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时间:2019-05-14 17:4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第一篇: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来华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文化 规划策略

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仅温州医科大学,目前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755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求学的目标,而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文化规划,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平安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现实之需。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自发的适应的过程,但如果这种适应是一个纯粹自发、单向适应的过程,那将会是比较艰难的、比较痛苦,也非常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高校,如果我们能够对学校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使之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主动营造有利于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将会推动来华留学生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主动开展学校文化规划,也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结合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规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签证服务、保险服务、社区服务,学生社团管理、奖惩管理、外住管理、见实习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并推行辅导员AB岗制度。积极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鼓励他们考取各类职业能力证书。注重加强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思考与创新,努力打造辅导员学习与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

制订了《留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发放班主任工作手册,鼓励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寝室走访、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并加强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联系与服务;鼓励班主任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新青年下乡等各类活动,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协同能力。

二、积极开展加强各项主题教育,培养留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能力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文明出行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新生始业教育之安全教育讲座,留学生与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签订安全守法承诺书等,全面加强留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留学生的安全稳定。通过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生日、告别茶山活动、班级团辅等,做好班级的基础文明和纪律管理,树立留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留学生正面典型事迹的宣传、各类评奖评优、美丽温医等途径以榜样的力量育人。利用留学生文明寝室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奖者的典型事迹,不断鼓励着全体留学生积极进取,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多渠道开展留学生过中国节活动,促使他们融入中国的文化和家庭

每年春节,学校都会开展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吃年午饭的活动,大家共包饺子、写春联等,以中国的传统过大年形式,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2016年春节,共有300余名留学生和30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留守”学校过春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留学生会分散到老师和同学的家中,以中国传统的吃粽子、赏月吃月饼等形式,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与习俗,真正融入到家庭的生活中,享受地道的传统文化。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真正实现中外学生融合在第九届浙江省“梦行浙江” 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喜迎G20共筑中国梦”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文艺演出、“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浙江赛区选拔赛、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教育学院十周年庆典、校主持人大赛、“声动医大,音为有你”校十大歌手大赛、校运动会、校际足球赛、第三届Super league足球联赛、男女mixed-basketball篮球比赛、新生排球赛、“梦启医大?感知中国”留学生绘画摄影展、“相约医大?共享世界”2016留学生文化节文艺汇演等各类比赛中,留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得到了发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社团干部和社员,在与中国的学生同台竞技、广泛交流中也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的融合。

五、组织开展多项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留学生的医者仁心

学校各级组织留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在第52个“学习雷锋日”,志愿者们与市公安局以及茶山派出所的民警们一起开展“岗位学雷锋,服务暖人心”的“110咨询活动”;留学生们还参加了由温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外籍专家送教活动,在泰顺县实验中学开展爱心支教;留学生们参加了由瓯海区治水办、共青团瓯海区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五水共治?爱水同行”泽雅健行公益活动;留学生们还组织了为尼泊尔地震救援募捐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将爱心捐款捐至尼泊尔驻华大使馆的银行账户; “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水晶宝宝”公益义卖行动,为救治早产儿和患有重大疾病新生儿集资善款,被温州商报所报道;在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留学生们参加了由温州医科大学与共青团瓯海区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跳蚤市场--爱心义卖公益活动,将募得的1277元?坌目钊?部捐给瓯海区慈善总会“微公益”基金;本着“服务他人、将快乐英语进行下去”,留学生志愿者英语授课公益活动继续走进温州市第人民医院,共开展了9期公益活动:口腔医学的研究生开设“洋叔叔的爱牙课”公益课堂,走进墨池小学、瓦市小学等学校,向小学生们做爱牙护牙知识宣传。

第二篇: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外语教学

构建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韩荣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地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社会迫切需要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为了适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正通过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建立面向世界、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的外语教学体系。立足于教育国际化,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正在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教育方针,进行外语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力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研究生外语教学也不甘示弱,积极开展各项探索与实践,力求实现新的突破。

艺术类院校的研究生外语教学,既存在上述问题,又有一个共性之外的特殊性问题,就是艺术类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需求,按照创新性教育、个性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开展更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还要针对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进行教学相应、人事相宜,富有特色和实效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的立体化、个性化综合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促进学生切实做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培养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国际社会的要求。

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张正东教授1995年提出外语立体化教学法为基础的,它是指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空间进行全方位整体设计,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实现学生在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自主构建(李建红《多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那么在艺术类院校如何建构立体化教学模式呢?首先应该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环境:强调语言学习情境、环境和各种信息资源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注重中西文化教学;把学科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实施多样、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的探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从艺术类院校研究生的特点出发,他们由于较为扎实的艺术专业造诣,会具有独特的语言学习天赋和潜力,又由于活泼外向的个性特征,更容易接近和进入外语语言学习的新领地,这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优势;但是,学生对外语学习普遍重视不够,学习习惯差、外语基础薄弱等不足导致外语水平整体偏低。艺术类院校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不同特点,要求艺术类院校的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策划不同、侧重不同的改革方案,探求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律。

这就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将他们从被动的外语学习接受者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建构者。他们将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确立自己学习任务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也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活泼外向的个性特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化、人性化

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中西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正确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正确认识语言、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学生要有博大的胸怀,善待、宽容不同的语言、文化;把外语学习和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外语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必修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言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选修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语言文化、学科课程的学习,还有专业书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针对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寓教于乐,教与学相结合,实行“网络学习+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师还可根据艺术类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特点建立分级、分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之,通过建立一个合理、人性化的研究生外语课程体系,为培养艺术类复合型人才提供基本的条件。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对于外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艺术类研究生来说,一定要注重外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与实用性。要把语言的学习与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不但用外语讲授外语,而且用外语讲授中西文化和学科知识,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这种融合语言和内容的教学符合国际外语教学的的发展趋势(迟延萍、朱晓艳《论现代外语教学新趋势: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中西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识,正确理解文化背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学科内容的学习不仅充实了语言教学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掌握了生活外语和学术外语的表达,从而改变了艺术类学生普遍不重视外语,认为外语学习无用的倾向,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日常交际、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中西文化及学科外语教材的选择极为重要,不仅要语言规范难易适中,符合艺术类学生外语学习规律,而且还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多媒体和电子教材,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根据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和不同的课程内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等。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展个性化教学,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现代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这符合艺术类研究生喜欢宽松随意的学习环境,而且现代教学手段克服了以往缺少语言环境的弊端, 提供了地道的外语材料,标准的语音、语调以及各种现场真实的语言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适合艺术类学生感性、喜欢创新的特点,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性,更能激发艺术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五、综合考评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外语学习更多的是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非纯语言知识的学习。研究生外语教学也非基础阶段的教学,(尽管艺术类研究生外语基础相对薄弱,那也是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加强问题),因此考评在注重语言综合能力考核的同时,把语言测试与中西文化以及专业的阅读、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改变了艺术类学生普遍轻视外语学习的倾向。考试方式多种多样:考试与考查相结合;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把论文写作、专业阅读、翻译等科目的考评结合起来,有些科目还可提交论文,例如翻译、阅读和写作,把学校考评、学生自我考评和学生间的考评结合起来,以便教师及时了解课程设计、教材使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外语学习是艺术类研究生的弱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提高。对于学生在考评中的不足和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人性化的评价,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六、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除了上述因素外,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是外语教师的素质问题。外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决策的过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决定着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成败的关键。

而立体化教学模式又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即懂得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艺术类学科知识、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教学能力:也就是要有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教学生动、形象,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因此要有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还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科研能力: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其次是掌握外语课程标准,具有教材分析的能力;还要有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能够用客观、全面、发展的意识评价学生的学业的能力;还有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差异等资源,具有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质语言教学活动;最后还要有教学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百度文库《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鉴于立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较高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本科教学的师资建设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法的不断改进。”那么研究生外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更是建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类研究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个性化教学,才能达到外语教学的最佳效果,才能利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资源,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了满足国际化社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作者提出了构建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并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强调了艺术类研究生的特殊性,主张建立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材施教,开展立体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把外语基础知识的巩固与中西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外语的掌握结合起来,实现外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研究生外语 立体化教学模式 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ound talents in art due to the globaliz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foreign-language’s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s in art academies.Based on the illustrations from six perspective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n art major are emphasized to establish the suitabl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onduct the instruc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diversified and individualized so as to reach the best effect and cultivate the high quality talent.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Foreign-Language’s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in Art Academies

Key words:art academies foreign languages for graduates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s compound talent 参考文献:

1、迟延萍、朱晓艳《论现代外语教学新趋势: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 前沿 2010年第十四期

2、李建红《多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Divid Nunan《英语教学的革命:一部全新的语言教学方法用书》俞婷、雷锋莲、黄晓鹤译 兰州大学出版社

5、韩荣《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浅议》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韩荣(196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教师,副教授,英语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

通讯地址:西安美术学院含光路南段100号电话:***

710065 邮编:

第三篇: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分析

内容提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国际流动趋势不断加强。本文针对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就其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并适当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提出了增强发展中国家人才国际化流动效用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 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外流人才回流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中各个独立的实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和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的过程,也是各国内部在外界压力下推进结构变迁、阶级整合和反复调整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其中,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最突出的特征,是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感受到的客观现实,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全球化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这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能推进人才流动国际化的不断深化;而人才流动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又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机制和制度的竞争,即人才战略的竞争。谁能拥有人才谁就能成功地把握世纪的知识型经济,谁就能在世纪知识型经济国际大循环的洪流中处在领先和不败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流动也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才跨国流动的合理化,对于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人才战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人才跨国流动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已出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才跨国流动的规模、范围、水平差异很大。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宏观态势受产业革命推动,从19世纪中叶起,国际人口迁移蓬勃发展,在一个多世纪的长时期内,其基本形式一直是长期或永久性移民,移民的主流是从欧洲指向新大陆。从20纪60年代起,上述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较前期明显增大,其基本形式由以往比较单一的长期或永久定居性移民,转变为永久性移民、劳动力输出和难民三足并列。在地区结构上,欧洲由传统的人口迁出区转变为迁入区,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成为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才流动是人才跨国流动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造成这种流动趋势的原因与国家发展特点有直接关系。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人口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现象,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而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生产发展滞缓,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增长过快,于是人口纷纷流向发达国家以谋求出路,例如西德从1960-1970年的10年间,人口平均净迁入率是3.5%,1970至1974年更高达5.9%。又如美国1961-1970年迁入的移民有332万人,其中半数是来自拉丁美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发达国家高级人才缺口不断增大,据有关资料表明,今年美国各行各业创造了160万个技术岗位,但有近一半的岗位空缺;德国也需要招聘两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日本未来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445万人;在欧洲,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1998年以来,缺乏合格人才每年给欧洲各国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至少达1060亿美元。专家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才短缺的危机,他们急需从国际人才市场中得到补充,此时,发展中国

家的人才市场便成为其觊觎的对象,这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因。

近20年来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全球人才的跨国流动起到了加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经济体制的趋同化,为人才的跨国流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激励;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才资本的全球化,使人才在跨国流动中形成了可被他国接纳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推动了人才流动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人口跨国流动与迁移的新时代。80年代初,旅居国外的人口大约有7700万,到2000年,国际移民的数量高达1.25亿(其中包括1800万难民)。世界范围移民潮不断高涨。

联合国人口基金2006年发表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显示,约有2000多万亚洲工人在国外生活。亚洲既是世界流动人口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主要输出地,这对亚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统计有着重要影响。报告说,亚洲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流动人口的主要目的地,目前亚洲流动人口占世界流动人口的28%。与此同时,亚洲也是家庭移民和经济移民输出地。亚洲最大的9个移民输出国所输出的合法移民约占全球合法移民总数的一半。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日益广泛,国际人才与智力的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既有大量的人才去其他国家工作,也有大批的外国人才来本国提供服务。最近20年来,人才占移民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许多优秀人才远离故土去国外长期工作。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一)对发达国家来说

1、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缓解了这些国家人才匮乏的困境。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现象,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匮乏。再加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人才的国际流动有效的缓解了这一局面。

2、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入为这些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教育培养费。发达国家从国外引进现成的高素质人才,无需支付培养人才的基础成本,却将其转移到了人才来源的母国。

3、这些高科技人才大都是“召之即来,来即能战”,发达国家能够高额的薪水请到高水平的科技专家,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美国曾经以高出原薪5000美元/年10余倍的价格吸引前苏联反弹道导弹专家、英国航空界截至1992年底有数千名高级工程师和设计师被美国用重金买走。这些人才都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对一些研究和教育经费有限,科研院所设备条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流

动的国际化成为其培养储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即使科技人员留在外国,他们同样可以同回国人员一样,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回归率不等于回报率。在信息时代,科技人员并非一定要本人回国才能为国效力,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将国外所得汇回国内的方式增加国内外汇储备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越条件,(如: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科学理论比较先进,比较跟世界接轨)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回国后所起不到的作用。

2、留学国外的科技人才和毕业留学生,返回祖国创业或就业,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

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派出的58 万名留学生中,已有16万名回国,特别是在近年“互联网热”中,一批留美信息技术人员纷纷回国,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创业,带回了技术、资金和客户,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又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3、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汇款是人口流动的结果之一,不仅可以惠及外出人员家庭,还可以使其国家受益。对于东欧和中亚地区的许多最贫困国家而言,外出人员是最大的境外收入来源,而且在过去十五年中,他们还充当着经济和政治动荡缓冲器的角色。境外汇款占摩尔多瓦和波黑GDP总量的20%,占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GDP的10%以上。

同时,人才流动的全球化有利于加强各国和各族人民的直接接触,促进相互学习和理解,加快本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并不全是有利的影响。伴随国际社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才流动国际化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的显露出来。而这些问题大多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人才外流现象日渐突出,给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且增幅不断扩大。但许多赴外求学的留学生滞留不归,留学回国的人数所占比重小,很多留学生学业完成后选择留在国外谋职。

1、造成本国的人才短缺。

近年来, 我国的人才外流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人说“清华、北大是为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统计资料显示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80 %以上的毕业生出国留学, 其他各重点院校的学子们也不甘后。出国留学是一件好事, 但真正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却为数不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40 多万, 据美国驻华使馆提供的数字: 1997 仅美国驻华使馆就签发了5600 个学生签证。难怪有人惊呼: “托福”是美国设置的“中国教育成果收割机”。

目前,我国最优秀的毕业生每年有2 万多人出国留学,近四分之三一去不返,留在国内的一流高校毕业生又有近三分之一为外资企业效力。此外,社会中的技术移民更是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并且这些移民所从事的大多是IT 行业,他们不仅是国外需要的技术人员,同时也是国内稀缺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事指导思想、人才总量、人才培养、人才体制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地城市的普遍开放,中国的人才资源在国内和国际化的竞争中呈现新的态势。当前我国的人才资源缺乏,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缺乏,高层次人才紧缺,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奇缺。而且现有人才竞争力明显不足,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外流现象已相当严重,出现了“我养他用”的被动局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把我国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作为他们的人才库,不择手段地暗挖明招。

2、降低了本国教育费用的有效利用率。

国外有人计算,培养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国家和私人的总投资约为5-1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仅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30年中共损失140多万名人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0-1400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无法计算。其中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向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流失了40多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和其他技术人员。这使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得不到有效的回报。人才的流失成为一种一下子看不出明显结果的最大的资源流失。

3、可能引发人才安全问题。

涉及到国家机密岗位、掌握国家核心技术的人才出现流失将发生人才安全问题,人才安

全问题会影响国家安全问题,进而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单向性表现突出。

在人才价值驱动规律的作用下,目前人才跨国流动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表现出其强的单向性。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对于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无法大幅度的增加,科技人员的待遇、科研环境都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新科技方面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很有限,从事高水平的、连续性的研究困难重重。此外,发展中国家一般没有形成科研——生产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体制,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较难,不利于人才能力的发挥,往往形成“匮乏中的过剩”。

2、世界经济大国通过简化移民程序、高薪聘用、科学旅游吸引等措施,从世界各地广纳人才。

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单向性抑制了欠发达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造成了穷国更穷,富国更富的恶性循环,扩大了全球贫富差距,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减少人才流动国际化带来的弊端的措施

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克制其消极的作用,做到趋利避害。具体的:

(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跨国流动的人才回流。

1、切实提高高素质人才在国内的经济收益。对于我国来讲,政府应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增加高素质人才的薪酬,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落实对取得突出成绩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奖的措施,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得到一流待遇。要以优厚的待遇保证大批优秀人才留在国内工作同时积极吸引大量的国外人才回国服务。

2、重视人才。组织实施回流计划, 制定专门的科技人才奖励办法, 建立留学人员资源库和为国服务项目库, 加强与海外留学人才的联系与沟通, 吸引滞留海外的学子回国效力。关心人才的生活状况, 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 尽量给予其优越的生活环境, 使其感到祖国对他们的需要、关怀和尊重。要给人才以舞台, 使其得以发挥专长, 成就一番事业。

3、优化创业环境。要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效力, 就必须积极改善国内创业环境, 包括设立专项基金, 为优秀回国人才提供相配套的科研经费, 赋予他们在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上的自主权等, 为他们打造回国创业的平台。

4、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还不富裕, 即使提高待遇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从长远来看, 要留住学子的心, 还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把传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国人的心中。

(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吸引外国高素质人才,变人口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1、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势差,以免引发新一轮的“人才外流”。

2、积极推进我国的教育全球化进程,增加教育投资,建立综合实力强的高等院校,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次人才来华学习、工作和创业。其中对长期在我国工作的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予优厚报酬外,还应在就业范围和社会保障方面逐步给予国民待遇。

四、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发展前景

人才的国际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它给世界各个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随着人才跨国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不可避免。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对人才的输出国和输入国造成不同性质的影响,造成社会财富在不同国家的非均衡分布。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人才短缺的危机,他们急需从国际人才市场得到补充,而中国是他们的首选目标。跨国公司为争夺中国的市场份额,纷纷挖掘中国的高级人才。人才国际化的国际化流动给我们带来了明显的挑战和现实的危机。

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才国际化流动带来的机遇,认真应对挑战,充分利用人才这一全世界共享的资源,努力在人才流动国际化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由于人才流失国和人才流入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间的人才流动会逐渐趋于正常化。在各国经济此消彼长的时期,人才流动的中心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从长期来看,在人才流动国际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全世界将在人才的自由流动方面获益,世界将越来越变得相互依赖,而不是这个国家赢、那个国家输的问题。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趋势必将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韶光、袁伦渠《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分析》

2、李银惠, 王 博《 论我国人才外流问题》

3、张平《高层次人才安全危机防范研究》

4、黄晓琦、石华孟《国际人才流动的规律和内在原因》

5、戴万稳《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外流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6、金品旗《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

第四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 目前国际化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轴心机构―高等院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职能从通过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来培养人才,进而转变为科学创新、技术更进来挖掘与开发人才,力图将智力输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关键词 国际化 高等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来自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竞争和挑战,中国迫切需要融入世界文化圈,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和科技、具备高水平理论基础、学术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必须认识并主动适应社会对这一类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高校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与国家化接轨。

1国际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学的挑战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管理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这要求中国的高校教学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改革,以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进而培养出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水品过硬、专业技能高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国际化背景下,除了高等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体制要发生改革之外,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创新与改革,将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国际型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高超学术水平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高校的职能并不只是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多元化智力发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注重高深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节的构建。但是我们当前高等院校的大学教学最缺乏的就是这一项内容。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正视这项困难与挑战,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加强师资培训和技能更新,从而促进中外学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甚至促进国家之间的教育文化合作。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所运用到的现代化设施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让教学信息传递更方便快捷。

2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2.1启发式教学

高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与研究。学校的教学组织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课堂纪律,而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前提的。启发式教学与我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是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提问越多,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索欲以及逆向思考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在每周安排一次研讨课,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和辩论,促进教学互动。

2.2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组织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类型,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时间,同时也可以自行设置符合自己个性和爱好的主修计划。在课堂安排上,教师以讨论课为主,围绕若干个讨论话题,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作业设置上,可以采用报告和论文的形式,不设置标准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

2.3平等性教学

平等性教学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学生有自由选课的权利,更有自由选择教师听课以及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权利,这就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在这个环境下,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慢慢减弱,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教师每周都要安排一定的答疑时间,学生可以来办公室询问,这样教师既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又体现了平等享受教学资源的权利。

2.4探究式教学

国际化教学要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上实现改革创新,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相互融合。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探索欲和创新欲中发现和学习。实践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探索未知的视野。

3结语

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是在国际交往实践中达到的高度统一化,是世界文化融合与统一的显著特征。各个国家与民族共同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竞争公平、思想开放、学生互动、师生互换等教学理念,力图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责任感的新型人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以及特色化。而在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即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平等性教学、探究式教学,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合理控制课堂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思,王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J].科技教育创新,2012(1):210-212.[2] 秦红雷.高校内涵式发展呼唤高等教育国际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9):122-123.[3] 顾志勇.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视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上旬),2014,30(12):72-74.

第五篇: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研究

摘要: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结合剖析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渊源、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通过加强大学生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发挥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繁荣校园文化等策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更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青年学生,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缺乏认识和自觉性,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要求,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培养工作,就显得更加紧迫。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渊源

任何自信的养成都是首先源于对自身和他人准确而又清晰的认知,反映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状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

一是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古以来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以自豪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优良的文化基因,经过历史岁月洗礼积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2]。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二是源自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且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升华,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的。如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白求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独特鲜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伟大精神创造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继承与改革创新的成果,是我们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三是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我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步入世界前列,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逐渐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际地位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和人民、国家和军队的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充分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些伟大实践必将为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能够充分支持当代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价值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近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论述与其既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高校是文化理论和人文精神的聚集地和传播地,对大学生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引导和规范

他们的日常行为,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文化自豪感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社会价值观等对人类文明社会所做的贡献而感到自豪的深厚情怀,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民族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理基础。历史和现实也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对自己文化理想充满自信和自豪,才能有坚守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通过将文化自信教育贯穿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责任感,更好地体验中华文化精髓和自身日常学习生活的关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实效性,使大学生真正对中华文化产生自豪感[3]。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

只有对自己本民族文化充满高度自信的人,才可能具备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扬和再创造的理想信念。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地开辟新世界,创造新奇迹[4]。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养成具有远大理想、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良好性格,才能获得奋斗拼搏、锐意进取、自由创造的文化生命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礼仪、诗词歌赋以及治国之道中找寻创造的灵感。通过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民族文化,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文化创造力。

(四)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实现文化自强,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目前,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能算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强国体现在国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上,包括高文化程度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其他国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典范,同时在文化上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自愿认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凝聚强大的精神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活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方面,认知还存在不足。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关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有所了解和学习,但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自主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还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当代的大学生中,认真阅读过古典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还存在错误的认识观念,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是应该全盘否定的。试想如果当代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必定会造成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更谈不上有文化自信的存在。

其次,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不强。虽然大多数大学生经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对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和“雷锋精神”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敬意和肯定态度。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存在认知片面和关注度不高等现象,认为这些和自己关系不大,没必要深入了解和主动学习,更谈不上成为先进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和实践者。如果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做到自觉自行,就谈不上文化自信。

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遭受挑战。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变得日趋激烈。出现部分大学生盲目随从各种西方文化,认为国外的就是优秀的,认为国外经济、科技都比中国先进,认为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差距,应该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化,加深了崇洋媚外的趋势。比如,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趋之若鹜,反而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不了解或漠不关心。除此之外,受到国外影视文化如欧美、韩日影视的影响,认为中国文化缺乏时代潮流,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并有被逐渐同化的趋势,逐渐造成对本土文化的漠然和抵触,弱化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缺乏文化自信。

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

(一)发挥课堂教育主导作用,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起着主导作用。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必修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等在课程思政中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只有搞好课堂教学,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弄懂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学校要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制度机制,首先应保质保量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融入其中。其次,要加大改革步伐,加大对各类专业必修课程、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润物无声地把文化自信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把知识背后的历史逻辑、科学精神、价值观念、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等传导给学生

[6]。

(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集中体现,吸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包含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指引全民族文化的方向和发展道路,使中国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是大学生应对各种外来文化冲击、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指导校园思想文化各项建设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激浊扬清,固本正源。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理性认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自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增强中华文化使命意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三)引导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源头,大学生要能够准确把握自己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本质和精髓,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推陈出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引导大学生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要学习古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深厚底蕴,从中得到中华文化的精神滋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感进而形成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上,大学生要学习古人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文化,探寻中华文化现代表现形式,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使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四)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容和渠道也变得更加多样便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他们用客观宽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思想批评吸收,同时鼓励他们借鉴外来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

勇于创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捍卫者,也应该成为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文化冲突。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立足当前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坚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发展相结合,使中华文化具有了现实基础和时代价值,同时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让学生精准把握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五)繁荣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可以体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体现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教育工程,需要国家和学校层面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长效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校园文化可以给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基础上,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在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文化情感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同时,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教学活动中,可以发挥学生的文化创编能力,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既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达到文化自觉的效果。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除了依靠营造繁荣的校园文化,还需要学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融合新媒体的技术文化传播方式,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学素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做到全员育人。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尊重和肯定,更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选择。文化的核心体现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体现就是价值观自信。所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和培养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具体可通过引导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繁荣校园文化等策略,教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而,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2]

罗永宽,李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1):5-14.[3]

吴文浩.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4):80-82.[4]

王宏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体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5):7-14,121.[5]

刘带.价值向度:文化自信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J].教育评论,2017(8):80-84.[6]

顾恩平.课程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研究[J].阴山学刊,2018,31(3):107-112.

下载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

    浅谈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 天津市第十九中学 杨文利 我们十九中学是一所国办的初中校,现有23个教学班,一线教师80人,其中35岁以下60人,占一线教师的80%,面对......

    基于“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进各行各......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券商的转型策略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券商的转型策略 【摘 要】在1.0时代,可以认为券商的主要业务及其特征都是对内服务。在2.0时代,券商也开始承担卖方的角色,并开展相关业务。伴随互联网与金融体......

    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农业物流发展策略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而农业物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物流的发展是生产和销售的桥梁,推动了农业发展。文章......

    《劳动合同法》背景下的企业策略

    《劳动合同法》背景下的企业策略 王晶 (渤海大学 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 要:《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该法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

    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分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年级分管策略 【摘 要】中学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单位,是学校全面推进和深化新课改的载体,优化年级管理、提升年级课改精神和品质,成为分管领导的首要任务。如何优......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第三完小 于红彬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要知道教学管理是不是到位,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作为一名小学校......

    基于小班化背景下的育人策略初探(5篇)

    基于小班化背景下的育人智慧策略初探 --------邹秀明 摘 要: 小班化具有人数少、空间大、设备优的特点,这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别化教育的组织与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