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新时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2010-05-06 10:54: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
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危难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救助灾区群众,“同人民在一起”成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野蛮拆迁等事件引人注目。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本。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成为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执政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党员干部应树立怎样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本期“时事观察”,将在这些方面作出思考。
寻找干群关系的和谐支点
● 于建嵘
改善干群关系,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干群矛盾的背后,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必须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
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个别官员的“替谁说话”言论,以及近期少数干部发威虐民的行为,说明干部的权力观、权力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改善干群关系,固然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在体制机制上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历史和现实经验都表明,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的长效权力运行机制应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权力结构科学合理。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适当形式的分权制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其二,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其三,权力监督高效有力。改善干群关系,必须建立可操作性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当前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监督的敏锐和有效,需要打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梗阻,在制度上形成内外监督的合力,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不能老是落后于“网友曝”;二是问责的及时和严肃,一些问题官员“果然个个还在”,或者暂避风头旋即闪电复出,这些都使问责机制陷入“空转”,容易激起公众的更大不满。
以分配公平破解利益困局
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起因。干群矛盾和冲突,无不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相关联,反映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
利益失衡,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冲击。以维权抗争、社会泄愤等为代表的群体性冲突事件频繁发生,高昂的维稳成本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各地维稳投入明显上升,已成为地方政府一项占相当比重的常规支出。
有矛盾和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文明法治的社会有自动纠偏、自己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事实一再证明,那种自上而下压力维稳方式成本高、代价大,越来越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维稳思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而理顺利益关系,实现分配公平,融洽干群关系,是从源头上“创稳”的重要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方面有所作为。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各种利益表达组织和机制,让弱势群体能在体制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治等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长治久安。
总之,当前的干群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破解冲突背后的利益困局,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制度推动干群良性互动
● 张荣臣
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干部行为是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标志
1940年3月至7月,由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到祖国,慰劳抗战中的祖国军民。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官僚腐败,社会奢靡,铺张浪费。而在延安,他看到的是官兵平等、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最后陈嘉庚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确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干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干部的认识和判断,党员干部的行为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重要判断依据。
从根本上讲,今天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
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的关系
表面上看,干群关系指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一是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说得很明确,就是所有的公职人员都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民主选举权利的有序、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致力于发展,构建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干群关系的改善,最终要以群众利益为纽带,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并且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来进行。
三是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继承和创新群众路线“传家宝”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传统,亲民爱民的形象,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政治优势,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无形资产,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
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干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有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既守正又创新,开启干群关系的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创新和发展群众路线,树立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观,建立和谐干群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应该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到群众的日常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其次,拓展和畅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快落实的。最后,把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加以量化,从制度上形成干部眼光向下的推动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时间:2008-01-05 录入员:swweng 阅读数:[229 ]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这一阐述对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推动汕尾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汕尾,离不开和谐的干群关系。如果构建和谐汕尾是一项百年大计工程,那么,干群关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石之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和谐的干群关系,对构建和谐汕尾具有无法估量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干群关系虽然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素质低下,伤害干群关系
有些干部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群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些干部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强,自律不严,思想作风存在严重问题,缺乏群众情感,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引起群众强烈反感,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
(二)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埋下干群矛盾的伏笔
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资源有限,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这就为干群矛盾埋下了伏笔。如果经济文化得不到较快发展,供给长期不足,就会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三)落后的沟通机制导致干群的隔阂加深
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很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然而,现阶段的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比较严重,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导致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产生一些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及时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群众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如果干群关系存在的上述问题不解决,就根本谈不上构建和谐汕尾。那么,在新形式下,如何按照构建和谐汕尾的要求,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解决干群矛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密切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一要注意解决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问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是最容易产生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地区和人群。因此,党委、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帮助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使他们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要注意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矛盾最为凸出的时期。因此,干部要通过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化解各种矛盾,从各方面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二)提高干部素质,不断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干部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干部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融入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干部与群众才能感情融洽,转变作风,磨炼党性,提升先进性和办事能力,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干群关系良性互动
干群之间畅通沟通有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缓和矛盾的重要社会功能。当前,沟通不畅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干部要畅通沟通渠道,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建立干群面对面的沟通制度,形成民意畅达,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调处格局。
总之,我们要以省十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导,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为汕尾的富裕文明、繁荣兴旺,为汕尾的和谐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作者布晓青 单位: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论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发布日期:2008-03-10] [作者:] [来源:]
赵顷霖
(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关键词: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对中国社会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政治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重要作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的干部是党的骨干力量,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群关系集中体现和反映为干群关系。干群关系,主要是指担负党、国家与社会事务和公有企事业经营管理的领导干部(也适用于虽不担任领导职务但握有权力的执法人员)同在其领导下以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从事直接生产劳动的群众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干群关系和谐才能促进党群关系和谐,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远大前途。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是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唯物辩证的方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干部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10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是群众的事业,离开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自觉斗争,就将一事无成。为了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更好的领导群众夺取各项事业的胜利,党的干部必须把正确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中,做好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心同德战胜前进中的困难,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奋斗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极力掩饰阶级性、宣扬所谓“普适性”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讳言他们以及他们所创立的学说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属性。他们认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3](P258)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p285)毛泽东同志则公开宣称“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根据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里的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已由原来在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只有分工不同,而对生产资料大体处于平等地位,传统上被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演变为在多种所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十个阶层中,只有私营企业主是剥削阶级,主要收入来自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其余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中只有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劳动者属于小生产,其余都属于工薪阶层,主要收入是以各种形式劳动获得的工资,按传统的阶级划分理论都应该属于工人阶级。但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和实际拥有或支配资源的数量及其重要程度不同,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又都是各具不同利益的阶层。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求党和政府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站在党性的立场上,考虑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最大多数人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兼顾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亲密和谐的干群关系。
3.坚持唯物辩证法,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742-743)在唯物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等诸多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中,最核心的当属唯物辩证法这个被恩格斯称为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5](p532)而“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6](P299)列宁曾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7](P213)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7](P305/192)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并不是说干群之间不存在矛盾。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着矛盾,才提出了这个任务。我们要运用社会矛盾和阶级分析理论结合阶层分析方法具体研究新条件下干群关系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对于干群之间存在的矛盾不能回避,更不能掩盖,只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调节,才能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现阶段干群关系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群关系问题,党一成立就宣布,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彻底解放。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0-1095)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群众夺取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的干部同群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 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许多党员干部积极实践党的宗旨, 坚持走群众路线, 努力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 在各条战线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了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正因为此, 人民拥护党的领导, 始终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 干群关系总的是好的。
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 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干群关系不协调, 有的甚至搞得很紧张。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既有干部作风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思想失范的原因。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由于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不断加剧,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人们心态的不平衡,会引发部分群众对党的现行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严重地影响干群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的干部与群众相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借助这种强势地位,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在农村,干部掌握着稀缺资源,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一再向干部倾斜。在企业,利益分配也严重偏向干部阶层,企业经营者无论经营好坏都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相比之下工人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福利下降,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其干部职工享受着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2.由于干部作风不正和群众利益受损引起的矛盾
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干群之间的“主仆”关系摆得不正,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搞咨询论证,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导致群众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维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部分干部与民争利,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损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中,有些干部或者不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滥用权力、违规操作,或者克扣、挪用各项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农民、工人和拆迁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损害。
3.由于群众对干部为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理解而引起的矛盾
在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土地,政府赔偿不到位或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就会引发干群矛盾。此外,在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认识和权衡上,有时群众和干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产生一些矛盾。作为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干部往往考虑长远利益,注重长远发展,而一些群众只重视眼前利益,与干部着眼长远的认识相去甚远,导致群众对干部不理解、不支持。
4.由于民主法制建设不足引起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法制意识、法治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尽管党在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如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干部任用中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等等。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需求。这既表现在我们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也表现在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层面上。群众正常利益的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不完善,沟通渠道过长过窄,沟通双方缺乏主动性。在不少地方,群众的意见得不到正常的反映,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等民主权利还得不到正常的行使和法律的保障,以致造成了群众与干部之间信息阻塞,情绪对立,甚至产生对抗等过激行为。在法制建设方面,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运用法律来衡量执政党及其干部的行为,这就要求执政党改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党的干部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向依靠国家法律的方式转变,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从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党已经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提出了“依法执政”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在党的一些领导活动和执政行为中,既存在有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更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法律应有的严肃性,降低了法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些做法直接影响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给干群关系带来影响。
5.由于一些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适当引起的矛盾
干群关系不谐调,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干部。根本问题在于干部没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不可否认,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产生了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部分群众由于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从而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三、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对策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切工作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通过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加强群众教育工作,不断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干群关系。
1.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们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的干部要永远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 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 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和条件下,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 因而, 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也决不能变。各级党的干部都应像焦裕禄同志那样, 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 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 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 同群众建立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深深扎下根来, 并不断发扬光大。
2.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干群矛盾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加大利益整合的力度,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尽快建立与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利益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利益成果,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整利益关系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绝大多数人受益原则。调整利益关系首先要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每项决策、每项改革措施都应使广大劳动者成为主要受益者。要认真分析政策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影响,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贫困农民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尽可能让他们少负担、多得利。二是统筹兼顾原则。所谓统筹兼顾,即在社会利益调整中兼顾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个人与集体等利益关系,做到正确反映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公平、效率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也不能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目前我们应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引起高度注意。四是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达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也是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基础。
3.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
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实现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积极互动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一环。第一,要努力提高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和水平。广泛的政治参与,意味着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积极互通,人民群众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一方面表达自身的利益、愿望,另一方面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人民群众普遍参与所形成的政治效应能够发挥强大的监督功能,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对法律和社会公众利益负责。同时,政治参与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权威的认同。
第二,要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是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个人或一定的利益集团向政府提出自己愿望和要求的正当行为,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利益表达渠道多样并畅通,可以使各利益主体与党和政府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了解,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一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沟通渠道。在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逐步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沟通格局。当前,要着重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党内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通过民主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社会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三是建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制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信息发布、接受垂询等方式,在干群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让干部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向群众宣讲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是伴随一个政党发展始终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的是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8]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五是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在人民群众中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5.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向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难免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党的干部要向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要敢于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要站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决不能由于极少数人的眼前私利,而危害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极少数私欲膨胀、不顾大局的人,要敢于批评、敢于碰硬。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决不是遇着矛盾绕道走。只有在工作中出于公心,不断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维护最大多数群众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党的干部才能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篇: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2010-04-03 湖北公务员网 【字体: 】
一、背景链接
2010年3月22日,河南X县一农民魏某找乡长蒋某反映问题时,拿起办公桌上一水杯欲喝水,被蒋某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蒋某喊来警察。魏某被拘留7日。据了解,事前该村民土地被非法征用,补偿三年未兑现,去找乡长反映此事。村民与乡长发生冲突而被拘留一事,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民的关注。此间媒体又登出乡长蒋某“原计划把魏克兴关个三四天”、“事件被曝光后自己变得骑虎难下”等雷人之语,进一步招来板砖无数。
对此事X县县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经调查,蒋某在接待群众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群众观念谈薄,处理问题草率,且有干预司法警务行为。3月28日,X县县委做出决定,免去蒋某乡长职务,并做出深刻检查;责成X县公安局免去城郊乡派出所张某所长职务。
群众本着对政府信任,到乡政府找乡长反映问题,本意不是寻衅滋事打架的。作为一乡之长,不仅没有认真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百姓呼声,而是失去诚意,一错再错,以致与人发生肢体冲突,上演了一场“茶杯门”事件,令人对于其素质产生怀疑;此事在网上传播甚广,令广大网民对当今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迫切性产生越来越高的呼声。
二、背影深层次原因分析
《党章》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接待群众上访是政府官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即使群众出现一些过激言行,作为政府官员应该多多理解和包容,而不是动辄动用警察等公权力加以干预,甚至打击报复群众。
分析必乡长蒋某的行为,至少存在以下几点失误:
一、脱离群众:群众有知情权和上访权。找乡长反映情况理应认真接待或安排专人接待,而该乡长见到群众时,表现出不够耐烦,当看到老农准备动用其茶杯喝水时,不是耐心做好解释和劝导,而是始终拒绝。
二、与人争执:即使老农动用了乡长的茶杯喝了水,乡长也不应该与老农发生争执和过激行为,也不至于发生肢体冲突,把事态扩大。
三、打击报复:乡长的举动无疑存在利用警察的公权力打击报复群众的嫌疑。
这位乡长的雷官雷语要批判,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其背后的农村基层利益博弈以及天平的失衡。如今农村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税费征收,大多数纠纷是因土地问题引发,尤其对于城中村和城郊村,由于利益巨大且空白点较多,征地和拆迁问题更是凸显。在这种城市化进程中,最基层的官、商、民被推到了时代浪潮以及矛盾的第一线,他们之间交叉式的利益博弈日显激烈。而转型期的中国,一些地方的基层权力也有待整顿,导致了游戏规则的失范和博弈的不公。具体表现为权力刁蛮——为了政绩或形形色色的“干股”,一些基层官员成为违法征地、野蛮拆迁的急先锋;资本通吃——各路商人以糖衣炮弹攻下基层官员,再假借公权之虎威,或建厂或炒地皮或盖楼,胡萝卜加大棒侵占村民利益;黑恶势力嚣张——权力的异化、几何倍增的利益,催生了农村基层的黑恶势力,他们或倚公权之威,或搭资本之车,横行乡里,欺行霸市。
与一些“更高级”的贪污受贿等相比,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利益侵占和蚕食更加直观,也就更容易激起县乡基层民众的不满,触发农村社会的官民矛盾。而与此同时,利益诉求、申诉的表达渠道不畅甚至堵塞,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矛盾愈发积累。权力的滥用使基层群众告状无门、有冤难伸,在一些基层官员观念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等同于把矛盾“堵塞”、“隐瞒”在基层,从而让矛盾遭到挤压和发酵。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在农村地区存在,农村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一些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都成为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和阻碍,不可不察,不可不纠。
三、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多发的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大多与紧张的干群关系有关。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民本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放大自我,对人民群众根本地位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见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干群关系,这就更需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民本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民本意识,推动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2.强化责任意识。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就不会失误、失职、渎职,才不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了损失。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困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扎实推动工作。3.保持学习意识。干群关系是个大课堂,群众才是高明的老师。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民众学习,倾听民众的呼声,才能体察民情,做出的决策才能合乎民意。当前,少数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政策和决策违背民意,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鲜明标志。发展要依靠群众,就是要承认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群众素质低,自己见多识广,自恃高明,好为人师,漠视群众意见,擅自决策。这样的政策和决策必然偏离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必然与民意想背离,必须在实践中改正。党员干部要熟悉民情民意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要走上田间地头,下到社区民居,调查情况,听取民声,研究实际,破解难题,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根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淡漠、主仆错位,缺乏服务意识,对群众安危冷暖重视不够,甚至以权谋私。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至关重要。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以上四种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父母官的思想,在干群关系中摆正位置,以公仆意识,做为民官。要深刻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要用好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利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第三篇:如何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
如何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
谭明交
摘 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群关系问题。纵观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鱼水情深、骨肉相连的和谐干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自觉坚持群众路线,一直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大力提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些都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武陵山区 龙凤示范区 乡村 和谐 干群关系
前言
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伟大力量。”构建和谐基层干群关系是实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干群关系问题,是民心向背问题,实践证明,什么时间干群关系好,什么时候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就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字里行间充盈着党中央对农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热切关怀。《决定》明确提出:“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成亲人。”可谓一语中地,为我们在新时期妥善处理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武陵山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这里的民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同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省龙山县和湖北省来凤县,两座县城隔酉水河相望,均属于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两县国土面积4470平方公里,两县90余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60%以上;都是国家重点扶持县,同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畴,长沙市和武汉市分别对口扶持。2011年11月,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在武陵山片区内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标志着龙山来凤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现实。
要实现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甚至优先发展,而带动武陵山区经济整体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基层干群关系,使广大干群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达到和谐繁荣的局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的干群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和谐的干群关系尤其是乡村的干群关系该如何构建?换句话说,和谐的干群关系从何而来呢?笔者从当前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的基层干群关系入手,借着国家惠顾武陵山区的机遇,来助推武陵山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一次社会调研。
二、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农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乡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和谐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农业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收入增多了,乡村干部工作就好开展,自然干群矛盾就少了。在对基层乡村走访调研中,关于村民在选举村干部时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这一问题,问卷调查显示80%的村民首要考虑的就是能够带领群众致富、能以群众利益为先的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不是很富裕的又没有工业的乡村来说,农民收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种植业和外出打工。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仅以纯粹的种植业为主。乡村80%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需要在家务农的农闲时也要去打工,而外出打工人员所反映的情况并不理想,外出务工面临着工作难找,条件差,工资低,可能被坑骗等问题。这些情况导致农民增收十分困难,打击了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同时加重了村民的负担,这也使得乡镇干部开展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加大,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是干群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群众对乡镇干部的不信任感增强。老百姓普遍不相信乡村干部特别在财务和人事方面,这种不信任感更强,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受“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的传统思想影响,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干部和村民都趋于理性化。在新的背景下,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已经变成了在“公而有私”的基础上利用合法的手段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经济理性的考虑。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对于村民当选村干部的目的这一问题,有65%的村民认为个人是否当村干部取决于这一举动能否给个人带来额外的利益,而村干部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村民个人以及公共利益得到满足的程度。于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建立的,乡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基于劳动中人人平等和乡土人情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被拉远了,群众不愿搭理乡村干部,甚至有困难时,除非不得已也不去找干部;而干部不愿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家庭出谋划策。群众只有在上缴新农合、新农保、突击计划生育时才能见到他们。三是乡、村两级干部整体素质偏低。有些乡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在此次调研中,有70%的乡村干部感到报酬少,工作繁杂,报酬与工作不相符。因而,工作积极性降低,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把群众的事不放在心上,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些“无为”村官,在群众中缺乏威信,影响干群关系。根据调查采集的基本信息,村干部的文化程度一般为初中,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自身不学习,政策水平和民主法制意识差,在工作上表现为方法简单粗暴,碰到棘手问题,或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不同意见,不愿也不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动不动上硬的、来横的,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武陵山区乡村现状,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基层干群关系提出如下建议
产生干群关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规章制度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干部工作方式的原因,也有群众的原因。但是,主要是经济发展、村级制度和干部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干群关系的不和谐。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就是在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起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在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中,乡村干部起主导作用,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群众的知心人。深入了解农民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乡村干部来说,要掌握农民的情况,就必须深入到农民中去,要经常到农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谈一谈,拉近干群距离,了解群众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对农民情况了如指掌。一是建立乡村干部家访制度,村干部分工包干,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访村里每一户农户(如同湖北省2011年全省上下推行的“三万”活动以及湖南桃江县推行的干部进村入户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二是建立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组长组成的群众工作骨干队伍,形成群众工作网络;三是办好乡村“亲民接待室”,让农民反映问题有地方去,而且有人接待;四是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群众意见建议箱,定时收集意见;五是建立定期召开农民群众情况分析会制度,认真分析查找群众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属于实际问题的认真研究解决。对村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加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新农村建设才富有成效,才能带来乡村的稳定发展与真正的和谐。一个好的乡村干部就应该而且也应该有能力在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老百姓最想要的是看的见的实惠,干部只有想群众所想,一心一意带领大家致富,才能拉近同群众的关系,经济发展了,就会为改善干群关系提供物质基础,老百姓手中有了钱,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就会好做。因此,要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壮大集体经济。根据当地交通方便、耕地多、且离县城较近优势条件,结合本乡村的气候、土壤自然条件可以发展规模化的蔬菜供应基地,或者开发其他有利于农民致富的项目,从根本上增强村民对干部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信心,从而加强村民对干部的信任感。
一是带领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突破口,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计划。二是要深化改革,着力支持帮助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特色经营。三是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切实搞好集体基本的运作。总之,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做群众的贴心人。时刻把农民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是党对乡村基层干部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切实提高认识,减轻农民负担。要抓好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管理,通过各种办法,减轻农民负担,改善乡村干群关系。二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修路建桥、引水送电,着力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真心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以健康文化促和谐,让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乡村阵地,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农民素质,实现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恢复村文化站、图书馆、娱乐室,让农民有书看、有报读、有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在农闲时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鼓舞群众团结向上。
四是做群众的引导人。乡村干部自身思想教育和提高是很重要的,要他们明白作为干部的基本职责和根本的任务所在。同时,乡村干部要注重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帮助扶持村里的贫困户,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发展,解决农户生活与居住问题。干部走访到户了解群众们的基本情况和生活困难,给他们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乡村可以举办“议事日”的方式让村民参与到村民自治中来,村民的事情让村民议定。通过“议事日”,可以让村民及时的向乡村干部反映各方面的需求,及时解决村民的困难,让干群矛盾在潜伏期中被扼杀掉。
一是要完善村民选举程序,健全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政策和法律赋予农民的民主权力都不许截留,凡是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民主程序都不许疏漏。二是要提高对制度重要性、权威性的认识,切实规范党支部权力的运作,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提升按制度办事、科学决策的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民议事或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诸如村里的发展规划、承包经营项目、村级财务收支、宅基地规划与安排、计生指标等,都要经过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决定。四是要通过组织村民讨论制定或修订村民自治守则、文明公约、卫生管理规定、邻里关系处理条规等村规民约,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来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五是做群众的示范人。古人讲“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乡村干部处处给群众做好样子,树立良好形象,对群众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最生动的思想教育。
一是要身先士卒。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二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要说实话,反对说假话;要办实事,真正解决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反对搞花架子。三是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遇事同群众商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四是要依法办事,不能以权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五是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公生明,廉生威,干部要以良好的形象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六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村干部的工作实行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对为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对不履行岗位职责、不做组织分配工作、班子内闹不团结、生活作风不检点、失职造成决策失误致使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安全事故等情况的村干部要追究责任。
六是做群众的点拨人。一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民,使农民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尤其要强化农民的国家意识,培育农民的爱国精神,增强农民对基层政权的尊重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关系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二是要抓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着力解决农村存在的宗教势力、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问题,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三是要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使广大农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运用法律武器勇于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四是支持配合公安机关坚决打击农村黑社会势力、恶势力和村痞、村霸等,搞好社会治安。通过教育和综合治理给农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得民心者,一呼百应;失民心者,百呼不应。只有领导干部切实做到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干群关系。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至关重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依靠人民群众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篇:01新时期的干群关系浅议(定稿
新时期的干群关系浅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和谐才有基础。在我国,干群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到建工师的多个行业与干部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了近百份的问卷调查,对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了解,对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干群关系问题在我国一直都是受到高度最重视的,也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和谐社会的今天,难免会出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不和谐的现象。作为建工师党校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我,在此谈一谈自己在这几年里对干群关系调研中的一些了解和认识,并不是针对某些极端的干群关系或者事件进行评论,只想讨论一下未来干群关系的方向发展,以及现在干群关系的一些明显不足。
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的对策和方法,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干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干群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和谐的、融洽的,但在局部地方、特殊时期、特定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疏远、紧张甚至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亟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1、群众对基层民主不到位有意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的民主意识正逐渐增强,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但实践工作中,少数基层干部作风霸道、独断专行,集体重大事项一个人或个别人说了算;政务公开、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位;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主要领导搞亲疏化管理,党员发展工作不正常。
2、群众对决策中照顾群众利益不够有看法。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我们有的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因制定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等,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这方面的上访案件也比较多。
3、群众对贫富差距加大和少数干部腐败不满。当前一些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大部分群众对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满意;甚至有少数群众因此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任和信心,并逐渐演化成对执政党的不满。
4、干群矛盾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多样。首先,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最后,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和组织化程度呈日益增强趋势。
二、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干群关系种种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一方面,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群众尤其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2、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越来越显现。基层的“有事无权”,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往往在服务群众时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群众疾苦,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3、维护、协调利益不力和与民争利。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是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社会贫困群体。其次,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够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再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政府部门过度扩大部门利益,部门掌握的审批权和资金分配权成为谋取小集团利益或个人私利的砝码,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反响,也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民主制度不健全,诉求渠道不畅。在基层的“四个民主”中,由于民主选举的制度刚性较强,落实得相对较好,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弹性较大,各地落实的情况就存在较大差距,造成群众对基层组织、基层干部的极大不信任。另外,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解决机制,不能让群众感受到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在全力为群众办事。
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从执政规律的高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既要坚持原则,抓住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1、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重点是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深入基层,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必须增加好、协调好、合理分配好群众利益。首先,要不断增加利益。要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增加群众利益的着力点,当前要抓住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其次,要有效协调利益。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成员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最后,要合理分配利益。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实现公共财政倾斜,更好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二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充当“三次分配”的作用。
4、必须塑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精神。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体现为人们的素质,强化为人们的操守,见诸于人民群中的行动。
5、必须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执行程序;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进行必要 的监督制约,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群众与干部,这两大方面会分出很多阶层。下面我们来衡量一下两者之间的地位对比:群众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干部们在掌握社会资源上占有优势,本来在一个先进的制度下应该两者是相互制衡的(国家也是一直在这么做的),但是实际上这两者因为地位原因,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的,总体就是我们现今的干部没有来自群众方面监督评议的压力,所以才形成了两方的不平衡。群众与领导地位永远是那种群众要尊重领导的位臵,群众见到干部首先就是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这就是我们未来所需要改变的。
至于如何改善,就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还是要走民调这一条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应该进入我们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制度标准之一,这里要强调一下我说的民调是不同于现在的民调,这种民调首先是经常性的、广泛性的,而不是现在的小范围的民意调查,其目的就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一种制衡,其实我们现在的各个部门已经在进行这种民意调查的考核形式,但苦于范围小,中间直接的利益关系来看,很难得到真实的民意调查,并且民调与最终的考核结果影响不大。
民意调查的结果要直接影响到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升
迁问题才可能是一个优越制度的表现,而民调的公开透明及广泛性则能保证民调结果的真实性。民调无疑是现在来自民间的制衡力量的最好的一种表现。
我只是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见到领导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而群众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二者只有工作关系,真的渴望一些公平的感觉,领导们现在的亲民行为,总感觉是带有一种优越感,真的希望以后能公平些。
第五篇:干群关系
我乡干群关系现状 成因及对策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则是基层工作中的客观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深刻认识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不和谐的根源以及今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
当前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关系和谐融洽。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群众信任干部并支持工作,关系十分融洽。二是关系若近若离。这一类型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泊,自律意识不强,群众对干部将信将疑,不完全信任支持。三是关系互不相融。个别干部素质低,自律意识差,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怨声载道。部分群众认为,农村干部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是得力的,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是尽力的,兴办了一批诸如抗御旱涝灾害、架电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但是,由于近几年旱涝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下调,农民收入减少,群众普通反映农民负担重,有的干部作风不扎实、粗暴,形式主义严重,生活没有得到更大的改善。
二、影响干群关系和谐的主要根源:
导致干群关系疏远、互不相融,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能力素质缺乏,群众信任度不高。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中个别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有:一是现代知识缺乏,本领上服务不了群众。部分干部由于知识陈旧,特别是在维护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欠缺,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二是思想动机不正,观念上背离了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第一,就业观,认为当个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第二,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第三,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三是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四是服务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一些同志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五是方法简单,意识上渺视群众。少数同志认为自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2、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是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首先是怕接触矛盾,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是在避让,给身边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其次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他同志跟着效仿。再次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起不到身先士卒的作用。二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是工作精力分散,思想精力也分散,无时间也无心做群众工作,一把手却无办法和对策去应对和扭转,听之任之得过且过。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驾驭不住复杂的矛盾。针对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显得束手无策。三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追究任何责任,年终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此以往埋头苦干的同志也就丧失了工作信心。四是班子成员合力不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不够,核心合力形不成。五是工资收入较低。由于工资不高,一些同志往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收入,没有精力考虑群众利益;一些同志千方百计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增加收入,侵占了群众利益;还有一些村由于债务重,年终不能兑现一年的工资,干部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3、任用、教育、监管缺位,制度约束力不够。一是选拔任用时,未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由于基层后备干部匮乏,在选人时往往只注重个别方面的工作能力,而忽视了德的因素。二是教育培训引导得不够。从宏观上讲,目前还没有针对基层干部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计划、内容,从微观上讲,上级组织对新上任的基层干部用见面谈话代替教育培训,一些同志能将谈话铭记在心,不断用来警示自己,而一些同志根本就未听进去,谈话一结束,脑子里空空如也,开展工作时,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监督管理不够。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机制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朗,责任不明确,监管内容不全面,时效不及时的现象,以至于让一些同志钻了空子,做出了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来。
三、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1、坚持群众公认,在选人上下功夫。首先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提高起来,而品行品德不是完全通过教育培训就能改变的,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品行的成本往往要大于一个人的能力提高的成本,所以在选人用人时,既要注重能力,更要注重品德品行。其次是坚持走群众路线。选拨任用干部不能只局限在现任干部范围内,要到广大党员、群众中听取意见,扩大视野来选人,要充分相信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选拔任用干部。三是坚持党管干部。首先是把选拔干部要求、标准交给广大党员和群众,让他们来参加推荐、测评;其次是要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确定。
2、围绕群众满意,在育人上下功夫。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是与身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引导。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在教育的内容上重点强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学习,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家头脑。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集中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突出问题剖析与诫勉谈话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后进整顿相结合。要加强廉洁自律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并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不该拿的拿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钱物,失去的却是群众信任;不该做的做了,得到了不该属于自己的所得,失去的却是群众支持;不该去的去了,得到不该属于自己的享乐,失去的却是群众威望。要加强服务群众的教育,树牢群众观念。要大力提倡和引导干部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
3、紧贴群众期盼,在考核上下功夫。群众期盼的是办事实在的干部,处理矛盾公道正派的干部,期盼的是不占不贪的干部。期盼是能带领他们致富的干部。政绩考核也应紧紧围绕群众期盼来进行,做到四个明确,干部分工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考核奖惩明确。政绩考核采取三挂钩:即与工资报酬挂钩,与奖惩挂钩,与任用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让那些群众信任支持的干部得到应得的回报,让那些不捡点自己,群众不信任、不支持的同志退出干部队伍。
4、关注群众心声,在监管上下功夫。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和期盼是能干
事、不出事。为此在监管上,要抓住主要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管理。监督重点要突出。首先是突出工作作风的监督。作风好才能发展好,重点是围绕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矛盾和困难,主动接受群众批评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跟踪监督。其次是突出工作成效的监督。工作成效既是监督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最关心的内容,工作成效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让群众来评判,目前就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述、询、评”活动。再次是突出重大事项的监督。对一些村办重大事项,如修桥、铺路、增设泵站、资产出售、资源发包、惠农政策落实等,事前邀请群众共同决策,事中聘请群众跟踪监督,事后恳请群众视察评价,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监督主体要明确。重点抓好上中下立体监督。所谓上: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抓好监督管理,镇民政科重点负责村务的规范操作和公开的监督管理,镇农经站重点负责财务规范公开的监督管理,镇财政所负责惠农政策公开、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同时,明确各自职责,防止推诿扯皮。所谓中:就是班子成员相互监督,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不个人说了算。所谓下:就是发挥好村民监督委员会以及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搞好监督。监督形式要互补。重点抓好公开栏监督与专题会议、专项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互补的效果。
5、维护群众利益,在惩处上下功夫。党员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把案件查处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改善干群关系结合起来,重点对上访村、后进村,问题较多的村认真剖析,严肃查处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对村办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多筹少办,巧立名目,偷梁换柱等违规行为。要坚持“有案必查,有案必查好”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认真把握办案的各个环节,将每个案件办成铁案。要加大对办案成果的运用,通过典型案件的剖析,分析原因,完善制度。同时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教育广大基层干部,以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