓的认可。
最后,要合理分配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实现公共财政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充当“三次分配”的作用。
4、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了改善干群关系,乡党委政府依据市相关文件精神,在全乡开展干部党员“五进五联”活动,在村、屯设立联系点,把干部党员进村进屯与群众联系,收集民情、民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为一条长效制度来贯彻落实。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确的干群关系,是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探索正确处理干群关系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新型和谐干群关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群众权利的维护者、保障者和实现者。
第二篇:如何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如何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总书记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习总书记把“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具有重大意义。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早在我党领导革命战争时期,就把党群干群关系定位为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第一次把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定位为一种互相包含、你中有我的关系体,而非互相对立、互相牵制的矛盾体。基于这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价值追求,群众路线成为了我党克敌制胜、夺取政权的三大法宝之一。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干群党群关系不断恶化,直接影响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尖锐地呈现在全党面前,成为了我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民主意识增强与决策不民主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 增强,参与和监督社会事务管理和政府决策的愿望日益强烈。而少数单位在作重大事项决策时,不征求群众意见,搞单位或个人说了算,引起多数群众不满意。少数基层村组织负责人在村级事务决策中,独断专行,以公谋私,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或者在作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决策时,虽然符合政策和法律规定,但工作不透明,未及时向群众公开,造成群众误解、猜测与不满。
(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农村征地补偿、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下岗工人安臵、特殊群体利益维护、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等方面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三)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民生方面投入,相继出台了全面免除农村义务阶段学杂费、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电下乡工程、粮食直补政策、巩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惠民政策,在局部地区,这些政策得不到很好落实,群众对教育乱收费,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意见很大,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党和政府公信力。
(四)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低收入群体对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官场腐败等现象不满意,对住房、教育、就医、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随之导致了个别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
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是由于决策不民主、制度不健全、方法不到位、沟通不及时而造成的。
(一)部分党员干部工作能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政策法规不熟悉,业务能力不强,理论水平不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不会解决矛盾、不善于解决矛盾,甚至不愿意解决矛盾,一味地推诿、逃避,激化干群关系。少数党员干部思想固化,不善于学习和总结,面对复杂问题束手无策,应对急难问题无所适从。
(二)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不依靠、不相信群众,甚至脱离群众;群众立场不坚定,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惯于发号施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部分党员干部自我定位不准,和人民群众的位臵关系错位。或作风漂浮,看似贴近群众,实则形同陌路,形成“油水关系”;或投机取巧,有利则投身基层,无利则远离群众,形成“蛙水关系”;甚至完全变质,视基层如畏途,视群众如雠仇,和人民群众关系恶化,势同水火,形成“水火关系”。
(三)群众诉求渠道不够畅通。在解决基层群众诉求问题中,有的地方机制不够健全,缺乏“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机制,导致个别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解决问题随意性大。群众诉求大多涉及民生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发生越级访、集体访,易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四)人民群众自觉不自觉疏离了党和政府。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已逐渐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所取代,认为是人民群 众作为劳动者和纳税人养活了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对今天党领导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再心存感激,而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受心态的影响,我们的党员干部认识不到其中的进步意义,认为是群众“不领情”、“不知足”,甚至是“不识好歹”,结果加剧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五)思想道德教育较为滞后。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之基层组织对群众缺乏经常性思想道德教育,部分群众思想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致使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弱化,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维护好群众利益。
(二)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三)必须重视和关注民生。要在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教育等重点领域,不断优化为民办实事的机制,使 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机制,把两极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四)必须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心思用到为群众服务上来,切实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问题,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把治理干部队伍的庸、懒、散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突破口,促进党员干部时刻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中。
(五)必须加强群众思想工作。只有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的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决策和意图被群众所理解,党员干部才能取得群众信任。在决策过程中,要善于做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消除顾虑,统一思想,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题、排民忧,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千家万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篇:干群关系
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多发的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大多与紧张的干群关系有关。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民本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放大自我,对人民群众根本地位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见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干群关系,这就更需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民本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民本意识,推动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2.强化责任意识。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就不会失误、失职、渎职,才不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了损失。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困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扎实推动工作。
3.保持学习意识。干群关系是个大课堂,群众才是高明的老师。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民众学习,倾听民众的呼声,才能体察民情,做出的决策才能合乎民意。当前,少数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政策和决策违背民意,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鲜明标志。发展要依靠群众,就是要承认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群众素质低,自己见多识广,自恃高明,好为人师,漠视群众意见,擅自决策。这样的政策和决策必然偏离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必然与民意想背离,必须在实践中改正。党员干部要熟悉民情民意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要走上田间地头,下到社区民居,调查情况,听取民声,研究实际,破解难题,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根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淡漠、主仆错位,缺乏服务意识,对群众安危冷暖重视不够,甚至以权谋私。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至关重要。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以上四种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父母官的思想,在干群关系中摆正位置,以公仆意识,做为民官。要深刻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要用好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利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要解决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干群关系,需要我们从思想引导、素质提升、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尤其是基层行政人员,用先进的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
二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机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好干群关系中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当前干群怪象发生。
三是依据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做到为“利为人民所谋”,“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是加强基层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提升相应素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与本领;创造性地构建干群沟通机制,扩大沟通渠道,确保干群关系持久稳定和长期和谐。
五是加强反腐体系的建设,加大惩治力度,创建“网络问责制”,引导社会媒体及其他民间监督力量积极参与对行政工作的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打造为民廉洁政府,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
(一)加强全党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解决矛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站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执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矛盾的特点,总结研究当前群众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方略。在干部培训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己,引导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复被腐败蜕变分子玷污的党员干部形象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抓好各级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引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要教育引导干部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要把抓干部作风转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调动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对策,通过实施两个条例,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良政”,消除不良作风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的隔膜。(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放开、敏锐、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 要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指挥有效,反馈灵敏。要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准确、及时分析和预测,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要完善对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要以“严格、实际、可操作”为标准,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障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群、干群间关系的和谐。
(四)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分配关系上,要在保证国家集中一定财力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
(五)引导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惩治邪恶势力
要充分而广泛地发扬民主,遇事要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无论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村,都要切实做好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为群众监督提供条件;在尊重和保证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同时,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邪恶势力,也要依法惩处,依法保护群众利益。
(六)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七)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要信守“关爱、真诚、迅速、公平”,真诚关心群众疾苦,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制度约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村规民约为武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密切干群关系;要凭借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总之,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正确解决党群、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极为丰富深刻的学问。我们要进行经常性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反馈和科学预测,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干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在具体措施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首先,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前提。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其次,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和艰苦奋斗精神。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我们要通过宗旨教育、国情市情教育和倡导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事实上,我们党员干部中的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就是凭着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深厚的群众感情在做群众工作。
2.要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员干部在处理同群众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未必都是宗旨观念问题,有许多是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这就必须讲究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方法很多,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最传统,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即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二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3.党员干部一定要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这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4.要加快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促进制度创新,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以人为本
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社会阶段后,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而当前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导致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已成当务之急,而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需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矛盾多发,各类社会积弊也随之暴露。这些矛盾既有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也有在现今特定时期产生的新问题。有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伴生的,有些问题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失当造成的。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有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群众利益的责任。事实上,部分工作人员无视群众疾苦,一切为自身的仕途着想,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群众的利益换来自己的升迁。这些现象的存在催生了干群矛盾,使得群众站在了政府的对立面,久而久之,可能会酿成重大的群体事件,威胁社会稳定。
群众处于社会的底层,政府是其代言人,若政府不能履行代言人的职责,就会失去代言人的资格。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我们用真心和真情去理解群众、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群众的内部矛盾,不能欺骗群众,不能对群众讲空话、套话,不能失信于民,要对群众讲真话、办实事。对待工作必须认真负责,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把群众看做衣食父母,迅速及时解决群众的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不仅是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由于我国行政体制还存在缺陷,部分干部对上负责,对下敷衍,尤其是干部考核标准的缺陷,造成政绩工程遍地开花。这些都是与和谐社会不符的现象。创新评价体系,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走群众路线,团结群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
历数近些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几年前的孟连事件、瓮安事件,还是今年以来发生的增城事件、织里事件,都有着类似特点:原本只涉及相关部门的单体事件,却发展成当事人与非利益关系者共同参与的群体性对抗。其背后的诱因,往往是群众对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
这种高度相似的运行逻辑,警示我们必须关注基层干群关系中的“信任危机”。诚然,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在社会治理中,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基层干部处于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实质担当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其能力和作风,都影响着当地群众对执政党的评价。基层干群之间的不信任,不仅会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更可能促使部分群众逐渐将对个别基层干部的不满,上升为对基层一级政权的不满,导致基层治理陷入“信任困境”:无论基层干部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都无法取得认可。
事实证明,干群之间缺乏信任,会极大地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不仅表现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乏力,更意味着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的下降,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群众认可,反倒被误认为是个人谋利的瞎折腾,由此不信任进一步加深,这对基层社会的建设发展与和谐稳定,影响更为负面。
从历史层面看,密切联系群众向来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当年,正是靠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在白色恐怖中唤起工农百万,在极为残酷的斗争中建立红色政权。而今,部分地区干群间缺乏信任,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在于当地,更在消耗整个执政党的执政资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消极影响会因各种传播渠道突破一时一地,产生持久和放大的后果。作为人民选择的执政党,放大的“信任危机”会直接危及我们的执政根基。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以峻切之言词,一再强调“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根本原因。
筑牢基层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固然要靠在基层干部中进行党性教育,在思想作风上重提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但更重要的是整肃吏治、协调利益。前者事关权力结构,后者事关利益分配。对于前者,虽然推进基层民主已为共识、村民自治亦实践多年,但现实当中,基层干部的权力运行机制仍然存有弊端。一些地方片面唯上,“上情压倒民情”,导致群众敬而远之,信任难以建立;一些地方监督缺位,“独断代替协商”,造成群众心生怨怼,矛盾由此催生。
对于群众来说,最直接的诉求往往在于利益。群众的不满,往往源于分配不公、利益受损,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多肇始于此。这也说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只有处理好群众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疏解矛盾冲突、保持基层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否则,即便盖起了高楼大厦、修好了通衢大道,发展的正面效用也会大打折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能为人民谋取福祉、为政党赢得民心,这是对基层政权最根本的考验。
第四篇: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
1、特点:有限的合作和局部的紧张。
2、本质:利益矛盾。近年来有由经济利益诉求向政治权利诉求转化的趋势。
3、原因:一是冲突对立,二是服从合作。
4、现状:干群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全社会的福祉,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但是,作为干部的管理者本身也是有利益需求和利益追求的社会成员,如果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他们很有可能化公为私,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为自己谋取私利,侵占公众的利益。而作为被管理者的群众,又是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满足和协调这种不同利益追求的任务本来主要应该由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 的干部来完成,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复杂性以及干部行为的偏差使得各阶层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一方面干部阶层中的一些人与民争利,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另一方面一部分群众期望的利益没有得到实现,也会把不满指向干部,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在所难免。改革过程中,一些群体应有的利益没有能够得到保障,甚至受到损害;一些群体的相对 社会地位下降,引起了他们对公共利益调整和保障的干部群体的不满,特别是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更是如此。
5、怎么做: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领导。”有的干部认为手中的权力就是为追求个人利益服务的,忘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服务宗旨;有的干部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实际,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弄虚作假,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有的干部贪污腐败,拉帮结伙,提携亲信,假公济私,好大喜功,导致群众不满;有的干部科学管理能力不强,工作方式简单生硬,法治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伤害群众的感情。另外,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掌握多种社会资源的各级干部直接负有解决这一矛盾的职责,尤其是当经济上出现困难、群众的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往往易于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所以,在解决干群利益矛盾时,要以教育和管理干部为着力点,应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口,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加强干群之间的联系。
6、具体方面。
一、以教育干部为着力点。对干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教育干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他们在行使职权时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二、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口。权力腐败是指将公权力视为一种经营活动,继而欲图寻求最大限度地扩大这个职位的收益的行为。反腐败是解决干群矛盾、防止干群矛盾性质转化的基本思路之一。
三、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反腐败是解决干群矛盾、防止干群矛盾性质转化的基本思路之一。要严格依法办案,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领导干部的违法案件,要一查到底,该撤职的撤职,该判刑的判刑,使群众亲身感受到自己的利益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扶 持正气,大力宣传和表彰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弘扬勤政爱民、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新风尚。同时要强化并创新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观。
四、加强干群之间的沟通。应深层次研究干部群众之间的利益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消除干群之间的沟通障碍,要改善沟通环境,创造沟通条件,创新沟通机制,以在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第五篇:干群关系
我乡干群关系现状 成因及对策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则是基层工作中的客观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深刻认识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不和谐的根源以及今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
当前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关系和谐融洽。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群众信任干部并支持工作,关系十分融洽。二是关系若近若离。这一类型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泊,自律意识不强,群众对干部将信将疑,不完全信任支持。三是关系互不相融。个别干部素质低,自律意识差,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怨声载道。部分群众认为,农村干部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得力的,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是尽力的,兴办了一批诸如抗御旱涝灾害、架电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但是,由于近几年旱涝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下调,农民收入减少,群众普通反映农民负担重,有的干部作风不扎实、粗暴,形式主义严重,生活没有得到更大的改善。
二、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主要根源:
导致干群关系疏远、互不相融,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能力素质缺乏,群众信任度不高。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中个别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有:一是现代知识缺乏,本领上服务不了群众。部分干部由于知识陈旧,特别是在维护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欠缺,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二是思想动机不正,观念上背离了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第一,就业观,认为当个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第二,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第三,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三是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四是服务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一些同志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五是方法简单,意识上渺视群众。少数同志认为自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2、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是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首先是怕接触矛盾,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是在避让,给身边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其次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他同志跟着效仿。再次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起不到身先士卒的作用。二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是工作精力分散,思想精力也分散,无时间也无心做群众工作,一把手却无办法和对策去应对和扭转,听之任之得过且过。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驾驭不住复杂的矛盾。针对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显得束手无策。三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追究任何责任,年终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此以往埋头苦干的同志也就丧失了工作信心。四是班子成员合力不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不够,核心合力形不成。五是工资收入较低。由于工资不高,一些同志往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没有精力考虑群众利益;一些同志千方百计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增加收入,侵占了群众利益;还有一些村由于债务重,年终不能兑现一年的工资,干部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3、任用、教育、监管缺位,制度约束力不够。一是选拔任用时,未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由于基层后备干部匮乏,在选人时往往只注重个别方面的工作能力,而忽视了德的因素。二是教育培训引导得不够。从宏观上讲,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层干部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计划、内容,从微观上讲,上级组织对新上任的基层干部用见面谈话代替教育培训,一些同志能将谈话铭记在心,不断用来警示自己,而一些同志根本就未听进去,谈话一结束,脑子里空空如也,开展工作时,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监督管理不够。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朗,责任不明确,监管内容不全面,时效不及时的现象,以至于让一些同志钻了空子,做出了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来。
三、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群众公认,在选人上下功夫。首先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提高起来,而品行品德不是完全通过教育培训就能改变的,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品行的成本往往要大于一个人的能力提高的成本,所以在选人用人时,既要注重能力,更要注重品德品行。其次是坚持走群众路线。选拨任用干部不能只局限在现任干部范围内,要到广大党员、群众中听取意见,扩大视野来选人,要充分相信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选拔任用干部。三是坚持党管干部。首先是把选拔干部要求、标准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让他们来参加推荐、测评;其次是要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确定。
2、围绕群众满意,在育人上下功夫。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引导。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在教育的内容上重点强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学习,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家头脑。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集中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突出问题剖析与诫勉谈话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后进整顿相结合。要加强廉洁自律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并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不该拿的拿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钱物,失去的却是群众信任;不该做的做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所得,失去的却是群众支持;不该去的去了,得到不该属于自己的享乐,失去的却是群众威望。要加强服务群众的教育,树牢群众观念。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干部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3、紧贴群众期盼,在考核上下功夫。群众期盼的是办事实在的干部,处理矛盾公道正派的干部,期盼的是不占不贪的干部。期盼是能带领他们致富的干部。政绩考核也应紧紧围绕群众期盼来进行,做到四个明确,干部分工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考核奖惩明确。政绩考核采取三挂钩:即与工资报酬挂钩,与奖惩挂钩,与任用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让那些群众信任支持的干部得到应得的回报,让那些不捡点自己,群众不信任、不支持的同志退出干部队伍。
4、关注群众心声,在监管上下功夫。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和期盼是能干
事、不出事。为此在监管上,要抓住主要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管理。监督重点要突出。首先是突出工作作风的监督。作风好才能发展好,重点是围绕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矛盾和困难,主动接受群众批评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督。其次是突出工作成效的监督。工作成效既是监督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内容,工作成效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让群众来评判,目前就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述、询、评”活动。再次是突出重大事项的监督。对一些村办重大事项,如修桥、铺路、增设泵站、资产出售、资源发包、惠农政策落实等,事前邀请群众共同决策,事中聘请群众跟踪监督,事后恳请群众视察评价,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监督主体要明确。重点抓好上中下立体监督。所谓上: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抓好监督管理,镇民政科重点负责村务的规范操作和公开的监督管理,镇农经站重点负责财务规范公开的监督管理,镇财政所负责惠农政策公开、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同时,明确各自职责,防止推诿扯皮。所谓中:就是班子成员相互监督,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不个人说了算。所谓下:就是发挥好村民监督委员会以及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搞好监督。监督形式要互补。重点抓好公开栏监督与专题会议、专项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互补的效果。
5、维护群众利益,在惩处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把案件查处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改善干群关系结合起来,重点对上访村、后进村,问题较多的村认真剖析,严肃查处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村办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多筹少办,巧立名目,偷梁换柱等违规行为。要坚持“有案必查,有案必查好”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认真把握办案的各个环节,将每个案件办成铁案。要加大对办案成果的运用,通过典型案件的剖析,分析原因,完善制度。同时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教育广大基层干部,以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