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简易程序若干问题
试析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简易程序若干问题
2013-02-28 18:08 来源:
三、进一步加强对简易程序的规制
简易程序的适用是公正与效率博弈的结果,是对二种价值的协调与权衡。简易程序本身可能更偏重诉讼效率的追求,但不能以牺牲公正为代价。新刑事诉讼法在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同时,也注意加强了对简易程序适用的规制:
首先,限制简易程序适用的情形。新刑事诉讼法在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之外,对在该范围内但具有特殊情形的案件,进行限制适用,以保障最低限度的审判公正。新刑诉法第209条规定“有以下情形的,不适用简易程序:(1)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2)有重大社会影响的;(3)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4)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这也是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及向人民法院移送起诉案件所需要注意的不能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首先,第一条所列的几类人属于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人,有的在生理上有缺陷,有的在精神上有障碍,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应当充分保障他们的诉讼权利。新刑诉法第3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上述人员,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同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一规定也是为了充分保障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人的诉讼权利。第二条所称“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一般是指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案件。尽管有些案件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或结果也许并不严重,但如果社会关注度高,也应当适用普通程序办理,以扩大案件审理的社会影响,回应关注,争取案件的处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条所称的“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因为共同犯罪案件案情往往比较复杂,证据相互关联,哪怕一个被告人不承认犯罪事实或者不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就可能对全案审查产生影响,因此,全案就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其次,确认相应救济或纠错程序。对于不具备简易程序适用条件的案件,应当及时作出变更处理。新《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按照本章第一节或者第二节的规定重新审理。”即将案件由简易程序恢复为普通程序,进行重新审理。
四、明确公诉人应当出庭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75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但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却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对于刑事诉讼法的这一要求,应当如何理解。首先,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公诉是履行其追诉职责的重要内容。新《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其次,如果在庭审中出现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具有自首、立功等从轻减轻情节,或者对某些指控事实持有异议,或者对案件定性或量刑提出辩解,或者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情况,需要决定是否转换程序,此时可能需要庭审法官与公诉人商量或征求意见,但因公诉人不出庭而导致此类情况难以处理,不利于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检察院派员出庭是履行审判监督职能的需要。我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审判活动是否依法进行实行法律监督。新《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如果简易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庭,则根本无从发现审判中是否存在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况,更不可能提出纠正意见。
但是应当明确,尽管法律要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但并不意味着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在讯问被告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等方面,完全等同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之所以名为“简易”,当然应当有别于普通程序,新刑诉法第213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本章
第一节关于送达期限、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但在判决宣告前应当听取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意见。”但在出庭公诉实践中,到底如何具体简化和运作,需要有关部门在贯彻实施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加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原文来自:http:///ZuoWen500Zi/
第二篇:浅谈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思考
浅谈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思考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当前司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工作压力大,影响司法效率的问题,新刑诉法专门针对简易程序作出了几处修改,这一举措,有效地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提高司法效率,优化了司法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试从新刑诉法的修改要点分析,辩证地看待修改前后给公诉实务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究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简易程序 公正和效率 出庭 影响 对策
现代刑事诉讼愈来愈注重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和程序正当,因此其程序设置和制度构建也愈来愈紧密细致,随之而来的则是程序运行所需的司法资源愈来愈多,司法成本愈来愈高,为了更好地兼顾公正与效率,优化司法资源的配置,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于简易程序的设置做了比较大的改动,这也对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的公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试从修改前后的区别分析对公诉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策,供大家商榷。
一、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修改分析
(一)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四条规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人民法院对于下列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一)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二)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三)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的适用范围要大很多,即:“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
(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
(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
从前后两条比较,可见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基层法院管辖的所有案件,当然还要符合其他条件。简易程序的扩大适用,能够使占案件总量绝大多数的简单刑事案件得到快速及时审理,必将大大提高司法效率,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从而使司法机关可以将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入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上,实现刑事诉讼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赋予被告人简易程序的选择权
根据1996年《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的启动时基于检察院的建议和法院的决定,这是“国家本位”诉讼价值观的体现,被告人没有程序的选择权,如果其不想使用简易程序,只能通过当庭翻供或者做无罪辩护的方式来对抗,而随之产生的加重刑罚的可能使得被告人不敢做这样的尝试。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将“被告人对使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明确为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之一,同时要求庭审中审判人员要“确认被告人是否同意使用简易程序审理”。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三)强化了对简易程序适用的规范
首先,限制简易程序适用的情形,以保障最低限度的审判公正,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九条规定了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
(一)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认罪或者对适用简易程序有异议的;
(四)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其次,确定了相应的救济或者纠错程序,对应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当按照本章第一节或者第二节的规定重新审理。”
(四)明确了公诉人应当出庭制度
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基于这一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的公诉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将简易程序不出庭当做常态,而出庭则成为特例。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基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的工作量,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诉讼监督,形成控辩裁三方诉讼职能的典型审判程度样态,另一方面也是试图最大限度保障人权的一种努力。
通过对修改前后《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规定的分析,不难发现,此次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的修改,体现了立法者统筹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初衷。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是为了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迫求司法效率;赋予被告人简易程序选择权,强化简易程序适用的规范,明确公诉人出庭制度体现了追求司法公正的决心。
二、简易程序规定的修改给公诉工作带来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规定公诉人对简易程序案件全部出庭,改变过去法院对简易程序案件审理缺乏监督的现状,这无疑加强了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提高了自身地位和权威性。但与此同时公诉人出庭带给检察机关理念变迁和对工作内容的重新定义,更是对公诉人职业素质和精力的巨大挑战,只有正视困难和压力,从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才能从容应对挑战,更好地履行职责。
(一)办案观念产生较大影响
首先,要求公诉人树立开庭审理的刑事案件检察机关都必须出席法庭的观念和全程庭审监督的观念。其次,对公诉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对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的实体判断;对量刑建议能力的要求;对程序驾驭能力以及抗诉能力的要求。最后,简易程序出庭可能造成工作量的增加,对公诉工作的人力、物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正确把握司法操作中微观问题
在执行简易程序时需要梳理程序简化的具体内容,特别要关注哪些程序是不能被简化的。1996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是被告人的最后陈述不能简化,新刑诉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确认程序的规定,即认罪的真实性确认程序不能简化并且关于量刑的程序也不应省略。除此之外的其他程序,原则上都可以简化,包括宣读起诉书、证据调查程序等。
(三)在量刑阶段增强了控辩双方的对抗
简易程序出庭带给基层检察院的工作量的增加是有限的,而集中起诉所要求适用法律和量刑标准的把握却对其提出挑战,由于适用简易程序要求“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庭审阶段控辩双方的激烈对抗在案件事实方面会有所减弱,而争议的焦点将集中体现在法律适用和量刑方面。
三、建立公诉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工作机制的几点想法
简易程序的设置是一整套制度安排和机制运转。该程序实施中某一个环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公诉部门应积极应对目前的新形势,及时采取对策,努力开辟公诉工作的新格局。
(一)充分发挥优势,探索高效模式
一是简化审理模式。公诉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与法院、公安机关做好协调和衔接,构建协作机制,采用相对集中移送起诉、提讯、提起公诉、出庭的方式办理。二是简化程序。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可依法简化提讯犯罪嫌疑人笔录、简化案件审查报告的制作、简化制作出庭预案。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在保证被告人依法享有各项诉讼权利的同时,只宣读起诉书认定的犯罪事实、起诉罪名及适用法律条款部分;举证、示证时只说明证据名称和证明的主要内容等。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公诉工作案多人少背景下程序公正的实现,也是追求实体公正的要求,切实提高适用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和审理的效率,更好地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三是减少出庭人员数量。针对公诉科目前案多人少的实际状况,可通过与法院协调,简化公诉人出庭程序,确定只派一名公诉人出席法庭,不再派书记员出庭记录。出庭中简化、概括举证及质证,公诉意见和量刑意见合并发表,做到程序不减少,内容有简化。
(二)快速审查案件,建立快办机制
公诉部门在贯彻简易程序实现案件分流时,应把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快速审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成立刑事案件快速审查小组,专人专办辅以专案专办。为使集中审查制度真正产生实效,应把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快速审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尝试确定由相对固定的办案组或者专办人员来办理简易程序案件,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内勤在收案后及时将案件交给承办人,在案件审结后及时将案卷移送人民法院。如可在公诉部门分设普通程序办案组、简易程序办案组以及综合组,对于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入普通程序办案组审查处理;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对指控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又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进入简易程序办案组审查。
2.强化内部沟通。对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检察机关要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加强院内各部门的沟通。监所部门对羁押的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已经判决的罪犯要逐人谈心,了解他们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决定、以及判决的结果是否服判息诉,对于他们提出的审判程序违法、提出上诉等情况要及时反馈给公诉部门;控申部门接到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对于适用简易程序控告举报或申诉的,应及时与公诉部门沟通,对案件重点审查、妥善处理,避免因简易程序适用不当而引发的信访风险。
3.将效率提升的关口前移,注重审前阶段和庭审阶段程序简化并重,增加讯问被告人,听取辩护人、被害人意见的环节,在听取被告人意见中可以尝试将证
据交换、非法证据排除、案件定性量刑等问题提出一并交换意见,包括对被告人适用简易程序的确认。将一系列对被告人权利确认、证据确定的工作放置在庭前阶段解决,以节省庭审时间。同时注意加强同法院和公安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作,统一常见多发性犯罪的证据证明标准,并将这些标准延伸到侦查环节,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引导公安机关逐步提高证据收集、运用的水平,以提高公诉案件质量。
(三)加强重点审查,注重量刑情节
由于简易程序案件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于犯罪事实自愿认罪,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决定其量刑的各种法定、酌定情节。因此,对于量刑情节告知书中涉及犯罪嫌疑人到案情况、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人身损害案件的赔偿事实、以及初犯偶犯等影响量刑的情节,均力求阐述详尽,证据有效有力,为迅捷出庭打好基础,从而实现出庭效果上的短、平、快。公诉部门应总结前期量刑程序改革中的相关经验,做好量刑建议、量刑辩论的相关工作,进一步落实量刑建议工作,以适应新《刑事诉讼法》对量刑方面控辩对抗有所加强的要求。
(四)强化后勤保障,摆脱办案困境
基层检察院应根据办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公诉部门编制数量和检察官职数,并注意努力保持公诉业务骨干的相对稳定。在完善机制、提高办案效率的同时,通过内部调剂人员力量、增加编制、招录速录员等办案辅助人员等措施,有效缓解案件数量增多办案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此外在硬件装备上也要做到向公诉等主要业务部门倾斜,抓好公诉部门的装备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网上办案,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五)注重素质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应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帮助公诉干警巩固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如组织干警集中学习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发放法条读本,开展新刑诉法学习研讨会,举办新《刑事诉讼法》知识竞赛,通过多种形式带领干警学习并掌握新《刑事诉讼法》。同时,积极开展针对公诉人的实战培训,着重提高公诉人庭审交叉询问技能,妥善处理庭审调查中证人证言、证据发生的各种变化,全面提高掌控庭审局面的能力。要切实增强办案人员对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的判断能力,增强量刑建议能力,增强对程序驾驭能力以及抗诉能力。通过实战夯实公诉基本功,提高公诉技能,从而不断提高相关办案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办案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问题,在确保刑事案件办案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刑事诉讼法》对于简易程序工作机制的修改,更好地保障了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同时,积极建立高效可行的工作机制,则使司法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使诉讼程度进行适当的繁简分流,从而进一步完善适用简易程序的法律监督,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检察机关的
重要任务和神圣职责;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刑诉法关于诉讼监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应对新刑诉法实施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推动检察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第三篇: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检察监督
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检察监督
--监所检察科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刑事诉讼法继1996年之后的又一次重大修改,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新刑事诉讼法,首先,要理解新刑事诉讼法立法精神的基本点。这次修改工作,秉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总结16年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坚持了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完善刑事诉讼中各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坚持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更加注意到了对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只有从立法原则上把握了新刑事诉讼法的精神,才能更好的更新执法理念。
其次,要把贯彻落实好新刑事诉讼法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刑事诉讼法与检察业务关系密切,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联系实际,扎实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第一,组织好新刑诉法的培训和学习工作
建议多措并举,把自学与集体培训、交流讨论的方式结合起来。可以邀请当地名师授课或者收听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集体学习;可以
1不同的办案部门之间针对典型案例进行联席会议讨论,比便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考试测评或者举办刑事诉讼业务竞赛;还可以部门为单位针对刑诉法修改的内容进行调研,在实践中探索改进工作方式。总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心刑诉法学习好、贯彻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加强完善检察机关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的机制
检察机关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在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同时,刑事诉讼领域的法律监督也存在一定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有待优化。笔者认为,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1、完善检察机关内部衔接配合机制
加强检察机关案管中心、侦查监督、职务犯罪侦查、公诉、监所检察、控告申诉等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建立内部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侦结反馈制度,形成监督合力。
2、建立健全与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相配套的制度机制
随着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通过,一些与其实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也迫切需要建立。如对检察机关使用技术侦查手段具体审批、运行程序和监督使用的规定;羁押必要性审查中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法院、看守所的信息沟通配合机制;社区矫正执行监督中监所检察部门与法院、司法局以及异地监所检察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都需要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3、突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监督活动
针对立案、侦查、审判、刑罚执行等环节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适时开展专项监督活动,争取每年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将专项监督活动和日常监督工作相结合,对在监督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必要时,上级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挂牌督办一些有影响、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不断推动刑事诉讼监督工作。
第三,完善配套法律、明确执法程序
新刑诉法的修改仍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出于现实的的考虑,有些条款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基于此,可以结合实践,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明确法律适用依据。譬如,证人的保护制度和强制出庭制度,逮捕、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条件的细化和完善。此外,也要明确执法程序,从程序的正义中彰显实体的正义。实践中,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刑事诉讼各环节的工作衔接制度,健全羁押期限告知、羁押情况通报、期限届满提示制度。改革完善换押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第二审程序需要的换押机制等。
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是提高检察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检察人员要以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互动为动力,深入学习掌握新刑事诉讼法,全面提升检察工作水平,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社会学习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问题
黄学鹏 6202112050 从社会学习理论浅析网络中的青少年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现今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相关犯罪和网络成瘾等问题,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野下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了家庭环境、网络环境和青少年自身观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能力对青少年问题的影响,以期有助于网络中的青少年问题的解决。
关键字:社会学习理论 青少年 网络道德 网络成瘾 网络相关犯罪
近年来,随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较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群体已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络道德缺失、网络成瘾、网络相关犯罪等问题突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通过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学习,发现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分析解决网络中的青少年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由美国当代心理学家A·班杜拉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旨在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进而解释人的行为并发现其规律。重点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的结果。这一理论主要由交互决定理论、社会观察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四部分组成。
1、交互决定理论
交互决定理论是在班杜拉突破传统行为主义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人为,个体行为和认知、社会环境三者之间是交互影响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公式:B:f(P*E),即行为(B)是个体认知(P)与环境相互作用(E)的一种副产品,三者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不同于机械的B=f(P,E)的关系。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某种因素会处于主导地位,但总的看三者都是同等重要的。
2、观察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后果间接地积累经验,即人类的学习过程既可以是直接的自身经验积累,也可以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间接地实现。同时该理论还进一步指出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在对榜样的观察后习得的,因而强调榜样在社会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3、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他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自我效能的强度决定着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推测判断,是个体行为(如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4、自我调节理论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将自己对行为和计划的预期与现实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节的过程。该过程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部分组成。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的调节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影响。
二、网络中的青少年问题简述
黄学鹏 6202112050
1、网络道德缺失
网络道德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社会道德在网络中的体现。由于网络的高自由度和隐蔽性,许多青少年会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完全无视道德的约束,随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盗版侵权、病毒破坏等等。笔者随机调查了部分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网站,发现在这些知名线上交流网站上网络道德缺失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在网友的评论中充斥着侮辱、谩骂性质的内容。前段时间,一个简简单单的豆腐脑是放卤还是放糖的问题就引发了著名的“咸甜之争”,发展到后面不同观点的网民相互之间谩骂争吵无休无止。另一方面,盗版侵权现象也在网络图书、视频、音乐等众多领域数见不鲜。同时,数年前还发生过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的事件。而上述这些事件中都主要活跃着青少年网民的身影。
2、网络相关犯罪
网络相关犯罪,主要包括网络犯罪和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犯罪。前者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主要是对他人电脑植入病毒或窃取他人信息。而后者的概念更为宽泛,指所有以互联网为工具进行的诸如诈骗、盗版、传销、恐吓、制造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络相关犯罪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这其中犯罪人员构成又呈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网络相关的犯罪当中。一方面是由于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认清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个人缺乏自制力,行事冲动等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3、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戈登伯格提出,后经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杨发展完善的,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的明显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其主要类型有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和网络信息收集成瘾五种。目前我国患网络成瘾的人群中,青少年占绝大多数且人数呈增长趋势。网络成瘾严重地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成长的重大问题。
三、社会学习理论下的青少年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学习,认为上述网络中的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共性。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而言,影响最为深刻的环境是家庭环境。父母亲是青少年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也是接触最多的人,其对青少年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部分家庭中的父母亲忙于自己的工作事业,往往忽视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诉求。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往往容易发生心灵扭曲,或变得脾气暴躁,到了网络世界中便到处对他人进行攻击,肆意发泄;或直接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手段,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犯罪活动中得到快感;或将自己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以期从虚拟世界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等等。
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求青少年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和道德教育,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什么好什么不好,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更多心灵上的关心和安慰,教育他们正确地利用网络,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面对网络世界时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正确态度。
(2)网络环境因素。我国的互联网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而我国的网络环境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它的发展速度。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许多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价值观念。青少年在这种不健康的环境之中容易受到污染、侵害,使其主观世界受到扭曲,从而引发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问题。同时,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高度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蔽性,与现实社会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处于这种反差之间的青少
黄学鹏 6202112050 年由于自身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当中发生扭曲错位,进而将自己沉溺于其中;这种反差同样能使青少年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伦理、法律等秩序视为一种精神枷锁,急于摆脱,因而引发网络道德缺失和网络犯罪等现象。
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加快网络环境建设的步伐,为青少年营造出一个合适、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形成文明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正当的手段引导网民和谐用语,营造高水平的网络道德环境。并且展开相关教育工作,加强网络相关知识、道德、法律法规和网络技术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在满足青少年正常网络需要的同时,建起安全有效的防护网,创建适于青少年的网络环境。
(3)青少年的观察学习能力因素。对榜样的观察学习是行为的主要习得方式。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当中,不能区分哪些行为应当学习强化哪些行为不应当强化。如在网络上发生口角时,在对方情绪失控开始谩骂时,下意识的像对方一样开始谩骂,将自己拉低到和对方一样的水平。久而久之便也喜欢在网络上骂人了。同时,传销团伙也利用青少年的这一特点,通过向青少年兜售其所谓的“成功学”理念,列举某某某通过该活动走向成功等手段,使青少年陷入传销组织当中。
因此,家庭和学校应尽力提高青少年的观察学习能力,积极地帮助青少年抵制网络上的不良现象,告诉他们这些现象的危害。同时,老师和家长当以身作则,成为青少年观察学习的榜样,让青少年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遵纪守法,学会面对现实生活。
(4)青少年的自我效能因素。自我效能强弱影响着个体面对任务时的动机水平和态度。现在的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将其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行、天赋不行;而获得成功时却将其归结为运气等外在因素。消极的归因使得这些人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极端心理。在面对网络时,因而会选择沉浸在其中;因而会选择放纵自己,抛弃道德对自己的约束;因而会觉得靠正常手段自己无法获得成功,从而铤而走险进行犯罪活动。
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让他们生出对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多给予其以鼓励,让他们积极悦纳自我,调衡理想我、应该我和现实我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以一种信息交流工具的心态对待网络这一新事物,全方位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5)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碰到一些挫折和打击。在面对这些挫折和打击的时候,有些青少年选择在网上攻击别人从而获得快感;程度深者,则选择在网上大肆散播谣言,有技术条件的甚至会选择制作病毒散播,报复社会;而另一个极端上的人则选择将自己隐藏在网络世界之中,想通过逃避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则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形成网瘾。这些都是青少年未能正确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
因此,学校和家庭有必要帮助青少年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形成对自我的清晰认识,并坚定自信心;其次,引导其形成正确地自我评价体系,不能放纵自己的同时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在具体情景中,结合自身情况给自己以积极的评价;
黄学鹏 6202112050
参考文献
《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评述》
赖昌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3;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积极心理学》
C·彼得森,徐红译
群言出版社
2010;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
赵敏,李莉
新西部
2010; 《优势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瘾问题探讨》黄卫湘
黑河学刊
2010 《社会学习理论下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 陈忍,朱守业
中小学电教
2012; 《网络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余向阳
暨南学报
2012;
第五篇:《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安娜卡列宁娜》《老人与海》《红与黑》《呼啸山庄》《基督山伯》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威尼斯商人》 《简爱》《十日谈》《神曲》《忏悔录》《鲁宾学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飘》《战争与和平》《复活》《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
二,简答题:(30%)
1,试述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创作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答: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史称“悲剧之父”。他的悲剧创作提倡民主精神,反对专制暴政。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悲剧着力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冲突。
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前406)其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古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最著名的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称为“三大悲剧”。此“三大悲剧”的产生过程就是悲剧由幻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在戏剧领域内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首先,它把悲剧重在写神逐步转到写人,把写理想化的英雄转变为写现实中的人,这是其最大的一个成就,亦是悲剧走向现实的标志之一。其次,三大悲剧强化了悲剧的批判倾向,将民主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专制的神权,甚至披露现实生活中人的虚伪、伪善、险恶的一面,从而强化了悲剧的批判倾向。再次,欧里庇得斯在戏剧领域里,首次涉及到妇女与爱情的主题,从而拓宽了悲剧表现生活的范围。最后,在结构方面,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改变以前那种人与神的冲突,而是写人与人的冲突,并且在人物的塑造上,创造了人物心理分析法,这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刻勒斯不可伦比的,他为戏剧的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
2,谈谈浮士德的形象及意义。
答:《浮士德》的主题是作者歌德将浮士德这一剧中人物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以主人公浮士德对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断追求为贯穿全剧的红线,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剧中形象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历史的道路:它是怎样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时期,探寻新的生活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展望到将来美好的远景。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的命运既是因果的又是宿命的,既是自主的又是他主的,既是乐观的又是悲观的,最终还是乐观的。
主要时代意义: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拖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三,论述题:(50%)
1,以作品为例试述莎士比亚创作的人文主义特征。
答: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2,为什么说《高老头》的创作体现了巴尔扎卡《人间喜剧》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答:《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 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
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