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新型和谐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10月26日改稿)
内 容 提 要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冲突和矛盾也日趋益增多,并集中表现在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上。在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在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引下,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从事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长期深入农村一线调查研究,对引起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矛盾、原因和解决等方面做了探索。笔者认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而在淳安县,引起农村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主要是由于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处理不当,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落实,农村现代文化建设滞后和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等原因引起的,并分析了引起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疏远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型和谐 农村 党群干群关系
浅谈构建淳安县新型和谐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冲突和矛盾也日趋益增多,并集中表现在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上。在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在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引下,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从事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长期深入农村一线调查研究,对引起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矛盾、原因和解决等方面做了探索。笔者认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目标,管理民主是保障。最重要的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地共同奋斗。
一、农村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
淳安是一个农业大县,“三农”问题是关系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更是全县稳定工作的重点,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近几年来,全县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 大幅度上升,小到家庭邻里间宅基地的争执,大到区域间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的纷争。在复杂的农村党群干群矛盾中,涉及面广、对全局影响大的主要是以下四种:
一是因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土地仍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在有些地方,部分党员干部并未能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做好有关工作,如有的土地延包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有的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有的以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等。相当一部分群体性矛盾就是由此而引起的。
二是因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落实而引起的矛盾。从1998年开始,淳安在全县农村开始推广村务公开,应该说总体上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但在具体条件下,公开的力度、广度都还有提升空间,许多农民群众对此并不十分满意。在民主管理上,尤其是在推进村级民主的进程中,也还有诸多问题。如村委会的选举问题、村民群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的缺位、失声问题等,个别地方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是因农村现代文化建设滞后引起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开放意识等增强了,不少农民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也逐步增强,但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同时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和腐朽文化的侵蚀,造成一部分农民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意识滑坡、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出现,如在农村表现突出的封建迷信、赌博等问题,影响着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乡、村干部在教育引导农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一些干部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或由于缺乏做好这一工作的本领,起不到带头示范作用。由此造成的环境不良尤其是环境恶化,必然会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并产生妨碍稳定和发展大局的诸多矛盾。
四是因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而引起的干群矛盾。有一部分干部存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可以说,农村的大量矛盾,都在农民群众与基层干部这一对矛盾上交汇。实践证明,现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帮助和带领群众致富,就不会为群众所拥护;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强迫命令,就会换来群众更大的不满;如果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更为群众所不能容忍。
二、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疏远的原因
(一)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是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疏远的根本原因。一是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民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而淳安县产业化经营发展较慢,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民意见较大,这些意见直接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二是改革对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了调整,市场经济又强调人们的物质利益,致使农民群众对自身利益的期望较高,而现实中一时又难以实现。加上转型期分配制度的不尽完善,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农村贫富悬殊状况较为突出,这种利益矛盾最终表现为党群干群矛盾。三是一些村经济薄 弱,相当部分是空壳村,为了社会经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只好举债修公路、通水电、安广播电视、建学校等,致使债务越来越大。
(二)基层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佳。基层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有限是导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疏远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仍采取单纯读报学文件的方式搞组织活动,党员和干部的作用发挥有限,对农民群众缺乏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二,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村委会组织的一些活动,缺少必要的经费,村干部补贴不多,部分村干部甚至一年也拿不到一分务工补贴钱,迫使村干部把相当的精力用在自家发展上,没条件给百姓办好事、实事,造成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影响力不大,甚至不如富裕农民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积极评价。第三,目前乡镇的农村工作需依赖村干部,而乡镇通常采用决定村干部的报酬多少,把村经济归乡镇管理,给予村干部考核奖金等办法推动村干部工作,致使村干部的“准行政化”倾向开始出现,亲和力开始下降。第四,农民对乡镇干部忙吃喝、深入基层较少、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能力不强意见较多;对各种站所在基层服务少、质量不优的现象有怨言。
(三)农民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已经成为生产和交换的主体,更加关注自己的投入和收益,自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各种通讯设备、新闻媒体的普及,使农民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就可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村民要求在村务上行使民 主权利,直接选举和监督村干部,从而真正实现对村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本是件好事,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又制约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成为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疏远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至于一些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时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就上访告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
三、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根本途径。邓小平讲同志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解决农村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牢固树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第一要务思想,紧紧抓住加快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不放,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目前开展的“支部共建、结对帮扶”的活动就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是我们要把农村党员分为“双强”型(致富强、带富强)、老龄参谋型、劳力型、救助型四个类型,把农户分为小康型、有潜力无实力型、纯劳力型、救助型四个类型,组织“双强”党员和县乡机关中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联系1—2名致富潜力型农户和纯劳力型农户。使其学一门实用技术、上一个增收项目、带一批群众致富、创一批“双文明户”。二是通过组织“党群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活动,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零碎的 资源整合起来,农村的人才活动起来,先进的技术推广起来,实现 “小产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延伸产业致富的链条。三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党员设岗联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加快农村干部角色定位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基本条件。一是村干部应该是村庄公共事业的发起人、管理者,现在许多地方水利设施失修,道路急需维护,环境需要整治,这些都是村干部的职责,他们应该在坚持“一事一议”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村民兴修兴办公共工程。村干部还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法规。积极化解农村的各种纠纷,维护农村的稳定。二是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能应向服务型转变。乡镇干部要熟悉市场行情,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主动钻研农业技术和技能,积极帮助村民培育合作组织,成立专业协会,减少农民的可能风险和损失。同时还要敞开心扉倾听群众的呼声,从群众的批评、责怪,甚至辱骂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整顿完善基层组织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有力手段。从已发生的一些上访事件表明,大部分群众是不愿意越级上访的,只是由于基层组织工作不力,使群众以为按照正常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要求引不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才不得不采用这种极端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集中对工作不力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切实做到两点:一是运用组织手段,集中整治软、散、瘫班子。在整顿中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根据群众评议的结果,对那些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群众意见较大的基层负责人坚决予以撤换,果断选派乡镇 的优秀干部兼任。同时,对那些组织和参与宗派争斗、煽风点火制造混乱的党员干部,坚决给予组织处理。二是分类处理,认真落实整改。根据每个基层组织的不同情况,突出重点,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坚持做到一事一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经济发展缓慢的村,着重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对制度不健全的村,特别是财务不透明的村,重点帮助健全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对矛盾比较集中的村,下决心集中力量排查解决影响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软弱涣散、不团结的班子坚决进行调整。
(四)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关键环节。在农村党群干群矛盾中,有的是由于民主不够,有的是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有的是对违法行为打击不力。比如,个别农民对镇村的大局工作无理阻挠,说服教育无效,为推动工作,干部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这无疑会激化党群干群矛盾。因此,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仍然非常重要。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对农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法律宣传,坚持标本兼治,并充分发挥农村综治中心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五)开展零距离的群众工作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有效载体。一是沟通交流零距离。镇村干部要想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就必须利用多种形式,有意识地面对面接触交流,联系农民,帮扶工作。二是制定决策零距离。科学民主决策是做好农村一切工作的前提。村两委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村民自治,凡涉及村级发展的重大事 项和土地调整、低保评定等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决策,必须反复考察论证,并提交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对农民需要、又有能力办的事情,应尽快办好;暂时无条件办的,向农民解释清楚,一旦条件成熟及时办理。三是化解矛盾零距离。乡镇政府必须转变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紧紧依靠群众,积极面对群众,把好最后一道关口,逐步理顺群众矛盾。对农村宅基地划分、土地承包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可能引发干群矛盾的难点问题,应分组分类,派专人深入细致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四是接受监督零距离。镇村干部应切实摆正位置,在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基础上,自觉接受农民监督。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群众座谈会、村民代表会议、民情恳谈会等形式,多渠道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增加工作透明度,定期搞好村务公开、向村民述职,扩大农民对村务、财务和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融洽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根本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党群干群关系疏远,问题的根源在于,个别农村党员干部的总体素质不高、执政能力不强、协调能力不够,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往往把无事搞出有事,把小事搞成大事,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党群干群矛盾。因此,必须下大功夫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特别是要提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综合能力。一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教育管理培训工作,通过学历提升教育、专业培训考试、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切实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使他们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努力工作、为民办事。二是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党纪法规教育和科学知识培训,着重增强党员干部意识、提高“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要注意为农村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构筑新的平台,让党员干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发言权,提高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意识。同时,要通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建点工作来推动农村党员干部提素质、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设。三是要以落实“三真”活动为载体,党员干部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多给他们送温暖、办实事、办好事。从而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总体而言,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员先进性建设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必将能够建成新型和谐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参考文献:
[1] 王 璋,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思考,2005-11-17 [2] 贾向东,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并非不可调解 [3] 静党宣,构建和谐的农村干群关系
第二篇:关于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转:关于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1#
发表于 2009-12-1 19:57:02|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广大群众的领导者。干部队伍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对于提高党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江北区委围绕着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积极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采取了“六促和谐”的措施,进行了有效地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做法
1、加强教育促和谐。多年来,区委一直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前面,贯穿始终,通过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固本强基”、“十六大主题教育”、“树三观创六好”、“机关效能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树新形象创新业绩”等,教育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同时,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办法。针对当前群众在现实生活问题中遇到大量迷茫、困惑和疑问,各街道镇都组建了舆情信息队伍,他们深入居民区、公园等场所,主动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帮助释疑解惑,分辨是非、疏通思想、理顺情绪,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实行双向和多向交流式教育。
2、充实基层促和谐。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人民内部矛盾,如征地拆迁、村土地软分配、企业转制后遗留问题等引发的群访事件较多,群众工作出现了复杂性、艰巨性,对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在考虑配备基层领导班子时,在把一些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的同时,更注重选拔那些在基层工作多年、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安排到直接处理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第一线,合理搭配好领导班子结构,确保整个班子工作的有效运作。在培养年轻干部中,也有意识地向基层倾斜。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员和年轻干部引进力度的加大,干部队伍整体文化水准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这些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群众直接接触较少,在思想上前卫、感性,对自身定位狭窄,缺少群众工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针对这一情况,实施了“四个一批”年轻干部培养锻炼计划。即根据年轻干部的经历和特点,从镇、街道、区级机关选拔一批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担任助理,利用公开选拔区管领导干部建立的人才资源库和其他有关途径从区外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下派一批机关年轻干部到行政村、社区等基层一线任职锻炼,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分别到镇、街道、企业、园区及信访、拆迁等艰苦复杂岗位接受挂职磨练,积极为年轻干部熟悉基层,提高处理解决基层复杂问题能力搭建锻炼平台,引导他们由“高学历”向“高水平”转变。
3、重心下移促和谐。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把老百姓的利益维护好了,才能有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才能扎实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我区在维护群众利益,深入基层化解矛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展了固本强基、民情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活动等一些有效载体,旨在夯实基层、重心下移、化解矛盾。同时,我们还改变以往的做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建立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规定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与基层组织结为对子,定期开展走访,了解基层的工作动态,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使各类行政审批做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在农村各片区设立了群众服务站,实行镇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等,切实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此外,还通过深入开展“温暖工程”、“五制二联”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把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把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化解矛盾、解决困难,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4、提高素质促和谐。干部综合素质的好坏,能力的强弱,工作方式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和谐。为此,区委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综合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区干部培训中心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依托清华、复旦、浙大、宁大等高校资源,建立了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和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做到“主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近年来,先后有针对性地举办了新提任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教育培训班、城建拆迁业务培训班、城市管理培训班、依法行政培训班、村街居干部培训班、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等,并在每期培训都安排了一定时间到村社区进行体验式考察,困难群众慰问,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感性认识。同时,重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运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通过举办如“万名党员学技能”、失地农民转岗就业培训、输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有关院校进修深造等,着力帮助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5、完善机制促和谐。为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区委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关爱新途径。2004年以来,逐步建立了以区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镇党员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社区党员服务站为支点的党员服务三级网络。根据党员需求的多样性,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力求贴近党员、贴近需求、贴近实际,推出各种富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如党员志愿者义诊、法律援助、党员活动卡发放、给基层党员过政治生日等,努力用服务温暖人心,用真情凝聚党心。同时,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建立完善了一套针对性群众性较强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干部驻村(社区)蹲点、便民联系卡、“结对帮扶”、群众评议干部等制度;探索建立了“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工作机制,利用远程教育以及上党课的形式,把有关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群众,并通过委派联村干部把基层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折不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为决策做好参谋。同时,还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化,把“访贫问苦”、“关注弱势”等活动转化为制度性的规定,使扶助弱势群众的工作经常化、规范化,使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6、破解难题促和谐。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干部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通过领导干部自己找题、机关部门配合找题、干部群众座谈征题、提案议案梳理选题、蹲点调研汇总选题、利用网络媒体征题等方式,着重围绕“推进三大转型、四大突破”这一主题,确定了一批难题进行集中破解。在难题破解过程中,注重方式促和谐。对于历史遗留矛盾,依靠群众破难题。通过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本着“尊重历史、符合现实”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应得利益。对反映强烈的矛盾,上下联动破难题。通过组织干部深入矛盾,找准问题症结,按照“定期协调、快速解决”的原则,抓好难题破解落实,促进各类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对事关全局的矛盾,创新政策破难题。通过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大胆创新政策,确保难题解决稳步推进。对问题复杂的矛盾,现场办公破难题。通过采取每周实时进驻、定期挂牌销号的方法,加快问题的解决力度。对根治困难的矛盾,集中攻坚破难题,从工作机制上入手,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采取“群策群力、专群结合”的方法予以破解,从源头上破解难题。针对特困群众,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通过实施组合化帮扶、动态化管理,有效推动难题的破解。
二、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几年来,我区在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和宏观上看是健康的、和谐的,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和解决。
1.群众对发扬基层民主不到位有意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落实“五权”,即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虽然,我区在农村基层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村务民主决策和“民情沟通日”等制度,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情况: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独断专行,集体重大事项一个人或个别人说了算;村务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监督缺位,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还有存在;基层组织建设还较薄弱,村主要领导搞家族化管理,多年不发展年轻党员,或仅发展本宗族党员,排挤异族村民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2.群众对某些决策照顾他们利益不够有看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如农村征地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城市管理中小商贩利益受损问题等,由于制定的政策欠科学,执行政策不平衡,工作措施不得当,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引起群众的不满,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不满情绪增加,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
3.群众对贫富差距加大和少数干部腐败有不满。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已经开始由“隐性”逐渐呈现“显性”,有的甚至变得直接化、表面化。当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群众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利益要求。当前一些低收入群众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满意,对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不满意,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负担沉重不满意。不少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不满意,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不满意。
4.党群干群矛盾的表现形式有新变化。当前,党群干群矛盾不仅量大,而且矛盾的状态已从单一转向多样和复杂。首先,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休干部等。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和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领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扩展的趋势也在增加。其次,矛盾的紧张程度也呈不断加大趋势。不少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静坐党政机关,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第三,矛盾的群体性、突发性趋势增强。近几年来,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正逐步成为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一个显著特点,参与人数日益扩大,有些集体上访常常在短时间内聚集并迅速扩展,在群体性的突发事件中,组织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存在以上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还存在隔阂。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2.维护协调利益还不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途径。然而,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次,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群体利益协调不够到位,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群众对此意见较大,其中一些群众埋怨少数基层干部由“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老板服务”。
3.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还不适应。一是思维方式不适应,有的干部动辄就把一些来访群众指责为“刁民”,把一些群众的合理诉求斥为“无理”,摆不正“主人”与“公仆”的位置;有的干部不愿接触矛盾,不会化解矛盾。二是工作方式不适应,有的同志在群众工作中“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在各种矛盾和群众诉求面前感到束手无策;还有的同志习惯于“三句好话,顶不过一马棒”,奉行的是“通不通,三分钟,还不通,龙卷风”,往往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个别问题社会化。三是活动方式不适应,有的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常常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习惯于一言九鼎、一呼百应,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问题比较普遍。
4.群众诉求渠道还不够畅。党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群众对党和党的干部的隔阂就会加深。目前,解决群众诉求的机制还不力,渠道还较单一,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
5.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还较滞后。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群众,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几点思考
1、必须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必须改变作风,必须以务实的作风求实效。一要坚持察实情。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实了解社情民意,捕捉社会信息动态,及时发现苗头和倾向性问题,真正做到见微知著,心中有数。二要坚持明实理。处理群众矛盾的过程,是宣传政策法规、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实事求是地把情况讲明,把道理讲清。要讲究宣传策略,采用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入情入理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解释、耐心疏导解决群众思想认识的问题。三要坚持用实招。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出实招,办实事,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执政为民与群众维权的良性互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2、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做好群众工作归根到底需要一批能做、会做的领导干部,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要探索完善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办法,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做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分值比例,通过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升降奖惩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积极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使办公场所具备办公议事、教育培训和为民服务等功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兴办公益事业。在政治上,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较大成绩的干部,要高看一眼,要优先照顾,特别优秀的基层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要提高基层干部在各级党代表和各类先进名额安排中的比例。
3、必须拓宽群众联系渠道。拓宽领导干部与群众的直接联系渠道,认真实行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查、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下访等制度,直接联系群众,当面做好群众工作。基层领导干部要通过民主恳谈会、记民情日记、住村、夜访等多种形式联系群众,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取得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联系群众、听取和反应群众意见方面的作用,形成定期向他们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制度。要增强政府政研机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功能,搞好专题调研,办好信息简报,经常系统性分析本地群众情绪和热点,提出对策意见,为领导做好参谋。要探索利用民间调查机构了解民意的途径,利用其非官方的身份,收集社情民意,客观分析舆论热点和社会情绪。要进一步开发现代联络交流工具的相关功能,如网络和电话等传输工具的使用方式和内容设计等,完善区长电话、投诉电话、电子监督邮箱等,使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更便捷、更及时、更广泛。
4、必须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一要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建立关心帮扶机制,继续实施好“关爱工程”、“温暖工程”,充分利用党员服务中心的载体功能,积极做好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完善和落实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下派农村指导员、委派新农村建设顾问团、干部联村等机制,让机关干部到最贴近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地方接受锻炼,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二要提高引导群众的能力。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善于同群众进行交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对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对不同意见要认真考虑,对错误意见要进行教育引导,要善于用浅显的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化解群众怨气,平和群众情绪。三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维护稳定始终是一件大事要事。领导干部要有使命感、责任感,面对矛盾要能见微知著,沉着应对,准确掌握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群众的所求、所思和所虑。要完善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制度,下基层,进企业,入农家,变上访为下访,化被动为主动。要全面把握矛盾的性质和重点,及时发现矛盾苗头和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扩大化和复杂化,把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5、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干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们看到希望,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当前特别要在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扶贫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机制,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致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机制,把两极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使各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6、必须塑造和谐人文精神。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使之深入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化为人们的思想,体现为人们的素质,固化为人们的操守,见诸于人们的行动。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区域特色人文精神,增强凝聚力,共同创造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最大程度地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发挥舆论正确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明理守法、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他指出,西藏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斗争形势非常复杂,一定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清保持西藏长治久安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清武警部队肩负的重大使命,切实增强完成任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他强调,要始终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三面旗帜,坚决执行命令,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决策指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行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执行任务中,要正确把握政策,要把不明真相的群众与少数分裂分子区分开来,把正当的宗教活动与利用宗教搞分裂破坏区分开来,把执法护法与严格守法统一起来,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群众统一起来,严格依法值勤、依法处置,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犯罪分子。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战法,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同时,要不断地推广一些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好的战法,大力宣扬在执行任务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要遵守群众纪律,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要广泛开展为群众做好事、送温暖的爱民助民活动,树立武警部队良好形象。
他希望,各级一定要把思想教育贯穿执行各项任务的始终,不断激发官兵的战斗热情。要广泛开展“三互”活动和谈心活动,尤其要注意密切官兵关系,关心战士,把工作做细,做到位,切实解决好官兵反映出来的急躁蛮干、怕苦怕累等现实思想问题,精心组织,科学用兵,让广大官兵真正在执行各项任务中接受锻炼和考验;要把发挥党员干部的突击作用贯穿始终,开展火线入党、火线立功,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士气。要大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搞好自我保障,尽量不扰民,不给地方添麻烦;要把遵守政策纪律贯穿始终,根据各个阶段的任务,反复学习总政、总部编发的教育提纲。
他要求,各单位一定要科学用兵,让广大官兵吃好、睡好,保持足够的体力,保持持久的战斗力。在执行各项任务中要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始终保持武警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为西藏的长治久安,为西藏的经济发展,为西藏的社会安定团结,为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
(一)加强全党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解决矛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站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执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矛盾的特点,总结研究当前群众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方略。在干部培训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己,引导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复被腐败蜕变分子玷污的党员干部形象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抓好各级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引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要教育
引导干部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要把抓干部作风转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调动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对策,通过实施两个条例,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良政”,消除不良作风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的隔膜。
(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放开、敏锐、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
要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指挥有效,反馈灵敏。要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准确、及时分析和预测,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要完善对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要以“严格、实际、可操作”为标准,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障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群、干群间关系的和谐。
(四)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分配关系上,要在保证国家集中一定财力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
(五)引导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惩治邪恶势力
要充分而广泛地发扬民主,遇事要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无论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村,都要切实做好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为群众监督提供条件;在尊重和保证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同时,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邪恶势力,也要依法惩处,依法保护群众利益。
(六)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七)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性新形势下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要信守“关爱、真诚、迅速、公平”,真诚关心群众疾苦,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制度约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村规民约为武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密切干群关系;要凭借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总之,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正确解决党群、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极为丰富深刻的学问。我们要进行经常性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反馈和科学预测,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干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第四篇:如何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
如何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
谭明交
摘 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群关系问题。纵观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鱼水情深、骨肉相连的和谐干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自觉坚持群众路线,一直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大力提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些都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武陵山区 龙凤示范区 乡村 和谐 干群关系
前言
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伟大力量。”构建和谐基层干群关系是实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干群关系问题,是民心向背问题,实践证明,什么时间干群关系好,什么时候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就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字里行间充盈着党中央对农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热切关怀。《决定》明确提出:“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成亲人。”可谓一语中地,为我们在新时期妥善处理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武陵山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这里的民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同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湖南省龙山县和湖北省来凤县,两座县城隔酉水河相望,均属于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两县国土面积4470平方公里,两县90余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60%以上;都是国家重点扶持县,同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畴,长沙市和武汉市分别对口扶持。2011年11月,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在武陵山片区内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标志着龙山来凤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现实。
要实现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甚至优先发展,而带动武陵山区经济整体发展,必须构建和谐的基层干群关系,使广大干群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达到和谐繁荣的局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的干群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和谐的干群关系尤其是乡村的干群关系该如何构建?换句话说,和谐的干群关系从何而来呢?笔者从当前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的基层干群关系入手,借着国家惠顾武陵山区的机遇,来助推武陵山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一次社会调研。
二、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农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乡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和谐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农业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收入增多了,乡村干部工作就好开展,自然干群矛盾就少了。在对基层乡村走访调研中,关于村民在选举村干部时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这一问题,问卷调查显示80%的村民首要考虑的就是能够带领群众致富、能以群众利益为先的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不是很富裕的又没有工业的乡村来说,农民收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种植业和外出打工。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仅以纯粹的种植业为主。乡村80%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需要在家务农的农闲时也要去打工,而外出打工人员所反映的情况并不理想,外出务工面临着工作难找,条件差,工资低,可能被坑骗等问题。这些情况导致农民增收十分困难,打击了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同时加重了村民的负担,这也使得乡镇干部开展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加大,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二是干群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群众对乡镇干部的不信任感增强。老百姓普遍不相信乡村干部特别在财务和人事方面,这种不信任感更强,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受“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的传统思想影响,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干部和村民都趋于理性化。在新的背景下,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已经变成了在“公而有私”的基础上利用合法的手段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经济理性的考虑。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对于村民当选村干部的目的这一问题,有65%的村民认为个人是否当村干部取决于这一举动能否给个人带来额外的利益,而村干部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村民个人以及公共利益得到满足的程度。于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建立的,乡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基于劳动中人人平等和乡土人情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被拉远了,群众不愿搭理乡村干部,甚至有困难时,除非不得已也不去找干部;而干部不愿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家庭出谋划策。群众只有在上缴新农合、新农保、突击计划生育时才能见到他们。三是乡、村两级干部整体素质偏低。有些乡村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在此次调研中,有70%的乡村干部感到报酬少,工作繁杂,报酬与工作不相符。因而,工作积极性降低,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把群众的事不放在心上,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些“无为”村官,在群众中缺乏威信,影响干群关系。根据调查采集的基本信息,村干部的文化程度一般为初中,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自身不学习,政策水平和民主法制意识差,在工作上表现为方法简单粗暴,碰到棘手问题,或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和不同意见,不愿也不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动不动上硬的、来横的,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武陵山区乡村现状,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基层干群关系提出如下建议
产生干群关系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规章制度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干部工作方式的原因,也有群众的原因。但是,主要是经济发展、村级制度和干部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干群关系的不和谐。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就是在干部与群众之间建立起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关系。在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中,乡村干部起主导作用,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群众的知心人。深入了解农民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乡村干部来说,要掌握农民的情况,就必须深入到农民中去,要经常到农民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谈一谈,拉近干群距离,了解群众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对农民情况了如指掌。一是建立乡村干部家访制度,村干部分工包干,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访村里每一户农户(如同湖北省2011年全省上下推行的“三万”活动以及湖南桃江县推行的干部进村入户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二是建立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组长组成的群众工作骨干队伍,形成群众工作网络;三是办好乡村“亲民接待室”,让农民反映问题有地方去,而且有人接待;四是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群众意见建议箱,定时收集意见;五是建立定期召开农民群众情况分析会制度,认真分析查找群众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属于实际问题的认真研究解决。对村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是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加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新农村建设才富有成效,才能带来乡村的稳定发展与真正的和谐。一个好的乡村干部就应该而且也应该有能力在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老百姓最想要的是看的见的实惠,干部只有想群众所想,一心一意带领大家致富,才能拉近同群众的关系,经济发展了,就会为改善干群关系提供物质基础,老百姓手中有了钱,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就会好做。因此,要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壮大集体经济。根据当地交通方便、耕地多、且离县城较近优势条件,结合本乡村的气候、土壤自然条件可以发展规模化的蔬菜供应基地,或者开发其他有利于农民致富的项目,从根本上增强村民对干部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信心,从而加强村民对干部的信任感。
一是带领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突破口,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计划。二是要深化改革,着力支持帮助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特色经营。三是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切实搞好集体基本的运作。总之,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做群众的贴心人。时刻把农民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是党对乡村基层干部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切实提高认识,减轻农民负担。要抓好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管理,通过各种办法,减轻农民负担,改善乡村干群关系。二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修路建桥、引水送电,着力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真心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以健康文化促和谐,让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占领乡村阵地,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农民素质,实现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恢复村文化站、图书馆、娱乐室,让农民有书看、有报读、有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在农闲时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鼓舞群众团结向上。
四是做群众的引导人。乡村干部自身思想教育和提高是很重要的,要他们明白作为干部的基本职责和根本的任务所在。同时,乡村干部要注重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帮助扶持村里的贫困户,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发展,解决农户生活与居住问题。干部走访到户了解群众们的基本情况和生活困难,给他们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乡村可以举办“议事日”的方式让村民参与到村民自治中来,村民的事情让村民议定。通过“议事日”,可以让村民及时的向乡村干部反映各方面的需求,及时解决村民的困难,让干群矛盾在潜伏期中被扼杀掉。
一是要完善村民选举程序,健全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政策和法律赋予农民的民主权力都不许截留,凡是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民主程序都不许疏漏。二是要提高对制度重要性、权威性的认识,切实规范党支部权力的运作,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提升按制度办事、科学决策的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民议事或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凡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诸如村里的发展规划、承包经营项目、村级财务收支、宅基地规划与安排、计生指标等,都要经过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决定。四是要通过组织村民讨论制定或修订村民自治守则、文明公约、卫生管理规定、邻里关系处理条规等村规民约,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来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五是做群众的示范人。古人讲“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乡村干部处处给群众做好样子,树立良好形象,对群众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最生动的思想教育。
一是要身先士卒。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二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要说实话,反对说假话;要办实事,真正解决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反对搞花架子。三是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遇事同群众商量,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四是要依法办事,不能以权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五是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公生明,廉生威,干部要以良好的形象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六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村干部的工作实行任期考核和离任审计。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每年开展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奖惩挂钩。对为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对不履行岗位职责、不做组织分配工作、班子内闹不团结、生活作风不检点、失职造成决策失误致使集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或安全事故等情况的村干部要追究责任。
六是做群众的点拨人。一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民,使农民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尤其要强化农民的国家意识,培育农民的爱国精神,增强农民对基层政权的尊重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各项义务关系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二是要抓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着力解决农村存在的宗教势力、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问题,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三是要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使广大农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运用法律武器勇于同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四是支持配合公安机关坚决打击农村黑社会势力、恶势力和村痞、村霸等,搞好社会治安。通过教育和综合治理给农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得民心者,一呼百应;失民心者,百呼不应。只有领导干部切实做到做好以上几点,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干群关系。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至关重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依靠人民群众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党校)
对“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的尝试
(学习、工作心得体会)通江县朱元乡 刘汉明 2011年11月25日
(2011年11月11日至24日,我有幸参加了巴中市“两化”互动发展专题研讨班学习,带着“渴望获得新知识、借鉴学习新管理、主观总结思考、更新发展观念”的目的,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术交流中学静听了教授、专家的授课,现场参观学习了青岛、大连、威海、蓬莱、旅顺等地的城镇建设、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受益非浅。巴中提出“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两化’互动,奠定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实基础” 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乡镇党委、政府面对决策、面对落实、面对基层、面对群众,是决策与目标、执行与落实、上级与群众的纽带,通过培训学习,现结合自身工作尝试和岗位特点,对乡镇党委、政府如何“构建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谈点个人学习、工作心得。)
朱元乡地处通江县东北边陲,距县城103公里,海拨620米,与万源市竹峪镇接壤,位于通江县东部,是通江的东大门,东与万源市竹峪镇相邻,北与铁溪镇接壤,西与松溪、胜利毗邻;省道302线贯穿境内,幅员面积75.6平方公里。辖4个村,22个农业合作社,1居委会,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200余人。耕地2902亩,其中田1843亩、地1059亩。有山林、荒坡面积6万余亩,耳菇、中药材、干果资源丰富,发源于朱元的银杏珍品“璧山马铃”被省林科院认定,现有银杏资源10000余亩,有板栗、核桃资源20000余亩。朱元的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境内煤、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原中和碗厂的产品远近闻名,现有年产10
万吨水泥厂1个,探矿企业2个,30万吨的精选煤正开工建设,110万吨的焦化厂意向选址朱元。
自2010年3月以来,朱元乡党委、政府坚持以“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前提,以决策的落实程度为目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和谐、稳定、平安的朱元乡。
治乡策略问计于群众。2010年3月至9月,县委对朱元乡党委、纪委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对朱元乡不胜了解,怎么工作、怎么建设与发展,怎么确定奋斗目标等都心中无数。怎么办?党委提出干部与群众、各界人士互动学习和广纳谏言问计措施。于是党委“一班人”深入各村召开党员、各级代表、老干部座谈会31(场)次,走访了4个村、22个社和18个企事业单位,听取了160余位干部群众的情况介绍、工作建议,共征求意见、建议和批评51条。肖家河村老党员肖映太说,退耕还林近10年了,黑子(熊)和野猪都要进农屋了,生态好了,丰富的林木资源,为发展食用菌创造了条件,大包梁4000多亩土地还没有人经营,那是一笔财富。木关坝村群众刘在学介绍,木关坝村上世纪1932年有20多名群众参加了红军,出了三名军级以上干部,巴中市可能也仅此一村,全省也少有!程福章还是个将军(少将),我们要打好红色牌,建设“将军村”。凌翔公司董事长周光林说:“朱元乡三分之二的地下有丰富的煤、铁、耐火粘土、陶瓷砂岩、方解石、水泥用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开发价值特别大。”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朱元乡距县城97公里,与万源市接壤,是通江的边远乡;全乡3900余亩耕地,曾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乡;农户住居分散、农村面貌差,基础建设刚起步,产业规模小、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落后,资源优势转化慢,集镇公共设施差,工业经济原始是发展滞后的贫困乡;50余平方公里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山林、荒坡面积6万余亩,银杏、板栗资源在30000亩以上,耳菇、中药材、干果发展后劲足,大面积的生态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富足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资源乡。由此,我们得
出结论:要小乡发展高定位,喊出、喊响“将军村”和“将军故里”,确立构建“特色产业新乡、资源开发大乡”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为基础,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交通为纽带,以特色产业为支柱,以新村(聚居点)建设途径,把小乡的产业做大、经济做强,改善民生、富民裕乡。
干部作风口碑于群众。2010年3月,街道居民向刚到位的党委刘书记反映,今年春耕生产朱元乡被县委、政府批评通报了,实现了开门“红”。乡政府办公楼重建什么时间能建?干部满街居住、遍街打牌,群众办事找不着地点和人。一些乡村干部和职工说,乡上一年里很少开会,年头年尾都不开。刘书记去到唐家湾村群众反映,村里有半年没乡干部来过。通过干群的对话互动,党委认识到,必须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朱元乡干部作风存在的诸多问题,党委“一班人”认真分析找症结,建章立制强管理。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乡村干部会、单位职工会,讨论出台了二十三个有关干部学习生活、作风纪律、工作调研、考核问责等规章制度和党务、政务、财务、村务公开规定。建起了便民服务大厅,党委领导带头执行,乡纪委斗硬问责。一年来,问责干部3人,扣发工作、缺勤补贴4人,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斗硬落实,杜绝了干部打牌、酗酒风,纠正了干部走读风、衙门风、浮夸风等不良风气。
乡村领导公推于群众。2010年9月,县委决定在朱元乡进行乡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对此,党员觉得新奇,干部感到意外,班子成员犹豫、思想斗争激烈,同志们私下议论:“如果不搞公推直选,班子成员个个都有把握选上,如果实行公推直选,那就很难说了。”70余岁的老党员郭浩林说:“我入党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听说党员直接选举乡上当“官”的,我倒要看看这新鲜玩意是咋块整的,是不是正宗的,能不能选出我们信赖的好领导班子。”木关坝村一群众代表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也参加党委、纪委班子的公推,真是世道变了,共产党真是在走群众路线了。”面对组织、面对民主、面对群众,竞选者个个面
对“赶考”,但要考试合格和考出优异的成绩,考“官”是群众,关键是自己。在“赶考”的三个月里,班子成员个个走出机关、深入农村、讨教于群众,与党员、干部、群众沟通思想、拉近距离,道说公推直选的目的意义,宣传承诺党委、政府届期的奋斗目标、要办的实事及工作措施。“你们只要把街道环境治理好了,我们就推选你们”,一些居民如是说。木关坝的老支书魏书记说:“你们一来就把我们村就规划建设村民聚居点,短时间就把办公和活动阵地建得这么漂亮,我信你们,投你们的票。”小学困难党员教师陈旭说:“你们一来两个月就研究学生的膳食中心,学生、家长双满意,我家的困难得到了乡党委的关心和帮助,是真情啊!我一定宣传你们。”按照“宣传发动,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党员登记,竞职演讲,党员、群众公推,党员直接选举,公开承诺,组织批复”等程序,取得了“公推直选”试点成效。2010年 11 月 9日,全乡128名党员,除28人在外务工和年老因病的外,其余全部到会参加了投票,选出了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党委、纪委班子。
改善民生造福于群众。在上海务工的村民崔光义回家乡说:我们这儿的民生环境和外面比起来差距太大了。铁溪到竹浴这段省道全省再也没有“第二条”了,农村“象模象样”的房子还没有几家,农民除了种点地再没有其他产业了,好劳力不出去打工怎么办?通江老促会老领导苟学志、杨波对刘书记讲:汉明兄弟,你们木关坝村我作过调查,影响该村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有3个方面,一是水源极差,有630亩田基本上属无水源保证,二是中低产田土和下湿田多,粮食单产上不去。沿河两岸的良田由于河床逐年增高,“农业学在寨”时期组织群众修筑的一些拦何提多年失修,有的被冲毁,有的基础裸露,加之少数无堤区,有三分之一的良田常年受到洪水危协。如遇大灾,这带田地都有被毁的可能。三是农村经济发展无骨干项目支撑,基本上是种田吃饭,养猪过年,打工挣钱。行路难、用电难制约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社会公益事业滞后,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边远的吊脚社陈家坪„6社)存在两差五难,生产条件差、生存
条件差、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用电难,我们有个书面的发展建议供你们参考。新的党委班子在思考,群众选了我们不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等不到5年就要赶我们下台。为切实改善民生,新一届朱元乡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工作全局,以产业发展为关键,走“农业稳乡,生态立乡,产业兴乡” 的经济发展路子。在调整农业结构上,稳基础、突破性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加大农业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矿产资源开发上,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实现矿产兴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条件。抓住项目支持的机遇,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充分发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建设,到2015年,全乡力争实现新修村道12公里,畅通村道40公里,新修社道49公里,新(改)建渠堰35千米,90%的农户安全卫生用水,使农村道路、饮水、田间灌溉、沟河整治有新突破。加快集镇村庄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规划先行、逐步建设”的方针,编制完善朱元乡场镇、中心村、自然村、居民点四种规划,着力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在街道环境整治上,整合资源抓整治,达到“街面硬化,街道亮化,门口绿化,环境美化、村容整洁”的要求。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改进融入于群众。2011年3月以来,在全乡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深入沉下去、融洽干群情,做深做细做好群众工作”活动中,我们做到了开展群众工作,既亲近、和谐,又坚持党性原则和纪律;既量力而行办事,不大包大揽,又坚持理顺关系,不越俎代庖;注重调查分析,端正思想态度,办事满腔热情,放低架子,融入群众,关心群众,活动中讨论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十个方面,致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十个方面是:有针对性的开好一次不同层次的会议,让群众对发展形势和政策来一次新的认识;上好一堂解疑惑的课,让群众对普遍关心的问题得到一个明白;进行一
次大对话,让群众对干部有一个彻底了解;干部一人包一个案,让邻里纠纷得到一次有效化解;联系一户贫困户,让困难群众得到一次关心;服务一户发展大户,让发展中的困难得到一次帮助;指导一户新村建设户,让新村建设得到一次推动;学习一项实用技术,指导一户发展生产;熟悉一门法律知识,解决一起矛盾纠纷;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干部调研水平得到一次提升。
热点难点暴晒于群众。唐家湾村村“两委”班子软散,支部书记、村主任当了一届“混世官”。2010年12月乡纪委深入该村走访群众,深入调查,发现最大的症结在于村干部一年不开一次群众会,什么事干部各自捂倒整、不公开,群众意见相当大。这个信号告诉党委政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群众满意率,党务政务公开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抓好这项工作,接受群众监督,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盼望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什么工作矛盾问题多,就公开什么的“三项公开”原则。把党的惠民政策,党委、政府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作为公开的重点,把群众普遍关心的办事依据、程序、时限、收费、承诺以及低保、退耕还林、计生奖励政策、民政救灾款和救济金、优抚对象、国土、村建、林业、项目资金、乡村财务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分工、乡村干部职工工作考核等向社会进行全面公开。在公开形式上,坚持灵活多样、简便实用、随时创新的原则,适宜在党内公开的,主要通过会议、文件、简报等形式公开;适宜在本单位公开的,通过会议、黑板报等形式公开;适宜对社会公开的,主要采取公开栏、电视、门户网站等形式公开,形成“常规性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的工作随时公开、紧急性的事项及时公开”的公开模式,让群众“时时看、事事明”。
矛盾化解倾情于群众。朱元乡肖家河村的一、七社,木关坝村的三社,五年前就在筹划建设的三座低水位漫水桥,因资金筹集,群众投劳等问题一直统一不了意见,滋生只想等靠国家拿钱建设的惰性思想,因为没有国家支持,村民埋怨乡领导、村干部,意见较大。2011年2月以来,在 “深入沉下去、融洽干群情,做深做细做好群众工作”的活动中,工作队员大宣讲“一事一议”政策,讲解自己的事怎么议,怎么干,让群众讨论建议机制,使群众明白了自己是建设主体,明确了三个一点(群众投一点、企业捐一点、争取“一事一议”财政补一点)的建设方案。肖家河村外号叫“方园儿”的村民在群众会上听了讲解后感慨说:“今天干部给我们讲明白了,原来是这样,乡村干部受了埋怨,过去我们错完了,这二座桥我主动倡议把它“圆了”。3月初,两座桥在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肖成虎、屈召明、肖如寿等九名群众主动借出9万元购买材料。三座桥长分别为14米、21米、28米,投资分别是8.5万元、9.7万元、13万元的便民桥只用了一月时间就建成了。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从中来到群众中去,立足于群众,为群众谋福祉是每个干部的神圣使命,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实现巴中发展宏伟蓝图的重要举措之一,特别是在农村基层的乡村干部融入群众、带领群众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地位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要时常加强向群众学习和生活在群众之中,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描绘巴中发展宏伟蓝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