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4 02: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摘 要:在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河南、湖北等地以县及县以下地域范围内为主的农村居民在春节期间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进行的调查访谈,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水平;消费特点;娱乐方式

一、引论: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项重大战略部署的推进,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使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农村工作,始终把解决好农村问题放在一个全局的高度来抓,近年来更是着眼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接连两年发出两个“一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并最终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2004年1月,针对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当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紧随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一系列利农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发展进步,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来实现。考察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精神娱乐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把握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寻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春节期间的农村社会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因此,选择春节这个能够集中反映农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时段来研究农村的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就有了比较科学和现实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它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节日能够像春节一样调动起每个人的过节意识。这是一个被高度艺术化了的特殊时间段,它带给了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无法拒绝的喜庆和希望氛围,也带给了每个人寻求生活乐趣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当前农民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真正的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农村社会中,因此,选择春节作为研究的时段,其间农民的消费特点最能反映出一年来农民的收入状况等经济条件的改变,农民的过节娱乐方式也最能反映出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变化。

本次调查选取中部地区河南、湖北两个农业大省部分县及县以下为主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和访谈等形式的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推进建言献策。

二、调查:农民过春节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应该是一个消费和享受的时间符号。这是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最直接的需要,春节便是用于给人们一个驻足歇息的机会,它让我们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也让我们开始盘算接下来一年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得以在一个辞旧迎新的时间段里,比平时更随意地进行一些消费,找一些乐子,享受一下生活。

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在传统习俗和经济条件的双重作用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

(一)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结构

自古以来就有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吃穿历来是老百姓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而当今中国人过年的主要消费也依然是用在了“吃穿”上,收入水平相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自然也不例外,春节期间农民的消费结构表现为以吃穿消费为主,主要是一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其次才是部分一定限度的发展型和奢侈型消费。以下简单列举通过调查得出的这方面农民的消费结构和主要内容:

1、食物消费 由于传统习俗和经济条件的因素,食物消费必然地成为了农民过春节的首要消费。但是这方面的消费主要还是集中于生活必需的低档品,如蔬菜水果等,但是春节的消费拉动作用也使烟酒鱼肉之类商品十分走俏。以下列举一些在农民过春节时消费范围和数量较大的商品:

(1)蔬菜和菌类、海产等基本品:①大白菜、小白菜②白萝卜、胡萝卜③葱、蒜苗④藕⑤芹菜⑥青椒⑦蘑菇、木耳⑧蛋类⑨海带、紫菜⑩其他蔬菜制品等(2)肉类:①猪肉②牛肉③羊肉④各种鱼⑤鸡(鸭、鹅)肉等(3)水果:①苹果②橘子③香蕉④葡萄⑤柚子等

(4)烟酒副食:①香烟②白酒、啤酒③糖果④瓜子⑤其他各种副食等(5)其他食品

通过对一些农村集市的走访和同一些农民的交谈,在以上所列举的各种商品中,猪肉、鱼、鸡肉、藕、酒、瓜果等商品的消费面最广,90%以上的农村家庭会消费这些商品中的全部或大部。

2、衣着消费

“穿新衣,戴新帽”是我国人民群众过年的传统习俗,在经济条件尚不是很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平时人们对衣服的需求是很疲软的,因此,服装类商品的主要供给和需求通常发生在春节期间。而由于这种传统过节习俗的“体面需求”和季节因素的双重作用,人们在这方面的消费主要还是集中于羽绒服、其他棉衣棉裤、西装等实用外套。据粗略调查,90%以上的家庭会在过年时为家庭成员添置新衣,60%以上的家庭会为每个家庭成员添置新衣。诸如这种由传统节日习俗和经济条件提高所引起的消费热,在农村春节市场和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在繁荣的农村春节服装市场背后也存在着质量、价格、服务等多方面的问题。

3、家居条件消费

“二十四,扫房子”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俗语,说的就是过年前的腊月二十四日,要对自家房屋进行清扫,这不仅是一种正常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扫除晦气,辞旧迎新的美好期望。当前,凑着过春节的喜庆氛围和较为宽松的消费心理,对家居环境进行一些装饰也成为农民过年消费的新亮点。但是由于时间和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多是一些局部性小范围的改善,如对厨房环境的改善等。

4、交通运输消费

春节期间,是一年中人员和物资流动的极度繁忙时期。中国人过年最讲究的恐怕就是“一家团圆”了,因此每逢春节必然会有大量各类回乡人员的流动,而繁荣的春节市场也使这段时间的商品流通异常繁忙。因此,“春运”这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词汇每年春节前后都会牵动亿万人的心。车票也因此被称为春节期间最为紧俏的商品,而交通运输业被称为春节期间最赚钱的行业。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交通运输和社会问题,总是会成为春节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体现在农村来说,主要是一些在外工作和上学的家庭成员回乡消费,其次是一些农民和其他农村工商业者抓住春节这个商机,从事商业活动的商品流通运输费用。归结起来不外乎客运和货运两大块:

(1)客运:主要由常说的“三流”组成,即民工流、探亲流、学生流。在外务工的打工人员、在外工作的亲人和春节放假的学生,其交通费用是来自农村的一项重要消费项目。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每年春节前后,都会有大量交通运输行业宰客、乱涨票价的各种新闻报道见诸各种媒体。其中尤以长途汽车最为突出。报载,春节期间,河南信阳市众多乘客纷纷向媒体投诉,称信阳市汽车客运票价涨幅高达100%,有的甚至达500%,就连婴儿上车也要买全价票。而据我所知,驻马店市的部分市内汽车更是乘天气恶劣,涨价900%(10元涨到100元)。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信阳等汽车站的这一票价猛涨的做法,是在河南省发改委明文规定河南春运期间公路票价不上涨之后,还在顶风上涨票价。对此,信阳市弘运汽车站一位站长解释说,现在信阳市公路票价比往常高是事实,但绝不是春运涨价,而只是票价的正常回归。因为以前在制定票价的时候,定的就是现在这么高,只是没有执行到位。幸亏他们的票价没有“执行到位”,如果再“执行到位”的话,恐怕就没有乘客的活路了。这种种事实也反映了繁荣的春节市场背后,一直都存在着很多法律、管理等方面的软肋。也对政府的作用和形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货运:春节期间旺盛的消费市场需求使货物运输也极其繁忙。在农村市场,短途货物运输显得尤其繁忙。

5、其他消费

不同于一些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大中城市,在农村,放鞭炮几乎是过年的一项传统必备项目,年前年后到处都不乏鞭炮的噼里啪啦声响,这也许就是人们过春节时最重要的营造热闹喜庆氛围的手段吧。因此,烟花、鞭炮几乎是农民春节期间消费的必需品。调查显示,几乎100%的农村家庭有这方面的消费,其中有近40%的家庭在这方面要消费50元以上,近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买烟花、鞭炮的支出是过年必须花也应该花的钱,35%的人认为这是传统习俗,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而仅有10%左右的人认为不应该花,但是别人都这样,不得不花。除此之外,春联也是几乎100%的农村家庭过年必需品。而赶着过春节的机会对厨具和酒具等家具进行更新,买一些电器、工艺品,为孩子买一些玩具,都是过春节时农民的重要消费内容。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祭祀和一些迷信活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农村,这方面的消费也是农民春节消费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走访一些农村集市,笔者发现各种卖火纸、冥币、檀香之类商品的摊铺十分常见。经过简单归类,这些有关传统习俗和其他生活需要的消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传统习俗必需品:①烟花、鞭炮②春联、年画③祭祀用品④封建迷信用品等

(2)厨具和酒具:①锅碗瓢盆②筷子③炉子④电饭煲⑤其他各种酒具等(3)耐用电器:①电冰箱②电视机③其他音像设备等(4)理发、洗澡、照相等服务行业(5)工艺品、玩具

(二)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毋庸置疑,简单说来,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促进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收入过低

据调查,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也使农民改变低收入境况的能力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民增收困境的分析,详见下文。

2、虽然本年度收入不错,但是有债务负担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家庭都存在负债现象,债务反映的是往期预支的收入,债务负担很明显减少了农民本年度的实际收入,因此,这也成为了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3、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调查还发现,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但是令人振奋的是,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这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和全国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免费的希望。

根本说来,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就应该加快建立农村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收入。

4、来年有重要事情需要用钱

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对改善生活条件的预期消费也在逐渐增长,而一些诸如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是使农民不敢轻易花钱的重要因素:

(1)提高生活水平如住房、家居条件等的支出:这是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预期消费期望增长的正常现象。这种对未来的期望必然会使当前的消费力度受到影响。

(2)医疗费用支出:这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地体现在家中有长期卧床病人的家庭。

5、消费观念倾向保守,准备把收入节省下来存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变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变化的不稳定性。这使得农民在消费行为中也更加关注收入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暂时收入对其消费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而农村社会的低市场发育和农民生活的诸多非正常因素使得很多农民依然会选择储蓄,以防不时之需和进行预期消费。

(三)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1、农村集市市场的发展及其作用 农村集市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第一主要阵地。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农村地区都有或大或小的集市,占总人口80%以上的众多农业人口主要都是通过集市来进行交易和消费的。从生产资料的购进到农副产品的销售,使农村集市成为流通领域最大的市场。从集市的消费对象来看,众多的农业人口手里付出的花消,加上农村在外打工人员的收入主要还是带回或寄回农村,通过集市消费出去的,累计起来其销售额确实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农村集市的繁荣兴旺和健康发展,可以激活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为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服务。当前农村集市在促进商品流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也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农村集市在农民的各项经济社会生活中向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所处地域比较偏远的农村,集市不仅是一个占据当地特定地域范围内中心地位的经济活动场所,还是一个进行文化交流的地方,农民的日常经济生活多在这里得到实现,也有相当多的村民把逛集市当作娱乐。对那些很少到城里来的农民,集市就是一个开展经济活动、获得各种信息、进行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场所。因此,繁荣农村集市市场,保障农村集市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2、工商业从业人员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在农村市场上进行工商业活动的人,农村集市的工商业从业人员按其身份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1)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没有土地,家住在农村集市等地域经济中心的工商业从业人员。其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这些经常性的工商业经营收入。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条件等都比较强。(2)不完全的工商业从业人员:主要指那些尚在耕种土地,但是在农闲时或者特定时期进行工商业活动,以取得农业收入以外的收入的农民。与前一类人员相比,其特点是商业意识、经济实力和从事工商业的条件等都比较差。

3、市场管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于扶持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对农村集市的管理一直采取宽松政策。但是也正因如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集市管理出现诸多混乱现象甚至严重破坏农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漏洞和问题,突出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集市市场的环境:由于经济条件、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原因,“脏、乱、差”现象很普遍,道路等硬件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也很常见,尤其是赶上阴雨天气时更是严重;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的混乱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春节期间,农村集市人和各种车辆鱼龙混杂,堵车现象几乎天天都有。

(2)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在笔者亲自走访的几个集市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收取“管理费用”的现象。一些身份和形象令人怀疑的执法人员乱开发票乱收费,令人十分痛心,这种“管理费用”也和事实上的疏于管理形成鲜明对比。

(3)治安等问题:由于春节期间集市上人员尤其多,环境混乱,所以时有口角、斗殴、偷盗现象发生,但是却很少见到有效的管理。

(四)农民过春节的娱乐方式和内容

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针对“人们过年的幸福感”做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是,城市人“过年幸福指数”远低于农村人。细一想,似也在情理之中。虽说城里人生活水准总体上好于农民,可要说年味儿,还真没法和农村比。进入腊月,农民就开始忙活了。到了过年前的几天,那就更热闹了,“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听着童谣,手底下喜气洋洋地忙活,幸福感能不油然而生?其实不仅仅是年俗,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今仍植根于农村。调查显示,农民过春节的娱乐方式和内容都十分多样化,其中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家人内部娱乐

家人的团圆是农民过年最重要的主题。同时也由于农村居民并不像城市居民一样有很多公共娱乐设施可以使用,因此,当下农村家庭过春节时,依然以家人内部的娱乐为主。其中,像家人之间打牌取乐、共同下厨、一起包饺子、除夕夜同看春节晚会守岁、孩子们放鞭炮等等,都是农民过春节时重要的家庭内部娱乐方式。

2、亲戚朋友或邻里之间娱乐

直接说来,这是家人内部娱乐的延伸。亲戚朋友之间和邻里之间的来往尤其是孩子的走动都会比平时更加频繁。这使得农民过春节娱乐活动的范围得以扩大。

3、参加集体娱乐活动 在农村,春节期间的集体娱乐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些集体性的民俗活动上。比如踩高跷、舞龙、舞狮、庙会等民间传统娱乐方式。这些内容不仅是增添过节氛围、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对农村经济的繁荣有重要影响。其中以民俗庙会的影响最大,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它最早起源泉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充实。明清时期,庙会发展到顶峰,成为集宗教信仰、游乐玩赏、商业集市于一体的大众化文化节日。如今,庙会依然在农村过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其他娱乐活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春节时全家外出旅游等时髦过节方式也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但是选择这样的过节方式的家庭所占比例尚比较低。

三、分析: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特征浅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所谓“农民富,天下富;农民稳,天下稳”,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收入结构等办法来推动农民增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 397.60元增加到1990年的686.31元,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1577.74元,1996年又在国务院采取大幅度提高订购粮价格的情况下出现9%的增长,达到1926.07元。但是自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为4.6%、4.3%、3.8%、2.1%,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纯收入达到10642元。随着农民收入状况的不断变化,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变,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公共商品的供给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生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农村经济来源分析,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的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国家的支农政策等有关。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 倘若说收入状况说明的是农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基础的话,那么消费才是真正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途径。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所以收入状况对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整体生活水平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1997年之后中国农民收入持续缓慢增长是其消费增长显著低于GDP增长的直接原因。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前者显著慢于后者。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逐步拉大。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已由1985年的1.86:1上升到1990年的2.20:1,1995年的2.71:1,2000年的2.79:1和2003年的3.23:1。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所享有的各种福利,比如,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农村居民并不享受这些福利。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福利因素考虑进去,有专家估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摆脱单一形式,出现了多元化构成格局。

1、收入构成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00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2000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这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7%、14.5%、15.4%、14.2%。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曾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问题,这种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5)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结果_调查报告——基于对豫、鄂等地春节期间农村居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调查访谈

摘要;在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河南、湖

北等地以县及县以下地域范畴内为主的农村居民在春节期间的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进行的调查访谈,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农民的收益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相关方面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以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搜索词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益状况;生活水平;消费特点;娱乐方式

首先、引论;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根据

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至29

紧随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益,则被确定为国家'十 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十 五'时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和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 系列利农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发展进步,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来实现。考察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精神娱乐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把握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寻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春节期间的农村社会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因此,选择春节这个能够集中反映农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时段来研究农村的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就有了比较科学和现实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它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 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 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中国,没有任何 个节日能够像春节 样调动起每个人的过节意识。这是 个被高度艺术化了的特殊时间段,它带给了中华民族每 个人无法拒绝的喜庆和希望氛围,也带给了每个人寻求生活乐趣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而在中国这样 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当前农民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真正的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农村社会中,因此,选择春节作为研究的时段,其间农民的消费特点最能反映出 年来农民的收益状况等经济条件的改变,农民的过节娱乐方式也最能反映出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变化。

本次调查选取中部地区河南、湖北两个农业大省部分县及县以下为主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的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中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推进建言献策。

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十 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 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和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 项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项重大战略部署的推进,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也使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党和国家 直都十分重视农村工作,始终把解决好农村问题放在 个全局的高度来抓,近年来更是着眼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接连两年发出两个' 号文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并最终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

2004年1月,针对当时很长 段时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益持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益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 号文件'。文件指出,当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 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 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 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 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紧随其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益,则被确定为国家'十 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十 五'时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和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和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推出的 系列利农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美好未来,也看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大力发展各项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心。

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的发展进步,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来实现。考察农民在经济生活和精神娱乐中的行为特点,有助于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把握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寻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春节期间的农村社会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因此,选择春节这个能够集中反映农民消费特点和娱乐方式的时段来研究农村的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趋势,就有了比较科学和现实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它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 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 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在中国,没有任何 个节日能够像春节 样调动起每个人的过节意识。这是 个被高度艺术化了的特殊时间段,它带给了中华民族每 个人无法拒绝的喜庆和希望氛围,也带给了每个人寻求生活乐趣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而在中国这样 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当前农民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真正的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依然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农村社会中,因此,选择春节作为研究的时段,其间农民的消费特点最能反映出 年来农民的收益状况等经济条件的改变,农民的过节娱乐方式也最能反映出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变化。

本次调查选取中部地区河南、湖北两个农业大省部分县及县以下为主的农村地区,进行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的深入调查,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中国近年来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推进建言献策。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研究与心得体会

三南村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研究与心得体会 我的家乡曾是一个一度贫穷小农村,村民的生活相对贫困,家庭收入单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经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今天已经大大改进。今年暑假老师让我们做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我所在的乡村的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做了调查,了解到了新农村建设前后的变化,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及帮助我树立好的人生价值观。

我先从我家附近开始做调查,然后扩展到全村各收入来源和多少不同的居民家调查,大概访问了50户左右。经本人调查统计,总体情况如下:

1、经济发展:在2000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2、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夯结构的房屋,用的是蜡烛照明,很少有电灯。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只有5%的人花销大,用的是污染大的摩托车。那时期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的黑白电视少之又少。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很快得到翻新,房中的装饰增多,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显然,新农村建设效果很好,它能然最基层的百姓获得福利,让百姓更拥戴我们共产党。

3、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我们村的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在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可喜的是,我们村有不少跟我一样的同龄人去外地上了大学,甚至有重点本科。我想在教育上,我们长辈的心愿算是如愿以偿了。

4、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我听说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型医疗诊所,而且花费不高。还有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有些富足的村民还办了人寿等保险公司的保险。

听着村民们对新农村建设毫不吝啬的大家赞赏,我心中不由的异常激动。可见,新农村建设已深得人心,党的方针政策能让基层人民富足幸福,从而群众也更加爱戴党、拥护党。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1、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访问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与社会上的人交流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我认为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所以只要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才能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然后付之以行动来实现它,让别人能更好的肯定你。这样你才能在你的团队中有分量、有话语权。

2、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同村居民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交流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交流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3、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想着要面对不少陌生的面孔,感觉挺不自在的。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而且社会经验缺乏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我想有勇气面对是才是关键。

4、交流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与长辈交流使我又懂得了一些我未曾接触过的民风民俗,长了不少“本地知识”。比如有些地方不仅过八月十五,还过七月十五——“鬼节”,这是我所不知道的一些人文知识。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能在大二期间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可贵的是,我们在实践中成长和成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上。由于我们一贯生活在校园中,时刻有老师、家长和同学关爱,生活可以说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很少接触社会,也很少吃苦。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们村村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大人,他们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他们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教会了我如何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我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对即将踏入的工作岗位又有着太多的陌生和神秘,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促使下,我满怀着信心和期待去迎接它。但我相信我能克服过去,去奋斗、去坚持,去成就我的美好未来。

淮阴工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姓名:余飞

学院:生化学院

班学号:1081601131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 化工1081 班学生 余飞。我承诺:2010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司进行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

第四篇:中国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

目录

一、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3)

二、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4)

三、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原因„„„„„„„„(5)

四、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影响„„„„„„„„(6)

五、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必要性„„„„„„„(7)

六、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具体措施„„„„„„(9)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研究

——以桂林市白宗禧故居周边村庄为例

【内容摘要】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到农业生产能力,也影响到国民经济中的市场需求。农民收入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原因也相当 复杂。本文就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等各个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民收入 收入水平增长速度 收入差距 农业结构、政策

2011年5月18日,风和日丽,我们一行六人坐上了前往白宗禧故居的汽车,哪里,便是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地。正值中午,整个村庄处在一片寂静中,路上少有行人。显然,我们的调查之路有点艰辛。在经历了三次拒绝之后,我们改变调查方略,终于迎来了我们真正的调查。(1)在受调查的20户家庭中,有70%的家庭年收入在8000元,有25%的家庭年收入在8000至10000元之间,有5%的家庭年收入在10000至15000元之间,而家庭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家庭在这个村庄中式不存在的。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家庭的家庭支出主要用于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子女教育。(2)在“近几年您家庭收入呈现何种趋势”这一项中,100%的受访家庭都选择了“持续上升”这一项,但100%的受访家庭都认为近几年来的物价上涨,制约了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在近几年中没有多大的改变,生活依然处于温饱地带。(3)在“您是否满意您目前的家庭收入”这一项中,100%的家庭选择“满意”,但认为家庭收入的增长比较缓慢。(4)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在村庄的外面,在村庄公路的旁边,许多家庭都盖起了小洋楼,家庭经济条件较为殷实。但村庄里面的家庭却鲜有楼房,有的只是土房子、石头房子,甚至还有家庭住在非常破旧的民国以来的老房子里。不难看出,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收入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5)在“您家是通过何种方式增加收入”,有100%的家庭选择了“出外打工”这一项。(6)在“影响您家收入水平”,有77.83%的家庭选择了“农业生产技术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这一项。(7)在“您是否满意政府目前的农业政策”中,有63.24%的家庭选择“不满意”等等。我们的调查是有限的,但从我们的调查及与村民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农民收入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迫在眉睫。

一、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几乎每年都可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现在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必须得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平衡,广大的农村偏远山区的经济状况仍相对落后的事实。目前,有超过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奉献,然而由于历史、社会原因,他们的收入相对滞后,严重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背离,国家的财富,他们甚至不能分享。这让多少人为之痛苦,为之悲伤。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85年,为收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仍高达15.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38元增加到347元,7年增长1.51倍。

第二阶段为1986~1991年,为收入增长缓慢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423.8元增加到708.6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率为2.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376元增加到621元,5年增长65%。

第三阶段是1992~1996年,为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784.0元增加到1926.1元,平均每年增长25.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718元增加到1768元,4年增长1.46倍。

第四阶段是1997年以来,为收入增长缓慢、增幅下降时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2090.1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元,四年绝对增加值仅为163.3元,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态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997年的1876元增加到1999年的1927元,两年间实际每年增幅分别仅为1.01%和1.69%。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大体上呈现出持续提高的态势。然而,农民收入仍存在两个挑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波动,某些阶段甚至会出现低速状态下的持续徘徊,例如: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真实增速年均为3.96%,远低于1990-2008年年均增速6.50%的水平。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尚未出现持续缩减的态势,农民收入增长往往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更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在波动中相对拉大的趋势,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57倍降至1.86倍,此后在波动中又逐渐增至2008年的3.31倍。2008年我国农民占人口的比重为54.3%,而农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5.1%,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3526元和3756元,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3.7%。与城镇居民相比,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在消费总量和层次上均处于滞后状态。

二、农民收入问题的表现

对于我国农民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一)收入绝对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二)增长速度缓慢。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三)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 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2007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77∶1,高于2006年全年的4.18∶1,差距涨幅也高于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不足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的19%,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收入比约为5.4∶1。

从1990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 379元增至7 120元,年平均递增12.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796元增至4 920元,年平均递增4.1%。虽然城镇居民收入平均递增速度略高于农村,但绝对增长量城镇则大大高于农村。就各阶段来看,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有高有低,1990年到199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为44.5%和14.8%,相差29.7个百分点。1995年开始,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增速高达59%,高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50.7个百分点。1994—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5.8%,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6个百分点。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减缓为38.7%,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2.3个百分点,到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呈加速扩大趋势,直至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都在扩大。

从数据上看,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是由于基数不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然相差甚大,并没有改变近年来形成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四)地区差距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666元、8036元和809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8%、10.5%和8.4%;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47:1:1.01(中部为1)。从农村居民看,2001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之比为1:1.49(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为1);2003年为1:1.51;2005年为1:1.52;2007年为1:1.54;2009年为1:1.55。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

三、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业技术水平低。农民从事的劳动绝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它不像脑力工作者需要满足较高的文化要求、智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同样是劳动产品,脑力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凝结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努力和付出,因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而农产品则不同,当前农村中的农业生产,都是在前人的经验指导下进行的,靠天吃饭,家庭种植规模小,劳动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单纯依靠人力,因而经济效益低,自然农民的收入水平低。

(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农村中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进行生产种植活动,这使得生产资料分散于各个家庭,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削弱了农村生产力。常年不变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规模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得资源利用率低,阻碍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或负 增长。也许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可以改变农村收入现状,但应主义防止家庭联产承包成为下一个“人民公社”。国家实施的惠农政策看起来很好很完美,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能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即使惠农政策起了作用,那也只是暂时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之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如此隔靴挠痒的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需要从长计议。

(三)农业政策的影响。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其具体标表现可以从农民收入问题中看出。同样是农村经济,东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于中西部而言是比较好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当地农产品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使之得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上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东部地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相较之下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地形复杂,缺乏人力、物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获得规模化、产业化、多样化的发展,长期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而且,即使能够引进资金或得到国家资金支持,也会因为贪污腐败使真正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资金寥寥无几,因而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四、农民收入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温饱问题依然存在。民以食为天,生存问题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吃饭穿衣便成了中国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了。按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报中年均纯收1274元这一标准划分的话,中国现在的贫困人口有2688万,如果按照国际标准的贫困线计算,中国贫困人口达到1.5亿,而这些贫困人口中的99%是农民。中国贫困线以下农民的生存现状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住的是毛主席时代留下来的房子,吃的是已经腐败变质的窝窝头,身上的衣服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异味。生活,是生下来活下去,躺在阴冷破旧的被窝里的农民真的不知道这一睡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

(二)医疗状况严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且不说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是无医可就的,就算是贫困线以上的农民亦是不忍就医,“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些顺口溜也表达出了群众无钱看病、因病返贫的无奈与辛酸。而据广州市统计局“万户居民调查网络”最近进行的题为“市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95.8%的被访者不同程度地担心今后无钱看病。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市,尚有如此高比例的群众担心自己无钱看病,那么广大内地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医疗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育水平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于收入水平低,农民吃不饱穿不暖的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更谈不上送孩子上学了。农村教育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只有农村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才有出路。

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说,中国农村辍学率出现反弹,农民供孩子上学相当“吃力”,农村学校因资源短缺也难以为继。报告因此得出结论: 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容乐观。这项专门就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状况进行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广西等16个省区。调查指出,教育“普九”的成果是低标准的,并且相当脆弱。还有15%的人口覆盖地区——主要在西部贫困地区——“普九”目标远未实现;即便在“普九”已经验收的地区,辍学率也出现了明显反弹。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摘自《中国远程 教育》)因此,收入低产生的影响直接波及到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必要性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农业是工业、服务业基础和支柱。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妥善的解决农民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决定了解决农民问题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使这个基础更加牢固,核心在于有效的解决农民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性:

(一)解决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相比之下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收入的增加则相对缓慢。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这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消除贫富悬殊的矛盾;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积极解决农民问题,特别是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有效的缩小城乡差异,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解决农民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在于妥善的解决农民问题。如果农民问题不解决,农村不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就失去了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难以实现。

(三)解决农民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是我国人口的构成主体,也是社会的构成主体。农民的力量历来不容忽视,他们甚至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可以使农民更好的享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物质生活更殷实,精神享受也更丰富。在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建设热情和潜能。使他们更热情的投身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其次,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则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解决农民问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因为在现阶段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农村购买潜力大。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民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大力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农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了,就有了消费欲望,这将会大大的拉动内需,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如果农民的收入总是处于低收入水平,甚至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那他们还能拿什么谈消费,谈享受。这必然制约内需的扩大,以及威胁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五)解决农民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民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农民问题的主要矛盾的解决,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资金充足,有利于农民从事非农事业的投资经营,进而使农村经济呈多元化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合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六、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具体措施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问题。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道路中,仍存在着众多的盲点。农民、农村、农业的现实状况仍制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面对我国农村落后、社会基础设施薄弱的事实,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共享社会进步成果已经迫不及待。

(一)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要遵循“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二项改革”的原则,即取消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逐步取消统一规定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落实农业特产税免征政策;逐步改革取消农业税,从减税入手,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二)充分发挥农机站或科技服务中心的作用,为提高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要创新农机站或农技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服务意识。农技(机)服务部门要帮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有关法规和提高鉴别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真伪的能力;同时,指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要尽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技(机)部门技术人员管理机制,实行农民利益和农技部门及工作人员利益捆绑的办法,农技(机)服务部门与客户签订合同,利益均沾,共同风险。

(三)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竞争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在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科技教育和思想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以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四)加快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用国际前沿领域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因地制宜,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着力发展草畜、制种、蔬菜、林果、轻工业原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化经营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通过结构调整,调大、调新、调优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是考虑和解决所有“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城乡统筹实质上是统筹城乡生产要素。首先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 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须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广泛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转业技能培训,搞好农民工外出的信息服务,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其次是统筹城乡信贷。目前农村全部贷款所占比例很低,与农村对GDP的贡献率不相称,信贷资金不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七)加强政府建设,认真规范政府涉农行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特别是国家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要切实做到用途不变、金额不少,把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真正落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和实际完成数的增长幅度,并且要把绝大部分的投入主要用于培训农民,用于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用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扶持经济薄弱的村民小组和贫困户。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种养业,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产晶、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抓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将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思考》

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4、《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5、《深化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研究》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摘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十一五”三农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农村建设为例,调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政策的实施与取得的效果,旨在调查新农村建设现阶段的实施的方法以及现阶段建设下所取得成绩

【关键字】生态农业 改革发展 致富

自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镇坪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4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在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综合整治、社会事业发展上攻坚克难,全县共完成35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狠抓产业建设,促进农村持续增收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以园区建设为重点。

通过扶龙头带农户,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生猪一县一业优化升级,在强力突破良繁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以食用菌、林下养鸡为主的山林经济,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着力发展以“猪、沼、园”、“林、菌、果”、淡水鱼等特色养殖和烤烟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建成的35个新农村示范村基本实施每村有1-2个专业合作组织,每户有1片增收的山林经济园,户均每出栏3-5头商品猪。

图1“猪、沼、园”生态型养殖

(二)是围绕产业建设,依托科技之春活动,对新农村示范村内的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每户有1-2名能熟练掌握产业发展技术的人员。三是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着力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入股、带动贫困农户参与和入股分红的新路子,在洪石镇乌鸡产业、城关镇蔬菜产业等部分村镇产业建设上已经启动了试点工作。

二、狠抓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以规划为龙头,加强项目资金捆绑,建立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的工作新机制和“完善规划、集中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把各类项目、部门扶持资金、金融单位、民间自筹的多元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从路、电、水、堤、桥、堰渠、排污、通信等方面,有效改善新农村示范村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发挥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集约效应。目前,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投入项目捆绑资金7000多万元,小额信贷2000万元。35个新农村中,启动了6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村。35个新农村示范村,新修硬化通村公路7.5公里,新建便民桥5座,有效解决了重点村内行路难问题;新建人饮工程13处,修缮堰渠3公里,解决了26个集中安置点的供水问题;修建河堤2.8千米,有效提高了新农村示范村内的特别是农户聚居区的防洪能力;架设通讯塔15个,增强了通信能力。通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示范村内基本实现路、电、水、电视、电话入户。

图2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

三、加强 安居扶贫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人居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区域板块,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改善示范村内的居住条件,有效促进农村人口适度聚居。把新农村建设与陕南移民紧密结合,35个新农村示范村内规划建设移民安置点26个,通过陕南移民政策的引导,完成移民搬迁482户,在建设中,加强用地规划、风貌标准的控制管理,严格红线和房屋样式标准,提升了安居扶贫工程的整体效果。坚持新建房屋与改造旧房相结合,整合捆绑项目资金,按照户均补助改造资金0.3万元标准,统一实施示范村内的房屋的风貌风格建设,在示范村内实施危房改造和旧房风貌改造1500户。对示范村内的特困农户,推进建设“政府全额投资、产权公有、扶贫局统一管理、镇村调配使用、对象公示公议免费入住”的“交钥匙”工程,2011年至今在两个连片开发区域启动建设150套“交钥匙”工程。通过加强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农户的住房条件,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面貌。

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一)狠抓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陕南移民的政策机遇下,大量农民向新型聚居社区集中,老旧的村级服务场所已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提升村级社区服务水平,我们积极争取上级和帮扶部门资金,完成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新型农民聚居社区为中心,通过入户调研、征询镇村干部意见,争取帮包部门帮建,投入资金200万元,建成7个村民健身场;对全县农村医务室实行改造升级,提高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文明新风建设

按照整洁、美观、有序、文明、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强对示范村的综合管理。一是加强环境建设,夯实文明新风建设的硬件基础。加强对“三口”重点部位(村口、路口、门口)环境建设,对三口实行美化、绿化、净化,达到村口有标石,路口有绿地,住户门口有花坛、有垃圾桶,给排水设施通畅、美观,每村建成1-2个垃圾池、建设一个休闲广场,将形成全县社区建设的新典范。二是加强环境治理,倡导文明村风。对“三乱”(乱占、乱建、乱放)进行专项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物,房前院中全面消除乱摆杂物,确保了村内道路平整畅通、村容整洁有序。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村风。大力倡导用村规民约和村民一事一议等制度管理事、民主办事,示范村内的移民搬迁对象、“交钥匙”工程入住对象、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事项都要经过一事一议、公示决定,在村务民主化管理上做到了阳光运行。

五、加强工作协调力度,争取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领导挂联、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抓好各级各部门帮村扶贫的联系与协调。积极争取省市县扶贫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在帮建工作中,包抓领导定期深入试点村,帮助村上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全方位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综合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协调和争取项目。全县每年都至少有7个省级单位、7个市级部门和75个县级部门帮扶新农村示范村,他们的帮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扶贫局等30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镇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在扶贫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采取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的方式,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对35个新农村在规划、资金、技术、物质、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配合村上抓好新农村工作。召开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会及协调会,具体落实了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工作分工及目标任务。各乡镇也相应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落实了工作责任,为我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计划、快速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县级领导参与,抽调两批次329名科级后备干部,深入到村组农户开展扶贫开发基线调查,实行一镇一村一报告,形成调研报告43篇,基本理清了全县的贫困状况、致贫因素。结合乡镇及村组干部意见后,对确定的24个新农村示范村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经过反复讨论、修订,组织指导镇、村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

总结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社会主义研究, 2006.[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贺聪志,李玉勤-农业经济问题, 2006.

下载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旅游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 军(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阳 550004)[摘要]旅游业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 枣庄市第一中学高一(12)班吴建军陈克洋万广富 指导教师孔繁涛 一、 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在新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金融1043班田景辉 10040040436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研究--------以叶家村为例根据学校的要求,我于今年7月下旬在叶家(我们村的邻村)认真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在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精选合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 秦安县城位于秦安县南小河与葫芦河交汇处,西接310国道,占地总面积7.2平方公里,是陇东南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经......

    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村距**县城东38公里,300户,998口人,耕地面积9236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吹到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使这个昔日的革命老区焕发了勃勃生机,是什么......

    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王静波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衢州江山市四都村和金山村的实地书面调查和与当地村委的座谈交流,分析了新农村信息化建......

    调查研究攀枝花市新农村建设成果

    社会暑期实践总结 调查研究攀枝花市新农村建设成果攀枝花市米易县普威镇是攀枝花地区较为落后的地方,解放前这里曾是攀枝花及凉山一带的行政中心(古时的少数民族首领土司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