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9: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第一篇: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摘 要:证人的作证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义务,是一种公法上的义务。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文从诉讼义务的角度,在阐述诉讼义务的概念基础上,着重分析证人出庭作证的理论基础,证人出庭的原因,以及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比较,最后提出从立法上完善证人作证义务,增加证人拒证的法律制裁措施,以待解决司法现实中面临的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

关键词:诉讼义务作证义务证人出庭

一、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理论基础

(一)实体分析

1.证人作证义务的法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形成并非立法者设计的产物,一项规范往往源于社会成员长期博弈的一种均衡。因此,法律强制的效力总是会以社会共同体的默认为条件,否则任何的强制都不可能奏效。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满足,这种利己行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涉他性,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国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法律上的具体义务,以此来规范约束社会中的个体,从根本上维系社会的长远发展。但是,现实是社会的发展和体制的运行必然会产生纠纷和矛盾,利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产生涉及他人的诉讼关系。如果仅仅从证人的利己性出发,恐怕没有人愿意在法庭上为一个并不能增进自己利益的案件作证,这是人性的弱点。所以“仅靠良心是不行的”,基于对良心的怀疑,“便产生了证人作证的法律规则,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

2.证人作证义务的事实基础

证人是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来源,因此法律设置了任何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任何人不能以自己正在从事其他事情为借口而免于作证,也不能因为他曾经向他人承诺过保密而允许其不作证,更不能因为人情世故怕陷于尴尬而拒绝作证。当然,证人被要求作证,乃是基于证人知道与案件相关的事实。如果某人不知道(或者借口不知道案件事实),那么他/她就不会被要求作证。但是,被要求出庭的证人,在先前的调查程序中都曾经作过证,这也是强制证人出庭的现实基础。

(二)程序分析

以证人证言作为证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向法庭提交证人的庭前陈述,其二是证人亲自出庭作证,接受交叉询问。第一种作证方式往往表现为书面证词、证言笔录,第二种作证方式表现为口头证言。书面证言和口头证言在作为证据时各自有明显的优缺点,就书面证言来说其优点主要在于:书面证言记录可以防止证人遗忘,很好地保全证据;可以防止证人因为受到不当影响而使证言出现反复;可以省略交叉询问的过程,节约开庭时间;可以降低证人出庭费用,降低诉讼成本。但是其缺点也同样明显:以书面陈述代替口头陈述,会掩盖许多难以察觉的细节,为虚假陈述打开了方便之门;不能对证人的可靠性进行即时的盘问,难以揭露证言中存在的矛盾;剥夺了对方当事人与证人当面对质的权利,不利于保证程序的公正;容易导致审判的不公开性,使之沦为一种间接审和书面审。因此,从根本上说,口头证据更适合法官认定。

证人出庭作证义务要求证人在法庭审判日亲自到庭陈述,接受法官和当事人的询问。证人出庭作证是对证言的可靠性、真实性进行考察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英美法系来说,证人出庭陈述就是对抗式诉讼的关键。同样,大陆法系国家也很强调证言的口头性。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不采用对抗制诉讼制度,而由法官主导审判,但证人的当庭的口头证言也是法官形成心证的裁判基础。

二、证人不出庭原因

证人出庭率低,是证人作证行为失范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应该多角度的对证人拒证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求一种更为全面与合理的解释。

1.证人自身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缺乏配合国家司法机关实施法律的观念和意识。随着市场经济观念影响的深入,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得到增强的同时,只关心个人利益,漠视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思想越来越严重,许多公民出于害怕受到威胁或人身报复,为自身安全考虑的心理而不愿出庭作证。

2.社会文化原因。从社会学角度看,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倡导的中庸之道、隐忍退让、“和”等思想所造成的“厌诉”心理,一直都是许多证人不愿介入诉讼的惯性思维。中国是一个高度熟人化的社会,熟人化的“关系社会”有着深厚的根基。在这样的社会中,人际交往、人情无疑占有较重的分量,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处在一个人情关系网中,人们不愿意冒险地区破坏这张关系网,甚至有可能在被告人“遇难”之时施以援手。

3.法律规定原因。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义务和权力是一致的,证人履行作证的义务应当与其作证享有的权利联系在一起,而作证义务的履行又应该与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是联系在一起。然而,我国无论是《民事诉讼法》还是《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的规定都只是一种法理上的义务性规范,对不履行义务会导致怎样的法律责任缺乏相应的规定。

4.司法部门原因。司法部门的原因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实践中法院审判的大量案件属于事实和证据比较清楚或者被告人认罪的,因此证人出庭显得没有必要。由此,法官们形成了一种不需要证人作证就能定案的惯性思维,对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规制

如何促进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履行,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从立法上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强制性规定及相应的惩罚措施。也就是说,证人的作证义务必须伴随着明确的法律责任。

(一)明确“证人都有作证义务”的内容。即证人作证义务包括提交证人证言义务和亲自出庭作证义务。如前述,证人作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向法庭提交庭前陈述,一种是亲自出庭作证,接受交叉询问。司法实践中,我们遇到的证人拒证的情形多数是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当庭进行口头陈述,并接受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的质询和交叉询问。而在具体的案件中,证人证言往往成为案件审判顺利进行的关键,但由于书面证词的真伪性、可靠性没有保证,当事人亲自出庭作证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保障审判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因此,必须“证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增加到证人作证义务的规定中。

(二)规定证人违反作证义务的制裁措施。告别以往的靠办案人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证人作证的局面,从法律上规定证人违反作证义务的惩罚措施,使作证义务变成一种有强制力保障的义务性规范。

1.无正当理由拒绝作证,或者拒不出庭的,可以采取强制到庭措施,即由司法机关使用一定的强制手段(如使用戒具)。

2.证人执意拒证,即使到庭也不陈述,妨害司法秩序情节较为严重的,可以给予1000元以下罚款或拘留。

3.严重的拒证行为或者明知法律规定故意做虚假陈述,造成重大危害(如导致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处理产生错误),情节十分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刑法中增设惩罚拒证的罪名条文,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定为“藐视法庭罪”。

参考文献:

[1]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2]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3]蒋剑鸣.民事诉讼证人出庭的保障机制研究.[J],载《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4]王亚新.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载《中外法学》.[J],第17卷,2005年第2期.作者简介:张传龙(1987年-),男,河南信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诉讼法。

第二篇: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摘 要:

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据是证明案件的依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刑事诉讼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尤其是证据制度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在立法上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与保障,相信随之在司法实践中也将有长远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证人出庭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理念性和制度性的缺陷,现有的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规定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难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据制度;证人出庭作证

近年来,我国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作证一直是司法实践活动中一大难题,证人出庭作证微乎其微,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我国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作证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我国在证人出庭作证这一问题上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例如将第四十七条改为第五十九条,修改为:“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且增加了二条,作为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以保证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安全保障及经济保障。我国在立法领域对刑事审判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必将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刑事审判工作的开展。

一、我国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现状分析

我们都知道,我国现行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微乎其微,在百件刑事案件中,能出庭作证的证人不足十人,一下有意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数据:

数据1: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在2003年1-12月间审理的刑事案件222件,实际出庭作证的只有10人,证人出庭作证率仅有6.2%,受贿案件无一证人到庭。

数据2: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在2003年1-12月间审理的各类民商事案件2511件中,实际出庭作证的只有51人,证人出庭作证率仅有8.6%。

数据3:江苏省扬中市人民法院在2003年1-12月间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17件中,实际出庭作证的只有2人,证人出庭作证率仅有5.4%。

数据4:全国三大诉讼中90%的案件证人是不出庭的,只是宣读证人证言。

比如上海,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为5%左右。

上述数据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三大诉讼法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其中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率最低,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远未得到真正落实,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作是我国作证制度的三大怪现状之一。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证人(包括被害人、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证人出庭作证比例相当低,反而是有证人出庭陈述的案件凤毛麟角,这只要翻开各个法院的刑事案卷宗便一目了然了。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缓解,控辩双方当庭的交叉询问,当庭的认证、质证将难以实现,刑事案件的审判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司法公正和查明真相也只能成为口号。在司法实践中,证人逃避作证义务,不出庭或虚伪陈述的情况比较普遍。究其原因,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出台前,法律并没有对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后果和对证人权益的保护措施进行明确规定。证人不出庭作证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使得证人不出庭作证在刑事审判中有很大的随意性,也使法庭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以书面证言代替证人口头陈述,使“当庭质证”成为一纸空文。义务与制裁是一个完整法律范围的必须要素,因为“如果没有规定制裁的命令,那就不会有任何法律义务”。只有义务而没有制裁措施,司法机关对于拒绝作证的人也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刑事诉讼并没有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补偿,这就导致很多证人不愿意浪费时间、精力作证。并且,由于刑事案件本身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法律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当证人申请保护时,司法机关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此外法律忽视了对证人的事前保护,缺乏预防性措施,不能消除证人的后顾之忧。因此因为害怕打击报复,证人也不愿意出庭作证。

二、美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美国宪法增修条文第六条规定:“所有刑事被告有强制对己有利证人作证的权利。”此权利,我们称之为“强制取证权”,强制取证权使被告实际上享有和检察官同等的权利,同时也防止检察官滥用传闻证据。在司法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都有证人保护措施的法律规定,有的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证人保护法。美国1971年出台了《证人安全方案》,1984年又制定了《证人安全改革法案》,美国的法律规定了联邦总检察长的七种保护措施:(1)为证人建立新的身份文件;(2)为证人提供住房;(3)负责将证人的家庭财产转移到证人的新住所;(4)为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5)帮助证人获得工作;(6)为帮助证人自立提供其他必要条件;(7)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决定披露或者拒绝披露证人的身份、住所和其他有关证人保护计划的信息;各国在建立强制证人出庭制度的同时,也赋予了证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予作证的权利,即证人作证的例外。证人的免证权有二种类型:一是基于任何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的个人特权;二是基于证人的特殊身份

和当事人的特殊关系形成的公务、职业及亲属特权。《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第4条规定:“证人享有不受强迫证其罪的特权”。对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贴,美国《纽约州刑事诉讼法》第610节50条规定:“刑事诉讼中被传唤的证人有权得到和民事诉讼证人同样的酬金和旅费,根据法院或其官员发的证人证书及标明的证人实际出庭日数和路程里数,由县政府财务官付给证人费用。”

三、英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英国《1999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规定了八项特殊措施向被告人隐蔽证人。隐蔽作证制度通过对证人隐名、蒙面、变声等特定的隐蔽手段,消除证人出庭作证的恐惧心理,促使和激励证人作证,接受询问和质证,最大程度地实现被告和证人权利保护的平衡。通过隐蔽作证,对证人的相关情况都进行了改变,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早在1892年,针对遭受证人恐吓现象严重的问题,英国就制定了《证人保护法》,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英国的证人保护问题并未受到普遍重视。应该说,二十世纪英国的证人保护制度的重构比美国要晚,并且在证人保护立法方面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其中也有自己的创新。1997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开始全面调查刑事司法系统中易受伤害和恐吓的证人处境。并且此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了防止证人遭到犯罪嫌疑人的打击报复,英国还建立了证人身份暴露后的补救机制。《证人保护法》中也规定,对一些协助警方侦破毒品、恐怖犯罪案件的证人提供如改变姓名、身份、住址甚至改变相貌等保护措施。英国有证人酬金制度也保障了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英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中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保护对象:一类是基于年龄或无行为能力而需要保护的证人,另一类是基于作证的恐惧和忧虑而需要保护的证人。二是保护机构:英国证人保护的官方机构是警察机关,证人保护的民间组织由被害人组成。英国还创立了一种“官民结合”的部门间组织来实施证人保护计划。三是保护措施:英国对不同种类的证人做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

四、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证人的人身保护制度。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六十二条“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1、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2、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3、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4、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5、他必要的保护措施。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做到司法机关在庭审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防危害结果的发生。(1)健全预防性保护措施。包括:庭审前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身份保密;出庭作证阶段的特殊保护(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证人作证后,根据情况应及时采取使证人免受打击报复的保护措施(如允许证人迁移、给另行安排工作等)。(2)对侵害证人权益的行为视其情节,应给予必要的制裁,使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二)保证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权。

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既要花费时间,又要耽误工作,还可能受到打击报复。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六十三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司法活动中我们可以讲证人出庭制度建立的更为人性化,可以设立证人出庭专项补偿基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并统一划拨,由法院统一掌管,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当然。证人的工资、奖金损失费,凭司法机关的作证通知书向所在单位申请免扣;而且证人作证期间因生病所需的医疗费用,凭司法机关的作证通知书,到所在单位报销,差额部分由司法机关补偿;证人因作证所支出的交通费、食宿费,以及无固定工资者的劳动收益费,由通知去作证的司法机关按照当地的平均工资标准予以补偿。证人因作证、或其家属因证人作证而受到打击报复的,其人身、财产和精神上受到的损失补偿,法律也应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建立证人拒绝作证权。

同时,我国司法制度中讲求人权的保障,那么建议有关立法机关可以再我国现行法律中明确规定,在特殊情况下,证人有拒绝作证权,例如:证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法律规定的某种近亲关系,有权拒绝提供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证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执行职务中了解的当事人的秘密事项,不得作为证据,但经委托人同意的,不在此限;在从事职务中所知秘密,有拒绝作证权。当然对于证人的拒绝作证权,并不能成为证人拒绝出庭的一个工具,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法律也应该规定当事人不得拒绝作证。

结语

一个国家公民权利的保障,与该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与证据制度发生某种联系,因为至少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作为证人,这与我们自身的权益密切相关。证据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据制度的完善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

义。中国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我们期待并相信,在立法、司法机关以及法学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国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必将更加符合民主、法治和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根菊.刑事司法创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刘广三.刑事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曹建明.诉讼证据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5]陈光中、严瑞.论对非法证据的排除[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5)

[6]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7]张桂勇.论对非法证据的排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6).[8]崔敏.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9]王峥房.我国刑事诉讼证据种类的完善[N].检察日报,2006-08-26.[10]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林辉煌.论证据排除——美国法之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李颖.试论现行刑事证据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J].法律科学.1999(1)

[13]陶卫东.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欠缺与完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潘崇义.刑事证据原理与适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5]沈德咏.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第三篇:强制出庭义务下我国证人合法权益的保护1

论强制出庭义务下我国证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摘要:证人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参与人,对于查明真相、正确的定罪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证人的出庭作证作了重大变革,特别是赋予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享有特免权是我国刑事司法活动中的一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证人保护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充分调动证人作证的积极性,笔者在分析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就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强制出庭;证人;缺陷;完善;

证人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参与人,对于查明真相、正确的定罪量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证人的出庭作证作了重大变革,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一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尤其是规定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享有特免权是我国刑事司法活动中的一大进步。我国在规定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下,更应该侧重于加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我国证人保护制度亟需完善。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十分不容乐观。证人利用各种方式和理由逃避出庭作证的义务,据统计表明,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中,尽管存在明确证人的超过 80%,然而真正出庭作证的却不到 10%。1 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缺乏一个能够全面保障证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导致证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证。笔者认为在我国证人保护制度上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规定证人强制出庭义务过分强调证人的义务,而忽视加强对证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1 张传亚.证人出庭率低症结何在[J].载《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6日报道。

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没有规定如何启动证人保护程序以及在哪些阶段由哪个机关进行保护也不明确,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发挥证人保护的作用。此外,刑法只规定对证人打击报复可追究刑事责任这种原则性的条款,却没有明确对何种形式及程度的打击报复行为应给予何种处罚,造成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当证人因被辱骂、骚扰、威胁等较为轻微且不能构成犯罪的报复行为影响日常生活时,司法机关却难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保护证人。在即将生效的新刑事诉讼法中也仅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中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几项特殊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过于狭小,而且只规定由公检法三个机关采取保护措施,权责不明,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造成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

(二)证人保护对象范围过于狭小。

从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情况来看,多数国家和地区证人保护制度的对象范围比我国的要广。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侧重于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保护范围过小,不能使证人在法庭上毫无后顾之忧的作证和质证。在司法实践中,与证人有密切关系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证人是否出庭作证的主观因素。我们只是强调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保护,而忽略了与证人有密切关系的人,像与证人有密切关系的人如证人的恋人、未婚妻、证人的亲密朋友等的保护,相关法律并未规定。另外。我们现行法律侧重于对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的保护,没有充分重视对证人的名誉、财产、隐私的保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损毁证人的名誉,侵犯证人财产安全,对证人作证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三)侧重事后惩罚,缺乏事前预防性措施。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关于证人保护往往侧重于对加害人的事后惩罚,忽略了对于证人的事前保护措施。对于受到打击报复的证人来说,事后的惩罚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如果仅在证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之后再予以救济,极大的损害了证人作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缺乏事先预防性保护措施的现实中,证人之所以拒证,在很大程度上是担心作证后会遭到打击报复,如果仅仅在证人遭受侵害 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才来启动保护程

序,采取保护措施,往往会造成为时过晚,于事无补的局面。如1998年10月29日《羊城晚报》载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大池村村民刘桂安 1995年因强奸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1997年减刑释放后,扬言要对证人胡秀娟进行报复。胡秀娟及其丈夫分别找过村干部和派出所申请保护,但有关部门没有采取实际保护措施,致使胡秀娟及其子刘绍星于1998年7月被刘桂安杀死,由于前案没有对证人提供有效保护,导致后案证人不愿作证。事实上,我国每年发生的残害证人及其家属的案件并不少见,但仅仅是在事后对加害人进行追责,并不能有效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很多人为避免事后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愿不敢出庭作证。

二、英国的丹宁勋爵用其经典的富于哲理的司法意见表达了对证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必要性,丹宁指出:“每个法院都必须依靠证人,证人应当自由地、无所顾忌地作证,这对执法来说至关重要。” “强迫证人作证的法律有责任保护证人免遭报复。”笔者认为要建立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既要立足于我国国情,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之处,遵循预防性保护与惩罚性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在规定证人强制出庭义务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证人的权益:

(一)明确规定证人保护机关,做到权责分明。

对于证人保护的机关,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案件性质进行确定。对于一般的刑事案件,首先由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公安机关是最早接触证人的机关。由于公安机关承担管理户籍工作,在证人保护工作中可以快速对证人及其居所进行保护并减少知情环节。另外,据我国国情,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负有治安管理和侦破刑事案件的双重职责,且机构健全,人员较多,装备较好,管辖的地区较广,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证人。2 对于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获取证人证言的主体是检察院的办案人员,检察院是最早接触证人的机关,应当由检察院先对证人采取初步的保护措施,之后再由检察机关移交公安机关进行保护。对于自诉人到法院自诉的案件,证人证言由证人向法院提供,证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保护,由法院先给予证人保护,再由法院移交公安机关进行保护。证人证言对于查清案件事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享有信息和武装力量方面的优势,把公安机关作为保护证人的主要机关是合理的、高效的。另外,全面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是2 高洪宾,何海彬.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探讨.法律适用.2001。

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调工作,相互配合。目前,我国的证人保护机关是公、检、法三个机关,但我们应当规定证人保护移送交接的具体程序,明确各机关的职责范围,使各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承担证人的保护责任。

(二)明确证人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范围。

联合国 《反腐败公约》第32 条第1款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根据本国法律制度并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采取适当的措施,为就根据本公约确立的犯罪作证的证人和鉴定人并酌情为其亲属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者提供有效地保护,并使其免遭可能的报复或恐吓。” 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情况来看,多数国家和地区证人保护制度的对象范围比我国的要广。明确证人保护对象范围,这就要明确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哪些人应当保护,二是应当保护哪些方面,前者指受保护的主体范围,后者是受保护的客体范围 从受保护的主体范围看,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侧重于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保护范围过小,不能使证人在法庭上毫无后顾之忧的作证和质证。笔者认为应当把保护对象扩大到与证人有亲近关系和密切联系的人,足以影响证人能否作证,作证真实程度的一切人员。这样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从受保护的客体范围看,各国的证人保护计划基本涵盖了证人可能遭受的各方面损失,而我国仅侧重于对人身安全的保护,我国应当加强对证人的名誉、财产、隐私的保护,甚至包括证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等。

(三)完善证人保护方式,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并重。我们应该在侧重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和明确对证人保护的预防性措施的重要性。司法经验告诉我们对证人庭前的保护至关重要,且应该在第一时间给予保护。与证人遭到打击报复后的种种救济手段相比,完善证人作证前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具有成本低 收效大的特点,可以有效解除证人作证的后顾之忧,消除证人的恐惧心理,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另外,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六十二条规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笔者认为这些措施不足以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还应当增加在必要范围内为证人及其相关人员的身份

第四篇:解析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研究下(范文模版)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研究下

(5)对于证人前后陈述不一致情况下如何运用证据以及证人庭前书面陈述的使用等问题,法律均无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8条第1款规定:“询问证人,应当告知他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的义务以及在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时应负的法律责任。”如实作证是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实质要求。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42条也作了相同规定,并要求证人作证前,应当在如实作证的保证书上签名。我国《刑法》第305条规定:“证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构成伪证罪。”但是,对于伪证罪的罪状标准和证明标准以及证人不如实作证应负的法律责任缺乏明确规定,保证书制度在程序上不够完整,法律又没有规定与要式行为相关的法律责任,司法实践中难以掌握。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具体实施刑事诉讼法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在证言反复问题上,有关规范性文件并没有对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有的规定甚至还不符合运用证人证言这种证据的基本规律。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从目前‘证据学’的理论体系来看,这门学科尽管也涉及到证据的法律资格、证据的收集和审查程序以及司法证明机制问题,但总体上讲其中涉及的主要是大量的逻辑、经验和认识规律的混合知识,而少有关于证据的法律规则的分析和归纳。这使得有关证据规则的研究在中国并没有与诉讼程序和规则联系起来,而流于一般意义上的证据分析。” 归根结底,先行的证据规则在实践理性方面并没有对新的庭审模式给予必要的支持。

2、司法方面的原因

(1)公诉人对证人出庭作证存有顾虑

抗辩式审判方式的引入,对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证据相比,言词证据具有容易受到干扰、带有主观性和易变性等特点,对言词证据的认定难度也较大,需要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有些公诉人担心证人出庭作证会改变以前的证言,打乱支持公诉的计划,且难以及时应变,易造成出庭的被动局面,甚至会由此改变案件的性质,而当庭宣读证言笔录则较为稳妥,可以避免出现翻证的复杂局面,因此对证人出庭作证持消极态度,不提出申请甚至不希望关键证人出庭,也不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证人到庭。这种情况在经济犯罪案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2)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比较消极

由于提供的证人住址、通讯方式等信息不准确,致使法院无法送达出庭通知,或者法院虽已经通知,但证人明确拒绝出庭等情况时有发生。在疑难案件中,尽管法官希望关键证人能够出庭作证,但多方原因造成证人出庭难的问题并非法官所能解决,加之结案指标的压力过大,有关刑事案件审限的规定以及不分案件大小难易、不分审级“一刀切”的审限管理模式不尽合理,都难以调动法官积极敦促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就法官来说,当庭质证是一项十分烦琐的工作,而且需要很强的组织庭审质证和对提出反对询问意见作出判断的能力,因而宁愿在庭审后亲自取证,也不愿证人出庭作证。

(3)司法机关反复收集证言给证人造成心理压力

由于取证不规范或不到位,询问证人的针对性不强或各取所需等原因,侦控辩各方反复多次找证人调查了解情况,使证人产生思想压力或抵触情绪,不愿出庭作证。

(4)司法各阶段对证人的保护不够

证人担心结仇、报复自己顾虑重重,面对面作证则更有压力。而出庭作证要当众被询问姓名、住址等情况;司法文书改革后,常常出于证明的需要,将证人姓名甚至单位、职务以及所证实的内容在判决书中载明,由此,也导致证人容易出现侦查、预审时作证,但不愿出庭作证或出庭作证时改变证言的情况。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对证人的具体保护措施法律规定不够明确。

(5)对打击报复证人的行为处理不够及时得力

证人出庭作证,特别是在裁判文书中列举证人的名字及其证言内容,证人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报复。尤其是对证人辱骂、骚扰、威胁等影响日常生活安宁的行为,司法机关一般在事前尚无有效的措施予以制止和处罚,只有打击报复证人产生了一定后果,才主动进行追究。

3、证人自身方面的原因

(1)证人因法律意识淡薄,不知出庭作证是其法定义务

有的证人法律法规知识了解太少,根本不知道有出庭作证的义务,有的虽然知道,但认为不出庭作证也不犯法。公民对依法作证的义务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意识不强且受中国厌诉、畏诉的传统心理的影响,常常不配合司法机关取证,更不愿出庭作证。接到人民法院的出庭通知,往往能推就推,即使被迫出庭作证,也只是无关紧要的说几句,对关键事实避而不谈。

(2)证人因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敢出庭作证

由于血缘、地缘关系,有的证人与被告人或被害人是亲友、同事、邻居等关系,害怕因出庭作证而有伤和睦。在实践中,有的证人与被告人系近邻,出庭作证后,受到被告人家属等人的威吓、侮骂、纠缠,虽经当地派出所工作也无济于事,对这种谩骂证人及其亲属的行为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证人害怕遭受打击报复而不敢作证。我国曾有学者对证人拒证的心理进行分析,认为“证人害怕受到威胁或人身报复,为安全考虑而不愿作证的占到了78.3%”。再有证人害怕承担经济损失而不愿作证。

(3)证人因名利得失和受贿等原因而不愿出庭作证

有的证人与被告人是上下级关系,曾受到被告人的提拔重用,怕作证后被认为是忘恩负义;有的证人与被告人是同事、亲属、朋友或有其他直接利害关系,出庭作证后害怕牵扯自己的切身利益,不如明哲保身;还有个别证人私下接受当事人及亲友的贿赂后不出庭作证。

(4)证人因出庭作证有可能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而不愿出庭作证

某些案件的证人无论是知情者还是目击者,其主观上不是愿不愿意、敢不敢作证的问题,而是客观上其本身亦有违法或犯罪的行为,若一旦出庭作证,有可能导致自身的问题败露,以至于自身受到牵连而遭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敢出庭作证,目的是保护自身的问题。

三、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

证人出庭作证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 原因;既有立法的原因,又有司法的原因;既有证人自身的原因,又有社会环境 的原因。因而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率也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出发,遵循循序渐进、整体着眼、重点入手、先易后难原则,尽快建立完善证人作证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证人保护制度

“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来保护证人是法庭的职责,否则整个法律诉讼就会一钱不值。” 证人有依法作证的义务,也有保障其人身安全、人格名誉和财产权利不受侵犯的权利。证人保护制度是保障证人的人权的现实需要,也是保证证人出庭作证的前提。世界各国大都建立了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从国外立法看,较为完备的证人保护系统至少包括:赋予证人就业保障权;人身保护权,即关键证人有权要求至少在作证期间由专门的保安人员保卫其人身安全;移居权,即因作证面临高度、长期危险,确已无法在原居住地生活的证人,有权要求国家秘密地将其迁至原生活环境很少联系的其他地方居住,国家为保证证人实现这一权利还应当为证人提供完备的个人档案、证件和有关移居手续,并妥善安好其本人及其家属的学习、就业等。我国也应建立专门性的证人保护机构,具体协调和加强公、检、法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落实好证人保护工作。逐步建立事前保护制度,如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身份在出庭作证前不被公开;在开庭之前为证人设置单独的等候室,避免受到不当干扰;对有人身危险的证人及其住所进行监护;提供紧急联络方式和安全住所;依据证人的申请采取其他特别保护等。完善事后保护措施,对构成打击报复证人罪的依法及

时审理处罚;对因作证遭受财产损失的,给予赔偿等。加强庭上同步保护,在公开庭审中,必要时对有关证人的身份和住址可以不加询问,而由书记员或法官在庭前核实证人的身份、住址,法律文书中不注明证人的单位、职务、隐去姓名等。同时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立法规定,为保护证人的安全,法官可以决定法庭审理或他的某些活动以不公开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公开审判过程中特定证人作证的部分可以不公开进行的做法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二)建立经济补偿制度

目前,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人民生活并不十分富裕。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讲,作证所需要的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国对于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没有经济补偿的法律规定,无法调动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而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权利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立法所确认。在美国,无论以政府名义传唤证人,还是根据无经济能力的被告人的申请传唤证人,证人都可以获得由政府支付的费用,即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在德国则专门制定了《证人、鉴定人补偿法》,对出庭证人的费用补偿规定得非常具体。英国有证人酬金制度,日本刑诉法规定了证人可以请求交通费、日津贴费及住宿费。我国也应通过立法对补偿的范围、标准、机构和方式等予以限定。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证人出庭补偿费宜限定在交通费、食宿费、工资、奖金损失和其他劳动收益,因为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为国家应尽的义务,所以补偿费用应由国家财政负担,具体由人民法院统一支付,具体补偿标准由法院根据证人的职业、实际收入状况、当地一般生活水平及证人作证的实际支出等情况自行制定,合理裁量。自诉案件的证人补偿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先由自诉人垫付。同时规定,证人受法院传唤出庭作证期间,其工作单位不得因此扣发证人的工资及其他正常收入。

(三)建立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法律责任制度

权利与义务必须对等,证人不履行法定义务,就要通过国家强制力促使其履行义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许多国家对无正当理由而拒不出庭作证的证人法律责任都加以明确规定。在美国,许多证人出庭作证并非出于自愿,但是“那些不自愿的,因为法庭所发出的传唤书具强制性制裁,也不得不到庭,否则

就会被按蔑视法庭罪论,被追究起诉。” 换言之,美国是以惩戒来保障证人出庭作证的。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传唤证人时应当同时告知其如果应传不到的法定后果(第48条)。同时,依法传唤而不到庭的证人要承担由于应传不到造成的费用。对他同时还要科处秩序罚款和不能缴纳罚款易科秩序拘留。对证人也准许强制拘传;在再次应传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再一次科处秩序处罚(第51条)。其他国家还有拒不到庭以藐视法庭罪论处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证人作证前,应当在保证书上签字。但仍缺少对证人不履行出庭作证义务承担法律后果的相关规定。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强制证人的责任,在加强证人的保护,落实对证人经济补偿的基础上,增加对证人拒绝作证的处罚力度,首先负有法定出庭义务的证人对其因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而造成的费用和损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其次证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出庭作证妨碍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可以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训诫、罚款、拘传、拘留。最后可增设新罪名追究刑事责任,对故意作伪证的也要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及时追究刑事责任。

(四)建立证人宣誓制度,规范证人出庭作证的诉讼程序

证人宣誓制度是指证人在向法庭提供证言时,要向法院宣誓保证他所说的是

真情,如做虚假陈述,将构成伪证罪。无论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系国家,大部分都规定了证人作证前的宣誓制度。《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603条规定“在作证之前,应当要求证人以宣誓或者郑重陈述的形式宣明他将如实作证。该宣誓或者郑重陈述应当以某种旨在唤醒该证人的良知并使其铭记如实作证之责任的方式进行。”《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54条规定:“除本法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应令证人宣誓。”该法第161条又规定:“没有正当理由而拒绝宣誓,或者拒绝提供证言的,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金或者拘留;犯前款罪的,可以根据情节并处罚金和拘留。” 我国香港的刑事诉讼程序条例也有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实施宣誓制度的国家规定证人宣誓的义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对证人在良心上进行约束,使其不愿作伪证;二是使证人在严肃的法庭上作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如实作证的义务及作伪证的后果。考虑到我国大多数公民法制观念较差,作证意识淡薄,伪证现象时有发生的现实情况,在刑事诉讼中确立证人作证宣誓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我国的证人宣誓内容,应当含有证人忠实地

信守法律义务,如实地提供证言,承担违反义务的一切法律后果等内容。证人宣誓的方式,可以采用立保证书或者当庭宣誓的形式。证人宣誓后,一旦发现证人陈述不实或者故意反复证言的,都应当按照伪证行为进行追究责任。

(五)贯彻直接言辞原则,严格限制传闻证据,确立交叉询问规则

现代诉讼制度十分重视直接言词原则,这是西方国家审判制度的通例,是针对封建时代所推行的间接审理、书面审理等弊端而提出来的。它要求法官必须亲自在法庭上直接采取以言词辩论等方式呈现的事实和证据为审理判决的依据。直接言词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法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陈述,亲自听取双方辩论,从而形成对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信;其二,审判程序上应以言词陈述方式进行,包括当事人之间在诉讼中就事实主张和证据的可信性进行攻击和防御,必须以言词辩论方式进行。直接言词原则的诉讼价值在于:第一,有助于实现刑事审判的公正目标;第二,符合现代诉讼结构,有助于保障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第三,为被告人、辩护人在审判中进行切实、有效的辩护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第四,有助于审判人员充分利用法庭审理的形式正确审查证据,准确认定案情。

传闻证据是指在审判或者询问时作证的证人以外的人所表述的,被作为证据提出以证实其所包含的事实是否真实的,一种口头或者书面的意见表示或者有意无意地带有某种意思表达的非语言行为。传闻证据通常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以人的陈述为内容的陈述证据;其二,不是直接感知案件事实的人亲自到庭所作的陈述;其三,是没有给当事人对原始人证进行反询问的机会的证据。同时,传闻证据之所以不能被接纳,一是因为它未经宣誓或者正式确认;二是因为诉讼各方不能在法庭上,通过交叉询问来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以及证人是否诚实可信。

交叉询问规则是英美法系的传统,被誉为发现事实真相的最重要的法律装置。交叉询问是对抗式诉讼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它有两个基本的前提预设,即举证和质证在诉讼当事人,法官中立听证:证人分为控方证人和辩方证人,其主要规则是不得质疑已方证人和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交叉询问规则赖以存在的前

提条件是证人必须出庭作证。我国《刑事诉讼法》包含有交叉询问规则的内容,但不完善,庭审中大量使用书面证言,缩小了交叉询问的使用范围;庭审中并未完全采用对抗式,形成交叉询问制度与审问制并存,限制了交叉询问的使用效力。

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必须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询问、质证,并要求排除传闻证据。目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蕴涵了直接言辞原则的精神,但是对传闻证据并不加以限制,这与我国引进对抗式诉讼模式是极不相称的。因此,笔者认为,为贯彻现代诉讼的直接言辞原则,为防止“控辩式”走过场,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扩大证人出庭的范围,逐步贯彻排除传闻证据规则,在目前情况下,只能实行“传闻证据限制规则”,即限制传闻证据之使用,凡是可能获取言辞证据同时案件确实需要证人到庭作证的,不得使用书面证言等传闻证据。为此,可设立三项标准:①证人能否出庭。如果证人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出庭,应当要求其必须出庭,同时为其出庭提供最低限度的人身和经济的保障;②证言是否重要。如果系对案件有决定作用的关键性证据,除十分特殊情况外,应该要求证人出庭;③证言所证实的事实是否有争议。如果证言所证实的事实被告人认可,辩护律师无异议,证人可不出庭。

(六)建立证人拒绝证言权的法律制度

所谓证人拒绝证言权是指特定范围的证人,基于其特定的身份,依法享有的 拒绝承担证明责任的权利,或者免除其作证义务的权利。各国在建立强制证人出庭制度的同时,也赋予了证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予作证的权利,即证人作证的例外。证人的免证权有四种类型:(1)公务特权。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公职人员有权利有时甚至有义务拒绝某些可能导致泄露国家秘密的作证。(2)职业特权。医生、律师、宗教人员、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因业务知悉他人秘密的,有权拒绝作证。(3)亲属特权。为维系婚姻家庭关系,同时考虑到亲属证言的作用有限,可以赋予配偶以及其他近亲属拒证特权。当然,在初始立法时,可以适当限制拒证权范围。例如,亲属特权仅赋予配偶以及直系血亲(父母子女)。通过司法实践摸索经验再考虑调整、扩大拒证权范围。同时,对行使拒证权应作出公共利益需要例外的规定,就利益冲突情况下的权利剥夺,应赋予法院一定的酌定权。(4)个人特权。即公民享有不自证其罪的权利,因此,如果作证可

能导致个人罪责,则该公民可以援引这一特权拒绝作证。《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第4条规定:“证人享有不受强迫证其罪的特权。”《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证人必须说明拒绝作证的理由。”证人免证权的设立,既可以减少证人无理拒证、作伪证现象的发生,又能降低司法机关审查取舍证言真实性的难度,从而促使证人作证制度更趋合理合情,更好地体现人权法律保障和司法的人文关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这一规定否定了证人具有拒绝作证权,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我国法律应当对证人免证制度作出规定。具体立法建议:(1)证人免证权,是指在特殊的情况下,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享有法律规定的免除作证的特权。如有下列情形,证人可以行使免证权:①证人提供证言,有可能导致自身或近亲属遭受刑事追诉的;②律师、医生、公证人、注册会计师、宗教人员等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基于工作中获悉的事项;③公务员、人大代表在工作中获悉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保密事项;④其他证人免证情形。(2)司法机关应在证人作证三日前,告知证人免证权,证人行使免证权时应说明理由,司法机关依法认为理由成立的,应作出免证决定。证人可自行申请行使免证权,亦可放弃免证权。(3)如不服有权机关作出的决定,可在接到决定书 10 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如决定系人民法院作出的,可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审级为一审终审。(4)对不符合免证的情形又不出庭作证的,依照证人违反强制出庭作证义务的规定,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七)建立关键证人出庭制度

根据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不足等实际情况,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要求全部证人出庭是不现实的,建立关键证人出庭制度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对关键证人的范围如何确定,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应当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该证人出庭确实有利于案件事实真相;第二,该证人出庭是为了保障被告人当面质证权所必须的。因此关键证人的范围应当规定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公诉方指控的犯罪事实有实质性异议的案件中,对证明影响定罪量刑的主要事实可能有重要证明作用的证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1条规定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三种例外情形外,从现实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出发,明确规定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的其他情形:

(1)控辩双方对证言无争议的;(2)虽然对某一证言有争议但其它证言可以证明清楚的;(3)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和意外事件不能出庭的以及临终的人所作的陈述,其证人客观上已不具有到庭的可能性;(4)证人在国外或者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5)证人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6)证人从事特殊工作有保护意义或者不能离岗的。对法律规定可以不出庭作证的证人,除提供书面证言笔录外,应规定制作录音、录像配合作证。对有书写能力的证人,还应规定配以亲笔证词。通过制定刑事证据规则,建立关键证人出庭制度,可以规范侦、控、辩、审各方对证人证言的收集、取证、质证和认证,更好的发挥言词证据证明作用。当然,这种方式必然受到控、辩、审三方经济条件及时间的限制,还要与我国审限制度的改革相配套。

(八)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证人出庭舆论环境

如果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淡薄,公民都视作证为耻,那么,司法实践中公安 司法人员付出的大量保障证人出庭工作往往就会徒劳无功,也使得法律上的制裁 条款失去效用。因此,笔者认为,对此,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通过各种渠 道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民的法制观念,以 消除贱讼鄙讼的心理,强化其作证观念,让公民敢于作证、原意作证。同时,社 会舆论应该对侵害证人权利的不法行为进行谴责,以倡导依法作证的首先风范,鼓励公民积极主动作证,坚持维护证人的权利;其二,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 证人作证、支持证人作证的良好氛围,建立起广泛而严密的证人社会保障体系。因为,保障证人出庭作证,不仅仅是公安司法机关的职责,最终还是取决于整个 社会法制环境的优劣、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否、证人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等等。其 三,必须建立保障证人出庭的相关社会求助体系。例如,需要证人所在单位大力支持证人依法作证;需要一批企业与政府合作,向证人提供工作岗位;需要律师积极为证人提供法律帮助,根据法律援助的安排为证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证人进行维护其权利的诉讼;需要社会团体为证人提供义务服务,帮助、支持证人作证等等。另外应大力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证人的信任和配合。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法,严格执法,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官本位”的思想。询问证人时采取的态度、方式要适当,减少证人对司法机关抱有的严重抵触对立情绪和反感态度。正确地对待证人,尊重证人的自尊心,注意避免因个体形象不佳而致司法权威

整体受损,最终抑制证人出庭协助查案的愿望。作为司法机关本身,还要切实提高对证人出庭作证必要性的认识,侦察机关、检察机关也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收集证人证言,对证人出庭作证不够重视的做法。

证人不出庭,是法院目前审理刑事案件经常遇到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证人制度成为制约我国庭审改革的“瓶颈”。不解决证人制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庭审方式改革是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由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十分复杂,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正视当前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及其原因,从制度建设入手,对证人作证问题进行立法,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从诉讼领域到诉讼外领域,循序渐进,相信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和实践条件不断成熟,刑事证人不出庭作证的问题能够逐步得到很好的解决,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将会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

第五篇:刑法诉讼行政通知证人出庭申请法律文书

行政通知证人出庭申请法律文书

申请人:_________律师事务所______律师。

通讯地址或联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事由:通知证人__________________出庭作证。

申请理由:_______系被告人_________被控______________一案的证人。作为被告人

__________的辩护律师,本人认为需要该证人__________出庭作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7条第1款的规定,特提出申请。

请贵院通知。

此致

_________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

律师事务所:(盖章)

年 月 日

附:

证人地址: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

下载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诉讼义务视野下的证人出庭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民诉证人出庭的问题

    浅析民诉证人出庭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迄今已有九年多的时间,该规定中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证人应该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然而目前......

    证人出庭制度的实证研究李晓龙

    浅谈证人出庭制度 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诉讼程序中重要的一环,我国民事、刑事立法中也有相应的规定。但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仍然有一定的缺陷。根据对泗县法院刑一庭和民一庭的......

    公司诉讼问题研究

    公司诉讼问题研究在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公司设立上有瑕疵、解散不登记、清算不规范、注销不公告的情况,造成部分公司只有公司之名而无公司之实。也有部分公司在法律上虽不存在......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

    新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制度问题探究[精选多篇]

    新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制度问题探究 【摘 要】司法机关一直以来难以解决的就是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问题,但是证人却是每一起案件侦破的关键,证人不出庭作证不仅不利于司法机关查......

    证人证言效力问题的研究

    证人证言效力问题的研究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世界各国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诉法也把证人证言作为七大证据之一,证人作证对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以及保证程序公正......

    民事诉讼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民事诉讼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及对策 陈元生 摘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解决纠纷的重要前提是查清案件事实,而人民法院在查清案件事实方面主要是靠民事诉讼证据,在诸多证据种类中证人证......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关系研究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关系研究:内视、自觉与正义 2014年01月10日 04:17:59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民族关系研究又成为热点,从“去政治化”的争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