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稳步推进法院司法改革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稳步推进法院司法改革
光山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李辉
今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是人民法院建院6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在这个特殊时期,回顾历史,深化认识,进一步强调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稳步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把握人民法院的人民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它的确立、建设和发展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家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动员了全国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开幕,历时10天的大会最后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3年下半年起,中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选举热潮,对长期饱受封建专制压迫、从未真正行使过选举权的老百姓来说,这是破天荒的事。经过一年多的普选,在21万多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逐级召开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共选出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9月20日,出席大会的代表经投票表决,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新中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此后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大代表选举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到2012年,全国县乡两级人大进行了选举法修改后的首次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翻开崭新一页,这种在普选基础上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 家机关,建立起人民大众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国家体制,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力归属于人民。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从本质上说,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只是一种受托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人民法院根据人民的委托行使司法权,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倾听人民声音,接受人民监督,维护人民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人民法院的人民性,在法院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走出一条“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和谐司法新路子。法院干警更要从思想上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靠谁执法”的问题,在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等各个环节上真正体现人民法院人民性的本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正在进行深刻的改革和变化,人民法院也在积极推进自身司法体制改革,但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人民法院的人民性不会改变,人民法院的各项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不动摇,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不转变,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人民法院的司法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推进法院司法改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推进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切实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意愿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政权体系,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为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确立规范的政权架构,保证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大代表则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共同追求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价值目标。
人民法院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把实现人民满意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众所周知,人民法院司法服务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说,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司法服务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与日俱增,人民法院也应当随时而动,与时俱进,切实深化司法改革,并始终以维护 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为重点,将司法改革的落脚点放在让人民群众满意之上,不断将人民法院司法服务工作推向新高潮。因此,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过程,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展现人民意愿的基础。人民法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二者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是立法者与执法者、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人大及其常委会承继人民群众让渡的当家作主的权力,对立法与司法的统一性实施评判,确保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司法工作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忠于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和归宿而制定的法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对法院改革的监督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人民司法的核心价值,可以说司法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关键也在于公正司法的水平和效果。但司法所维护的公平正义具有相对性、主观性、政治性、历史性和阶级性,这一点不可忽视。如何让我们维护的公平正义是绝大多数人民满意的“公平正义”?笔者认 为,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觉主动接受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争取人大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把司法活动置于人大合法规范有效的监督之下,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认同,才能促进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提升司法公信。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大同政府、法院、检察院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决定和执行、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和改进,它既可以使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以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依靠,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又可以把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效监督之下,防止权力滥用,避免重大失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推动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实现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是人民法院履行宪法法律职责、搞好审判工作、深化司法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人大代表视察法院工作、旁听个案审判、听取法院工作汇报,既是人大监督形式的创新,更是法院与人大代表联络感情的桥梁,对促进法院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光山法院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工作总目标,牢固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帮助”的理念,建立代表联络制度,设立了人大代表之家,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旁听指导案件审理、见证执行,广泛征求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对代表的建议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落实。这些工作实践强有力地证明了在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们保证了法院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改革措施始终沿着人民群众满意的正确方向,也让代表们更加理解和支持法院的各项工作,为法院的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开创法院司法改革新局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石,是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惟一途径。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人民法院承担着把法治的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结合起来的艰难使命。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期待:不仅要求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还期待保护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权利;不仅要求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还期待对司法活动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不仅要求司法程序严谨公正,还期待高效便捷;不仅要求司法恪守中立,还期待司法贴近群众生活;不仅要求依法裁判,还期待“案结事了”。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和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法院的司法能力与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严格公正文明司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司法体制、保障机制与日益繁重复杂的司法任务还不相适应。司法者每天面对的是理想的法律与现实的生活,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性的体察、对人情的洞明、对不公平的矫正、对社会乱麻的清理,无不折射着公正司法的艰辛与困顿。
虽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司法制度逐步完善,但是,法律文化和理念以巨大的历史惯性影响着社会的法律心理、公众的法律信仰和国家的法治进程。近年来,人大坚持“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帮助人民法院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人民法院事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人民法院的改革发展描绘了绚丽的蓝图,人民法院更是要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依法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实现法院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一过程必然会充满艰难险阻,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期待改进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队伍结构不优、工作作风不佳、司法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机制创新形成“从严治院、管理兴院、科技强院、公信立院”的良好格局,着力解决制约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努力开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 的新局面。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能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法院具有永恒的人民性,她的一切审判执行活动都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法院才能顺利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注入强大的司法正能量。
第二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非常荣幸参加“欧洲货币”的中国会议,感谢会议的主办方:中国银行、欧洲货币集团、汇丰银行hy;,也感谢会议的其它支持者。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有效运作金融市场(MakingFinancialMarketsWork)”,题目很有意义。在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基准收益率曲线。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今年10月份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总的方向明确以后,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上的认识。有人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所有利率都由市场决定。这个理解不够准确。应当说,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商业性利率由市场决定,而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利率不在此列。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
然而,相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步伐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较慢。认识没有跟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提到利率水平高低,有人会习惯性地从资金成本上找答案,而不是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从“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角度去考虑。这与我们改革早期进行商品价格改革时对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解犯有同样的毛病。再有,一些人在利率水平的价格决定机制中缺乏对风险补偿的考虑,还没有建立风险升水的概念。此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需要利率政策给予适当的扶持也是一方面原因。
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明确的方向。下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推进,我们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每次都讨论这个议题。大致有以下考虑:
首先,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目前,在中央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划分了五种贷款浮动幅度: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以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2倍区间浮动,其它农村信用社可在0.9~1.5倍区间浮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率可在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0.9~1.3倍区间浮动,对大企业可在0.9~1.1倍区间浮动,还有少数大企业不上浮、只下浮。现在,这已不能满足资金供求关系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得不到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贷不到款。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宽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是扩大向上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管理自主权。
关于贷款利率下浮,前面已经提到最低下浮系数为0.9。对于一些很好的企业,当然有可能争取到更优惠的利率,但我们可以鼓励大企业去发行公司债,促进公司债市场更大的发展。公司债市场利率应有更大的浮动区间,可以由市场选择是否能够获得更低的利率。
第二,存款利率应当允许向下浮动。我们已经尝试了少量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做法,这有特殊的背景,也引起了一些争论。
中国在金融机构监管方面还未严格执行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没有设立足够的及时校正措施(PCA)。有的金融机构运行较差,资本侵蚀严重,流动性不足,倾向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从而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高风险金融机构,越有可能高息揽存,导致财务负担越沉重,往往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得到严格执行之前以及及时校正措施有效建立之前,存款利率上浮是需要谨慎的。
需要解释的是,允许一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存款利率上浮试点是有特殊原因的。当时,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很多资金,但不能直接用于“三农”服务。由于邮储有自身的优势,也有政策方面的优势,为了使农村信用社能够
在吸存上与之竞争,以便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于是在政策上允许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上浮。目前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今年8月起,新增邮储转存款利率政策进行了调整,农村资金竞争的矛盾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因存款利率上浮,利差收窄,一些农村信用社反映财务上出现困难;再有,另一些不享受上浮政策的县域金融机构认为存在不平等竞争。因
此,存款利率上浮的政策须认真研究和评估。
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很少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浮,而国际上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中央银行调控利率。中国存款利率之所以不易下浮,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金融监管还不能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过度膨胀似乎还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目前,银监会正积极准备并将推出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当这样的办法有效实施以后,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本金补充有困难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减少风险资产的增长,如不能有效降低资产的风险权重,则不得不相应适当收缩资产负债表,因此就会产生存款利率下浮的可能性。
第三,进一步增加利率放开的品种。有些利率品种是否有必要进行管制,或者是否有必要设定过窄的浮动区间,是需要重新认真考虑的。
三、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很重要的作用将是下一步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目前我们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存在的问题是,期限品种结构不够健全,收益率的市场化决定程度不够高。例如,短期债券品种相对较少,长期收益率理性化不够,看来显得偏低。下一步,通过把品种补齐,增加一些政府债券或一些债券的替代品种,使短、中、长期都有良好的、充足的债券产品,减少行政力量的作用,慢慢增加市场深度,这样,逐步建立有效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及各个金融市场运作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
四、货币市场利率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货币市场利率。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交易量大,比较有效,其中,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特别是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对利率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当然,货币市场的很多参与者也需要不断增加经验,增强判断力。比如,中央银行有些货币政策工具是作用于短期货币市场的,去年以来,在短期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通过一些货币市场工具来吸收流动性,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储备占款,但是,货币市场上的一些分析报告却没有充分强调外汇储备占款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的相关关系。当然,这中间也存在透明度的问题,因为市场上只能看到每个月外汇储备的变化。应该说,外汇占款这一因素近来一直是中央银行票据是否发行及发行量大小的重要依据。
需要提到的是,对中国货币市场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特有因素——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发行。我们的股票首次发行时需要实际资金认购,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这也是中国特有的阶段性产物。这样,当发行大盘股或有股票连续发行时,短期内货币市场会受到影响,因为冻结了很多流动资金,导致短期利率波动非常剧烈,给人们的分析判断也带来困难。但从总平均情况来看,我们的货币市场还是稳定的。需要加深认识中国货币市场,也需要更准确认识市场利率的波动。
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首先,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能,如金融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哪怕是小的偏差,都会使整体经济的效率损失很显著。
第二,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就业压力非常大。中国每年须解决大约1000万新增就业,其中有大学毕业生,有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后从农村转移的就业人口,还有结构性改革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很多外国朋友听到1000万这个数字后会非常吃惊。总之,中国就业压力巨大。近年来的统计数字表明,解决新增就业的最主要贡献来自于城镇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利率政策如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获得贷款或其它渠道的融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这项重要任务的推进。
最后,中国于2006年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包括市场准入、客户范围和人民币业务。中资金融机构目前有一个弱项,就是产品定价的能力差,特别是贷款产品定价经验不足,因为过去利率方面管制多,没有机会去做。今后几年,中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产品定价方面更多地进行实践,积累经验和基础数据,使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今天谈的这些,希望与大家共同讨论,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2003年12月3日在中国银行、欧洲货币、汇丰银行联合举办的“中国:有效运作金融市场”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第三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
众所周知,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当中,政治制度在制度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环节。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总书记曾经进行多次阐述。如2012年11月15日,刚当选总书记的时候,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授课老师也曾讲到,要抓住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个人认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首先涉及党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其实几年前我曾经接触过相关内容,当时是不太以为然的,认为打江山坐江山不是理所当然的,还用得着反复论证吗。但经过学习,对党的执政合法性加深了认识,它关系到我党在政治上能否实现有效有力领导,关系到广大人民对党的自愿认同和拥护,是党执政的必要基础。我党最高层领导亦即政治局常委以上,首次论述中共的合法性问题,是在2015年9月中9日。当天,王岐山同志在京会见一批外国政要和知名学者,在谈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取得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工作、创新机制,都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必须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同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从国家的快速发展变化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使人大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做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统一。
总而言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复兴中华、圆梦中国的唯一出路。
二、主动作为,大胆创新
在党的领导下履行职能,绝不是只是坐等党的指示,党说做才做,党推你一下就动一下,而是要主动开展工作、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争取为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积累和提供经验。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体制、机制、程序、规范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我们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对照总书记的讲话,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明确重大事项。在这方面,必须要把握好“四个点”,即探索和确定本区域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重点、着力点,找准人大行使决定权和推进改革发展的结合点,作出决定正确的时间点。同时,要规范相关程序,如提请报送重大事项的时间和方式,议案的内容,人大常委会调研、论证、公开和监督检查的程序规范等,为推进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提供有力保障。有立法权的地级市可以考虑在立法的三个领域范围内先行先试。
二是推动人大机构建设。近年来,全国开发区尤其是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始重视人大工作,并逐步在开发区内建立人大制度,但是数量还是极少的。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216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包括12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近80%采用管委会主导模式或者公司营运模式,这一类开发区,是没有相应的人大机构,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人大制度了。已经建立人大制度的开发区刚刚达到总数的10%,也就是22个左右,说明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探索研究的空间。考虑向国家级园区派出人大工作机构,或设立人大工作协调机构,哪怕是合署办公,先把架子搭起来,逐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开发区全覆盖。同时,完善和推广人大代表工作室。2014年09月23日,东莞市77个人大代表工作室全部挂牌运行。作为人大代表更好履行职责、服务群众、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它们的运行,是对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积极有益的探索。
三是创新监督方式。要打好监督组合拳。采取现有监督方式的优化组合,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权利,创新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督。以督促政府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为例,我们在采取明察暗访、与办事人员一对一谈心、随机抽查、走访群众基础上,对发现问题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单位,可以通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约谈单位主要领导,进而采取专题询问,审议、评议专项工作甚至质询等方法,打好组合拳,进行“动真格”的监督,实实在在地促进为民办事效率的提高。要创新代表建议办理的监督。积极探索督办代表建议的有效途径,坚持好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机制、改进方式、提高质量。要通过培训增强承办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跟踪走访、现场督办等活动提高代表的参与度,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互动。前不久,我们在督办代表重点建议的过程中,通过向代表和市民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统计结果说话,以数据说话,直接指向建议办理部门工作薄弱环节,督促其整改,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改进情况。
四是强化协商。特别是人事任免方面,候选人在提交人大及其常委会投票表决前,要多方面充分协商,提前听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对候选人的意见建议,摸清情况,澄清误解,如反映候选人自身存在问题较大的,则需慎重考虑,避免上会后不能通过,这也是对党委权威的维护。在现阶段,这种情况是极少的,但是随着民智的开启、代表履职能力的增强,也是应该及早考虑的。同时,要和司法机关及信访部门沟通,了解候选人是否有牵涉正在办理的刑事案件的情况,是否涉及重大信访事件,是否存在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或妨碍法院执行等情况,前两者肯定都会做,重点是后者,如果身为人大代表或部门领导候选人,自身都不尊重法律,不按法院生效判决执行或妨碍法院执行,那起码说明法律意识淡薄,对其是否适合任职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五是以立法巩固创新成果。除政府行政服务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外,也要考虑将人大自身创新的成果,通过地方立法体现或间接体现,把相关精神渗透在条文里头,这也是人民意志的一种体现。同时积极向上反映,把创新成果向全省、全国推广,甚至写入国家法律。往大里说,立法这件事,做好了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善于宣传,加强交流
要多请进来走出去,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完善交流机制,创新交流方式,学习借鉴他国议会制度的有用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以事实说话,接地气、有底气的宣传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魅力。
第四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江泽民文选》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是一致的,党要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继续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能,特别是加强立法工作和监督工作;要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这段话出自江泽民同志参加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当然,这个制度还需要继续完善,人大的工作也需要改进和加强。特别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更好地发挥人大作用的问题。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使党真正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经得起各种风险的重要保证。坚持和改善党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把党的利益和人民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二,坚定不移的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立法机关按照程序规定严格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司法机关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执政地位。
三,加强人大自身建设。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各国家机关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自身不可不可忽视。加强和完善人大制度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完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二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历史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即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民代表依法行使
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这就为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
第五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读后感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政治制 度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 点和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了人民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机关,实现管理国家事务的目的。根据我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 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质,更是人民当家作主 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人民把国家、民族和自己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
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是不是优越,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最 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在50多年的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极大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 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最大程度地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高效有序地朝着国家发 展目标前进。事实证明,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仅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国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克服各种困难的可 靠保证。
民主制度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能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 是我们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 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现实的发展是历史的继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之所以能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自觉选择。始终不渝地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