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化视野下的科技园区发展
国际化视野下的科技园区发展
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作为各国经济与科技发展重要源头的科技园区,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创新,推动世界各个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创新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理念,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是摆在每个园区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家领导人曾预言,在科技产业方面,本世纪最重要的创意将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如今,科技园区的发展恰如所言,它对世界经济及科技的影响日益深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不断冲击世界经济的同时,由克服危机引发的新一轮创新高潮也在席卷全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焦点,占据未来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高新科技园区被寄予厚望。
在日前举办的2010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发展趋势及国际科技园区合作与交流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试图从新技术的影响、革新与合作、改善发展环境、创新合作模式以及交流借鉴创新文化等方面,为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新技术带来的冲击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无论国家还是企业,此刻既承受着经济停滞带来的压力,又经历着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的冲击。
在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下,如何处理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之间的融合?如何调整全球供 应链以及为工厂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何把技术创新进行商业化?对于这些令企业担心的问题,加拿大渥太华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发展部行政总监迈克尔·达奇 认为,只有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经济危机之下,作为加拿大重要政治中心的渥太华,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同时依托成熟、稳定的经济系统,经济发展相对平稳。
在此过程中,渥太华研究与创新中心的主要经验和成功之处即在于,把很多加拿大的重要城市联系起来,实现资源一体化,一起研究怎么应对当前的形势。
迈克尔·达奇在会上强调,从长远看,创新在未来重新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供应链将影响未来的生产力。而关注供应链,则需要注重那些在未来发展中增长更快、力量更强、潜力更好的部门;注重那些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从而明确政策支持的方向。韩国大邱自由经济区在IT、生物等领域拥有技术潜力。这个位于韩国东部、约有550万人口的经济区,却以通过技术发展、技术转移增强产业活力为特色。
“未来的技术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大邱自由经济区厅长朴寅哲在会上表示,“为了回应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挑战在内的全球技术发展趋势,韩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战略团队,重点进行未来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如何实施新技术以及高技术的转移转化。”
目前,在绿色技术方面,经济区正重点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在高技术领域重点关注 IT、生物制药和医疗等,此外在增值产业如教育、软件等服务业方面也有较快发展。未来,经济区将在移动通讯、二极管、医疗设施、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形成主导 产业,并推动产业朝向智能化方向前进。
创新与合作并重
面对全球新技术的迅猛冲击,规模庞大的制造业首先成为响应的对象。各国制造业企业厉兵秣马,纷纷在研发、技术工艺、生产流程、销售等环节引入创新思维和创新要素,以期加速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的过程。
制造业革新的重要之处在于,它能不断降低产品的费用,使产品小型化,并提高其性能,彰显其与众不同的概念和特色,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然而对制造业而言,把革新和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一个恒久的命题,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日本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推进机构代理理事长二宫 清在会上指出,从全球化视野促进一个易于革新的环境的形成,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高新科技园区应在人、技术、商业三个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据介绍,日本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是以京都府为主体,结合大阪、奈良等共同开发的日本国家 级科技园区,拥有30多所知名大学,近百家研究机构。园区以电子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从2005年开始,该园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了包括人才、技术、商业在内的日益密切的交流合作。
近些年,韩国大邱自由经济区加快了其绿色能源走廊的建设步伐,政府投入及世界知名企业入驻数量均快速增长。为了配合绿色能源走廊的建设,当地特别兴建了一批医疗设施和国际型医院,在完善基础配套的同时,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身,从而带动了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介绍,上述产业的发展与密切的国际合作和开放式的创新密不可分。国际合作是手段,达到开放创新才是目的。把研发、制造、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只有进行充分的知识创新。朴寅哲认为,虽然知识在不断创新,但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是不变的,即园区必须要与外部保持接触,这种接触不仅是为了吸引投资和关注,更因为开放的创新比封闭的创新更有生命力。
此外,建立更有效的信息化网络,注重行业协会之间的互补性合作,管理好科技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广合作共赢的全球哲学,将使创新体制与机制变得更加活跃和富有成效。
基于合作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各个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 员会副主任陆健在会上指出,园区管理者应该共同致力于各地科技园区的创新合作,鼓励和支持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共同致力于尊重和保 护知识产权,相互学习、借鉴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
作为中国最富效率的高新区之一以及最早设立的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历经改革开放30年,积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企业,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区。
走国际化道路
天津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目前已形成绿色能源、软件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近几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均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其核心区GDP将达到300亿元。
回顾天津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通过吸纳国内外高端要素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高端人才引进上,高新区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引海外高技术人才到天津创业,加快了高新区的国际化进程。
高新区的国际化,应该包含国际化的产业支撑、国际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国际化的配套设施三层含义。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尹继辉在会上强调,只有在国际化上不断加大力度,才能跟上世界范围的高科技产业化的潮流,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国际竞争能力,逐步成长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和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据介绍,天津高新区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将侧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环境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通过增加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高新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有20多年历史的海德堡科技园,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一个发展迅猛的国际科学园,专门为从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医药技术和环境技术研究的公司提供设施和管理服务。该科技园主要通过加入国际性科技园、建立战略性联盟网络的方式加速国际化进程。
德国海德堡科技园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普拉特在会上介绍,海德堡科技园在国际化上奉行“双轨事业”的原则,即国际化既包括吸引外国公司进入园区,也包括为园区企业提供进入国际层面的机会,国际化是双方共同的方向。
该科技园的国际化战略及部分项目还受到欧盟的支持。例如欧盟最近正在支持的一个“卫星”项目,旨在通过竞争、建立联盟等方式,鼓励科技园发现其他园区的特色、亮点、需求等,寻找彼此合作的契机和价值。该项目实质是为了解决科技园和不同合作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动力问题。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在会议发言中指出,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化却存在一些先天的劣势,比如语言、签证等具体的障碍。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包括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例如中关村的联想公司在7年前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的事业部,使其年收入从30亿美元成长到今天超过200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收购,联想同时进入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实际上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目标也是要走向国际化,尤其是通过投资、兼并等手段进入国际市场。我相信通过国际园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周云帆说。
不断改善环境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991年至今,已发展成为区域自主创新企业的摇篮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创新成果丰硕,始终位居国内科技园区前列。然而令开发区管理者忧心的是,尽管有不俗的成绩和排名,但距离中央对上海提出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于晨在会上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不仅发展空间日益有限,管理体制的突破创新也急需加强,科技园区未来如何发展,迫切需要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
据介绍,上海企业的技术骨干流动非常快,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目前,一般企业3年以上技术骨干的留存率约为50%,而成熟企业相应指标应不低于70%。此外,开发区的产品受地域限制,输送成本较高,不利于技术、产品的转移。
张江开发区遇到的发展问题对国内其他园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上述现状所折射出来的,是科技园区在环境建设方面的诸多不足。
于晨表示,高新区的管理和经营必须重视环境的改善,除了自然环境,还包括软环境的营造,最核心的内容是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但要避免政府对企业或园区的过多干预,遵循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周云帆认为,虽然政府在环境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成功必须在市场中得到证明。而处理好政府支持、政府进行环境建设、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科技园区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技术交流带动文化交流
中关村科技园区诞生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于2006年获批一区十园的规划,200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的发展,除了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外,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和凝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东西,但却左右着人们进入某个区域的创业热情和生活的持久性。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深圳,借助改革开放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前去创业,产生了 一批成功的公司,其中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周云帆介绍,中关村一直坚持“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精神,通过这种文化的形成来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这种文化氛围强调:创业失败了并不是耻辱,反而要继续创业,直至成功。“只有营造这样一种创业文化,才能让这个区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让企业拥有周而复始的创新活力。”
二宫 清认为,目前层出不穷的创新的概念,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技术融合于文化之中,即技术的文化化已成趋势,技术变成文化的过程将会越来越快。传统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未来将通过技术交流带动文化交流,从而加速两者的融合。
由此,在技术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科技园区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际间的密切合作,突出各自的优势,在适应全球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篇:培养国际化视野管理人才
扩展视野 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
(一)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认识
“走出去”时不我待,是集团公司势在必行的重要出路。集团公司的“市场、资源、国际化”战略发展,在海外建立了澳大利亚支撑基地、加拿大拓展基地,国际化战略架构初步形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契合集团公司发展,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是一项紧迫、艰巨的工作。
(二)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开发
成立由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以安技中心为基地,通过外引内培、委托、合作等方式,建设国际化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并成立项目研究策划、课程开发、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小组。
1.国际化管理人才培训项目主要能力素养(1)外语英语能力
分口语、听力、阅读以及综合英语进行系统学习,以托福、托业真题及模拟、实用交际应用英语、新概念英语第四册、21世纪英文报刊等为学习手段,每周六天高强度课时安排学习,辅以外籍教师进行跨文化交流,提高英语总体应用能力、听力,突破口语表达心理障碍,能够较为自由流利的表达思想观点,英语文化环境有了较好的适应性。
从专业英语,英语词汇扩充等角度,加强英语学习的专
业深度。
(2)国际化视野开阔及海外工作的综合素质 研读集团公司“兖矿集团2015—2025发展战略”,学习兖矿集团海外发展历程,今后的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HSE风险、法律合同风险、海外项目采办管理与后勤支持、国际项目财税金融知识等。
结合典型案例,系统专业学习FDIC条款的具体应用及要点。系统专业理论和务实实践经验相结合,全面迅速树立起国际化的理念,深入了解国际能源形势,深刻理解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树立起国际思维,掌握国际合作知识的总体框架
(3)项目全过程管理理念和能力
项目管理是一个重点内容,对项目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全面了解项目管理在海外能源开发运作中的重要性,从项目选择、论证、组织架构、关键路线选择、进度、质量、成本过程控制等全要素进行细致学习,能够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4)团队精神
每个人都有其特质,有值得学习和尊重的地方。学会如何处理分歧,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共同一致达成目标,提升凝聚力。针对团队建设和阳光心态深入研学和案例分析,提高团队执行力。
2.国际化管理人才培训项目主要课程
1.听力、阅读、商务英语、口语交流、综合英语、托福、托业考试模拟
2.兖矿集团传统文化、海外发展情况介绍 3.普法教育
4.国际合作主要合同简介及FIDIC 5.海外经营财税与金融基本知识 6.海外作业HSE风险及其防范 7.海外经营法律风险防范
8.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管理案例模拟 9.团队建设
10.海外项目采办管理与后勤支持 11.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12.国际项目财税
13.谈判技巧训练与谈判模拟 14.文化强企与兖矿精神
15.海外项目全过程管理(海外项目进度与工程变更)16.装备制造技术发展 17.沟通技巧训练 阳光心态 18.海外旅行个人安全风险 19.国外风俗介绍
20.涉外礼仪及跨文化管理案例分析
21.反恐知识培训
第三篇:拓展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拓展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记中福会托儿所第一届论坛
2006年4月14日,中福会托儿所召开了第一届的教育论坛,定名为“走近国际班”。在论坛中,国际部的四位教师用生动直观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国际教育的芳华,让我们了解到,在这片我们都曾经非常陌生的异域土壤中,鲜艳的花朵如何吐露芬芳。
董峰老师,现任国际大班班主任,是一位和蔼可亲、深受孩子喜爱的、有着18年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教师。她为我们带来的是《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她的报告让我们感受到国际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完全平等、完全信任的关系,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体味到了外籍教师对孩子充分、完全的尊重与信任。
董峰老师将自己在国际班两年的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
第二位登台的是我们国际班里最年轻的一位……张懿老师,作为第一个入主国际班的保育员,张老师接受了很多的挑战与考验,今天,她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为我们介绍她在国际班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点点滴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形式丰富的国际班主题活动花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域教学所呈现出的别样的光华。
张懿老师向我们展示国际班主题活动的花絮与材料
国际中班的钱兰华老师与朱耀梅老师与我们共同分享了外教老师“寓教育于生活中”的教育点滴。“生活即教育”,这句名言曾经如雷灌耳,根植于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但是说说容易,真的要全面实行可真不简单。钱老师和朱老师的这四个小故事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索,也准备着进行一点实践,尝试一些突破。
钱老师与朱老师携手合作,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教学活动录像 最后,陈磊所长为我们做了大会总结,对论坛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也对论坛的成功表示祝贺。国际部的两位外籍老师Mr.Reid 和Miss York也上台为我们发言,他们对这两年与中国教师和睦融洽的合作表示欣慰,全体参加会议的中国教师大声地对她们说:“We all love you!”,使老外感动不已。
陈磊所长和外籍教师对论坛的成功表示祝贺
国际班的这次异域之旅为我们拉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去掉了我们原先的思维枷锁。我们共同努力着为孩子创造一种更加平等、和谐、独立、自信的教育环境,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由我们培养出的孩子能够自信出色地舞出她们精彩的人生舞步。
第四篇:科技园区发展我献计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园区发展xxx》。
首先我们要庆贺几年来xx科技园区所取得的骄人成绩,由市到省再到国家级产业园,园区成功的实现了华丽的三级跳,走出了一条以企业管理为平台,服务和优惠政策为抓手的园区发展之路。
现阶段园区引进了服务外包,高新科技,创意设计等一批新兴战略产业,这些产业给园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的关于产业的划分一般分为三大块,第一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比如我们熟知的农业,第二产业,对生产资料加工并出售的产业,比如工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比如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的有商业,餐饮业,通讯业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另一种新兴产业正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也可算作服务业中的一种,它是以其他产业其他公司为服务对象的,我们称它为第四产业,郎咸平教授称它为智慧产业。
现在我们大概的来认识一下这个产业,它不像工业那么具体化,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产生的效益确是巨大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电缆输电会有部分的电量损失,而第四产业就是通过研究使这部分损失的电量降到最少。所以第四产业虽然没有实际的产品,但这部分节约的电量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如今第四产业已在美国初具规模,大到世界五百强,小到中小企业,都有着第四产业的支撑,比如美国一家研究页岩气的中小型技术公司,它已带领美国完成了页岩气的能源革命,对于一家中小型技术公司来说,它所产生的价值不可不称之为巨大。
我们还是回到刚才节约电量的问题,电量的节约意味着发电厂可以节省更对的人力物力。以前美国是通过工业的发展把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进入更高一层的行业。现在我们已隐约可以看到,美国正通过第四产业的变革,把劳动力从工业中解放出来。现在有一种说法,几年以后中国已不再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许这就是一个原因。都说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其实第四产业的竞争关键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引领着一场场产业的变革。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方面的还有一些差距,所以以后的竞争,我国仍任重而道远,不过我们意识到了这场变革的来临,仍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比如我们xx科技园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产业园区,从其中一些企业中,也能看到第四产业的影子,比如一些服务外包公司,设计公司等等,它们也是服务于其他产业其他公司的,不过第四产业也分为初端服务与高端服务,与节约电能开发能源这些高端服务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高新技术产业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很大效益,不过它的潜在价值确实巨大的,如果我们园区可以引进一些这类公司,那对园区的整体竞争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当大家都在抢占制造业制高点的时候,园区的目光已瞄向了远方,当这场产业风暴来临的时候,那时的园区将会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迎接着这轮的挑战来临,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发展分析
湾新竹科技园区发展分析
1、概况
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目前,园区目前已开发480公顷土地,尚有100公顷土地正在开发,主要规划为工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娱乐区。工业区内也标准厂房、自建厂房和实验室;住宅区内则建有公寓宿舍,加上各种运动设施、静心湖、餐厅、书店等,提供园区和附近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共有高新科技企业272家,80%是台湾企业,产品销售总额达455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园区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7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新竹有十几种科技产品销售量居世界第一,电脑硬件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地,仅次于日美。
1997年底,园区从业人员共有54806人,专科以上的人力占59%,员工平均年龄30岁,男女员工各占48%和52%。其中归国学人在园区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脚色,截至85年底,学人回国累计达2563人,共创立82家公司,占入区厂商40%。
1997年底,累计入区厂商203家,产业计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六类。整体营业额3182亿元。其中国内厂商167家,国外36家;累计实收资本额2584亿元,国内资金占87%,国外资金占13%。园区1997年共有20家公司股票上市或上柜。其中集成电路产业10家,计算机及外围产业8家,通讯产业2家。
新竹已经成为台湾高科技发展及风险投资成功运用的典型。据统计,台湾有124家创业投资基金,拥有相当于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平均每家为3.25亿元规模,为2400家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在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看到了台湾发展科学园区与美国硅谷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在设计新竹的基本框架时,不生搬硬套硅谷的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政策,从而创造出了发展科技的新模式。
2、模式
(1)确定主导产业结构
新竹建区之初就确定了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精密仪器机械、生物工程、集成电路、通讯光电等具有十分广阔前景的六大高科技领域。整个科学工业园区的完成大体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整套技术、科技人员及管理经验为主; 第二期,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使科学工业园区本身具有设计、制造自动机具的能力,补充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引导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期,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高科技园区需要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临近大学与研究机构。这些区位条件在新竹园区均具备。首先是自然环境优美,园区建在台湾著名的风景区内,这里草木茂盛,地势平坦,瀑布温泉遍布,气候宜人。其次是交通便利,距台北约70公里,离桃园国际机场55公里,距台中、基隆两大国际海港90公里,有陆(铁路、高速公路)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再次是智力资源丰富,这里有台湾著名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华工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地区还有中央大学、中原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等。此外,园区附近有电子、电机、玻璃、纺织、机构及石化等较好的工业基础,这些工业部门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
(3)新竹园区的政策优惠
新竹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投资的法规和制度,这些优惠政策与保税区无异。
一是税收优惠。园区企业进口的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半成品、物料及货物等,均免征税捐;园区货物或劳务外销者,免征货物及营业税;在园区内购买厂房及有关建筑物,免征契税;园区内企业头5年免税,企业正式营业头9年内连续免缴所得税,以后每年缴付的所得税不超过盈利的22%。
二是资金扶持。自1980年开始运行以来,新竹科技园由政府出资搞风险资本,共投资24亿美元。政府设立多项科技资助资金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园区的资助主要采用财政支出的无偿性与低息的方式,资金的回收则采是在被资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后,实现大量利润的税收形式,这是一种间接的回收方式。进入新竹园区的企业都经过十分严格的审核,规定入园企业必须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必须是制造及研究发展高技术工业产品的科技型企业。
为发展某些重要产业,新竹以直接投资或优先给予长期优惠贷款等财政金融手段予以扶持。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技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园区参与投资,园区出资最高可达总额的49%,投资者日后可以购回部分或全部股权。投资者如以技术作为股份投资,最高可以拥有总股份的25%。银行还可以向园区厂商提供利率低于一般银行2%的中长期贷款,并可依贷款者的需要,允许在贷款后1-3年内开始偿还。此外,园区还拿出大量资金资助技术创新开发,资助额最高可达每项计划所需经费的一半。资料显示,新竹的租税条件比日本、新加坡优惠,与韩国大致相等,在吸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是土地厂房便宜。园区内建设了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被认定为对科技有特殊贡献的工业投资,可减免土地租金5年。当局规定只有投资于创业投资公司,即风险资本公司的法人和个人才可享受到20%的抵减税。同时,政府还明确指出,创业投资公司只可以投资于当局规定的科技产业。
(4)注重投资软环境,以利吸引外资进入
首先是有集中高效的行政管理。新竹园区的工作由园区指导委员会和园区管理局共同筹划,指导委员会为综合性、跨“部门”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有关园区宏观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对园区建设和运行事宜进行沟通和处理。管理局则负责具体规划和日常业务管理,管理局拥有对进驻园区的金融、税务、海关、电力、供水、邮政、治安等部门的指导、督办之权,统一协调行政管理事务。
其次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园区按照国际惯例,做到“七通一平”,提供优质廉价的标准厂房,提供完备的生产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按照社区化的要求,建有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学校教育等完善的社区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是有完善的服务保障。新竹园区按照“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原则,在园区内设有整套服务机构,为园区厂商提供全方面、多功能服务,包括环境卫生、消防救火、治安防范、企划、投资服务、劳工纠纷协调、工商、工程、地政、电脑网络、公共福利、仓储等,厂商所需办理的手续都可在园区内完成。
(5)大力引进培养人才,形成园区的活力和人气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采取来者不拒的移民政策。目前在新竹就业人数中,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65%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分别超过1000人、10000人。园区厂商的老板,博士、硕士、学士各占1/3。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目前从美国迁入新竹的学子达3000多人。由于这些返台的海外学子大多在国外(主要是美国)的教学科研机构受过良好的训练,很多人曾在大企业中从事过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中不少人就直接来自于美国的“硅谷”。他们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都很强,能够把握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脉搏,因而很容易使企业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起步。新竹规定,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人数必须占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以保证把更多的台湾科技人
员培养成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6)不苛求自有品牌或核心技术,选择成熟产业形成产业聚集
台湾以配套工业为起点,如今已成为世界信息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分子。30年前许多美国公司在台湾设立代加工生产基地,为台湾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生产地打下了基础。今天,台湾自己的同类企业已逐渐具备了生产优势,而那些当年的美国公司赚足了钱,卖掉地皮,却为台湾留下了技术力量与一大批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