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发展白芷种植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大力发展白芷种植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射洪县柳树镇魏家营村“一村一品”建设的启示
袁洪滨
[摘 要] “一村一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强村的发展途径,本文从魏家营村“一村一品”建设的调查中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提出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着重强调发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两方面作用,达到功能互助,促进双赢。
[关 键 词] 白芷种植 群众 增收致富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作 者] 袁洪滨 农业经济师 射洪县柳树镇农业服务中心 629209
***(0825)6767898
射洪县柳树镇魏家营村位于射洪、大英、蓬溪三县交界处,东临涪江、西临绵渝公路。全村辖9个居民小组,521户,农业人口2056人。全村耕地1635亩,加非耕地共2200亩,劳动力1026人,人均耕地0.75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平坝村。
近年来,魏家营村在镇村干部积极引导下,水路不通走旱路,大力种植中药材白芷,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规模发展,实行GAP规范化种植,小小白芷挑起全村增收致富的大梁——
2007年魏家营村白芷种植面积达1500亩,收入300多吨。依照今年每公斤13.5元的市价,全村白芷收入可达400万元——小小白芷让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白芷收入占到了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全村80%的农户通过种植白芷修起楼房、买起了摩托,购置了高档家电,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魏家营村白芷种植能取得如此大发展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一:立足村情建基地,因势利导谋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特长,加强“一村一品”建设,各级组织必须加强领导,履行引导指导职能。
过去魏家营村的农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为生,由于该村属于人民渠“尾灌之尾灌区”,用水十分艰难,种庄稼纯粹靠天吃饭,干部群众改变种植结构的愿望十分强烈。干部们通过调查,认为中药材白芷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魏家营村土壤中砷元素含量丰富,特别适合白芷种植。于是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决定不再种植传统粮食作物,而是建基地,大规模发展白芷生产。
柳树镇因势利导,将种植白芷作为当地发展地方经济、农民增收、科技示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落实了人员和责任,积极引导、指导该村农户种植。在白芷基地开发建设中,镇政府通过宣传表彰、资金贴息扶持大户、协调信用部门贷款扶持、搞好科技示范等措施,积极支持该村白芷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该村白芷生产的大发展。短短几年,全村就涌现出了种植白芷的专业大户127户,白芷种植收入上万元的农户21户,5000元以上的123户。尝到甜头的村民们不仅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白芷,还到相邻的村租赁土地进行白芷种植。按他们的话说:“干部们为我们选择了这么好的产业,我们不能看到钱不赚啊!”
启示二:企业引领谋双赢,规范种植上台阶。龙头企业、农民经济人和专业大户等多元主体参与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通过订单、股份、股份合作等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达到互利双赢。
白芷形成产业后,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村支两委一班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在发展过程中,魏家营村加强了同省级龙头企业——四川银发资源公司的合作,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依托银发公司进行订单生产,与银发公司签订合同,坚持“四个统一”,即种子统一供应、技术统一培训,资料统一发放,产品统一回放。特别是在生产关键时期,银发公司派出专家按GAP要求及白芷规范化操作规程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确保了产品质量。
2005年5月,魏家营村和该公司积极合作,促使该村白芷顺利通过了国家药监局专家组验收,通过了国家GAP认证,进一步促进老百姓种植白芷的积极性。
启示三:依托协会强服务,白芷实现大发展。通过协会平台,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围绕主导产品,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对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魏家营村的干部们深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难以抗御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风险,同时在同龙头企业的对手交易中也处于弱势地位。为此,该村吸纳种植大户、种植能手、销售大户为会员,建立了由村支部委员、村主任为协会理事长的村白芷协会,全面推进“支部+协会+农户”。通过协会为广大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切实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真正做到“支部为民引路,协会肋农致富”。
白芷协会采取一抓生产,突出协会的服务功能。协会按照公司的技术标准切实加强了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生产指导,不断提高群众科学生产水平。仅2007年1-6月,协会就举办了培训班4期,参训药农800人次,发放宣传技术资料1200多份。二抓市场,突出协会的中介功能。协会组织多名信息员多方收集市场行情,认真分析市场趋势,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然后由协会出面同企业进行协商谈判,签订收订合同,确定销售价格,最后按照公司订单组织生产,促进了 3 全村白芷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三抓科学管理,突出设施完善。协会组织专业队对基地实行集中成片规范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实施沼气能源工程,新挖化粪池4口、沤烘池120口,将人畜尿进行无害处理,优化白芷生产环境,提高了白芷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白芷的大发展。
启示四:典型引路促发展,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特色产业,必须两手抓,一手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一手是政府引导这只有形的手,无形的手起决定内因作用,有形之手起推动促进作用。
魏家营村发展白芷产业,已有10余年,历经坡坡坎坎,从一户两户三户开始种植到100户200户300户种植,通过了示范——带动——再示范——再带动——大示范——大带动这么一个循环过程,中间也出现过白芷价格的涨涨落落,但魏家营村人认准了这个产业,坚韧不拔发扬了打持久战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难看出发展一个成功产业是一个十分艰苦漫长的工作,决不是靠政府或某个组织一厢情愿能短期打造的。
从魏家营村一村一品建设中,充分说明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两方面作用,实现功能互助,才能推进“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杨卫泽:以一村一品一企为抓手,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J] 北京:农村经营管理,2006,(04)
2、农业部: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 [Z] 北京:农村经营管理,2007,(03)
第二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文章)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江都市人民政府
(2006年6月15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市初步形成了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固定蔬菜面积达10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30万亩。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学习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理念和经验,围绕“蔬菜面积突破20万亩、产值突破16亿元”的目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传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品牌,力争把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的富民产业。
一是抓调整,做大蔬菜产业规模。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破行政界限,突出区域特色,坚持量质并举,发挥规模优势,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构建以小纪镇万亩蔬菜种植为基础,武坚、小纪、宜陵、大桥、吴桥等镇千亩设施栽培为龙头的20万亩蔬菜产业带。今年力争新扩蔬菜面积3万亩,1总面积达15万亩。
二是抓龙头,培强蔬菜产业竞争主体。强化招商引资,通过直接招商、专题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层次的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蔬菜产业领域,实现外资、民资、国资“三资”联动,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建设,重点培强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佳禾蔬菜示范园等园区,力争新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加快培植龙头企业,结合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等实际,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蔬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超大集团在技术、管理、种苗方面的优势,以超大集团生产基地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发展蔬菜。今年力争新发展扬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
三是抓服务,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协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项目和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应用,不断发挥科技对蔬菜产业规模化的支撑作用。力争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10个、新技术8项。积极鼓励蔬菜科技人员带着技术下乡,通过承包蔬菜基地等形式,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技术指导,实行田头培训。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基地、企业、市场等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
四是抓项目,完善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坚持把项目建设与生产放在同等的位置来抓,加大力度,加快突破。积极研究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增设施栽培蔬菜基地、具有规模投入的蔬菜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将给予资金扶持。并以优惠政策带动高效蔬菜产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加快形成蔬菜产业带和产业群。
五是抓考核,加强蔬菜产业的组织领导。我市将建立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蔬菜产业规划、生产基地的论证、生产技术的制定、扶持政策的落实、产供销的协调服务与各项工作督查考核等工作。同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使发展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层次。
各位领导,蔬菜产业是一项高效农业产业,也是一项富民产业。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创新思路,靠实措施,加快发展蔬菜产业,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促进大学生创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促进大学生创业 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东岳乡党委政府促进大学生创业纪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促进大学生创业是我县十大民生工程中一项重要特色工作,东岳乡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以基地建设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新路。目前,东岳乡已建立占地面积15亩的大学生创业园。2009年示范园已种植5亩黑花生和培植香菇12000袋,共产生经济效益近3万元,带动了周边农户踊跃投资加入专业合作社种植食用菌,我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我乡党委政府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园规模扩大,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
一、鼓励创业,勾画产业发展示范蓝图
2009年,县委、县政府下达大学生创业目标任务后,在县人事局的精心指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岳乡明确了“产业+基地+服务”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思路,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基础强乡、产业富乡、环境美乡”的发展构想,我们深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收的必经之路,决定依托东岳乡的优势产业,创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园。通过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与实践,为广大农户做出产业发展的示范,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走上产业致富之路。2009年3月,东岳乡在全乡范围发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倡议,很快得到杨杰等几位大学生“村官”的积极响应,他们结合东岳乡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以及自身创业需求,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最终决定先期从事黑花生、水果玉米、香菇、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2009年3月28日,东岳乡“大学生产业富民创业示范园”在环境优美、土壤肥沃的油房坝正式标牌,标志着东岳乡党委政府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示范引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二、克服困难,齐心合力促进基地发展
创业示范园成立初期,面对自身不足以及各种制约因素,大学生“村官”们遭遇到重重困难。
管理方面。对于处于初生阶段的创业示范园来说,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6名大学生“村官”能否科学做好示范园的日常管理工作。然而,才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们在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缺乏。为了让创业园顺利度过艰难的初创阶段,也为了让大学生们能在创业园这块“土壤中”吸取养分,健康成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反复讨论,精心谋划,并在征求6名大
学生村官的意见后,决定由乡分管领导牵头,乡农业服务中心和产业办主任欧光明同志担任示范园的顾问,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大学生们做好创业园的生产、销售以及指导合作社发展等各项管理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6名大学生村官结合各自所学专业与工作实际,通过会议民主推荐园长,并根据各自个性与特长,每人都确定账务管理、技术联系、群众宣传等具体职责,并集思广益,详细制定了示范园的日常管理细则,保证了创业园生产管理与自身工作的协调运作。
技术方面。6名大学生“村官”在参加工作前对农业生产的熟知程度不尽相同。为了示范园的发展,乡领导与大学生“村官”们联系上了回乡创业的“合众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均富。谢总说:“我们公司之所以回乡创业,一是因为现代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二是用我们掌握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为老百姓创造更多致富的路子。大学生们创办创业示范园的目的和意义与我们不谋而合,公司一定尽全力支持他们。”在乡党委政府的全力促成下,通过与合众公司签订协议,大学生们获得了其食用菌种植基地技术人员提供的免费技术指导,技术方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资金方面。对于6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并非易事。但他们都拿出了自己的微薄积蓄,尽可能争取亲戚朋友的支持,最终每人都筹集资金5000元,完成了集资入股。同时,乡领导还积极帮助大学生争取大学生创业贷款资金,想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5万元,搭建了12个标准钢架大棚供创业园和合作社使用,县人事局领导得知这些情况后极为重视,多次到东岳乡视察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的发展运行情况,并表示:东岳大学生们选择的自主创业之路,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他们自身的发展,示范园的建立对东岳乡广大的农民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有利于东岳乡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主管部门一定要尽全力支持东岳大学生们的自主创业梦想,决不能因资金问题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的发展步伐。在县人事局、东岳乡政府以及示范园所在村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创业园在用水、用电、搭棚、储运所需物资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对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示范园的运行成本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创业示范园的正常运转。
人手方面。一方面因6名大学生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村务工作,另一方面示范园日常生产与管理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两者往往难以调和,人手得不到有效保障。乡党政领导和在乡的机关干部们就经常义务抽空到创业园同大学生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共同品尝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2009年下半年,随着2名“三支一扶”志愿者和第三批共14名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人手紧缺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经乡党政领导和大学生们一道开会研究决定,将在乡的21名大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天安排一个小组到示范园进行生产值班,示范园的运转效率显著提高。
示范园创建以来,我乡的大学生们学会了很多农业生产的知识与技能,也学会了很多合伙经营的规则与方法,更学会了相互理解与团结互助。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东岳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创业示范园都在逐渐成长,并与当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大学生们的创业示范过程中,东岳乡政府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供便民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鼓励群众参加专业合作社,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东岳乡各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茶树菇、反季节香菇长势喜人,钟井、鱼龙、佛照等专业合作社的黑木耳喜获丰收,每根菌棒盈利3-4元,全乡200万根菌棒总产值近1200万元,盈利近700万元。全乡群众对发展食用菌种植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创业示范,不辱使命引领致富之路
2008年2月,在东岳乡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议,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发展3000户农户加入食用菌产业链生产中。东岳乡党委政府的宏远规划震撼人心,但农村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传统的生产方式还是具有强大的阻力。大学生“村官”文蔚霞走访调查了很多农户,了解到他们对土地流转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这样的特色产业还处于一种观望态度的现状。
正是针对这一点,乡党委政府指出创业示范园应着力于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东岳的大学生们发挥村官与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宣传优惠政策、组织参加合作社、进行生产示范、提供技术指导,对食用菌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胡小静、杨杰、文蔚霞、刘园等大学生村官所在的村均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动员了许多农户参加合作社,特别是胡小静,协助油房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率先成立,争取到该村62户农户入社,并帮助合作社理事会流转土地20亩,建立钢架大棚30个,租给食用菌种植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对全乡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表率作用。目前,全乡入社社员已达256户,食用菌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鱼龙村退伍军人食用菌种植大户钟洪志被命名2009“县级优秀人才示范岗”,2010年3月,我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荣获“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东岳乡食用菌产业正驶入快车道,天时、地利与人和皆备,我们的创业示范园一定能驶在前列,发挥带动作用,引领群众走上这条产业致富之路。”东岳的大学生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现在,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中的1万多袋香菇菌棒已喜获丰收,取得了大学生创业的第一桶金,以实际的效果奏响了大学生创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领群众产业致富的优美乐章。
推进大学生创业,是加强基层大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基层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东岳乡党委政府将积极采取政府搭台、产业引导、创业发展、辐射带动的方式与全乡大学生们一道,在县人事局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不断探索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大学生创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工作模式,培养一批具有高学历、多技能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东岳乡)
图:大学生创业园丰收
第四篇:乡镇四举措促进留守群众致富增收
**镇四举措促进留守群众致富增收
一、挖掘本土资源,突出产业特色。充分利用**镇是中山台地的区位优势,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无公害高山蔬菜特别是以高山单季茭白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动留守人员积极参与高山蔬菜、毛竹种植、生态养殖、来料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现代精品农业。
二、突出双带典型,加快土地留转。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党员及种养殖大户“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土地留转方式方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新富起来的经营者创建专业合作社,吸收本乡村的农户以土地或资金或物资或以劳务输出等方式入股参加联营生产,促进留守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强化项目辅助,着力打牢基础。借助省级特扶项目的有利东风,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扶持力度,在项目选择上,强化一个“优”字,建设标准突出一个“高”字,通过扶贫开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形成基地规模大,竞争力强,辐射周边的产业带。
四、创新宣传引导,谋求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宣传标语等方式扩大宣传,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手段引导农户把致富观念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通过营造舆论氛围,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转变留守人员的滞后发展观念,形成以食用菌产业稳产量提质量,突出发展以高山茭白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毛竹、锥栗、养殖、粮食等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第五篇: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李建军
蔬菜产业是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而特色蔬菜是蔬菜产业中的龙头。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种植规模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止2011年底,全县以板桥白黄瓜、绿色西瓜、绿色甜瓜、早春水萝卜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总面积5.2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7.3%,总产量达到 4676万公斤,总产值达到9157.1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5.5%,人均特色蔬菜收入达到5570.6元,较2010年人均收入增长16.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
我县本着“立足资源创特色,依托特色抓板块”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按照“巩固提高县川老基地、扩大开发固城川新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了“三川、三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达到1.65亿元。将我县板桥白黄瓜、老城镇县川的绿色西瓜、固城川的绿色甜瓜、丑家川的水萝卜四类特色瓜菜确定为我县重点发展的 1
品牌瓜菜之一,予以科学规划,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白黄瓜膜侧套种玉米(辣椒、荏、甘蓝)为主栽品种的白黄瓜生产区(板桥瑶子头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西葫芦嫁接西瓜拉秧套栽荏(甘蓝、大白菜)为主栽品种的西瓜生产区(老城镇牧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甜瓜拉秧后套栽芹菜(甘蓝、辣椒)为主栽品种的甜瓜生产区(固城乡董家寺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种植水萝卜为主栽品种的水萝卜生产区(吉岘乡丑家川村)四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种植早春水萝卜5000亩、板桥白黄瓜18700亩、县川绿色西瓜12700亩、固城河川绿色甜瓜15600亩。
二、推广科技、提升档次、实现生产标准化
(一)制定特色蔬菜生产标准。为加快特色蔬菜的发展步伐,我县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编写制定了《板桥白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甜瓜生产技术规范》使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2009年,我县申报了《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登记》并获得农业部批准,2009年、2010年、2011年合水水萝卜、西瓜、甜瓜分别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一步打响了我县特色蔬菜品牌。
(二)总结推广“六新”技术。一是特色蔬菜板桥白黄瓜提纯复壮及繁育技术。培育的白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
萎病、耐白粉病,耐旱、耐热、耐重茬、抗春寒性较强。二是改良垄高垄大穴地膜覆盖技术。可以防冻抗灾、高产、早熟、缩短生育期,而且提早上市,使经济效益倍增。三是“四法育苗”新技术。利用日光温室、阳畦小拱棚、营养钵或穴盘、催芽直播这四种育苗方式,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日光温室育苗塑料大棚栽。阳畦小拱棚育苗露地栽,营养钵育苗早上市,高垄大穴催芽直播防春寒”的设施育苗新模式,使我县形成冬有日光温室菜、春有早春塑料大棚菜、夏有地膜商品菜、秋有秋延后塑料大棚菜的“周年供应、四季有鲜”的蔬菜种植新模式。四是立体高效间作套种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目前全县川区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膜侧套种玉米,移栽甘蓝,或收获拉秧后复种大白菜、大萝卜,移栽荏等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使一年一茬收获变成2~3茬收获,实现了蔬菜、粮食双丰收,钱粮双增的目标。五是塑料大棚结构优化组合技术。通过对塑料小拱棚、竹杆塑料大棚、钢架塑料大棚、水泥立柱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五种棚型结构的试验研究和优化改进提高,筛选出了钢架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两种比较理想的棚型结构,进行大面积推广,受到瓜农的普遍欢迎和喜睐,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证。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选择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减少了80%以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积极申报科技成果。由我单位自选实施的《合水县甜辣椒丰产栽培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7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获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选项目《绿色优质西甜瓜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11年11月23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知名瓜菜专家在兰州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内容丰富,各种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三、强化培训、示范带动、实现服务优质化.(一)、建立示范点,培育示范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县以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示范户培育为重点,采取“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建立千亩蔬菜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蔬菜示范点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推进了我县特色蔬菜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特色蔬菜的水平。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板桥白黄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技术规范,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
汇编成册、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菜农。2011年共举办特色蔬菜专业培训6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技术资料印发到户,主要技术讲解到人。此外,我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聘请了宋尚友、侯栋、杨永刚等7位专家,作为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指导的常年技术顾问,2011年我县邀请比利时著名蔬菜专家艾凳先生对我县特色蔬菜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政策扶持、服务配套、实现经营产业化
为鼓励我县蔬菜产业尤其是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强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资建成日光温室600座,钢架早春塑料大棚5000座,水泥骨架塑料大棚300座,加大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每年还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县蔬菜产业的抗旱、防冻、电力配套、新型农机具推广等。二是对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由政府按每证1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是政府每年拨一定款额用于菜农出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四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
我县以“承包种养技术,承诺调整效益,承担自然灾害风险”为核心的“三承”服务为出发点,以“农技人员跑出路,龙头企业找销路,政府帮助担后路”作为服务模式,使我县特色蔬菜远销兰州、西安、银川等省会城市,我县的特色蔬菜被市、县多家超市和市县两级宾馆定位为专供产品。为打响品牌战略,增加合水蔬菜产业知名度,我们先后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个,认证绿色A级产品3个,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制作特色蔬菜精品包装箱14000个;我县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板桥白黄瓜于2011年11月5日在甘肃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优质农产品金奖。为方便群众,完善流通体系,我县投资在县川的板桥乡、固城川吉岘乡的望宁路口和何家畔乡的铁李川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各1处,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铁李川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完成蔬菜订单种植8000亩,县乡各级政府竭力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实现了菜农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