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外语教学
构建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韩荣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地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社会迫切需要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为了适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正通过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建立面向世界、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的外语教学体系。立足于教育国际化,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正在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教育方针,进行外语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改革,力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研究生外语教学也不甘示弱,积极开展各项探索与实践,力求实现新的突破。
艺术类院校的研究生外语教学,既存在上述问题,又有一个共性之外的特殊性问题,就是艺术类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需求,按照创新性教育、个性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开展更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还要针对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进行教学相应、人事相宜,富有特色和实效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的立体化、个性化综合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促进学生切实做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培养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国际社会的要求。
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张正东教授1995年提出外语立体化教学法为基础的,它是指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空间进行全方位整体设计,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实现学生在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自主构建(李建红《多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那么在艺术类院校如何建构立体化教学模式呢?首先应该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环境:强调语言学习情境、环境和各种信息资源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注重中西文化教学;把学科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实施多样、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的探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从艺术类院校研究生的特点出发,他们由于较为扎实的艺术专业造诣,会具有独特的语言学习天赋和潜力,又由于活泼外向的个性特征,更容易接近和进入外语语言学习的新领地,这是他们学习外语的优势;但是,学生对外语学习普遍重视不够,学习习惯差、外语基础薄弱等不足导致外语水平整体偏低。艺术类院校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不同特点,要求艺术类院校的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策划不同、侧重不同的改革方案,探求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律。
这就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将他们从被动的外语学习接受者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建构者。他们将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确立自己学习任务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也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活泼外向的个性特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化、人性化
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兼顾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中西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正确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正确认识语言、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学生要有博大的胸怀,善待、宽容不同的语言、文化;把外语学习和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外语学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必修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言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选修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语言文化、学科课程的学习,还有专业书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针对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寓教于乐,教与学相结合,实行“网络学习+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师还可根据艺术类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特点建立分级、分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之,通过建立一个合理、人性化的研究生外语课程体系,为培养艺术类复合型人才提供基本的条件。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对于外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艺术类研究生来说,一定要注重外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与实用性。要把语言的学习与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不但用外语讲授外语,而且用外语讲授中西文化和学科知识,外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这种融合语言和内容的教学符合国际外语教学的的发展趋势(迟延萍、朱晓艳《论现代外语教学新趋势: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中西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的意识,正确理解文化背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学科内容的学习不仅充实了语言教学的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掌握了生活外语和学术外语的表达,从而改变了艺术类学生普遍不重视外语,认为外语学习无用的倾向,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日常交际、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中西文化及学科外语教材的选择极为重要,不仅要语言规范难易适中,符合艺术类学生外语学习规律,而且还要注意引进先进的多媒体和电子教材,构建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根据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和不同的课程内容,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等。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展个性化教学,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现代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这符合艺术类研究生喜欢宽松随意的学习环境,而且现代教学手段克服了以往缺少语言环境的弊端, 提供了地道的外语材料,标准的语音、语调以及各种现场真实的语言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适合艺术类学生感性、喜欢创新的特点,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性,更能激发艺术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五、综合考评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外语学习更多的是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非纯语言知识的学习。研究生外语教学也非基础阶段的教学,(尽管艺术类研究生外语基础相对薄弱,那也是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加强问题),因此考评在注重语言综合能力考核的同时,把语言测试与中西文化以及专业的阅读、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改变了艺术类学生普遍轻视外语学习的倾向。考试方式多种多样:考试与考查相结合;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把论文写作、专业阅读、翻译等科目的考评结合起来,有些科目还可提交论文,例如翻译、阅读和写作,把学校考评、学生自我考评和学生间的考评结合起来,以便教师及时了解课程设计、教材使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外语学习是艺术类研究生的弱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提高。对于学生在考评中的不足和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人性化的评价,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六、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除了上述因素外,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是外语教师的素质问题。外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决策的过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决定着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成败的关键。
而立体化教学模式又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即懂得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艺术类学科知识、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教学能力:也就是要有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教学生动、形象,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因此要有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还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科研能力: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其次是掌握外语课程标准,具有教材分析的能力;还要有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能够用客观、全面、发展的意识评价学生的学业的能力;还有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差异等资源,具有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质语言教学活动;最后还要有教学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百度文库《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鉴于立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较高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本科教学的师资建设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法的不断改进。”那么研究生外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是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更是建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类研究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个性化教学,才能达到外语教学的最佳效果,才能利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资源,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了满足国际化社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作者提出了构建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并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强调了艺术类研究生的特殊性,主张建立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材施教,开展立体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把外语基础知识的巩固与中西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外语的掌握结合起来,实现外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研究生外语 立体化教学模式 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ound talents in art due to the globaliz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foreign-language’s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s in art academies.Based on the illustrations from six perspective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n art major are emphasized to establish the suitabl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arry out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onduct the instruc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al, diversified and individualized so as to reach the best effect and cultivate the high quality talent.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Foreign-Language’s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in Art Academies
Key words:art academies foreign languages for graduates three 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s compound talent 参考文献:
1、迟延萍、朱晓艳《论现代外语教学新趋势: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 前沿 2010年第十四期
2、李建红《多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Divid Nunan《英语教学的革命:一部全新的语言教学方法用书》俞婷、雷锋莲、黄晓鹤译 兰州大学出版社
5、韩荣《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浅议》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韩荣(196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教师,副教授,英语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
通讯地址:西安美术学院含光路南段100号电话:***
710065 邮编:
第二篇: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规划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来华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文化 规划策略
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仅温州医科大学,目前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755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求学的目标,而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文化规划,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平安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现实之需。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自发的适应的过程,但如果这种适应是一个纯粹自发、单向适应的过程,那将会是比较艰难的、比较痛苦,也非常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高校,如果我们能够对学校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使之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主动营造有利于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将会推动来华留学生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主动开展学校文化规划,也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结合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规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签证服务、保险服务、社区服务,学生社团管理、奖惩管理、外住管理、见实习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并推行辅导员AB岗制度。积极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鼓励他们考取各类职业能力证书。注重加强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思考与创新,努力打造辅导员学习与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
制订了《留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发放班主任工作手册,鼓励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寝室走访、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并加强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联系与服务;鼓励班主任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新青年下乡等各类活动,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协同能力。
二、积极开展加强各项主题教育,培养留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能力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文明出行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新生始业教育之安全教育讲座,留学生与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签订安全守法承诺书等,全面加强留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留学生的安全稳定。通过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生日、告别茶山活动、班级团辅等,做好班级的基础文明和纪律管理,树立留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留学生正面典型事迹的宣传、各类评奖评优、美丽温医等途径以榜样的力量育人。利用留学生文明寝室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奖者的典型事迹,不断鼓励着全体留学生积极进取,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多渠道开展留学生过中国节活动,促使他们融入中国的文化和家庭
每年春节,学校都会开展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吃年午饭的活动,大家共包饺子、写春联等,以中国的传统过大年形式,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2016年春节,共有300余名留学生和30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留守”学校过春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留学生会分散到老师和同学的家中,以中国传统的吃粽子、赏月吃月饼等形式,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与习俗,真正融入到家庭的生活中,享受地道的传统文化。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真正实现中外学生融合在第九届浙江省“梦行浙江” 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喜迎G20共筑中国梦”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文艺演出、“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浙江赛区选拔赛、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教育学院十周年庆典、校主持人大赛、“声动医大,音为有你”校十大歌手大赛、校运动会、校际足球赛、第三届Super league足球联赛、男女mixed-basketball篮球比赛、新生排球赛、“梦启医大?感知中国”留学生绘画摄影展、“相约医大?共享世界”2016留学生文化节文艺汇演等各类比赛中,留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得到了发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社团干部和社员,在与中国的学生同台竞技、广泛交流中也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的融合。
五、组织开展多项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留学生的医者仁心
学校各级组织留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在第52个“学习雷锋日”,志愿者们与市公安局以及茶山派出所的民警们一起开展“岗位学雷锋,服务暖人心”的“110咨询活动”;留学生们还参加了由温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外籍专家送教活动,在泰顺县实验中学开展爱心支教;留学生们参加了由瓯海区治水办、共青团瓯海区委等单位联合发起“五水共治?爱水同行”泽雅健行公益活动;留学生们还组织了为尼泊尔地震救援募捐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将爱心捐款捐至尼泊尔驻华大使馆的银行账户; “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助力“水晶宝宝”公益义卖行动,为救治早产儿和患有重大疾病新生儿集资善款,被温州商报所报道;在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留学生们参加了由温州医科大学与共青团瓯海区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届青少年跳蚤市场--爱心义卖公益活动,将募得的1277元?坌目钊?部捐给瓯海区慈善总会“微公益”基金;本着“服务他人、将快乐英语进行下去”,留学生志愿者英语授课公益活动继续走进温州市第人民医院,共开展了9期公益活动:口腔医学的研究生开设“洋叔叔的爱牙课”公益课堂,走进墨池小学、瓦市小学等学校,向小学生们做爱牙护牙知识宣传。
第三篇:全球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流动的国际化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分析
内容提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国际流动趋势不断加强。本文针对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就其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并适当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提出了增强发展中国家人才国际化流动效用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 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外流人才回流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中各个独立的实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和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的过程,也是各国内部在外界压力下推进结构变迁、阶级整合和反复调整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其中,经济的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最突出的特征,是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感受到的客观现实,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人才流动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全球化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这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能推进人才流动国际化的不断深化;而人才流动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又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机制和制度的竞争,即人才战略的竞争。谁能拥有人才谁就能成功地把握世纪的知识型经济,谁就能在世纪知识型经济国际大循环的洪流中处在领先和不败之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流动也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人才跨国流动的合理化,对于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人才战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人才跨国流动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已出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才跨国流动的规模、范围、水平差异很大。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宏观态势受产业革命推动,从19世纪中叶起,国际人口迁移蓬勃发展,在一个多世纪的长时期内,其基本形式一直是长期或永久性移民,移民的主流是从欧洲指向新大陆。从20纪60年代起,上述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较前期明显增大,其基本形式由以往比较单一的长期或永久定居性移民,转变为永久性移民、劳动力输出和难民三足并列。在地区结构上,欧洲由传统的人口迁出区转变为迁入区,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成为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才流动是人才跨国流动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造成这种流动趋势的原因与国家发展特点有直接关系。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人口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现象,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而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生产发展滞缓,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增长过快,于是人口纷纷流向发达国家以谋求出路,例如西德从1960-1970年的10年间,人口平均净迁入率是3.5%,1970至1974年更高达5.9%。又如美国1961-1970年迁入的移民有332万人,其中半数是来自拉丁美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发达国家高级人才缺口不断增大,据有关资料表明,今年美国各行各业创造了160万个技术岗位,但有近一半的岗位空缺;德国也需要招聘两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日本未来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445万人;在欧洲,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1998年以来,缺乏合格人才每年给欧洲各国生产总值造成的损失至少达1060亿美元。专家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才短缺的危机,他们急需从国际人才市场中得到补充,此时,发展中国
家的人才市场便成为其觊觎的对象,这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人才流动的内在动因。
近20年来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全球人才的跨国流动起到了加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经济体制的趋同化,为人才的跨国流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激励;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才资本的全球化,使人才在跨国流动中形成了可被他国接纳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推动了人才流动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人口跨国流动与迁移的新时代。80年代初,旅居国外的人口大约有7700万,到2000年,国际移民的数量高达1.25亿(其中包括1800万难民)。世界范围移民潮不断高涨。
联合国人口基金2006年发表的《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显示,约有2000多万亚洲工人在国外生活。亚洲既是世界流动人口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主要输出地,这对亚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统计有着重要影响。报告说,亚洲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世界流动人口的主要目的地,目前亚洲流动人口占世界流动人口的28%。与此同时,亚洲也是家庭移民和经济移民输出地。亚洲最大的9个移民输出国所输出的合法移民约占全球合法移民总数的一半。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日益广泛,国际人才与智力的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既有大量的人才去其他国家工作,也有大批的外国人才来本国提供服务。最近20年来,人才占移民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许多优秀人才远离故土去国外长期工作。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一)对发达国家来说
1、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缓解了这些国家人才匮乏的困境。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现象,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匮乏。再加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人才的国际流动有效的缓解了这一局面。
2、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入为这些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教育培养费。发达国家从国外引进现成的高素质人才,无需支付培养人才的基础成本,却将其转移到了人才来源的母国。
3、这些高科技人才大都是“召之即来,来即能战”,发达国家能够高额的薪水请到高水平的科技专家,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美国曾经以高出原薪5000美元/年10余倍的价格吸引前苏联反弹道导弹专家、英国航空界截至1992年底有数千名高级工程师和设计师被美国用重金买走。这些人才都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对一些研究和教育经费有限,科研院所设备条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流
动的国际化成为其培养储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即使科技人员留在外国,他们同样可以同回国人员一样,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回归率不等于回报率。在信息时代,科技人员并非一定要本人回国才能为国效力,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将国外所得汇回国内的方式增加国内外汇储备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越条件,(如: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科学理论比较先进,比较跟世界接轨)在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回国后所起不到的作用。
2、留学国外的科技人才和毕业留学生,返回祖国创业或就业,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
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派出的58 万名留学生中,已有16万名回国,特别是在近年“互联网热”中,一批留美信息技术人员纷纷回国,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创业,带回了技术、资金和客户,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又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3、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汇款是人口流动的结果之一,不仅可以惠及外出人员家庭,还可以使其国家受益。对于东欧和中亚地区的许多最贫困国家而言,外出人员是最大的境外收入来源,而且在过去十五年中,他们还充当着经济和政治动荡缓冲器的角色。境外汇款占摩尔多瓦和波黑GDP总量的20%,占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GDP的10%以上。
同时,人才流动的全球化有利于加强各国和各族人民的直接接触,促进相互学习和理解,加快本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然,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并不全是有利的影响。伴随国际社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才流动国际化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的显露出来。而这些问题大多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人才外流现象日渐突出,给发展中国家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且增幅不断扩大。但许多赴外求学的留学生滞留不归,留学回国的人数所占比重小,很多留学生学业完成后选择留在国外谋职。
1、造成本国的人才短缺。
近年来, 我国的人才外流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人说“清华、北大是为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统计资料显示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80 %以上的毕业生出国留学, 其他各重点院校的学子们也不甘后。出国留学是一件好事, 但真正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却为数不多。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40 多万, 据美国驻华使馆提供的数字: 1997 仅美国驻华使馆就签发了5600 个学生签证。难怪有人惊呼: “托福”是美国设置的“中国教育成果收割机”。
目前,我国最优秀的毕业生每年有2 万多人出国留学,近四分之三一去不返,留在国内的一流高校毕业生又有近三分之一为外资企业效力。此外,社会中的技术移民更是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并且这些移民所从事的大多是IT 行业,他们不仅是国外需要的技术人员,同时也是国内稀缺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事指导思想、人才总量、人才培养、人才体制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内地城市的普遍开放,中国的人才资源在国内和国际化的竞争中呈现新的态势。当前我国的人才资源缺乏,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缺乏,高层次人才紧缺,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奇缺。而且现有人才竞争力明显不足,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外流现象已相当严重,出现了“我养他用”的被动局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把我国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金融保险等行业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作为他们的人才库,不择手段地暗挖明招。
2、降低了本国教育费用的有效利用率。
国外有人计算,培养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国家和私人的总投资约为5-1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仅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30年中共损失140多万名人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0-1400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无法计算。其中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向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流失了40多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和其他技术人员。这使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得不到有效的回报。人才的流失成为一种一下子看不出明显结果的最大的资源流失。
3、可能引发人才安全问题。
涉及到国家机密岗位、掌握国家核心技术的人才出现流失将发生人才安全问题,人才安
全问题会影响国家安全问题,进而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单向性表现突出。
在人才价值驱动规律的作用下,目前人才跨国流动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表现出其强的单向性。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对于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无法大幅度的增加,科技人员的待遇、科研环境都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新科技方面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很有限,从事高水平的、连续性的研究困难重重。此外,发展中国家一般没有形成科研——生产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体制,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较难,不利于人才能力的发挥,往往形成“匮乏中的过剩”。
2、世界经济大国通过简化移民程序、高薪聘用、科学旅游吸引等措施,从世界各地广纳人才。
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单向性抑制了欠发达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造成了穷国更穷,富国更富的恶性循环,扩大了全球贫富差距,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减少人才流动国际化带来的弊端的措施
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克制其消极的作用,做到趋利避害。具体的:
(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跨国流动的人才回流。
1、切实提高高素质人才在国内的经济收益。对于我国来讲,政府应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增加高素质人才的薪酬,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落实对取得突出成绩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奖的措施,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得到一流待遇。要以优厚的待遇保证大批优秀人才留在国内工作同时积极吸引大量的国外人才回国服务。
2、重视人才。组织实施回流计划, 制定专门的科技人才奖励办法, 建立留学人员资源库和为国服务项目库, 加强与海外留学人才的联系与沟通, 吸引滞留海外的学子回国效力。关心人才的生活状况, 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 尽量给予其优越的生活环境, 使其感到祖国对他们的需要、关怀和尊重。要给人才以舞台, 使其得以发挥专长, 成就一番事业。
3、优化创业环境。要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效力, 就必须积极改善国内创业环境, 包括设立专项基金, 为优秀回国人才提供相配套的科研经费, 赋予他们在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上的自主权等, 为他们打造回国创业的平台。
4、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还不富裕, 即使提高待遇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从长远来看, 要留住学子的心, 还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把传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国人的心中。
(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吸引外国高素质人才,变人口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1、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势差,以免引发新一轮的“人才外流”。
2、积极推进我国的教育全球化进程,增加教育投资,建立综合实力强的高等院校,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次人才来华学习、工作和创业。其中对长期在我国工作的港、澳、台地区和外国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予优厚报酬外,还应在就业范围和社会保障方面逐步给予国民待遇。
四、人才流动国际化的发展前景
人才的国际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它给世界各个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随着人才跨国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不可避免。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对人才的输出国和输入国造成不同性质的影响,造成社会财富在不同国家的非均衡分布。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人才短缺的危机,他们急需从国际人才市场得到补充,而中国是他们的首选目标。跨国公司为争夺中国的市场份额,纷纷挖掘中国的高级人才。人才国际化的国际化流动给我们带来了明显的挑战和现实的危机。
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才国际化流动带来的机遇,认真应对挑战,充分利用人才这一全世界共享的资源,努力在人才流动国际化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由于人才流失国和人才流入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间的人才流动会逐渐趋于正常化。在各国经济此消彼长的时期,人才流动的中心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从长期来看,在人才流动国际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全世界将在人才的自由流动方面获益,世界将越来越变得相互依赖,而不是这个国家赢、那个国家输的问题。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趋势必将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韶光、袁伦渠《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分析》
2、李银惠, 王 博《 论我国人才外流问题》
3、张平《高层次人才安全危机防范研究》
4、黄晓琦、石华孟《国际人才流动的规律和内在原因》
5、戴万稳《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外流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6、金品旗《经济全球化和人才国际化》
第四篇:“互联网 ”背景下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摘要:“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749万人,这意味着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最难就业季”。而近期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利好政策频繁出台,所以开展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选择移动互联网行业进行创业已经形成一股潮流。创新创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研究生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有客观深入的分析,才能为其创业指明方向,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创新
研究背景
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互联网+”就是需要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
而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749万人,这意味着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最难就业季”。有专家认为,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也将成为新常态,以创业促进就业,应是大势所趋。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突出特征就是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潜力,因此也最适合进行创新创业。对此,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说:“一般来讲,创业有两类:一类是生存型的,一类属于成长型的。各类群体都有可能创造出成长型的企业,但真正最有能力、最有潜力创造成长型企业的还是大学生等知识群体。”因此,国家力促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对我国经济转型与和谐社会建构意义重大。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突出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各项产业要适应“互联网化”的时代要求,更要求我们各项产业要主动的、广泛的、深度的与互联网结合,在“互联网化”发展中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近期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利好政策频繁出台,所以开展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互联网+”环境下研究生创业所遇到的问题
“互联网+”是基于移动互联而提出的,2011年起,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就已经掀起,大批创业投资者涌入。然而,在被视为最大的创业机会背后,却是越来越多的项目苦苦支撑,甚至最终寻求转型。而中国的互联网不论是移动终端或是桌面电脑领域,都牢牢地被BAT三家巨头的产品所垄断,绝大多数创业者做的都是长尾应用,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由于创业者的加入呈现喷井式剧增,然而明星应用从来都是少数,而且多被巨头垄断。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选择移动互联网行业进行创业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他们选择这个行业进行创业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会有较高的利润并且有较低的成本投入,有时候三五个人,一台电脑就可以创业。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不确定性。
被大学生认为机会多多的“互联网+”,却并非大家想象中的是一片蓝海,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启动资金不足,风险投资状况不容乐观。“互联网+”创业面临前期的烧钱状态,也就是说企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处于支出远大于收入的亏损阶段,行业特性决定了必须要有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否则单靠创业者的自有资金难以长时间维持,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资金更是天然的劣势。另外,创业者们怀揣着梦想以及理想中的创业计划开始大规模创业,僧多粥少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造成大量投资项目争夺风险资本,但其中的优质项目却日趋稀缺,风险投资基金对优质项目仍然愿意加大投资,但对大部分普通的项目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却越来越谨慎。
2.巨头垄断。移动互联领域正在兴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各大巨头都在为自己旗下产品扫清障碍并布局新的产品线。一些获得成功的小众明星产品也只能是占据巨头细分市场布局以外的市场份额,比如唱吧的成功就是一个例证。巨头垄断的另一个影响方面在于推广渠道越来越狭窄。自媒体时代本来是一个十分有利的营销推广时代,微博、微信、人人、QQ空间,尤其是微博营销是广大创业者的首选,然而随着微博用户对“被营销”以及“推广疲劳”的消极反应,微博的活跃度大大降低。剩下的推广渠道大多集中在移动互联网巨头手中,创业者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付费推广途径也随之变窄。
3.技术难度较大,核心产品的独特性与技术壁垒不高。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选择移动互联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技术优势,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独特的核心产品,但这对大学生来说困难很大,团队里必须有技术型人才与经营管理型人才形成互补,才能敏锐捕捉市场变化,开发出客户体验非常好的核心产品。“互联网+”环境下研究生创业遇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对于大学生进行移动互联网创业而言,创业的构想与现实之间差距是非常大的。要想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条件做支撑。具体来说:
1.在选择创业之前,可以到相关的创业型公司进行实习,从实践中摸索学习相关公司的经营之道,避免走一些弯路,犯一些低级错误,而且可以加深对市场的了解,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
2.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有详尽的市场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细分市场。像唱吧、陌陌等就是针对一些特殊细分市场用户的成功典范。如果在调研之后认为这个行业风险太大,就要果断转向。
第五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 目前国际化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轴心机构―高等院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职能从通过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来培养人才,进而转变为科学创新、技术更进来挖掘与开发人才,力图将智力输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关键词 国际化 高等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中国面临来自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竞争和挑战,中国迫切需要融入世界文化圈,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和科技、具备高水平理论基础、学术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必须认识并主动适应社会对这一类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高校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与国家化接轨。
1国际化背景下对高校教学的挑战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管理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这要求中国的高校教学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改革,以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进而培养出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学术水品过硬、专业技能高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国际化背景下,除了高等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体制要发生改革之外,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创新与改革,将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以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国际型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高超学术水平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高校的职能并不只是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多元化智力发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注重高深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节的构建。但是我们当前高等院校的大学教学最缺乏的就是这一项内容。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正视这项困难与挑战,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加强师资培训和技能更新,从而促进中外学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甚至促进国家之间的教育文化合作。
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所运用到的现代化设施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我国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让教学信息传递更方便快捷。
2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2.1启发式教学
高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与研究。学校的教学组织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课堂纪律,而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前提的。启发式教学与我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是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师提问越多,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索欲以及逆向思考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在每周安排一次研讨课,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和辩论,促进教学互动。
2.2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课堂组织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类型,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时间,同时也可以自行设置符合自己个性和爱好的主修计划。在课堂安排上,教师以讨论课为主,围绕若干个讨论话题,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作业设置上,可以采用报告和论文的形式,不设置标准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
2.3平等性教学
平等性教学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学生有自由选课的权利,更有自由选择教师听课以及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权利,这就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在这个环境下,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慢慢减弱,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教师每周都要安排一定的答疑时间,学生可以来办公室询问,这样教师既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又体现了平等享受教学资源的权利。
2.4探究式教学
国际化教学要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上实现改革创新,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相互融合。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探索欲和创新欲中发现和学习。实践性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探索未知的视野。
3结语
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是在国际交往实践中达到的高度统一化,是世界文化融合与统一的显著特征。各个国家与民族共同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竞争公平、思想开放、学生互动、师生互换等教学理念,力图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责任感的新型人才,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以及特色化。而在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即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平等性教学、探究式教学,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合理控制课堂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思,王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特征[J].科技教育创新,2012(1):210-212.[2] 秦红雷.高校内涵式发展呼唤高等教育国际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9):122-123.[3] 顾志勇.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视角[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上旬),2014,30(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