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5篇)

时间:2019-05-14 05:2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

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迎华 来源:山东省情网 浏览次数:2999 发布时间:2007-07-21 09:01:56

志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的领导者,不能光凭习惯的、简单的经验去指导工作,作出决策,要有政治远见和专业知识;门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系统的深刻认识;要有历史的比较;要善于运用智力机构和智力工具。地方志就是可以借助的一种智力一部能反映本地区、本行业历史和现状的新志书,那么新领导上任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迅速掌握全面的情况。说,就是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量”。

些部门要搞规划,常常是组织临时班子,现去收集资料,等任务完成了,材料丢在一边,甚至随手散失,以后再搞规划又要重年代久远的资料,就是查找“文化大革命”中机构、人员的变化情况,因为没有现成材料,也要花费不少功夫,甚至有时还查不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形势。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本区域的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编纂成书,对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来说例如四川省委组织各方面力量编写的《四川省情》,上海市委、市府组织编写的《上海经济》,对于了解地情,吸引外资,为了重要作用。

些地方和单位,利用方志资料,从事地震预报、气象预报、矿源探查、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建设水利工程、防旱防涝、抗洪初见成效。这种例子很多,例如枣庄市通过编志发现了漆树资源;淄博市通过编志收集有关资料,协助外贸部门决策,扩大养贸易;东平县在编商业志中发掘了失传多年的地方传统食品资料,促进了东平县饮食业的发展。这说明编写地方志的过程,就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使这些资料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地方志的一大功能。

主义的新方志,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

文明的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新编地方志不仅反映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成就,尤其要宣传共产主义的理爱国主义。地方史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记载了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是社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间,嘉祥县大地上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民族精英。有的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英勇奋战,壮烈牺牲;有的为了民族的崇高理想而献出了生命。特别是不能忘记嘉祥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她)们送子参军,救护伤员,千里运输,车前线,平凡中见伟大,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业绩。地方志就是要充分反映革命前辈和革命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记录新时代的新道德、新风貌,用来激发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地方志是精神文部分,同时它还可以发挥乡土教材的作用。

志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掌握客观规律

事求是,要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研究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才规律,如作物密植,经过反复试验,在近几年之内就可以表现出来,为人们所认识。有的规律,如自然现象的变化,往往要经更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认识。毁林开荒,生态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灾患频生,这不就是自然规律对人类的“惩罚”吗?但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我们过去有些事情之所以没有办好,就是由于没有很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不吸取历史教训,比如“文化几年,已经搞得很“左”了,但却说是“右”了,还要再“左”下去,致造历史上已经犯过的错误重犯,最后酿成“十年内乱”的严重惩罚,因为它违反了客观规律。我们说,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运用的,但没有“诀窍”,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客观存在,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不断地研究它,从历史事实的记载和研究中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运用客观规律。

志工作呢?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明确编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编纂过程中,对人对事都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持实事求是。

功能定位的思考

源:山东省情网 浏览次数:939 发布时间:2007-07-21 09:02:42

志的编修和运用工作顺利进展、地方志作用日益显现的同时,关于当代地方志的社会功能定位等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当前方志界广泛沿用的资治、存史、教育功能的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基本的,我们还应开阔视野,不断研究、总更多功能,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直是以典型“官书”著称于世的。方志编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为少数施政者(包括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编纂思想是以“官本位”思想为核心的。凡是翻阅过旧方志的人都知道,旧方志是以宣传“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为主旋律“教化”为基本社会功能的,是以各级施政长官为基本读者的。旧方志的主要篇幅是用以记载官事、政事和被封建社会扭曲了们社会主义的新方志是在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广大读者服务。它虽然也记述官事、政事,但这种篇幅,其主要篇幅用来记载各界各阶层人民群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但由于条件的局限和准备不足,实际上“官本位”这种旧上继续影响当代新方志的编纂,因而也从客观上形成了官修官书为官者用的局限性。也使得人们在无意之间就形成了资政、仅从“官”的角度来思考的社会功能定位。但现实是当代方志体现的是人民方志人民写,人民方志写人民,是官修全社会用。府和各级领导者提供了用志材料,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用志材料,随着各级史志部门“三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读志用现象。由于采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又使其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急切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地方志整个国际社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政、存史、教育功能是仅从统治者即“官”的角度上而言的只是最基本的功能,其涵,应从实际出发,对其具有的多种社会功能予以准确地概括和定位。

在资治、存史、教育三项基本社会功能基础上拓展为:资治、存史、教育、兴利、警示、交流六个方面。下面仅就拓展的三所谓兴利功能,就是使当代地方志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各自需要的材料,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服务。全面建设小六大主题,是惠及到中国十三亿人民的第一要务。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各方面的优势向世界传播,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家的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当和发挥兴利功能,从而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编修目。在新一轮方志编修中,修志人必须确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目标。在续修新志中,切实把发能作为选材的价值取向,加大对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的记述,多记社会上的光点和亮点,多选取正面价如地方资源、环境治理、招商引资、科技成果、民族团结、克己奉公、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材料,以正确的价值取、引导人。二是做好用志工作。地方志的兴利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引导社会用志,扩大用志的范围,使地方志为物质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同时,要不断提高用志的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功能,指导和引导社会用志。

所谓警示功能,就是利用地方志具有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官书”权威性,通过对反面典型的记述给人们以警示,来正确引会风气。地方志的警示功能在古时候就被重视,从孔子作《春秋》到后来的州府县志,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使封建王朝员害怕自己的恶行被载入史志,从而检点言行,改邪向善,使其有所畏而不为。但由于旧地方志为官修的官书,普遍存在着盾的问题。即使是我们上轮的修志,也存在着忌讳失误、含糊其词、避重就轻的问题。在今天的新一轮修志中必须突出其警要从正面为爱国、爱乡发挥教育作用外,必须加大对反面典型,如重大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大的决策失误事例等的发挥其独特的警示功能和震慑威力,广大干部通过读志用志,就能对这些记述,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从内心引起警戒。,也会起到弘扬正气,增强信心,奋发向上的教育。

要安排一定的篇幅对社会腐败现象,尤其是领导干部腐败的典型事例和社会陋习如铺张浪费等进行记述,以警示领导干部,策和激励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约束其言行举止、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为民、为民谋利;引导人民群众勤俭社会。使地方志在弘扬主旋律,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反腐倡廉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发挥地方志的警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要在续修地方志中解放思想,大胆触及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众深恶痛绝的各类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及陈规陋习,让可借鉴的史实昭然于世,以警后人。

所谓交流功能,就是指以地方志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在国内各地、世界各国传播、扩展影响,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21世化、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时代,而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地的地情是按照这一趋势发展的,各地的信息交流也是按照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是按照这一趋势发展的。无论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还与各国的全面关系等相关方面,往往都要对该地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而地方志是最好的地情书,交流功能更加突出。新区之间、地方政府与国际间互相交换的重要媒介,起到了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充分发挥新编地方志的交流作用,在续站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立意要高,质量要硬,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软实力。交流需要载体和平台,而的平台就是以方志馆为依托,建立数字化管理的地方文献中心,以省情网建设为龙头,建立地情资料中心,以区域研究的论题和长编资料为依托的课题咨询中心,以全新的定位创造地方志工作发展的美好春天。

:山东省情网 浏览次数:561 发布时间:2007-07-21 10:41:11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地域文化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看件产业。从目前枣庄市的地域文化来看,墨子文化、鲁南风俗文化、红色旅游区等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带动了枣庄的对外开资的领域,推进了城市环境建设的步伐,在全市形成了以大项目为支撑、小项目为补充、近中远期项目梯次发展的格局,城、资金流的竞争力大大提高。枣庄地域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初显端倪。

潮的形势下,各地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极为关注,并把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了地域文化的开拓上。各地方兴未艾的旅游文化、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都呈现出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潜力。这种把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产品的品位,从而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毋庸置疑,但是在现阶段,在利用地域文化发展旅游业、做产品宣传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现象:不少地迹、历史名人活动的遗存和传统风俗文化活动,以发展旅游业;有的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命名企业及其产品,或者以此作为品等等,人们习惯把这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做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本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当地经济结合了起来,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生活、生产及娱乐中,接受了文化熏陶,提高了文化素养,这是,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和开发产品、宣传产品方面,不顾历史真实,根据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制造虚假的“历史遗迹”和“人拉历史名人,说某某人在此干过什么事,把纪念墓宣传成真墓;有的争某某名酒的祖产地,以欺骗消费者取得经济利益。这些假的、不正确的历史知识,混淆了历史的真面目,使后人无法了解当地历史的真实情况,无怪乎一些人在游览了“历史遗迹”实”的疑问,或者大呼上当。的历史来看,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的相对封闭,古人修志,资料缺乏。一些修志者不具备考证条件和能力,或者为了抬高一些未经严格考证的“史料”写进了当时的地方志,这为我们研究历史造成了混乱。旧志中的错讹往往使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引其中史料。

围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已经展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还是继续沿袭错误,甚至制造新的谬误,这是我们首先要有些人主张,编纂的志书口径必须与当前的地方旅游、产品开发、经济发展相一致,不能按历史记载来写。这种想法虽然出于历史来说,却是不负责任的。笔者认为,地域文化要弘扬,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以读者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其次,“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须坚持其真实性,准确性,否则就失去了编史修志的真正志存在的重要价值。对旧志及新编志中的史实错误,必须坚决纠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人为地制造和杜撰历史,即使它有值,也要坚决摈弃。再次,把地方旅游、经济开发、广告宣传,与编修地方志工作严格区分开来。对前者,我们作为地方志著文阐清历史真实情况,但无权也无法干涉;对后者,即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本身,必须坚持“史德”、“史识”,秉笔直书。维也就维护了地方志的历史地位。用志须贯穿于修志全过程

作者:牟玲 来源:山东省情网 浏览次数:444 发布时间:2007-07-21 09:04:19

·崂山名称稽考

·崂山区史志事业全面发展

·临淄区史志办深入地情资

·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需要打造新观念。其新就在于要把用志贯穿于修志的全过程,而不是等志书修完后才用志。传统上的志书本身在规模、性质

·一部特色鲜明的地情书--

·弘扬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名着许多的制约与障碍,虽说是文约事丰,内容翔实,但篇幅量大,时效性差,不便于利用,这就需要我们史志工作者在新一

·更快更好开发日照历史文思想,冲破旧的修志传统理念的束缚,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了解社会真正需求什么,人民真正需求什么,从根本上

·明清方志文本中山东周村于社会真正内涵,以全新的姿态对传统的修志观念和方式来一次改革和创新。其次,地方志能够汇集一地丰富而翔实的地情·从福山现状看地方志是推生活中固然有着其它书籍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体例上的制约,加之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人们想要获得某方面的地情资料从志书中搜取,因此,单纯地强调一本书的价值是不可取的。第二轮修志重点记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济的发展历程,市场经济强调需求与价值,不管做什么,只有有市场,你才有生存的价值。修志也是一样,只有让社会认可,地。所以要想让社会和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形式,转换千余年志书文本定式的呆板为灵活多变的通晓文辞,够走向社会,抢占市场,服务于群众的基础。

志为用的新理念,再就是如何让志书走向社会,让社会认知它、让群众接受它的问题了。用志要贯穿于整个修志过程中,首书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志书资料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凭主观想象和直觉,而应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于与现实需求相融合,与近。2002年由青岛市史志办统一组织的由各区市参与编纂的系列丛书——《平度简志》与《平度概况》就是一次在原有志书功转化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为社会所接纳的范例之一。《平度简志》将原90万字的《平度县志》浓缩为25万字,集前志精别篇章重新编写),既方便了利用,又适宜于寻常百姓的阅读。《平度概况》以类目体记述了自“九五”以来平度市政治、经事业发展变化的概貌,是一次重新筛选资料,重新创造的过程。它的问世填补了第一轮修志结束后,再无系统全面的综合性世的空白,成为了全市各级领导和群众重新认识平度、了解平度的案头书。就是这次实践,使我们这些刚刚步入修志行列的到了一次业务演练的极好机会,同时,也使我们从封闭的修志环境中走进社会,让社会各界重新认识了我们,认识了地方志价值。2005年一月新上任的平度市委书记王中来平度不久,便派人到史志办取回了《平度简志》和《平度概况》,这也从一了市委领导对史志工作的重视和认可,同时也是对我们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

料开发利用的另一种形式是撰写资政文章,发挥资政服务功能。这需要作者不但要有驾驭资料的本领,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捉资政信息,唤醒沉睡的史料为我所用,用所有为。如平度史志办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利用史料,适时编写了一篇题为科学必胜——平度人民英勇抗击疫情的历史画卷”的文章,登载于当地报纸。文章运用史料数据,通过对新旧社会遭遇疫情后较,激发人们抗击非典的决心和勇气。文章的发表有力地配合了当地开展抗击非典的行动,也顺应了市级领导要求从历史角非典活动的意图,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再如2004年为配合当地开展的振兴平度经济大家谈活动,史志办编写了对平度经济的历史影响和现实借鉴》学术文章,登载于平度政务网和上级业务报刊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2005年平度市开度发展献计策”活动,市史志办主任身体力行,积极建言献策,提报的“关于借青银高速建设之机清挖河道的建议”和“关于制作„礼包‟(图文资料)的建议”分别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其中“礼包的建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认可。2005年5月,平度市委副鲁省到市档案局、史志办视察工作,对史志办运用市场手段编纂出版的首卷《平度年鉴》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安排有关部门了办公经费。以上这些事例让史志办的同志们深深体会到,编志与用志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对方志工作的客观要求,我们只利用好,社会才会承认我们,各级领导才会更加重视和支持我们,我们的事业就会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三 的实践活动,更加坚定了我们用好手中资源发挥资政作用的信念。同时,也使我们对新一轮修志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修志为用的思想还需进一步拓宽。传统观念上的用志,总把修志与用志人为地割裂为两个阶段,认为修志是创作阶段,在创之前,是没有价值可利用的。其实不然,随着修志工作的逐步展开,组织编纂的各类专业志、部门志、乡镇志等,还有修志成的文物、档案、图片、稿件等,以及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普查、统计、汇编、图表资料等等,都将集中到史志办,这就大大作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之中,我们就可以在设计项目内容和服务手段上做文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资料汇集与内容统编上,、多方位地考虑与当地中心工作相吻合的课题研究,考虑当前社会服务对象的口味与需求,制作出紧扣时代脉搏,大众喜闻品,而不必等到成书后再去搞开发研究。

分为二的观念还需进一步明确。第二轮修志浓墨重彩的将是改革开放,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失误也是确定的,这是一个事,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也是用志需要借鉴和参阅的重要一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人为设立的一些禁区,致使以往志书述大写而特写,而对失误的记述往往是一笔带过,这就给利用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就如上面提到的我们撰写的抗非文章,其种遗憾。这里面有征集资料困难的问题,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受“报喜不报忧”偏颇守旧观念的束缚所致,第二轮修志必须在这彻底的改变。志书所记的应该是历史的原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反映的问题和其反映的成绩一样,都是融汇于资料中展的高峰和低谷自然而然形成的,而并非人为地割裂成正反两个方面。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这样的记述才能不仅为当代人后代人所敬重。

借题发挥”的文章还要进一步做好。编史修志工作是一项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与“利用”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方志志为用的原则,就必须从资料的征集阶段,便开始考虑读者的阅读需要,在确定篇目和优化资料内容上下工夫。一是多设计的焦点热点项目,抓紧操作,及时推向社会;二是主动延伸到上级领导关心的某些研究课题上,积极参与领导决策的咨询服船行舟”,发挥史志办得天独厚的资料汇集优势,借助其它部门的研究成果开阔视野,以资利用;四是把编纂地方年鉴当作下的初级阶段,强化与各部门的业务沟通与联系,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五是加强地情网站的建设,以此为平台,及时选出新,打造品牌。

推进读志用志构建长效机制

地方志与地域文化

第二篇:地方志工作流程图

张家口年鉴编纂流程图

拟定《张家口年鉴》篇目框架设计及撰(供)分工意见报市政府主管领导审核报市政府办公室会签,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张家口年鉴》组稿通知按照分工督办各单位报送《张家口年鉴》入鉴资料按照时间要求完成《张家口年鉴》初稿各责任编辑对《张家口年鉴》初稿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报副主编审定报主编审定定稿排版校对印刷出版

《张家口市志》编纂流程图

拟定《张家口市志》篇目框架报送市主管领导、编委会有关领导审核将《张家口市志》篇目初稿下发各有关承编部门征求意见对《张家口市志》篇目进行修订、完善呈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定报市政府办公室会签,以政府办名义下发《<张家口市志>编纂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市志编纂动员大会,部署修志任务对《张家口市志》各承编单位撰稿人进行培训,征集入志资料对《张家口市志》各承编单位提供的入志资料进行审核、补充、完善对《张家口市志》入志资料进行统编、完成初稿对《张家口市志》初稿进行总纂召开《张家口市志》志稿评审会,邀请省、市领导及省内外专家、学者对《张家口市志》志稿进行审定根据评审会意见,修订完善、形成终审稿报送省地方志办公室终审根据终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定稿排版校对印刷出版

第三篇: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付小雨

学号:1049721403417 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道德学说和教育学说的理论前提。孟子的性善论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性善论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性善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Mencius’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system philosophy,and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Benevolence policy,the Moral and the Education.It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ersonality i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Nowadays,it still playing the importent role in ou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c.Key words: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socialism harmonic;realistic meaning.一、性善论的提出

性善论的提出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紧紧围绕着天命与道德的关系展开,首先是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其次是孔子为代表的仁道思想,让道德从政治层面走向了个人的修身;再次,是《中庸》将人性与天道直接相联系,解决了人性来源的问题。这个过程蕴含着儒家用道德转化不可知的天命并为道德寻找最终的源泉的努力。

(一)殷周之际的人文精神跃动

在殷周之际这个大变革时代,道德的重要性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开启了一种从愚昧向道德文明前进的大方向,这体现在从天命不易、祈祷祖宗保佑到天命靡常、修得以俟天命的转移。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上,道德在政治权威中的份量越来越重。这一转变使神权所代表的威权转变为事实的道德理想规范,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德的重视体现在制度的设置上,从《周礼周官》中看出周公制礼作乐,经邦建国,其政典、治典、教典、祀典都蕴含着很大的道德成分。

(二)孔子的仁道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的始祖,他的仁道思想在性善论中颇有体现。孔子所谓的“仁”,其内涵就是“亲亲”基础上的“爱人”。“仁”之基础是孝悌之“亲亲”,“孝悌”包含有“亲亲”的思想,即具有敬爱亲人的意思。孝悌之亲亲在孔子看来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是“仁”的根本的根本。他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仁”之本质就是“爱人”,也就是“泛爱众”,强调要把人当人,要尊重他人,[1]关爱他人,充满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道德的重要体现。

(三)孟子的天人观

在孟子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道与人性的统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统一。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求放其心”。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人性问题成为争鸣的一个焦点,孟子驳斥了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

(一)人具有向善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义,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

(二)人的善性体现在“四心”

《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2]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举例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一种惊骇怜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这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将要落水的瞬间,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促使他赶快去救人。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三)人的善性需要后天保养

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当然,先天的“四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要看后天人们对“四心”的扩充和发扬,包括人们主观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其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则。孟子还认为,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

[3]保养。因此,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丧失的良心找回来。只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了解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了。孟子把心、性、天统一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性善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这种影响已经内化到古往今来各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里。“性善论”的基本特点就是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主体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其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和合理因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善论”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也渗透着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成分,但

[4]它发掘了人性之善,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

1.性善论有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人都有侠义之心,但之所以丧失良心和善,是因为缺乏后天对善的培育和引导,孟子鼓励人们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人先天的能力差距并不大,只有后天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生境界。

2.性善论有助于建立个人的理想人格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孟子推崇的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已的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以天下利益为已任的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献身的情操,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果敢。在当代,孟子的这些人格理论对于培养和塑造我们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性善论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是指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就是“善人”。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的追求;把对物质的无限欲望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获取私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转化为谋求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自觉地抵御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二)“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性善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善”,孟子的“仁政论”和“修养说”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但这里的“善”并不是单指某个人或某部分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有属性,社会又是所有人的集合,因此,“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1.性善论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为人生性是善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以善为本,彼此能够和谐相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论证的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是不言而喻的。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就是“爱物”这一生态伦理意识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从人的本性是善,所以有仁爱之心,推断“仁民而爱物”,既有仁爱民众之心才会去爱护万物,这是孟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2.性善论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政府明显加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力度。

对孟子性善思想的解读,其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种深刻有益的启发。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和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5]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今天我们应该将“人性本善”作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不断扩充本心,参与社会,在践行“性善”的同时完善自我并发展社会。

四、结语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基石,也是对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将社会的道德努力与个体自身的道德努力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个体的人格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伦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社会风气需要得到正确引导。以“性善论”为理论出发点,大力倡导个体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么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所提升,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编中国哲学史》。2004年版,第35页。

[2]《新编中国哲学史》。2004年版,第93页。

[3] 范蓉.谈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J].理论观察,2005(1):56-57.[4] 徐阳.孟子性善论的现实解读[J].现代营销,2013(10):104-106.[5] 管卫华.孟子“性本善”思想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8-80.

第四篇:论教师节的现实意义

论教师节的现实意义

人们常常喜欢用“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老师,他们执一根教鞭勤勤恳恳点中外,站三尺讲台兢兢业业到古今。在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教师,一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承担着教育学生、培养后代的重任,为人类文化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自1985年起,我们已经度过了29个教师节,9月10日这个平凡的日子也因教师节而变得光辉灿烂。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节到底有何重大意义?

在我看来,教师节最重要的意义是肯定老师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在全社会形成敬师爱师的氛围。《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传授给我们知识,使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还传授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们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个社会需要人才,所以更需要良师。每年通过庆祝教师节,让全社会关注教师群体,使他们成为最瞩目的人物,要让老师们看到,他们辛勤耕耘出的成果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其次,通过教师节,选出教师模范,可以激励老师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步,同时可以在社会上产生榜样的力量。悬崖小学上的支教夫妻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妻,地震中用自己的身体遮护学生的谭千秋老师,奋不顾生、舍己为人的张丽莉老师,是他们为这个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第三,通过庆祝教师节,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在文革时期,由于错误的批判知识分子,很多老师不被尊重爱戴,反而被批为“臭老九”,使我国传统文化遭受重大损失。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再次发生,我们必须重视教师节这一节日,在老师们度过教师节的同时,国人也应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如今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代社会,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由此可见,老师这一职业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发展与他们息息相关。在此,借着这个特殊的日子,衷心的祝愿所有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山西省委党校学生张文)

第五篇:论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最终版)

论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依法治国意义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六课,提出了依法治国理论,强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笔者认为:当前一些青少年法制意识比较淡薄,政治课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阐述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这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一九九七年九月,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一九九九年三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选择,笔者从下列几个方面来阐述它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来看,“法治”和“人治”这两种不同的治国理论,原则的对立和争论,在中外的历史上已经存在几千年。在古希腊,有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人治论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法治论之争。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人治,即“贤人政治”。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把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完善地结合起来,把国家和个人引导到善。哲学家是智慧理论的化身,掌握着真理性的知识,它比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要文明得多。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则反对人治而主张法治。他认为“法治应

[1]当优于一人之治”“要想使事物合乎正义,必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是这样一个合乎中道的权衡。”[2]而且“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3]

与古希腊几乎是同一年代,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也展开了一场以儒家的人治论与以法家的法治论之争。儒家主张“人治”,强调决定国家命运的是人的作用。“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而法家则强调“法治”。“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4]“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韩非提出治国要“以法为本”,[5]“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6]这些思 1

想无疑是精辟的。但在奴隶制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根本不可能实现。何况,他们所主张的也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法治,而是维护君主统治的法治。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使用绝对的专断权力,或以不确定的、经常有效的法律来进行统治,两者都是与社会和政府的目的不相符合的。”[7]“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主张“国家的法律应该是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为特殊情况而有所出入。”[8]我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也都推崇法治,孙中山说:“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9]因而国家只能长期处于混乱。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依靠法治。而倡行法治又推宪法最重要。“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力之保障书。”[10]正因为如此,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法治国家。而在旧中国,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最终还是以人治代替了法治,形成了日益巩固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沿袭了两千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核心的民主政治体制,但是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的人治思想和习惯并没有彻底根除。改革开放后,放眼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为法治国家或正在走向法治,结果,社会稳定,国力昌盛;而实行人治的国家,普遍**不断,贫穷落后。在当今这个世界,谁抓住了法治,谁就把握了时代的主旋律;谁无视法治,谁就不能跻身时代的先进行列。总结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我们唯有汲取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一九八O年,一位意大利记者在采访邓小平同志的时候,曾经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你们今后将如何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的事情。邓小平回答说:“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11]****年六月,小平同志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现在看起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国际上好多国家把对华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12]这是邓小平关于健全民主与法治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13],才能防止“文革”悲剧的重演。小平同志的上述论断实质就是讲要法治,不要人治。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什么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呢?这是由法律所具有的稳定性、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强制性等特性所决定的。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采取允许、命令、禁止的明确规范形式,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因此,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政令政策等其它

社会规范相比,法律具有或更具有普遍、明确、稳定和强制的特性。同法律的这些特性相适应,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着独创的指导、统一、评价、预测、教育和惩戒的作用。这些作用保证了国家和社会生活进程所必需的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从而满足人们对有秩序社会生活的追求。古今中外,统治者虽然基于不同目的,在不同程度上运用法律,但普遍把法律视为治国的“利器”,究其原因,皆在于此。而人治正好相反,它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总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各党政机关的活动都纳入法治的轨道,用法治的权威来保障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从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经济主体之间具有隶属关系。其应有的物质利益被忽视,经济自身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不被重视,维系这种经济关系的主要方法是行政手段。在这种体制下,由于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法律手段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计划经济内在地要求是实行人治而不是法治。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要求建立完备的法制来引导、规范、制约和保障其健康发展。这是因为:

第一,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自主性要求法制。法人制度赋予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法人自主性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自主行使占有、使用和处置财产的权利;二是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这两方面要求需要健全和完善产权法律制度和企业法律制度,用法律保证产权人正常行使权利和保障企业法人经营管理自主权。

第二,市场经济活动的契约性要求法制。市场经济主体间进行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契约形式实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合同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一些新型契约形式,如期货交易、抵押,典当等方面的契约,法律制度更需不断完善。

第三,市场经济往来的信用性要求法制。信用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往来中,时时处处都涉及到的问题。无论是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还是消费信用,都要用法律制度来维持正常的秩序。

第四,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法制。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优胜劣汰,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给经济发展注入特有的活力。但竞争需要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法制。由法制的力量来规范和调整。

第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求法制。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缺的,它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需要国家及时地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手段有行政的、经济的等等,但都要与法律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权威性,防止随意性,以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

最后,市场经济顺利发展所必须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通过法律加以建立和完善。

总之,具有自主、平等、诚信、竞争等属性的市场经济,除了依赖经济规律来运作外,同时,又主要依赖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当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成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法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不断扩大,法治化程度愈益提高的过程。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只能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

四、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现代民主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十三亿多人民不可能人人都去执掌政权,而只能通过民主选举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了保证这种权力的使用能够符合人民的利益,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并保证这种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来确保各级政权机关为人民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政权机关制定良好的法律,并严格依法办事,就是按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办事,就是从根本上体现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否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可以按个人的认识、愿望、意志和主张任意处理各种问题,自己的权力是无限的,是可以不按民主程序办事的,就有可能滥用权力,使“公仆”蜕变为“主人”。同时,公民的各种权利,权力的民主配置、民主程序和民主方法等,如果没有完备和良好的具有极大权威的法律予以全面确认和切实保障,是根本靠不住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宪法成为一张废纸就是如此。所以,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党中央在我国跨入二十一世纪,迈进现代化社会的关键时刻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我们必须教育青少年进一步认清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告诉他们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下载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志办工作心得体会

    地方志办工作心得体会 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相关范文 编辑:露露 发布时间:2015-6-12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章?没关系,我们拥有经验丰富的写作团队,为您提供快速的高质量的原创文章量身定......

    留坝县地方志工作成绩斐然

    留坝县地方志工作成绩斐然一是史志编纂硕果累累。2007年以来,一是全面完成了《留坝年鉴》(2002—2006)、《留坝年鉴》(2007—2010)编撰、出版任务;二是完成了2006—2010年《汉中年......

    白城市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

    白城市地方志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和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结合本......

    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范文大全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第2号 《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已经2014年9月11日省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陆 昊 2014年9月17日 黑龙江省地......

    地方志工作2013年终总结(推荐五篇)

    XX年,xx县地方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州志办的具体帮助指导下,深入学习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以创精品年鉴,修名志为目标,认真学习贯彻《地方......

    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

    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60号 《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已经2011年10月10日市政府第13届15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

    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范文大全]

    河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地方志的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发挥地方志在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银川市地方志工作规定

    银川市地方志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发挥地方志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宁夏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