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视野(200字)作文
精选作文:科技视野(200字)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了科技馆玩。
我们来到了大厅,过安检门时,一位叔叔拿过爸爸手上的成人年卡,用红外线照了一下,就让爸爸过去了。我们先到了航空馆,一看到那些展品,我就目瞪口呆了。首先,我走到一台不知名的红色机器前看了看说明,就让爸爸站在里面,这时我转动把手,吹风机就把红沙吹到塑料罩上,爸爸就感受到了火星上的沙尘暴。不过,这不好玩,我们就又去了人体馆、材料馆、少儿馆、&& 比较有意思的是照影子、往上转动的圆锥体等等。
可是,快乐时光总是一闪而过的,马上就要到四点了,四点就会闭馆,我俩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二年级:黄丽菲 篇一:科技类作文
科技,时间,进步
光阴匆匆,千年历史如今想来也不过浮生一梦。不管那名士风流,还是什么将门虎将,在漫漫时光长流中也留不下深刻的痕迹。真正留在人们心底,受人重视的便是科技的进步。科技、时间、进步,向来相携出现,宛若三生兄弟,颠覆或者推动了一个王朝、国家的发展变化。让我们且看那时光年轮推动,去见证那历史变更的时间轴?? 战国。烽火连天,战事纵横,战国是一个乱世。而战国后期,处于蛮荒之地的秦国日益强大,威胁东方六国,为之后的秦始皇统一天下扎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缘自什么?都江堰心思独特,郑国渠惠泽关中万民;使成都成为天府之国,关中成为富庶之地。战国时的风流人物、名臣良将今已藉没无名,而蜀郡太守李冰、水利专家郑国却凭借造福民众的两大工程流芳百世,深受后人钦敬。
两汉。纸张取代了携带、书写不便的竹简,更替了价格昂贵、贵族专享的丝帛,以其独有的易书写、价便宜名扬四海,造福九夷,让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多人可以识文断字,两汉朝堂上也涌现出更多的饱学名士,两汉因此得以享国400余年。而东汉为造纸术做出重要贡献的宦官蔡伦,生前封侯,富贵一生,死后也受万民敬仰,他从卑贱的宦官蜕变成高贵的侯爵,无疑是科技给了他机会。科技,将汉朝推上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
军事利器,无不体现者火药的巨大作用。长安洛阳,气势恢宏。以其独特的皇家威仪和其巨大的后世参考价值享誉海内外,成为日本平安京、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的模仿对象。科技,将盛唐推上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又一个高峰。宋朝。活字印刷术改良了传统的雕版刻印,让经典著作更加普及;指南针与方位盘首次结合,开启了北宋航海事业的新篇章;改进了唐时火药,发明出了大炮前身——管状金属火枪;杨忠辅制作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的长度,跟现在世界通用的格里哥利历完全相同。宋朝,亦是中国科技的巅峰时期。
元朝。元代研制出了我国兵器史上
百姓,那一个个沉浸在纸醉金迷、红灯绿酒里的上层贵族??香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澳门??中国固有的领土割据给了列强。那是中国被钉在耻辱柱上最黑暗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最不愿回忆的历史。
时光的齿轮继续转动着,不为任何事做任何停留。现代中国科技发展迅速。两弹一星,奠定地位;杂交水稻,福泽世界;神舟五号,载人奇迹;嫦娥一号,实现梦想;发现猿人,考古突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现在的中国,重新以世界大国、强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是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不屈的,中国人民是崭新的。
时间伴随着科技,科技牵引着进步。社会在改变,时代在变迁,中国在复兴。要想让中国走上复兴之路,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筹码。让我们从小打好基础,养成创新、勤学、好问的良好品质,让中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15级31班 刘明沁
篇二:作文《开阔视野》写作素材
范文
视野决定境界
海滩上,海浪袭来,小麻雀总能迅速起飞。而海鸥总显得那么笨拙。然而,能飞越大洋的,却只能是海鸥。因为小麻雀的视野,就只有这片海滩。而海鸥的视野,却在大洋彼岸。不同的视野,自然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境界。
孔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视野开阔的人,总会得益于自己站的更高,而站得高无疑更提升了自己的境界。
巍巍高山,无数平凡的人在山脚仰望之后不敢攀登,于是乎,山脚下无数狭小的视野凝成一个个相同的境界。
试读两首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另一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李白与杜甫,盛唐诗坛上的两座高峰,如此开阔的视野,如此大开大阖的胸襟,无怪乎有如此的境界,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就只能对其仰视了。
且看那零丁洋中的文天祥,且看那**亭中的岳武穆,你在他们的视野中找不到一丝的自私与自利。你能找到的是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呼喊,是那“精忠报国”的脊梁!他们的视野中只有民族危亡和国家兴衰。因而,他们的境界达到了一个令所有后来人仰视的高度。伊利,中国乳制品企业的龙头;奥运,举国同庆的盛事。似乎这是两件毫无联系的事物。然而,伊利人的视野是开阔的,他们抓住了北京奥运的契机,先人一步地成为了奥运赞助商,从而打开了中国企业迈向世界的大门,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力。历史上,因奥运而走向世界的品牌不在少数,如“可口可乐”和“三星”等。如今,奥运到了中国,伊利的这种开阔的视野,值得其他中国企业学习。
如今,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关口,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成了当务之急。而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开阔自己的视野。理由很简单:站得高才能站得远。
视野决定境界。
(54分)开阔你的视野
雄鹰的视野在天空,所以才会击破万里长空;蛟龙的视野在碧海,所以才会斩断千里浪涛。视野,狭义地说,是我们睁开眼后才能看到的一切;而广义地说,视野是一个人的志向。林则徐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
1.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他审视自己的视野远远大于与他一起游玩的吹洞箫之客,当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时候,他却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的达观,他的洒脱皆源于他审视生命的宽阔视野。
2.清政府闭关锁国,思想守旧,视野狭窄,落后挨打;党中央放眼寰宇,改革开放,国力增强。3.钱钟书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学术视野开阔,才写成令人惊叹的《管锥编》。
4.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之所以被任命为科学技术部部长,就是因为他有在德国奥迪公司工作10年的经历,这使他视野开阔,有能力把中国科技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从而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
5.冰心:“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精彩拟题】: 1.开阔视野2.将视野打开3.给我一双“鹰眼”4.放眼看世界5.莫让浮云遮望眼6.切莫坐井观天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个人做了井底之蛙,顶多称为无知;一个民族做了井底之蛙,则是一种悲哀!——题记
青蛙在井底,是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呢?人的“井口”其实就是心中那种封闭的文化观念。因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的思想在作怪,人成了“井底之蛙”,因此,只有扩大视野,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会夜郎自大。2000多年前,大汉天子——文韬武略的汉武大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建交的喜讯,更是西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丝绸之路”的开通,更将中国的视野扩展至南亚、西亚,甚至欧洲,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
见识多多,收获多多。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徐霞客游遍神州大地,写出丰富多彩的《徐霞客游记》;李时珍走遍三山五岳,遍尝百草,写成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
视野开阔了,你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你会领略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快意,你会体悟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真谛,你会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只有眼界打开,你才能除去眼前的“屏障”,看到屏障后美丽的世界。视野开阔了,见识与心胸也会变得开阔,你的世界将绚丽多彩。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了国人放眼望世界的窗户,于是国人生活狭小的圈子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变得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以致后来裹足不前,科技落后,经济凋敝,洋人趁机打破中国的大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壮举,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批出国留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一个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之花在中国的大地上怒放!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迅速,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开阔眼界,你的见识将会更广,视野将更为开阔,眼前的世界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例1视野的广狭决定于所处的高度,以解放民族为己任,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才能俯视历史,臧否人物,“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为人生目标,因而才能得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明论断,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缔造了新中国。
例2喝问大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天下于掌中,俯世界于胸怀,其视野之宏阔让他带着中国人民轻轻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
例3克家是个具有独特视野的人,他敏锐地发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的视野含概了“死”与“活”两种生命领域,于是对人生把握地也就比较透彻。
例4食指用诗人的智慧把视野的边界划到了未来的脚下,他在“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中依然“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他在自己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的时候”,依然“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他的视野里贫穷的后面有富裕等待,痛苦的结果是欢乐姗姗而来,因而,他才能把自信传给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
例5张洁站在人生的峰巅,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描述着视野之内人生的艰难。她清楚人生的四季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风采,把人生的每一段美丽都纳入视野之内,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内涵。
例6如何扩展自己的视野,荀子教导我们要学,“善假于物”方能纳“千里”于视野之内,“用心一也”,方能上穷碧落下黄泉,见别人所未见。
例7韩愈并非好为人师,而是因为他的视野范围远远超过“士大夫之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狭小的世俗天地,他看到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崭新的师生风尚,他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视野包容了那个时代,也笼罩着今天的我们。
例8赫尔曼·黑塞告诉我们扩大知识视野是一个自我奋进的过程,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而在这种追求过程中,我们的视野渐渐扩大,最终可以发现“世界
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的声音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阔大的视野最后都会交融为一个点:精神文明是共同的财富。
例9视野广阔才有比较的条件,老舍如果从没到过伦敦、巴黎、罗马,可能对老北平的安适与匀调、自然的认识也就不会那么深刻,韩少功若没有在圣·赛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居住经历,恐怕他也很能难能感受到对故乡的失望也是“滴血的,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来。例10视野不仅有宽度,还应该有深度,柯灵老先生以特有的历史视觉和人生视野,为乡土情结描绘出了最动人的图画。在他的视野之内,沉重的现实主义者、悲惨的战争受难者,令人敬佩的政治流亡者纷纷走在乡土情结的历史舞台上。
例11对人生观照的视野不仅要向外拓展,也要向内深化,曹文轩在那幅图片上看到的情景,不仅让他想到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种种思恋故土的景象,而且他的视野也拓展到了这些情景的背后,即人的精神深处:人无法还家;更在于:既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其视野的广阔不能不令人赞叹。
例12对生命的价值感悟的深浅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观察它的视野的宽狭,刘亮程就教导我们要建立另一种审视生命的视野——把生命的痕迹纳入人生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一枚生锈的铁钉也负荷着我们生命的信息,生命无处不在。
例13当我们无法站到更高的高度上去的时候,拓宽生活视野的另一渠道是要发现视野内的每处景物的美丽。江南的冬天并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感觉到那么美,而只有像郁达夫那样能细致地感受到“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的人才能欣赏到江南的韵味。
例14高建群笔下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震撼心魄,那被群山承托着的落日,那驱走了死亡之气的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烧红了整个天空的落日让我们无法忘记它们的美丽,然而,只有敢于涉足那片荒原的人才能亲眼目睹这绝美的景色,“世间之大美”往往在平常人的视野之外。
例15拯救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方法就是拓宽审视自己的视野。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他审视自己的视野远远大于与他一起游玩的吹洞箫之客,当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时候,苏轼却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的达观,他的洒脱皆源于他宽阔的审视生命的视野。
例16人总在固守着自己的人生视野,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划定了自己的人生视野,他很挑剔地把一些他不欣赏的风景排除在视野之外,而又很费力地把一些他欣赏的风景从遥远的地方拉入他的视野之内。柳宗元游遍“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始终不肯让那些山水进入他的心灵视野,而当他发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西山时,他“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而且“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其精神可见一斑。
篇三:科技作文 科技使人进步
生活发现都是探索科学的一种,人
类因科技而进步,科技因人类而创新,人类离不开科技,科技也离不开人类。————————题记
科技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国家的重要标志
看,现在科技真发达,现在的神舟9号升天,古人想过吗,原来一通电话都可以打出国,而现在坐在家里都可以和国外的家人面对面聊天,而且比电话还要快,这就是人们说的电脑。
看,现在科技发展多快,神8没发射多久神9又发射上了天。人们越来越加紧了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离不开科技,科技也离不开人类。
但是又有谁敢说:科技对人类,对这个世界只有利,从不存在弊?人们不得不承认一点,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同时也带来的一系列的麻烦。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却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而且近期日本的核泄漏更是使人惶惶不可终日;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虽然使一些曾经无药可医的病症得到“天敌”,却也使某些抵抗力强的病菌变异,且破坏力远远超过以前病菌的破坏力。其实最严重的还是人们常谈起的环境破坏。就拿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的冰箱来说,冰箱里的氟利昂就是地球变暖的元凶,它的温室效应效果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并且,氟利昂亦是臭氧层破坏的罪魁祸首,从而使紫外线增强,危害人类健康
汽车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实现了一日千里的梦想,但发明至今,死于车祸的人数远远超过二战死亡的人数。电脑的普及,缩短了距离、扩大了视野,但无数的孩子走上了网络游戏虚拟的世界,从此萎靡不振,塑料袋在现在
的生活中是不少见的,或许对有的人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呢!从前,奶奶总是拎着篮子去买菜,带着瓶子去舀酱油。现在呢,去买菜,空着手去,拎着塑料袋回来。去年不是执行用钱买塑料袋吗,以为那样可以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破坏。但有用吗?人类有拿着环保袋去购物吗?恐怕没有吧!因为他们都不在乎买塑料袋的两三毛钱。这如此浪费,白色污染就会变得更多。科技,残忍的将安琪儿的双翅剪断,让她不再眷顾人类:科技,将大自然的面纱一层层揭开,然后又在她精致的面庞上划上一刀刀疤痕,让她对此展开报复。因为科技,世间也许不再有秘密,科技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可是若是人类不能真正的发挥出它的优势,那它终有一天会毁了它所创造的一切.······
(敖毅峰)
篇四:作文素材-科技与人文
科技与人文
①瓦特的蒸汽机,把四轮马车落下了20米的距离,“快”就成了工业革命的基调,莱特的飞机将人类带离陆地12秒,实现了人类亘古不灭的飞行梦,“快”成了现代科技的最好注脚。法拉利驾着四轮赛车风驰电掣,一种交通工具用强疾的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快”,是科技的本质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是一种强疾的节奏。②当贝尔说,华生听到我的声音过来,那时人和人的交流空间是两个房间的距离。当
第二篇:大学语文视野作文
心灵的视野
人们都说:心灵是一扇窗户、一盏明灯,它打开了,一切豁然开朗;它点亮了,前途一片光明。是的,虽然我们的眼睛所看的东西虽多,但心灵视野的开阔却让你深入思考得更多。正如冰心说过:“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所以,只有心灵视野开阔的人,往往能敏锐地觉察到事件的含义,对于人情百态也了解得够深够彻,清晰地了解生命,即使对路边的小草,也能寻找到它生存的意义。那么,整个世界便都在你心中。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去过的地方不多,视野不够开阔。可视野的开阔与否,难道仅仅只是走过的地方、看过的书多不多吗?即便你走遍大江南北,阅尽天下书籍,如果你心灵的视野不开阔,那也只是表面的现象,原来的事物,原来的风景而无法真正领会生命的真谛,那么一切皆毫无意义。所以,我想更重要的是心灵视野的开阔。心灵视野的开阔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感悟,看得越多,感悟越多,了解得也越多。这远比去旅游,去浏览书籍更有价值。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样能从事物中寻找到关于生命的哲理,其实它们是殊途同归。
遥望历史,有多少名人壮士不仅站得远,看的远。而且,他们的心灵视野更是开阔。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杜甫心系百姓疾苦,如此开阔的心灵视野,如此博大的胸襟,作为后人的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看看那零丁洋中的文天祥,你能找到的是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言,且看看那站在汨罗江岸边的屈原,你能找到的是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呼喊,在他们的视野中找不到一丝的自私与自利。而是一种“精忠报国”的高尚品质!在他们心灵的视野中只有民族危亡和国家兴衰。因而,他们的境界达到了一个令所有后来人仰视的高度。另外,我国总设计师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的壮举,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批出国留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一个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之花在中国的大地上怒放!
所以,心灵的视野开阔了,你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了解更多,才能真正意识到事物发展的意义。你会领悟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真谛,你会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只有眼界打开,你才能除去眼前的“屏障”,看到屏障后美丽的世界。
然而到了有些人就是因为骄傲自大、唯我独尊的思想和再加上心中那种封闭的文化观念。因此,使人成为了“井底之蛙”,是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例如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了国人放眼望世界的窗户,于是国人生活狭小的圈子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变得心胸狭窄、鼠目寸
光,以致后来科技,经济落后,洋人趁机打破中国的大门。正是由于帝王与大臣们心的视野太狭隘了,从而使他们的胸襟也是狭小的,他们自以为自己最出色,他们不能容忍别人超越他们,他们不允许他们认为不正确的事物存在,那就是所谓的“看不惯”与“不顺眼”。
所以,一个人心灵的视野不开阔,那他就无法取得很大进步:一个民族的心灵视野不开阔,那它就无法繁荣昌盛。心灵的视野,如果宽阔,便能容纳整个世界的绚丽多彩。因为,心灵的视野无边无际,世间万物,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第三篇:国际化视野下的科技园区发展
国际化视野下的科技园区发展
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作为各国经济与科技发展重要源头的科技园区,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创新,推动世界各个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创新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理念,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是摆在每个园区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家领导人曾预言,在科技产业方面,本世纪最重要的创意将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如今,科技园区的发展恰如所言,它对世界经济及科技的影响日益深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不断冲击世界经济的同时,由克服危机引发的新一轮创新高潮也在席卷全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焦点,占据未来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高新科技园区被寄予厚望。
在日前举办的2010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发展趋势及国际科技园区合作与交流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试图从新技术的影响、革新与合作、改善发展环境、创新合作模式以及交流借鉴创新文化等方面,为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新技术带来的冲击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无论国家还是企业,此刻既承受着经济停滞带来的压力,又经历着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的冲击。
在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下,如何处理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之间的融合?如何调整全球供 应链以及为工厂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何把技术创新进行商业化?对于这些令企业担心的问题,加拿大渥太华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发展部行政总监迈克尔·达奇 认为,只有创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经济危机之下,作为加拿大重要政治中心的渥太华,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同时依托成熟、稳定的经济系统,经济发展相对平稳。
在此过程中,渥太华研究与创新中心的主要经验和成功之处即在于,把很多加拿大的重要城市联系起来,实现资源一体化,一起研究怎么应对当前的形势。
迈克尔·达奇在会上强调,从长远看,创新在未来重新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供应链将影响未来的生产力。而关注供应链,则需要注重那些在未来发展中增长更快、力量更强、潜力更好的部门;注重那些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从而明确政策支持的方向。韩国大邱自由经济区在IT、生物等领域拥有技术潜力。这个位于韩国东部、约有550万人口的经济区,却以通过技术发展、技术转移增强产业活力为特色。
“未来的技术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大邱自由经济区厅长朴寅哲在会上表示,“为了回应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挑战在内的全球技术发展趋势,韩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战略团队,重点进行未来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如何实施新技术以及高技术的转移转化。”
目前,在绿色技术方面,经济区正重点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在高技术领域重点关注 IT、生物制药和医疗等,此外在增值产业如教育、软件等服务业方面也有较快发展。未来,经济区将在移动通讯、二极管、医疗设施、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形成主导 产业,并推动产业朝向智能化方向前进。
创新与合作并重
面对全球新技术的迅猛冲击,规模庞大的制造业首先成为响应的对象。各国制造业企业厉兵秣马,纷纷在研发、技术工艺、生产流程、销售等环节引入创新思维和创新要素,以期加速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的过程。
制造业革新的重要之处在于,它能不断降低产品的费用,使产品小型化,并提高其性能,彰显其与众不同的概念和特色,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然而对制造业而言,把革新和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一个恒久的命题,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日本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推进机构代理理事长二宫 清在会上指出,从全球化视野促进一个易于革新的环境的形成,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高新科技园区应在人、技术、商业三个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据介绍,日本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是以京都府为主体,结合大阪、奈良等共同开发的日本国家 级科技园区,拥有30多所知名大学,近百家研究机构。园区以电子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从2005年开始,该园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了包括人才、技术、商业在内的日益密切的交流合作。
近些年,韩国大邱自由经济区加快了其绿色能源走廊的建设步伐,政府投入及世界知名企业入驻数量均快速增长。为了配合绿色能源走廊的建设,当地特别兴建了一批医疗设施和国际型医院,在完善基础配套的同时,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身,从而带动了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介绍,上述产业的发展与密切的国际合作和开放式的创新密不可分。国际合作是手段,达到开放创新才是目的。把研发、制造、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只有进行充分的知识创新。朴寅哲认为,虽然知识在不断创新,但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是不变的,即园区必须要与外部保持接触,这种接触不仅是为了吸引投资和关注,更因为开放的创新比封闭的创新更有生命力。
此外,建立更有效的信息化网络,注重行业协会之间的互补性合作,管理好科技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广合作共赢的全球哲学,将使创新体制与机制变得更加活跃和富有成效。
基于合作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各个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 员会副主任陆健在会上指出,园区管理者应该共同致力于各地科技园区的创新合作,鼓励和支持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共同致力于尊重和保 护知识产权,相互学习、借鉴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
作为中国最富效率的高新区之一以及最早设立的高新区,深圳高新区历经改革开放30年,积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企业,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区。
走国际化道路
天津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是中国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目前已形成绿色能源、软件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近几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均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今年其核心区GDP将达到300亿元。
回顾天津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通过吸纳国内外高端要素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高端人才引进上,高新区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吸引海外高技术人才到天津创业,加快了高新区的国际化进程。
高新区的国际化,应该包含国际化的产业支撑、国际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国际化的配套设施三层含义。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尹继辉在会上强调,只有在国际化上不断加大力度,才能跟上世界范围的高科技产业化的潮流,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国际竞争能力,逐步成长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和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据介绍,天津高新区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将侧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环境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通过增加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高新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有20多年历史的海德堡科技园,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一个发展迅猛的国际科学园,专门为从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医药技术和环境技术研究的公司提供设施和管理服务。该科技园主要通过加入国际性科技园、建立战略性联盟网络的方式加速国际化进程。
德国海德堡科技园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普拉特在会上介绍,海德堡科技园在国际化上奉行“双轨事业”的原则,即国际化既包括吸引外国公司进入园区,也包括为园区企业提供进入国际层面的机会,国际化是双方共同的方向。
该科技园的国际化战略及部分项目还受到欧盟的支持。例如欧盟最近正在支持的一个“卫星”项目,旨在通过竞争、建立联盟等方式,鼓励科技园发现其他园区的特色、亮点、需求等,寻找彼此合作的契机和价值。该项目实质是为了解决科技园和不同合作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动力问题。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在会议发言中指出,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化却存在一些先天的劣势,比如语言、签证等具体的障碍。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包括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例如中关村的联想公司在7年前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的事业部,使其年收入从30亿美元成长到今天超过200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收购,联想同时进入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实际上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目标也是要走向国际化,尤其是通过投资、兼并等手段进入国际市场。我相信通过国际园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周云帆说。
不断改善环境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从1991年至今,已发展成为区域自主创新企业的摇篮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创新成果丰硕,始终位居国内科技园区前列。然而令开发区管理者忧心的是,尽管有不俗的成绩和排名,但距离中央对上海提出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于晨在会上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不仅发展空间日益有限,管理体制的突破创新也急需加强,科技园区未来如何发展,迫切需要向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
据介绍,上海企业的技术骨干流动非常快,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目前,一般企业3年以上技术骨干的留存率约为50%,而成熟企业相应指标应不低于70%。此外,开发区的产品受地域限制,输送成本较高,不利于技术、产品的转移。
张江开发区遇到的发展问题对国内其他园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上述现状所折射出来的,是科技园区在环境建设方面的诸多不足。
于晨表示,高新区的管理和经营必须重视环境的改善,除了自然环境,还包括软环境的营造,最核心的内容是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但要避免政府对企业或园区的过多干预,遵循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周云帆认为,虽然政府在环境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成功必须在市场中得到证明。而处理好政府支持、政府进行环境建设、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科技园区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技术交流带动文化交流
中关村科技园区诞生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于2006年获批一区十园的规划,200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的发展,除了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外,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和凝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东西,但却左右着人们进入某个区域的创业热情和生活的持久性。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深圳,借助改革开放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前去创业,产生了 一批成功的公司,其中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周云帆介绍,中关村一直坚持“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精神,通过这种文化的形成来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这种文化氛围强调:创业失败了并不是耻辱,反而要继续创业,直至成功。“只有营造这样一种创业文化,才能让这个区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让企业拥有周而复始的创新活力。”
二宫 清认为,目前层出不穷的创新的概念,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技术融合于文化之中,即技术的文化化已成趋势,技术变成文化的过程将会越来越快。传统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未来将通过技术交流带动文化交流,从而加速两者的融合。
由此,在技术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科技园区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际间的密切合作,突出各自的优势,在适应全球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篇:2008年中考作文:视野
2008年中考作文:视野•困惑•出路
口湖北省教研室史绍典
分析全国19个地区30道中考作文题,感到中考作文命题正处在一个相对平稳而又蓄势待发的阶段。继近几年的命题充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以来,今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同时也有“溯涸从之”的款曲,而这正是一种蓄势,它必将冲刺、突破,引来中考作文的革故鼎新。
一、视野:关注生活
生活,诚为写作的不二法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紧扣着学生的心、口,而学生的心、口,就系连着他们的生活世界。
“大海,我的朋友”{厦门题一)。厦门傍海,所以可以直接向海讨要生活。“大海,我的朋友”述说的就是“我”跟“大海”的生活故事。
那么,大海最能打动“我”的是什么呢.或者说,大海何以能成为“我”的朋友呢?三段歌、诗,正是“提示”:“大海呀,故乡”,是大海成为“我”的朋友的理由,它注定要陪伴我,一起“漂流四方”;“外婆的澎湖湾”,是大海成为“我”的朋友的根基,是它给“我’打上血脉的印记,永伴“我”温释;“礁石,.则是大海成为“我”的朋友的象征,大海磨炼了礁石,磨炼了“我”。歌词和诗,蕴涵着不同的内容,引导“我”从多个侧面把握大海。这里,故乡、外婆、礁石.作为大海磨灭不掉的意象,就对“我的朋友”做了根本的锁定。
说到“_真有趣”(_度门题二),就要回溯度门前两年的命题。2007年的“那时,我扁‘‘”,与2006年的“那一次,我尝到了_的滋味“,共同形成思考315”些“远生活”场景的“系列”。今年的“_真有趣”,则是隐去了“那”而对“那”的再品味!可不可以在半命题中加上“那时”,一或者
“那一次”,以成就“真有趣”的追述?“那一次”,是就一次的滋味做品尝,“那”,是对一个时期进行聚合性的回忆、思考与评说,“真有趣”,则是对“那”的总检阅,它可以有细部的“那一次”,也可以有综述的“那时”。而当“那”的时空既定,则人、事、物纷至沓来矣。
这让考生实实在在地有话可写。
有意思的是这些年对人称代词“你”的青睐。自从有了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以后,“你”成了作文命题的热门。2007年即有“_,你不一般”(南宁题)和“_,你好吗?”(陕西题)“你”之所以频遭追捧,是因为“你”所具有的丰厚的人文内涵。周国平先生在《一个人和三个人称》中说:把一个人当“你”对待,就意味着和这个人面对面,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怀,诚恳交流。如果不是这样.心里仍偷偷打It着和提防着面前这个人.那就不是把这个人当做“你”,而是当做“他”了。
“离不开你”(乌鲁木齐题),诉说的正是对“你’的一往情深。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无锡题)‘则跟乌鲁木齐题“一”曲同工。只是解说题旨的“要求”.太过拘泥。“依靠”,是相依相靠,是指望,是离不开。而解开“学习的困惑”,乃同学间的砒砺学习、如切如磋,不单是依靠、指望。“生活的艰辛”,则只能是替妈妈来说爸爸了,就无锡而言,、恐怕极少有学生处在这种状况。至于.思想的贫乏”与“心灵的巷白’,附会之言。对中学生来讲,“少年维特之烦恼”有,飞天之梦想有,“苍白”“贫乏”,是留待“成熟”以后发生的事情。
你误解了我”【青岛题二).也是演绎的“你”。横线留出空格的“你”是谁?粗略地可以排列出如下的方方面面:父母、师长、兄弟(姐妹).朋友、同学••一般应是关系亲密的人。那么,“谁”的误解最让“我”在意?哪方面的误解最不能让“我”释怀?甚而至于影响到“你”与“我”的关系?这是写作的关键。尤其要写出被误解后“我”的态度。
这是一种关于“你”的生活叙事。
而“那一刻,我们_”【河北题一》,诚为2007年厦门中考作文题“那时,我_”的翻版,无甚创见。去年对厦门题我有较为肯定的评价,今年重评,当无话可说。
生活,反映在多方面,只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河北题二)。诗意太过,诗意过则极易扭曲、变形、极端,极易遮蔽生活的真实。比如,“阳光”怎么界定?1.阳光总在风雨后;2.赤橙黄绿青蓝紫,阳光为七色;3.阴晴雨雪,自然常态。而“生活”又当如何琢磨?
1.生活是丰富多彩的;2.生活是绚烂多姿的;
3、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何况,初中学生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充满阳光”,殊难言说。
“请记住我们的老师”(吉林题二)。这是为老师的祈请与呼告,也当是一种生活。拟题从汝川大地震中的师之楷模切入,又一次让人们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看到曾经端坐过神圣的“天地君亲师”牌位的老师的崇高。(其实,这些老师也只是在突发灾难到来之际,继续着自己的“平凡”。)在斯文扫地的当下,引发对“身边的老师”的观照。一个“请”字,诉说着为师者的艰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汉川大地震中有了那些老师的无畏牺牲,才能够唤起对老师的“记住”呢?一定要透过汉川老师的崇高,才能够明了“身边的老师”的平凡的功不可没么?
喜、忧,抑或悲哀?
学生当然不明就里,他一定会写出感动、感激,并将两地的老师做比较,畅言“永远记住我们的老师”。而在我看来,这总有些差强人意。
二、困惑:演绎概念
概念是事物的浓缩,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是把握概念的关键。概念入诗、概念为文.都是极难做的事情。概念更有判断、推理相随.思辨起来,更为不易。-
是不是在生活的层面之止,就应该建立起思辨?于是,直接以概念命题,就频频出现在今年中考作文中。
以“和”的词典释义为话题作文【青岛题一}。
“和”是一种状态,中国人历来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乃为一种境界。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的确乏善可陈。词典所释,只是“和”的“词典义”.远非其深邃的哲学意蕴。
但初中生要进入这一层面实在太难。他们无法驾驭如黑格尔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的4和”的价值。按“词典义”发议论,则空泛;虚拟故事写记叙,则平庸。殊难成文。
文面的价值取向,与蕴涵其中的哲学价值取向,实为两端。命题诉诸与主渠道的“和谐”相一致,恰恰是忽略了“和而不同”的内涵。
以“完美的_”为题作文(贵阳题)。“完美”是一种追求,它通常存在于理想之中。更多的时候,完美是一种感叹的情绪、赞赏的状态,对人与物,是一种虚饰的颂扬。而所谓完美的东西,则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失掉自我。
拟题中对“完美”事物的提示.诸如括号内所说的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初中生活、人生、家庭、人格、答案、瞬间、谢幕、作品、建筑,等等,有可以称为完美的东西吗?
写完美的什么好呢?只能是写我们现在还不完美,而应当在这一点上、在这个方面努力追求完美,“完美”,是永不停歇的追求!
“一个让我_的日子”《南宁题),则是要求用一个情感的概念(如“自豪”“悲伤”“感动”“振奋”“懊悔”),来表述一个“日子”,这个日子就应该是满贮着这种概念的体验的。
是不是捡拾生活的碎片,来拼织情感的网络?
事实是仅凭一个概念,难于让这个日子成大“永远”。
“考验”(西宁题二)。其实,考验的种类太多太多:上级考验下属、老板考验员工、情人考验情侣、自己考验自己•一并非全是“灾难”“病魔”等等,才能成就“成熟”“坚强”等等的。
“牵挂”(海南题二),老题。老树新枝,要写出“牵挂”这种极细腻的感情极为不易。“牵”,是“连,’,是“系”,丝丝缕缕地牵、殷殷切切地挂,始为“牵挂”。
“牵挂”谁?故乡、故土、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朋友、恋人„„所有能牵肠挂肚的人、事、物,均在毅中,但是写来总是平平。
“珍爱”(黑龙江题一))}“珍爱”后面该跟什么,有点拿捏不住。佗的视界偏窄,只能是“珍爱宝贝”“珍爱童年”“珍爱友谊’.“珍爱初恋”“珍爱那一瞬间”“珍爱第一次”„„都是些甜蜜的、细腻的、钻糊糊的“情感”往事,一如风花雪月、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女孩子写来,可能得心应手。当然,男孩子只要IL%存细腻,也未尝不可着笔。
“明天”(黑龙江题二)。“明天”是一种寄望与期待、延续与畅想。但是,“明天”,一定是牵连着,昨天”与“前天”的.“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盼”。恰如长沙题“明天的太阳是新的”一样,都是一种寄托与翘望。
“明天的太阳是新的”(长沙题),是从“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脱胎而来。“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与中国传统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理念相合。而“明天的太阳是新的”,则是站在今天看明天,是寄望于明天。可能是今天发生了点什么,有了某种失落、怅惘,甚或伤感,那么,朝前看吧,“明天的太阳是新的”!
以“_不容易(或—容易)”为题作文{海南题一)。这里是“容易”与“不容易”的辩证。实际地说,“容易”与“不容易”是相对的。提示如“帮助他人”“战胜自我”“拒绝诱惑”等,都可以拿在这里做相对的“平衡”。一比如,“帮助别人”,说“容易”,是因为“我能”,说“不容易”,是因为“我不为”。所有填入空格的,全都可以构成这种“为”与“能”的辩证。不论是写“容易”还是竺不容易,都应该蕴涵这种辩证。
更有以口号、口令入题的。
“向前,向前,向前!”(北京题》军歌的旋律,军队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一往直前的口令和标志。军队拿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拿来作为作文命题,则颇费思量。
军队的“向前”,不容商量、不许停滞、不准倒退„„
人生(生活)则不然,人生(生活)有进退、张弛、先后、上下、荣辱,出世入世、庙堂江湖、辉煌平庸,等等,它可商量、可停滞、可后退。让学生一味“向前,向前,向前”,从什么地方“向”,又要“前”到哪里呢?
概念入题,要审懊!
三、出路:张扬个性
真情实感、真我性情,是作文的生命。无病呻吟、58矫揉造作,为作文的末路。
“难忘那张脸”{陕西题一)。确切地说,“慈祥的脸”,让“我”感到的是和善、可亲;“疲惫的脸”,让“我”明白的是困乏、无助;“陌生的脸”,让“我”看到的是疏离、不安
【尤其是本不陌生而陌生了)。断无从慈祥感到“生活的温婆”、从疲惫明白“生活的艰辛”、从陌生看到“生活的多彩”的。如果去掉提示文字,去掉“半命题”中的横线,直接以“难忘那张脸”命题,还真是不错的。
同样,直接以“做个有心人”(陕西题二)为题,也可能更好。“做个有心人”跟提示之间,了无牵连。“做个有心人”,于己,认真;于人,真诚;于事,完备;于物,善待。
怎么就跟“世界”一下子搭上了界?
要看到,“同一个世界”的前提下,这个世界,本是大家的(包括所有所谓“有钱”“有权”“有心”的人),更何况“有钱人”“有权人”“有心人”概念交叉,“有心人,更多时候
也就是“有钱人”“有权人”。
“我的青春,与相伴”《乌海题一),抒情太过,抒情过则易于造作、虚浮。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一那是一种离乱后的实实在在的狂喜。“我”的青春与什么相伴:快乐幸福、亲情友情、挑战拼搏、播种收获、烦恼忧愁?多选一还是多选几?其实,与作为初中生的“我”相伴的本是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
“身边萦绕关爱的歌”(乌海题二),也太过矫情。萦绕在初中生身边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关爱,那会是“营养过度”,是浓得化不开。关爱与警醒、成功与挫折、鲜花与荆棘,等等,无不与“身边”相伴相生。
“永远的歌声”(吉林题一)o一是说歌声永远,一是说记忆永远。能够永远的歌声,一定有永远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年,何来永远?一定是他童年时光的追忆。钱理群先生说:中学生具有成长之美,有着成长的感觉和成长的权力。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的时期,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奢侈的事情。成长本身就是成长的美和成长的感觉。成长的感觉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但是在自己看来是蛹虫化蝶的那种痛苦,和新鸟破壳的那种挣扎。
“永远的歌声”。当是这种“喜悦”“痛苦”和“挣扎”的礼赞。-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力A?”(武汉题)这里有三层意思:1.“简单的一句话”有力JR0 2.“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有力量;3.“简单的一句话”引起的联想与思考。
“简单的一句话”有力量,是因为这句话已经定格为“约定俗成”的有力量的话语;其内核已经有了“不简单”的要素,它已经凝舞为文化的状态,要从“简单,中读出“不简单”;一句话有力t与否,简单不是标准。这里,}思辨是关键。
“震撼心灵的_.《成都题一)。什么东西能让心灵.震撼”,这是值得思考的。“震撼卜,也可以理解为“感动”,触发心灵的“感动”。而能够引发心灵“震撼”或“感动”的,无非还是那些东西—生离死别、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柑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温转和殷殷情爱•一还是那些道义的力t、情感的力It.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等等。
汉川大地震中的人与事,‘当是“震撼”的首选。“脚步”(广东题》:1.反映为“过程”,如成长的脚步;2.反映为“频率”,如进步的脚步、3.反映为“动作”,如放慢的脚步„„记叙“脚步”,就是写出一段历程,反思一段经历,尤其是伴随“脚步”的人与事,自己的甜与酸、苦与痛,等等。
“我在_中得到快乐”《安徽题》,提示词语为“阅读”“倾听”“活动”“做实验”“帮助别人”等,诉诸一种偏于宏大的叙述。一其实,还有其他,比如,在自省中、在独处中、在感动中、在感恩中、在逆境中„„所得到的快乐,更是发诸心灵的。此处的“快乐”,要写出人感受不到而我独有的体会:这才是上上之作。
第五篇:国际视野下的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改革较多是在教学层面进行的,比如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作文指导的方法,作文的批改与评讲,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技能等等,而我认为我国作文教学有教学层面的问题,但主要问题却是存在于课程层面,作文教学问题与我国语文课程形态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作文教学层面进行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过关的问题。
一、作文在语文课程中的位置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以阅读为核心”组织教学。首先,语文课本主要呈现的是阅读文选,课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听、说、写”等语文课程目标附着于阅读教学,且不成体系,与其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 地位很不相称;其次,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文阅读为中心组织的,阅读是主线,听、说、写教学须见缝插针,其轻重取舍须服从阅读主线的需要,在超强势的阅读教学面前,听说写教学很容易遭边缘化,很难按照本身规律施教;第三,从教学时间看,阅读课时数一般要占四分之三甚至以上;最后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看,语文课除了两周一次作文课,学生主要就是读课文,或者是听教师讲课文,每学期法定写的作文只有6~8次。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形态,使得作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位置一直未能真正得以体现。
事实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是以“表达”为重点建构的。比如日本“国语课”非常明确地认定其性质是“从言语教育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美、英等国也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母语课程首要任务。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的母语教材将“语言”和“阅读(文学)”分开编写,母语课程主要教材是“语言”,而不是“阅读”;美国、澳大利亚的有些学校,阅读课甚至没有教材,就是到阅览室读书。
再从语文课时分配看,许多国家小学阶段阅读课时数在语文课中的比例一般不到500/0,表达课时间超过阅读课时间。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光村版《国语》第2册教材共9个单元,有4个单元侧重于阅读,每单元一篇课文,全册教材编选课文仅4篇,而偏重于写作的单元有3个,偏重于语言知识学习和综合表达活动的单元各1个,写作和听说领域学习时间远远超过阅读领域。
当下语文课程非常强调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形态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功能,其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样的课程形态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难以保证“表达”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实“表达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语文程度的 主要标志,但在我们语文课程中过于强势的阅读活动挤压了“说”“写”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影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批评是“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这些批评击中了语文课程在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的软肋,然而,我们却始终如一地坚持“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没有将“表达”提升到相应的位置,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语文课程的重点取向如果不能加以调整,那么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过关也许永远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二、关于习作文体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以记叙文为重点展开,“小学以写记叙文为重点”多次被写进语文教学大纲。直至2001年颁发的课程标准,才将小学习作文体修改为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其实,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论说文和应用文四类,并非各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通行的分类方法。日本的野村芳兵卫将作文分为三类:文学文章、实用文章、学问文章。前苏联聂恰耶娃把小学生作文分为记叙文,看图作文、听音乐作文,以及读书笔记等三类。英国尼尔森小学英语教材将习作文体分为“写实作文”和“非写实作文”两大类,写实文包括说明文、信息文、信件等写实文章,非写实文多为童话、故事、诗歌等可以虚构的文体。
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了每个年段写作的文体,主要有见闻、书信、调查报告、记叙文、报道、课题报告、记录报告等等。美国小学习作文体分类更是呈多元化态势,各州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习作文体各异,比如纽约州奥尔巴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中列出的习作文体有17种之多,包括个人记事、日志记载、事件报告、友好书信、对作品的回答、诗体文、自传、用法说明、现实小说、邀请信、寓言、民间故事、书籍报告、说明文、劝说信、写人的文章、商务信函,基本涵盖了学生生活中可能用到的主要文体。
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文体分类,反映出作文教学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偏重于文学写作的取向和偏重于实用文写作的取向。英国尼尔森教材习作分类和苏联聂恰耶娃的习作分类体现出对文学作品的崇拜,在作文训练的起始就把与文学创作最接近的记叙文体写作和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放在作文训练的重要位置,其写作心理经历与作家创作心路历程十分接近;而美国和日本的文体分类凸现的是实用文写作的取向,完全是按照生活中对各种文体的不同需求划分,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增强其生存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小学习作文体分类的取向基本倾向于前者。
作文写什么内容,一直是我国小学生作文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也知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到了作文课上看作文命题,不少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与记叙文写作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以记叙生活经历和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体,其习作内容大多为回忆性的生活事件,因而对写作者的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和观察力要求很高。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缺乏和对生活缺少感悟而造成习作材料的困难,所以教师不得不把作文教学重点转移到作文内容的指导上。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归因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就能解决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表示“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开始,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日本“生活作文”的写作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不写回忆性的记叙文,而写观察作文,写调查报告,要求教师事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调查,为写作文准备好充分的材料,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作文,学生写出的文章质量可能有高有低,但是绝对不会产生无米下锅的现象,避免了学生作文无内容可写的尴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以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主,改变了长期以来小学以写记叙文为重点的提法,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小学生认知规律的。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强调个性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协调个性发展与实际需要的关系成为语文课程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无疑这反映着人文精神和现代物质文明的冲突,也必然涉及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和实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二者失衡的方向是不同的,当在某一方向严重失衡时,就要向相反的方向平衡,这是必然的。平衡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从人的未来发展来看,二者不可偏废。
三、关于作文练习的方式
许多国家以表达为重点的语文课程取向,不仅体现在语
文课程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渗透在语言课、阅读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通过考察各国习作教学方面的资料,可以发现许多国家母语课程中习作练习并不限于作文课范围,在其语言课、阅读课里也安排大量时间进行作文练习。
1.语言课上的写作练习。
美、英、法、俄等**语教材中专门安排有语言知识教学,包括语音、词汇、句子、标点等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语言知识教学不是单纯地讲解知识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知识的运用设计大量写话练习。
美国米弗林公司出版的二年级英语课本安排有五个单元语言知识教学。每单元均围绕所学的语言知识细分为15课,每课都结合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写作练习,称为“写作热身”,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写几句话或一篇短文。比如第一单元第1课是“认识句子”,第3课是“认识谓语部分”,写作热身题目分别是:
第1课写作热身:写句子
先为你的玩具画一幅画。
写一些关于玩具的句子。
大声朗读你的句子。
指定你的同学来说说这件玩具有什么作用或是你可以用它来做什么。
第3课写作热身:写一张清单
写三句话。列出你的学校或班级同学所做的工作。
朗读你所写的句子。
指定你的同学说出句子的谓语部分。
讨论你们是否喜欢这些工作。
如果按照一册教材五个单元,每单元15课统计,学生一年仅小练笔次数就达到75次。
2.结合阅读的习作指导。
日本国语教材有侧重阅读的单元,也有侧重写作的单元。但即便是侧重阅读的单元,一般也不完全是阅读训练,日本阅读课教学中每篇都要让学生写读后感。除此之外,阅读单元常常还结合课文设计若干听说和写作练习。比如光村《国语》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题目是《三个愿望》,课后安排了以下听说和写作练习:
听说练习:根据以下话题,选择一个进行发言。
自己经历的因为小事与好朋友发生争吵的事情。
和争吵的人成为好朋友,自己觉得很开心的经历。
自己想要实现的愿望。
写作练习:将自己刚刚发表过的谈话内容写成信,寄给课文中的人物“比克塔”或“诺比”。
互相扮演“比克塔”或“诺比”,给好朋友回信。写信方法:(略)
日本国语课本中侧重阅读的单元不多,但是每个阅读单元(即一篇课文)安排的教学时间少则6课时、8课时,多的有15课时。这么多课时,其中很多是用于听说练习和写作练习。每项写作活动大约都有2—3课时教学时间保证,这也是日本国语教学一篇阅读课文(即一单元)动辄需要上十来课时的原因。
英国、美国的语文教材,除了前面介绍的语言和阅读分开编写的教材,也有综合型的语文教材课,比如美国《开放阅读》教材,就是听说读写综合教
材,教材呈现方式也是阅读课文+课后练习。表面看与我国的语文教材接近,但在课后表达练习题目设计方面与我们有很大区别,其练习题所占篇幅大大超过课文篇幅,而且练习目标和内容都非常具体。用这样的教材上语文课,用于表达训 练的时间一般会超过用于阅读的时间。
据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英国本土的英式母语教学大多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先阅读课文,然后再根据课文设计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的课不是写作课,更不是单纯的阅读课,它囊括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应该 说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渗透着一种理念,就是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言语能力。
结合阅读进行习作练习,将听、说、读、写语文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许多国家母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我国的许多语文教师也赞同这样的做法,提倡读写结合,在阅读中适时地安排写作练习,这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只不过我国阅读教学安排写作练习,往往是教师个人行为,属于课堂教学中的自选动作,而不是教材的规定,因而在教学时间上往往得不到保证,因为课时计划中没有这样的安排。教师要在阅读课上安排习作练习,必须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而这又会影响到课文阅读的质量。
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就会很自然地放弃自选动作的选择,而完成教材的规定动作。因此,尽管广大教师都知道结合阅读的写作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十分有效,但受制于现行的语文课程形态和教材内容,同时缺少教学课时的支持,能够另外设计表达练习并挤出时间在课堂内实施,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做到。
四、关于作文指导过程
以上介绍的是外国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的作文练习,那么国外的作文课指导过程是怎样的呢?从收集的资料分析,国外作文课指导往往不像我们这样用两节课指导写一篇作文,而是围绕写作设计一个个综合性的作文活动,围绕作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观察、收集材料、起草修改、发表展示等一系列活动。
美国麦克劳希尔《语言艺术》五年级课本有六个写作单元,每单元的作文都安排有“读范文、预写、收集资料、草稿、修改、发表”等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指导意见和明确的练习要求,每一步任务完成以后还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清单和提示各种作业的小贴士,所占篇幅有20多页。每单元教学时间可能会1个月甚至更多,这和我们2节课写一篇作文完全是两个概念。
除了课时上的差别,美国学生写一篇作文经历的过程和我们习惯了的作文指导过程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下厩我们分析其中的几个环节。
预写,即作文构思。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阅读对象,要胸中有读者,要换位思考读者的喜好,这样就使学生从社会交际这一层面来理解写作目的,从读者的角度去确定文章的主题和思路的组织。不为老师而写,为社会交际而写,其写作态度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收集材料。这一步是解决学生作文材料问题的关键。美国学生作文材料一般不要求当场回忆,而是安排充分的时间到图书馆查阅或者上网检索,完全是开放式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容面对写作,而且能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
.作文修改。修改步骤要求十分具体,先是对照清单自我修改,然后是同伴互改,换个视角审视作文,最后还要根据清单校对自己的作文。其实我们的作文课也强调学生修改作文,也许因为缺少明确的修改步骤和可供操作的修改要求,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当然其间还有时间安排上的原因。
发表。美国综合性作文课都安排“发表”环节。不同的作文有不同的发表形式。比如写一篇自述文,可以采用演讲的方法来发表;如果写故事,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发表。每篇作文如何发表,教材都有具体指导。这样的发表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表达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发起写作兴趣,更加投入地写好每一篇作文。
五、关于我国作文教学改 革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学习语文旨在掌握一种社会交际工具,而工具的掌握重在运用,不在理解
许多国家小学语文课程取向不约而同地指向“表达”,而“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然而我国语文课程重点取向于阅读,语文课程与基础均呈现出以“阅读为核心”的构建形态。当下语文课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因而解读文本内容往往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单元主题的显性呈现,使得文本的人文教化任务进一步强化,而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不确定性,使得原本教学目标就不清晰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虚浮飘渺。每篇课文的人文教学目标是确定的,而语文教学目标,包括教学哪些知识,学习哪些表达方法,进行哪些表达训练,往往需要教师自己去揣摩,去选择,去添加,这就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平添诸多障碍。
教师如果能够深刻认识我国语文课程形态的特点,增强语文课表达训练的意识,那么就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方法,这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长期难以解决的中小学生“语文不过关”瓶颈问题或许 就能迎刃而解了。
思考之二:改变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重点的观念,努力降低学生习作材料的难度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有写作的内容,然后才是书面表达。“写什么”和“怎么写”,历来是指导学生作文的两个重点,其他国家也不例外。由于我国小学作文是当场命题,而且以写回忆性的记叙文为主,因而“写什么”的矛盾特别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生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实用文,为我们改变以记叙文为重点的写作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何化解学生作文材料的矛盾,国外同行的一些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前苏联提倡小学生写观察作文;新加坡小学华语课程目标规定学生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或者是“改写、扩写短文”;日本小学写生活作文,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而且题目事先布置,材料事先收集,作文时材料就不会成为大问题;美国小学作文虽然没有“生活作文”的概念,但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访问调查,收集材料,也化解了学生作文内容困难的矛盾。国外同行的这些做法能为我们解决小学生作文材料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或借鉴,很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思考之三:重视写作方法 的指导
在上世纪80年代,写作方法的指导一度成为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当时人教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编写了读写例话和习作例文,提示了中高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习作方法。广东的丁有宽、东北的常青等不少教师,对写作方法 教学作了深入的研究,使我国的作文教学在走向科学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下语文课程改革高扬人文性大旗,作文教学改革重视对内容的研究,对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这当然不错,但忽视了对习作方法指导的研究,使得上世纪的这些研究成果没能得以继续,这是非常遗憾的。其实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许多国家的写作教学除了重视学生的文体经验,非常重视写作方法技巧的指导。
思考之四:培养读者意识,增强写作的社会功能
许多国家的写作教学很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认为写作者心中要有读者,明确读者对象,如写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就不一样。
其次是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目的。文章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社会交际,学生学习写作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交际当然有所区别,但如果能在学生写作时赋予社会交际方面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写作的动机。许多国家的作文训练十分强调体现写作的“交际功能”,引导学生写“学以致用”的作文,为参与交际而写作文。让学生置身于一种非写不可的情境中,例如本地召开体育大会,便要求学生为外地运动员、参观者、记者等写本地导游书,而且要写出个性、特点。假如本地发生水荒,组织学生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发出节约用水的呼吁书等。
如果作文单纯是写给老师看的,为写作而写作,学生很可能缺乏动力,而作文一旦有了实际的社会效用,就容易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