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

时间:2019-05-12 21: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

第一篇: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

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 努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

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加快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因此,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是当前“一府两院”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县政府组成部门的司法局,在学习贯彻《监督法》过程中,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监督法》的精神

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监督本级“一府两院”工作的职权。《监督法》所作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具体有力的法律规定,一方面,必将推进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法治化,另一方面,也对“一府两院”及政府组成部门如何自觉接受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我们要从推进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监督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司法行政机关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要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采取召开会议、举办法制讲座、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广泛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明确《监督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督重点、主要形式、具体程序,全面准确把握《监督法》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明确《监督法》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按照要求,自觉接受县人大监督

《监督法》已明文列出了“一府两院”接受人大监督的内容。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司法局要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要将牢固树立“执行人大的决议就是贯彻党和人民的意志、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监督、对人大常委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的行政理念,严格执行《监督法》的各项规定,主动地、全面地将司法行政工作置于人民监督之下,在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工作。

(一)自觉接受对司法局执法情况的检查。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具体要靠“一府两院”及政府组成部门去落实,而司法行政部门担负着法律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等执法任务。执法情况接受人大检查,是人大的权力,是司法局的义务。今后,司法局要按照县人大的安排,自觉接受各项执法检查,进一步推进我县司法行政工作;要制定执法责任制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将行政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并实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自觉接受县人大对“五五”普法工作的审查。“五五”普法是县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是司法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贯彻落实县人大《关于在全县公民中开展第五个五年法律宣传教育决议》过程中,司法局应自觉接受县人大对“五五”普法工作的审查,同时要积极配合好县人大对“五五”普法工作的督查。

(三)完善制度,逐步建立起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的接受监督新机制。人大监督既是制约,也是支持和促进,《监督法》在公正司法方面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司法行政干警自身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素质,以学习贯彻《监督法》为契机,加强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联系,多请示,多汇报,全力支持、配合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要对照《监督法》的规定,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对有关工作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创新和规范,对符合《监督法》规定的,要继续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与《监督法》规定和精神不一致的,要及时纠正和改进,并尽快研究制定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具体制度,明确专人,加强工作层面的沟通和联系,确保《监督法》的各项要求在司法行政工作中得到认真落实,确保接受监督的主动性,全面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起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的接受监督新机制。

(四)认真答复县人大常委会的询问和质询,配合县人大做好特定问题的调查。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让人大更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今后,县司法局要认真对待县人大提出的批评,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和工作效率;要积极答复县人大提出的质询案,如质询案的答复常委会成员由半数以上的人员不满意,我们就必须再做答复,直到提出质询案的常委会成员满意为止;要接受县人大就某一专门问题或者重大的事实不清问题所进行的调查,要认真对待县人大调查委员会提出的调查报告,坚决执行县人大常委会就有关司法行政工作做出的决议、决定。

三、以贯彻落实《监督法》为契机,推进依法治县

(一)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按照《祁门县“十一五”依法治县实施纲要》的要求,努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范和落实,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县司法局要严格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年度执法和“五五”普法督查计划,积极配合执法督查,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加快依法治县进程。

(二)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的办理工作。人民代表的建议和意见,涉及到司法行政工作方面的,我们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办结,答复内容确保实在、合情合理,积极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局办理涉及到司法行政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意见4件,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实现答复率100%,与代表、委员见面率100%。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监督氛围。在贯彻监督法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司法行政普法职能大力宣传《监督法》,在全县掀起学习监督法、宣传监督法、贯彻监督法的热潮,使《监督法》精神不断深入到每一名公务员、司法干警的心中,从而不断增强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增强贯彻实施监督法的坚定性自觉性

2006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两年的实践证明,《监督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大工作实际的重要法律,对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里程碑。我市制定的《实施办法》是对《监督法》的细化和补充,体现出很高的立法技术,有不少创新性规定,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监督法》的精神实质 《监督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民主集中制、集体监督、有序监督的原则,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法律。

监督法规范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监督职权,而且还包括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如何履行接受同级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义务,涉及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实践性很强。对于如何贯彻实施监督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作了多次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是要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使本部门全体工作人员认识到,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二、按照要求,自觉接受市人大监督

自觉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避免工作中的失误,以促进和推动各项工作。在当前,我们要按照《监督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内部约束机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审议意见办理、规范性文件备案、交办事项回复报告、询问质询答复等制度。按照人大常委会确定的监督内容,在法定时间内积极准备,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回答询问,听取意见。对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认真研究,积极落实,并在规定期限内做好报告工作。

二是自觉接受人大对执法情况的检查。我们要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安排,通过接受涉及本部门的执法检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要求,推进依法行政。

三是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的办理工作。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办结,答复内容确保实在、合情合理,积极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三、结合工作职责,牢固树立接受监督的观念

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既是一种制约,更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促进。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接受人大的监督,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才能得到有效的集中和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在当前,我们要配合区人大常委会做好监督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宣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做到:

一是进一步增强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的观念。对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和召开的重要会议,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领导和相关工作机构负责人参加。

二是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做好衔接工作。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听取人大常委会意见。

三是加强与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机构和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维护人大权威。重视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按照人大常委会的交办意见,采取切实措施,严格落实责任,依法认真办理。

四是安排好向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的选题,主动争取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主动为人大常委会提供参考意见,将与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提供给人大常委会,作为专项报告的选题。

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是促进我们依法、规范、高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坚信,有区委的坚强领导,有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我们的各项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大成绩。

深刻领会监督法立法目的及意义

监督法是一部关于规范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履行监督职责、行使监督职权的过程中应当做什么、怎么做的法律。一位记者用“二十年磨一剑”一语,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制定监督法的过程,一步一步明确思路到形成共识的艰苦以及监督法本身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极其深刻地指出:制定监督法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健全人大监督机制,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监督法的施行,使人大常委会履行宪法赋予的监督职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实施”就是对法律制度具体适用并产生效益。监督的实效性取决于监督法的科学实施,监督法的实施保障监督实效的产生。学习好监督法是实施好监督法的前提。更需要细致、全面、系统的领会监督法条文的含义及意义,这样才能在法律实施的实践中有利于正确具体操作。也只有依据法律条文正确具体地操作,才能确保人大常委会监督目的的实现。因此,必须以“细致”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研读监督法内容。正如杜甫的诗所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监督法这场“好雨”,要浸润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就要细致入微。关键词是“润”和“细”。“润”意味渗透、透彻,而不是雨过地皮湿;“细”意味细致入微,而不是“大概”。笔者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就监督法立法目的和制定监督法的意义,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这是我们深刻领会监督法,正确有效施行监督法的前提。

监督法的立法目的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具有其目的性,无目的的立法或者说是无的放矢的立法行为都是不存在的。立法目的就是要表明立法者制定该法律要达到的目标,阐明立法的本意和动机,指明该法实施的方向。同时,立法目的对法的具体内容构建有着导向作用。关于监督法立法目的,在监督法第一条中明确表述:“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根据此条规定,监督法的立法目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保障、发展、推进。

关于保障,即保障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保障的含义是指对已有的事物进行保护,使其不受侵犯;构建条件,认真做到。也就是过河要首先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保障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就是依监督法构建起来的制度条件,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行使得以实现。

显而易见,确立保障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立法目的,完全符合人大监督工作状况的现实需要。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职责。”从人大履行监督职责的实际状况来看,与总书记的要求差距甚大。如表现出履行监督职责的主动性不够,监督的技术性措施粗糙,监督者的内功与履行好监督职责的需要不相适应,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思想共鸣度低等。监督工作中的这些情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人大行使监督职权制度保障不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这一原因,立法者把“保障”确定为制定监督法的立法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必然的出发点。并从此立法目的出发,在程序、内容、方式等方面,构建起保障的制度,使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原则可遵循,有目标可指引。

第二篇:监督法学习要点

监督法学习要点

代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作出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依法加强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吴邦国讲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党 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地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人大对政府、法院、检察院进行监督,包括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

——人大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人大监督工作涉及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政治性很强。

——监督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正确处理了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开展工作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集体监督、有序监督的原则。

第三讲 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原则和内容 ——监督的内容规定为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坚持五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坚持公开原则。

——对行政的监督首先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它包括过去工作的总结和今后工作的部署,再就是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决定,计划和预算决算反映了各方面的工作。——

第三篇:东台市人大认真贯彻代表法

东台市人大认真贯彻代表法,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近年来,东台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代表工作新途径、新形式,不断完善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的制度和办法。认真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在提高代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同时,增添了常委会的工作活力。

一是创新服务机制,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有步骤地开展代表初任培训、履职培训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水平。定期向代表提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情况的资料,拓宽代表知情知政和履职渠道。坚持邀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等活动,扩大代表对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度。建立健全联系代表长效机制,开展“双联系月”活动,听取代表和选民的意见建议。几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人大代表作表率、小康之年争贡献”、“创业功臣、致富能手”评比等系列活动,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进一步强化代表履职宣传,在本市各类媒体开辟专栏,每年集中跟踪报道优秀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编撰了市级人大代表风采画册,彰显代表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丰富活动形式,增强代表活动实效。把“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作为搞好基层人大代表活动 1的重要抓手,持续不断地在“重规范”、“求实效”上下工夫。结合全市行政区域调整,全市整合“人大代表之家”86个,实现“代表进家”全覆盖。以此为依托,按照一季度一次代表小组活动要求,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会前视察等小组活动。两年一度组织人大代表对基层服务单位开展视察、询问、评议和测评等系列活动,促进全市发展环境优化。组织代表接待选民活动,加强代表与选民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声音,积极向有关方面反映建议意见。由点到面逐步开展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及时引导代表正确对待选民的评议意见,进一步提升履职实效。

三是改进办理方式,提高建议办成率。高度重视办理工作,加大力度促进落实。在持续督办一号议案的同时,修订完善办理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规定,强化代表建议交办督办工作制度。每年筛选重点建议由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各工作机构跟踪督办,推动问题解决。每季度组织代表开展专题督查,在媒体公开通报办理进度和效果,提升建议办理的层次和水平,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满意率和办成率稳步提升。本届以来共承办议案、建议575条,其中关于做大做强不锈钢产业、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等一批重点议案、建议得到了较好办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是加强联系指导,提升镇人大工作水平。分批邀请镇人大主席列席常委会、定期召开座谈会、组织参加学习培训,与镇人大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及时帮助和指导各镇人大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夯实人大工作基础。每年周密部署、精心指导各镇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好镇人代会。2010年上半年,针对镇区划调整后的实际需要,倾注精力、集中力量,指导新组建镇做好新一届人大代表选举和召开镇人代会工作。通过及时宣讲法规政策、深入选区现场指导、协调解决疑难问题,促进了新组建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展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第四篇:监督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职权。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第四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第五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第六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

第七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第八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

(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三)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四)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五)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六)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

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十二条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常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十三条 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负责人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

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五条 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将上一的中央决算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实际执行数分别列出,并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第十七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整。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

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一个月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或者送交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除前款规定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国债余额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第二十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本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第二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计划,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工作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常务委员会根据执法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

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并可以邀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

第二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受委托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条 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

(二)对有关法律、法规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执法检查报告,一并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必要时,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由常务委员会组织跟踪检查;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委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跟踪检查。

常务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二十八条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审查和撤销,依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一)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二)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三)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第三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第三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第三十五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三十六条 质询案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交由受质询的机关答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或者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权列席会议,发表意见。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可以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七条 提质询案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三十八条 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条 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

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五分之一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四十一条 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委员会。

第四十二条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当予以保密。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

第四十三条 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本法第四十四条所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务委员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第四十六条 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有关法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篇:学习《宪法》、《监督法》心得体会

学习《宪法》、《监督法》心得体会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筑梦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我们党和国家正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党提供了有效保障。

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其本质就是限制国家公权力,保障个人私权利,达到个人自由与国家公权力之间的动态平衡。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国家也对宪法进行了及时修改,为监察法的出台提供了遵循,体现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宪法的修改遵循了严格的程序,体现了至高无上根本法的地位。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步,全面提升了法治化的理论水平。已颁布实施的监察法,及时将宪法修正案所确立的监察制度进一步具体化,监察对象涉及到所有公职人员。

为了更好地深学细悟好这“两法”,作为一名财政干部,要始终把“依法理财,廉洁促政”作为工作生活的风向标,自觉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思想建设,提高自身学习有效性。深刻认识宪法和监察法修正出台实施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学好遵守好宪法和监察法的自觉性。强化纪法贯通意识,掌握所负责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日常监督、依法开展工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腐败。

二、拓宽学习途径,确保学习内容的全面性。积极聆听法学专家的讲座,坚持浏览《法制日报》,及时撰写学习“两法”心得体会,登录市纪委网站参与《宪法》、《监察法》有奖答题活动,让“两法”内容真正入脑入心。

三、注重学以致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法之贵,在于行”。在工作上,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感,严格依法办事,避免权力出轨,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生活中,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不越雷池一步,不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不游离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外。

下载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真贯彻十九大学习计划

    “十九大”学习安计划 为切实做好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迅速兴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现制定以下学习计划: 一、抓好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工作 要求学校党支部委员带头学习......

    认真贯彻反洗钱法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反洗钱法草案今年将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法律很可能采取列举的方式将贪污、贿赂等严重犯罪均纳入洗钱罪的上游犯罪。S0100这一信息首先显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

    认真贯彻反洗钱法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认真贯彻反洗钱法学习心得体会(共2篇)中国反洗钱法草案今年将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法律很可能采取列举的方式将贪污、贿赂等严重犯罪均纳入洗钱罪的上......

    《监督法》讲座稿

    《监督法》讲座稿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更好的发挥......

    认真贯彻《监督条例》加大干部监督工作力度(组织部长)

    中共中央最近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发挥党内民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 不断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不断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丽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焦光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下简称监督法)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

    《人大监督法》讲稿(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 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

    监督法的历史意义

    监督法的历史意义 监督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在规范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