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写写帮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
四年级下册实验
实验l 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1课:温度计的秘密)
温度计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用过。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温度计的知识,如种类、构造、发明人,再让学生玩玩温度计,看有什么新发现(手捂、哈气,发现有红色液体上升或下降等,这时让学生猜是什么原因使液体上升和下降?)
要知道其中的秘密可利用实验材料做温度计,让学生讨论做法(把小瓶倒满水,盖上插吸管,做个模拟温度计)然后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使液面上升或下降?
引导:小瓶里面的水变多或变少了吗?那是什么多了?(是体积变了)看看不同液体的温度汁是不是也会放在热水里液面上升、在冷水里下降?比较一下哪种温度计上升比较快?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牛奶、醋、饮料、酒精等所有液体都会遇热体积变大,我们说“膨胀”;遇冷体积缩小,即“收缩”。其中,酒精上升最快。最后让学生想办法给温度标上刻度,比一比哪组温度计最准确。注意事项:
1、因0-4℃的水会发生反常膨胀现象,因此实验中水温不应低于 4℃。为节省时问,可将烧瓶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加热。
2、刚加热时,因为烧瓶先受热膨胀,管内的水面会略降一点,当烧瓶把热量不断传递给水后,由于水的膨胀系数比玻璃大,水面就会不断上升。反之,当把烧瓶放入冷水中时,因为烧瓶先受冷,管内水面会略升一点,过会,水面会下降。
实验2气体的热胀冷缩
(第2课:自行车为什么爆裂)
【实验材料】锥形瓶、大烧杯、小气球、开水 【实验操作】
1、把小气球的口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细线扎紧。
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向烧杯内倒开水。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3、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原米垂下的气球慢慢胀大竖立起米。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后,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
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实验3 固体的热胀冷缩
(第2课:自行车为什么爆裂)【实验材料】 铁架台、固体体胀演示器(金属球、套圈)、酒精灯、盛有冷水的杯子。【实验操作】
l、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
2、把金属球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
3、用酒精灯(外焰)给金属球加热3-5分钟。
4、(迅速)再次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观察是否能穿过。5把加热后的金属球放入冷水中,然后穿过套圈,看是否穿过。【实验现象】
金属球加热后就无法穿过套圈了。受冷后则又能穿过。【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 对金属球加热的时间,师在课前要多做几次,做到心中有数。
实验4气温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第6课:岩石的风化)【实验材料】
酒精灯、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操作】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
岩石的表而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米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实验结论】
气温变化会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说明:此实验若用已风化过的页岩,有点裂缝,可节省时间。
链接: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而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冷的程度小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程度也就小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涨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牛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实验5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第7课:土壤里有什么)【实验材料】
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玻璃片、一小块土壤 【实验操作】
l、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烧杯里的水,然后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滴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观察有什么现象。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2、搅拌静置后,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沙和很细的黏土。
3、烧干水后,发现玻璃片上就会有一些“脏”的痕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如无机盐。
4、把土壤放进铁盘里用火烧,发现冒烟,有气味,烧过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说叫土壤里含有能燃烧的物质一一一腐殖质。
链接:土壤的组成,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
实验6三种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
(第8课:土壤的种类)【实验材料】
广口瓶3个、漏斗3个、砂质土、黏质土、壤土 【实验操作】
1、存3个广口瓶口分别放1个漏斗,存漏斗内分别放入一分土壤。
2、同时向3个漏斗内倒入同样多的水。【实验现象】
砂质土渗水最快,黏质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实验结论】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壤土:渗水中,保水性能中。[注意事项] 此实验为对比实验,一定保证瓶子的大小相同,三种土壤的多少相同,倒入水的多少相同。
实验7光沿直线传播
(第1l课:认识光)【实验材料】
1、三张硬纸卡片(中间带孔)、蜡烛
2、纸筒、蜡烛
3、烧杯、水、牛奶、激光灯 【实验操作】
1、将三张卡片放在蜡烛和人眼之问,调整卡片,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2、闭上一只眼,用另只眼通过纸筒看蜡烛,然后在将蜡烛的前端弯折后观察。
3、在烧杯中倒上水(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里面加一些牛奶),用激光灯从烧杯的一侧照向另一侧。【实验现象】
1、只有当人的眼睛与卡片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2、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通过弯纸筒则看不到。
3、在烧杯中会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笔直的光束。【实验结论】
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学生对“直线”和“四面八方”的认识的误区:相矛盾。教帅的措施:
1、讲解不同:一个是指线路,一个是指方向。“直线”是就一束光而言,“四面八方”是就整个光源来说的。
2、设计不同的实验并加以比较。
实验8 玩镜子
l、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像是正立的。物体与 虚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球面镜(1)凹面镜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2)凸而镜:只成正立的缩小像。
3、二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凸面镜的反射范围最大,凹面 镜的反射范围最小,平面镜居于凸面镜和凹面镜之问。
实验9 光的折射
(第13课:筷子“折”了)【实验材料】
玻璃杯、水、一枚硬币 【实验操作及现象】
在空杯内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杯子和你的头的位置不变,由另一人慢慢向杯中倒水,现在可以看到硬币了。【实验结论】
和筷子折了是一样的道理。由于光从一种物质(水)进入另一种物质(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折射光射入人的眼睛时,在我们的视觉上感觉是杯底的位置升了一点。
也可以用以下实验:
把一白色薄纸剪成长等于杯周长、宽等于高的长方形,将一半涂黑,并 在涂黑处刻一条缝,贴在外壁。让手电筒光通过缝射入杯内,在缝对面做一记号,再加入水,就看到光线发生了偏离:或用激光灯照射一光线,做一记号,不改变 等位,前面放入透明物质,再看光线的改变。
实验10制造彩虹
(第14课:彩虹的秘密)【实验材料】
平面镜、脸盆、水 【实验操作及现象】(太阳斜射的时候),把一只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门口的阳光下,拿一块长方形镜子,与水面成30度角放进脸盆,这时阳光透过水面正好照到镜而上,再由镜而把阳光透过水而映照在室内白色的碰壁上。这时在墙上会出现一条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跟天空的彩虹一样美丽。
链接:彩虹形成的条件是:阳光、小水滴。小水滴起到了二棱镜的作用,它把阳 光分解成了七种色光。
实验11玩三色陀螺
(第15可:飞旋的陀螺 【实验材料】
学生已做好的三色陀螺 【实验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玩三色陀螺,随意组合三种颜色,先记录下陀螺的颜色,再旋转陀螺,看变成了什么颜色。【实验现象】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汇报 【实验结论】
两种以上的色彩混合之后,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
链接:色彩的种类不下几千种,我们见到的光的色彩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而这三种色光是不能用其他色光相混产生的。故称为光的三原色。
实验12 测力计的使用
(第20课:苹果为什么落地)。l、先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刻度处。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罔,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量程。实验13重力的方向 【实验材料】
铁架台(带漏斗架)、漏斗、锥形瓶、大米粒 【实验要求】
每人2粒米,分别放进漏斗里,要让米落存锥形瓶中。不准用手拿
着锥形瓶,不准捡掉落的大米。全部放完后请坐端正。看哪组米落进锥形瓶中的 最多。
【实验分析】
操作时,要注意让米粒从漏斗的管的中间下落,最好不碰壁,要注意要让漏斗的管和锥形瓶的口对准。因为米粒所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实验结论】
地球上或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受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力向是向下的。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
四年级下册实验 实验1 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1课:温度计的秘密)
温度计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用过。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温度计的知识,如种类、构造、发明人,再让学生玩玩温度计,看有什么新发现(手捂、哈气,发现有红色液体上升并下降等,这时让学生猜是什么原因使液体上升和下降?)
要知道其中的秘密可利用实验材料做温度计,让学生讨论做法(把小瓶倒满水,盖上插吸管,做个模拟温度计)然后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看看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原因使液面上升或下降?
引导:小瓶里面的水变多或变少了吗?那是什么多了?(是体积变了)看看不同液体的温度计是不是也会放在热水里液面上升、在冷水里下降?比较一下哪种温度计上升比较快?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牛奶、醋、饮料、酒精等所有液体都会遇热体积变大,我们说“膨胀”;遇冷体积缩小,即“收缩”。其中,酒精上升最快。最后让学生想办法给温度标上刻度,比一比哪组温度计最准确。注意事项:
1、因0--4℃的水会发生反常膨胀现象,因此实验中水温不应低于4℃。为节省时间,可将烧瓶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加热。
2、刚加热时,因为烧瓶先受热膨胀,管内的水面会略降一点,当烧瓶把热量不断传递给水后,由于水的膨胀系数比玻璃大,水面就会不断上升。反之,当把烧瓶放入冷水中时,因为烧瓶先受冷,管内水面会略升一点,过一会,水面会下降。
实验2 气体的热胀冷缩(第2课:自行车为什么爆裂)
【实验材料】锥形瓶、大烧杯、小气球、开水 【实验操作】
1、把小气球的口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细线扎紧。
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向烧杯内倒开水。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3、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原来垂下的气球慢慢胀大竖立起来。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后,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注意事项]
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实验3 固体的热胀冷缩
(第2课:自行车为什么爆裂)
【实验材料】铁架台、固体体胀演示器(金属球、套圈)、酒精灯、盛有冷水的杯子。
【实验操作】
1、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
2、把金属球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
3、用酒精灯(外焰)给金属球加热3—5分钟。
4、(迅速)再次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观察是否能穿过。5 把加热后的金属球放入冷水中,然后穿过套圈,看是否穿过。【实验现象】金属球加热后就无法穿过套圈了。受冷后则又能穿过。【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 对金属球加热的时间,师在课前要多做几次,做到心中有数。
实验4 气温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第6课:岩石的风化)
【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操作】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气温变化会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说明:此实验若用已风化过的页岩,有点裂缝,可节省时间。
链接: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程度也就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涨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实验5 土壤成分分析实验(第7课:土壤里有什么)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玻璃片、一小块土壤
【实验操作】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烧杯里的水,然后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锝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活烧,观察有什么现象。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2、搅拌静置后,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沙和很细的黏土。
3、烧干水后,发现玻璃片上就会有一些“脏”的痕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如无机盐。
4、把土壤放进铁盘里用火烧,发现冒烟,有气味,烧过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说明土壤里含有能燃烧的物质―――腐殖质。链接:土壤的组成,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
实验6 三种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
(第8课:土壤的种类)
【实验材料】广口瓶3个、漏斗3个、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实验操作】
1、在3个广口瓶口分别放1个漏斗,在漏斗内分别放入一分土壤。
2、同时向3个漏斗内倒入同样多的水。
【实验现象】砂质土渗水最快,粘质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实验结论】
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壤土:渗水中,保水性能中。[注意事项]
此实验为对比实验,一定保证瓶子的大小相同,三种土壤的多少相同,倒入水的多少相同。
实验7 光沿直线传播(第11课:认识光)
【实验材料】
1、三张硬纸卡片(中间带孔)、蜡烛
2、纸筒、蜡烛
3、烧杯、水、牛奶、激光灯
【实验操作】
1、将三张卡片放在蜡烛和人眼之间,调整卡片,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2、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通过纸筒看蜡烛,然后在将蜡烛的前端弯折后观察。
3、在烧杯中倒上水(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里面加一些牛奶),用激光灯从烧杯的一侧照向另一侧。【实验现象】
1、只有当人的眼睛与卡片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2、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通过弯纸筒则看不到。
3、在烧杯中会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笔直的光束。【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学生对“直线”和“四面八方”的认识的误区:相矛盾。教师的措施:
1、讲解不同:一个是指线路,一个是指方向。“直线”是就一束光而言,“四面八方”是就整个光源来说的。
2、设计不同的实验并加以比较。
实验8 玩镜子
1、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像是正立的。物体与虚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球面镜(1)凹面镜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2)凸面镜:只成正立的缩小像。
3、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凸面镜的反射范围最大,凹面镜的反射范围最小,平面镜居于凸面镜和凹面镜之间。
实验9 光的折射(第13课:筷子“折”了)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一枚硬币
【实验操作及现象】在空杯内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杯子和你的头的位置不变,由另一人慢慢向杯中倒水,现在可以看到硬币了。
【实验结论】和筷子折了是一样的道理。由于光从一种物质(水)进入另一种物质(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折射光射入人的眼睛时,在我们的视觉上感觉是杯底的位置升高了一点。也可以用以下实验: 把一白色薄纸剪成长等于杯周长、宽等于杯高的长方形,将一半涂黑,并在涂黑处刻一条缝,贴在外壁。让手电筒光通过缝射入杯内,在缝对面做一记号,再加入水,就看到光线发生了偏离;或用激光灯照射一光线,做一记号,不改变等位,前面放入透明物质,再看光线的改变。
实验10 制造彩虹(第14课:彩虹的秘密)
【实验材料】平面镜、脸盆、水
【实验操作及现象】(太阳斜射的时候),把一只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门口的阳光下,拿一块长方形镜子,与水面成30度角放进脸盆,这时阳光透过水面正好照到镜面上,再由镜面把阳光透过水面映照在室内白色的碰壁上。这时在墙上会出现一条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跟天空的彩虹一样美丽。链接:彩虹形成的条件是:阳光、小水滴。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它把阳光分解成了七中色光。
实验11 玩三色陀螺(第15课:飞旋的陀螺)
【实验材料】学生已做好的三色陀螺
【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玩三色陀螺,随意组合三种颜色,先记录下陀螺的颜色,再旋转陀螺,看变成了什么颜色。【实验现象】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汇报
【实验结论】两种以上的色彩混合之后,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
链接:色彩的种类不下几千种,我们见到的光的色彩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而这三种色光是不能用其他色光相混产生的。故称为光的三原色。
实验12 测力计的使用
(第20课:苹果为什么落地)
1、先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刻度处。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量程。
实验13 重力的方向
(第20课:苹果为什么落地)
【实验材料】铁架台(带漏斗架)、漏斗、锥形瓶、大米粒
【实验要求】每人2粒米,分别放进漏斗里,要让米落在锥形瓶中。不准用手拿着锥形瓶,不准捡掉落的大米。全部放完后请坐端正。看哪组米落进锥形瓶中的最多。
【实验分析】操作时,一要注意让米粒从漏斗的管的中间下落,最好不碰壁,二要注意要让漏斗的管和锥形瓶的口对准。因为米粒所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结论】地球上或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2014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2014.5
(一)石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解答。
实验器材:木板 铁钉2个 酒精灯 火柴 镊子 小长方体石块
实验步骤:①将铁钉钉在木板上,两个铁钉之间的距离以刚好通过小长方体为准;②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加热;③加热一会后,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试一试是不是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④等小长方体石块冷却后,再用镊子夹住长方体石块,试一试是不是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
实验现象:加热后的小长方体石块不能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冷却后能穿过从两个铁钉之间穿过。实验结论:石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容易爆裂?你是如何探究的,把你探究的过程写出来。在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空气被晒热,体积膨胀,达到一定的压力,就会出现爆裂现象。探究过程:①用两个水槽,一个装热水,一个装冷水;②在锥形瓶上套上一个气球;③将套有气球的锥形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④现象是放入热水中时气球鼓起来了,放在冷水中气球恢复原样。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植物生长对岩石的风化作用,请你把观察到的现象写出来。
树根深深扎入岩石缝隙中,将岩石撑裂。
(四)请你设计实验,辨别未标明名称的砂岩和石灰岩。
用滴盐酸的方法,因为石灰岩遇盐酸冒泡,所以冒泡的是石灰岩。另一个是页岩。
(五)土壤中有什么?请你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课题:探究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土壤、酒精灯、石棉网、放大镜、烧杯、滤纸、玻璃片、滴管、铁盘
实验方法与步骤:①通过直接观察来发现土壤里有什么,必要时借助放大镜;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②将土壤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不用玻璃棒搅散,使土在水中沉淀;③用滴管汲取一些澄清的水滴在玻璃片上;④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水分蒸发干;⑤在铁盘上放一些干土,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及结论:①把土壤放入水中有气泡跑出来,说明土壤中有空气;②搅散的土壤沉淀后观察沉下来的土分层,有沙子;③水蒸发后在玻璃片上有污渍,说明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物质;④加热干土,土壤会冒烟,有一股怪气味,说明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⑤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沙子、水、空气、粘土、腐殖质等构成的。
(六)为什么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
实验课题: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喷壶;量筒;烧杯 实验方法与步骤:①两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把两块木板倾斜相同的角度。②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用烧杯把流下的水收集起来。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有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少,而且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多,而且比较浑浊。说明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
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同样多的土、水、木板倾斜的角度
实验中的不同条件: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
(七)凸面镜中的像与镜外的我们大小相等吗?请你设计实验探究回答。
实验材料:凸面镜,大卡纸、桌子
实验步骤:①在窗户边的桌子上放一面凸面镜,让镜面对着窗户;②把卡纸放在凸面镜的斜对面,调整凸面镜与卡纸的位置
现象及结论:我们将在卡纸上看到窗户清晰的正立的影像。大小要比实际的形状小。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2010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
一、实验名称:热传导实验
实验器材: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小锯条、蜡烛、铁圆盘、方盘。实验方案:
(一)1、把三根火柴用蜡油依次粘在小锯条上
2、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小锯条加热小锯条的一端。
现象:会看到三根火柴依次掉落下来。
(二)把蜡油滴在圆盘的边缘,用试管夹夹住圆盘,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圆盘的圆心。
现象:会看到蜡油会融化
(三)把蜡油滴在铁方盘的一角,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方盘
加热方盘的另一角。
现象:方盘一角处的蜡油会融化。
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传导。
二、实验名称:热对流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小米、大米、黑米。
1、实验方案:在烧杯内放入少量的热水。把小米、大米、黑米放进去。
2、把酒精灯放在三角架下,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
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水开了以后,小米粒随着水游到上面,又游到下面,又上去,又
下来。循环往复。
实验结论: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
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这样就产生了对流。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播的。
三、实验名称:吸热能力强弱实验
实验器材:黑白纸袋、黑白手套、黑白锥形瓶、温度计。
实验方案:把两个同样大小、材料的黑白纸袋戴在手上,在太阳下晒。
把两个同样大小、材料的黑白手套戴在手上,在太阳下晒。
把两个同样大小的锥形瓶套上两个同样大小的黑白纸袋,里面分别放上温度计。
实验现象:黑纸袋和黑手套热,黑色的锥形瓶里的温度计度数高。
实验结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强。
四、实验名称:物体保温实验
实验器材: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温度计。
实验方案:分别用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包裹住温度计的液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温度计的度数没有升高。
实验结论:这些物体不会生热,而是保温。
五、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热水、冷水、烧杯、小药瓶、吸管、酱油、橘子汁、牛
奶、醋、水。
实验方案:把吸管分别插在小药瓶的瓶塞中,把酱油、橘子汁、牛奶、醋、水,分别装在5个小药瓶中,盖上塞子。把这5个小药瓶先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在热水中5个瓶子里的液体遇热上升,在冷水中液体遇冷下降。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六、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烧杯、饮料瓶、气球、热水、冷水
实验方案:把气球套在饮料瓶口,用热水烫瓶身。观察现象。把瓶身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热水烫气球膨胀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回去。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铁环、铁球、烧杯、冷水 实验方案:
1、点燃酒精灯。
2、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小球一段时间。
3、把小球套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4、把加热的小球放在冷水中冷却,再放在铁环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后把小球套在铁环上,小球通不过铁环。
把加热的小球放在冷水中冷却,再放在铁环上,小球能通过铁环。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八、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电灯、纸张 实验方案(现象):
1、打开电灯。用纸卷成纸筒,能看到灯光。
2、把纸筒弯折,看不到灯光。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九、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水槽、激光灯、牛奶、水
实验方案:
1、在水槽里倒入水,再倒入少量牛奶。
2、开亮激光灯,从水槽的一侧照过去。
实验现象:会看到激光灯的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十、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三个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中间带小孔)。实验方案(现象):点燃蜡烛,把一张硬纸板放在蜡烛的前面,能看到烛
光。再放第二张硬纸板,透过两个孔能看到烛光,再放第三个纸板,透过三个孔能看到烛光,左右移动中间的纸板,看不到烛光。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十一、实验名称:彩虹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阳光、喷壶
实验方案:在太阳下背向阳光喷水,背向阳光观察。实验现象:会看到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
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十二、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实验
实验器材:凸透镜、支架、纸屏、支架、蜡烛、火柴
实验方案: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按顺序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镜面、火焰、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出现蜡烛火焰倒立的大小不等的像。
实验结论:利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成的是放大的像。
十三、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地性实验
实验器材:几粒浸泡过的玉米粒、纸巾、培养皿、黏土
实验方案:
1、把玉米粒放到培养皿里,使玉米的尖朝向培养皿中心。
2、固定玉米粒。将纸巾浸湿,盖到玉米粒上。盖上培养皿,封好口。
3、把培养皿立起来,并用粘土固定好。
4、每天观察玉米粒根的生长方向,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玉米粒的根都向下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地性。
十四、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器材:两个花盆、向日葵种子、纸盒。
实验方案:
1、在两个花盆里种上同样多数量的向日葵。
2、把两个同样的纸盒罩在花盆上。
3、在两个纸盒上同样的高度分别钻上同样大小的孔,一个面向阳光,一个背向阳光。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幼苗朝向小孔的方向生长。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十五、实验名称:植物具有向水性。实验器材:三个花盆、向日葵种子、水
实验方案:
1、在三个花盆里的中心分别种上同样数量的向日葵。
2、每隔三天浇同样多的水给三盆向日葵。第一盆只浇左侧,不要浸湿右侧,第二盆只浇右侧,不要浸湿左侧,第三盆全部浇湿。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根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水性。
十六、实验名称:昼夜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地球仪、小人、手电筒
实验方案:用地球仪当作地球,在它上面粘一个纸人,用手电筒的光代替
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地球仪在“太阳光”下运转一圈。观察“地球仪”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这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地球仪”的哪个部分照不到“太阳光”?这个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小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是不是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现象:地球仪向着太阳光的那部分被照亮,地球仪背着太阳光的那部
分照不亮。纸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十七、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四个地球仪、激光灯、粉笔
实验方案: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个椭圆做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把四个地
球仪放在轨道上,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的位置,把激光灯放在轨道的圆心位置,旋转激光灯一周,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如下图所示:
当地球仪运行到A处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是秋季。当地球仪沿逆时针方向运行到B处时,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多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当运行到C处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当地球仪继续运行到D处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少,白天最短,处于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实验结论:(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在自转过程中,有赤道平面,在公转过程中有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在赤.................................
道平面与轨道平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夏季)...............,有..时太阳高度小(冬季)..........,有时太阳高度适中(春秋季)..............。这样在一年中就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
十八、实验名称: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手电筒、皮球
实验方案:两人合作,一人把自己当地球,将皮球高举在空中,当作月球,另一人使阳光(手电筒光)照射到月球(皮球)上,然后一边使月球公转(自西向东沿逆时针方向)。一边观察月球明亮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月球在绕地球公转时,由于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月亮的明暗部分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月球不会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月球总有一面被太阳照亮,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阳的一面有时全部是黑暗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就形成了月相的变化。3
第五篇: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设置
1、玩滑梯的启示
【实验名称】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长木板、毛巾、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
【实验步骤】
1、用橡皮筋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2、在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它表面变得粗糙,再用橡皮筋拉动刚才的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比在光滑木板上拉动时橡皮筋变得更长些)。说明:在光滑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木板上运动摩擦力大。
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会发现: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有关。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说明】
1、“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可。
2、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3、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因此,不能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比较力的大小,只能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
2、有趣的磁铁
【实验名称】探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金属片、玻璃片、木片、纸片、塑料、水槽(盛水)、泡沫板、支架(铁架台)
【实验步骤】
1、用磁铁靠近木片、纸片、塑料、大头针等材料,发现磁铁只把铁制物品吸起来,说明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拿起磁铁用线固定在中间,让它水平悬挂起来;把另一块磁铁放在水中的泡沫板上。过一会儿,观察到两块磁铁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以上现象说明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拿起另一块磁铁,用它的两端分别去靠近水槽中或悬挂着的磁铁,发现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说明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再拿起磁铁去靠近大头针,发现两极吸的大头针多,而中间吸的大头针少。说明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实验结论】
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实验名称】热空气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不漏气的塑料袋。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
【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实验说明】
1、规范使用酒精灯。
2、本实验中要引导孩子:(1)感觉:塑料袋热,而且有一股上升的力量,说明里面的空气已成为热空气。(2)看:塑料袋鼓起来,说明里面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松手后,看到塑料袋上升。说明热空气轻会上升。
3、如果用“纸蛇”实验,先把纸蛇提起,观察到纸蛇不转。再把它放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纸蛇转动起来。这样对比观察,更有利于说明热空气的性质。
4、土壤里有什么【分析土壤的成分】
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有气泡出现,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再尽量搅拌,然后静止,发现沉淀物分层,说明有大颗粒的沙河小颗粒粘土;最后用滴管取上层清水少许,放在小碟中加热,烧干后,有“脏”痕出现,说明土中有溶于水的物质,同时有气味,变色,说明含腐殖质;把土放在铁盘里用火烧,冒烟,有气味,烧过后颜色变浅,说明有可燃腐殖质。
5、土壤的种类【认识各种土壤的不同特点】
用捏团,看颜色、颗粒的方法,比较土壤粘性、颗粒不同。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分别加入同样干燥、同样多的砂土、壤土和粘土,在同一高度同时倒同样多的水。过一会儿,比较它们的渗水性不同,进而说明透气性也不同。
6、岩石的风化【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
用镊子夹一小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进冷水中,反复几次,看其表面裂缝或掉下石屑。说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此实验若用已风化过的页岩,有点裂缝,可节省时间。
7、灯泡亮了
【实验名称】探究基本电路的组成(或:探究灯泡亮的秘密)
【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
【实验器材】电池及电池盒、开关、导线、灯泡及灯座等
【实验步骤】
1、用导线把电池(装入电池盒)、开关、灯座(固定好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2、合上开关,灯泡就亮起来了。
3、打开开关,灯泡就灭了。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实验结论】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灯泡)四部分。
【实验说明】
实验步骤中,让学生明白各部分的作用:
1、开关:控制灯泡亮灭;
2、电源:电的来源;
3、用电器:用电工作的机器,统称用电器;
4、灯座、电池盒是附属部分。
8、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名称】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灯泡连接在一个完整电路中
【实验说明】小学阶段不必出现“串联”、“并联”两个名词。让学生明白共有两种连接方法:一种是手拉手,另一种是并排连接,形象掌握即可。
9、谁的本领大
【实验名称】探究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实验器材】塑料、玻璃、橡胶、纸板、木头(干、湿)、石头、金属丝(铜、铁、铝„„)、电流表
【实验说明】
1、能把各种材料连接进电路,看灯泡亮不亮;区分常见导体、绝缘体。
2、有意识地准备干、湿两种木块。连接干木块时,灯泡不亮,说明干木块不容易导电;连接湿木块时,由于电路电流小,灯泡也不亮,但不能根据这一现象确定湿木块不容易导电,从而属于绝缘体,这时教师应引导用更精密的仪器电流表来检测,从而认识到湿木块是导体。
3、区分好“容易”、“不容易”与“能”、“不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