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5:3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对于一部新法更是如此。监督法是人大常委会行权履职的尚方宝剑,因此,监督法颁布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人大常委会每届都举办规模较大的监督法培训班,对相关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还多途径、多形式地对监督法进行系统宣传,对监督法在鼎城区的有效贯彻实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监督法实施多年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第一,我们应该对照监督法,把那些还没有完全达到监督法规定的做法统一到监督法的要求上来,做好“规定动作”,切实做到有法必依。第二,对监督法还未规定或未能具体规定的工作要有足够认识,对做和不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要有清醒的判断,那就是结合本地的实际,在法律的框架内努力创新“自选动作”。

解决好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是学好监督法,认真理解立法背景和立法本意,把思想统一到监督法的精神实质上来。认真对照监督法就会发现,监督法颁布之前,甚至可以说在实施后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区人大常委会还是“一府两院“,在实践中都有不少做法与监督法的规定是不完全一致的,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对照监督法,笔者认为有些地方在实际监督工作中打了一些折扣,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方面还不规范。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监督法的一项新规定。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过去也有类似的做法,但不够规范。从选择议题的途径、形成工作计划到会前、会中、会后的做法都与法律规定有一定差距。会前,没有坚持专项工作报告应在人大常委会召开前送给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监督法规定,“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应当在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十日送交常委会,并于七日前送给每位组成人员,这一点以前没有做到,实际做法是大部分材料要在会上才发,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听、现看、现说,审议发言很难有品位、上档次,影响审议质量。会中,安排听取的议题多,安排审议的议题少,形不成审议意见。会后,满足于文来文往,缺乏强有力的督办机制。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对于专项工作报告,都应“听取和审议”,而不能只简单地“听取”。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换届之后出台的《鼎城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工作规程》已予以明确,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做得更加规范。

二是在向社会公开方面还不到位。按照监督法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报告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等,均应向社会公布。这方面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还未完全做到,与法律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按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换届之后,区人大常委会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鼎城人大》简报、鼎城人大网、常委会公报、区有线电视等尽可能使人大的工作尤其是监督工作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全社会监督。

三是在“一府两院”列席会议和向常委会报告工作的做法上还有待改进。监督法规定常委会会议上的报告人应是“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政府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常委会报告。以往鼎城区人大一贯的做法是“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报告的少,委托副职和部门负责人报告的多,甚至有些时候部门负责人又委托给部门的副职或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向常委会报告,举行常委会会议时,法定出席、列席会议的人员也没有做到应到尽到,从事人大工作的人员“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现象司空见惯,代会、请假、开会中途退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与法律本意相悖,应该予以改进和规范。

四是在审议意见的形成、制文、送达、催办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审议意见是监督法作出的新规定。监督法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中都涉及到审议意见的问题,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四种报告即专项工作报告、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后,均要整理审议意见,交由“一府两院”研究处理。从鼎城区人大以往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常委会审议议题都形成审议意见,对主任会议讨论部分全区有影响的大事都形成主任会议交办函或主任会议纪要,效果比较好。但议题还比较宽泛,在督办、承办、结果处理等环节上还比较粗糙,落实情况还不够好,不能件件都按时回复办理结果,对很多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一般都只听取不审议,形成的审议意见还比较少。这也可能是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审议意见怎么形成、怎么书写、怎么送达以及怎么办理、怎么反馈等监督法未作出具体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在执法检查的程序上还不严谨。监督法规定,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常委会审议。以往鼎城区人大的做法是不提出正规的检查报告,在常委会上主要听取“一府两院”的报告,同时相对应的工委非正式汇报执法检查情况,有“雨过地皮湿”之嫌。对执法检查,监督法第四章作了详细规定,即:确定议题,制定计划,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并公布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执法检查;撰写执法检查报告;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交办报告和审议意见;公布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及处理情况。这 7个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是在法律监督方面尚属空白。过去我们常常把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视为法律监督,这是不妥的。监督总的来说分两种,一是工作监督,一是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形式,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所谓法律监督,就是不论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是同级政府,如果他们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规、规章和作出的决议、决定或者发布的决定、命令是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人大常委会通过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有权力、有责任予以撤销,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所以,执法检查仍然属于工作监督的范畴,这也说明多年来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并未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监督。前些年,在借鉴省、市人大常委会做法的前提下,结合鼎城区实际,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鼎城区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并行文下发,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一府两院”报送备案审查文件逐步形成习惯。

学习监督法,会发现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的问题有,完全没有规定的问题也有。这是监督法实施时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无论是人大工作者还是人大代表最为关注的恐怕是监督法没有作出规定的事项。我国立法的一贯做法是先实践,摸索经验进行总结,最后再进行立法,这也比较符合实践论原理。另外,监督法并不是一部全面的授权法,也不是实体法,而是一部规范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程序法,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人大有监督“一府两院”的权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可以探索如何行使这些权力。所以,不能说法律没有规定的做法就一定不能再做,做了就违法,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近些年,许多地方如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在各城区街道办事处设立的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就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之外创新的一种工作机制,这种做法虽然法律依据不够充分,但十分必要。还有鼎城区推行的代表向选民述职、选民评议代表等有创意的工作在法律文本中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已将向宪法宣誓确定为“规定动作”,还有许多地方为端正会风,提高常委会会议实效而作出的对法定出席和列席人员两次无故缺会将受质询、三次无故缺会将提撤职案的规定对提高到会率,端正会风无疑起到重要作用。鼎城区用“加减乘除”四法改会风的做法也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的认同。实践已经证明这些创新都是行之有效的。所以,笔者认为,监督法没有规定的事项,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不能做,在符合法律精神、遵循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继续进行监督工作的有益探索。

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要把人大制度理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基层人大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去完善、发展理论。因此,贯彻实施监督法,一方面要把那些还没有做到的事情提高到监督法的层面上来,依法做好“规定动作”,这就叫“坚持”。另一方面要以监督法为起点,对法律还未能涉及或未能细化的工作继续进行大胆探索,在法律的框架内努力创新“自选动作”,为法律的修改完善积累经验,待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规范,这才叫“完善”,坚持是完善的基础,完善是坚持的深化,二者都建立在提高认识、增加知识、增强胆识的基础之上,唯有做到两者的辩证有机统一,才是真正地在自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沈国华)

第二篇:河南省实施监督法办法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办法

(2009年11月27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十一届]第二十八号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已经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1月27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三章 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四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五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六章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第七章 询问和质询

第八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九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等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法律和本办法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本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的程序,适用《监督法》和本办法,《监督法》和本办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四条 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常务委员会可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组织评议。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建议,由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提出: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求报告专项工作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报告议题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第五条 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经主任会议通过后,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通报本级人大代表,以书面形式通知报告机关,并向社会公布。

常务委员会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可以委托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评议。受委托机关应当将评议情况向委托机关报告。

第六条 主任会议可以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建议,适当调整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并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及时通知报告机关。

第七条 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根据专项工作报告计划,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第八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前,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对有关工作开展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对视察、专题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整理,及时交报告机关研究处理。

报告机关对视察、专题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应当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予以反映。

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人大代表可以联系原选举单位和选民了解情况。

第九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评议时,可以采取分组会、联组会和全体会议等方式进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可以对该项工作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及时整理,并交报告机关研究处理;报告机关应当在收到审议意见后三个月内,将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必要时,常务委员会可以再次听取报告机关整改情况的报告。

第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常务委员会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的,报告机关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决议执行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和决议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常务委员会对专项工作报告的评议情况,应当及时向有关机关通报。对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常务委员会应当要求有关国家机关进行专题汇报和说明,可以采取听证、论证和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等方法,查清事实,依法予以纠正或者督促有关国家机关依法纠正。

第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报告机关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应当及时向本级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十四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的执行情况;(三)重大建设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五)其他需要重点报告的内容。

第十五条 根据工作需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向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提供经济运行情况的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 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在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二十日前,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提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财经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

常务委员会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财经工作机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审查报告。

第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听取本级人民政府计划安排的有关重大建设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专项视察;可以要求本级人民政府责成审计部门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并及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审计结果。

第十八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部分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十九条 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计划、规划调整方案二十日前,将计划、规划调整方案及说明提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财经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

常务委员会审议计划、规划调整方案时,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财经工作机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交计划、规划调整方案的审查报告。

第二十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在常务委员会闭会后十日内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在三个月内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第四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二十一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并按要求提交部门决算草案。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决算草案应当如实反映预算执行结果,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二十二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 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的一个月前,将本级决算草案提交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初步审查报告。

初步审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决算草案总的评价;

(二)是否批准政府决算草案的建议;

(三)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做好预算工作的建议。

第二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在对本级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同时,应当对有关部门的部门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

第二十五条 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将本级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报告送交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本级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在重点审查《监督法》第十八条所列内容时,还应当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

资金使用情况、预算外资金收入和使用情况以及预算结余、结转情况进行重点审查。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审计评价;

(二)本级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审计部门提出的处理意见、建议,人民政府及预算执行单位采取的纠正、改进措施;

(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的其他情况。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八条 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本级决算的一个月前,按照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决算审查的要求,向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汇报对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并按要求提交有关材料。

第二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审查决算草案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依法就决算草案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

第三十条 常务委员会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后,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应当及时整理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

审议意见于常务委员会闭会后十日内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在两个月内,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年底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上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和整改情况。

第三十一条 决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并将批复的部门决算报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备案。

第三十二条 决算草案没有获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常务委员会的要求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决算草案提请下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没有获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并根据调查情况,作出相应的决议或者决定。

第三十三条 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列明调整预算的原因、项目、数额,提供有关说明,并及时将预算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一)本级预算收入预计超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数,并计划安排用于当年支出的;

(二)本级预算收入预计低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数的;

(三)因上级政府追加的可统筹安排财力引起预算变动的;

(四)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

预算调整方案未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不得执行。

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及有关说明送交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机构进行初步审查。

第三十四条 人民政府应当将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债资金使用情况于当年六月和年底分别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三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以及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具有法规属性的决议、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执行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第三十六条 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参照《监督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下一执法检查的建议。

第三十七条 主任会议通过的执法检查计划,由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书面形式通知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机关,并向社会公布。

执法检查工作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十八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的执法检查,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根据执法检查内容,确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实施。

省、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

情况进行检查,并加强对执法检查工作的指导。受委托的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委托机关报告。

受委托的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委托机关。第三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可以对上级国家机关在其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十条 执法检查组应当制定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并在执法检查开始十日前,将执法检查工作方案通知被检查机关。被检查机关应当做好检查准备工作。

第四十一条 执法检查组应当集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熟悉执法检查的程序安排、工作重点和要求。

执法检查组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公开征求意见、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委托检测、实地考察、查阅有关材料等方式,了解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

第四十二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有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执法检查,如实汇报有关情况,提供相关资料。

执法检查组应当接受群众对被检查单位的申诉、控告和举报,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涉嫌违法问题和执法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由执法检查组转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十三条 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被检查机关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四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和执法检查报告,在常务委员会闭会后十日内,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个月内,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被检查机关属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的,常务委员会可以将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向其上级主管机关通报。

第四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认为被检查机关整改措施不力,或者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法问题,应当组织跟踪检查,必要时,可以责成其主要负责人向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接受询问或者质询。

第四十六条 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问题,主任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主任会议可以根据情况,要求有关机关限期处理,有关机关应当及时报告处理结果。必要时,主任会议可以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对特别重大的典型违法问题,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七条 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向常务委员会反映的重大典型违法案件,依照本办法第四十六条有关规定处理。

人民群众向常务委员会反映的涉法涉诉案件,依照国家信访工作规定办理。

第六章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的规范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设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关系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反复使用的文件。

规范性文件备案的范围包括:

(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

(二)省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三)各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四)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第四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承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第五十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发布后二十日内报送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公布后二十日内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十一条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备案报告;

(二)规范性文件文本;

(三)规范性文件的说明、主要依据。

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的单位具备条件的,应当同时报送电子文本。

第五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审查是否存在下列不适当的情形: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二)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

(三)有其他不适当情形的。

第五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在收到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后应当进行登记。审查工作应当在三十日内进行完毕。因特殊原因在三十日内不能审查完毕的,经负责备案审查的常务委员会专门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第五十四条 经审查,发现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不适当情形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反馈。

制定机关不接受审查意见的,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向主任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报告和处理意见。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接到经主任会议确定的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处理意见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办理完毕。逾期未办理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应当向主任会议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五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在接到撤销决定后,应当在三十日内执行完毕,并报告作出撤销决定的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部分内容被撤销的,不影响其他内容的效力。

对修改或者部分撤销后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重新发布或者公布,并按照本办法规定报送备案。

第五十七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认为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不适当情形的,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不适当情形的,可以向有审查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规范性文件有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不适当情形的,可以向有审查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负责备案审查的专门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第五十八条 在本行政区域内,其他国家机关以及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果有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不适当情形的,同级或者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均可以依照本办法规定对其进行审查。经审查有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不适当情形的,可以责成或者建议有撤销权的机关予以撤销。

第七章 询问和质询

第五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本级常务委员会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对议案和有关报告中不了解或者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派出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

询问。询问可以由个人提出,也可以由两人以上联合提出;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提出。

第六十条 列席会议的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负责人员,应当答复询问。

第六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认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监督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提出质询案:

(一)违反宪法、法律、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不执行上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

(三)工作中有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的;

(五)其他认为需要提出质询案的情形。

第六十二条 质询案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受质询机关应当按照主任会议确定的时间、范围和方式答复。

第六十三条 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八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六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主任会议

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六十五条 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也可以责成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职责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并向其报告调查结果。

第六十六条 调查委员会可以采取听取汇报、调阅卷宗材料、询问有关人员、组织技术鉴定等必要的方式开展调查。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第九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

第六十八条 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撤职案,由常务委员会审议。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分之一以上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第六十九条 主任会议提出撤职案的,由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撤职案的说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提出撤职案的,由其负责人在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撤职案的说明。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的撤职案,由领衔人在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作关于撤职案的说明。

第七十条 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撤职案时,被提请撤职的人员所在机关的负责人或者其他人员可以到会听取审议情况。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工作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实施监督法效果调研探析

监督法已从2007年1月1日正式施行。它的出台,不仅拓宽了人大监督工作的领域,而且增强了人大监督权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两年多来,各级人大常委会以此为契机,充分履行法定职权,不断拓宽监督途径,有效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人大监督工作正朝着有序监督、有效监督的方向发展。但是“天下之事,不难

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贯彻监督法的实践中,地方人大常委会特别是县级人大常委会还显得不够适从,在贯彻落实监督法方面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问题及原因

监督法实施以来,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贯彻实施中依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氛围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监督者本身监督意识不够。部分同志崇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好人主义”处世哲学,认为“监督”就是挑毛病,与人过不去,于是在开展监督时,理不直,气不壮,畏首畏尾,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中“松于监督”;二是个别被监督对象宗旨意识不强,认为监督法主要是规范人大的监督行为,与己无关,来自人大的监督越强,自己的压力就越大,因而或多或少的存在工作上“不愿自觉地接受监督”、思想上抵触、行动上规避等不良现象。三是全社会的人大意识、监督意识没完全树立,人大监督意识的社会化、公众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监督透明度还不够彻底。监督法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情况都要向社会公开,但这一点,县级人大还需改进。有的调查、视察、执法检查后形成的意见只说给自己内部听,建议事项很难进入党委、政府决策圈;有的开展活动后较少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和公开,或对监督工作只进行部分公开,监督的社会透明度差距还很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人大代表对人大监督工作还不够知情,理解程度还不够高。

3.审议专项报告不够完善。监督法颁布之前,地方人大均要开展工作评议和述职评议,而现在述职评议已被取消,代表评议是否要组织,监督法又未作出明确规定,只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有计划地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但县级人大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是一个全新的、深化的领域,需要认真把握,并讲究方法,务求实效,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它的全面铺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规范性文件审查不规范。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在监督法的第五章作了具体的阐述,但对于这项工作,有的县级人大不够重视,履职还有较大的缺欠。主要体现在:有的地方“一府两院”行文和作出决定以后,向人大备案制度坚持得不够好,人大知情较少,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当地政府在决策时,主动向人大和代表征求意见较少,结果造成有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5.监督的实效还不够明显。在人大监督工作中,存在程序性监督得多,实质性监督得少,一般性监督多,重大问题监督少,特别是因缺乏专业人员对财政预决算监督就更少。同时在实施监督过程中,有的对监督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力,对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交办函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重视不够,疏忽了问题的整改,监督的实效不够好。还有的地方人大代表履职不够充分,代表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不够深入,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督办力度不够,人事任免忽略了任前和任后监督,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障碍;既有主观上的“不作为”,也有客观上的“难作为”。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妨碍了监督法的深入贯彻落实,影响了人大监督效果的发挥,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原因一:监督者的能力还不够强。监督法作为人大自身的法律,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它不但规定了人大监督的形式,还规定了在这些监督形式当中,常委会及其工作机构等的职责,有些规定对人大工作者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但就我们目前来看,不管是人大代表,还是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名推荐时考虑代表界别、考虑政治素质较多,忽视其他素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人大干部老龄化突出,基本上是从党政部门转岗而来,多有“软着陆”的思想,不愿得罪人,这就必然导致审议质量不高,监督乏力,效果不明显。

原因二:履职存在为与不为困扰。人大是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主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不同程度存在着“得过且过、碌碌无为”的思想。监督工作中不愿“碰硬”,怕监督多了越权,怕涉及到党委,被认为“与党委不保持一致”,怕得罪“一府两院”被认为不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怕涉及领导干部,监督难度大、阻力大,问题不好解决等。因而,思想上的“不为”表现在行动上的“软”,致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出现缺位和空档,对监督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不愿一督到底,监督实效受到影响。

原因三:监

第四篇:监督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第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第五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第六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第八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

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二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十三条 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

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五条 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将上一的中央决算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第十七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除前款规定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第二十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第二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工作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根据执法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

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受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条 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

(二)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执法检查报告,一并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必要时,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常务委员会组织跟踪检查;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委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常务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二十八条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撤销,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二)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三)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第三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第三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第三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三十六条 质询案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的机关答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七条 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三十八条 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条 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

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四十一条 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二条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予以保密。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第四十三条 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第四十六条 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篇:关于技工学校实施监督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于技工学校实施监督评价的几点思考

------------绥棱县技工学校

杨艳秋

当代的技工学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有技术的、合格的劳动力的艰巨任务,建立健全技工学校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了,健全的监督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在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几点思考。

一、技工学校教师评价的必要性

1、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也可以衡量一位教师与他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是否相称,或者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评价的结果可以运用到教师资格的聘任、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的安排、人员调动等诸多方面。

2、评价教师标准和方法的本身就是对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可对照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客观实际地向评价对象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可以促进教师有目的的去提高和改进,从而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教师评价的最基本的作用。

3、各行各业都有人才的职业标准,教师的职业标准更应该科学化、系统化。通过对教师思想素质,业务水平,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具体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就可以衡量出每位教师的实际水平,就有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二、技工学校教师评价的内容

教师评价,一是教师资格的评价——即是否可以承担起教育工作;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二是教学工作成绩的评价——即评价教师的工作实施状态;工作成绩及效果如何。因教学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劳动,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很多,评价时必须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细致的分析,才能达到其目的。

1.教师素质的评价

(1)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师德等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等优秀品质是每位教师应追求的目标。

(2)业务知识素质:作为技工学校的教师应比普通教师的知识更广泛,更具有专业性,应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一体化”教师是当代技工学校急需的教学人才。

(3)能力素质:技工学校的教师能力素质除了应有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外,教师本身应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教师同样要接受终身教育,要不断的充实和学习。这包括同行间的学习,继续教育和培训,甚至向学生学习等各种途径。总之一名教师应一直有能力处于学习、研究之中。

2、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

(1)工作量的评价:教师每阶段(学年,学期,教学周)等工作量的多少,包括上课课时;备课时间;辅导学生课时;批改作业量;课外活动课时;实践课课时及其它方面的工作量。

(2)工作质量的评价:完成教学计划,备课、教材开放、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教研的工作量。

(3)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的评价:教师教法,辅导学生的方法和态度,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及师生关系等均可用工作态度来考核评价。

3.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果的评价:

(1)教育教学的直接成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教师在这些工作中所投入的精力。

(2)社会效益:主要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学生家长的评价;学生到生产单位后,生产单位的评价及其他有关评价。总之,全面评价教师,教师的素质是前提,教师的工作成果和业绩是最主要的依据。

三、技工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

技工学校教师的评价,对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评价就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程序。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随堂听课式评价,评价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直接获取评价对象的教学能力的第一手资料,能客观的分析教学能力,并能通过课堂教学对其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根据评价对象,评价者队伍的组成要有领导,懂业务的教育专家,本专业的教师,有时甚至可以聘请学生家长或专业师傅参加。

(2)听课前评价者每人要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要有准备的去听好一节课。在听课前要请评价对象简明扼要地叙述一下本节课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并确定听课的方法和分工。

(3)建立相互信任且宽松的听课环境和气氛,要让评价对象消除恐惧和拘束的心理,评价过程应是一个互相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要让被评价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

(4)听课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尽量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发挥,并能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而判断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课教学的听课时间一般为1或2课时;实习课的听课时间一般为讲清楚一个问题的课时为准。听课课时的确定要与评价对象协商而定。

(5)评价者在听课时,要能融入学生中,集中精神,认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考虑问题,要随时做好记录,随时记下问题和课堂印象。

(6)课后评价,这是随堂听课评价法的关键,可采取两步进行。第一步:由评价者进行讨论,按课前掌握的情况,通过听课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大家应畅所欲言,深入讨论,交换意见,得出一个基本统一的结论。第二步:请评价对象参加讨论,双方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讨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对象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学生的反应,一体化教学是否使用充分,分析一些主观的客观的原因等。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切实促进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2、教师自我评价:根据教师的年龄、教龄、专业及其它相关因素,教师每学期都应进行一次自我评价,可根据设定好的评价项目和标准,进行量化的评分和书面的小结,要引导教师科学地、认真地客观地评价自己一年(或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正视自己的差距,并确定改进方法。逐学期的进行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不断地鞭策自己,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3、教师之间的评价:相同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教师之间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根据评价内容和重点,给予客观的评价,但要注意,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以帮助他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为目的,要在平等友善的气氛中进行。这种方法的使用要有充分的准备,要稳妥、慎重。

4、领导和专家的评价:每学期末或每学年末,由领导和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工作及诸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指出该教师的发展方向,使教师对自己一段时间的工作成绩能得到肯定,而且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5、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宏观上来讲是最客观,最直接的,也可以说是最有分析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等各方面情况自觉不自觉的都会做出分析、比较和评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评价的重要部分。但在具体进行时要注意两点:

(1)广泛性。要在学生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广泛地听取各类学生的评价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具体性。要引导学生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实例或某一具体教学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非量化的评价更符合教师的工作性质,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

6、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作为家长可以间接地从孩子身上,从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教师,评价教师。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直接走入了生产岗位,因此经常深入到毕业生工作的单位,了解和反馈一些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情况,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等同样可以间接的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师给予另一方面的评价。总之,对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反应出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教育教学的情况,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尊严、隐私等,注意方式方法,公平、公正。从而了解到教师、学生、本班、本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看到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总体中的相对地位,客观上能起到竞争的作用。参考文献:

2011年第二十期《职业教育》宋玉姗《技工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徐漪平武银华 王建林《浅析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2009年第32期《学理论》作者:徐漪平;武银华;王建林《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国内高职高专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2期

高职教育教学评价分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下载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实施监督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