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2(共5篇)

时间:2019-05-14 05:4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2》。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2

初级社会群体中人的社会化的不同结果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三个案例来分析,初级社会群体对人的社会化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婴儿-儿童时期,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难以改变的。

【关键词】社会化

初级社会群体 就我们目前所学得知,人是社会的主体。人要成为社会人,就必须从出生开始,不断学习他参加其中的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整套信念、习惯和行为规范,达到与社会融合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如我们所知,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和培养社会角色。中国当代社会,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镇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根据赵延东对武汉市15-29岁青少年家庭生活的调查,15-17岁组青年有52.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做到生活自理,18-21岁组和22岁以上组则分别有23.1%和9%持同样观点。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大众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共识,即:基本生活技能很低,在生活上对父母依赖性很强。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状况是:现在的小孩虽然不一定会洗衣服,甚至系鞋带,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已经学会使用现代的电器,如冰箱、电视机、VCD等。对于这一状况,我们将就影响城市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做出分析:1,家庭。当代城市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对孩子期待极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产生极大差别。孩子趋于早熟,学到的东西都是先进的,传统的我们一般认为的基本生活技能反而弃之不顾。2,幼儿园,学校。城镇儿童很早便被送入幼儿园,接受专职照顾和教育;在家长和老师的高期望严要求下,儿童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极易产生分化:受到老师青睐的孩子更加自信甚至骄傲,而老师不太关心的孩子则趋于内向自卑。相对于农村孩子(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模式)从小在一起玩耍打闹,并没有高下之分,城镇中过早产生的分化对孩子的影响十分不利。3,大众传媒。一般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现代中国都市社会中,一个7岁的独生子女在一个月获得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可能还超过)传统农村环境中一个70岁老人终生所得到的信息量。本文将就三个具体案例,分析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以及产生的不同后果,其中着力于初级社会群体(即包括家庭、学校在内的青少年关系最为亲密的群体)的作用,本文的案例之

二、之三也将简单涉及到大众传媒作用的评价。案例之一:两个表妹的成长——基本社会话的案例 我的舅舅和小姨各有一个女儿(之后分别简称为A和B),几乎相隔整整一年出生,而我比他们大了10多岁,因而,她们的成长过程我是亲眼目睹的(这一阶段属于基本社会化过程中的婴儿-儿童-少年阶段)。而下面的分析和评述将主要把她们置于这个大家庭中,分析这个家庭中的其他9个人(她们各自的父母、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以及我和我的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解读她们各自性格中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关于人的基本社会化问题的一些初步结论。

1、基本社会化的结果:共性 勿庸置疑,两个小家伙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其父母都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溺爱的问题,而由此衍生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她们的性格发展是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的,因而在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中也显得不足。例如,她们非常爱玩水,玩的起兴时会将家里所有的盆子、杯子全部利用,装满水泼得满屋都是,而结束后却不会收拾,扔在那里了事。出于女孩的天性,她们在玩“过家家”游戏时,也会利用上全部可利用的资源,如毛巾被、床单、围巾、甚至母亲的化妆品,同样,玩到败兴时也时甩手就走,而家里已经一片狼藉。而父母出于小孩天性的考虑,不加追究,任其所为,最后的收尾工作自己代劳。以上现象是当代孩子中的普遍现象。根据艾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论和“认同危机”理论(1963),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主意识开始出现,“如果父母认识到他们的小孩需要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就让他们那么去做,这样儿童就会感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肌肉、他们的冲动、他们的自我以及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儿童有时候会感到怀疑,或者,甚至害羞„„当父母没有耐心而代儿童去做他们自己能做的那些事情的时候,儿童就强化了这种怀疑。儿童进入其他发展阶段以后,就会更加感到害羞和怀疑而不是自主,这就影响了他们在青春期和成人期的自主意识的获得。” 社会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在于:使人学会约束和控制自己,减少生物性和增加社会性,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上述放纵孩子的行为的后果将是孩子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缺乏扮演一个完整的社会角色的能力。

2、个性差异 两个小孩的个性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比如,小姨的孩子A更加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更强,行为非常大方,但是自我优越感很强;舅舅的孩子B在这些方面比较差,而且个性比较自私、小气,但是学习成绩更好。据我观察,这跟她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小姨和姨父都是做生意的,平常非常忙,所以A很小就长期在外祖母家生活,而且更多的是受到我母亲的教育(我家和外祖母家非常近,而且我母亲是幼儿园教师)。此时更多的事情是需要她自己去做,遇到问题更需要自己去处理。而我舅母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工作,所以B在家里呆的时间更长,而且很长时间内,即使两个小家伙在外祖母家玩得非常开心,该回家的时候还是很不情愿的回家,主观上绝对不肯在外祖母家睡觉。而另一方面,A的家境如上可见,比B要好很多。这样的结果是,B从小被更多的教育要节约,对外则表现得更加小气、甚至吝啬。而A则比较大方(因为她有这个能力)。但是A的成长模式是:在外祖母家,两位老人都因为“隔代亲”的缘故,所以A想吃什么零食都尽量满足;另外,由于经常叫她去买酱油、豆浆等东西,往往找的零钱没有特意向她要回。所以尽管家里严格控制给她零用钱,但是她依然存了自己的“小金库”,她的节约大致是这样形成的。在上学回家住以后,由于父母较忙,已经自己学会煮面、洗衣服。然而,她的家境因为较好,所以往往有一种优越感,后来回家住的时候,对自己家的保姆常常表现得相当不客气,跟B一起玩耍时也总以大姐自居。

3、性格倾向与角色期待 在观察这两个小孩的过程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虽然二者都跟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比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但是二者的性格都更倾向于父亲。外祖母常常说A:“没把妈妈的好脾气学到,倒把爸爸的坏性格学得像!”弗洛伊德对这种现象似乎有他的解释,这里不做讨论。这需要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不同上去考虑。因为她们的父亲都是平时跟孩子嘻嘻哈哈,但是关键时候还是由父亲大打出手(我曾见姨父用皮带使劲抽当时还没上小学的妹妹)。由于责打的状况出现较少,所以她们跟父亲没有出现逆反情绪,还是相当亲近的。而母亲则显得琐碎一些,平时批评教育很多,但是仅仅在口头上,反而让孩子觉得罗嗦。A曾经当着母亲的面说她妈妈不关心她。这其实是她心理的一个对比:学校里的同学母亲回常常去接孩子,而自己回到家则常常自己找东西吃。虽然也有“跟妈妈进超市我从来不看价钱”的满足,但是心理上的空虚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父亲,她则没有形成这种对比。因而,尽管可能心理上更亲近母亲一些,但是她们更认同父亲,更倾向于把父亲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另外一个是:我和我母亲的存在对她们成长所施予的影响。由于我母亲是幼儿园教师,所以在家里她常常充当了教育者的身份,而且她会从不同于一般家长的角度对孩子的发展目标做出预计。同时她的话在我舅舅和小姨那边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我在这之中的意义也很显著。因为我比她们大了10岁,而且一直成绩优异,是典型的好孩子形象。因而我被家长当作范本,当作榜样来教育孩子。我母亲也因为对我的教育被视作成功案例,而她的话也就更加权威。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小姨和舅舅是按照我的形象,来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角色期待。也就是说,她们的家长只是看到了我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不知道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样反而造成了一种反作用。因为她们不可能复制我的状况,也就跟她们父母的期待产生差距。而这种期待对两个小孩而言,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上文所讨论的关于我两个表妹的状况,是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而下文所要讨论的案例则比较罕见。

三、室友的变化——基本社会化失败的案例 一般而言,人的基本社会化是到青年时期完成,青年的社会化不应当列入再社会化范畴的。但是L的经历相当特殊,是由于以前的社会化不再适用,不得不重新接受新的观念。室友L在刚来北大的时候十分不适应,常常回来跟我们说:“哎,我今天看见有人在路上搂搂抱抱,我都替她们羞愧啊!”而嘴里常常冒出的词汇是“你的那个对象”(而不是“女朋友”)、“那个女同志”(而不是“女士”、“小姐”或其他);到第一学期期末甚至写了纸条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今天看来纸条的内容依然触目惊心:“十八年修身养性,克己复礼;半年来功亏一篑,丧心病狂。若不能悬崖勒马,就去死吧!”到那个寒假放假回家,我们对他的精神状况都非常担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室友L的成长经历是一般人所无法具有的。他是湖南益阳人,他父母都是监狱狱警,而该监狱设在洞庭湖的一个小岛上。所以他从小都生活在这个岛上,几乎与世隔绝。直到高中才到区中心的一所中学当住读生,几乎足不出校,一到周末立即回家。所以,即使是他走出了小岛的环境,依然是几乎与社会隔绝的(我们知道,校园总是最单纯的群体)。他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等等都主要来自于家长的灌输。而家长的特殊身份(我们知道一般只有囚犯才会进行被动的再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的实施者主要是狱警),造成了他的思维观念显得跟现在学生中的主流思潮格格不入,特别是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也就是说,已经18岁的他,面对的社会确实与之前所获得的思想观念、文化、行为规范截然不同。他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差距,以及在他心中引起的波澜和挑战,这种现象我们可称之为“社会性断乳”。但是他必须接受这种思想文化,必须与之融为一体。因而,可以说,他的基本社会化是失败的,而不得不进行再社会化。而他在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也是极为痛苦的。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他第一次具有独立性。在进入大学以前,其社会化主要是来自外部的社会影响为主,除学习之外的许多事情,无需也无暇去思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已经由家庭、学校为之界定。他离开家庭和熟悉的中学环境,以前被成人强化的环境不复存在,对社会事务和自我行为的反应主要靠自我去认知、判断、决定,而这种突发的转变让他措手不及。这种状况有学者称之为“外在惯性和内化转折的冲突”。而而现在他的状况也仅仅是容忍其他人的那些以前他不能接受的行为,但是思想上决不认同,也决不会亲身去做。可见儿时的观念的根深蒂固。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大众传媒在这其中是否扮演了什么作用? 据我了解,L看的电影电视剧比宿舍其他人都多,而且可以将各个电视剧电影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但是,那些电视剧里面充斥的暴力、凶杀以及现代的观念为何没有植入他的大脑?我的分析是:由于他生活在监狱区,虽然跟囚犯(大部分是死囚)没有直接杰出,但是总是有观察的(他跟我们讲:常常他们去上课,囚犯们也一起去上工。是存在直接接触的可能的),那么在他眼中电视上穷凶极恶的人也就不过如此。电视中所展现的世界,要不然被他当作虚拟的世界,要不然再凶恶的人跟他都有接触,都是如此的平庸。所以,他本能地拒绝这种文化的侵扰。综上,我们得出一个看似荒谬的结论:一个充满穷凶极恶的人的环境,却是人间净土。

四、我的朋友是同性恋——反主流价值伦理观的一个案例 很抱歉把那个对我推心置腹的好朋友C的事情拿出来讲,虽然是匿名。对于他我所关注的是,他(以及那些同性恋们)为什么会成为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相悖的人。在他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可能的因素?当然,现在很多专家认为,同性恋是先天形成的。但是后天因素也是绝对重要的,也是我这里所要讨论的。C是在很晚才认定自己的性向的。C的经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母亲是幼儿园教师,他小时候住在幼儿园的教师宿舍中。他的经历跟我很相似:我的母亲也是幼儿园教师,但是我跟他不同的是:我们家不住在幼儿园教师宿舍,而这一点极为关键。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女性化的世界里(幼儿园的教师全部是女性),而且他的童年经历里缺乏男性的存在,他的父亲在他7岁以后才从外地调动工作回到身边。另一个经历是他儿时的一个好朋友(可以说是两小无猜),因为还在幼儿园时期,对自己和对方的身体很感兴趣,就有一些“特殊”的游戏,但是后来小学的时候那个男孩转学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了,不过多年以后再见面,C发现那个男孩也存在着同性恋的倾向。而他小时候的其他玩伴也基本上是女孩。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他从小对女性形成一种认同感,甚至以女性自居。等到上学以后,被同学(同龄群体)说他很女性化,曾让他苦恼不已,并尽力去增强自己的男子汉气质。但是这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男生,而社会给他灌输的观念是男生应该如何如何,而不能如何如何。而当他认定自己为同性恋之后,他对这种评价再也不以为然。他现在的苦恼不在于他是同性恋,而是社会不接受这个身份。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状况。也就是说,等到他已经初步形成女性认同感以后,同龄群体的影响已经没有太大作用了。而他到上大学才认定自己是同性恋,跟传媒的作用不无关系。他之前身处小城镇的他所能得到的信息极为有限,甚至什么是同性恋都不知道。而今,他身处大都市的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也非常开放和西化。虽然在大都市里同性恋依然是主流价值观所不允许的,但是确比小城镇开放和宽容得多,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同性恋是为社会主流价值伦理观所不容的(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封闭落后的小镇),但从小的环境和境遇对于个人社会化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的影响实在太大。提出这个案例的原因在于,我希望探讨的是:他也在进行社会化过程,社会群体(家庭、学校)对他进行的灌输也是反对同性恋的,问题只可能出在一个环节上——同龄伙伴。尽管他的同学大多数都不是,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跟他走得最近的要不是女生,要不就要比较强的同性恋倾向。这样就给了他一种认同感。等到他来到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他终于认定了自己的这一身份。结合以上讨论,我的结论是:对于一个人的社会化,初级社会群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婴儿-儿童时期,这种作用极为明显,而且可以说是终身性的。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

《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它以社会运行论为主线,以社会转型论为视角,贯彻社会学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导向,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和趋势。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分别介绍了社会运行概述、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运行的客观分析、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后两部分内容同社会保障专业息息息相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通过社会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的将所学地社会保障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去。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由浅入深,既有一定的理论介绍,又有大量的实例解释,通俗易懂,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期间的特点,突出了启发性和应用性。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课程总结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总结

1、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2、讲授时间:2006年9月—2007年1月

3、周课时:4课时

4、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和专业设置中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社会工作、社区管理等课程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了解社会学分析问题的视角,掌握关于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5、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大纲所阐述的学时分配和重点难点安排妥当,比较符合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要求。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思考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巩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效果:教材选用适当,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要求学生记全课堂笔记,课后指定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通过当堂测试,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可以了解到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良好。

6、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教辅材料的运用有待提高。

(2)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应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措施。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写作要求

《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写作要求

《社会学概论》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终结性考试将取消以往的开卷考试形式,由学生提交课程报告,然后报送成绩,具体做法及要求如下:

1、课程报告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向社会做调

查,以获取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并提出合理建议。课程报告可以就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社会热点及难点问题作中心阐述,可以作为一篇小论文来完成。

2、凡没有课程报告成绩或是课程报告涉及抄袭的均以该

课程作不及格处理,并上报省电大。

3、课程报告必须用A4纸打印,字数不少于2000字,打印

稿一律用宋体、小四号字,题目小二号字加黑,小标题四号字加黑,多倍行距,设值1.2。

4、加封面,封面应包括姓名、班级、学号等基本内容。

5、课程报告必须于2013年7月5日前交到班主任处,否则本

门课记零分。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报告

《社会学概论报告》

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来,为城市的带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依然处于边缘的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在城市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的空余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关键词:农民工收入权益子女教育社会压力调查方式;走访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这只是一个城市,可见全国有多少农民工。我认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镇安县部分村镇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广东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①镇安县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②子女上学费用昂贵;③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④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⑤现在“退耕还林”政策,八成土地已经变成树林,年轻人在家无事可做,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7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一般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400元左右,而女性农民工收入为1000元左右,可见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2800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收入20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他们工作之余就是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农民工对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更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通过调查显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大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5%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几乎一半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没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农民工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全国政协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工人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条文,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也使一些商人钻空子,从而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加快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④政府应及时准确的提供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

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希望对农民工都能有所减免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欢迎,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②没有钱,为了节约他们;③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据了解建筑工地的临时工棚,在夏天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有时热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铺上席子睡在露天,而是蚊虫太厉害,可又没办法。不仅他们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冬天还可以,但夏天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6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 险、最 累 的 活,劳动 条 件 差,劳 动 时 间 长,劳动 报 酬 低,解决 住房 问题 比 城 里人更 加 困 难。

下载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2(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学概论课程报告2(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题

    2010秋季社会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C )。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 “社会”一词源于(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

    社会学概论 整理

    一、 单项选择题 1. 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D、电视 2.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 大同社会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

    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所有社会行动。 3 科层制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

    社会学概论

    对科层制的批判 现代科层制是一种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他能保证大型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以及公平性,能满足大规模的责任制和协作的需要,从而最......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平时 1、 何为社会角色?它有哪些类型? 答:人与人门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8、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