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时间:2019-05-12 19:4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第一篇: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中国农民工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这个问题既十分复杂,又表现出相当突出的独特性:一是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庞大,二是内部出现分层,三是城乡转移速度过快,四是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五是社会结构远远落后于经济结构。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帮助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最大限度地融入城市。也就是说,必须将这一问题纳入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视野来考察和研究,纳入国家推进城市化的全过程来部署和落实。农民工问题对城市发展与管理提出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许多重大的制度变迁几乎都与农民工进城有关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越来越体现在主要由农民工进城而形成的增长。不研究农民工与城市建设这个问题,不下决心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不可能实现。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本应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但在我国,目前三者是明显脱节的。城乡人口转移没能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变(非农化)和地域转移(城市化)的同步,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庞大人口在带来城市进步和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问题,对城市的发展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从目前的趋势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与父辈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对城乡差距、一城两制、身份歧视的不认同感比较强烈,维权意识、维权能力都在逐步增强。通过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发展和管理关系的战略研究,对现有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加快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进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采取的重要战略选择。

及时妥善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还可以有效延缓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缩小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的巨大差距。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8%,工业化是70%,城市化率大大低于工业化。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尽管已经工业化了,但没有在城市长期定居下来,往返于城乡之间。据测算,我国目前1.5亿外出农民工中,16岁—30岁的占61.6%。下大力气解决好这部分人的问题,不仅可以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而且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时间,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竞争力。

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路径选择

以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由农民到农民工,再由农民工到市民。“两步走”的历史进程,要求我们的城市发展与管理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农民工和其他市民的城市生活问题,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现代城市管理的理论

探索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并将其置于经济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等“多位一体”的宏大系统之中,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解决农民工问题既要统筹兼顾,更要量力而行。我国城市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城市建设方面的“历史欠账”很多,现行的管理与服务对城市居民尚且很不到位,服务总体水平也不高,很多问题还无暇顾及,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产品也严重不足。面对汹涌而至的“民工潮”,我们的城市发展与管理就显得更是力不从心。因此,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条件考虑城市化问题、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不仅要统筹考虑解决原有城市居民和从农村进城的新市民的问题,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水平,还要从大中小城市、从新老农民工的角度,分类、分层逐步解决,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的综合体系。

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对解决农民工问题具有关键作用。我国的大城市、一线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落差大的主要是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仅靠大城市解决不了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定居、就业和生活等问题。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理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扩张的重点。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放开中小城市户籍,向广大农民工敞开大门。农民工到城里打工,然后回到小城市居住和生活,既符合他们的进城愿望,也符合他们的收入水平。目前农民工还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只有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才能使农民工更加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避免印度、拉美等国家“城市贫民窟”现象的重演。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安排

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很不发达,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之后,主要靠血缘、亲缘、业缘形成生活圈和特定的生态群落。他们凭借老乡、亲戚、朋友等传统资源维持内部秩序,以特有的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状态对现行的城市发展与管理带来重大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变迁来实现新的平衡。

一是要创新城市的管理服务体系。整合相关制度,改善管理和服务,避免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成为一种坚固的结构性现象。在理念上,要重视人性化管理、建立引导机制、加强自主运作、强化社会共同利益。在方法上,不能把外来农民工当作对立面,搞制约式、防范式管理。在保障上,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以及住房保障等权益。

二是要加强农民工的分类分层管理服务。对于在城市有投资或有稳定工作及收入,购买了住房(或有稳定的租房),依法纳税,配偶和子女在城市工作上学,在城市工作生活超过一定年限(如5年)等,应该有条件、分步骤地对其提供市民化待遇,提高其基本的生存条件,加速社会融合。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农民工,应该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疏导,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要加强社会风险管理。农民工当前面临的社会风险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特别是老一茬的农民工,他们青春不再,不可能再靠体力、靠年轻挣钱,迫切需要加强风险管控。从总体上看,农民工面临的首先是就业风险,工作岗位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就业质量也不高,大多从事脏苦累险的工作。其次是工资风险,收入平均值总在最低工资标准左右徘徊,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却拿不到加班工资,工资拖欠成为社会“顽疾”。再有就是工伤和职业病风险。农民工多是从事高温、高空、高险、有毒有害的工作,有的工种直接危害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工伤待遇等难以保障。

四是要注重发挥工会在组织、引导、管理、服务农民工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应该而且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工会为农民工提供管理服务,既是职责所在,又有天然优势。工会组织网络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就在农民工身边,与农民工有天然联系。在我国社会组织不发达的现实背景下,其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目前我国基层工会组织184.5万个,工会会员2.39亿人,其中农民工会员8854.7万人,而且每年以8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包括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益、精神文化权益等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可以为农民工权利实现提供组织保障。从宏观层面看,工会是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重要一方,并与同级政府建立了定期的联席、联系会议制度。从中观层面看,各产业工会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之间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沟通机制。从微观层面看,工会可以就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与企业经营者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当然,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一个身份问题,更包含着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认同。工会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性在于,工会是职工之家,最易被农民工接受和产生归属感,能帮助他们尽快认同和融入城市。

第二篇: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不断的进入城市,那么对于他们如何让融入到这个城市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重点重视。如何妥善的解决农民工问题1,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至关重要。2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孩子随着父母进入城市,那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的关注。有关户籍制度3,家庭文化背景4,生活状态与教育状态5等等这一些因素都给留守儿童的融入产生了影响,在融合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冲突6,甚至是歧视等等,让孩子成为了城市边缘人7。因此,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要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8,消除歧视9。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

就业是维持生活的重要生存来源,但是近年来农民工在就业问题上屡遭难关。许多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在社会转型时期10,农民工无法适应而导致失业,此外,歧视也是导致工资低一个主要因素,学者郭继强也进行了探讨11。就业与社会保障12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平等就业的一个重要保证13。因此,学者田青松把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放在国家宏观政策中,对就业变迁做了深入研究14。而另外有学者则从社会工作角度去论述农民工就业问题15。浙江省农民工流入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也有学者针对其农民工做了研究,从就业状况,就业渠道,就业限制与稳定性,雇佣关系等方面写出浙江农名工就业状况,这就为我们建立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参考价值。16

三、住房问题

在农民工的住房地都存在着过度拥挤,公共设施差,空间分割等等问题,不利于农民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必定会产生影响。17 我们需要对城镇住房制度进行研究18,全面改善农民工的住房条件。19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12毛哲山.我国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述评[A].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 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A].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3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4林宇:《家庭文化资本与农民工子女成就动机内驱力》,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汤林春:《 冲突•建构•融合: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史柏年:《城市边缘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8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A].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9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A].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 10李长安:《转型时期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1郭继强:《工资、就业与劳动供给:对中国农民工低收入处境的理论分析》,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年 12杨佳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赵曼:《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 14田松青:《农民进城就业政策变迁:兼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地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10年 15戴均良:《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16葛正鹏:《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视角》,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17郑思齐、曹洋: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从经济增长与社会融合角度的研究[A].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 18郭玉坤:《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19吴立群.:半城市化中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与对策思考——以江苏省为例[B].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 农民工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社会保障意识比较低,经常发生工资拖欠,工伤无法报销的事件,这些问题政府监管不到位,自主意识不强,增加了农民工权利保障的难度,20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21 对于农民工权利的研究,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探讨。从社会学与法学角度,学者谢建社就农民工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教育权利和消费权利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展开研究。22 而学者刘小年则把中国农民工政策本土化,更具有现实意义。2

3农民工的医保问题是最突出的,其关系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但现在医保覆盖率低,区域利益也使得医保无法持续转移24,对农民工来说是一大难。所以,解决好农民工社会问题就要处理农民工的医保,养老保险25,工资拖欠,社会参与权等问题26,这才是关键。

五、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发展,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也进入一个新阶段。27农民工是有效地融入城市,还是被城市边缘化,是当前政府部门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28农民工融入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市民化问题29,这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就业是否稳定30,是农民工能否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前提。其次是户籍制度改革。31再次是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需要。32然后是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33最后是农民工公民权发展。34另外,农民工文化活动场所少35,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匮乏36。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我们还要特别关注“80后”这个第二代农民工群体。37许多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和记载农民工口述的方式38来研究这一问题。学者季文从社会资本视角来分析经济理性、个人理性之间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39

六、农民工返乡

笔者瑞雪·墨菲通过集中观察江西省内的三个村庄,研究农民工返乡40的影响。

2021佟丽华:《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8年 李中元:《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权益保护》,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22谢建社:《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3刘小年:《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4熊吉峰:《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2627王汝志: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供给的问题与反思[A].浙江金融,2011年

赵立航: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五大矛盾探析[A].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

钱文荣:《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8熊贵彬:《国家权力与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29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0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31扈立家:《中国户籍制度创新与农村城市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群言出版社,2007年 33江立华:《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4王小章:《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35马纯红:《农民工闲暇生活与城市社区建设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年 36黄进:《价值冲突与精神皈依——社会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7黄传会:《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38吕国光:《农民工口述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39季文:《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40瑞雪·墨菲:《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三篇:浅析城市天然气发展与管理

浅析城市天然气发展与管理前言

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为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燃气又是城市的生命线,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行业主管部门履行行政职能,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十分重要。天然气作为一种洁净的能源,是公认为未来世界普遍采用的燃料,随着燃气空调等新型燃气设备的技术逐步成熟,相对于电力、煤炭、燃油的经济性明显,再者由于价格稳定,天然气需求量节节攀升。据有关部门分析,未来几年随着“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川气北送”、“俄气南送”和进口LNG等工程的实施,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将快于煤炭和石油。按照国家能源专项规划,预计2010年天然气在能源总需求构成中的比重约为6%,需求将达到900亿m3,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2000亿m3。

随着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发展,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在城市燃气中的比例逐步萎缩,城市天然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已成为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现就青岛市天然气行业管理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供同行业主管部门借鉴。青岛市天然气发展基本情况

青岛市于2002年底引进了中石化中原油田天然气后,确立以天然气为主。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为辅的燃气发展规划。天然气的引进,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青岛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天然气的用气量成倍增长:2003年用气量为452万m3,2004年用气量为2566万m3,2005年在气源不足、限制用户发展的情况下,用气量仍为6610万m3。2006年在气源依然紧张的情况下,随着一些重点项目、奥运场馆的陆续投产,如颐中烟草新厂区、极地海洋世界等,用气量预计将突破1亿m3。天然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用气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迅速增长的用气需求,天然气供需和调峰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上下游燃气企业抢占市场、盲目发展的经营行为亟待规范,这给城市天然气战略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是燃气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天然气气源问题是制约燃气发展的瓶颈

从近几年供应情况和全国形势看,气源不足问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主要表现在冬季供气不能满足城市需要(青岛市冬季高峰用气为夏季的近3倍)。2004年—2005年冬季北京天然气告急,导致部分采暖锅炉无气可用,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05年—2006年冬季,西安天然气供应不足导致部分出租、公交车辆停运,城市交通受到严重影响,引起国家的关注。

尽管青岛市用气量不大,但冬季供气不足问题已经凸现。2005年—2006年冬季,全市日高峰用气为47.3万m3,而中石化日供气指标仅为29.5万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政府的大力协调和支持下,中石化依靠引进中海油渤海天然气,解决了2005年—2006年冬季供需矛盾。但青岛市燃气企业在采取限气措施情况下,仍供应自备气源630余万m3,占总供气量的10%。气源不足问题将制约青岛市今后几年天然气发展,影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及市区的天然气转换和燃气汽车发展等工作。

3.2 天然气应急保障能力薄弱

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和用户的增加,用气市场不断扩大,气源应急保障能力是摆在行业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一旦上游供气方出现事故,供气量大幅减少或中断,如无备用气源补充供应或备用气源量少,城市用气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轻则造成局部区域停气,重则造成整个城市能源瘫痪,影响社会稳定。

青岛市天然气供应目前只依赖一个气源方—中石化管输天然气,备用气源量很小。市区只有一个15万m3的调峰储气柜和20万m3的LNG备用气源,仅能保证部分区域调峰和应急供气,应急保障能力十分脆弱。所辖区(市)建有一定规模的CNG、LNG、液化石油气混空气备用气源,在现状供气规模下应急能力稍强。但备用气源长途运输受制于道路、天气

状况,风险较大。一旦上游气源供应出现问题,将迅速导致青岛市下游用户停供。如2005年12月12日至13日,中石化胜利油田设备出现问题,每天向市区供气减少3万m3,直接导致市区部分区域用户停供。

3.3 天然气上游供应和下游发展缺乏有效监控措施

今年是青岛市引进天然气后的第五年,在行业管理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天然气上游供应和下游用气市场发展缺乏有效监控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石化与青岛市供气企业一直未签订正式供气合同,在供气量和供气压力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燃气企业对气源方无法约束。另一方面,少数燃气企业在没有落实气源的情况下,为追求效益盲目发展用户,扩大用气量,导致冬季供气满足不了需求,致使行业主管部门的相关调控措施难以落实,最终使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如2004年黄岛区燃气公司在没有落实气源的情况下,发展了一批当地招商引资的大型工业用户,结果冬季不能保障供应,用户反映强烈,给当地政府造成很大压力。应对措施

建立合理的城市天然气气源供应结构和消费结构,注重天然气资源的落实、平衡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建立安全稳定供应、应急调峰保障的城市天然气战略储备体系,以提高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

4.1 多元化落实气源

(1)加快建立多元化气源供应体系,确保城市供气安全。各城市在编制燃气专项规划中,应树立多元化理念,建立多元、互补的天然气外部气源结构。青岛市规划天然气气源最终出路是中石化LNG项目,该项目已经立项进入前期工作,但进展不顺。我们将建议加强对该项目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早日解决气源出路。同时,青岛市还将积极争取引进中石油天然气,实现多气源并举的供气格局,解决目前供气单一依赖于中石化一家企业的不利局面。

(2)加强管网输配系统建设,增加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要研究跨区、市的天然气主干

管网互联互补的可行性,做到城市辖区内天然气统一接收、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青岛市已规划了覆盖市辖区的天然气高压管网、其最大的优势:一是可利用同一条管线统一接收中石化、中海油等不同方向进青的管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二是节约建设资金,该高压管网既是全市范围内的输气管道又是储气管道,并可实现统一调度;三是整合青岛市天然气市场资源,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用户,有利于降低天然气进气价格;四是有利于稳定供气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不同气源分别建设接收管线,造成管网重复建设、多头管理,不利于统一调度和安全管理的局面。

4.2 研究备用气源储气方案,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1)应根据各自城市特点,加快建设事故备用气源储气站,如LNG、CNG、LPG混空、LPG掺混人工煤气等。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城市燃气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在天然气日常供应时,可作为调峰气源发挥作用。另外可利用原煤制气厂、LPG储配站等建设卫星式备用气源储备设施,增加调峰和应急能力。青岛市为提高市区天然气应急保障能力,正在联系专业设计院编制备用气源方案及项目建议书。另外,青岛市新建管道燃气项目在审批时要求必须落实好气源保障措施,提高供气保障能力。

(2)制定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应根据城市供气特点,在全面掌握不同用户数量、用气性质、用气量的基础上,结合各燃气企业备用气源、调峰设施建设情况,综合分析,制定城市天然气事故运行应急预案,明确在不同的供用气缺口情况下,如何调配天然气量,进行具体的限、停气操作,以保障居民用户和重点用户的用气需求,维护社会稳定。

4.3 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天然气供需平衡机制

(1)加强天然气供应和需求侧的调控管理,实现供需平衡。按照气源总量,科学制定天然气发展计划,做到有序开发利用。为应对青岛市天然气气源不足的局面,根据上游供气情况,严格控制发展工业和商业用户,特别是用气大户,发展日用气量1000m3以上的用户实行市级审批。同时调整用户结构,适量发展冬夏均衡用气和使用双燃料的用户,鼓励冬季使用替代能源。削减季节供气峰差。为及时掌握全市用户发展情况,掌握天然气供用气情况,青岛市实行了全市天然气供应日报制度和用户发展月报制度,提高了用气市场的控制能力,做到了知己知彼,从容应对。

(2)以价格杠杆调节天然气供需矛盾。青岛市尚未确立天然气价格体系,下一步将根据用气性质尽快确立民用、商业、工业等各类用户销售价格,并结合上游气源出厂价格和管输价格调整,适当提高天然气现行销售价格,建立与上游气源价格联动的机制。研究实行季节差价和阶梯价格的实施办法,缩小季节供气峰差,倡导节约用气。

4.4 督促上下游企业签订供气协议,规范供气行为

天然气引进后,中石化方面一直未和青岛市燃气企业签订正式供气协议。去年中石化引进中海油天然气后,在山东省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草签了临时供气协议。但协议存在不合理条款,如缴纳资源保证金等。为加强对上游气源方供气行为的约束,今年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我们将按照省政府的统一安排,督促中石化方面与青岛市企业签订规范的供气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约束中石化稳定、保质供气,保护青岛市企业合法权益,维护稳定供气局面。

(本文作者:吴云昌 张 翔 青岛市燃气管理处 266071)

第四篇:社会资本与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问题探析

社会资本与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长沙市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农民工就业所处的“边缘化”位置具体表现在起点排斥,过程排斥,结果排斥三个方面。研究表明农民工社会资本拥有的多少和他们在就业中所遭受到的排斥存在很大的关系。为农民工建立顺畅的城市网络融入机制,提供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排斥;农民工;社会资本

一、导言

1、研究问题的提出

城市农民工这个群体从出现之初就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作为城市的一个边缘群体,他们从事着次属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凡是此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自然成为地位较低的收入阶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关注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民工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民工在就业领域受到排斥呢?本文通过研究,阐述社会资本和农民工就业排斥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本文使用近年来社会研究中常用到的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一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排斥”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法国,是由雷纳尔(lenoir)1974年在其出版的一本书里首先提出了“社会性地排斥”(socially excluded)这一概念。[1]李斌博士对社会排斥的定义是: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2]本文主要采取这一定义来研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问题。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2006年3月对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城市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对象是进长沙市务工的农民,本文中的研究对象——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几个领域。本研究资料收集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少量的个案访谈。调查过程中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了长沙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岳麓区,再从这个区中选取较2个社区,并确定了个社区的样本数量,然后按定额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者。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87%。本文对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二、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研究

1、农民工就业起点排斥状况及分析

农民工就业中的起点排斥在本研究中指的是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对性别、教育程度,地域的限制,以及社会网络关系对这一群体择业的限制。(1).性别排斥现状及分析

有学者认为,农村外出打工妹,是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流动群体中的一部分,她们属于弱势中的弱势——“双重弱势群体”,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于城市男性农民工。[3]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就业过程比男性低将近20个百分点,女性农民工在就业中处于十分弱势的状态。

表一

用人单位在性别方面的要求(%)

N=271 无明确要求

男 女 Total(2).教育程度排斥现状及分析

教育作为现代人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人们地位获得的基础,实现向上流动的一个资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相对于在农村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其受教育程度较高,是农村社区中的“精英群体”,而他们在城市里从事的大多是一些对受教育程度要求不高或无明确要求的工作,多半是城里的低保障,低工资,低水平的工作。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群体的教育程度有34.4%的“无明确要求”,除此之外,要求高中的占21.1%,要求初中教育程度的占36.5%,大专或大专以上与小学的比例很少,分别占6.0%和2.0%。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农民工也只能在有34.4%无明确要求的用人单位工作,很难拥有实现其向上流动的机会。

表二 用人单位对教育程度的要求(%)

N=273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技校、职高)

频数 5 100 58

百分比 2.0 36.5 21.1

频数 168 77 26 271

百分比 62.1 28.4 9.5 100.0 大专或大专以上 无明确要求 Total(3).地域排斥现状及分析 94 273

6.0 34.4 100.0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见表三):当进城农民工和当地人竞争同一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比例不小,即农民工群体在参与竞争就业之初就开始受到排斥,这种排斥的比例不容忽视。从表中我们看到,有30.7%的农民工对这个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有42.3%的农民工“不清楚”处于“模糊状态”,只有27.0%的选择了“不是”。

表三 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情况(%)

N=270

是 不是 不清楚 Total(4).社会关系网络排斥现状及分析

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信息渠道来源主要是靠血缘、地缘关系,通过亲戚、老乡、熟人获取工作(见表四),他们进城务工缺乏及时、有效、真实可靠的就业需求信息。由于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有限,对城市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不高,获取信息比较难,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所造成的。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我们“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各不相同”。而这样的“差序格局”表达了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4]从问卷调查数据中显示出来农民工在就业之初——找工作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就是这种以个人为中心,从中心格局向外,成员关系从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化,其所获社会资源也就相应递减,隐性中受到了社会关系网的排斥。

表四 农民工获取目前工作的渠道(%)

N=271 方式 个人直接申请 亲戚、朋友介绍 通过当地政府

频数 85 88 7

百分比 31.4 32.4 2.6

频数 83 73 114 270

百分比 30.7 27.0 42.3 100.0 老乡介绍 职业中介所介绍

其他 Total

2、农民工就业过程排斥现状及分析

10 17 271

23.6 3.7 6.3

100.0 农民工不仅仅在找工作之初就受到排斥,在工作过程中往往有一种被歧视的感受,这样使得农民工群体的自我认同感很低,容易造成一个个的“落单者”。以下是对农民工群体打工期间被歧视经历和自我认同的现状分析。(1).被歧视的现状及分析

从表五中我们看到只有25.4%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从来没有被人歧视的经历,而有22.8%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经常有被歧视的经历。51.8%的农民工偶尔有被歧视的经历,也就是说有74.6%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有过被歧视的经历。这样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农民工在从事城市次属劳动力市场中那些大部分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时,不仅没有受到尊敬,反而受到歧视。这样的不平等状况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这种被美国社会学家帕金称之为“集体性排他”的现象不加以逐渐地消除,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也背离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表五 农民工打工期间被人歧视的经历

N=274 经常有 偶尔有 从来没有 Total(2).就业中的自我认同现状及分析

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往往因为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与农村中的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差异而产生文化震惊,这种文化震惊使得其很难对自己的身份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很难适应城市就业及生活环境。从表六中我们看到有12.7%的农民工对于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处于“不清楚”的状态,有16.2%的人认为自己是“半个城里人”即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处于模糊状态。就业中的低认同感往往对农民工的下一次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频数 62 142 70 274

百分比 22.8 51.8 25.4 100.0

表六 农民工自我认同感(%)

N=273 农村人 城里人 半个城里人 不清楚 Total

频数 179 15 44 35 273

百分比 65.5 5.6 16.2 12.7 100.0

3、农民工就业结果排斥现状及分析

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大量存在着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基本权利的现象。其中包括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和社会享受权等。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工资也被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将其具体化为两个问题:薪水排斥现状分析和升迁机会排斥分析。(1).薪水排斥的现状及分析

有学者认为农民工在进城后,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排斥。这是因为农民工的双重身份在经过一系列的市场博弈后,最终反映为:农民工的工资构成中没有包括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子女教育费用。所以,工资并未完全反映出农民工所从事工作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用工单位给城市劳动者和农民工同工不同酬,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收入仅相当于正式职工的一半,甚至更少。[5]从表七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在275个有效样本中,有139个(占样本总数的50.4%)农民工的工资和本单位从事同职业的当地人一样多,有136个(49.6%)的回答是否定的。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却有49.6%将近一半的农民工得到的工资和当地人不一样,在就业结果上受到排斥,况且这还是有形的明显的工资,我们还不清楚在其他待遇方面的差异比例有多大。这样的局面值得我们深思。

表七 农民工同工同酬情况(%)

N=275 一样多 不一样 Total

频数 139 136 275

百分比 50.4 49.6 100.0(2).升迁机会排斥的现状及分析

从表八中,笔者发现在有效样本中,有56.4%的农民工当和本单位工作的当地人表现一样时,升迁机会还是一样的,这样的比例让笔者感到欣慰,同时又有32.5%的认为当地人的升迁机会多一些,这个数据也不容忽视,同样的表现下出现如此大比例的不平等值得有关部门引起重视。

表八 农民工升迁机会分析(%)

N=275

自己的升迁机会多 一样的升迁机会 当地人升迁机会多

Total

频数 31 155 89 275

百分比 11.1 56.4 32.5 100.0 三.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排斥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从场域角度来描述社会资本的,用布迪厄自己的话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社会资本是场域的原动力,场域变化的原因都发生于社会资本。因为社会资本不仅是资源,更重要的是权力。[6]从布迪厄关于场域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因为缺乏可以支配的城市社会网络场域,因此在就业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也就是,这一群体没有能够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本(资源和权力)导致支配场域权力的剥夺。

城市农民工这一群体之所以在城市社会网络中遭到排斥主要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对较少造成的。笔者认为解决城市农民工在弱势地位,必须解决他们社会资源占有贫乏的问题,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顺畅的城市网络融入机制

帕金在提出“集体性排他”时认为,集体性排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共同集团”,由于这个共同集团是被整体排斥的,它必然会做出比较激烈的反应,由此会激化社会矛盾。[7]从研究中可以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域等这些“集体排他性”因素的存在都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选择,薪酬以及升迁机会的“瓶颈”。从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业、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劳动力密集、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这样一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农民工自身所背负的“身份标签”引起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排斥“他群体”的偏见,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资本之外,以维护“我群体”的利益。同时,农民工也将这样一种就业排斥状况内化,形成“客观性社会排斥”。解决目前农民工所处的困境就需要从制度上建立顺畅的有利于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增加的流动机制,通过相应的法规增加农民工在城市网络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如彻底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男女同工同酬,特别是从物质补助上向农民工倾斜,降低他们维持在城市网络中的经济成本,使他们逐渐融入到城市网络中,而不是被“边缘化”。2.提供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科尔曼指出,信息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形式之一,个人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社会关系便构成社会网络。[8]城市农民工处于相对封闭性的社会结构中,获取就业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都很有限,直接影响了他们获取城市资本的可能性,导致了他们在城市就业中被排斥的局面。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帮助农民工收集、筛选就业信息,使他们从非正规就业逐步向正规就业转变,并大力协助推荐农民工就业,建立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的动态网络系统。格拉诺维特曾在研究中发现:个人求职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其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强关系)获得,而是通过一般朋友或熟人(弱关系)介绍的。也就是,通过弱关系增加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的意义是重大的。[9] 3.引导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所受到的排斥一定程度上是由农民工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导致的社会资本占有的贫乏。改变农民工“先赋地位”带来的城市就业中的不利因素,首先可以通过再教育提高农民工素质和专业技能,如相关部门无偿提供提高农民技能等内容的培训,召开农民工就业专场招聘会,促进这一群体获得重新的“自致地位”。其次,农民工需要习得城市文化与行为规范,遵循城市网络的游戏规则,与更多的人打交道以扩展自己的交往半径。

参考文献

[1] 周林刚.论社会排斥[J].社会,2004(3):P58-60.[2] 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2(3):P106-108.[3] 吴鲁平俞晓程.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特征及其后果[J].中国青年研究,2004(9):P7-24.[4]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P25-30.[5] 冉宏伟.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4):P85-89.[6]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P134-139.[7] 李强.城市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美]詹姆斯.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9] 赵延东 风笑天.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P144.

第五篇:知识建构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

“十二五”小计教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有效上课---知识建构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学习总结

“十二五”以来,预设与生成走进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春意盎然。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发展服务,现将阶段总结如下:

1、让课堂因预设而美丽。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怎么预设课堂呢?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设计问题生成单,但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点空白,留足自主思维的空间。这样能有效地给课堂的生成创设富有弹性的空间。

2、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生成比简单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因为生成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那么,课堂有效的生成该怎样努力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应该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可以凌驾于学生之上。

其次,要改变教师以教为主的思想,变为学生以学为主,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变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

再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已。

最后,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有效。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地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体现“教师搭台学生唱”的理念,学生分组科学合理,各小组学科组长及组员的职责明确,教师通过“问题、对话、刺激、训练、指导、评价”等方法,启发学生大胆探究、交流,寻找问题答案,并在组内形成共识,然后通过各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质疑问难,教师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高效教学。最后,为避免组员对学科组长产生依赖性,学科组长由组员轮流担任。

4、精讲点拨。课堂教学的步骤,首先是学生自学,然后是小组讨论,之后是全班讨论,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解决,教师讲什么,讲多少取决于学生掌握的情况,教师的精讲不仅是解答问题,也包括规范学生的一些概念、步骤等,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方法。

5、强化课堂训练。(1)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基础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坡度,设置三级训练题:A级,基础性题,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题,即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题,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学科综合。

(2)实行分层训练计划。对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习题的难度和数量分层要求。

2012年8月

下载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学视野下的农业科技交流与中国农业发展

    历史学视野下的农业科技交流与中国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1-7-15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姚兆余 赵建锋 潘云 为了深入探讨农业科技交流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揭示中国......

    5.3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当前,在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不少省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竞争力战略选择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弄清:“文化强市”的重心是什么。是建设一流的标志性文化......

    社会学习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问题

    黄学鹏 6202112050 从社会学习理论浅析网络中的青少年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现今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相关犯罪和网络成瘾等问题,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野下......

    国际化视野下的科技园区发展

    国际化视野下的科技园区发展 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作为各国经济与科技发展重要源头的科技园区,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创新,推动世界各个科技园区的......

    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

    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 王琴 摘要:“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

    有效上课—知识建构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

    学习《有效上课—知识构建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心得体会 猫场中学:高显国 通过对《有效上课——知识构建型视野下的思考问题与对策》的学习,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万事德为先,尤......

    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农民工 调查时间: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31日 调查地点:重庆巫溪、重庆大足、四川、甘肃 调查方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

    后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关于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经济逐渐复苏之际,农民工数量仍然相当庞大,但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也令人担忧,医疗保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