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

时间:2019-05-13 03:3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

第一篇: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

摘 要:分析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所面临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从“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完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推进全方位育人思政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建立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创新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为我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发展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国内一流大学创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定位

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研究生教育具有丰富历史沉淀,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2012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工程博士试点单位之一;2016年,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研究生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学校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不仅关系到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和学校科研产出的效率。根据“双一流”建设目标,在2016年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后,确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坚持学术为基、育人为本,办好中国特色、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祖国,具有创新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高水平拔尖领军人才[1]。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国内外和校内外调研和相关数据指标分析,确定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继续发挥优势,巩固培养特色;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关键突破口;以目标为导向,提升培养质量。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实现研究生教育工作“双结合”,即将提高教育质量和激发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将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1.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广泛渗透,各类新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随着“互联网+”、工业4.0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对人才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和人才的竞争进入白热化,迫切需要国内一流大学培养更多的学术领军人物和行业领袖人才。

同时,国际上研究生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长期战略,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加大各方面投入和支持[2]。国内研究生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国内研究生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还不协调,创新能力亟待提升[3]。

2.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须进一步健全完善

一是教育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学校部分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衔接,本科、硕士、博士部分教学内容重复。教材水平与学术前沿、科研衔接不够紧密,课程体系中讲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不足,缺乏前沿性;对课程设计系统性不足,部分课程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比例不高。

二是教育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开放合作及国际影响力与国际一流大学仍存在较大差距,学校留学生人数及生源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拓展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已建设成82门全英文研究生课程,覆盖12个专业,但与国际化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研究生出国(出境)人数在逐步增加,但出国(出境)比例仍不高,2016年出国(出境)人数仅占全部在校研究生的6.65%。

三是创新环境与质量保障体系仍需加强。个别学科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如何进行招生改革,真正选拔出具有培养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仍需要进行探索。研究生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较少,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存在同质化培养现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存在脱节现象,统筹管理和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

3.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是研究生导师人才培养责任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导师育人责任未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存在“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的现象。少部分导师将学生作为科研劳动力,以“老板”自居,研究生也将师生关系定为“伙计”与“老板”关系,主要精力都用于完成导师横向项目任务,导师和研究生都未真正将精力用于提高人才培?B质量和学术水平上,师生交流情况仍有很大改善空间。

二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数量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导师团队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国际视野等各方面都会对研究生培养水平产生密切影响。在研究生导师中,被国际同行认可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的数量有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导师团队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比较明显。

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1.深化改革,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

学校全面规划不同学科门类、层次的学制与学分,以学科内涵为主体,论证解决学科知识体系架构和纵向贯通问题,制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按照本科生毕业后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出国攻读研究生、就业三类情况,对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分类别、分模块、分学科进行培养;取消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中重复课程,压缩研究生课程学分;打通本科生提前选修硕士课程、硕博连读生提前选修博士课程渠道;允许跨专业攻读硕士的研究生选修本专业本科生专业核心基础必修课。

目前,学校凝练总结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的主要内涵,从培养方案、教材、培养模式、国际交流、实践创新平台、奖助体系、素质能力、保障体系八个方面推进一体化培养。在培养方案修订中,梳理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大纲,体现本科和研究生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深度的系统性,大幅压缩了博士、硕士课程学分,并打通了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课程。将学术型硕士生课程学分从29学分压缩到23学分,普博/硕博连读生课程学分从17学分压缩到11学分,压缩比例均达到20%以上。

2.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一是健全完善研究生相关制度。修订了博士生导师上岗注册、博士生学位申请、学院研究生KPI(关键绩效指标)、博士生论文匿名评阅等相关制度文件,建立博士生导师动态上岗机制,提高对博士学位申请者的学术要求,形成良好的导师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学院研究生工作评价机制等保障体系。

二是做好研究生与导师的学术信息服务。通过对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高被引和热点、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等论文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做好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信息跟踪服务工作。

三是加大研究生标志性成果培育工作。着力培育教育教学成果、高水平学术成果、优博论文、规划及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创新平台和联合基地等。2016年,获得电子学会优秀学位论文7篇,国际优秀会议论文4篇,研究生发表ESI高被引论文和人均发表SCI/SSCI论文创新高。2016年,授予学位博士生共发表SCI论文906篇,生均1.75篇。

四是积极拓展人才培养外部资源。加强与助管部门、行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交流,努力吸引各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拓展投入渠道、扩大创新创业资源。目前,已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加强与兵工学会的学术交流,积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专业硕士工程实践。

3.督导结合,完善研究生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全过程督导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成立研究生质量保障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研究生评教、评导,加强对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培养工作全过程的监控。进一步发挥研究生督导组在培养中“督”“导”作用的发挥。

二是提升学院严把质量关的内生动力。在研究生管理中简政放权,将管理重心下移,让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多主体责任,严把质量关。在年底对学院的KPI考核中,加大培养质量考核力度,将学位论文盲评情况、评教评导结果、研究生标志性成果等作为研究生教育关键指标,从而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使招生、考核等各项资源的分配向培养质量高、特色鲜明的学院倾斜。

三是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在对研究生入学教育、导师培训中加大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相关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对学术造假行为实施“零容忍”。对导师、研究生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及时处理,并在全校通报。

4.立德树人,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体系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研究生学位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列入全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百门核心课程”。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的职责和要求,规范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在课程评价、导师评价系统中,加入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等评价项。

二是完善研究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研究生成长档案,对研究生进行分类引导,培养学生的体质、人文、审美、心理、思政、道德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积极为学生搭建生涯发展支持平台、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发展型资助平台;建设一流学业指导中心,培养学业指导队伍;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心理工作平台建设,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三是实施教育教学一体化。开展以道德修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创新、创业教育、社团活动为内容的第二课堂,建立第二课堂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谋划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全校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全国或国际科技竞赛活动及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

“双一流”建设内涵丰富。作为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无疑将从导师、专业、学科、科研等多个环节对“双一流”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突出特征。我们将立足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R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完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R].北京理工大学,2016.[2] 卓志,毛洪涛,赵磊.加强顶层设计 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33-36.[3]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7-01-23)[2017-05-17].http://.(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翟 迪]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入手,对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推动高师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高师教育 创新 课程结构调整 教学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

从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上下都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几次课改所不能企及的,此次课改不但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的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实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主动地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思我们高师院校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方面。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阻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基础教 [作者简介]牛莹(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高

师院校进行改革。

(一)高师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的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师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己任,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整堂课由教师包讲、满堂灌,生怕漏掉一点重要的内容。这种只重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的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教育出了一大批死记硬背的教师,再由这批没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去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师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教师,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师队伍,高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要重视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克服传统的师生观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能动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师院校教师还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把自己由原来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多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了解和关心国际教育改革动态,掌握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鼓励师范生主动接触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对教育改革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条件。

(二)高师院校要努力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和调整,其中在高考内容改革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试题与设置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和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开设综合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综合化的趋势。这一改革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照顾到学生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要求,使课程体现出较好的均衡性、综合性及选择性。中小学综合课程和设立,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和联系,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但是作为专门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改革师资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没有切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是按学科分类设置的,师范生是按学科专业来学习,片面强调对所学专业领域知识全面精深的掌握,片面的割裂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还有的学校文科专业的学生直接不用进行理科知识的学习,从而人为的造成了各个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状况,完全忽视了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我国师范教育增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担任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得中小学综合课程师资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需要,高师院校应该拓宽课程设置的范围,增加综合课程师资历的培养。在保证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高师院校可以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使文科学生可以学习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可以吸收文科知识,文理相互渗透,并积极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课程和专题,提高师范生综合学习和运用的能力。20世纪中叶,教师专业化运动在西方兴起。正如西方教育家们所强调的:“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要胜任这门职业,就得有一种严格的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像医生那样‘分析’、‘诊断’、‘开处方’,能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三)高师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专

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正在成为国际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师院校普遍存在重文化学科的专业训练,轻教育专业训练的倾向。所以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在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中就成为一个迫切而关键的任务。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而忽视对教育素质的训练。这体现在:首先,我国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十分单一。在大多数高师院校,有关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有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个别学校开设了微格训练。相对于专业课门类来说,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当小,课时也相对少很多,由于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课程也是师范生最不重视的。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业相比,差别就在于没有设立这几门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不适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固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教师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多是同时具有丰富知识底蕴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老师,那种“茶壶里煮饺子”式的教师绝不可能胜任教师的职业要求,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增强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课时和门类,实现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应当成为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

其次,我国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的时间过短。教师与医生都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职业,但比较而言,医学院学生的职业训练与所获得的职业经验比师范生多得多,从适应岗位和角度来说,医学院的学生比师范生更早地进入角色,原因就在于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过短。在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大约是4—8周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15周,法国27周相比,真是少得可怜了。再由于实习的时间少,实习任务相对较重,对于师范生来说,在短短几周内完成教育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研这些项目,时间十分紧迫,所有的项目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娴熟地掌握,更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这样,师范生与正式教师之间就存在相当大的隔离,造成很多师范生在工作一两年后还不能进入角色,不能用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所以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教育实习这个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管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

(四)高师院校应当加强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在教育中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也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和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师范院校应当成为教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前锋,而实际中,高师院校比起中小学来说,是最不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是采用“教案、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这其中,不乏有经济投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高校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的中的运用,可以增加课时含量、提高课时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点,引入CAI课件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和师范生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教学,提高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高师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自身的改革,挨把握住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动向,加快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日益加快的步伐,为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1. 2. 3. 4.

[参 考 文 献]

唐海海.师范院校,你有足够的准备吗?——基教改革期待新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姜永杰.新世纪高师培养模式初谈[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林正范,徐丽华.创新型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高师课程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李永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方法[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第三篇:“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的探索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的探索

“提升作业设计水平”要求:作业设计要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注重思维发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挑战。“丰富作业类型方式”要求:鼓励设计跨学科作业,探索项目学习作业。学校要根据年级、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作业,要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经历与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老师们在设计作业时要突破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习惯定势,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作业,在作业形式和内容上推陈出新,设计出一些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个性化作业,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乐趣,激发作业主动性。

一、创新作业类型:从单一走向多样

现在的小学生除了配套作业本之外,主要还有“预习、抄词、听写、单元习作、周记、小练笔”等相关作业,这些作业大都以基础知识和表达等知识型为主,注重基础,有他自身的优点,但这些作业类型单一,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比较薄弱,题目本身也缺乏挑战性。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在作业布置上探索多样化的创新路径,增强作业功能,激发学生兴趣。

1.自主类作业

在作业设计上,我们老师可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自己设计相应的习题来巩固延伸课堂教学。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布置作业,体现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的是作业的热情和兴趣。

如学习了五下《军神》一课,同学们都被刘伯承“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在学生沉浸在课堂氛围,无比震撼中的时候,我借机引导学生:“今天老师请你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你想设计一份什么作业呢?”同学们有的说要分角色朗读表演,有的说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有的说要去读关于刘伯承别的故事……

在学习了六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同样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很适合朗诵,打算选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到时候在全班表演;有的学生说,打算再多去找点相应的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有的学生说,打算写几条保护地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

自主类作业,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的选择权,让学生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需要等做出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面对自己设计的作业,他们作业时自主性更强,兴趣更浓,作业质量也更高。

2.拓展类作业

这里的拓展指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在教科书中,必须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随着五下《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诸如“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和“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等与人物相关的歇后语,这时,老师适时补充“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简单讲述歇后语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自己课外去搜集歇后语,去了解这则歇后语背后的故事。

六上《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课文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那你认为是有还是无呢?学生兴趣浓厚,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再相机引导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并于数日后举行一次“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辩论会。这样的作业,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拓展类作业以教材为生发点,挖掘适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3.跨界类作业

语文学科的跨界类作业,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五上《四季之美》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这一单元也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专门对学生进行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诵读美文,但对于文学品鉴来说,如果课后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想象到的画面画出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全文“春夏秋冬”四季的画面感很强,学生通过画画再现课文情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个别学生还可以借助自己的画来帮助背诵,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

五上《长相思》是清代纳兰性德写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课后,老师们一般要求学生背诵,但如果改成让学生吟唱,他们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学生可以从网上找相关的视频进行学习,一方面进一步熟悉了内容,另一方面将会对“词”这种文学体裁有更深的了解。

作业类型还有很多,如探究类作业、表演类作业等,但不管怎么创新,不管怎么个性化,任何一种语文作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避免看起来热热闹闹的非本体性作业,应该立足学科本位,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

二、创新作业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师们对于作业的理解就是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以布置课本相应习题和作业本作业为主,现在,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老师们必须在作业的设计上追求灵活多变,走出封闭空间,走向多维开放。

1.整合资源,开放表达

这里的开放表达一方面指的是答案的开放多元,另外指的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整合多种资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表达。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如在学习了五下《两茎灯草》之后,根据文本内容,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人物形象。老师此时可以引导,这只是原著《儒林外史》中节选一小部分文字所得出来的人物形象,并不能代表严监生整个人物形象。原著中的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去读《儒林外史》一书的第五回和第六回,去书中找依据,分条陈述自己的理由。于是,学生分别找到了严监生“吝啬”和“豪奢”的不同表现,更好地认识了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一作业也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课内外结合”的教学理念。

2.动态分层,有效提升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意见中指出,作业要“体现个性差异原则”,作业要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要让不同层次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设计可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的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这一指导意见,要求老师客观认识班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作业设计上既能保底,又有提升,保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学习了六下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后,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A层次的学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并能大致理解诗的意思。B层次的学生可以在A层次的基础上,说说诗的大意,并再积累两首描写传统节日或习俗的诗。C层次的学生可以在B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把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这里ABC层次的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随时调整,实现因材施教,动态分层,让每一名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3.关注生活,活化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言实践中活化语言。

生活化作业主要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一件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当前的时事热点,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都可以转化为老师当天的作业。

另外,也可以由课内链接课外。如学习了《白鹭》一文中对于白鹭外形的写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这种动物的外形,表达喜爱之情,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采用对比的写法。这样的作业,如果没有生活化的细致观察,学生是很难写好的。

三、创新作业方式:从独立走向协作

当下,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和管理的时代,在团队中,可以合理利用每一位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解决问题,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作业的布置上,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相互分享,学会共同面对困难,学会共同享受成功。

1.合作型作业

合作型作业指的是在作业过程中,全班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作业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如学习了六下第一单元后,老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中华传统习俗”的手抄报。于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可以分别负责“搜集资料、排版设计、写字、美工”等不同的工作。明确分工后,制定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这样在协同中有分工,在分工中有合作,碰到问题一起解决,最终拿出一份凝聚集体智慧的作品。

另外,在诸如《《遨游汉字王国》《难忘小学生活》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更是要发挥好团队的力量,让学生从小接受团队合作教育,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并且在合作中提高共同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2.接力型作业

接力型作业同样需要分成合作小组,在作业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同一个本子上轮流作业,这种作业一般以日记和小练笔为主。

以“日记”本子的接力为例。从内容上来说,日记本内容可以以班中每天发生的人和事为题材,在记录的同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这样,一方面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另一方面随时培养学生的思辨习惯和能力。在方法上,第二位接力的同学既要写当天的日记,还要对前一天同学的日记采用留言的方式进行跟帖点评、点赞等。组长需要定期对日记本进行小结,对每一位成员的作业情况进行点评。教师每周可以给予一次评语及等级评分,定期全班评比。在接力型作业中,小组内每位组员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同时,还可以阅读其他组员的作业情况,并开展互评工作,在鼓励肯定别人的同时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下一次作业。

3.互助型作业

互助型作业在这里指的是学生自己出作业题,然后同学间相互答题。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通过出题的形式进行“再创造”,达到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更有效的内化,提高学习兴趣。

在出互助型作业题时,老师还可以要求出题人能说出自己命题的依据,并能对同学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命题作业,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在学习了六上第一单元后,A同学出了三道题目:

一是“洒脱、礼貌、幽雅、笨拙、愁怨”五个看拼音写词语。

二是《草原》第一段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三是照样子,写一个排比句。

A同学出的三道题目中,第一题的五个词语,有一个词语是他自己写错过的,另外四个是他认为比较难的。第二题是因为《草原》的第一段是老师要求默写的,A同学出填空的格子中,其中有两个字是他曾经写错过的。第三题链接的是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可以说,A同学出的这三道题目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像是在整理错题本,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命题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出一些“字词类”的基础性作业,老师在这过程中加强指导。慢慢地,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出一些“写句子”“课内阅读”的作业。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后,甚至可以让学生出课外阅读作业。互助型作业重在让学生通过命题复习基础知识,梳理知识体系,作业量不用多,完成作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作业的改革和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探究,方能设计出一些既能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创新性、个性化作业。

第四篇:“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加减乘除”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加减乘除”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基本载体和综合平台,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本文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加强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双一流;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加减乘除”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2.071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如果把大学比喻成是一座大楼,那么学科就是这座大楼的基石[1]。学科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是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抓手。2015年,国家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该政策的出台对于地方农业院校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加减乘除”是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的数学运算基本法则。数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看似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并且尊重规律,符合逻辑。如何加强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这样的复杂命题,同样可以利用“加减乘除”的运算来加以诠释、概括和解读,指导地方农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做好“加法”

“加法”,就是要不断增加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丰富内涵。

学科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高校的学术内核,是教学、科研、师资等各方面实力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抓好学科建设,就抓住了高校建设的根本和主线,就能引领和带动学校的全局工作。一方面,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和学科水平上的竞争。如果没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只有紧密?Y合自身发展实际,努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才能真正扩大学科的知名度,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科建设是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学科是学术发展的平台,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培养、吸引高水平的学者,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带动教学、科研等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健康发展,提高学校社会服务的能力,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大突破,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因此,地方农业院校必须把学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以学科建设引领内涵发展方向,夯实内涵发展基础。在学科布局上体现“减法”

“减法”,就是明确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定位的学科布局,学会适当地为自己瘦身和减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纵观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的整体情况,地方农业院校的办学基础、综合实力和学科水平等方面,普遍不如“985”和“211”的高校。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因此,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必须扬长避短,避实就虚,从办学目标定位和学科特点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学科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理念,特别是地方农业院校,要讲求“弯道超越”的发展策略,围绕其独有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在“必须”和“可以”之间做出科学安排和合理取舍,力争办出特色和水平。要学会从重外延拓展向重内涵发展转变,绝不能仅为追求“大而全”的学科数量,而盲目地扩大规模、延伸领域,否则只能是分散精力,顾此失彼,满盘皆输。地方农业院校可以以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作为有利契机,从省情、校情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等有关政策规定,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服务需求”的思路,对学科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起与学校目标定位相一致、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布局结构。当然,必须要认清一点,学科结构布局的调整优化,无论对于哪一所高校来说,都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改革任务。“有所为”很不容易,“有所不为”更难。任何一个学科的增设或撤销,都考验着高校各个决策层面的决心、智慧和勇气。在梯队建设上注重“乘法”

“乘法”,就是善于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发乘数效应,提高学科成员的整体素质,把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作为提升学科水平的突破口,推动学科发展。

人才是推动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打造出一流水平的学科。如果说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和内核,那么学科带头人就是学科队伍的“领头羊”。因此,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遴选和考核机制,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示范引领作用,以此调动普通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科内生活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农业院校,高层次学术人才较为匮乏,学科带头人不同程度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地方农业院校必须要建立健全人才“内培外引”政策,围绕各级各类重点学科或是计划重点建设的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在“内培”上,要善于发现具有较好专业基础和学术水平,并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中青年教师,完善培养措施,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开展校级“人才计划”,重点在政策和经费上对培养对象予以扶持,建立全程跟踪培养机制。一方面,可采取设立专项科研启动经费、加强学习交流进修等方式,使其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面,带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术风气和百舸争流的学术氛围。在“外引”上,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除了兑现相关待遇,还要为其在教学科研方面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解除其在家庭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其专心工作,积极营造学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对于招聘高层次人才有困难的高校,也可以招聘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博士,把他们充实到学科队伍中来,促进学科队伍健康发展。通过“内培”和 “外引”相结合,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此外,还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加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学科群,推动学科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顺应大学科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分解任务上善用“除法”

“除法”,就是在每个学科内部分配学科任务、破解学科难题时要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成员在破解发展难题、去除不利因素时的作用。

一个学科发展的水平,除了学科带头人起到关键性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学科成员的参与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增强学科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一位学科成员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了解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位置,鼓励他们多多参与到学科建设中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共谋发展。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科研观摩、讲课大赛、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拓宽工作思路,破除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突破工作瓶颈,提升工作质量。在安排部署学科工作任务时,要将工作指标和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一位学科成员的身上,在?r间进度、完成目标上定时、定量、定人、定责,切实做到定目标,明任务,强责任,见实效,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任务,使每一位学科成员都能工作有思路、奋斗有目标。在梳理各类事关学科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时,要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探索建立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学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提供可以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结语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是政府与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重大工程,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和举措。“双一流”建设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而提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其建设的重点在于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并以此推动大学及其学科建设的差异性发展[2]。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高校间的竞争也显得愈发激烈。对于地方农业院校而言,必须进一步采取具有战略眼光、符合形势要求的务实有力之举,苦练内功,培育特色,增强活力,提升后劲,合理运用“加减乘除”,切实做好“四则运算”,实现学科建设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07).[2]申新.“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7,(06).作者简介:赵良,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刘文丛,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我们**六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唯恐自己教不好,学生不满意。但是,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特别是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成绩。现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向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学会怎样与学生沟通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你,并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很大的抵触感。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我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平等与换位思考

说到平等,实际上师生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教师,而谈话之间的平等就更重要了。最好能以朋友的身份使学生能倾诉苦恼,教师才能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解决了不少学生的思想问题。当然,这种朋友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往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我首先都是让学生感到平等,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一味的批评、说教,而是真正的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五班有位姓王的男生,他的日常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不对,只是很少和同学进行交流,并且该生的服装也不同于其他同学,很少穿校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一开始时,我也曾试过要严格的说教,甚至用学校的校规校纪进行处罚,但这些方法收效不大,没有真正的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太过激,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伤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和课下的接触,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朋友式的沟通也很平常,我想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在有一天正巧单独和他相处的时候,对他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一些沟通,并说明如果老师处在他这个年龄,作为一个学生,将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才是首要的任务。经过这种平等的朋友间的交流,他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陆续的解决了其他一些同学的思想问题,我想每个学生并不是不想和学生、老师交流,从他们心底还是希望进行这种沟通。

(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其实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之间应该是充满爱的。一个班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光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对后进生更需要加倍关怀,使其感到,这个任课教师,这个班集体有爱,这种爱的存在也许会变成后进生成长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去自觉的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的方向前进。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才会有收获。

例如,六班有位女生,平时很爱动,也愿意和外班的其他女生在一起玩。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成绩也比较差,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她还是很聪明的,也有上进心,只是爱玩,所以,我时常找她谈话,多以鼓励为主,增强她学习的兴趣。现在她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认真备课

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新教师,备课中更要作到精细。第一,将课堂的每一环节,甚至是每一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如学习目标、自学测试、释疑点拨、当堂作业等;第二,分层次备课,即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的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第三,与其他老师共同研究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第四,二次、三次备课,通过加强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重视课堂教学

1、培养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角色扮演。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两三个后进生围在一位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题,我上前问他们讨论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忙?我意外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因,回答是: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他们的讲解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受此启发,我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同一个题有多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办法。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剥夺学生的学习探索机会,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字斟句酌,反复

练习,表现出色的同学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组织起来要花费一些精力,但效果很好。

3、设计情境,在讲解“证明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时,我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沿赤道缠一周,若把绳子放长1m,问此时绳子和地球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大象钻过还是只能让一只老鼠钻过?顿时,课堂上讨论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来交流的欲望。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舵,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会降低一节课的效率。然后分组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再由学生一个个展现本组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生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多尝试、敢于想像,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地课堂氛围中生活成长。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融洽地师生关系中学习,尝试体验创造的快乐,养成一种乐观向上、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5、当堂检测,课堂上学习一直像竞赛考试一样紧张自学后,要检测自学效果,把学生做错的题集中后,让会的学生更正,然后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四、充分利用错题本

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找出问题,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建立错题本。并且充分利用。将每一次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讲,个别出问题个别讲。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日日清,周周清。

五、个别辅导,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转变后进生,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转变一名差生与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重要。优生带后进生,实行“兵教兵”,并且验收成绩。对后进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格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注重优生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省数学竞赛中我区初三过100分共11人,其中我校占7人,孙风萧同学获全区初三级部第一名,包含初四在内是全区第三名。我相信,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教学反思

诚然,上好一节课重要,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偏差与不足,是否和我的引导思路明确有关?……反思让我在失败中前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老教师学习,需要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老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注入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正是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六中这个大熔炉里,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再次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培养,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将一如既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六中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谢谢大家。

下载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对策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创新对策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5-11 9:18:10 点击:4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基础( 一) 城乡一体化随着我国小城镇和......

    探索“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经验交流

    探索“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两篇第一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双减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提......

    双减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

    双减”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

    浅析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浅析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要】PLC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方法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是教......

    “双减”背景下如何抓好教学质量

    “双减”背景下如何抓好教学质量没有质量的减负是有害的,“双减”不是减质量,更不能因此放弃抓质量,要做到的是减负提质。一、狠抓教学管理,落实目标责任。1.把关教学过程,将管理......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快乐作业“的思考与设计摘要:作业建设是开展小学生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语文作业不仅如此能够检验小学生对于其在语文课堂上接受知识的理解程度,......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寓党建工作创新探索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公寓党建工作创新探索 【摘 要】本文基于时代发展要求,在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努力进行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以期......

    “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

    “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索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较大影响。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心理以及思想素质也受到较大影响,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