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准则国际化下的中国特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会计准则国际化下的中国特色
院系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管理系 肖曼 2007442523 会计学 段云平
2011年05月06日
摘 要
当前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 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但在实务方面还存在国际差异。要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要求各国根据国际经济行为一体化的需求修订原有会计准则;建立必要的协调机构, 统一会计准则的共同语言。随着世界贸易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已形成全球性的运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处在当前国内国际两大环境中,面临着国家特色与国际化两大发展趋势。那么,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到底是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还是走国际化的道路?亦或两者有机结合,又该如何结合?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系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发展方向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会计准则;国际化;国际市场
I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ns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has been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However, differences still exist in practice.To realize their internationalization calls for all countries to revise the former accounting standards, establish necessary organizations for cooperation, and unify the universal language and criteria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Situated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s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abbreviated as ASS)of China is faced with the trends of bo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So shoul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AAS prefer to the leading road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r the roa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r should it combine the both and how to combine if necessary? Tha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relev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SS and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SS.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Internationalization;International market
II
目 录
引 言...............................................................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二)文献综述....................................................1
(三)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2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概念............................................3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本含义......................................3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三种观点......................................3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就..............................4
三、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9(一)我国的政治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10
1.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10 2.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力较小...............11(二)我国的法律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11(三)我国的文化教育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12
四、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的关系.................................15
(一)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的关系.............15
(二)会计准则国家特色与国际化两者关系的协调.......................16
1.经济利益合理性原则...........................................16 2.渐进性原则...................................................16 参考文献...........................................................18 致 谢.............................................................19
III
引 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会计的国际协调已不可避免。目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日趋融合,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趋向的影响。在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已成为会计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新问题。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然而对会计标准问题的研究讨论不能脱离会计所处的环境。对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问题的讨论应该结合我国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背景,也就是说要建立在对我国会计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当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和要点所在。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与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世界经济带入全球化过程。会计作为国际化的通用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形态的不同所造成。相应的,由这些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业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差异,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可用性。在国际投资、融资和国际贸易中经常性的会计信息间的差异通常会引起交易成本的提高,大大增加的贸易成本则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因
此,对中国入世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纵观会计改革的成就,我国会计改革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鲜明特色。研究与探索会计改革与发展不仅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经济建设未来会计行业的健全,更能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经济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文献综述
1.徐琪颖在《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问题研究》(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11期)中从会计标准的概念出发通过与会计国际化的定义进行对比,阐述了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内涵以及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外在需求性,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要求以及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内在决定性和资本计量功效与节约经济资源。说明了中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及现状。分析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并从资本市场法律体系职业界与会计队伍经济后果等方面揭示了上述差异的形成原因。最后对进一步推进中国会计标准的建设,改善会计准国际化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我国会计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原则导向或规则导向%我国当前环境下会计标准国际化的现实选择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2.会计准则国际化透视。宋文彪在会计标准国际化透视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山西太原(030006)中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动因, 介绍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问题上的争论, 论证了国际社会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态度以及会计准则的应用境, 概括总结了我国在对待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措施
3.邓丽平在《从新会计准则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计财处,湖南 娄底 417000)中财政部2006年2月25日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和过去的会计准则相比,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做了较大的改动。从新的会计准则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慎重处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除极少数事项外,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从而表明我国会计同国际趋同的势头不可抵挡。
(三)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一部分(引言)说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第一章)说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概念。
第三部分(第二章)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第三章)从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第五部分(第四章)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的关系。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概念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会计准则是指执行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是对会计工作进行评价和鉴定的依据。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的差异。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国家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损害了会计信息在国际间的可比,阻碍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会计准则亟待跨越国界,会计准则国际化成为世界趋势。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会计准则国际化正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不妨从探讨其概念入手。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三种观点
(1)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各国的会计准则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明白差异之所在。
(2)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准则的共性与一致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各国之间的差异,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国际会计准则,使之成为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中的通行语言。
(3)会计准则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会计准则的一体化、统一化,包括建立统一的会计账户、共同的会计准则、结构与内容完全相同的会计报表等。各国的会计准则将被取代。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重要性及取得的成就
当今, 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在不断地增强, 跨国投资的交易量和影响力令人瞠目,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加剧的超越国界的变化, 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有意无意地纳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的建设, 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已经在区域层面上向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根据一项统计资料表明, 早在1997 年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83 家公司中, 就有526 家是外国公司,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9.6%, 而外国公司的交易则占所有交易市值的69.1%。据另一项美国资料表明,目前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的13000 家公司中有1000 家是外国公司, 而且, 多数是大型的外国跨国公司。仅就1997 年而言, 外国证券在美国资本市场就筹集到280 亿美元的资金, 是1990 年的16 倍。
今天,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谋求自身发展是难以想像的;同样,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 也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产生影响。如最近美国、日本的经济衰退,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 前几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都变成了世界性的重要事件, 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市场的各个参与者也对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通过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来评价其资产实力、财务风险和资信状况;企业到国外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债券, 需要向投资者或者债权人提供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各个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 影响着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 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有国际会计准则, 但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民间机构, 没有强制的约束力, 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有自己的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之间由于各自历史因素, 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不一样, 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应地根据这些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存在差异, 从而影响到了这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比如, 1993 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拟在纽约证券交所上市时, 发现公司按德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产生3.7 亿美元的盈利, 而按照美国GAAP 编制的财务报表则是10亿美元的亏损。同样的交易和事项由于采用了同的会计准则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如果不调整两者之间的差异, 则很有可能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 而要在国际投资、融资或者国际贸易中, 经常性地调整各国会计信息间的差异, 将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 严重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全球化。这就好比在国际交往中, 大家都说自己国家或者地区的语言, 任何交流都必须通过翻译,显然会对国际的资本运转产生障碍, 降低跨国投资的交易率。因此, 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 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为全球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 语言上的障碍是国际市场的必要。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为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准则水平、减少各国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可。世界贸易组织(WTO)1996 年12 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声明: 我们鼓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以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会计部门成功地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前任理事会主席在庆祝IASC 成立25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认为: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真正的国际组织能够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用于编制可靠、透明的财务报告。目前, 肯尼亚、尼日利亚、哈萨克、乌克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 有的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有的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基础制定本国准则;欧盟以及欧洲各国准备建立欧洲统一会计市场, 并在2005 年前, 要求所有在欧盟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都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英国、德国、法国等世界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 努力争取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差异的缩小;美国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 若一家外国公司在美国按IAS 编制财务报表, 它必须要把报表按美国GAAP 进行调节;世界贸易组织(WTO)、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世界银行等纷纷发表声明, 希望各国证监会、银行、企业等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与此同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LASC)还在2002 年年底成功地进行了重大改组, 解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融资、准则指定人员的选拔和独立性、准则指定程序等方面的问题, 为确保国际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证。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势力不可挡的潮流, 重组后的IASC 不失时机, 重新定位。重新修订了IASC章程并确立了三大目标: 1.制定一套高质量、可理解和可监督实施的, 符合公众利益的全球性会计准则, 这套准则要求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透明和可比的信息, 以帮助世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及其他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的运用;
3.实现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化, 寻求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可见, 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 已成为重组后IASC(其核心包括基金会管理委员会、准则咨询理事会、IASB、常设解释委员会)的使命和目标。我们认为, 从发展趋势看, 高质量、可理解、可监督实施的全球性会计准则的时代即将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推动全球性会计准则的最根本动力。在资本市场日趋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 国际投资者将不再容忍多套不同的会计游戏规则, 具有本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其生存空间将日益狭小, 过分强调本国特色有可能被国际资本市场拒之门外。在国际市场日益扩展的今天, 会计准则国际化已是不容回避的历史必然, 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但是, 要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 这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课题。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在实务上还存在国际差异, 在缩小差异方面还存在障碍, 在执行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机构, 要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还需要在世界各国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首先,各自根据国际经济行为一体化的需求修订各国原有会计准则, 巩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行为基础。
其次,建立必要的协调机构, 统一会计准则的共同语言和标准, 提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执行依据。
最后,各国的相关法律文章在具备上述两点的条件下, 对其作出必要调正, 使其逐步得到其所在国的法制保证。
我国的会计准则改革实质上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1992年底,我国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财务会计规范从延续了40年的分行业会计制度,转向采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规范模式。这是我国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会计改革,也是我国会计规范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在短短的十年间,我国的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预计我国在2005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冯淑萍,2002)。到目前为止,我国己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年将发布《分部报告》、《外币折算》《每股收益》《财务报告列报》《捐赠和政府补助》、《终止经营》等六项准则。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出台。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二期世界银行项目,按照这个项目的计划,用5年的时间,即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止,发布大约30余个会计准则,其目标也是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当然,这个准则体系还是初步的,随着经济发展对会计的需求,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日益更新和增加,会计准则制定不会完结。就像我们在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建设进程,所看到的那样。我国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一致或进行了协调。主要表现在:明确了会计报表的目标,即提供反映企业财务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所提出的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一致的;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提出了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国内的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体系,这些会计信息质量指标与国际会计准则提出的质量指标也是一致的;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利润会计要素并赋予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要素相同的内涵;提出了资产、负债和收入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比如在确认收入时,主要考虑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风险是否转移给了购货、接受劳务方,而报酬是否转移给了销售方,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也是一致的;建立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在内的财务报告体系。报告从格式、项目到内容,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一致。上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使得按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准则所要做的调整己经大大减少。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l)会计准则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各国在全球性的资源配置、筹资、生产、投资、贸易、潜在能力等经济和政治网络中变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企业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必然以某种方式超过各国现存的会计差异。
(2)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要求。在当今形势下,各国取边和多边贸易,包括商品、劳务、技术等交易活动日益增加。在经济贸易谈判过程中,必然要对对方的财务状况做充分了解,而不同的会计语言是阻碍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会计准则国际化势在必行。
(3)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要求。世界各国资源、资金、劳务相互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各国的外资企业以及众多的跨国公司有了空前的发展,这就要求有一个基本一致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程序,以适应投资者决策的需要。
(4)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各国经济利益协调的需要。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公司所在国的政府与子公司所在国的政府在利益协调中,以及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经贸活动中都要求会计实务的统一和会计信息的可比。(5)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财务资料是不同的。投资者的资金是有限的,而市场需要的资金是无限的,怎样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这就需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方便他们做出投资选择。如果会计准则不一样,不仅投资者无法比较判断做出正确决策,还会导致资源浪费。
在国际市场中, 只有运用国际会计准则, 才能减少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才能更好地繁荣国际市场。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会计行为在国际市场的规范, 在国际市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国首席代表克里斯托弗诺比斯(Christopher Nuobes)教授在比较国际会计一书中说:不同国家的公司财务报告有很大的差异, 这导致财务报表的编制、合并、审计和理解极为复杂, 由于内部财务信息的制作与公开信息的编制常有重合之处, 使复杂性进一步加剧。英国会计师协会最杰出的会计学者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教授在《会计和商业研究》 一书中认为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必须能够理解他们可能购买其股份的外国公司的财务报表, 他们希望,不同国家的报表是可靠的, 并且是可比的。由于各国不同的会计环境而造成的会计实务上的差异, 使得计算的事项和结果经常会出现差异, 例如: 存货计价基础, 日本公司采用先进先出法;英国公司采用可变现净值与先进先出相结合的方法;美国公司采用现行重置成本和后进先出的方法另外, 在资产、负债、投资、收入等会计准则方面, 各个国家在制定和实施上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把这些差异集中在一起, 对企业收益和股东收益影响很大, 对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运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国际市场迫切的需要提高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真实地反映各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需求;降低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企业、融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 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国际市场的每一项目资本运作只有通过国际通用的规范性商业语言国际会计准则, 才能促进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最近, 美国在其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共同配合支持下,成功的研制开发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财务报告语言,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XBRL), 这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按照这种语言, 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处理在网上获得的财务报告信息, 而且可以将按照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信息转换成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信息, 从而, 向真正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 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际市场的规范性商业语言的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是:我国的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没有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经济处于落后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情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市场体系正在发展建设之中,虽然说商品市场己经逐步走向成熟,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尚未成熟,正在建设、发育之中。市场环境的差异,也给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一定的难度。(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股东缺位的问题(2)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不成熟、正在发育中的市场。
我国市场的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环境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现实市场中存在的交易行为,有许多可能是不规范的。这些不规范的市场交易行为的存在,就是对会计的真实性、公允性的挑战。在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下,交易双方应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形成这样的商业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我国仍旧存在着大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企业导致市场交易的不规范性(2)我国的上市公司的复杂股权关系导致市场交易的不规范性由于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许多上市公司也由国有企业剥离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其母公司通常仍旧为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涉及的领域较广,相互之间关联方交易相当普遍。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往往都难以保证。
在我国,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时有发生。因此,面对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些交易成为困扰我国目前会计界和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市场环境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它与建立在公平、公允的非关联方交易基础之上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相距甚远,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求也会产生很大差距,若不顾市场环境的特殊性,一味强调会计准则的绝对统一性,会产生供给与需求严重冲突的后果。
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曾出现过会计准则国际化与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冲突的具体事例—以公允价值为主要特征的相关准则的颁布及其调整。公允价值是国际上目前最为流行的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广泛的应用,与账面价值相比,其特点是自主空间大,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公司的市场价值,但对支撑环境的要求很高。在会计准则的改革过程中,我国曾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诸多领域引进公允价值的概念,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践并未达到其预期效果,反而使盈余操纵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危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使准则制定机构不得不反思其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应用价值,进而又对其做出了回避或限制性的准则调整,有效遏止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恶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债务重组的实践,财政部于19%年5月22日制定颁布了《债务重组准则》,并于1997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次出台的债务重组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2)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修订,非货币性交易大多发生在资产重组的事件中资产重组曾是中国资本市场一道耀眼的风景线。1997年资产重组的公司为200多家,1998年则迅速上升到40C多家,达到当年公司总数的50%,构成了巍巍壮观的资产重组年。但有关资产重组的实证研究显示大多数重组行为并无实质含义,只是报表重组。究其原因在于资产重组中发生的交易绝大多数为非货币性交易,如股权交换、资产剥离以及资产置换等,而这些交易均以公允价值计量,由此便有了乌鸡变凤凰的神奇功效。由于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如何确定大多缺乏可以参照的市场价格,公司大多声称根据协议价或评估价确定,协议价由公司自己决定,而评估价则由事务所评估确认,但问题是在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背离的中国资本市场,有多少事务所能顶住客户的要求,予以严格监督或公正评估,由此使公允价值名不副实,公允价值几乎沦落为报表重组的工具。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将之前发布的准则修订后重新印发,并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施行。1999年6月28日出台,并于2000年1月1日予以实施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但只施行了一年时间就立即修订,问题就在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缺乏应有的支撑环境,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交易的实践中发生扭曲,不得不修改这种计价方法。
(一)我国的政治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我国是政治上比较集权的国家,成文法律往往比较发达,政治体制的特征与法律体系的特征紧密相连,两者就这样共同制约着会计活动,决定着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存在和地位。与法律因素相比,政治因素对会计准则存在的影响更具决定性,即使是成文法系的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治立场的转变都可以改变一国对会计准则的选择,应该说,在基本相同的法律环境中,决定会计准则存在与否的关键是政治因素。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选择了减少对经济活动集权管制的政治态度,我国在各方面开始与国际惯例接轨,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我国的政治环境具体表现为: 1.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它是一个典型的政府机构。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会计准则,可以说是一种必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如何建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上,没有典型的模式,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我们提供了唯一的“样板”。因此,至今为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一直由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几千年的传统,我国的会计准则形成了由财政部门负责并依赖财正部门的社会形式。因此,我国财政部门的职能较强。我国政府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政府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一定是负面的。因为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国际化的需求已经具备,我国的政府在积极推进准则国际化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构成了会计准则国际化所需要的良好的政治支撑环境,这将有利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2.我国会计界参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力较小
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冯淑萍也作为亚洲的代表被选入准则咨询委员会。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被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发言权。
(二)我国的法律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法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在多数成文法国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组成部分,法律有法律的目标和规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作为法律或法规存在的。在这样一种法律环境中,会计作为独立科学发展的空间非常狭小。立法部门可根据宪法为导向,建立相关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以维护法律认可的、一个会计实体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各国的会计模式会发现,在成文法的国家,会计制度作为法律或法规的组成部分是极为普遍的,中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成文法系国家。在这些国家,至少到目前为止,概念框架都尚未构建,会计目标或缺位或没有严密性的描述,会计准则缺少完整的体系。我们认为,尽管这与这些国家政治上的集权有密切的联系,但与法律环境的影响也是无法分开的。法律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但成文的法律反过来又会制约政治行为,比如试图通过政治游说或其他政治活动达到的某种目的的行为。因此,在成文法国家,法律环境对会计准则存在和发展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种影响在我国表现为: 从过程看,国际会计准则都是以英美国家的会计模式为蓝本的。比如,会计目标的界定,强调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经济决策需要,而不是其他国家所侧重的考核管理责任和政府监管;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原则。上述会计理念的形成与英美属于普通法系、遵从判例法不无关系。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从法律传统来看,我国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现实中,会计准则中某些需要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往往成为某些企业滥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我国的法律环境与英美等国家的法律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这会直接影响会计准则具体制定方面所要考虑的规定因素,比如利润表反映的限制和不能引入过多的职业判断标准,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三)我国的文化教育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和观念,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一国的政治和法律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其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的文化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 一是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标准要求很难适应。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的好坏。建国以来,会计工作在一段时期一度受到轻视,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没能很好地开展,导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而现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给企业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我国的会计规范不能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相背离,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比如我国《公司法》较重视利润指标,很多规定都涉及利润指标,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会计就一定要重视利润表的作用,公司就一定要注重利润指标。当利润成为评价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时,上市公司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利润指标。一些公司还可能挺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也自然会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目前,我国使用的利润表,是典型的传统的财务业绩报告,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收入一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资产和负债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算,不确认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按照收入一配比原则,损益表只反映己取得的现金或现金要求权的特定交易的结果,而不反映那些己经使价格发生了变化但尚未实现的事项或情况的影响;按照稳健原则,利润表也只确认预计的损失,而不确认预计的收益。从为报表使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看,现行的利润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利润表只体现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没有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二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报告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三是对已经发生的价值产值不予报告,为管理者提供操纵收益提供了方便。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全面收益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这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在此方面法律上的障碍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不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二是我国成文法体系需要较少的职业判断。无论从国际会计惯例所依据的概念和假设看,还是从国际会计惯例的形成我国的会计规范不能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相背离,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比如我国《公司法》较重视利润指标,很多规定都涉及利润指标,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会计就一定要重视利润表的作用,公司就一定要注重利润指标。当利润成为评价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时,上市公司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利润指标。一些公司还可能挺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也自然会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目前,我国使用的利润表,是典型的传统的财务业绩报告,其确定的基础是由历史成本原则、收入一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构成的。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资产和负债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算,不确认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按照收入一配比原则,损益表只反映己取得的现金或现金要求权的特定交易的结果,而不反映那些己经使价格发生了变化但尚未实现的事项或情况的影响;按照稳健原则,利润表也只确认预计的损失,而不确认预计的收益。从为报表使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看,现行的利润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利润表只体现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没有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二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报告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三是对已经发生的价值产值不予报告,为管理者提供操纵收益提供了方便。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全面收益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这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在此方面法律上的障碍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不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四、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的关系
既然我国会计准则应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就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国家之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对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准则协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各种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利用国际讲坛向世界介绍中国,并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方法,充分利用会计职业团体和大学的智力优势,多方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国际协调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主要应规定关于跨国会计问题的处理方法。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会计准则的协调工作主要表现为跨国业务的会计调整,在会计准则尚未达到满意的协调程度以前,可能采取变通的方法进行处理。中国的企业作为债务方或受资方时,应根据涉外业务的特定需要,将以中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告,按对方国适应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并说明会计准则差异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中国企业作为债权方或出资方时,应要求其提供的报告是以中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并说明会计准则差异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一)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的关系
事物的属性决定该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在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体系的核心,其基本属性隶属于会计本身的双重属性。会计准则具有与会计本身相应的两层性质,其第一层性质:会计准则以其技术性的规范化形式,首先成为客观约束机制。其产生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实务处理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这一层性质主要是取决于会计准则的自然属性。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会计准则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下问题:一是会计准则能否打破国界、地界,普遍运用于全球?二是各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会计准则能否完全一致?这一层性质促使会计准则更具国际化趋势。第二层性质:会计准则具有直接、间接的“经济后果”。这一性质是更深层次的探索。它由会计准则的社会属性决定。所谓“经济后果”即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它相关方的利益。经济后果是会计人通过会计准则这一技术手段得到的会计信息,但此时的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它可能使一部分主体受益较多,使另一部分主体受益较少,甚而使一部分主体产生亏损。在面临着前述第一、二两个问题时,正因为取决于会计准则社会属性而产生的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第二层性质的存在,使各国会计准则更具备国家特色的必要与可能。我国会计准则也不例外。从时间概念上而言,国际化是一种长期的相对化进程;而国家特色则是相对短期的绝对化趋势。归根结底,是由各自会计准则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所代表的社会生产力作出的客观选择。故而,在针对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从理论上寻求最统一最完善的准则,如若舍此取彼,不顾大全地一味追求国家特色或单纯国际化,均是不恰当的。现实的思路是寻求一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化的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尽可能公平、合理。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两者的关系概括起来说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由于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引起经济利益后果的不同,不同的会计准则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会计准则所导致的经济后果必然导致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相互排斥。另一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又是相互渗透,趋于共存的。其相互渗透,趋于共存的基础可以归结为: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一国在选择某一项具体会计准则时遵循该项准则技术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果某项具体会计准则在技术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它有可能由国家特色流传开来而国际化,同样也可能由于其已国际化,被广泛流传而使某国接受并融入该国会计环境,成为国家特色。
(二)会计准则国家特色与国际化两者关系的协调
由于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之间存在以上关系,一国政府在处理与协调两者关系时一般均需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经济利益合理性原则
无论什么国家,政府都在相当程度上对会计准则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目前学术界的观点来看,对财务报表及其所提供的信息,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将其视为一种能对未来决策有影响的信息,另一种则将会计信息视为收入和财富分配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如果政府支持前一种观点,它有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放松对会计的管制,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其他宏观调控的手段,达到影响未来决策的目的;但如果政府持后一种观点,就很难说服它放弃对会计的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发展管制,因为任何一个政府,都希望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和分配的公平化。经济利益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一国政府在处理国家特色与国际化的关系时总是偏向于符合自身利益的,利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面。比如说一国会计准则对某一具体会计事项的处理与国际惯例不同,该国总是会选择对自身来说利益最大化的一方,当然这种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2.渐进性原则
协调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关系的关键在于渐进的国际协调。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准则国际化标准的确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各国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更是世界经济范围内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特色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只要世界各国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只要各国政府国家管理的模式有差别,会计准则的国家特色就不可能消除。因为产生会计准则国家差异的原因不是会计准则本身,而是影响会计准则的各种因素。会计准则的国家特色与国际化均是趋势所在,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国家特色与国际化的度。这种度表现在:(1)会计准则国际化应以国家特色为基础,维护本国的正当权益,会计准则国际化必须以尊重中国国情,加速国民经济发展,保护民族经济不受损失为总纲;
(2)在协调中,作到可比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3)先局部后整体,正确对待会计环境空间上的区域性与国际性并存,会计环境时间上延续性和阶段性并存。认清会计准则国家特色是相对短期的绝对趋势;会计准则国际化是相对长期的相对趋势。辨证地把握好“会计环境”这一根本立足点,才能实事求是地走好国家特色与国际化的协调之路。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面对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化发展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理应站在对国内环境、国际环境辨证研究的制高点上,走中国特色基础上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参考文献
[l]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和所面临的问题[J].会计研究,2004(1).[2]刘永泽,陈玉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报,2004(2).[3]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4]刘永泽,陈玉媛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1).[5]周福源.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2).[6]汪详耀,骆铭民.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J].财经论丛,2004(2).[7]张端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师,2004(1).[8]段振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协调的途径[J].经济论坛,2003(3).[9]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2003(5).[10]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3(2).[11]曲晓晖、陈瑜.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J].会计研究,2003(1).[12]杨宗昌.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及对应策略[J].金融会计,2002(1).[13]陈燕.从公允价值的运用差异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J].经济管理2004(5).[14]盖地.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J].会计研究2004(3).[15]葛家澎.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2).[16]魏明海.《企业举债经营的计划与管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7]Beaver, W.H.,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eptember 1998.71一I11.致 谢
经过半个月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毕业设计,经验十分匮乏,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好有段云平老师的督促指导,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我才能完成这份毕业设计,在这里深表感谢。
第二篇:政教处工作总结(12-13下)准
政
教
处
工
作
总
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柳河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政 教 处 2013年7月15日
本学期,政教处在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班主任老师的辛勤工作和鼎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生的努力进取和大力配合下,已圆满、顺利地完成了2013年上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本学期政教处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学校“十二五”规划工作思路为指导,以学校2013年工作计划为准绳,坚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强化德育常规管理,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切实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回首本学期政教处工作,其中充满着太多的艰辛和不易,但更预示着美好的前景和希望。现将本学期政教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要有品味,首先思想意识就要有品味。不少班主任认为把学生管理的不出事或不犯错误就万事大吉,不注重不思考如何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深入。因此在本学期期初的政教工作布置中,明确提出了本学期的德育工作重点是面对全校德育状况,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促使班主任共同探讨、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手段,让大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性、多一份反思,通过思想层面的探究,去注重德育品味。要提升管理育人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班级常规管理的细节,目的是使全体班主任认识到思想层面的提升最终是落实到一个个班级管理细节中。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德育工作品位才会提升。
二、班主任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班主任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校风、班风、学风、教风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班主任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促进班级管理规范化、正规化。
1、学期初通过班主任会议向班主任进行思想、师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有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重点是统一班主任思想认识,把班主任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要求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把学校办好。师德教育的重点要求班主任做到学校教育无小事,时时处处作学生表率;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班级工作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最能体现学校特征的组织形式,是学校管理结构中最基础的单元,班级是否稳定,1 能否形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直接影响着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而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对良好班风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2、要提高班主任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要求班主任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政教处在本学期召开了多次班主任会议,向班主任提出了班级的管理目标和相应的班级管理要求。然后通过检查、巡视等方式对各班级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发现个别班级存在的问题,采取个别班主任面谈、交流的方式,提出相应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发现普遍班级存在的问题,将适时地召开班主任会议,提出相应的班级管理意见和建议,以及如何改进,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经过多次的布置、检查、谈话、交流,使各班级的目标和计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班级管理更有实效。
(二)运用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1、围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目标,政教处也给班级管理确定了班级工作目标:要求班主任牢固树立争创先进的意识,坚持教学为中心,创先进班级;坚持德育为首,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做到班级学生遵规守纪无违法犯罪,形成稳定、良好的班风,工作深入细致、到位,无重大责任事故。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同阶段、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特征工作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如开学初主要抓好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一年级主要抓抓各种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样把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学校总体目标和班级工作目标有机结合,从而给班主任以具体明确的2、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经常与班主任在心灵上多交流,在情感上多沟通,从而让广大班主任感到工作任务虽重,但恰恰也乐在其中。首先,以“领导”的榜样行为感召班主任。“领导”人员应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是无声的号令,是最有说服力的。要求班主任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激励班主任教师更积极、更忠诚地投入工作。同时还经常性约学生及学生家长到政教处进行交流、沟通、谈话,帮助班主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家校沟通工作。其次,要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班主任。既要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提供锻炼他们能力的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使他们努力向上,又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要经常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找班主任谈心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行动指南,使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工作成为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
他们的想法,既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也恰如其分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还要把帮助解决班主任的困难视为自己份内的事,尽量为之排忧解难,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班主任群体。
三、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学生亲身感受,身临其境以后经觉悟产生的内心需求,而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用纪律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规范的过程中实现领悟、觉醒、滋生需要,基于这种认识,本学期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情。
1.开展班级值周检查量化评比活动,促进班风、校风建设。先进班级评比活动涵盖各班级的早晚自习管理、卫生管理、课午间管理、两操及就餐秩序管理等方面,评选“红旗班级”,每周一进行总结、表彰。同时,将班级量化评比与班主任考核挂钩,把评比结果作为班主任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2.坚持抓好班队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等重要德育阵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懂得成人是成才、成功的前提和可能,促进了学校精神面貌的整体提高。
3.强化学生仪容仪表及学生个人卫生,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加强检查,及时发现和端正学生的仪表,并将结果记入班级量化评比。
4.关心、关注后进生,认真落实转化后进生的相关措施。对班主任、科任教师教育但收效不明显的少数后进生,政教处通过谈话、谈心等教育形式,教育、感化他们,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效果较为明显,使他们真正从内心得到教育,从思想上得到认识,从行为上得到改变和提高。
四、建章建制 考核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班主任工作,落实班主任工作职责,建立班主任相关规章制度,并依照规章制度加强考核管理。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把学校的办学思路、学校对班主任的责任要求等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也是学校对班主任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管理考核的基本依据。政教处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考核内容,对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进行考核,建立了以班级目标管理、学生行为动态考核为中心的班主任及班级工作的考评制度,将纪律、卫生、学习、各种会议、班级竞赛、好人好事、班主任计划、总结、论文、家访记录、差生转化优生培养等纳入考核范围。通 3 过考核管理,促使班主任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各项工作按照学校要求有序地开展。另一部分是针对班级在一学期中所参加的活动获得的所有荣誉进行奖励和加分,也是对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所获成绩的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事关社会—学校—家庭安定稳定问题,因此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确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意识。
1、开展安全自查,树立安全意识,安全无小事。在每次班主任例会、全体教师例会、全体学生集会、晨会、班队会上,都做到次次有要求、次次有部署、次次有检查、次次有布置,对安全工作形成了“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本学期共进行了几次彻底的安全大排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2、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为切实消除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政教处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基础,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安全教育,如:防火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假日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防洪水泥石流安全教育。二是通过各种形式,把日常安全教育与阶段性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如:期初安全教育、期中安全教育、期末安全教育、学校安全教育专栏、班级黑板报安全专刊、广播和升旗仪式的安全教育讲话、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等。三是加强家校联系,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努力提高家长的安全教育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共同构建家校安全教育平台,合力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由于制度落实、措施到位,本学期我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安全和谐的良好局面。
六、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
本学期,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文件精神,坚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大力推动学校的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发展为重点,我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现将我校的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校体育工作
1、学期初学校成立了体育兴趣活动小组,有踢毽跳绳兴趣活动小组、田径兴趣活动小组、篮球兴趣活动小组、独轮车兴趣活动小组。制定学期兴趣活动小组活动计划,并按照计划有序实施,持之以恒,效果非常明显,有效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训练活动中做到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教师、有学员、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学校在教育局间操大课间检查评比中获得了多项荣誉,为我校争得了荣誉。这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班主任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
2、学校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春季长跑比赛,虽然未取得名次,但也赛出了学生的风采,学生的斗志。
(二)学校卫生工作
1、政教处根据学期初工作安排,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组织学生每天检查评比各班室内外卫生,每周至少一次大扫除,清除校园死角,各处室、各班每天都能基本做到洁、净、美。同时重视对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每名学生做到 “勤洗澡、勤剪指甲、穿戴整洁”,强化健康意识。同时分别进行了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和班级室内外卫生的检查。通过检查效果较为明显,对学生的个人卫生和学校的整体卫生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及时进行整改,实行长效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使我校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清新、舒适优雅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2、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师生防控传染病的意识,加大了监管力度,规范晨检、消毒工作,规范学校疫情报告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配合卫生部门抓好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效防止了卫生突发事件、各类传染病在学校流行和爆发,确保全校师生安全。
(三)学校艺术工作
1、为进一步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巩固了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学校于学期初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葫芦丝队、口琴队四个文艺兴趣活动小组,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教师、有学员、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
2、学校为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综合素质展示活动,精心筹备、认真组织、强化练习舞蹈队和合唱队,使其在短时间内收到了高质高效的目的。
七、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工作重点
(一)存在的不足
本学期,政教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1、政教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方法有待于转变和提高。
2、班主任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教育方法、管理措施有待加强和完善。所有班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较差。
3、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力度不够、形式单调,没能够从根本上使学生提高认识,达到自我管理的能力。
4、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不够完善,应教育全面、具体。
5、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够扎实,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6、各项活动开展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二)今后工作重点
针对本学期工作存在的不足,政教处下学期的工作重点如下:
1、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工作思想的转变;转变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管理的手段、教育的方式等。
2、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的思想认识、班级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提升班级管理效果。
3、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达到学生习惯上的转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
4、继续加强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和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从“全、细、恒”上下功夫,做到“学校安全无小事”,进一步规范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5、继续配合班主任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以进一步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6、今后在开展各项活动前,要详细研究、周密部署、合理安排、考虑周全,力争把每一项活动开展好。
总之,本学期在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配合下,政教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某项工作中做不到位,考虑不周,处理不适;学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方法的艺术性不够。我相信在校长及全体领导的支持关怀下,在广大教师的大力配合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与全体教师团结一致,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在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中,为建设和谐、平安校园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学校德育工作总结(12-13下)准
学 校 德 育 工 作 总 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柳河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2013年7月10日
本学期,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灯塔市“十二五”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和《灯塔市教师进修学校德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 》,面向全体、全员育人原则,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教育活动。坚持低、小、近、实、趣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强化德育管理,扎实德育基础,培育德育特色,突出德育实效,完善德育常规,创新德育思路,深化德育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现将我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
一、德育工作的做法和措施
(一)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系统
1、为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我校建立健全德育组织,构建以党支部、政教处、少先队、学年部、班主任为纵向联合体的德育网络。并明确德育管理的任务要求,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管理和实施学校德育工作。
2、认真实施分年级德育目标,积极探索和构建“分层次、抓基础、重建设”的德育工作管理、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效能,使学生能够逐步达到从思想认识的转变到实际行为上的转变。
3、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学校建立了班级、学生及班主任考核制度。红领巾监督岗坚持每天检查监督学生入校、离校红领巾佩带、班级及个人卫生、学生纪律等小学生一日常规的落实情况,生容生貌每周一总结,对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学校领导、教师轮流值日,每天两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其结果在学期结束纳入对班级的综合考核,并作为量化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依据,目的是激励他们育人的积极性。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工作积极主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下左右联系密切,协调一致,发挥了德育管理的效能,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充分调动德育工作积极性
我校始终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从调动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入手,经常组织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和自己的责任,达到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他们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工作、安全教育的骨干。通过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考核细则,来管理和规范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二是调动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各学科教师都担负着渗透德育的重任,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要求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科学、爱劳动、爱人民教育等,同时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将学科教书育人成绩纳入学期工作质量考核量化。
三是调动服务育人的积极性,积极营造校园育人环境,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样,全校上下达成了共识,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三)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研究
新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应该重视德育,要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不仅重视智育,更应重视德育,不断加强德育研究。
我校在做好德育工作的过程,十分注重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当地资源优势,重视校本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和学习外地经验,加强了对德育的研究,组织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多个(敬老院、五保户、军烈属等),每学期组织二至三次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德育研究的开展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更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根据小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新形势的要求,在德育工作中还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如:革命传统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网络媒体教育等。围绕德育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和研究,如:校长做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进行安全教育;通过组织教师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及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教育;通过严禁进网吧和组织人员进入网吧检查等方式对学生健康的网络媒体教育„„多次组织诚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德育研究和专题讲座,通过“一周常规评比”、少先队知识竞赛、《守则》和《规范》及《养成教育》知识测试等活动的开展,不仅教师素质得到了提高,也使学生
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
(四)注重加强德育阵地建设
加强德育阵地建设,是我校一直十分重视的工作。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建立了高标准的少先队活动室、德育成果展览室,黑板报、宣传栏内容常换常新,各班教室内都张贴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国旗、名人名言和科学家画像,真正使校园的每一处地方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发挥着育人的作用。德育阵地的建设是学校文明的窗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德育阵地的建设为学校创造了优美的环境,给全体师生以奋进向上的力量。
我校长期坚持开展升国旗制度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话,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等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和健康的气氛中陶冶情操,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德育系列活动开展还不够经常。如社会实践教育,有时因受教学的冲击,联系不及时,抓不住季节性,致使活动不能坚持经常。
2、个别教师,特别是个别任课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自己上好课就可以了,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和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失去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育人素质。
3、由于条件限制,致使学校或班级组织的一些德育活动不能留下原始的材料,为以后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的教育失去宝贵、有说服力的东西,达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4、对德育工作的考核还不够完善。
三、今后工作打算
1、健全德育工作考核制度,将德育工作全面纳入班级及教师个人的考核量化,进一步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扎实实落实好德育工作。
2、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育人环境,进一步搞好校内、外德育阵地建设,保障学校德育工作长期、有序、健康、和谐地开展,使每一名同学都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促进各类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以学科教材为依据搞好德育渗透,进一步达到学
科育人的教育目的。
4、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好家庭教育。各科任教师要自觉主动、定期做好家访,每学期必须全面家访一遍,对个别学生要随时与家长联系促进相互了解,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第四篇:家长学校工作计划(12-13下)准
家 长 学 校 工 作 计 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柳河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2013年3月1日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倡导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发展自我的理念。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建立健全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有机构、有组织,职责明确,分工负责。
2、把家长学校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网络。
3、认真抓好家长学校管理,继续成立各班家长委员会。
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老师的指导水平。
5、认真做好家长学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五个落实。
1、组织落实:健全组织机构,调整班级、学校家长学校委员会。
2、时间落实:家长学校上课学习时间,一般每学期安排2~3次,每次授课可集中进行,也可分班进行,每次课后安排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家长见面交换意见。
3、教员落实:家长学校精心挑选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相当教学经验,并热心于教育科学的干部和教师担任家长学校的教员,保证师资质量。
4、教学内容落实: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且上课内容提前确定,认真备课,力求课上得精彩、实用,并成系列化、系统化。
5、场所落实:以图书室为主会场,各教室为分会场。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制订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义务。
2、建立各项制度,实现制度管理。
(1)建立考勤制度。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由校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点名制度。制订《家长学校家长签到表》,(2)建立意见反馈制度。学校制订征求家长意见表,定期发给家长,然后回收反馈。
(3)建立评先表彰制度。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家长。
(三)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
1、家长学校基本课程。以家长学校的基本课程为基础,向家长们传授家庭教育方向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方法。
2、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澄清家长法律上的一些错误观念。
3、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的课程,举办家长听课日活动。积极宣传课改理念,形成家庭在思想上、行动上一致的改革热潮。
4、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评奖并积极向各专刊推荐。
(四)做好档案资料积累,不断优化学校建设。
四、具体安排 三月:
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四月:
1、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研究如何办好家长学校。
2、开展家访活动。五月:
举行全校性家长学校活动,进行分层授课。六月:
1、举行家长开放周活动。
2、家委会学习研讨、培训活动。七月:
1、评选优秀家长。
2、家长学校工作总结。
第五篇: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国际会计审计业务或跨国会计审计业务的国际型会计审计人才。高校可以通过扩充现有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努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体现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输出学生接受国际审计人才教育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审计人才。
关键词:国际化 会计审计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162-02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日益深入、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资本的不断融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多样化,财务报告也越来越复杂,对审计业务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就业市场上,对拥有国际化背景的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高校开始刮起了一股与国外知名院校或办学机构联合办学、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之风,包括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纷纷开设了ACCA方向班。
一、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意义
(一)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与执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融合日趋加强、经济合作逐渐趋于深化,国内的外资、合资、合作企业不断增多;同时我国像海尔这样的跨国企业不断涌现,对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我国会计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使其适应国际竞争下的大环境,培养国际化的会计审计人才,已经上升成为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目标。
(二)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满足了的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或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范围内的筹资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国际法律和惯例基础上进行,对开展国际会计审计业务的人员来说了解这些法律和惯例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经济业务的实质,才能高质、高效地开展会计审计工作。而开展跨国会计审计业务或在其他国家开展会计审计业务也促使国际会计审计人员应该做到对国际会计准则既熟悉又熟练。
二、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自己的教学团队
国内很多开展国际化会计审计教学模式的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本校教师存在语言和从业经验的问题,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要么直接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教师,要么从直接聘用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来进行。不管是哪种方式引进的教师,都存在着教学人员流动性大的缺陷。“外来的和尚”在这里出现了水土不服,也不一定好念经。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的教师,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我国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一时很难上手,等师生彼此相互熟悉了,一学期也结束了,教师的任期也到了,下学期学生又要面临新的教师开始新的磨合。而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实践经验为背景,讲授方式常常是跳跃性的,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铺垫,讲课方式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缺少自己的教学团队,也加大了学校的资金负担。
(二)国内外会计准则与制度变更频繁,导致教学滞后
目前会计审计准则变更频繁,在各国范围内也开始向单一的会计准则趋同,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其终将会成为全球统一的公认会计审计准则。就目前的国内办学来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偏重对准则理论的解释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实践教材总结经典案例和对学生进行的有启发性的练习。在会计审计准则趋同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即使出版了既总结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能使其适应国内实际教学需求的实践资料,也往往因为一本资料从编写到完成印刷所花费时间太长,致使相关内容要么过时要么过于陈旧的现象频频出现,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生教师要过语言关,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处理背景,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使得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实务教学往往关注的太少。如学生不能独自完成对外币真假的识别活动,对国内外发票无法进行真伪的分辨,金额填写不够规范,点钞验钞的训练课时不足等,这些累积效应导致学生一旦被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开展工作,就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又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对会计审计知识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仍比较传统
国内高校在会计审计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诸如对案例进行分析、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已经编入了教学计划,但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完善的标准,老师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结果、课时进度,自主灵活安排,一旦教学时间不充裕或不够就直接删减教学内容。相对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近几年虽然在国内逐渐开始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知识点已经被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详细讲解,在相关书籍阅读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硬性要求,学生只要完成了课下对教材的阅读,捋顺教师课堂上所讲授过的知识点,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眼界过浅,动手能力不强、自学能力不足,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考核方式单一,重理论不重视综合素质
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给出的平时成绩时习惯于考虑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等,在期末总评成绩时尽管也考虑到了平时的考核,但远远达不到能引起学生重视的程度。因为教学内容多、庞杂且有一定难度,期末考试所考察的题目对具体内容的考查过于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被忽视掉或压根就没考虑,教师还需要就试卷内容提供完备的标准答案,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空间非常之有限。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既没有足够的压力,又缺乏足够动力去主动完成学习和思考,对其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三、加强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成立会计实践教学团队与双语教学团队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一支拥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对从事会计审计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要具备最新会计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其应尽可能的丰富,对国内外会计审计准则到做到烂熟于心,具备某些会计审计学科方面较高的学术造诣;其二是英语表达能力流畅自然,会计审计行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的执行环境,这对于把会计审计教育提高到国际化进程的高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教学能力强,尊重教学规律,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语的运用能力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外语并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却是致命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人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也能把国际商务做得初见成效,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国际化人才并不是唯外语人才,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不是所有外语专业的人都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潜在对象。实际上,高校培养的应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计审计人员,简称为“懂技术、会外语、能交流”。在此基础上,引用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直接用外文教材学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快速且透彻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兴趣。如清华大学1994年就将CGA教材融入国际会计系本科教育体系,缩短学生掌握国外先进、前沿知识理论的时间。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和社会实践
1.开展种类繁多的校内实训。比如:(1)对常见的国际货币和汇率能熟练掌握,具备识别各种货币真伪的能力;(2)能辨别各种票据的真伪,尤其是发票的真伪;(3)掌握相关税法,具备纳税筹划能力;(4)掌握五大审计循环与内部控制审计。
2.到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目前会计审计专业的实习基地还主要集中在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事务所都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岗位实习。在实习岗位上,更方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及审计工作的作用,更深层次的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对现行的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从理论升华到实践,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颇多帮助。
3.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感受真实的执业环境和操作流程,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从学校学到的会计审计理论与模拟实践的教学知识,并对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以实习报告或毕业实习论文的形式呈现,把理论与实际操作、实践教学与实践实习强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四)教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进行深入挖掘,应将重点转而放到讲解重点、难点和专题的框架结构上。这样学生要想充分掌握这些内容,除了认真阅读了解课本内容外,必须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完成教师课上要求阅读的参考书目。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翻阅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报纸、杂志,来拓宽专业知识的层次和结构,防止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轨。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按能力分组进行,选择热点问题或某篇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报刊报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发表各自的看法,组与组之间就各自看法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辅导课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应该是会计审计课程考试时重点关注的内容,还应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学生的总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可以占到总成绩的30%~60%,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包括课后作业、课上随堂测验、期中小考、案例演讲、热点小论文、小组案例分析和课堂出勤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成绩评定。这些丰富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体现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便于学生发挥其个人的创造性,培养其独立的思考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小组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提高与他人沟通和社交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反思和重新构建。通过完成平时作业,大量阅读最新的学科资料、报纸杂志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前沿理论,眼界开阔,所学知识不断得到更新。
重理论、轻能力;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上仍是普遍存在的。要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且具备国际视野的会计审计人才,通过引入英文原版教材、用国外的专业课替换中文专业课和增设语言课的方式仍是远远不够的。国内高校应从改变教学思想和理念入手,制定出符合本国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系统的课程框架和合理的课时安排,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几方面协调配合同时发挥作用,培养出高质量的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才不会成为镜中之花。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结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BC1213072。课题主持人及成员包括崔澜、孙玲、唐丽华、林丽、盛永志、周广秀、张力智]
参考文献:
[1] 贺宏.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1(14)
[2] 苏永玲.强化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会计系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