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资源法视野下的新《水法》
环境资源法视野下的新《水法》
吕忠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水资源匮乏的压力和《水法》存在的重大缺陷,构成了修订《水法》的现实动因。新修订的《水法》有许多重大的变化,这不仅表现在水资源单一国家所有权制度及有偿使用等制度的确立,还表现在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过,虽然新《水法》在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但既有制度的许多弊病仍未革除殆尽,还存在着部门立法、操作性欠缺、立法技巧粗糙、定位不清、政府管理改革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水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
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并多次召开立法论证会后,2002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最终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正案)》(以下简称新《水法》,新《水法》于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新《水法》的出台,一方面的确体现了我国的立法工作中越来越浓厚的民主意识与科学态度,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另一方面,一部法律修正案经过四次审议、反复论证,也充分表明了水资源立法本身事关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情况复杂,利益平衡的难度大于其他法律。正是因为新《水法》较之于过去的《水法》有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且这些突破关系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才使得其立法过程更为艰难。虽然从环境资源立法的理想角度审视,新《水法》在观念与制度设计上还有诸多不足,但它毕竟在原有基础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步伐,为今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与广阔的空间。因此,对新《水法》的认识不应仅仅只停留在其制度层面上,还应透过法律规范的文字表述,深入理解其可能会对中国环境资源立法以及其他立法带来的新变化。
一、新《水法》出台的背景
新《水法》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的修改是全面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这可以从统计数字中得到反映。
总体框架:新《水法》由原《水法》的7章53条修改为8章82条。
具体结构:新《水法》保留的章名有三个,即第一章《总则》、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修改的章名三个,即将原第二章《开发利用》修订为第三章《水资源开发利用》;将原第三章《水、水域和水工程保护》修订为第四章《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将原第四章《用水管理》修订为第五章《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增加了两个章名,即第二章《水资源规划》和第六章《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删除了一章,即原第五章《防汛抗洪》。
条文修改幅度:新《水法》完全保留的仅有2条2款(第16条第1款、第36条第2款),修订与完善40条61款,删除16条23款,新增44条63款。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修改在中国法律修订上史无前例。此次修改的幅度之大、变动的条文之多十分罕见,许多修改都是革命性的,其工作量不亚于重新制定一部法律。且新《水法》在立法机关的审议过程也是史无前例的,从国务院形成法律草案到人大常委会的四次审议,每次都有激烈的观念交锋与涉及权力配置的剧烈冲突,为此召开了若干个座谈会,最关键的时候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了法律委员会、环境资源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共同举行专家论证会。之所以如此大动干戈,既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严峻形势的要求,也是水资源立法观念与思想日益进步的表现,更是水资源立法关涉的利益重大、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中国面临巨大的水资源匮乏压力
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就愈高。但是,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注:参见http://)但是,在中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由于原《水法》在立法宗旨、法律定位、立法理念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了法律制度缺陷,该法实施后没有能够遏制水资源形势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在立法宗旨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相互脱离,部门立法观念严重,缺乏统筹考虑、协调发展、综合平衡的观念。在立法中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明显的重开源轻节流、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的问题。这种立法指导思想下所建立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地方水源枯竭、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
2.在制度设计上,对水资源各种功能的综合考量不足,缺乏应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的有效措施。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缺位,如节约用水、计划用水、水资源分配、水资源保护等制度在原《水法》中都没有规定。制度的缺乏致使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源受到污染和破坏,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3.在管理体制上,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缺乏认识,不注重水资源的自然流动性与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简单地按照行政区划或者部门管理的思路确立管理体制。重区域管理轻流域管理,管理体制不顺,统分管理不明确,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城乡分割。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塔里木河、黑河断流的主要原因,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4.在指导思想上,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缺乏对水资源的价值、水资源分配的市场机制作用的认识。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设计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有偿使用制度规定不明确,不承认水资源的价值,没有规定商品水的交易制度,影响到市场机制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剧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在立法技术上,对法律规范的严谨性认识不足,缺乏完整的逻辑结构。法律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没有具体表述,难以操作;行政责任的适用范围不明,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权限不明。这就导致了执法不力,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力度不够,对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够。
二、新《水法》的重大突破
与原《水法》相比,新《水法》有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1.在水资源权属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实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确立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原则。在中国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近年来全国的跨省水污染与省际水量争夺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水污染方面有淮河全流域污染的惨痛教训,在水量分配方面有黄河下游断流的严重局势,这些情况表明了强化国家对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规范省际之间的水量分配、跨流域调水、跨省水污染防治以及合理配置水资源迫在眉睫。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的单一国家所有,强调只能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所有权。原《水法》规定的是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并存的权属制度,既不能满足水资源形势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上水资源立法的一般做法。
原《水法》第3条规定了水资源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权形式,新《水法》将其修改为:“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同时规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无偿使用权。
水资源单一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建立,意义重大。从实践方面看,它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节约使用、污染控制、有效保护等奠定了基础。从理论方面看,水资源单一所有权的规定为水权的独立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原《水法》确立水资源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的依据是中国土地所有权的现状,根据水资源附属于土地所有权的观点设计的。新《水法》确立的单一所有权制度,显然已经突破这一桎梏,承认了水资源权属与其承载体——土地所有权的分离,这是水权得以独立存在的基本观念。因此,这一制度对中国未来物权法中有关水资源权属的规定影响不可低估。
2.在用水许可与有偿使用方面,采用了取水权的概念,确立了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依然认为只有附加了人类物化劳动的水才具有价值,天然的水是没有价值的。在这种观念下,水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严重浪费以及任意污染在所难免。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资源有限观念的树立,人们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水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承认。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人们又认为水资源的价值是可以通过命令或者行政定价方式来解决的,忽视了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虽然原《水法》在一定意义上规定了水资源的有偿使用,但具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确立市场主体在水资源使用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没有采用市场机制,有偿使用制度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社会各界既没有办水利的积极性,也没有节约用水的驱动力,更没有缴纳水资源费的主动性。可以说,水的资源价值与水的商品价值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体现,缺乏合理的水价机制是中国水资源形势不断恶化的直接原因。为此,对原《水法》的有关内容也必须进行重大修改,并突破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取水、用水行为。
原《水法》第34条规定了水费和水资源费,但没有明确规定有偿使用制度。新《水法》在完善水资源所有权的基础上,规定了取水权,明确了有偿使用制度。其第7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第48条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明确取水权与有偿使用制度,是对水的自然属性与商品属性的认识的结果,或者说是对水资源双重价值的承认,而这种认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配置的前提与基础。取水权的确立对中国进一步确立水权和完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水权交易制度提供了设计路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取水权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与进一步完善具有极为重大的价值,是水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从理论上看,承认了水资源的自然属性与商品属性,并不能当然解决有偿使用的问题,因为水的资源价值与水的商品价值并非同一层面的问题。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确立,解决了水资源的所有权的问题(我将其称之为资源水所有权),凡取水者都应向所有权人付费后取得水的使用权,此时取水人支付的水资源费是水资源的价值的价格化。而取水人一旦取得水的使用权并通过其物化劳动将水转化为商品水以后,需要对商品水进行转让时,取水人只能转让商品水的所有权而不再是水资源的使用权了,商品水的使用人支付的水费应该是水资源的价值和物化劳动的价值的价格化。这里明显的存在一个从水资源经由取水而将其特定化成为取水人的独占权,而后经过对特定水资源的使用(物化劳动)获得商品水的所有权,商品水进入市场后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的过程,或者说有一个从国家的资源水所有权转化为取水人的商品水所有权的过程,整个转化中的最重要的行为是取水,而获得资源水使用权的标志是获得取水权。(注:有人认为,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单一的,按照一物一权原则,取水人经过国家许可取水获得的是水资源使用权,这种使用权将一直延续下去,即使转化为商品水,也只能是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这种观点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对一物一权的误解;二是对商品水性质认识的错误。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取水人获得水资源使用权以后只能自己使用,不能处分与收益,否则就会构成对水资源所有权的侵犯,这样显然无从建立水资源的市场机制,更与现实的水资源—取水人取水—取水人经营获利的现实不符,自来水公司也统归于非法经营了。)如果不承认取水权,无法解决从资源水所有权到商品水所有权的问题,市场机制无从发挥作用,资源水与商品水的价值无法经由市场价格化,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或者说水权交易也就是一句空话。
3.在管理模式方面,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两者并重;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水资源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地表水以河流、湖泊的形式呈地理结构状汇集,并由此形成巨大的网络状系统,一定的自然汇水区形成流域,一个流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同的地理单元与水资源的特殊结合使流域呈现出多样性。一个流域一部法律是古老的国际河川法留下的箴言。水资源的流域特性,既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前提,也是水资源管理的最大难题。(注:关于流域管理的必要性,参见吕忠梅:《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流域是自然形成的,而当今的行政管理区域却是因为政治的或者社会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流域通常被人为分割为若干个行政区划,而在这些被分割的区域内部又有若干个管理水资源事务的部门,它们似乎分工明确,责任分明,但实际上在这些被分割的行政区划内部以及各部门间所进行的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决策与行动,往往缺乏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考虑,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权力竞争严重,导致一场又一场公地的悲剧发生。但遗憾的是,过去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简单地按照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工设置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认为水资源的流域特性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对于国外普遍设置流域管理机构的做法也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的水资源立法(包括水污染防治立法)都直接采用了区域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模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淮河的全流域污染、黄河的持续断流等严重的水事问题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认识到水资源管理的流域特性不可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改变。此次《水法》的修改,创建流域管理体制,实现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转化当然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中国的七大水系设立了流域管理机构,作为水利部的派出机构,20世纪80年代又在流域管理机构中与国家环境保护局共同成立了水资源保护机构。但是,无论是流域管理机构还是水资源保护机构,相当长时期内在法律上都没有取得管理权,仅仅是作为科学研究或者咨询机构存在。直到20世纪末,《防洪法》首次直接赋予了流域管理机构在防洪救灾方面的行政管理权力。)就区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992年、1997年全国人大《水法》执行情况检查组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汇报中明确提出了修改建议,认为“鉴于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必须尽快改变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水资源只宜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不宜分部门管理,这是强化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权属管理的根本保证。”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明确水利部统一管理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原地矿、建设部门承担的地下水资源的管理职能交给了水利部承担。这些,都为实行流域管理体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新《水法》确立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不是突然的产物,而是长期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总结所达成的共识。其目的在于按照水资源的自身规律和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持流域管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工作相分离。
首先是改变原来的单纯区域管理模式,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原《水法》第9条规定了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新《水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同时,新《水法》对流域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初步规定,具体包括:水功能区划的拟订、核定管理水域的纳污能力及提出其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水功能区的管理及水质监测、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等。这些规定不仅确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地位,而且原则划分了流域管理机构与区域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与权限,对实施流域控制具有实际意义。
其次是进一步完善了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的体制,确立了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原则。原《水法》仅规定了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原则,没有具体划分各自的管理范围,导致权力的冲突十分严重。新《水法》对此进行了完善。其第13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同时还在相关部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统一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水资源权属的确定、水资源费的收取、水资源规划、用水总量控制、节水政策的制定、水量分配、水资源保护、动态监测、执法检查等方面;具体管理则涉及水资源的具体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诸环节。这样的规定,不仅有利于各部门明确职责,强化管理,而且有利于权力制衡,按照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分离、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的原则,保障公共权力的运行不会导致公共利益的损害。
新的管理体制的确定,不仅体现了对水资源流域属性的重视,而且力图通过公共权力合理配置以协调水资源多种功能和利益。新《水法》是迄今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规定最明确、对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规定最集中的一部法律。此前,除了1998年实施的《防洪法》中确定流域管理机构具有一定的防洪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外,其他涉水法律均未明确规定流域管理机构在流域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和具体职责。
新《水法》确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具体管理相分离的新型管理体制具有两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是对水资源流域自然属性的认识与尊重,体现了资源立法中生态观念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政府管制中出现的部门利益驱动、代理人代理权异化、公共权力恶性竞争、设租与寻租等“政府失灵”问题的克服与纠正,体现了行政权力制约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公共管理理念。
4.在水资源规划与配置方面,增加了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明确了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增加了中期规划,建立了中长期规划与流域水量分配制度,使水资源规划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增强了可实施性。由于水资源的多种功能与用途具有竞争性,而且水资源的公共资源特性又特别容易造成外部性问题,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原因,可能的解决方法便是通过目标规划手段系统考虑水资源的多种功能与用途的协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下,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来保证对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因此,水资源的规划和计划是从宏观上解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以及各部门利益相协调并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法律手段,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水资源管理方法。
原《水法》关于规划仅有1条内容,即第11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新《水法》将水资源规划增加至6条,并作为第2章。新《水法》第14条规定:“国家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区域规划包括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第15条规定:“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以及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第16—19条则具体规定了规划的编制程序、规划的效力。特别是第19条明确规定水工程建设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并建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对水工程建设的审查并签署意见的制度。新《水法》首次建立了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度,从战略高度突出了水安全问题。并按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思路增加了流域规划的内容,理顺了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的关系,使规划具有了更好的实施性。
原《水法》第30条仅规定了水长期供求计划,新《水法》完善了供求规划制度,增加了中期规划和流域水量分配制度。新《水法》第44条规定:“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全国的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水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第45条规定:“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依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水供求规划是对水资源规划在水量方面的具体落实,而水量分配方案则是供求计划的具体化,它既关系到水量的平衡,又关系到水质的稳定。只有将水资源规划具体到水量分配方面,这一制度才达到了真正的实现程度,否则规划将始终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实。因此,水资源供求规划与水量分配制度是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规范水资源分配行为,减少用水矛盾,保证全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重要制度。
5.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特别强调了生态用水,规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建立了鼓励开发水资源的各种制度,具体规定了水工程移民安置制度,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用水顺序以及开发利用更加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水资源的经济价值早已为人们深入认识,但其生态价值却一直未能得到广泛认同,而水资源的生态价值是经济价值存在的前提或实现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界定在经济价值的范围以内,忽视甚至排斥水资源的生态价值,水质与水量管理相分离、生态用水不被考虑,其结果必然是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而导致水资源枯竭、水量短缺、水质恶化等严重问题。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尊重生态规律,综合考虑水资源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并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原《水法》从单纯资源立法的角度,仅仅考虑了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对水资源生态价值考虑不足。新《水法》对此进行了修改。
在供水分配原则中,原《水法》没有生态用水的规定,其仅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新《水法》增加了考虑生态用水的要求,其第21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可以看到,新《水法》确立了更为科学的供水分配原则。供水分配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地区和民众基本的用水需要的制度。在水量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现有的用水量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兼顾地区间的平衡,建设事关大局的调水工程,将水资源充沛地区的水调节到水资源匮乏地区,以解基本用水需求燃眉之急,此为宏观上的供水分配。从微观上而言,供水分配包括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福利性用水的分配。新《水法》在这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原则规定。
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鼓励办水的新措施。新《水法》第2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按照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度开发、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原则,合理组织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同时规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鼓励措施,包括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等。
完善了移民安置与移民补偿制度。原《水法》仅对水工程的移民安置作出原则性规定。新《水法》第29条对其进行了完善:“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移民安置应当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安置地区的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经依法批准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所需移民经费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计划。”这一规定是根据多年来中国水工程建设中移民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作出的,也是为妥善解决移民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6.在水保护方面,增加了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的制度保障,规定了地下水开采禁限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并在《水污染防治法》规定饮用水源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严格的保护制度,使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立法分离的模式下,水资源保护被认为不属于 水资源立法的内容。然而,理论上可以区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实践中的水 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却是不可分割的,水资源保护只有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过 程中才有意义,或者说本来就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分别立法、割裂考虑的结果必然是水 资源状况的恶化。原《水法》就是在分别立法的模式下制定的,整部法律没有关于水资 源保护制度的设计。新《水法》对此进行了增补,规定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人的水 资源保护义务,使水资源立法的内容更加完备。其增补的内容包括:
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人维护水体自然净化能力的义务。新《水法》第3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增加了地下水开采禁限制度。新《水法》第31条规定:“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应当遵守经批准的规划;因违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治理责任。”“开采矿藏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第36条规定:“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或者限制开采区。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
增加了水功能区划制度。新《水法》第32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拟定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由有关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拟定,分别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增加了饮用水资源保护制度。新《水法》第33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第34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一制度比《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更加严格,增加了禁止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规定,并赋予了水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但这一规定显然会引起《水法》与《水污染防治法》的冲突问题。
7.在节约用水方面,提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原则,规定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和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控制制度以及水价的制定机制,建立了节约用水的实施机制。我国一方面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惊人,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与节水行为都十分缺乏。新《水法》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增加了节约用水的内容。包括:
在总则中规定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原则。新《水法》第8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确立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原《水法》仅规定了水量分配制度,新《水法》修改为用水总量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体现了节约用水原则。新《水法》第46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服从。”“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应当纳入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第47条规定:“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总量控制的对象为水量总量和水域面积总量。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配置的结果,必然引发各种用水目的和方式之间的竞争,如若没有合理的界限,生态用水往往被挤占。水资源的水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分别核定生态性用水和经济性用水的总量,在确保最低限度的生态性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分配经济性用水。而水域面积总量控制的目的,不仅是水体生态保护的需要,也体现了防洪、抗旱、减灾的需要。
建立了用水计量与水价制定机制。新《水法》第49条规定:“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第55条规定:“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供水价格应当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
同时,新《水法》还具体规定了节水技术、各种用水控制等制度,内容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具有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的职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的义务以及国家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措施;城市人民政府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的责任;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条件的责任等。
8.在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方面,明确了执法部门的执法权限,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各种具体行为以及法律责任的追究制度,完善了法律制度的逻辑结构。新《水法》增加了水资源管理机构在执法权限方面的规定,赋予流域管理机构以执法权。其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查处。”“水政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在第60—63条具体规定了执法措施、被检查者的配合义务、水政监督检查人员的持证检查程序以及上级部门对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理等内容。
在法律责任追究方面,新《水法》规定了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各种具体行为以及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完善了法律责任制度。
三、对新《水法》的基本评价
新《水法》尽管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进一步改革了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具体制度并不健全。而且,在现行的法律环境下,这些并不完善的制度的实施也还面临相当的困难。因此,对于新《水法》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使我们的立法能够在更加理性的基础上得到完善。
(一)半步前进
如前所述,新《水法》无论在立法理念上还是在制度设计上都有了重大突破,这些突破为水资源法乃至其他相关立法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突破性的规定必然涉及新旧利益、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严重冲突,旧的制度所代表的许多东西一时难以被完全革除,所以新《水法》在许多方面反映出明显的妥协性特征,许多新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更多的是在保留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因此我将其称之为半步前进。
1.在立法理念上,行政管理、部门立法、利益分割的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尽管在水资源管理权的设计方面注意了间接调控与指导的问题,注意了市场机制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但整部法律依然体现了以行政手段管理水资源为主的思想,注重管理部门的设置,注重管理部门权力的赋予与权力的运行,真正体现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内容很少,水资源的市场化管理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对直接的市场主体间的水资源交易制度更没有作出规定。
立法指导思想依然遵循了水资源立法与水污染防治以及其他水资源开发立法相分离的思路,缺乏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综合考量,注重从现行的行政管理职权角度设计法律制度,部门立法倾向依然突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被部门权力分割的现状所严重淡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与平衡。
立法的超前性不够,甚至一些在水事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内容也由于需要照顾现行行政权分割、部门利益竞争的关系而没有纳入,更有一些在市场机制下所必须的水资源配置方式和水资源管理方式根本没有考虑。
2.在制度设计上,制度的规范性、可操作性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尽管新《水法》规定了许多新的制度,并且这些新制度均涉及制度与制度间、新制度与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但新《水法》并没有对制度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作出规定,使得这些制度的实施十分困难。即使是今后制定配套性法规,也会由于缺乏基本法的原则性规定而遭遇难题。这样的问题较多,仅举下述几例说明。
在水资源权属方面,虽然规定了水资源所有权与取水权,但并没有明确取水权的物权属性,并且取水权具有十分强烈的行政色彩,尤其是在将取水权与取水许可制度同时规定的情况下,更容易使人产生这种认识。水资源的有偿使用依然停留在国家收取水资源费的阶段。在我国目前的取水许可制度下,直接由取水权建立水市场和水权交易制度还十分困难。
在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方面,虽然增设了流域管理的内容,确立了流域管理机构的管理地位,但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两者并重的规定下,流域管理机构与区域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十分令人担心:两者并重显然没有服从关系,它们之间的权力应如何设置与分配?如果它们之间展开权力争夺,是否会造成比没有流域管理更加混乱的局面?
在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方面,虽然在新《水法》中不仅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内容,对水污染控制作出了规定,而且还赋予了流域管理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的污染控制权,甚至作出了比《水污染防治法》更为严格的规定,但在目前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保护分属两个部门管辖的格局下,出现两个部门分别依据不同法律执法,对相对人的同一行为进行不同认定的情况如何解决?是否依然会出现部门公共权力竞争而导致相对人利益损害和公共利益损害的情况?
3.在立法技术上,一些基本概念不清,制度逻辑不够严谨,严重影响人们对制度的正确理解与解释。以水法中最基本的概念为例,新《水法》中出现了“水”、“水资源”、“水域”、“水体”、“水工程”、“水利资源”、“水能资源”等诸多概念,而其仅对“水资源”作出了界定。那么这些概念之间有何区别,其法律意义是什么,各概念之间是何种关系?水体以及各种对水的利用方式是否均纳入本法的调整范围?为何对“水资源”定义而不对“水”进行定义?本法既然有了“水资源”的概念为何不能称为“水资源法”而要命名为“水法”。
而从新《水法》所涉及的内容看,其调整范围包括了与水有关的一切内容——水上(河道、水运、水工程等)、水中(水生生物、排污、取水、渔业等)、岸边(桥梁、码头、临河设施等)、水下(电缆、管道、挖砂等)。由于没有明确“水”的定义以及本法的规制对象到底是“水”还是“涉水事务”,令人难以判断该法的适用范围和规制对象。
(二)存在不足
1.水法的定位不清。根据1976年国际水法协会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开的“关于水法和水行政第二次国际会议”和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三次关于水法体系的研究讨论会的内容,水法体系的组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法律:第一,综合性的水法。这些法律都是综合性较强的法律,大都包括水利、保护水资源、水权、水害防治等内容。第二,水(资源)利用法。第三,水利法。第四,水运法。第五,水能法。第六,水污染防治法。第七,水资源保护法。第八,水害防治法。第九,特殊水体法。第十,其他与水开发、利用、保护有关的法律。新《水法》如果定位为综合性水法,显然内容不够完备,但定位于其他单行法又与其立法宗旨不符。我以为中国应制定完善的综合性水法,但首先必须对现行水法作出更为全面的修改。
2.政府管理改革不够。在我国,政府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担任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所有者的角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这两种角色不分。对此,新《水法》虽然有所突破,但在政府管理改革方面还不够。我以为,政府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应该承担的任务还应该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执行,政府扮演的水资源所有者的角色则可以交给市场。具体而言,水资源生存保障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表现为基本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应该由政府采取行政措施予以管理和保护。而水资源的经济方面的功能,即多样化用水,如发电、灌溉、养殖、捕捞、航运等方面的开发利用,应该交给市场,由水资源所有权者的代表通过市场去经营,政府对此不再进行直接的干预。这样,即使水资源的多元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又使政府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不同职能得以明确区分。这种做法正是当今各国改革资源管理的一个方向。政府将水资源作为资源进行经营时,可以运用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入市场机制,使水资源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以体现和增长,并使水资源的配置尽可能优化。
3.市场机制设计不完善。新《水法》在市场机制设计方面极不完善。一般来说,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水资源权属必须明确,权属必须专一或排他,权属必须是安全的,权属必须是可实行的,权属还必须是公民据以向国家提出参与环境资源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基础。有关的民主权利可以分为两类:实体的和程序的。实体的权利要求国家保障每个公民都参与到自己的环境资源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和决策中去,程序的民主权利则是指国家为保障实体权利得以实现而设定的程序中必须保障的权利。在当代各国水资源管理立法中,程序性权利都成为一项普遍的制度和权利。对于管理机关而言,就是增加了“公平行为的责任”和“说明理由的义务”。管理机关的权力和相对人权利的平衡就是通过这些权利的设置而实现的。“听证”、“申辩”等都是为了“理由证成”或“权利防卫”,它们表示通过当事人的参与和介入,对资源行政正当理由进行论证,防止行政自由裁量中的恣意。我以为,在法律设置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制度时,必须注重对行政行为的程序性规定,以保障公众的环境民主得以实现。其中最基本的制度包括知情制度,裁决制度,听证制度,许可程序制度,调查程序、时效制度等。在这些基本制度中,知情制度和听证制度尤为重要。
4.水资源保护的内容不足。新《水法》虽然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内容,但从现有规定来看,依然不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结构中对水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并重注意不够;二是对水资源保护的内容不够完善。在水法中,水资源保护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水资源保护应在水法中得到完整体现。当然,从水法的具体结构上看,水资源保护的各项内容必须是原则的,同时也可以是与相关开发利用制度相互匹配的。其中,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居于战略层次,其着眼点在于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等。
5.水资源补偿机制没有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作为一种生态补偿机制,理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价值的补偿、水资源不同功能间的价值补偿以及水资源利用者对水资源保护者的补偿、受益者对受害者的补偿等内容。新《水法》虽然规定了水资源费、水费等有偿使用的内容,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我以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至少应包括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地区开发性补偿、水源保护补偿、水资源费、水费、排污费等内容。
(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第二篇:环境资源法案例
第二十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案例一]某擅自建设的村办小型化工厂,因其设备零部件选材不符合安全要求,维修人员在违章检修时,阀门断裂,大量有害有毒气体外泄导致厂外厂风向处15位居民出现中毒症状,其中,7人住院治疗3天,120多亩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万多元。当地政府、劳动、环境保护部门共同调查后,劳动部门避开环境部门先行以安全事故为由对该厂处以1万元罚款。该厂因事故重大,自知理亏,没有对此申请行政复议,也未提起行政诉讼。当时环境保护部门得知劳动部门处罚后,未再实行环境行政处罚。请回答: ① 本案事故是安全事故还是环境污染事故?为什么?
② 劳动部门的行政处罚是否正确?环境保护部门是否拥有处罚权?
③ 本案事故,你认为如何处理?
[案例二]长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央直属企业,下称中汽一公司)排放的污水,流经绿园区西新乡小开元村崔延之、杜原等人所居住的二村,注入长春市绿园区西新乡的西新水库。每年蓄水期间,由于蓄水面积大,污水将崔、杜等181人居住地附近的耕地及饮用水污染。为此,崔、杜等人多次上访。长春市环保局接到他们反映后,对污水进行了监测化验,确认了污水源,组织人力修复了自来水设备,并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崔延之等人及小开元村民委员会、中汽一公司、绿园区西新乡政府等就解决饮用水污染问题进行调解,因崔延之等人对协议有异议而未果。为此崔延之等181人于1998年4月以
长春市环保局没有履行法定职责为由,向该市南关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判令长春市环保局履行行政职责。南关区法院在判决中认为中汽一公司系中央直属企业,环保局不具有对其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法定职责,对崔延之等人要求环保局履行对中汽一公司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法定职责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同时判决责令该局在一个月内履行对181名村民与造成污染的企业及西新乡之间环境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做出处理决定的法定职责。环保局不服,上诉于长春市中院。试问:
① 什么是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是怎样规定的?
② 长春市环保局是否应履行职责,其是否有权决定中汽一公司限期治理?
③ 崔延之等人不服长春市环保局做出的环境污染损害调解处理,是否可以以长春市环保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为什么?
④ 你对南关区法院的判决有何意见?你认为本案纠纷该如何处理?
[案例三]江苏省兴化市张郭镇双乐化工颜料公司(以下简称双乐公司)因1998年新上的铜酞菁项目在未建污染防治设施的情况下,擅自投入试生产,所排污染物中苯胺、氨氮、化学需氧量、总铜等严重超标,且有铬、铅、挥发酚排放,污染了东台市广山乡水域,渔业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并对东台市区唯一的饮用水源构成威胁。江苏省环保局十分重视这一污染事故,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调查取证,认定了双乐公司的违法事实。由于这一项目是泰州市环保局于1997年12月15日批准实施建设的,江苏省环保局于是专门发文建议泰州市环保局进行如下行政处罚:(1)责令新上的铜酞菁项目立即停产,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2)处以5万元罚款。请回答:
江苏兴化市地处淮河流域,双乐公司应遵守的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根据有关规定,泰州市环保局是否有权批准双乐公司的铜酞菁项目?
对于泰州市环保局的审批行为,应如何处理?
[案例四]金乔公司位于瓦房店市三合乡高丽城中,原来是农药厂,由瓦房店市外经贸委立项,租用农药厂,于1996年建厂生产苦味酸即三硝基苯酚,设计年产量1600吨。生产开工未办理任何环境报批手续,采用我国50年代所生产的设备,使用硝酸、硫酸、发烟硫酸和苯酚。没有任何废液处理设施,只在厂外挖了两个无任何防护设施,约300平方米的大坑。该公司自投产以来,日产废液4立方米。据大连市环境检测中心于1997年11月27日现场采样,废液中苦味酸浓度竟达330毫克/升,硝基苯浓度达43.6毫克/升,COD值超标15倍,色度超标100倍,PH值为1.3,大坑周围方圆半径50米的农田呈现一块块黄褐色,距厂区350米的高丽城小学的水井与距厂区600米的自然村的水井均检出了苦味酸与硝基苯类。1997年12月23日,大连市环保局举行了第一次听证会,金乔公司弃权,默认了大连市环保局于1997年12月11日下达的“责令其立即停止苦味酸生产,拆除生产设施给予取缔;要求其在1个月内清除排出的废液及污染的土壤,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请回答:
苦味酸及副产品属一类危险品,该建设项目应遵守的预防性的环境资源保护基本制度有哪些?请分述适用范围及相关内容。
你如何看待本案中大连市环保局的处罚决定?
[案例五] 1997年元旦,某市郊向山镇林业派出所接到当地七联林场报案:九号桥山场和小坳心连续发生多起砍伐病死树和火炬松事件,经过10多天的调查走访,终于查清事实:七联村红光胜队村民54岁的王某,多次到七联村九号桥处(系王某承包的土地,山上之树系王某家亲手栽种)利用林业局砍伐病死树之机,偷偷上山砍伐,此外还先后发动儿子、女婿上山砍伐,3次共砍伐火炬松和病死树20余棵。林业派出所在事实调查清楚后,决定对王某进行处罚。试问:
王某辩称,其所砍伐的20余棵树木,系自己承包的集体山林,树也是自己亲自栽下的,现建房遇到困难,砍几棵树,不属于违法行为。王某的辩解能否成立?
在这种情况下采伐林业,是否需要许可证?
你认为本案该如何处理?
[案例六]广东省某县农民黄某,于1997年12月,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占用自己承包的责任水田1043.33平方米,用于修建楼房、工棚等,其中楼房占地85.49平方米,工棚占地202.42平方米。村、队对其进行多次劝告,镇国土部门对其教育,制止其施工,但黄某一意孤行,继续修建围墙、小楼等。黄某承包的水田系广东省某县的基本农田范围。试问:
什么是基本农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有哪些?
对耕地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黄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案例七]湖南省某县农民金某为了修建房屋,1987年在自己的责任坡旱田上挖土烧砖,因土质好,烧出来的砖成品高,被外乡一个体户石某看中,石某提出与金某合作共办砖厂,由金某出地,石某出资,于1988年6月建成一个年产200万块砖的砖厂。后因金某不懂经营,决定砖厂整体承包给石某。石某在承包砖厂期间,每年定期给金某支付承包费。到1992年,因金某责任田土已达到了极限,无法再开采,而停办了砖厂。1992年9月,金某所在地县政府土地部门在检查工作时,发现了金某责任田是一个大陷坑,责令乡政府限期要求金某填平
以恢复责任田的原状。金某提出砖厂是外乡石某所办,不应由自己负责,不予执行。1993年3月,乡政府对金某下达了征收复垦费的通知,要求金某交纳复垦费5000元。试问: 本案中,负有土地复垦义务的人是谁?
乡政府责令金某交纳复垦费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案例八]多少年来,河南某县砖店乡的港水、沟水、井水都是洁净的,养育着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但自从1993年3月皮革厂在此建成以后,任意排放污水,硫酸、红矾、纯碱、皮渣等废料乱堆乱放,给彭庄、刘庄等8个村庄里千余人带来了灾难。每到夏季,皮革厂周围500米内臭气冲天,人们苦不堪言。1995年乡敬老院饲养的70多头生猪因食用污染的水与料,接连病倒死亡。1996年程某承包的2000尾鱼因污染而无一幸免,他院内一口水井也已发臭变味,不得不跑到村外1500米远的地方去担水吃。试问:
承担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其构成要件如何?
本案中受害村民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要求皮革厂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如何?
如果该皮革厂属于年产折牛皮3万张以下的制革厂,该皮革厂提出增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治理后继续生产,是否可以?为什么?
[案例九] 江西赣县梅林供销服务公司所属生态实验场9口鱼塘与赣加稀土有限公司西侧围墙相邻。赣加稀土有限公司废水曾流经西侧围墙排出,造成鱼塘周围土壤环境吸附酸性物质,如遇雨天,酸性物质随雨水冲刷渗入鱼塘,产生污染。1986年至1991年期间,鱼塘鱼苗每年发生大面积死亡,赣加稀土有限公司均给予梅林供销服务公司赔偿。废水排放改道后,1992年3月,赣加稀土有限公司委托赣州地区环境监测站对鱼塘及周围土壤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鱼塘周围土壤为酸性红土壤,测定项目在正常值范围,鱼塘水质基本满足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据此,赣加稀土有限公司拒绝了梅林供销服务公司1992年的赔偿要求。梅林供销服务公司遂于1992年8月起诉至江西省赣县人民法院,称:环境不断变化,一次测试结果不能说明整个环境状况,鱼塘周围土壤环境吸附酸性物质渗透是有时间性的、间断的,请求赣加稀土有限公司继续赔偿1992年的污染损失,并承担治理费用。试问:
本案中举证责任采用什么原则?
对于双方提出的证据及理由,你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本案该如何处理?
[案例十]1998年某日,田某分别找到孙某、徐某、王某和李某谎称在自己山头上卖点木材,请孙等帮助装车,孙等表示同意,随后田某将锯、斧等工具在自家嘎斯车上的蓬布底下。第二天早晨7时许,田某开车拉着孙某等6人驶向南方林业局施工区。行至第19林班附近时,田某将车停下,对孙某等人说:“我开车肇事欠了点债,让大家来帮我放点树,好还债。”孙某等6人听后均表示不满,田某再三哀求,6人只好同意。他们先后在19、31班内,用斧子、锯等工具砍伐红松20株,合约12.9立方米。试问:
田某的行为性质如何?为什么?
如何看待孙某等6人的行为?
[案例十一]被告人威廉.陈,男,56岁,美国人,原系中美合资上海统一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被告于1998年7月7日至12月30日,置中美合资上海统一纸业有限公司中方管理人员的多次反对于不顾,将16只集装箱共238吨“废纸”、“混合纸”,先后5次用河轮、罗斯福轮、华盛顿轮、林肯总统轮从美国洛杉机港、奥克兰港运抵我国上海市吴淞港和外高桥港。其中,运至吴淞港区的2只集装箱已向吴淞海关报关,因未取得国家环保局签发的准
予进口的证明而未向海关报关。1999年5月,上海海关在清理各口岸滞留货物时,会同环保、商检机关对滞港未提的16只集装箱进行了开箱查验,发现箱内有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生活垃圾和少量医用废物,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要求,属于我国禁止进口的废物。经取货方中国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安徽公司和中国浙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查询,发现是被告用上述公司的名义,实施进口废物的行为,继而从被告处查获了上述集装箱的4本提单副本、传真件及其他有关单据。试问:
⒈被告人的行为应如何定罪量刑?
⒉1992年新《刑法》规定的破坏环境资源罪共涉及几种罪名?
⒊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犯罪构成如何?
[案例十二]江苏省滨海县某乡镇化工企业,为了逃避国家规定的排污费缴费义务,1997年与当地乡镇府签订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该企业的排污费均由乡镇府负责交纳。县环保局认为合同有悖于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精神,坚持要求该企业交纳排污费。但该企业以有合同约定,由乡镇府负责缴纳排污费为由,拒绝缴纳排污费。试问:
我国现行排污收费的对象及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排污费的增加与减少的条件有哪些?
本案中,以合同形式转让缴纳排污费的义务是否合法?为什么?
第三篇:环境资源法(2013-2014下)辅修 复习题纲
环境资源法复习题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我国的环境行政主管机关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我国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环境日的设立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新法)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 按日计罚制度(新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循环经济3R原则(18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 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 环境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与因果关系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动制度(161)环境污染行政监管手段 环境污染区域限批制度(166)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新法)污染单位的义务与责任
第四篇:环境资源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征求建设项目()
A、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B、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C、所在行政区域公众的意见
D、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2、一般而言,环境权是指()
A、法院有审理环境污染纠纷案件的权利
B、国家有管理环境的权利
C、公民享有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
D、企业在获得排污许可后,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3、下列罪名中不屑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A、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
B、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
C、盗伐林木罪
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4、《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
A、按相关行政区域分段管理迸行统一规划
B、按多部门共同管理进行统一规划
C、接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
D、接流域和季节变化进行统一规划
5、下列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旅游、游泳活动的是()
A、一级保护区
B、二级保护区
C、三级保护区
D、四级保护区
6、下列行为中,违反我国有关化学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是()
A、小王向专营店一次购买500克的化学危险物品
B、某五金仓库拒绝保管化学危险物品
C、押运员让朋友在装运化学危险品的船船里搭乘
D、因科研急需,小李将少量化学危险品试剂快件托运给小王
7、民用核设施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当贯彻的方针是()
A、效益第一
B、安全第一
C、质量第一
D、效率第一
8、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将土地分为()
A、基本农田、基本建设用地、城乡住宅用地、未利用地
B、基本农田、工矿用地、城镇用地、旅游用地
C、农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住宅用地
D、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9、《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出口()
A、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B、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C、可以用作药材的野生植物
D、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具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10、国际环境法中所谓的“软法”是指()
A、框架性公约
B、议定书
C、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通过的环境保护决议
D、条约的附件
11、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是()
A、《长格越境空气污染日内瓦公约》
B、《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D、《外层空间公约》
12、某厂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这湖泊中的鱼苗全部死亡。渔民为此问该厂索赔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
A、鱼苗的费用
B、鱼苗成长后的预期收益
C、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费用
D、饲养鱼苗所付出的劳务
13、我因有关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的规定,主要体现了生态学基本规律中的()
A、物物相关律
B、能流物复律
C、负载定额律
D、相生相克律
14、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15、适用于居住、商业和工业混杂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限值是()
A、夜间40分贝,昼间50分贝
B、夜间45分贝,昼间55分贝
C、夜间50分贝,昼间60分贝
D、夜间55分贝,昼间65分贝
16、甲村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出让给己企业有偿使用50年。后勘查出荒山的地下富含铁矿。荒山地下铁矿的所有权和采矿权的归属是()
A、乙企业拥有5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B、乙企业拥有5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田村村集体所有
C、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国家所有
D、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特征的是()
A、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B、受社会经济基础和自然因素共同决定的思想社会关系
C、具有广泛性的法律关系
D、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8、根据《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开垦种植农作物的陡坡的度数是()
A、15度以上 B、20度以上 C、25度以上 D、30度以上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9、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包括()
A、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
B、突出和运用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C、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E、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20、“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立项
B、同时设计
C、同时申报
D、同时施工
E、同时投产使用
21、影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有()
A、一氧化碳
B、苯并[a]芘
C、氯气
D、铅
E、硫氧化物
22、必须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属于国家计划开采的矿产资源是()
A、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矿产资源
B、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矿产资源
C、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内的矿产资源
D、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E、资源稀缺、贵重的矿产资源
第五篇:《环境资源法》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资源法》作业讲评与自测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选
1.环境科学以()为研究对象?A A.人类 B.动物 C.植物 D.微生物
2.以下哪个属于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D A.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现象 B.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
C.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 D.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3.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列举了()种环境因素?()C A.13 B.14 C.15 D.16 4.以下哪个属于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B A.地震 B.环境污染 C.火山爆发 D.海啸
5.新《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规定的环境因素中比1989年12月26日发布施行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的环境因素增加了()这一环境因素。D A.大气 B.水 C.海洋 D.湿地
6.我国四大海区中,()水质最差?()C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二.多选
1.以下哪些是人为环境?()CD A.大气环境 B.水环境 C.城市 D.乡村
2.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环境的功能,可将环境分为()AB A.生活环境 B.生态环境 C.自然环境 D.人为环境
3.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包括()ABCD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和地理条件 D.人为条件
4.以下哪些是自然形成的环境?()ABCD A.地质环境 B.生物环境 C.土壤环境 D.大气环境
5.以下那些属于环境破坏现象?()ABCD A.毁林开荒 B.过量放牧 C.掠夺性捕捞 D.乱猎滥采
6.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CD A.环境污染 B.环境破坏
C.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 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7.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包括()ABCD A.行政、经济 B.科学技术 C.宣传教育 D.法律 三.判断
1.从生态学的环境定义可知,其范围要比环境科学的环境定义广泛的多。()Ö 2.从生态学的环境定义可知,其范围要比环境科学的环境定义狭窄的多。()× 3.新《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发布,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Ö 4.新《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发布,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5.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体现了“大环境”的概念。()Ö
6.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环境,只包括生活环境,不包括生态环境。()× 7.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列举的15种环境因素包括了所有的一切自然因素。()×
8.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所列举的15种环境因素是当前与我国人民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因素,而不是所有的一切自然因素。()Ö
9.法律意义上环境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Ö 10.从环境保护法看,自然资源是组成环境的因素。()Ö
11.在环境保护法学中,将自然资源与环境并列或者分离出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12.由自然界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 13.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 14.环境保护法学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 15.环境保护法学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次生或者第二类环境问题。()Ö 16.在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属于环境污染现象。()Ö
17.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属于环境破坏现象。()×
18、城市和乡村是自然形成的环境()×
19、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是自然形成的环境()Ö
20、经过人工改造过的环境也称人为环境,如城市、乡村。()Ö 21、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属于环境污染现象。()Ö
22、在世界现代史上的“八大公害事件”属于环境破坏现象。()×
23、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和途径也不一样。()Ö
24、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式和途径却是一样的。()×
25、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黄海、南海水质良好,东海水质差。()Ö
26、我国四大海区中,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黄海、东海水质良好,南海水质差。()×
27、我国土壤污染分布情况是,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Ö
28、我国土壤污染分布情况是,北方土壤污染重于南方。()×
29、从1996年开始,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Ö
30、从1996年开始,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31、生态文明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其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和保护自然。()Ö
32、环境保护法必须以生态规律为依据。()Ö
33、环境保护法不必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
34、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Ö
35、环境保护法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Ö
36、奴隶社会到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阶段,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Ö
37、奴隶社会到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前阶段,这个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很大。()×
3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对牧场、森林的保护。()Ö
39、《汉谟拉比法典》中没有环境保护的内容。()×
40、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出现在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阶段。()×
41、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阶段。()Ö
42、美国的《煤烟法》、英国的《碱业法》、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都属于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
43、美国的《煤烟法》、英国的《碱业法》、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都属于单行的专门的环境保护法。()×
44、瑞典的《环境保护法》、美国的《环境政策法》、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都属于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Ö
45、美国的《煤烟法》、英国的《碱业法》、瑞典的《水系保护法》都属于单行的专门的环境保护法。()Ö 第二章 环境保护法概述 一.单选
1.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A A.一 B.二 C.三 D.四
2.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D A.六 B.七 C.八 D.九
3.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A A.五 B.六 C.七 D.八
4.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制定了()部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A A.五 B.六 C.七 D.八
5.以下哪部法律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A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6.以下哪部法律属于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D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二.多选
1.以下哪些法律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BC A.《水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水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2.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特点包括()ABCD A.科学技术性 B.综合性 C.广泛性 D.可持续发展性
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ABCD A.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 B.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C.防治环境污染 D.防治其他公害
4.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ABC A.保障公众健康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C.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5.环境保护法的作用是()ABCD A.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B.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 C.维护我国环境权益
D.促进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护世界环境
6.以下哪些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ABCD A.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B.加大财政投入
C.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D.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
7.以下哪些属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分管”部门?()BCD A.环境保护部
B.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C.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D.港务监督行政主管部门 三.判断
1.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环境保护法,只调整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中人们之间的关系。()Ö
2.作为一个部门法的环境保护法,不仅调整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调整自然成因的环境问题。()×
3.一切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环境保护法调整。()× 4.并非一切与环境有关的社会关系都由环境保护法调整。()Ö 5.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正确的。()× 6.把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Ö
7.环境保护法对水、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态效益,经济法对上述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Ö
8.环境保护法对水、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经济法对上述自然资源的保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态效益。()×
9.在劳动、工作场所内受劳动、工作过程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和能量伤害的人,可以依据环境保护法向所在单位索赔。()×
10.在劳动、工作场所内受劳动、工作过程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和能量伤害的人,不能依据环境保护法向所在单位索赔,而必须依据《劳动法》保护其权益。()Ö
11.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当担负起环境保护责任,并与考核挂钩,以克服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责任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Ö 12.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Ö 13.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14.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国家组建环境保护部。()Ö 15.我国所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只有“域内效力”,没有“域外效力”。()× 16.《海洋环境保护法》属于具有“域外效力”的环境保护法律。()Ö 17.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与国内环境保护法具有同等效力,但国际环境保护条约有不同规定时,适用国际环境保护条约的规定,即“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原则。()Ö
18.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与国内环境保护法有不同规定时,适用国内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即“国内法优于国际法”原则。()×
19.对跨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纠纷案件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如何适用环境保护法的问题,原则上应以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法律给予行政处罚。()Ö
20、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Ö
21、《水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是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Ö
22、《水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是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
23、《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属于防治环境污染单行法。()Ö
24、《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是属于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
25、《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属于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Ö
26、《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是属于将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集于一体的环境保护法律。()Ö
27、环境保护法是在传统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Ö
28、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仅仅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9、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Ö
30、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Ö
31、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最根本的目的。()×
32、我国环境保护法以保护公众的健康为最根本的目的。()Ö
33、新《环境保护法》强化了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Ö
34、镇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订预警方案。()×
3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订预警方案。()Ö
36、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
3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并接受其监督。()Ö
38、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Ö
39、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不平等。()×40、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经全部设立了一级建制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
41、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监督管理。()×
42、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Ö
4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适用于农业生产、军事训练等环境噪声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劳动、工作噪声污染防治。()×
44、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效力及于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
45、我国内地《环境保护法》的效力不及于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Ö
46、从总方面看,我国环境保护法是具有溯及力的。()×
47、从总方面看,我国环境保护法一般是没有溯及力的。()Ö
48、时至今日,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环境保护法尚未在该国取得独立的地位,在这些国家中,环境保护法只是经济法或者行政法的一部分。()Ö
49、现代各国的宪法,大都设置有环境保护规范。()Ö 50、现代各国的宪法,大都没有设置环境保护规范。()× 第三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选 二.多选
1.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特征?()ABCD A.它普遍适用于整个环境保护法领域 B.它是环境保护法所特有的 C.它具有高度概括性 D.它具有抽象性和明确性
2.以下哪些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ABCD A.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B.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C.公众参与原则 D.损害担责原则
3.公众的环境权利具体包括()ABC A.环境信息知情权 B.环境保护参与权 C.环境保护监督权 D.环境保护保障权
4.公众参与原则的意义在于()ABC A.促进环境保护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B.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C.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D.迫使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5.以下哪些属于民间环保组织?()ABCD A.“可可西里” B.“地球之友” C.“自然之友” D.“地球村”
6.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的意义在于()ABCD A.投资省 B.收效大
C.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D.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 7.如何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ABCD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C.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 D.积极治理已有的生态破坏 三.判断
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Ö 2.我国新《环境保护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3.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正确的主张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
4.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正确的主张是停止发展论。()× 5.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Ö
6.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Ö
7、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整个环境保护法领域。()Ö
8、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的具体化和表现,实践性很强。()×
9、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是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表现,实践性很强。()Ö
10、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明确性。()Ö
11、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间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12、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Ö
13、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概括性较强,它可以弥补环境保护法具体条文的局限性。()Ö
1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Ö
15、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Ö
16、新《环境保护法》第5条规定了公众参与原则,但没有规定信息公开。()×
17、环境影响报告书无需全文公开。()×
18、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一律全文公开。()×
19、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主体,可以分为公民、法人和环保组织几种形式。()Ö 20、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环保组织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社会团体和学会。()Ö
21、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环保组织是民间环保组织。()×
22、损害担责原则,是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环境损害,损害者应当为其造成的环境损害依法承担责任。()Ö 第四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一.单选
1.长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年以上的宏观计划。C A.5 B.8 C.10 D.12 2.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年。D A.2—3 B.3—5 C.5—8 D.5—10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64年在()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A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4.以下哪个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B A.模糊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局部性
5.我国于20世纪()年代末开始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 A.60 B.70 C.80 D.90 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原则、内容和程序以及法律责任做了全面规定。C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7.()是世界上最先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B A.加拿大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二.多选
1.环境规划具有以下基本特性()ABCD A.综合性 B.整体性和区域性 C.动态性 D.约束性
2.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BC A.具体性 B.系统性 C.特定性 D.全面性 三.判断
1.2008年8月17日,国务院以第559号令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2.我国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Ö
3.环境影响评价不具有强制性。()×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3年才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5.短期环境规划是五年环境规划分实施的具体安排。()Ö
6.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Ö 7.生态保护红线具有静态性,一旦划定之后不会进行调整。()×
8.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最先是在我国实行的,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
9.在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Ö 10.1976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污水收费法》,随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实行了这项制度。()× 11.瑞典是实行环境许可证最早的国家。()Ö
12.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2小时内上报。()×
13.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14.公益诉讼起源于古希腊法,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
15.中国是第一个引进公益诉讼的发展中国家,其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公益诉讼。()×
16、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明确性。()×
17、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具有具体性、系统性和特定性。()Ö
18、环境规划的基本特性是:综合性、局部性、区域性、静态性、约束性。()×
19、环境规划的基本特性是:综合性、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约束性。()Ö 20、长期环境规划一般为跨越时间为5年以上的宏观计划。()×
21、长期环境规划一般为跨越时间为10年以上的宏观计划。()Ö
22、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预测性、客观性、综合性、强制性。()Ö
23、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预测性、主观性、综合性、强制性。()×
24、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25、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195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来的。()×
2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环境保护的一个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措施,并签订协议、做好考核、明确责任、保障措施得以落实、目标得以实现。()Ö
27、现场检查制度没有强制性,检查需要得到被检查单位的同意。()×
28、现场检查制度具有强制性,检查不需要得到被检查单位的同意。()Ö
29、现场检查有一定的随机性,有关执法主体可以随时检查。()Ö
30、现场检查的执法主体可以对管辖范围外的排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检查。()×
31、生态保护红线具有强制性,一旦制定,必须实行严格管理。()Ö
32、生态补偿的方式可以分为纵向生态补偿方式和横向生态补偿方式。横向生态补偿方式是我国生态补偿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未来生态补偿发展的主要方向。()× 33、1976年,联邦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污水收费法》,随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实行了这项制度。()Ö 34、1999年,我国修订的《宪法》中增设了紧急状态下的条款,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立法提供了宪法依据。()×
35、印度是第一个引进公益诉讼的发展中国家,其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公益诉讼。()Ö
36、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是最为成熟的。1970年公布的《清洁空气法》是最早规定环境公民诉讼的法律。()Ö
第五章 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 一.单选
1.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两级组成,为:()A A.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 B.国家级标准和行业级标准 C.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多选
1.我国的环境标准的特征包括:()ABCD A.规范性 B.强制性 C.制定程序严格 D.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 2.环境标准的意义在于:()ABCD A.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环境保护目标的具体体现 B.是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C.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D.是推动环境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
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具有()的特点。ABCD A.协调性 B.层次性 C.配套性 D.发展性
4.环境监测规范包括:()ABC A.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 C.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环境基础类标准
5.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物理指标的测定 B.化学指标的测定 C.生物监测 D.生态监测
6.环境监测的特点是:()BCD A.完整性 B.综合性 C.连续性 D.追踪性
7.环境监测按照监测目的进行分类,具体分为:()ABC A.监视性监测 B.特定目的监测 C.研究性监测 D.区域监测 三.判断
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一定是严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一定是严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3.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Ö
4.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发布。()× 5.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发布,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Ö
6.地方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批准。()Ö
7、我国的环境标准具有显著的技术性和时限性。()Ö
8、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Ö 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单选 二.多选
1.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ABCD A.整体性 B.区域性 C.多用性 D.有限性 三.判断
1.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属于取之不尽的资源。()Ö 2.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3.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矿产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4.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税范围较窄,主要是矿产资源税。()Ö 第七章 保护土地、水和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二.多选 三.判断 1.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也属于土地资源。()× 第八章 保护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和渔业资源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我国约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居世界第()位。C A.一 B.二 C.三 D.四 二.多选 三.判断
1.《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2条规定,30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划逐步退耕、植树和种草。()×
2.野生动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3.因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4.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持有狩猎证。()Ö
5.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省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Ö 第九章 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C A.20 B.22 C.25 D.30 二.多选 三.判断
1.《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十章 保护特殊自然区域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A A.广东省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B.广东省丹霞山自然保护区 C.四川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D.云南省勐仑自然保护区
2.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A A.湖南张家界 B.浙江省千岛湖 C.陕西省楼观台 D.山东省泰山 二.多选
1.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是:()ABCD A.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B.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C.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D.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 三.判断
1.我国的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Ö 第十一章 节约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二.多选
1.以下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ABCD A.风能 B.太阳能 C.水能 D.生物质能 三.判断
第十二章 保护城乡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环境的基本特征:()A A.局部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变动性
第十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三.判断
1.公害是人类正常活动的有害副作用。()Ö
2、公害以环境为媒介对不特定人群造成伤害。()Ö
3、公害侵害的原因较单一,多为一次性侵害。()×
4、公害往往同时侵害多种权益。()Ö
5、公害危及的范围很广。()Ö
6、公害引起的疾病往往难以发现和治疗。()Ö 第十四章 防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 三.判断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极低,居世界第一百多位。()Ö 2.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对超标准排污者“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Ö 第十五章 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 一.单选
1.以下哪个不属于城市环境噪声?()D A.工业噪声 B.建筑施工噪声 C.交通运输噪声 D.农业噪声
2.禁止夜间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进行建筑施工作业。这里的“夜间”是指晚22点至晨()点之间的期间。B A.5 B.6 C.7 D.8 第十六章 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和危险化学品污染的法律规定 三.判断
1.固体废物只限于呈固态形状的废弃物质,不包括半固态废物,诸如污泥、泥浆等。()×
2.固体废物具有污染环境和可利用的双重性质。()Ö
3、固体废物具有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的特点。()Ö
4、固体废物具有可转移性、处置的多样性和可与环境隔离性的特点。()Ö
5、固体废物具有长期潜在性和迟滞性的特点。()Ö
第十七章 防治放射性污染、农药污染和电磁辐射污染的法律规定 三.判断
1.扩散、残留、富集是化学农药不可避免且难以克服的对环境的影响。()Ö
2、放射性污染能引起人体多种疾病,能缩短人的寿命。()Ö
3、具有毒性是化学农药的基本属性。()Ö
4、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生产和进口农药,必须进行登记。()Ö 第十八章 行政责任 一.单选
1.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环境保护领域中行政处罚的时效是()年。B A.一 B.二 C.三 D.四 2.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依据,并在()日内将罚款如数交付行政机关。B A.1 B.2 C.3 D.4 3.罚款只对单位和非履行环境保护公职的个人适用。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做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可对当事人每日按罚款数额的()加处罚款。C A.1% B.2% C.3% D.4% 4.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依据,并在规定日期内将罚款如数交付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也应当在收到罚款之后()日内缴付指定的银行。B A.1 B.2 C.3 D.4 5.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的条件是:情节较复杂,需要给予较重处罚的案件,也即对公民处以()元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或者处以警告以外的行政处罚案件。C A.20 B.30 C.50 D.60 6.《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55条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的()个月内做出决定。C A.1 B.2 C.3 D.4 二.多选
1.依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该法的法律责任分为()ABC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违宪责任 2.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有过错。其中,()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备条件。AB A.行为违法 B.行为者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3.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违法、行为有危害后果、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和行为者有过错。其中,()是承担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CD A.行为违法 B.行为者有过错 C.行为有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4.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制裁可分为()三大类。ABC A.行政处罚 B.行政处分 C.纪律处分 D.纪律处罚
5.属于行政处罚情节中从重处罚情节的是()ABCD A.主观恶意的 B.后果严重的 C.区域敏感的 D.屡罚屡犯的
6.以下哪些属于环境保护法中行政处分的形式()ABD A.警告 B.开除 C.罚款 D.记过 三.判断
1.《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七条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Ö
2.警告是最轻的行政处罚形式,不能单独适用。()×
3.缴纳罚款的单位可以免除缴纳排污费、赔偿金等法律所规定的其他义务。()× 4.排污者违法排污受到罚款处罚,并被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在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原处罚的罚款数额按日连续处罚。()Ö
5.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是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由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科处。()Ö 6.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是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科处。()×
7.责令停产、停业、关闭只能对经人民政府限期治理而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科处。其他未经限期治理的单位,即使污染危害严重,也不能采取这种处罚形式。()Ö 8.环境保护领域中的行政处罚程序适用调解原则。()×
9.两个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都有管辖权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由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管辖。()Ö
10.可以同一事实、理由,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提起行政处罚程序,重复给予同一相对人处以罚款。()×
11.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2.不服行政处分者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3、行为违法和有过错,是承担行政责任的选择条件。()×
14、危害后果和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15、环境保护中的行政制裁可以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大类。()×
16、行政处罚由受处罚者的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监察部门实施。()×
17、行政处分由受处分者的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监察部门实施。()Ö
18、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不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9、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Ö
20、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违法行为在三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21、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单方性强制性行为。()Ö
22、环境违法行为人被处罚后13个月内再次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罚。()×
23、环境违法行为人被处罚后12个月内再次实施环境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罚。()Ö
24、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Ö
25、执法人员依照简易程序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在3日内将罚款如数交付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也应当在收到罚款之后3日内缴付指定的银行。()×
26、缴纳罚款的单位并不免除缴纳排污费、赔偿金等法律所规定的其他义务。()Ö
27、行政拘留是对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的特殊形式,行政拘留的实施主体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8、行政拘留是对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的特殊形式,行政拘留的实施主体是公安机关。()Ö
29、提起行政处罚程序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单方行为。()Ö
30、行政处罚程序是否提起,完全根据执法机关的决定,不依违法者的意志为转移。()Ö
31、对管辖发生争议的行政处罚案件,由争议双方报请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管辖。()Ö
32、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
33、受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在委托的范围内,以委托其实施行政处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Ö
34、《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的5个月内做出决定。()×
35、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0日内将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人,并根据需要将副本抄送与案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九章 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单选
1.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C A.一 B.二 C.三 D.四
2.从《刑法》第338条至第346条的规定可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类包括()种具体犯罪。C A.10 B.12 C.14 D.15 二.多选
1.归纳起来,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免责条件概括为:()ABCD A.战争 B.不可抗力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2.环境保护法中的“排除危害”实际上包括了《民法通则》规定的()三种民事责任形式。ABC A.停止侵害 B.排除妨碍 C.消除危险 D.返还财产 三.判断
1.公害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Ö 2.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致害者只对直接受到损害的人负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只是直接损失。()×
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Ö
4.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和国家对环境的管理秩序,属于复合客体。()Ö
5.污染环境罪不是行为犯而是结果犯。()× 第二十章 国际环境保护法 三.判断
1.每年的的6月6日是“世界环境日”。()× 2.国际环境保护法的主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Ö
3.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不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
最后修改: 2017年06月7日 星期三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