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

时间:2019-05-12 02:4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

第一篇: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

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

王琴

摘要:“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同处和契合点”①。本文试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蓝本,浅论其对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的跨文化影响。关键词:家族史 人物

结局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梁启超也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而“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②可见,小说以其海纳百川的、百科全书式的包容性记录着一个社会、民族在历史长河里前进的艰难,并以此作为唤醒民族觉醒的投枪匕首。因而陈忠实与马尔克斯两位流着不同文化血液的作家,都在不同时空中共同选择利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通过相似的主题选择——家族兴亡史,用史诗般的篇章结构小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滋养小说底蕴,揭示着各自民族在历史进程里的沧桑与阵痛,同时在作品中寄寓着作家追求本民族发展进步的殷切希望。

《一》家与国的纠缠

国与家从来就是源与流的关系,千万条涓涓细流汇集起来便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家是国的具象化,是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镜子。1966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耗时18个月之后,完成了名作《百年孤独》并掀起了拉美“文学爆炸”的狂潮,并将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推向世界。而在三十年后的东方,中国作家陈忠实也以其厚积薄发之作《白鹿原》名噪中国文坛。在经历岁月的沉淀后,不难发现两部作品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最突出处在于两位作家对题材的选取上,《白鹿原》与《百年孤独》都共同选择了“家族盛衰史”这一母题,即以一个地理空间为中心坐标,以家族发展变迁为窗口来窥伺和见证民族的发展变化;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曾经的一段悲惨壮烈、不堪回首的历史,借助一处具体的地点予以表现。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借助马孔多小镇上的移民—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多米诺骨牌般的命运展示着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表现了拉美人民的苦难和对幸福、自由的向往。小说从马孔多的创建开始着手:老布恩迪亚因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害怕生下带猪尾巴的孩子而上演了拉美版的“出埃及记”,远走他乡,最后在马孔多扎下根来。在这里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自给自足地繁衍着后代,但是无可避免的也遭受到了天灾人祸的侵袭:自由派与保守派间的斗争,引起了旷日持久的国家内战;同时,香蕉热、持续四年多的暴雨等天灾都让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卷入其中。最终注定要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轮回,家族第六代子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与姨母阿玛兰塔·乌苏拉乱伦后,生下了带猪尾巴的孩子,这孩子次日就被蚂蚁吃掉了,阿玛兰塔·乌苏拉也血崩而死,孤独的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走在街道上,一阵飓风袭来,他带着他们先人创建的马孔多小镇一起被飓风刮走,他们从零开始,又回到零,完成了命运的循环后彻底在人类历史中走出。

再观陈忠实的《白鹿原》,它以陕西渭河平原上素有 “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视觉中心,以白鹿两个家族间三代人的人生历程和恩怨情仇为材料,以当时风云变幻的时代政治为佐料,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展再现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和心酸,也在一定层面反映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农业文化所遭受的工业文明的撞击。小说从作为未来族长的白嘉轩的婚姻魔咒开始逐渐展开,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作为小说的线索,描写了白鹿两家三代人在十九世纪那段动荡年代里的坎坷命运。白嘉轩六娶六丧,最后在以不光彩手段得到鹿家埋有白鹿精灵的慢坡地并将其亡父之坟迁往该处后,他的命运开始好转,但仍步步惊心;与鹿子霖的争斗伴随着他的一生,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白孝文走向堕落,宠爱有加的女儿百灵走出家门到死也不曾归来,瘟疫横行、匪兵侵扰也在考验着作为族长的他。而鹿子霖较之白嘉轩,可以说命运更为悲惨:在白嘉轩面前,他有一种天生的自卑,寄予厚望的两个儿子,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革命道路,一个战死在抗日的疆场,一个不知生死,而自己最终也疯癫到死。同时,伴随着外敌入侵,古老的中华大地到处硝烟弥漫,而关中白鹿原上自耕自足的农耕文化,始终不可能与国家脱节,先是朱先生配合国家硝烟政策,亲自驾犁出去罂粟;接着是辛亥革命后没了统一政兵时权匪的侵扰;再来是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有了现代政权的入驻;最后是国共内战。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大革命,瘟疫横行,国共内战……白鹿村在家仇国恨里颤栗着。

国与家,从来不可分离,国是大家,家是小家,但也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个小家,大家才有了根基。所以,陈忠实与马尔克斯两位作家不约而同的借助小村与小镇,织就了两个民族的历史寓言,从而欲达到“新一国之民”的目的。

《二》人物形象—魔幻与现实的交织

千万个家构成了一个国,而一个家则需要由一个个活的灵魂组成,家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而人则是历史发展的依托。在两部小说中,作家都通过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法,即都用了虚实结合的人物塑造手法,通过实在的人物与灵异事件相结合方式,塑造了相似的人物类型,从而创造了系列既真实又虚幻的人物形象去再现各自国家当时的那段历史。在《百年孤独》中,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魔幻色彩,无论是马孔多创建人老布恩迪亚,还是可算作小说中唯一正常人的乌苏拉,在他们身上处处充斥着魔幻因子。反观《白鹿原》中人物形象,也时刻可见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踪迹,这可以说是作家以世界性的眼光与胸怀,自觉接受外国文学熏陶的结果。

首先,在《白鹿原》里的女性形象方面,作家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着重塑造了百灵和小娥两个较突出的形象。作者将百灵作为带有神喻色彩的白鹿精灵的化身来写,在她出生时有百灵鸟的鸣叫,暗示着这个女子的非比寻常,她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勇敢追求自己心中所想;但就是这样一个精灵,也不被那那混乱的年代所容,也含冤而死,死后精魂重返白鹿原上,这些都让人不得不想起《百年孤独》里裹毯飞升的蕾梅苔丝,她们都一样的“出淤泥而不染”,都以适合她们身份与文化背景的方式离开这个阴暗的社会,以此对冷酷的社会作无声的控诉。而被公公杀死的小娥,则让人联想到庇拉·特内拉,一样的因与家族里男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而被社会所唾弃:小娥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庇拉·特内拉与霍塞·阿卡迪奥、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不同的是她们的最终结局:一个惨死后魂魄复仇,而另一个则是背负着苦难度过一生。

其次,在男性方面,《白鹿原》的人物形象也可在《百年孤独》里找到原型。具有预言家色彩的朱先生和一生为无产阶级革命奔走的鹿兆鹏分别让人想起梅尔基亚德斯和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朱先生的一生与梅尔吉亚德一样充满魔幻色彩,他们都是先知式人物,其行为也多为时人所不解:如晴天穿雨靴,对自己死后的安排等;再看鹿兆鹏的人生际遇,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更是极其相似,外族入侵,党派斗争,血腥内战,使得他们一生都在为战争所累,与家庭决裂,且都没有好的结局。

《白鹿原》通过对历史和家族生活形态还原式的描写,“再现了生与斯,长与斯的人们在其活动中所形成的传统习俗、文化和生存方式。”小说塑造了致力于自强不息,奋力打拼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赋予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追求和生存方式,但是儒家的“仁义”观在动荡的国家政治现实面前显得过于残酷和保守,轻视个体生命和自由,演绎出家族种种生存危机。作者通过对一系列人物的生存方式的描写,向人们再现了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对新生的生存方式的压制,也使人们看到了要改变一个落后的民族生存方式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勇气。

(三)不同的结局,同一的希望

虽然陈忠实和马尔克斯都是在文化寻根的历史背景下,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借助家族这一母题,到人类生存的原始状态中去寻找民族前进的动力。都以“一个家族和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成为民族的缩影,从而折射出落后的国民性和狭隘的文化传统”②但是由于两位作家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明相异,使得两部小说在家族的结局处理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白鹿原》中处处是“忠善仁义”的流露。作为族长的白嘉轩更是以德服人、处变不惊的儒家文化的代表。面对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进入,他用漠视的态度固守着传统的文明,村中一切事物只按族规行事;面对伤害他身心的黑娃和白孝文,他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祭祖归宗,体现了儒家宽容的文化传统;同时,他身上也有着太多的儒家糟粕文化,如守旧。白嘉轩是几千年中华儒家文明的代表,这一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所以在小说的结局上,与布恩迪亚家族的消失不同,即使在结尾白嘉轩的死对头—鹿子霖死去了,他仍然坚挺的佝偻着背活着。他的活着,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文化寻根”热潮中“根”的界定,不论时代风云怎样剧变,这一“根”始终是维系着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而《百年孤独》则不然,拉美是一个文明进程相对较短且落后的地方,因而当现代文明的火种到来时,作家希望落后的拉丁美洲能在现代文明的火种中获得新生,所以,作家让马孔多这个孤独小镇在经历百年的沧桑风雨后被飓风席卷而去,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以期在毁灭中获得永恒的新生。

小说结束了,但两个民族的历史并未终结,无论是依靠既有文明继续前进,还是丢掉过去重新来过,作家都对民族的未来寄予了殷殷期望。陈忠实与马尔克斯都以各自的民族历史为题材却又超越历史,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把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创建了一个浓缩了的丰富多彩的梦幻般的社会,写出了各自民族的发展悲剧,在荒诞中隐含着作家对民族**苦难的深深同情。

参考文献: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11.姚鑫隆:《文化的根与民族的秘史—《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比较》,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二期

胡莹:《魔幻的土壤 孤独的百年—《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比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第二篇:集体无意识的殉葬品——比较《百年孤独》与《白鹿原》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巨著《白鹿原》与《百年孤独》,都在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中国作家陈忠实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高度上,对生存的地域进行了深沉的审视与反思,以深刻的洞察力谱写了民族史诗,获得了巨大成功。文章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观点比较两部作品,从群体意识、革命意识两个方面对比发现二者在探讨民族文化、人类命运上有极大的相似处:那就是两个民族共同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导致国家发展缓慢的沉重障碍。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白鹿原;百年孤独;民族

集体无意识下的殉葬品

—比较《白鹿原》与《百年孤独》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于二十世纪初提出的理论,后被文学批评领域广泛与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荣格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与信徒,后因学术观点不同而决裂,自立门户创立“分析心理学派”。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根据弗氏早期的观点,人的心理由无意识、潜意识、意识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欲望、本能的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无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型、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非语言性、不可知性。无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类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包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命运。” ①在后期,他的理论稍有修正,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相当于无意识理论。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所代表的就是理性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调节二者的冲突。它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与“本我”处于对立地位,它不仅使“本我”满足得到推迟,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满足,它指导“自我”却限制“本我”的行动。②它遵循到道德原则。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无意识不仅仅包括个体意识,还包括更为重要的集体无意识。按照荣格的理解,“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种遗传既包括了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也包括了文化历史上德尔文明的沉淀。” ③它同个体无意识的区别有二:一是它不是个体后天可得的,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的;二是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可以“召回的”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①这种无意识并非来源于个体,也不是后天获得的,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群体的共同心理,普遍适用于每个人身上。

简而言之,“集体无意识”就是“集体不自觉的意识”,是人类生存本能和文化传统在历史中的传承。它渗透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中和风俗习惯中,难以觉察又无法割舍。正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本民族人对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对思维方式的认同是不自觉的。

《白鹿原》以中国西北一个名为白鹿原的古老地方为背景,以白、鹿两姓同一家族内部的明争暗斗为线索,展示了古老平原从清末至解放初期五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历史和民族沉重命运;《百年孤独》则描写了虚构的小镇马贡多从建立、繁荣到灭亡一百多年的历史,记叙了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布恩地亚七代人浮沉的经历,揭示了拉丁美洲贫穷、落后的深层原因。

虽然两部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但两位作家都是从一个家族的兴衰去折射整个民族的命运,以一个村庄和小镇来见证国家的滞重,从而探讨民族发展缓慢背后深层的礁石。无论是《白鹿原》还是《百年孤独》,作品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心理状态都具有相似性,即白鹿原和马贡多的人们都在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下,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道德化的“自我”,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是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的巨大障碍。他们都是集体无意识的殉葬品,是民族文化劣根性的受害者。

一、集体无意识之愚昧的群体意识

《白鹿原》和《百年孤独》所描绘的虽是彼此各异的世界和文化传统,但作者都立足本民族生存的土壤,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上,以对生活深刻细微的洞察力剖析了白鹿原和马贡多的群体意识。

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白鹿原上典型的群体就是内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斗争的历史,王朝更替、朝代兴亡,内讧是始终斩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主人公白嘉轩是作者陈忠实精心塑造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他信奉儒家的“仁义”思想,处处以“仁义”行事。白鹿村的小姓李家寡妇因为家贫,也找到他希望能够把六分水地卖掉。白嘉轩慷慨激昂地说:“孤儿寡母,甭说卖掉,就是周济三五斗也是应该的。加上五斗!” ④辛亥革命时期,县长史维华“按人按亩收印章税”,赋税严重。白嘉轩鼓动鸡毛传贴,为民请命;他对待长工鹿三也至仁至义,如同一家人,丝毫没有主人贵族之气,称呼鹿三为三哥;鹿三之子黑娃到了上学的年龄,白嘉轩主动热情地帮助黑娃上学,“叫黑娃明早就去上学。给徐先生的五升麦子由我这灌。先生的饭我也管了。”然而就这样一个人格高尚之人为了能够家族兴旺,设计夺取鹿子霖一块被他无意间发现有白鹿精灵的土地。他以家道不济为幌子,向鹿子霖出售二亩水田,条件是以鹿子霖的有白鹿精灵的坡地交换,不知底细的鹿子霖上了当。计划成功后“他的心里也是一片翻滚的波澜,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的风水属于他了。” “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此项买卖土地中的秘密。”小说这一细节看似“对白嘉轩形象似有损失”,然则这一笔极其真实。不仅刻画了复杂的人性,而且透露出人灵魂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即内讧。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下的封建宗法农村,重视家族的利益,家族的繁衍和兴旺是第一要务,为此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于是内讧就不可避免。

白鹿村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鹿子霖,也是一个显赫的地主,他的财富不在族长白嘉轩之下。家里雇佣着长工,有两个儿子,妻子贤惠。按说这样的生活无忧无虑,没什么大的波折,即使做不到清静无为,最起码也可以安贫乐道。事情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反映内讧性质的古老箴言 “一山难容二虎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始显露它的狰狞面目。鹿子霖因为与族长的位置无缘,影响力和号召力均不如白嘉轩,心理极度不平衡。为了能够压制白嘉轩,在村里占到上风,彼此明争暗斗,使用各种阴谋。他怂恿同样对族长恨之入骨的情妇田小娥去勾引诱惑白嘉轩长子白孝文,“你得想办法把他那大公子的裤子抹下来。那样嘛,就等于你尿到族长的脸上了!”长子的位子十分特殊而且重要,尤其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封建等级最高的皇族内部,对于继承人的选定自古就有“立长不立幼”的说法。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白鹿原,作为社会的缩影,也不例外。白孝文是长子,“由孝文将来统领家事和继承族长是合法而且合适的”,白嘉轩对他的期望和寄托是可想而知的。鹿子霖正是抓住这一点,从而打击白嘉轩。后来田小娥成功地把立场不坚定的白孝文拉下水,果然对族长白嘉轩造成了一个沉重的打击。鹿子霖和白嘉轩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也没有不共戴天的生死世仇,俩人在表面上还都过得去。只是为了所谓声望和虚荣,就策划了让人触目惊心的阴谋。鹿子霖本人永远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真正意义,正如白嘉轩所说:“一个槽道栓不下两匹叫驴,一窝蜂里容不得两个蜂王。”他们不会思索这句古老流传的俗语的正确与否,只是按着传统的思想去做事情,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就这样生活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被集体无意识同化,泯灭了自己的人性,身处泥沼而不自知。

与白鹿原的群体意识不同,正如《百年孤独》小说题目所暗示,整个马贡多小镇和布恩地亚家族处于一种孤独的群体意识之中。马尔克斯通过描写布恩地亚世代相传而又荒诞不经的历史,揭示拉丁美洲民族散乱无序的集体孤独心态是造成拉丁美洲保守、愚昧、落后的重要原因。

布恩地亚家族的七代成员都长期生活在在我封闭的孤独之中,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既没有感情沟通,也就谈不上了解和信任。书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经过了战场的血雨腥风,没有变得勇敢,反而更加孤独。因为孤独,所以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在他回到自己的家时,还命令士兵在各个房间搜查了一遍。甚至还传达了这样的命令:“在他的卫对没有在屋子四周布置起警戒线之前,任何人—包括乌苏拉在内—都不允许靠近离他三米的范围内。” ⑤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中。他并没有致力于改善家庭的关系,也没有做什么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只是反复制作小金鱼打发时间。“他用小鱼换来金币,接着又把金币换成小鱼,这样循环反复。”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重复。他的目的既不是获得利益、振兴家业,也不是热爱艺术、制作工艺品,本质上就是为了排解孤独。尽管“他制作小金鱼时的姿势扭曲了他的脊背,加工物的细致损坏了他的视力。”但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全神贯注却赐予了他精神上的宁静。”

孤独使人隔绝,变得冷漠,没有接受爱情的能力。阿玛兰塔深爱着钢琴师克雷斯庇。当克雷斯庇与雷蓓卡相恋时,她痛苦的难以自拔甚至不惜采取极端行为去阻止两个人成婚。当她终于能够与克雷斯庇在一起,并且“谁都不会怀疑他会使阿玛兰塔成为幸福的妻子。”可是当皮埃特罗·克雷斯庇郑重地对她说:“我们下个月结婚吧。”阿玛兰塔却出人意料的说:“别天真了,克雷斯庇,我死都不会跟你结婚的。”最后痛苦的克雷斯庇割腕自尽。阿玛兰塔这一举动,看似不近情理,实则在意料之中。她并非是为了报复克雷斯庇曾经对她的拒绝,而是孤独的本性已经使她没有能力去接受、也无法接受别人的爱。正因为如此,爱慕她多年的马尔克斯上校反复向她表白想娶她的愿望时,她也一口回绝了。“尽管她此时想见他想的要命,但硬是以毅力克制自己,不出去同他见面。”正如乌苏拉在晚年时对阿玛兰塔的洞察时所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她无强烈的爱情与不可战胜的怯弱之间的殊死搏斗,而最后却是那种荒谬的恐惧占了上风,阿玛兰塔的这种害怕的感情始终凌驾于她自己那颗备受磨难的心。”因为孤独所以恐惧,恐惧导致更加孤独。阿玛兰塔日纺织夜拆裹尸布,借此打发排解孤独。

无论是制作小金鱼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还是织拆裹尸布的阿玛兰塔以及其他成员,孤独的无意识是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枷锁的禁锢制造了愚昧、保守和落后,才有了第六代的侄儿与第五代的姑姑乱伦,生下“猪尾儿”最终导致整个家族被飓风刮走,从地球上消失。

二、集体无意识之革命的盲目性

《白鹿原》与《百年孤独》都写到了革命,写到了战争。革命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变革方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导向性。积极正义的革命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促使人类前进的步伐。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有革命的因素。然而不论是《白鹿原》中的革命还是《百年孤独》中的革命,它们都具有典型的盲目性。白鹿原上和马贡多上的人们都受着一种茫然不为人知的力量支配着,使他们盲目的内耗纷争。

《白鹿原》中具有一身反骨的、性格鲜明的黑娃,他的革命历程具有很大的代表性。黑娃出身贫苦人家,爷爷和父亲一辈子都是地主白家的长工,受着地主阶级无形的压迫。他自己也每天“挎笼提镰”给地主割青草,赚点额外收入。他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阶级,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人一旦革命,应该是最彻底和最坚决的,有明确的目标和斗争方向。但在实际中,他显示了很大的盲目性。白鹿原上来了一群反革命军阀镇嵩军,射鸡征粮,烧杀抢掠。成为共产党革命者的儿时玩伴鹿兆鹏问他知不知道这是什么队伍时,他闹不清楚:“听人说,城里今日来一个姓张的头儿,明日又来个姓马的把姓张的赶跑了,后日又来个姓郭的把姓马的撵走······我一满弄不清楚。”鹿兆鹏怂恿他去烧了镇嵩军的粮台时,黑娃竟然显出大将风度:“烧了他狗日的咧。”他都没有进一步思考自己行为的后果及深层原因,计划的可行性和事件的意义等。他只知道他们不是好东西,该烧。结果,由于粮台被烧,镇嵩军反复征粮,反而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黑娃后来在鹿兆鹏的带领下,成立了“农协”,开始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黑娃对革命的理解就是让“人家怕我们”,于是在白鹿原上刮起了“风搅雪”。在审判罪大恶极的老和尚和碗客时,使出了江湖豪莽之气,没经过什么法律程序,用快意恩仇的手段直接铡了和尚与碗客。他没有经过这一事件去启蒙群众,阐释革命的原则和意义。正如文学评论家雷达所说:“黑娃的革命比强不了多少,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凭的是只是封建时代的江湖上的路见不平的一腔热血。黑娃幼时的伙伴白孝文参加革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偶然性中无法掩饰着盲目。因为自己无法抵御女色的诱惑,与田小娥偷情,被恪守儒家思想赶出家门,成为白鹿原上的孤魂野鬼;因为饥饿在去抢舍饭时,得到鹿子霖的帮助,被举荐为县保安大队的团丁,成为国民党的一员;由于做事心狠手辣,镇压共产党有功,得到提升;在解放末期,面对形势,见风使舵,起义成为共产党,而且做了滋水县县长。不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都活的有滋有味。他并没有为革命做什么贡献,起义也是迫于形势,他的革命依然具有盲目性。

不论是黑娃还是白孝文,他们参加革命都是因为个体生命被逼到绝路上而进行的反抗。他们革命并非从理性开始,是以个体感性开始,目的只是为了报复或者生存。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告诉读者,革命的盲目性也是阻碍民族进程中的一大障碍,而这些潜藏于人们的灵魂深处不自知,成为无形的集体无意识。

相对来说,《百年孤独》中所反映的革命与《白鹿原》中革命又有所不同。虽然都具有盲目性,却具有各自的特点。奥雷良诺上校征战沙场一生,始终不明白革命是为了什么。奥雷良诺最初参加革命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他见证了保守派一系列不得人心的行为:操纵选举、没收菜刀和农具、杀害无辜百姓。因此他觉得:“假若一定要当什么派的话,我要当自由派。”“为了选举这件事,我也会去打仗。”由此,他走上了反抗保守派的道路,参加了战争。随着革命的进行,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开始变得冷漠、残忍。他将马贡多史上最好的市长蒙卡达判了死刑,反而说:“不是我要枪毙你,枪毙你的是革命。”他遵守蒙卡达的遗嘱把眼镜、勋章、怀表和戒指带给蒙卡达之妻时,只因为他遗孀没有让奥雷良诺进家门,并且言语不善。奥雷良诺就让私人卫队洗劫并夷平了她的房屋,直到这时“他的情绪才平静下来。”革命没有了原则,成了个人的工具,自由派与保守派并没有了实质的区别,只是“一派五点钟上教堂望弥撒,而另一派是八点去”奥雷良诺陶醉于权力,被“凯旋的荣耀、难以置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他对权力失去兴趣之后,对战争自然而然的感到了厌倦。于是他又想结束战争,结束革命。这样,革命就如同一场游戏,以生命为筹码的游戏。奥雷良诺后来醒悟到:“对我来说,我现在才知道我是因为高傲而战。”这时多么可悲的。奥雷良诺上校的侄儿阿卡迪奥的革命过程同样具有深意。奥雷良诺上校起义后,把马贡多交给侄儿,要他好好处理马贡多。阿卡迪奥却利用权力,为所欲为。一个酒店顾客因为嘲笑他,结果下令被枪毙;他为自己发明带有绶带和元帅肩章的制服,腰间挂着一把金色流苏的大刀;他纵容其父霍塞·阿卡迪奥掠夺农民土地,使其合法化,自己从中得取税款;他私吞所有的税款,供自己建房享受。革命,对他来说已经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这样的革命者在无形中腐化着革命。

小说通过描写不不同人的革命方式,揭露了马贡多人民在盲目革命的集体无意识牵制下,不停的内耗,不断的战争。正因为缺少理性的认识,所以才盲目。这种盲目形成恶性循环,时造成拉丁美洲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诉,陈忠实的《白鹿原》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运用沉重的笔调,对各自的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剖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化的劣根性,探讨了民族沉重命运的深层原因。两者都展示了民族发展中的心理缺陷。通过描述集体无意识笼罩下的白鹿原和马贡多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露出集体无意识这张无形的大网就存在于人们的群体意识和盲目的革命中。不论是白鹿原或是马贡多的每一个人都被集体无意识牵制着,心甘情愿地沿着这样的生命状态生存着,而且有意识无意识地维护这样的生命状态和文化传统。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已成为一个民族沉重的历史精神枷锁,扼杀着人们的生命,成为民族前进向上的绊脚石。

Abstract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masterpiece, “White Deer” an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had a huge impact in the literary world.Colombian writer Garcia Marquez and the Chinese writers Chen Zhongshi stood on the heigh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survival geographical deep scrutiny and reflection, insight and write a national epic, was a great success.Article the use of Swiss psychologist Carl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point of view the two works from two aspects of group consciousness,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contrast found the two to explore the ethnic culture, there are great similarities in the fate of mankind: that is, the two nations jointly in a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is state is what led the country to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Key words: Collective unconscious;Bai Lu Yuan;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Culture

参考文献

[1]张佐邦·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3][瑞士]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李德荣,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哥伦比亚]·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目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录······················································Ⅲ 引 言······················································1

一、集体无意识之愚昧的群体意识································2

二、集体无意识之革命的盲目性··································3 结

语······················································5 致

谢······················································6 参考文献······················································7

第三篇:论《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中女性悲剧的趋同性

摘 要:同为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著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叙述了东西方大地上诡秘繁杂的家族传奇史,深刻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而其中带有神秘色彩的女性作为家族的延续者,无一例外都逃脱不了悲剧命运。本文试从情欲与道德、孤独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三方面简要分析两部作品女性悲剧的类同。

关键词:情欲 道德 孤独 反抗 悲剧

《百年孤独》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坎坷离奇的遭遇以及小镇马孔多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史,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勤劳坚韧的家族支撑者乌苏娜、原欲旺盛的族外人庇拉?特内拉、纯洁自由的俏姑娘雷麦苔丝„„这些被“魔幻”笼罩的女性,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孤独闯荡。

而秉承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传统体系所构建的《白鹿原》,以“六嫁六丧”开篇,甚至在父亲白秉德死后不久,白嘉轩依然迎娶了他的第七个女人。可见,在整个白鹿原的宗族统治中,作为纯粹的传宗接代的工具,女人的性命不值一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无一例外成为宗法统治和男性的附属品。

一、情欲与道德的悖论 雷蓓卡,作为居住在马孔多唯一一个受过外来文明影响、来自异乡“身世不明”的女性,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正如乌苏拉所说的那样:“这姑娘血管里流着的不是布恩迪亚的血,而是陌生人的血,陌生人的骸骨甚至还在坟墓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1}她与富有教养的来自意大利的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庇情投意合。面对情敌阿玛兰塔的万般阻挠,导致婚期一推再推,她也从未想过放弃与退缩,而是对意中人说“你啥时候愿意,咱们可以离开这儿”。皮埃特罗?克雷斯庇虽富有欧洲人的生活气息,却固守着马孔多小镇道德的界限,懦弱妥协、一味求全,更别说打破道德的桎梏满足雷蓓卡的原罪需求。就在这时,“冒险家”霍塞?阿卡蒂奥,也是她的哥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狂野与自由深深吸引了她。于是,被旺盛情欲征服的她不顾家族的反对,不顾乱伦的报应,迅速和霍塞?阿卡蒂奥结了婚,把基本的人伦道德踩在脚下。没有爱情,性,成为二人唯一的交集。而丈夫完全肉欲的生活方式,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最终,她亲手杀死了霍塞?阿卡蒂奥,妄图实现自我救赎。

而《白鹿原》中最具争议和震撼力的典型形象田小娥,在还是少女时,就被迂腐的秀才父亲许给年过花甲的郭举人做二太太,给郭举人“泡枣”,以求延年益寿。她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机遇和可能接受新的思想启迪、纯粹出于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要求、盲目地也是自发地反叛旧礼制的女人”{2},在情欲和好奇的驱使下,爆发了她压抑已久的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身强力壮的黑娃暗中相好。偷情被发现遭到郭举人抛弃之后,她怀着“做人”的希望与黑娃来到了白鹿原。而作为传统儒道的捍卫者,代表封建礼制的白鹿原族长白嘉轩岂能容忍这样“伤风败俗”的女人?被拒于家庙之外的小娥,被迫和黑娃栖身于村外的破窑洞。为了解救农民运动失败被追捕的黑娃,她陷入鹿子霖的魔爪,“被迫”用肉体换取生存。也是在鹿子霖的唆使与怂恿下,她开始利用“性”引诱白孝文。田小娥以性作为反抗工具,在手段、方式上都很盲目,且并未在思想上有所觉悟,只能走向毁灭。这时的她,已经彻底沦为丧失道德的“荡妇”。被代表封建礼教的鹿三刺杀后,整个白鹿原迎来了空前的瘟疫,田小娥的冤魂道出了无限委屈:“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子„„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让,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把篙子棒捧儿,你怎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3}这段痛彻心扉的控诉,是田小娥作为情欲与道德悖论受害者的反思,也是对几千年“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做的最后反抗。

二、从孤独走向灭亡 作为家族百年孤独的见证者,孤独是阿玛兰塔无法摆脱的痼疾,也是拉美孤独的印证。她敢于和姐姐雷蓓卡争取心上人,而就在姐姐雷蓓卡结婚后,她曾经疯狂追求的心上人皮埃特罗?克雷斯庇,也渐渐喜欢上她并向她求婚时,她却毅然决然地说:“我死也不会嫁给你。”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特质使她“发了疯”。乌苏拉说,“阿玛兰塔是从未有过的最为温柔的女人”{4},之所以温柔,更多的是对孤独的妥协。而她前后表现出的荒谬的悖论,绝不是出于对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报复,而是与雷蓓卡之间的竞争,还不足以促使她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状态。在爱情和情欲方面,雷蓓卡都是胜利者。阿玛兰塔却坚持如何来到这个世界,就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懦弱和胆怯成为她孤独一生的理由,她害怕进入未知的世界,一个男人主宰的世界”{5}。她是孤独变态的执行者,一直戴着象征罪恶的黑色蕾丝手套,对男性的世界全然拒绝,最终以死亡为礼物向孤独屈服。

鹿冷氏是冷先生的大女儿,冷先生为了巩固自己在白鹿原的地位,将其作为维系家族利益的工具嫁给先进知识分子鹿兆鹏。而被进步思想洗礼过的鹿兆鹏,在新婚之夜后便逃去了城里。几千年来的中国形成的一套钳制女性的“三从四德”伦理规则致使鹿家成为埋葬鹿冷氏的坟墓。她作为一个“弃妇”,默默忍受着精神上的孤寂和肉体上的折磨,开始了漫长的孤独岁月。而对“欲”的扭曲和压制,恰恰是维持道德体系的重中之重。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她,宁愿守活寡,也不愿改嫁。但随着孤独的侵蚀和性意识的觉醒,心静如水的她,开始在欲望和理智中挣扎,竟开始羡慕田小娥,靠着幻想满足自己本能的渴望。而最终,一次意外“彻底激化了她内心的矛盾”――公公鹿子霖酒后失德,她被“抓”了一下。她在被“非礼”之后,性幻想变本加厉,本我彻底打败自我。主动向鹿子霖“示好”,遭到斥责之后,被窥破了内心隐秘的鹿冷氏,彻底崩溃,患上了淫疯病。鹿冷氏为了反抗孤独的状态,以畸形的方式挑战礼教的束缚,最终命丧于自己父亲亲手调制的药下,结束了苦难悲哀的一生,从孤独走向毁灭。

三、“叛逆者”的悲歌 白灵是白鹿灵魂的化身,虽长于宗法之家,却逃过了缠足之苦,走进了私塾读书。她本身,就是对宗法之家的叛逆。她把婚姻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对父亲安排的亲事,她毅然决然地逃跑了,纵使父亲以断绝父女关系逼迫也绝不屈服。她具有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观,跟随着自由与民主的脚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放弃与自己不同政见的男友鹿兆海,在动荡之中,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革命赋予她的任务。而正是这样出色的正直果敢的女性,“一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和彻底的革命女性,最终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牺牲在以男性为主体的政治漩涡中”{6}。同样追求自我、不屈服于现实的雷麦苔丝,以一种魔幻的方式,离开了马孔多。她崇尚自由简朴的生活,厌恶陈规陋俗。她不理解为什么女人们要用紧身胸衣和裙子使自己的生活复杂化,因此,她给自己缝了一件粗麻布教士式长套衫,毫不麻烦地解决了穿衣问题。她为了简单自在,成为马孔多第一个剃光头的人。越是自然清新,越是摒弃常规,在男人看来也就越发迷人。一位外乡人一睹她的芳容之后不能自拔,沉睡在铁轨上被夜行的火车压得粉身碎骨;另一位外乡人趁着人群混乱“抓”了她肚子一把,被经过的烈马踩烂了他的胸膛„„她是马孔多唯一一片净土,却因为窥视者的不幸被无辜地猜测为“带有死亡气息”的女人。象征着美好与纯真的她,被马孔多的人无情撇下,最后,她只能乘着床单向天空飞去。

《百年孤独》和《白鹿原》都严肃地探讨了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但无疑,布恩迪亚家族的女人是幸运的,她们的悲剧更多来源于自身。而白鹿原上的女人不仅饱受封建礼教、男权主义和黑暗现实的摧残,甚至连做人的权利都没有,她们更多是被迫的。

不同于西方文化宣扬情欲的解放,东方文化向来主张克制人欲。雷蓓卡的悲剧,不仅在于对情欲的极端屈服,让自己陷入被道德谴责的困境,更在于对自我生命状态的盲目追求,完全否定了人生命中的理性因素。而田小娥片念之差,出于“自救”,被本我征服,在男权环境中本就身处弱势的自己陷入情欲与道德的悖论。阿玛兰塔无法掌控自我生命状态,让懦弱和胆怯占了上风,把一生的精力都用于和雷蓓卡战斗,拒绝了作为女性基本的爱情和情欲的召唤。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出,悲剧的一方面源于女性自身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而鹿冷氏敢于打破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冲破孤独,却还是死于吃人的礼教之下,迎来了死神。白灵受现代文明熏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她不甘于做封建社会所赋予女性的角色,她所受的教育和悟性也让她有着明辨是非的个人独立意志,但这一切越过了封建社会固守的界限,只能是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坚持自我的雷麦苔丝,因为其某些行为异于常人便被人“攻击”而不得不飞向天空„„可见,造成女性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外在环境的压迫与束缚。

对于悲剧性的结果,田小娥是封建道德环境压迫之下的委曲求全,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命运悲剧的缩影;而雷蓓卡的悲剧一方面是对于本我的不满足,另一方面,是作为一个异乡人,对马孔多孤独特质的极端反抗。同时,她们的遭遇也向世人阐明:“女人既是世界的创立者,也是毁灭者,人类用道德规范约束自我才不至于与禽兽同类。”{7}

可见,在东西方意识形态中,女性都很难有执行“选择自我生存方式的权利”。不得不反思,对于女性来说,外在环境和内在的自主意识都是极其重要的。

{1}{4}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修订版),黄锦炎译,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第198页。

{2}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3}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2页。

{5} 马慧萍:《嫉妒与孤独――〈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塔的悲情》,《名作欣赏》(下旬)2014年第36期。

{6} 海南:《叛逆者的悲歌――〈白鹿原〉中白灵形象分析》,《社科纵横》2012年第1期。

{7} 李维:《〈百年孤独〉中女性形象的孤独情结表现及探索》,《文教资料》2001年第2期。

第四篇:《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安娜卡列宁娜》《老人与海》《红与黑》《呼啸山庄》《基督山伯》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威尼斯商人》 《简爱》《十日谈》《神曲》《忏悔录》《鲁宾学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飘》《战争与和平》《复活》《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

二,简答题:(30%)

1,试述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创作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答: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史称“悲剧之父”。他的悲剧创作提倡民主精神,反对专制暴政。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悲剧着力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冲突。

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前406)其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古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最著名的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称为“三大悲剧”。此“三大悲剧”的产生过程就是悲剧由幻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在戏剧领域内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首先,它把悲剧重在写神逐步转到写人,把写理想化的英雄转变为写现实中的人,这是其最大的一个成就,亦是悲剧走向现实的标志之一。其次,三大悲剧强化了悲剧的批判倾向,将民主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专制的神权,甚至披露现实生活中人的虚伪、伪善、险恶的一面,从而强化了悲剧的批判倾向。再次,欧里庇得斯在戏剧领域里,首次涉及到妇女与爱情的主题,从而拓宽了悲剧表现生活的范围。最后,在结构方面,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改变以前那种人与神的冲突,而是写人与人的冲突,并且在人物的塑造上,创造了人物心理分析法,这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刻勒斯不可伦比的,他为戏剧的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

2,谈谈浮士德的形象及意义。

答:《浮士德》的主题是作者歌德将浮士德这一剧中人物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以主人公浮士德对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断追求为贯穿全剧的红线,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剧中形象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历史的道路:它是怎样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时期,探寻新的生活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展望到将来美好的远景。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的命运既是因果的又是宿命的,既是自主的又是他主的,既是乐观的又是悲观的,最终还是乐观的。

主要时代意义: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拖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三,论述题:(50%)

1,以作品为例试述莎士比亚创作的人文主义特征。

答: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2,为什么说《高老头》的创作体现了巴尔扎卡《人间喜剧》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答:《高老头》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写两个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退休面条商高里奥老头被两个女儿冷落,悲惨地死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进攻下贵族阶级的必然灭亡,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特征。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的初期,拿破仑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彻底败北,由此波旁王朝复辟,统治一直延续到1830年。由于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怒了人民,七月革命仅仅三天便推倒了复辟王朝,开始了长达18年的七月王朝的统治,由金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欧也妮·葛朗台》发表于1833 年,也即七月王朝初期。刚过去的复辟王朝在人们的头脑中还记忆犹新。复辟时期,贵族虽然从国外返回了法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是他们的实际地位与法国大革命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强大起来。

刚上台的路易十八不得不颁布新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向资产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资产阶级虽然失去了政治权力,却凭借经济上的实力与贵族相抗衡。到了复辟王朝后期,资产阶级不仅在城市,而且在贵族保持广泛影响的农村,都把贵族打得落花流水。复辟王朝实际上大势已去。巴尔扎克比同时代作家更敏锐,独具慧眼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社会现象。“《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他更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的小说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第五篇:比较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

Xxxxxxxxxx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但它并非我国独创。国外常见的公民教育,就发挥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当前,国外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如由教育型向教育和服务型发展、注重实践、创新教育方法等各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这对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借鉴;思考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落实受到质疑。而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以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脸

(一)由教育型向教育服务型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否则就会远离人们需求,使人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离人生活之远。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改革表现在:由注重“文化化”转变到“社会化”再到“社会化”加“文化化”。在教育内容方面,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变务虚为主为虚实结合,以实为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单一的教育向“教育”和“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变,为公民提供人生指南。

在美国各种各样的咨询机构和服务项目成为其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途径。许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都参与这项工作。由专业的人员提供涉及个人隐私与思想问题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生活中的思想问题。这些机构的服务人员不仅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而且有较讲高的思想要求.这些机构的设立能够及时的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思想品质教育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顾客至上”原则在学校管理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开发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着眼于品德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实践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仅仅在书本上课堂上形成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途径是在各种杜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之得到更大的提高。许 多 学 者认为道德伦理的灌输无济于受教育者的道德 水准的提高,美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及社区志愿者的实践活动.服务他人,从而增加对社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要到孤儿院担任家教,对后进生义务补课;日本一些学校实行一种“上山下乡”活动.让学生到比较贫困的山区体验生活,培养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加拿大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在做中学会做”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体验,更重视现场的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体验与表现态度。其评价标准并不是获得了多少的理论知识,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技能与态度。使之在实践中认清责任,理解内容,形成品质。

(三)重视显性教育,更重隐性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解决人的思想意识问题,而人的思想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据实践的需要,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方法来增强其感召力和实效性。而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采取适合人的心理特点的灌输式,注意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以便易于受教育者理解接受。美国人发现给孩子述一个林肯走三英里路去还别人六分钱的故事远比口干舌燥的讲诚实守信的道理要有效的多。新加坡也认为图文教育能够深人人心。美国的学校并茂的连环画、挂图、浅显易懂的教材、绘声绘色的录像带、幻灯片对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通过学科、各专业教育渗透其道德教育内容。国外的学校除了设有道德教育课程外,也十分重视把道德教育国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之中,起到逐渐的渗透作用。如美国、德国要求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

第三、借社会文化设施及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进行教育。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纪念馆、科技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设施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如美国的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等一些能表现其优势的场所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和重要的教材。校园文化环境就有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作用,日本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十分重视校园的建筑、设施、绿化、装修等,甚至一草一木的种植,突出特色,体现精神,使学生对其有种认同感、归属感。

二、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

(一)渗透式和隐蔽式的教育方法

国外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而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的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最早提出了“无意识”的工作方法。美国虽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无限的延长和拉大,但它却给人一种“无政治色彩”的错觉,其原因就是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强调“无意识”的境界,即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思想。实际上,西方国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治性很浓厚。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的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几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硬性规定。比如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俺严格的要求进行筛选。

(二)以活动为教育载体的方法

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

例如,加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奉行在做种学会做的核心理念,使受教育者在自我体验中接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此外,许多国家利用国庆、校庆、毕业典礼等节日、纪念日举行各种各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这些活动无疑是受教者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技能与全新的生活态度,从而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三)环境熏陶法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创造人”。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修养既有显性的约束力,又有隐性的感染力。为此,国外许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营造校内外环境。如在校内完善制度,优化风气,加强校报、广播、影视、网络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等。在校外普遍设立纪念馆、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以及具有暗示效果的活动等。

比如在美国,各地区修建了狠毒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国家公园。仅华盛顿市就有华盛顿故宫和纪念碑、林肯纪念堂、自然历史博物馆、宇宙空间博物馆等。这些场馆均免费对学生开放,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四)育德于教,学科协调法

国外许多高校非常注意发挥各种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道作用”。“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和普通教育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均蕴含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自然科学给人以宽广的胸怀,历史可以使人明鉴,文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私立可以养成人堆环境的正确态度,体育可以增强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各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融通之处,学科教育对品德意识、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加拿大,许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知道社会、行业需要他们具有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采取什么态度。他们强调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倡“体验”教育法。不依赖知识的传授而重视现场的践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三、对国外思想政治育方法进行借鉴基础上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育人的科学,各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的,我们应贯彻 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十六字原则。一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另一方面,采取分析、鉴别、学习、借鉴、吸收、利用的策略。我们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道德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从新时代、新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宏观的理性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逻辑起点。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值得我们去借

鉴和研究。如道德认知法和环境熏陶法。它们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被动的接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最终的目的是改变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始于并为了现实生活的人而产生、发展,人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处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是以人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建构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目的和逻辑起点。

(二)方法主体化与方法实践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功能模式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较大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越大,方法的效果就越明显,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就越广越深。如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活动法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无形之中,充分地展现了亲和力的魅力。从教育手段的恰当性和生动性,教育情景构造的融洽性和适宜性,教育活动双方的主体性和互动性等方面提供实现其内部诸要素间优化与整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田玉敏.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借鉴 [ J ].伦理学研究, 2004(2)[2]李家华.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 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7(1)

[3]邵建防.罗骋.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 J ].湖北社会科学, 2004(8)[4]谢雪.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 [ J ].教育探索, 2002(8)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下载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视野下的《白鹿原》与《百年孤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视野下的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改革较多是在教学层面进行的,比如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作文指导的方法,作文的批改与评讲,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技能等等,而我认为我国作文教学有教学层面......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幼儿教育探讨

    摘要:幼儿园实行和谐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幼儿园管理应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契机.积极协调幼儿园内外各种关系,提高幼儿园管理的实效性。幼儿园进行和谐管......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比较 本文作者:李秀萍 网原创投稿 摘要: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采取平行研究的方法对《红楼梦》与《百年孤独......

    历史学视野下的农业科技交流与中国农业发展

    历史学视野下的农业科技交流与中国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1-7-15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姚兆余 赵建锋 潘云 为了深入探讨农业科技交流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揭示中国......

    文化交融视野下的教育追问与反思

    美国文化教育考察的感悟与反思 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初级中学邓德坚 一、培训的基本情况 2013年12月1日至21日,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初中物理名师培养项目理......

    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城市发展与管理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 中国农民工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这个问题既十分复杂,又表现出相当突出的独特性:一是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庞大,二是内部出现分层,三是城乡转移速度......

    知识建构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

    “十二五”小计教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有效上课---知识建构视野下的上课问题与对策》学习总结“十二五”以来,预设与生成走进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春意盎然。预设与生成......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新世纪全球视野下的台湾问题 —我国政党外交的推进与演变 台湾问题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