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监督法》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定)

时间:2019-05-14 13:2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贯彻《监督法》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贯彻《监督法》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定)》。

第一篇:学习贯彻《监督法》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定)

学习贯彻《监督法》创新人大监督工作

通城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吴中文

我于2006年12月由县委副书记转任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工作岗位的转变,《监督法》的实施,对我来讲都是一次重新的学习过程。本文结合几个月来的学习和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监督法》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转换角色,用《监督法》指导谋划监督工作。党委是领导决策机关,人大是监督机关。从县委到人大工作,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但我认为,人大与党委的工作职责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肩负的责任没有减轻。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在县委的领导下开展;同时,县委的决策又可以通过人大监督更好地得到贯彻落实。所以在工作中必须及时转换工作习惯和方法,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从人大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出发,找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与服务县委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来行使职权,依法谋划人大监督工作思路。年初,县人大

常委会在安排部署2007年工作要点及监督计划时,坚持以《监督法》为指导,使工作部署和监督计划充分体现《监督法》的基本精神,各项工作都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内容和程序,为贯彻实施《监督法》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认真学习,把握《监督法》的新特点。

要抓好《监督法》的贯彻实施,必须抓好《监督法》的学习宣传。《监督法》颁布后,我们及时组织人大机关干部学习,并邀请有关专家辅导。在全县各重点位置开辟了《监督法》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在县电视台就《监督法》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活动,我们领会到,《监督法》的出台,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在贯彻实施《监督法》过程中,必须把握其新的特点。

首先,《监督法》突出了人大监督的针对性。《监督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确定监督议题,对“一府两院”开展专项工作监督和执法监督,从而使一些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其次,《监督

法》强调了人大监督必须公开透明。如规定了人大常委会确定专项工作监督和执法监督议题的六个途径,强调了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确定监督议题过程中的作用,扩大了常委会确定监督议题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同时,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和开展监督工作的情况应当接受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其三,《监督法》还强调了人大监督的实效性。《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跟踪问效提出了具体要求。跟踪监督是提高监督实效的重要一环,只有跟踪监督,“一府两院”才能及时根据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常委会的议决成果才能得到落实,真正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

三、结合实际,在加强人大监督工作上下功夫。《监督法》是新时期人大工作一个有力的推进器,贯彻实施《监督法》,是一个把法律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切实把《监督法》贯彻好。

1、在规范监督行为上下功夫。《监督法》在总结各级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统一,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努力把以前好的经验做法

与《监督法》的现行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监督人还是监督事,无论是法律监督还是工作监督,都应因人、因事、因法、因时,采用适当方式实施监督。既不能怕监督多了影响“一府两院”正常工作,又不能以监督代替行政和司法行为。要通过依法规范的监督工作,有效推动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2、在深化细化监督程序上下功夫。《监督法》规定了很多新的监督程序,特别是明确提出行使监督权的情况要向代表大会和社会公开,一方面强化了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对执法主体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准确理解,深化和细化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把《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切实落到实处。

3、在扩展丰富监督内容上下功夫。《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内容作了详细规定,我们要结合实际,不断丰富监督内容。要紧紧围绕县委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本着抓重点、议大事、突难点的精神,选好切入点。党委的重大决策是什么、群众的迫切需要是什么、人代会上的决议是什么,常委会就应有重点地选择监督什么。使监督工作与群众同

心、与党委同向、与人代会同步、与大局合拍。今年我们将深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加强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的审查监督;通过调查研究和执法检查,支持和促进政府继续推进“一主三化”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和促进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支持和促进营造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体制环境;开展教育视察,调研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支持和促进科教兴县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4、在综合运用监督方式上下功夫。《监督法》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七种形式,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多种监督方式的综合运用,把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专项监督和综合监督、初次监督和跟踪监督、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推动自行整改与依法纠正有机结合起来。把监督体现在会前调研、会上审议和会后跟踪的全过程。对常委会决定、决议或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注重跟踪监督;对有些重点问题,常委会还要组织进行跟踪调查、视察,或者要求有关机关就落实情况作口头或书面报告,确保监督实效。

5、要在加强监督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在学习、研究、贯彻好《监

督法》上为社会各界作好表率。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深入到被监督部门及其相关单位去,围绕审议议题,通过座谈视察、明察暗访、调档阅卷等方法,掌握第一手材料,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对列入常委会审议的议题,要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集体智慧,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审议意见。做到掌握情况翔实,分析问题准确,运用法律恰当,所提建议可行,从而保证监督的成效落到实处,保证《监督法》顺利贯彻执行,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 不断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深入学习贯彻监督法不断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丽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焦光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下简称监督法)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大监督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规范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同时也规范了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监督法实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学习贯彻监督法,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实施监督法,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注重提高监督工作实效,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一、充分认识监督法的重大作用,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监督法是在认真总结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大的同志和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结 晶。这部法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集体监督、有序监督的原则,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大工作实际的重要法律。

1、贯彻实施监督法,有利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领导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都是国家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负责地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有利于保障各个国家机关在党的领导下各司其职,高效有序运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国家政治生活充满活力。

2、贯彻实施监督法,有利于人大常委会依法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人大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 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主要方式和法定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关于人大常委会确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途径、审议意见的处理、向人大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有关监督事项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宪法和法律关于人大监督的原则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认真落实好这些规定,必将有力地保障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依法有序进行,进一步强化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

3、贯彻实施监督法,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大监督的目的在于确保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个别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健全人大监督机制,加强对“一府两院”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可以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发挥法制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监督法的实施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规范监督程序方式,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1、认真学法,及时更新监督理念。贯彻实施监督法,知法、懂法是前提。为此,我们把学习监督法作为推动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按计划、分层次组织市、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认真学习监督法。一是领导带头,促进机关干部认真学习、融会贯通。监督法出台前后,市人大常委会就率先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传达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监督法的主要精神,深入领会监督法的精神实质,熟悉监督法的各项规定,准确把握实施监督法的基本要领。去年三月,县(市、区)人大换届后,市人大常委会马上组织全市新上任的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中培训,学习监督法。邀请了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李理来丽进行专 题讲座。七月,市人大常委会在上海科教党校举办全市人大干部、人大代表培训班,专门听取有关专家关于贯彻实施监督法的辅导报告,使人大机关干部全面学习掌握了监督法的立法背景、制定出台过程、实体内容和操作要点等,为贯彻实施监督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搭建平台,督促“一府两院”加强学习、统一认识。监督法是规范监督与被监督双方的共同法律,只有监督双方共同努力,积极配合,操作实施才能到位。所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有关文件学习、会议培训、媒体刊物宣传等,要求和促进“一府二院”等被监督方的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监督法,增强他们对学习监督法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监督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使被监督法者充分认识人大监督的法律作用,依法主动配合人大开展监督,为实施监督法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准确把握监督法精神实质。在组织学习中,我们以准确把握监督法六个方面内涵为重点,切实提高学习实效。即要求准确把握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原则、监督目的、监督形式、监督范围和内容、监督重点、监督的要求等,促进监督法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真学、真懂、真用。

四是着力加强监督法的舆论宣传。利用党报党刊、电视电台、人大刊物等媒体广泛、持续开展监督法的宣传,提高监督法的社会知晓率,为贯彻执行监督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凡是有关实施监督法的人大工作,均及时在媒体上作跟进报道,在文件、通告中得以体现;凡是有关贯彻执行监督法的重要活动安排,均及时加以通报,向社会公布;在人大刊物上,开辟贯彻实施监督法的专栏,积极开展理论探讨,大力加强宣传报道。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领导干部知晓监督法,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熟悉监督法,人大代表、社会各界了解监督法的局面,为监督法的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认真梳理,依法规范监督程序。我们在认真学习监督法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已出台的有关地方性法规和工作制度、工作文件等进行全面梳理。对符合监督法规定的进一步加以深化和细化,对与监督法规定不一致的,认真加以修改和调整,如:及时废除了有悖于监督法的有关述职评议等制度。按监督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规范,着力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在人大工作制度的修订中,采取市县联动的做法,对一些共性的工作进行相互借鉴,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梳理规范,我市初步建立了符合监督法精神和我市实际情况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监督机制,使人 大常委会在行使监督权的过程中,工作更加规范、严格、有序。

3、深入调研,切实选准监督议题。监督法正式实施后,我们及时深入基层,根据监督法的新要求开展有的放矢的调研,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有针对性地选择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政府着力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人大的监督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年初制订出监督工作计划,对监督议题、重点内容、时间安排、责任单位等作出详细规定。办公室根据常委会领导调研活动安排意见,列出统筹一览表,及时通报。调研内容主要依照监督法第九条关于确定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六种途径之规定,围绕中心筛选涉及“三农”热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公正司法等问题为审议重点,由各工委牵头开展专题调研,为贯彻实施监督法提供了实体内容和工作载体。

4、依法履职,注重增强监督实效。常委会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坚持议大事、少而精、求实效。我们按照市委“三市并举”、“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发展理念,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手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监督工作,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如:去年,我们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市 政府关于土地出让金收缴管理、使用情况,生态旅游工作情况,农民饮用水情况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情况的报告,推动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事关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强跟踪监督,开展了对《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关于建设法治丽水的决议》和《关于加强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决议》三个决议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在新农村建设方面,重点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民建房难问题的报告,督促政府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解决农民建房难问题;在法治丽水建设方面,重点听取和审议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报告和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民事审判监督工作的报告,促进公正司法;在瓯江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组织市人大代表对生态河川建设情况进行视察,重点督促政府进一步搞好玉溪水库水源保护和瓯江流域河道采砂整治等工作,促进生态河川建设。

5、积极探索,改进监督工作方式方法。我们根据监督法的要求,对监督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表现在监督的形式更加科学,监督的内容更加合理。对调研过程中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和意见,在事前沟通的基础上,会前向被监督方作出书面反馈;被监督方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工作报告,从而使报告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实践中,我们根据监督法的要求和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台了《关于“一府两院”向市人大常委会送交会议材料的程序和格式要求(试行)》,规范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程序,切实增强“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规范意识,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规范化运作的水平。在审议阶段,努力在提高审议质量上下功夫。如:重视提高调研质量,充分发挥代表参与作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议意见。在工作方法上也作了些改进,发出常委会会议书面通知的同时,增加了短信通知,建立常委会会议出缺席会议通报制度,适当延长常委会会议审议时间,增加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人数等措施,提高常委会会议的审议质量。

三、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确保监督法的有效实施 人大工作的重点是监督,难点也是监督。监督法实施一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贯彻实施监督法,切实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监督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人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常委会在贯彻实施监督法,依法行使监督权时,必须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坚决维护同级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监督工作的始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履行监督职责,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安排和重要监督活动的开展,应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党委的理解和支持。监督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尤其是在一些事关全局的敏感性问题的处理上,更要主动征求党委的意见,确保人大监督工作在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增强人大监督的使命感,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前提。一是人大自身要增强监督意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法律至上”的观念,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是代表人民和国家的意志,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开展监督工作,这种监督具有人民性,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之所需。二是人大工作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人大的地位是法律所规定的,真正要实现有地位,就必须在有作为上下功夫,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发挥人大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增强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使命感。

3、加强沟通协调,是做好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人大监督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注意协调好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监督既是制约,又是支持。人大与“一府两院”虽然职责不同、分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负责地履行职 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在监督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及时与“一府两院”沟通情况、交换意见,既通过监督来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又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做到在监督中体现支持,在支持中实施监督,使“一府两院”能够正确认识监督,真心诚意接受监督,积极主动争取监督。

4、找准监督重点,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关键。人大监督如果重点不突出,就会降低监督效果,难以体现人民的意愿。常委会确立的监督内容,一是要围绕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来确定,通过实施监督,促进和保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要把民生问题纳入监督重点,特别是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常委会经常性的监督,促进社会和谐。三是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更好地保护生态资源,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建设好生态屏障。此外,在选题中,一定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市委的意见,使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即能反映党委的意图,又能体现人民的意愿,增强监督实效。

5、常委会会议监督与日常工作监督相结合,是做好监督工作的有效方法。人大常委会形成的审议意见、作出的决议、决定只是集中体现人大监督成果的法定环节,大量的监督工作体现在常委会闭会期间。监督议题确定以后,需要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办事机构、工作机构通过专题调研、视察等形式,广泛征集代表和人民群众意见,为准确把握议题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依据。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形成的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需要相关常委会办事机构、工作机构认真跟踪检查,严格督办落实,保证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6、发挥代表作用,是做好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监督法明确要求人大监督要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重点。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是监督法所列出的人大常委会确定议题的6个来源之一。只有充分发挥代表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常委会才能了解、选择和筛选真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大的监督工作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不断拓展人大监督的广度,增强监督的力度,推动监督法的全面贯彻实施。

7、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监督工作的有力保障。贯彻实施监督法,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真正把法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实施监督法的具体制度。监督法的施行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从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必须认真抓好清理和规范工作,及时废除一 些不符合监督法规定的相关制度,抓紧制定符合监督法实施要求的具体制度,推动人大监督工作规范、有序地的开展。二是建立实施监督法的保障机制。要从提高人大常委会工作水平的高度出发,按照依法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要求,抓紧建立实施监督法的保障机制,切实做好人员、经费等保障工作,确保监督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第三篇:《人大监督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 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 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

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必然是和谐的、比较温和的,是工作支持和搭台,而不是简单反对和撤台。所以人大在选举干部、表决任命干部时,都极少有意外情况出现,充分体现了党委的意图。人大的监督,提出的审议意见、工作建议比较委婉,始终把理解和支持融入监督工作中。)

2、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2条作了规定)一是职权法定,二是程序法定。

3、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监督法第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4、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20条、第27条等都规定,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项报告及审议意见、作出的相关决议,应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我们现在是按月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编辑成常委会公报,按季度把公报发

给县代表,在常委会审议议题时每次邀请6名乡镇基层县代表列席,以此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5、坚持向社会公开原则。监督法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三、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七种形式

宪法和有关法律作了明确规定,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监督法规定了七种形式: 一是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的监督; 二是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是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五是询问和质询;六是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七是审议和决定撤职案。

四、监督工作计划制定

制定监督工作计划的目的,在于提前明确下一监督议题、监督方式、承办机构、实施时间等内容,保证监督工作依法按程序开展。(监督法第8条、第9条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确定原则、议题计划制定作出了规定,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的计划制定也参照这两条规定确定)

1、监督工作计划的制定。依照监督法第8条的规定,人大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确定每年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监督议题建议由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每年11月底前提出。根据需要,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的建议。

2、监督计划的通过和公布。依照监督法第8条第2款规定:监督计划需提请经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部分 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监督法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对七种规定监督形式作了详细规定,下面具体学习:

第二章 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听取和审议

一、具体工作的程序(要把握7点)

1、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第10条作了规定)目的是充分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审议的质量。

2、常委会办事机构汇总各方面的意见,提供专题材料,交换意见。监督法第11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3、报告的主体。依照监督法第13条的规定,具体报告的主体是本级政府对某一专题所作的工作报告,本级法院或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

4、审议内容。审议重点内容是报告机关是否依法开展有关专项工作;报告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工作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5、审议意见的处理。依照监督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一府两院”应当对审议意见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把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的,“一府两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6、工作评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必要时,可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对报告机关的专项工作进行评议。经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未超过半数的,应当责成报告机关重新报告。

7、督办。常委会可以对审议意见和决议执行情况组织跟踪检

查,也可以委托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实施跟踪检查,督促执行反馈。

第三章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的具体形式包括: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以及审计工作报告。

一、预算监督

(一)预算、决算监督的重点内容。按照监督法第18条第1款规定,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监督以下7个方面的情况。

1、遵守预算法律、法规和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执行。

2、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不列赤字。就各级预算而言,预算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是否存在虚假平衡。

3、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财政资金不能满足所有的支出需要,必须统筹兼顾并保证重点支出。

4、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5、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6、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以及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7、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及其使用情况。今年县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市区县人大成立了预算工委,并制定了《 隆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预算审查监督办法》。

(二)预算监督的主要形式

1、审查和批准决算。监督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应当在每年6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将上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听取和审议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监督法第16条作了具体规定。

3、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在本级

人大常委会。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通报预算调整的有关情况。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

监督法第16条、第17条、第20条、第21条规定对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作出了相应规定,监督程序与预算监督程序基本相同。具体监督形式有4方面:(一)听取和审议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二)审查和批准计划调整方案。(三)听取和审议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监督法规定,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这是一个新的监督形式。(四)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

三、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监督法第20条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执法检查作为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保证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依法正确行使,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执法检查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执法检查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执法检查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和案件。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和案件,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提出意见,交由法律实施机关依法办理。

第二,执法检查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常委会。

第三,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是法律实施机关。人大执法监督 的特点则主要是同级监督,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应当是本级法律实施机关,本级法律实施机关除“一府两院”,还包括相关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的直属机构。

第四,执法检查既是法律监督也是工作监督。

前面学习了监督计划的制定,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在监督法第24至27条有具体规定,这里重点学习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处理。根据监督法第27条规定:一是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对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应当研究处理并提出报告;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在收到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后,应当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整改措施,改进工作。二是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是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执法检查工作,往往容易忽视执法检查后的跟踪检查。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一、备案审查的含义和分类

1、备案审查的含义。是指规范性文件在生效之后,要按法定期限报法定的机关备案,由接受备案的机关进行分类、存档,在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间,依法对其监督审查的活动。关于规范性文件的范围监督法第28条有明确规定,监督法29条把制定相关备案审查工作规定的权力,授予了省级人大常委会。

2、审查分为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主动审查,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国家机关和公民提出审查要求或建议的情况下,由专门委员会或者法制工作委员会主动开展的审查工作。被动审查,是以某些国家机关和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提出审查要求为前提。从实际情况来说,审查工作是以被动审查为主的。依照新规定,四种情形可以主动审查:一是对于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二是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利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义务的;三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的;四是其他认为需要进行审查的。

二、备案审查内容和范围

审查内容:(监督法第30条作了规定)一是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二是是否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三是是否有其他不适当情形;四是是否与上级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相抵触;五是是否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就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六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审查范围:在《四川省〈监督法〉实施办法》中,县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范围:一是县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二是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明确为由同级政府负责。对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收到的对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转送同级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认为各级国家机关创新的基础是依法履行职能职责,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人大工作创新,就是用足、用好、用活监督法规定的监督形式,更多的监督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收集到的群众对“一府两院”的具体工作意见,就可以采取提出询问和质询的形式及时解决。最近城区一些街道在搞绿化,群众意见反映到了人大,就可以通过询问和质询的监督方式,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就绿化方案作出说明、解释,假如人大组成人员认为绿化方案不符合实际、不科学或者耗资极大,就可以对绿化方案提出意见建议,要求重新答复。这比采用听取政府城区绿化工作情况报告的监督形式更

加及时和有针对性。)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一、询问和质询的性质

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政府及其部门、法院、检察院工作中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有关机关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询问和质询的目的,是为了获知“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或者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提出批评,以督促他们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询问和质询虽然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个人行为,但其性质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是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一种独特运行方式。监督法第3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二、质询案的提出与答复

1.质询案的提出。监督法第35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第2款规定:“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根据上述规定,提出质询案,必须符合以下六项要求:

第一,提出质询案的主体,必须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二,质询案必须符合法定人数,即: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质询案。第三,质询案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如果以口头形式提出,应当按照询问处理。第四,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对象。一个质询案,应当只针对一个质询对象,以

便明确答复机关。第五,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问题。一般来讲,一个质询案应当只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问题需要质询,可以分别提出几个质询案。第六,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质询的内容。

2、质询案的答复。监督法第36条有规定,质询案的答复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第二,口头答复的,必须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到会答复。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签署。第三,质询案答复后,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委会会议。

3、对质询案答复不满意的处理。监督法第37条规定:“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山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监督法总结实践经验,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范围、调查委员会的组成和权限、调查报告的提出和审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39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规定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需要。对于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第二,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应是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无法胜任完成的重大问题。

一、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织

1、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提出。包括两种:一是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提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议,监督法第40条第2款规定:“五分之一以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

2、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审议和表决。提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由主任会议提出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草案(同时提出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进行表决。

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的提出和审议决定

监督法第43条规定: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监督法第八章,第44条至46条作了具体规定。

1、撤职适用的对象范围

监督法第44条规定撤职对象分三类:一是个别政府副职领导人员。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由人代会选举产生的政府副职领导人,本级人大常委会也是可以决定“个别”撤职。二是政府正、副职领导人员以外的其他组成人员,包括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等。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十)项的规定,对于上述人员,本级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免,因此也有权决定撤职。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外的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审判、检察人员。因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撤职的对象范围不包括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撤职案的处理。撤职案提出后,其处理程序有两种:一

是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撤职案,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直接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二是对于撤职案指控的事实是否成立,证据和事实尚不清楚的,由主任会议决定向常委会提议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3.撤职案的审议和表决。列入常委会议程的撤职案,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审议。撤职案经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如果没有对撤职案提出相反的事实和证据,意见比较一致,主任会议应当将撤职案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表决撤职案,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本次学习内容到此结束,由于自身在监督法学习中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错误,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崇义县贯彻监督法情况汇报

崇义县人口计生委

贯彻《人大监督法》及省《实施意见》情况汇报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求,现就我委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及省贯彻《人大监督法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及省贯彻《人大监督法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我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监督法》以宪法为依据,创设了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监督形式,进一步完善了监督程序,理顺了人大与“一府两院”之间的宪法关系,对于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2月17日,我委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干部学习、讨论《监督法》及省贯彻《人大监督法的实施意见》,从正确理解该法的原则、要求、宗旨入手,加深干部对该法实施意义的认识。

二、结合实际,自觉接受监督

(一)依靠人大监督,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水平

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瓶颈”。这些难题的破解急需借助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与支持,促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同努力,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水平。

一是执法主体要件方面。全县各乡镇计生办有相当一部分工

作人员不是公务员,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而现实工作中他们又承担大量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任务,因而在单独执行公务时,往往会碰到不少法律障碍,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全县近一半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没有取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属于非法执业,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承担较大风险。

二是执法程序要件方面。法律、法规要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予以监督并查处其违法行为,但对执法过程、执法程序没有统一及明确的规定。在执法过程中,既未授权执法人员有权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进入当事人的办公场所或住宅,也没有授权执法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保全证据等。从而造成了两种消极后果:一方面,导致一些执法人员缩手缩脚,影响执法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执法人员认为既然法律没有就执法程序进行规定,那么只要是为了履行职责,过程就不用受到法律的评价,结果导致程序违反公平正义原则,使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依靠人大监督,督促落实法定职责

当前,我县人口计生部门在贯彻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履行法定职责时遇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在落实法定奖励政策上,由于基本养老改革制度、费税改革制度等多项政策的不断出台,《条例》规定的奖励优待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公民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在落实生育政策与征收社会抚养费上,由于没有赋予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履行职责所应有的职权和手段,以致基层普遍反映对生育过程控制无

力,无法有效实施管理。另外,虽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对违法生育者征收社会抚养费,但对于征收的手段以及征收不到位的后续措施缺乏有效规定。

(三)依靠人大监督,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重大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必须依靠人大监督,协调社会各种力量共同解决。如:2008年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8(正常值为103-107),它直接危及我人口安全。近年,我们连续开展了集中整治“两非”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查处了“两非”案件5起,在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的情况下,连续两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回落。但是由于整治“两非”行为还缺乏国家法律层面的支持,法律还不够健全,案件查处阻力重重,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任务仍十分艰巨。必须紧紧依靠人大的监督,适时将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运用法律手段,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第五篇:通城县贯彻《监督法》一周年材料

贯彻实施监督法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通城县人大常委会 吴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已有一年时间。我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一年的学习与实践,对监督法的精神实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如何结合实际贯彻实施监督法,有一些粗浅的体会;同时,实践中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并和同行交流探讨。

一、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2007年是贯彻实施监督法的第一年,贯彻实施好监督法,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在年初安排部署2007年的工作要点及监督计划时,坚持以监督法为指导,使工作部署和监督计划充分体现监督法的基本精神,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贯彻实施监督法的有效途径。

1、规范监督行为。监督法在总结各级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权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统一。对此,我 1 们努力把以前好的经验做法与监督法的现行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监督人还是监督事,无论是法律监督还是工作监督,都因人、因事、因法、因时,采用适当方式实施监督。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但不影响其正常工作,更不以监督代替行政和司法行为。同时,注重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为“一府两院”排忧解难。如今年初在学校开学之际,我们组织开展了教育视察活动,深入全县各学校调查了解情况。针对学生辍学严重、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环境不优等问题,在县教育局召开工作会议,召集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反馈情况,研究对策,落实措施,真心实意为教育解决问题,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得到了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取得了良好效果。

2、深化细化监督程序。监督法规定了很多新的监督程序,特别是明确提出行使监督权的情况要向代表和社会公开,一方面强化了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对执法主体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今年县人大常委会对公检法开展执法检查之前,在县电视台发布了执法检查公告,向人大代表发放了执法检查调查表,让人大代表和全社会了解、参与、监督执法检查工作,得到人 2 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共收集到对公检法的意见建议80多条。再如在今年对财政预算草案的审查中,坚持按照程序,财政预算草案先由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情况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县政府和财政部门根据意见修改后,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最后由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避免了人大常委会审查财政预算走过场的现象。

3、扩展丰富监督内容。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内容作了详细规定,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本着抓重点、议大事、求实效的原则,选好切入点,不断丰富监督内容。今年,我们将社会保险、城市建设、教育工作、农村合作医疗、经济开发区建设、防汛抗旱、交通项目建设等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的重点,认真组织调研,并在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的例会上听取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报告,针对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形成审议意见。由于监督内容切合实际,真正做到监督工作与党委同向、与大局合拍、与群众同心,得到了被监督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4、综合运用监督方式。监督法明确规定了各级人 3 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七种方式,我们在重点运用审议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这两种主要监督方式的同时,注意研究多种监督方式的综合运用,把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专项监督和综合监督、初次监督和跟踪监督、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推动自行整改与依法纠正有机结合起来。如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监督,我们把监督体现在会前调研、会上审议和会后跟踪的全过程。根据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常委会的安排,会前确定常委会听取报告的若干议题,分别组织专班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召开常委会时,除听取部门工作报告外,调研组指定中心发言人,报告调研情况,然后由常委会审议,形成决定、决议或审议意见。对常委会决定、决议或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注重跟踪监督。对重点难点问题,常委会还组织进行跟踪调查、视察,或者要求有关部门就落实情况作口头或书面报告,做到有始有终。

5、加强监督能力建设。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在认真学习监督法的基础上,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深入到被监督部门及其相关单位去,围绕审议议题,通过座谈视察、明察暗访、调档阅卷等方法,掌握第一手 4 材料,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为了弥补人大常委会人员有关专业知识的不足,我们今年在开展对公检法执法检查时,邀请了有关从事法律、财务工作的人大代表参加,既提高了执法检查工作水平,又扩大了人大代表对监督工作的参与度。对列入常委会审议的议题,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集体智慧,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审议意见。做到掌握情况翔实,分析问题准确,运用法律恰当,所提意见可行,从而保证监督的效果落到实处。

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对策

在贯彻实施监督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再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1、监督的力量有待加强。监督法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地方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力量不足表现得比较突出。县级人大常委会委员大多数是兼职,专职委员和人大工作机构人员都较少。监督法规定的监督内容很多,监督工作主要是由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具体承担。县级人大监督事实上就形成了由二十几个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对“一府两院”这个庞大的行政和司法群体,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几个工 5 作人员应对众多执法主体的格局。人大的监督力量明显不足,监督中难免存在不深不透,监督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应采取切实措施充实监督力量。除坚持选拔综合素质高的同志进入人大机关工作外,可邀请人大代表、各界人士参与人大监督工作,参与人员应是监督议题方面的专家或相关工作方面的骨干,原则上应不是被监督对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大监督相关专业人员不足,审议不深不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弥补监督力量不足。

2、人大监督的权威性有待强化。客观地说,过去,人大监督形成了决定、决议、审议报告后,在落实监督结果中,往往由于缺乏强硬的监督手段,整改难以落到实处,影响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监督法规定了人大常委会在监督过程中可以使用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等比较刚性的手段。但再今年的工作中,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方式基本上没启用。如果在监督中启用这些刚性手段,效果应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对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应适时采取刚性监督手段,确保监督结果的落实,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性。

3、对司法机关工作的监督要细化。根据监督法的 6 规定,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形式,重点解决审判、检察工作中带共性的突出问题,一般不搞个案监督,不能介入司法机关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具体办案活动。在监督司法机关工作方面,从今年我县对公检法执法检查的实际情况看,对司法机关工作监督显得比较抽象。比如怎么界定办案人员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办了错案,没有具体的标准,难以定性。人大常委会如何在支持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前提下,通过何种途径来了解、监督司法是否公正?对司法机关监督切入点是什么?很难把握,因此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监督法实施办法时加以明确细化,以增强对司法机关工作监督的实效。

4、应强化工作评议的运用效果。实施监督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把述职评议规范为工作评议,不再专门开展述职评议工作。其意图是把对工作的监督和对干部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简化监督程序,提高监督实效。但实际中,工作评议中对干部的评议显得非常脆弱,针对性不强。工作评议中往往只针对工作,对干部的评议或蜻蜓点水,或大而概之,一般只针对领导班子集体,7 很少涉及干部个人的问题。这样实际上就减弱了人大常委会对干部的监督力度,在干部的考察任用上的实际意义大为减弱。因此,今后工作中要强化细化工作评议的内容和程序,明确人大对评议结论运用的途径和手段,真正使原来述职评议的作用渗透到工作评议中来,增强工作评议的实际效果。

下载学习贯彻《监督法》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贯彻《监督法》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贯彻《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工作探究

    关于贯彻《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工作探究[ 徐凤林 ]——(2009-11-10) / 已阅3062次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正式实施。笔者就基......

    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推荐]

    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 唐言峰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乡镇人大要克服监督工作乏力的状况,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关健是要做到以下......

    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汇编)

    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 唐言峰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乡镇人大要克服监督工作乏力的状况,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 新局面,我认为关健是要做到以下几......

    人大监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免费分享创新 人大监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近年来,xxxx县人大常委会以创新思路为抓手,以转变作风为保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水平,努力使人大工作与县委决策部署合拍,与全县中......

    如何提升人大监督工作

    如何提升人大监督工作一是监督的范围和内容要全面。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

    监督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监督法学习要点

    监督法学习要点 代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对人大......

    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

    认真贯彻学习《监督法》 努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 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坚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