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

时间:2019-05-14 05:0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

第一篇: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 谋定而动

□ 何平

变“边缘”为“前沿”,变“交界”为“交会”,变“落后”为“赶超”——濮阳“三变”,来自思想解放,源于科学定位,变出了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也一定能树立新的形象,成就新的作为。

人生不平坦,起起伏伏,难免有喜有忧。不管顺境逆境,无论功过是非,做人都要从容淡定,诚实笃定。

成事不容易,磕磕绊绊,难免有得有失。即使纷繁复杂,哪怕风云变幻,做事都要认定目标,坚定不移。

气定神闲、一锤定音、安定团结、安国定邦„„

一个“定”字,揭示了运动中维持相对平衡的态势,变化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中蕴涵重在持续的道理。

一个“定”字,彰显着锲而不舍的韧劲,宁静致远的境界,愚公移山的执著。

谋定而动,好像对弈,首在夺势。登高望远,调兵遣将,方能心怀全局,胸有成竹。

谋定而动,恰似航行,重在方位。校准罗盘,把稳船舵,方能破浪前行,通江达海。

谋定而动,如同长跑,贵在坚持。鼓足勇气,步伐矫健,方能奋力争先,勇创佳绩。

科学的定位,才有发展的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定则稳、定则坚,定去开拓、定能成功。“濮兴”的《科学定位谋发展》,字里行间透出的就是一个坚定的信念: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

科学定位谋发展

□ 濮 兴

定位是发展之纲、成事之基、领导之要。定位引领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取向、模式和未来。

定位不当,满盘皆输;定位准确,事半功倍。

濮阳,这个因中原油田开发而建立的城市,曾定位“建成国家和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油气产量一度排在全国第四,风光一时,迅速在豫北平原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实施“名城带动”战略,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诸多荣誉,成为众多城市学习的对象。

然而,近年来,随着油气产量的逐年衰减,加上其他原因,濮阳发展步伐放慢了,有些沉闷了,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新一轮的高标准城市建设中,濮阳已经被甩在了后面,新区开发慢,老城变“破”了,城市名片褪色了。

尽管转型有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产业结构单

一、油气依存度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差。2008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导致油价大跌,使得以石化产业为支柱的濮阳经济遭到重创,2009年财政收入仅增长0.1%。

与此同时,由于濮阳偏居河南东北一隅,不通国家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既没有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又没有享受黄淮四市的扶持政策„„濮阳上下受“被边缘化”的情绪困扰。

于是,部分干部群众士气低落、悲观彷徨——

自我矮化、怨天尤人,总认为濮阳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我封闭、消极依赖,片面认为上级关心支持帮助不够;

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工作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推诿扯皮、懒散拖拉,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

兄弟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形势大好,而濮阳上下却安于现状、缓慢前行。

省委书记卢展工去年到濮阳调研时指出:“濮阳不要老讲边缘化,濮阳有很多优势。你们是伸进山东的一条‘金刚腿’,要踢出个样子来。濮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前锋。”省长郭庚茂也对濮阳提出了“天当其时,抢抓机遇,奋发而后起”的要求。

书记、省长的点拨,一语道出濮阳症结——

濮阳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折射出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干部作风不优、领导方式转变不到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应人心,把握时机,一场变革之风在濮阳大地上掀起——2010年10月份以来,濮阳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一创双优”活动,向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旧习俗宣战。

一次次学习讨论,一次次外出考察,一次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务虚会等,一次次查摆剖析整改,濮阳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终于走出了“被边缘化”的思想藩篱。

变“边缘”为“前沿”,变“交界”为“交会”,变“落后”为“赶超”,这“三变”,迅速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识。“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站位中原经济区全局审视自己,濮阳人豁然开朗,更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和机遇:

濮阳是河南的东北门户,是河南面向经济发达地区最前沿的窗口,离日照、黄骅两大港口仅300余公里,是中原地区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大通道。

濮阳还具有较好的工业实力,有土沃粮丰的农业基础,有集“七城二奖”于一身的城市品牌,有特色鲜明的杂技文化和龙文化,这些都是加快发展的优势。

濮阳是豫鲁冀三省经济、社会、文化交融的汇集地,一头依托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中原经济区,一头连着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蕴涵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濮阳重新进行了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

——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

——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三个新定位不仅对加快濮阳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能够更好地展示河南形象,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影响深远。

一个地方发展慢下来,不过三五年;要赶上去,也就是三五年。濮阳因势利导,提出了力争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两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的“二三五”奋斗目标。在未来经济格局中,濮阳完全可以实现华丽转身。

准确定位不仅是领导方式转变的内涵,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新定位带来新思维。干部不再悲观抱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尤其是“濮阳发展、人人有责”的家园意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努力实现‘二三五’目标”的赶超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等“六超精神”激励干部奋力前行。濮阳人现已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二分,才能赶上或反超。

——新定位带来新思路。事实表明,顾此失彼,一条腿走路,势必难以为继。只有统筹兼顾,走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工业做强。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努力培育以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精密仪器为主导的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产业体系。

把城市做美。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三级联动,通过改造、建设、管理、教育四条途径,重点抓好建成区综合提升,重新擦亮城市名片;启动城市新区建设,三五年后再造一个新濮阳。

把“三农”做活。濮阳提出要跳出“农村只有农业,农业就是种地”狭隘观念的束缚,在确保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上,用政策、机制激活农村经济,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新定位带来新作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坚持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三个带头”,各级干部亲力亲为、靠前指挥蔚然成风。

“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谋划+决策+落实+总结+奖惩=效率、效益、效能。濮阳出台了促进加快发展的36项意见、政策、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的问题,树起“跑与不跑一个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用人导向。比如,组建重点工作合力团,实施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周调度、月分析、季观摩、年总评制度,推行台账式管理等。如今的濮阳主动服务成为常态,早办快办成为常态,明争暗赛成为常态。

——新定位带来新合作。没有油田就没有濮阳。油田是濮阳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龙乡人民衣食的重要来源。濮阳上下强化了“三种意识”:一是油田建市、油田兴市、油田强市的意识;二是油地一家、油地共荣的意识;三是服务油田、支持油田,濮阳发展了要反哺油田的意识。油田也强化了国有大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全力支持濮阳的发展。油地关系现在是建市以来的最好时期之一,中石化产业园稳步推进。

拓展新的开放空间。与山东菏泽、聊城和天津滨海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快了濮阳向环渤海经济圈融入的步伐。

坚持交通对接先行。加快晋豫鲁铁路建设,不通国铁的历史即将过去;加速推进濮范高速、德商高速范县段建设,推进林南高速东延和范台梁高速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正在形成;郑濮济高铁、无水港建设谋划力度加大,从濮阳出海的梦想指日可待。

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作为省级、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有名的穷地方,又是最靠近沿海发达地区的地方。濮阳围绕新定位,依托中原经济区,正在积极谋划推进濮范台改革开放试验区和中石油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下决心把这条“金刚腿”踢出样子来。

观念新,定位准,作风实,环境优,势头好。

目前,濮阳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今年第一季度,濮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前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二,GDP增速全省第九。

风鹏正举,时不我待。

赶超发展,振兴濮阳,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锋,365万濮阳人信心百倍,步履铿锵!

第二篇: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

一切立足于实(洛阳篇)

(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多少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几度辉煌,几经衰落。兴废之间,令人感叹,发人深省。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这场大戏,在中国崛起的舞台上拉开大幕。新阶段,新机遇,新考验,洛阳将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姿态,引吭高歌、跃马扬鞭?

(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洛阳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沧海桑田。但前进之中,我们也时有落后;变化之中,我们也不乏遗憾。

新中国建设初期,凭借“十大厂矿”的优势,洛阳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经济总量稳坐全省头把交椅,上缴国家的利税总额曾超过整个广东省。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不仅被沿海一些“后起之秀”超过,甚至与中部一些城市的差距也逐渐拉大,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出现了大幅滑落,这几年虽有明显回升,也仅在40多位徘徊。

在落后和遗憾之中,在当前的发展方式大转变的讨论中,洛阳人在反思,洛阳人在发问: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洛阳的工业不仅起步早、规模大,而且在诸多领域都曾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但今天,为什么全省一些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500亿甚至超过千亿,洛阳却没有一家?为什么洛阳主要工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30%,国内外市场上鲜见洛阳名牌?

找差距,想办法,就是要有一股闯和冒的劲头,允许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工作中无作为,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为洛阳发展杀出一条新路来。

(五)定位实。

胸怀大局,主动融入,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定位,乃至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洛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文化古都,名闻遐迩;工业大市,举足轻重。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占全省十分之一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洛阳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考验;责任更大,担当更大,不容置疑,无可推托。

立足现有基础、特色、优势和潜力,洛阳决心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大品牌。

一个示范,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让工业更大更强,让城市更美更靓,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洛阳不仅要做大、做强自己,而且要辐射带动周边。

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品牌。改制,激活内生动力;转型,开辟广阔天地;提升,占据竞争高地。变重压为重责,化包袱为财富,生死存亡,责无旁贷;卧薪尝胆,浴火重生。

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品牌。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固其根,弘其魂,发其力,成其效,把洛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天下游人向往之地,建成中原经济区递给世界的最亮丽文化名片。

(六)目标实。

定目标,做规划,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现实条件、尊重群众意愿。洛阳经济大而不强,要壮大,要强身,要增效。洛阳民生需求多元,要富裕,要文化,要环境。“十二五”发展蓝图,在“富民强市”基础上,重在“福民强市”。

化供给,一条龙呈献。大文化,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让巨大的文化资源,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实在在的品牌。

(八)作风实。

力戒浮皮潦草、麻木不仁、敷衍塞责,倡导迎难而上、敢于担当、雷厉风行,说了就做,做就做好。

当前洛阳一些干部身上,“庸、懒、散、软”四症,时有发作。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惰性十足,消极怠工;自由散漫,不讲效率;疲软畏难,不敢硬碰硬。这些作风,是沉疴,要刮骨疗毒;是大敌,要坚决清除。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住人。公开制,领导干部任职承诺、审批服务承诺,全上媒体,接受群众监督。暗访制,真实工作一览无余,实际问题无所遁形。问责制,不管是谁,延误工作,得罪群众,一律依法依纪严查严究。

今年洛阳的“环境创优年”,就是要让干部“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自己不讲别人”,有问题就解决,突出问题突出解决,不推诿,不扯皮,让企业踏实,让服务对象顺心,让群众满意。

(九)效果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口无凭,实绩说话。

发展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企业个头长大了没有,效益提高了没有?文化产业链条拉长了没有,品牌叫响了没有?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了没有,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增强了没有?总之,要看发展是不是更快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是不是更大了。

为民效果要实。经过一段努力,群众收入增加了没有?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了没有?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有效缓解了没有?“十大实事”承诺兑现了没有?总之,要看群众幸福指数是不是真正提高了,环境造成了破坏,焦作曾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13.1%。仅仅十年前,许多外地人提起焦作,还把它当做一座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矿区。发展受到了考验,形势是严峻的。

焦作的工业,多是由煤衍生而来。靠原材料、高耗能产业发展已经困难重重,面临着萎缩与死亡,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对此更有切肤之痛;粮食虽然高产,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仍是面临的重大课题;困难企业多,城镇居民收入不高,是多年来的突出问题;旅游产业链条短、带动力还不够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近年来发展速度持续减缓,质量效益逐步递减„„

焦作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发展较快,具备较好基础。但高标准严要求,应该少做纵向比,多做横向比;不和欠发达地区比,要与先进地区比;不拿自己的优势比别人的劣势,要拿自己的弱项比人家的强项。当前,全省各地都在竞相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焦作发展步伐还是显得有些缓慢,缺乏后劲和活力。照此下去,焦作落后难以避免。

焦作是由矿区演变而来的。如今城里人多了,城区面积大了,但还处处残留着煤城的痕迹。这里缺少文化品位,缺少花草树木,缺少现代元素,公共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打造一座现代宜居的新城还要下大功夫。

因为有发展的压力,不转是不行的;因为有对比的差距,不转也是不行的。正是这种压力和差距,让三百多万焦作人的心情急切而忧虑: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

危机使焦作人开始清醒过来,在深深的思索中认识到,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

(三)2010年1月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焦作调研,进企业、入社区、听汇报,在与焦作干部群众座谈讨论中,着力强调“从一个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变成一个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这是面临的一个很重

利化、机械化,粮食高产全国有名。201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512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工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于是,有了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特色农业的拓展,由高产向高效转变。

对外开放正在由“小”变“大”。焦作的对外开放可圈可点,只有站位全局,借梯上楼,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于是,有了中国铝业、中国化工、中国兵器等行业巨头纷纷入驻,蒙牛乳业、厦工机械、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实力。去年,焦作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6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8.4%,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模式正在由“黑”变“绿”。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煤炭经济由过去占总量的85%,降到目前的2.9%;旅游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全省7个5A级景区,焦作占有2家。于是,有了从矿产资源的开采到自然山水资源的开发,由“黑色印象”开始向“绿色主题”转变。

(六)历史和现实给我们以启示:只有保持清醒与忧患,才会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只有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才会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为着人民的利益,才会有无限的动力;只有认真做事,求实求效,才会有可喜的回报。总之,只有领导方式转变,才会有发展方式的转变,焦作的转型,催生了煤城的嬗变;焦作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行百里者半九十。与中原经济区生机勃勃的形势比,与兄弟市高歌猛进的局面比,焦作又面临新一轮的“大考”。我们仍在思索,我们还在探寻。

焦作旅游颇有名气。但时至今日,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酒肉穿肠过”,还没有达到“佛祖心中留”的境

靠正气实干(平顶山篇)

(一)从春秋时代至今,两千七百余年间,以“雄鹰”为标志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平顶山市。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以“鹰城”为荣。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顶山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平顶山人有着肩负千钧重担、前行任重道远的清醒,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平顶山确立的发展目标是清晰而明确的:要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三地”优势突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支点。

“三化”协调发展,就是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三地”优势突出,就是着力建造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海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这个目标,平顶山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便捷的区位交通等优势条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等诸多矛盾。

发挥这些优势、破解这些矛盾的过程,就是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也即转变领导方式的过程。

(二)转变领导方式,如何转?向哪儿转?就是按照“把风气搞正,把工作做实”的要求,激浊扬清,靠正气实干。

(三)正气是什么?正气是正直之气、正义之气、正派之气。对共产党人来说,正气就是为民的情怀、为民的精神、为民的境界,就是党的旗帜上写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在领导方式上,就是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遵循规律的科学态度,勇于担当的责任自觉,开拓创新的积极作为。

1善于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一些干部不遇事,说起来思想很解放,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没思路、没办法,坐井观天,固步自封。二是不善于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谋划发展,缺乏战略眼光和横向思维,既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看不到发展面临的机遇,更看不到区域竞争的挑战。三是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眼光审视发展优势。一谈到优势就局限于矿产资源优势,一谈到矿产资源优势就局限于煤炭资源优势。实际上,用市场经济眼光审视,文化、土地、劳动力等都是优势。四是不善于把发展成果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尽管一些干部工作很辛苦,但人民群众仍有抱怨,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做到对人民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的统一。说到底,人民群众的满意才是党委、政府最大的满意。

方法上,主要有“四个习惯于”:一是习惯于大而化之,部署和推进工作一般要求多、层层批转多,缺乏用心的谋划和具体的抓手;二是习惯于抱怨客观,想不出干成事的办法,却总有干不成事的理由;三是习惯于照抄照搬,缺乏开拓创新的胆识和本事;四是习惯于行政命令,不注重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作风上,主要有虚、俗、假、贪:“虚”就是浮躁之气,忙于文山会海,开会讲长话、讲空话、讲套话、讲不解决问题的话,发文发长文,发没有质量、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不能坚守宁静、潜心做事;“俗”就是庸俗之风,热衷吃喝拉扯、“好人”主义,不敢触及矛盾,不愿“得罪”人;“假”就是诚信缺失,对待群众缺乏真情与耐心,对待客商不能如约兑现承诺;“贪”就是腐败行为,最典型的是官煤勾结和以权谋私。“9·8”、“6·21”两起矿难,都暴露有领导干部权钱交易、责任缺失的问题。

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还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主动、不够自觉的问题。只有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来思考研究问题,才能有方向之正、思路之正、标准之正、导向之正,才能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3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质量高的文。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勇于担当更需要创新,看谁埋头苦干不叫苦,困难面前不退缩,面对矛盾办法多;看谁能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破解更多的瓶颈制约,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

(九)正气引领看实效。实效就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看实效就是要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党政机关的工作实效,要表现在行政效能的提高、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上;企业的工作实效,要表现在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上;领导干部的工作实效,最终都要表现在科学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上。

考量和使用干部,要以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的同步提升为标准,使加快发展的过程成为创造和提升人民幸福的过程。这既是我们基本的政治立场,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十)鹰城腾飞,呼唤浩然正气,全凭务实重干。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中突出正气实干,坚持“学、比、看”,年年都树新标杆,年年都定新举措,年年都有新成效,才能给平顶山历史谱写崭新的篇章,才能给平顶山500万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5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岂不知,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和群众工作,恰恰是党的执政规律的要求。许昌这些年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改革改制、征地拆迁、信访稳定等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煤矿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的事故时有发生,既干扰了大局,又损害了形象,更伤害了民心。出现这些问题,根子就是基础不牢。

能力素质不高。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城镇化推进等新课题,一些领导干部学习不深、研究不透、能力不强。缺乏对规律的研究、把握,对工作的谋划、梳理要么思路不清、无所适从;要么我行我素、恣意妄为。抓工作就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同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有的兄弟市已经走在了前面,而许昌的一些县市在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却行动迟、推进慢,原因就是对城乡统筹的规律认识不清、谋划不够。

运作办法不多。面对发展难题、要素瓶颈,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运作、不会运作、不善运作,用不好“三具两基一抓手”的方法,找不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市场“不差钱”却找不到“钱路”,文化底蕴深厚而文化旅游产业却不发达,戴着“中国花木之都”的桂冠而鲜切花发展却比重偏低。

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不是集中精力谋发展,而是挖空心思找“门路”、拉“关系”;不是积极主动干工作,而是推推动动、拨拨转转;不是全力以赴抓落实,而是手抓两把泥、脚踩西瓜皮,能抹则抹,能溜则溜。市委要求全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机关干部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可一些干部还是浮在上面多、深入群众少。

所有这些,无一不与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不深、不准、不够密切相关,与求真的要求格格不入。

推动许昌科学发展,就要把求真进行到底。

(四)求真,首先要正确认识规律。

7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

面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许昌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规律,坚持使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的目的上,新在产城融合的内涵上,新在城乡统筹的路径上,在规划建设上突出“带状、组团、中轴、统筹”四大特色。“带状”就是沿路桥带状发展,避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城市病;“组团”就是建设“一中心、五组团”,五个县(市)组团布局、相互呼应、向心发展;“中轴”就是在中心市区和许昌新区之间规划中轴线,“一轴连双城”;“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整体推进,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超前眼光、许昌特色。

政如农工。顺“时”就像农民种庄稼,循时而作,不误农时,才会硕果累累;罔顾时序,逆时而为,庄稼就长不好、没收成。

——“度”就是分寸、尺度、法度。很多事情,过犹不及。把握好度,按规律去做,看似慢,实则快。比如城中村拆迁改造,原来一些地方对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为加快进度搞强制拆迁,不但工作推不动,还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痛定思痛,许昌及时调整思路,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政府作主导、经济“零收益”,妥善解决拆迁户的就业、保障等问题,让群众多得实惠,赢得群众的满意和支持。

形象地讲,把握好“度”好比驾车,不该加速的时候贸然加速,就要出事,欲速则不达。行止合规、张弛有度,才能干成事、不出事。

正是基于对“势”、“时”、“度”的科学把握,许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9抓好基层夯实基础(三门峡篇)

(一)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肩负“打开河南‘西大门’,实现‘启西’通畅”重任,三门峡扬帆竞发之势,恰似黄河之水激流澎湃。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怎样落实?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运作?打造靓丽的河南“西大门”,从哪儿抓起?

一系列重大课题,日益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求转变、谋发展,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而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持续、最需要韧劲的”。

怎样才能把这最难的“两基”抓好、夯实?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三门峡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着眼基层、依靠基层、着力基层、服务基层”。

“四个基层”,道出了三门峡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点出了领导方式转变的关键。三门峡发展的大文章,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

(三)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层,是国家组织中最基本的细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要靠基层来落实。

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起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万丈高楼平地起。抓好基层是尽职尽责,夯实基础是领导水平,如果离开“两基”,奢谈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

(四)回顾三门峡近年来的发展之路,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都与重视基层基础密不可分;出现的种种问题,无不缘于忽视了“两基”。

从经济发展看,虽然三门峡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和人均量在全省比较

1和问题就难以解决。

(六)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新一轮发展的大潮风起云涌。站位全局,三门峡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三个战略定位”。

面对艰巨的任务,我们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四个基层”首先在三门峡提出,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动力,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实一步,真正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

(七)目之所向,才能行动所及。

着眼基层,就要把对基层、对人民负责看得重一些,多琢磨群众需要什么,少揣摩领导喜欢什么。

基层群众盼的是发展、是富裕、是和谐、是幸福,要始终把目光放在富民强基上,大力发展富民经济,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足殷实、快乐充实的生活。

基层干部盼的是理解、是关心、是信任、是支持,作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能急于求成,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不硬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能动不动拿“摘帽子”压人。

凡事按规律办、按实际办、按群众意愿办,有些事即使是为基层着想的好事,但基层群众一时不理解的话,也缓缓再看,更不强办。

(八)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依靠基层,就要把基层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基层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基层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基层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基层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基层评判。

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得进群众批评的话、反映问题的话,鼓励他们说“掏心窝子”的话,甚至容许他们说“捅娄子”的话,了解群

3服务基层要有真内容,继续深化“五个一”做法,即市、县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客商、一个示范村、一个困难户,尽心尽力帮扶基层发展。

服务基层要有真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的氛围、更好的环境,切实提高服务基层的质量和效率。

服务基层要有真感情,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劲,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想头、有干头、有奔头。

(十一)不怕慢,就怕站。

抓基层、打基础,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为什么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抓基层、打基础?主要是因为基层基础是“后台”,不是“前台”;是“潜绩”,不是“显绩”。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究竟是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的问题,“政绩”究竟由谁说了算的问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验得出“政绩”的真假和成色;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得出干部为民执政的情怀和分量。要从制度上由“官评官”向“官民结合评官”转变。通过建章立制,使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以更加廉洁的工作、更加勤勉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业绩。

(十二)“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把领导方式转变牢牢地做在基层、做在坚实的大地上,我们的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就会坚如磐石、砥柱中流。

5轻乡,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建设缺资金,投资缺载体,转型缺条件,新乡的县域经济徘徊不前,多数仍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占新乡国土面积95%、人口总量83%的县域经济不提速,新乡崛起振兴就无从谈起。

问题二:二元体制束缚消费需求,发展方式难转变。资源配置城乡不均,农民转移就业难,资产变现难,持续增收难,新乡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1∶1一度扩大到2.8∶1。幅员辽阔的农村不发展,数量居多的农民收入低,不仅难以拉动内需,还会影响和谐稳定。

问题三:二元体制束缚农业转型,粮食安全难保障。发展观念重工轻农,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粮食增产难增收。

问题四:二元体制束缚发展空间,新乡发展难持续。发展格局城乡分割,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创业就业承载能力滞后于城乡就业需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四)审视新乡的干部队伍,在领导方式上还有诸多不适应: 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一些干部总是习惯用老眼光判断新形势,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跳不出旧思维,打不破旧框框。

政绩观不端正,急功近利。一些干部唯书不务实,唯上不为民,贪一时一事之功,而不是着力民生、着眼长远,把一个地方引导到一条正确的路子上。

方法不科学,拙于运作。一些干部不注重研究问题,不善于把握规律,分不清主要矛盾,找不准突破口,抓不住着力点。

作风不过硬,甘于平庸。一些干部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回

7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发展的增长点。

切入点、结合点、增长点,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七)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关键在发展为民,群众自愿。

农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十几年一轮翻建新房,但传统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难,“有新房无新村”的情况普遍存在。只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打破旧格局,规划新社区,才能把农村的人口和资源集聚起来,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下去。新乡市坚持群众自愿,把农村建设纳入城镇体系,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镇村一体化,引导农民到社区建房,已有369个新社区启动建设,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社区居民由衷称赞:“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八)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关键在规划先行,政府引导。

新乡市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一体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产业,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同时,逐步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

(九)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促进发展的增长点?关键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将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

9我们坚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我们更坚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将指引新乡挺立时代变革的潮头,奏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乡之新,在于常新。

破难解缚求作为(周口篇)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扬帆起航,对我们的一场“大考”随即而至。省委书记卢展工鲜明地提出四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对于周口而言,这四道难题正是我们念兹在兹的重大课题。

(二)从客观上看,周口长期被“多”困扰:人多,占全省1/10,尤其是农民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全省的1/6,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产品多,粮、棉、油占全省总产量的1/

7、1/

3、1/4,比较效益低,群众增收难。周口一直被“少”掣肘:人均耕地少,保护基本农田责任重;自然资源少,1.1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没有一块自然生成的矿石,产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周口多年受“低”束缚: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低,人均财力低,仅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低,统筹城乡发展、富民强市难度大。

从主观上讲,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一些干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目光短、易自满,标准低、惯凑合;思维方式僵化线性,一刀切、来回变,囿于旧、窘于新;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拍脑袋、大呼隆,急功利、好跟风;工作作风虚假浮漂,重形式、轻实效,绕矛盾、怕担责。归根

1动土地规范有序地合理流转,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平台,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周口农民三年发力,专业合作社总量已突破1600家,触角伸至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及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从“单兵作战”到“抱团”闯市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增收致富的本领大增。商水县练集镇朱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办法,发展特色种植,实行规模经营,一亩地的综合收入翻三番。

靠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良种良法,用科技的力量提高农民种地收益的含金量。良种,则优生优育优收益;良法,则省时省力省成本。盯住粮食生产核心区不丢,围绕“十二五”末全市粮食生产165亿斤的目标,从今年起,每年建设20万亩高产稳产田,完成2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在抓好全市38个小麦、28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基础上,在每个县市建设3个以乡镇为单位整建制粮食高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一句话: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

(五)农产品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得天独厚。

既然与“农”字结缘,依农兴工、以工促农,正可以成就美好“姻缘”。

财鑫“吃”玉米,加工增值十多倍;天豫“吃”红薯,土产品做出洋产业,产品远销美日韩;五得利“吃”小麦,产能全省第一。

杀鸡、宰猪、磨面、榨油、纺花、织布,这些在人们心目中上不了台面的行当,已成为周口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靠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把“量”搞上去,把“质”升上来,依托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改变农产品加工产业层次低、产业

3把“看得见的手”用在引导、扶持、服务、创造环境上。让“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主体的发育、培育、资源配置、产业转移中“挥舞”。

美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多年的“土”气中有了“洋”味。32家台资企业纷至沓来,从台北、台中、台南到周口的企业管理人员就达130多名。

“两只手”配合默契,周口千里沃野,任凭市场主体的骏马驰骋。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8%,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占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的90%以上。

放则活,活则变,变则昌,昌则困局解除。

(八)产业集聚了,发展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是为民;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就更有能力为民。

快发展则民利多。2010年,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工人工资性收入约31亿元,县及县以下净增居民储蓄存款118.5亿元。

聚财富可纾民困。财政增收了,就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投入到民生领域。

(九)万丈高楼平地起。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不断破解难题、持续创造的过程。

直面难题,克难攻坚,持之以恒,难题不难。对于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的传统农区来说,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急、不能慢、不能乱、不来回变,避免发展过程中大起大落、走弯路,持续不断地创造积累,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就是要千方百计发挥人口和农业优势,培育好、发展好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十二五”,周口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既要扩总量、高增长,又要转方式、高质量;既有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的加剧,又有民心、民生的新期待。挑战虽多,机遇更

5政收入仅增长0.1%。

与此同时,由于濮阳偏居河南东北一隅,不通国家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既没有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又没有享受黄淮四市的扶持政策„„濮阳上下受“被边缘化”的情绪困扰。

于是,部分干部群众士气低落、悲观彷徨——

自我矮化、怨天尤人,总认为濮阳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我封闭、消极依赖,片面认为上级关心支持帮助不够; 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工作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推诿扯皮、懒散拖拉,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

兄弟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形势大好,而濮阳上下却安于现状、缓慢前行。

(三)省委书记卢展工去年到濮阳调研时指出:“濮阳不要老讲边缘化,濮阳有很多优势。你们是伸进山东的一条‘金刚腿’,要踢出个样子来。濮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前锋。”省长郭庚茂也对濮阳提出了“天当其时,抢抓机遇,奋发而后起”的要求。

书记、省长的点拨,一语道出濮阳症结——

濮阳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折射出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干部作风不优、领导方式转变不到位。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应人心,把握时机,一场变革之风在濮阳大地上掀起——2010年10月份以来,濮阳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一创双优”活动,向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旧习俗宣战。

一次次学习讨论,一次次外出考察,一次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务虚会等,一次次查摆剖析整改,濮阳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终于走出

7——新定位带来新思维。干部不再悲观抱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尤其是“濮阳发展、人人有责”的家园意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努力实现‘二三五’目标”的赶超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等“六超精神”激励干部奋力前行。濮阳人现已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二分,才能赶上或反超。

——新定位带来新思路。事实表明,顾此失彼,一条腿走路,势必难以为继。只有统筹兼顾,走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工业做强。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努力培育以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精密仪器为主导的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产业体系。

把城市做美。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三级联动,通过改造、建设、管理、教育四条途径,重点抓好建成区综合提升,重新擦亮城市名片;启动城市新区建设,三五年后再造一个新濮阳。

把“三农”做活。濮阳提出要跳出“农村只有农业,农业就是种地”狭隘观念的束缚,在确保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上,用政策、机制激活农村经济,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新定位带来新作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坚持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三个带头”,各级干部亲力亲为、靠前指挥蔚然成风。

“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谋划+决策+落实+总结+奖惩

9正劲足的浓厚氛围。今年第一季度,濮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前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二,GDP增速全省第九。

(九)风鹏正举,时不我待。

赶超发展,振兴濮阳,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锋,365万濮阳人信心百倍,步履铿锵!

在“做”上下真功(信阳篇)

(一)人言为信,日升成阳,大别淮水育茶乡。

千百年来,信阳人与茶结缘,因茶而做,日复一日地用心种茶、采茶、做茶,靠勤劳和执著,把毛尖茶做成了最美最靓的城市名片。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变换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念。

(二)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指出,信阳应该加大夏秋茶的采摘力度,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开展红茶加工,而且可以命名为信阳红。

书记一番点题,信阳人像做学问一样认真学习、锐意创新、潜心实干。经过106天的日夜攻坚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信阳红终于横空出世。

(三)信阳红的诞生,是敢做的经典,她打破了人们思想的误区,创造了高纬度生产红茶的纪录。

信阳红的诞生,是会做的结晶,她突破了传统的禁区,改写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

信阳红的诞生,是做好的见证,她冲破了发展的盲区,信阳茶农因

1家司马光对“做”的诠释,无疑为我们怎么去做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

作之不止,作之不变,自然之法,成事之道,君子之风。想做不犹豫,真做不空谈,会做不盲从,做好不懈怠,信阳要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必须在“做”上下真功。

(六)想做,就要认认真真地做。

想做是一种动力,认真是一种态度。孔子倡导“事思敬”,即做事要敬业、要严肃、要认真。信阳红的诞生,就是因为我们想做在前、真做在后的结晶。

想做,就要敢于超越前人。长期以来,信阳偏居一隅,很多人不敢奢望当先进,更没想过争排头兵。如今,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是自甘落后,无所作为,还是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信阳人选择的是在沉默后奋起,在清醒中进取。

以新型工业化打造区域增长极,以新型城镇化构筑战略支撑点,以新型产业化放大改革试验区,我们庄重地立下誓言:立足于做,认准于真,一往无前,永不放弃。

(七)真做,就要踏踏实实地做。

真做是一种品质,踏实是一种作风。说一千遍是个零,做一件是个一。如果说信阳这几年有新发展、大变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五禁止”、“十不准”,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点一滴做出来的。“禁酒令”不是我们的原创,但信阳做的真切,办的较真;经营城市不是我们的发明,但真做实做,八年磨剑,我们有了信阳新区的大气、大美、大模样。

真做,就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妄想、不虚谈、不作秀,咬定目标,坚定前行。在今后五年里,力争再有2至3家企业上市;实施好“华英农业富民”计划,2至3年内再造一个“华英”。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指标赶

3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全市已有4个县、1个市辖区、6个市管管理区、开发区推行了新农保,覆盖农村人口200多万。今年要实现全覆盖,力争让全市人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做好靠环境。我们将继续开展“六城联创”,实施浉河治理,持之以恒地落实“五禁止”、“十不准”、“一周办结制”,把环境做美、做优,扫净庭院迎宾朋。通过彻底地做,坚决地做,营造一个靓丽的信阳、好客的信阳、开放的信阳,充分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让信阳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福地,宜居的天堂。

做好要看标准。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低标准是最大的浪费。鸡公山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我们定位为高端开发,大手笔谋划,高标准运作,围绕港中旅项目打造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围绕上海文广项目打造鸡公山国际影视文化基地,围绕志高集团项目建设中部动漫产业园,把鸡公山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抢占现代旅游市场的制高点。

(十)“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坚守说了就做、做就做好的信念,830万信阳人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以质为本促提升(漯河篇)

(一)贾湖骨笛,远古回声;《说文解字》,许慎“字圣”;古渡沙河,千年帆影。

历史的长河联通着食品之都的前世今生。从九千年前酿酒作坊,到当今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漯河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一直演

5很难触及“质”的灵魂。

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对我们当头一击,让我们痛彻心腑,给我们提出诸多“质”问。

当我们欣然畅谈双汇由原来行将倒闭的小小肉联厂,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的大集团时,有没有意识到产业链体系中暗伏的食品安全危机,是不是做到了严把质量关?“瘦肉精”事件问题出在源头,出在上游,但也与企业内控机制不严有关。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时,有没有把质的提升摆上突出位置,是不是做到了以质为本、以诚为根?质量与诚信密切相关。产业的质量、品牌的形象一旦受损,社会的信任、消费者的信心一旦受挫,重建起来谈何容易!

当我们的一些干部对企业说长道短时,有没有考虑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不是做到了责随职走、履职到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固然有企业的责任,但各级干部的服务质量也不能不受到拷问。

当我们纠结于“社会猪”还是“企业猪”的困扰时,有没有探究体制的弊端、政策的缺陷,是不是做到了监管有力、落实到位?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痛定思痛,剖析根源,“瘦肉精”事件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必然。说到底,是我们发展食品产业在质上认识不够,在质上忧患不够,在质上着力不够。我们做强做优食品产业,关键要在求质上动真劲,在求质上出实招,在求质上见实效,努力以食品名城质的跃升,体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成果。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落实以质为本,就要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大格局,切实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食品产业是优势,食品产业是支撑,食品产业是后劲,食品产业是希望。我们深知,中原经济区要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

7“瘦肉精”事件是危机,也蕴含着机遇。省委省政府通过认真处理这一事件,推动了全省范围内前所未有的排查活动,前所未有的协调监管,前所未有的系统整改,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权益,从这个角度上讲,就是为漯河高质量建设食品名城提供了大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机遇不等人,错过千古恨。面对机遇就要强化“争”的主动性、“抢”的敏锐性、“抓”的实效性。

对于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就要大力支持他们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实现以质保安全、以诚树品牌。

“两个转移”步伐加快是机遇,我们坚持以质取胜抓招商,美国“泰森”、“可口可乐”来了,台湾“旺旺”、“康师傅”来了,中粮、雨润来了,我们还要请更多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食品行业百强企业来漯投资发展。

(七)以质为本,要求创新。

食品产业绝不是把“活的给宰了、把生的做熟了”那么简单。创新才能破中有立,创新才能提升质量,创新才能增加效益。

发展模式要创新,靠大联大、战略重组,培育一批跨国跨区域发展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增强食品名城支撑力。

科技研发要创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推出更多的“漯河创造”,让漯河食品引领时尚消费,激发食品名城新活力。

管理手段要创新,以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确保食品安全,增强食品名城保障力。

(八)以质为本,要转作风。

质量是关键,不仅体现在食品安全上,而且体现在各项工作中。抓住了质量,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否则工作做得再多、发展速度再快,都不会有什么用,也很难体现好的工作作风。作为各级干部,如果作风不优化、工作质量不提升,领导方式就很难转变,发展方式就更谈不上

第三篇: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新十八谈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新十八谈 ·用人篇之一

以求实之魂 树用人新风

祖岩

(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事业兴衰。

(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用人之要,重在导向。用好一个人,树起的是一面旗帜,能激励一大批;用错一个人,寒的是广大干部的心,会挫伤一大片。

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壮丽画卷已经铺开之际,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讨论形成热潮之时,强力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树好导向用好人。

怎么看人,如何选人,用什么人?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回答的课题,也是一道不能回避的难题。

省委给出了答案。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要做到“五重五不简单”——

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

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

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

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

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

(三)“用人从古难”,这是一千多年前欧阳修的感叹。用人难,难在识人、难在察人——

有的地方不能全面理解注重群众公认的要求,简单地重“票”、唯“票”,甚至把“票”当成绕开矛盾、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导致拉票、跑票等不正之风比较突出,造成民意失真、“公认”不公;

有的地方片面理解“四化”方针,把知识化等同于唯文凭、把年轻化目标绝对化,确定干部选任条件死抠年龄、文凭,使一些年龄稍大、文凭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失去机会;

有的地方把政绩简单地等同于“GDP”,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暴露出“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问题;

有的地方仅仅以考试定取舍,过分倚重“分数”,导致“考试专业户”和“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地方不能辩证地处理干部资历和能力的关系,简单地以任职年限取人,使一些“庸”、“懒”的干部“按时”晋升,而一部分素质好、有能力的干部却要苦熬年头、等待机会……

(四)“五重五不简单”的提出为破解选人用人难题、匡正用人风气开出了一剂“良方”,鲜明体现了党的干部路线和党的用人标准、用人导向,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五重五不简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重”是需要把握的重点,需要遵循的原则,需要坚持的方向,体现的是用人的总体思路,体现的是持续,体现的是求实。“不简单”立足于统筹兼顾、公平公道,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目的是避免片面、狭隘、机械和失衡。“不简单”是“重”的灵魂在实践中的体现,是求实思想的延伸,二者具有目的的合一性。

当把选人用人之“重”与“不简单”密切联系、有机结合起来时,碰撞的是思想的火花,彰显的是辩证的智慧,揭示的是规律性的认识,反映的是求实求效的态度,弘扬的是高度负责的精神,明晰的是操作的方法,调动的是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

“票数”不能说不重要。正常情况下,它反映了群众公认度,这是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干部表现行不行,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能用不能用,要看大多数群众赞成不赞成。一个干部,如果得不到群众的公认,不被大多数人推荐,无论说成多么“优秀”也不能提拔。但是,“票数”就等同于公认吗?唯票取人,“拉、跑、争、要”就难以避免,而放任不管,就可能使那些八面玲珑、不讲是非、敷衍塞责的“老好人”得高票,而平时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坚持原则的干部反倒有失落。

必须坚决改变以往唯票取人的无奈,坚持看票不唯票,把党管干部作为最根本的原则,推荐情况要综合分析,实情民意要准确把握,多渠道、多方面了解干部,注重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真正让不争不跑的干部脱颖而出、展示作为,让投机钻营者途尽路短、没有市场。

(六)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

坚持干部“四化”方针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推动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干部应以德立身,选人当以德为先。有德无才就容易生“报废品”,有才无德就可能出“危险品”。因此,我们必须让德成为“硬杠杠”,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在抉择面前,敢为事业负责、敢为人民负责;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与风险面前,敢抓敢管、敢于担当。衡量一个干部的德,就要看他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能不能把住方向,敢不敢于负责,能不能够尽力。尤其要看重那些为工作没落实而寝食不安的干部,为矛盾没解决而深怀忧患的干部,急难险重之时无所畏惧、冲在前面的干部。

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要坚持用人所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以辩证的思维评价干部,看本质、看主流、看大节,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既要讲年龄而又不唯年龄,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与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统一起来;既要讲文凭而又不唯文凭,真正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使用起来。要正确看待个性气质特点突出的干部,对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要多信任和鼓励,善于理解包容,敢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创造业绩。

(七)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

当干部,就要干出政绩。但政绩不等于数字,更不能完全凭“GDP”来衡量。评价一个干部是否干出政绩,重要的是看他做什么、做得怎么样。

开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局面,关键要引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既重经济建设又重社会民生,既重发展速度又重发展质量,既重发展现状“显绩”又重发展后劲“潜绩”,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来考核干部。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评价政绩优劣要让事实说话,要让群众评判。要把那些虽不显眼但却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之举作为选用时的“加分项目”。要把“重持续”作为评价政绩优劣的重要标准,力戒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考察政绩,让真实的政绩成为称量干部的准确砝码。

(八)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

公开选拔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现象,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但是一纸答卷,写得下“古今政绩如悬鉴”的认知,却难以毕现“时为苍生咨惠鲜”的实干。

要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突出岗位特点,注重实际能力,坚持考试的科学合理导向。考试成绩是重要依据,同时还要看经历、看贡献、看平时表现,对干部综合分析评价。要畅通和拓宽干部选任的渠道,把干部的工作实绩、群众评价、廉洁自律作为“硬分数”,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

(九)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

一般来讲,经历多有利于干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但过分强调资历,容易产生“熬官”、“等官”的现象。

在选人用人中,要把岗位和事业需要放在第一位,既要注重干部的工作经历、任职时间,又要注重干部在各个时期、各个岗位的履职情况和德才表现,把“资历”和“能力”结合起来考察,把“时间”和“实践”综合起来分析。重资历要重在关键处,对确实缺少经历的,要让他“蹾一蹾”,防止频繁调动的“浮躁”;重资历要摆脱唯资历的束缚,对特别优秀的,要不拘一格。

(十)“五重五不简单”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力求构建选用标准更加客观、选用方式更加科学、选用程序更加严密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革除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真正把导向树好,把风气搞正,把干部选准,把工作做实。

“五重五不简单”是我省干部工作经验的传承与提升。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升,创造了在科学发展实践中了解、识别、任用干部的一系列新鲜经验。“五重五不简单”科学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对干部选任工作进行了改革深化、创新提升,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干劲和活力。

“五重五不简单”是破解识人难、察人难的积极探索。以防止选人用人中的片面化、简单化为着力点,把“重”的政策性、“不简单”的灵活性与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结合起来,为组织部门选好人、用好人开辟了实践途径,提供了运作方法,更为匡正风气配备了“重型武器”。

“五重五不简单”把充分发扬干部工作民主与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组织部门职能作用较好地结合起来,是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党的用人理念在河南的生动诠释。

(十一)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关键在于狠抓落实。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立足全局,切实增强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发展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这是最要紧的。要把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选贤任能作为当务之急。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把握用人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真正把能够忠诚履职对人民负责的干部、能够带领群众推动工作的干部、能够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持续改进方法、创新机制。在实践中拓展和深化试点,探索完善干部任用提名、常委会集体酝酿干部、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等办法和措施,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注重求实求效。要拿出勇气、亮出胆识,着力解决主要矛盾、突出问题,坚持从严治“吏”,以高压态势严惩用人不正之风,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十二)落实“五重五不简单”,党委组织部门肩负重任。

选好干部用好人,这是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站位全局、把握原则、勇于创新、严格要求、忠诚履职、严谨规范,始终坚持对党和人民、对干部高度负责,坚持公道正派,不徇私情。要自觉转变思想观念和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勇于探索、敢于担当,切实承担起匡正用人风气的政治责任。

(十三)新理念、新方法带来新实践、新变化,必须持续发展、丰富完善。

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及“五重五不简单”的要求,省委探索建立了集体酝酿干部制度,每次干部调整前都增加组织部集体酝酿和常委会集体酝酿环节,认真分析、甄别干部;改进了干部考核评价和任职考察工作,省委组织部专门制定了《省辖市拟提拔人选科学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注重完善干部交流任职,强调适时适度,注意保持地区和部门领导班子的动态稳定和工作连续性。省委组织部在全省50个单位深入开展了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建立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试点工作,成效正在显现。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五重五不简单”在全省已经形成共识,赢得普遍好评,取到了积极成果。在2010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我省选人用人等四项主要指标满意度均居全国前列。许多基层干部评价今年县乡党委换届是“多年来风气最好的一次换届”。

正确的选人导向、公正的用人新风,正在激发着全省各级干部的创造热情。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新举措正在展开,各地、各部门主动转变、合力攻坚的局面正在形成。这是河南的新气象、新希望……

(十四)历史永不停步,征程正在持续。“十二五”刚刚开局,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已启,让“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新风吹遍中原大地、拂动亿万人心,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河南的未来一定前程似锦。

第四篇:学习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心得体会

学习《新十八谈》心得体会

为了贯彻落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河南日报在头版开辟了“十八谈”专栏。这个专栏的特点是一谈、一评。谈,是一市一谈;评,是以何平名义对每谈配发评论。可以说,谈出了转变领导方式的志向,评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导向,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产生了推进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环境和态势。就个人学习体会看,先学评、再学谈,有引人入胜之感;先学谈、再学评,有深化提升认识的作用。无论哪篇学在前,反复读之都大有收益。十八评,站位全局,着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紧密联系实际,求理、求真、求实、求效,导向正确,文风清新,是写好短评的范文,为“谈”增加了魅力,为“转”增加了活力。

十八谈,是河南各省辖市学习科学发展观,谋划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成果展示;是学习卢展工书记《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文的收获和体会;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一次生动实践。十八谈,每谈的关键词虽然是一个字,但每市的每个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既展示了各市的特点,又与全省大局密切关联。融合起来,十八个字就是一篇大文章,内涵丰富,体现的是观念转变,弘扬的是创新精神,彰显的是发展优势,剖析的是现实问题,谋定的是发展战略,强调的是真抓实干,谈的是大道理,出的是大智慧,聚的是大动

力,促的是大发展。因此,每市都学十八谈,就会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个字又是一个整体,只要深入学、认真思、着力用,对自己都是启示、借鉴、丰富、完善,都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既要在一个字上下工夫,又要在十八个字上吸取营养,实现十八谈的资源共享,使之真正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源动力”。

学习十八谈,受益匪浅。在学习思考时感到,不仅要谈得好、写得好,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得好、落实好。我们的着眼点不只是写文章,更重要的是转变领导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把谋定的思路变为实践,把制定的目标任务变为现实。谈,只是起步;做,才是关键;效,是最终目的。因此,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奋力而为,大有作为,使十八谈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次有益探索,成为学习理论、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谋定思路的一次广泛交流,成为共为共做、真抓实干、求实求效的大动员、大促进。

第五篇:“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导向篇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导向篇

提振精神书华章

豫 轩

(一)人无精神不振,国无精神不兴。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事业,召唤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快崛起、推动振兴的实际行动,铸就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二)精神是文化的生命,民族的灵魂,人性的根本,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活力所在。有了精神,人才能真正摆脱浑浑噩噩,避免碌碌无为,才能在历史长河永无宁息的推移交替中超越浮浮沉沉的命运,创造骄人的业绩,实现美好的愿景。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富民之路、强省之道,事关河南未来的发展,事关亿万人民的福祉,迫切需要调动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共襄大业。准确站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三)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理论的武装、舆论的引导、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支撑、氛围的营造。一句话,离不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时针指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惊涛拍岸,中国面临经济社会双转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多重考验。

观思潮,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范围内思想领域交流交融交锋势头更加强劲,思想理论领域更加活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

析矛盾,当前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着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社会矛盾尤其是“两难”问题呈现复杂性,统一思想意志的任务具有艰巨性,促进和谐稳定的工作具有长期性。

看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便捷,占领宣传主阵地、掌握引导主动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六)当前,我们面临着“四大危险”,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居于首位。

有的人缺乏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弱化,情绪上萎靡不振,工作上不求作为,习惯于四平八稳,满足于维持现状,工作打不开局面,事业创不出新路;

有的人能力不足、本领不强,不善于谋划、不注重运作,抓不住发展机遇,理不清发展思路,提不出发展举措,贻误战机,影响全局;

有的人理想信念不牢,对过去的成就视而不见,对当前的状况牢骚满腹,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消极情绪大,彷徨观望多;

有的人价值取向扭曲,目迷五色,道德沦丧,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

还有一些人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一事当前,为己盘算,把职位当筹码,把权力当资本,大搞权钱交易,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

(七)从实际工作看,一些地方和单位理论宣传教育创新不够、形式不活,一味照搬照抄、空洞说教,局限于“我说你听”,难以引起共鸣,收不到应有效果;

面对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准备,不能自如地应对,掌控能力有限,造成工作被动;

一些精神文化产品偏离生活主流,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比较突出;

有的地方和单位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片面理解,简单应付,只图外在形式,忽视思想内涵,重“表”不重“里”,见物不见人,起不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八)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使主流价值观真正入情入理,入脑入心,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人民群众拥有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心灵;

不同群体需要畅通更多的意愿表达渠道,有效保障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经济转型要求注入更多的先进文化因子,以人为本,诚实守信,提高发展层次,享受发展成果;

社会管理亟待完善更多利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化解矛盾,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氛围。

(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我省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扎实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显增强。坚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心环节,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树立宣传了李文祥、谢延信、洪战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起到了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积极破解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以文交友、以文招商,中原文化的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个蒸蒸日上、正在崛起的新河南展现在国人世人面前。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 “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硕果累累,文化产业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十)汇聚天地之中群贤毕至共谋中原崛起国之方略,仰俯天地之大亿众一心合力华夏祖地理应先行。

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思路、大战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动作为、加强运作,组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举办“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层论坛”,国内一批顶级专家学者为中原经济区建言献策,起到了重要参谋作用。

组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跟踪报道、深入解读,形成了全省共识,扩大了群众基础,产生了全国影响,为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等,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全媒体联动宣传,形成规模,造出声势,被誉为“一次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有益尝试”。

中原经济区从战略构想到“国之方略”,不到一年时间,速度之快、影响令人称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重要地位。

(十一)提升精神力量需要科学理论来武装。

思想是个总开关。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励人民,用“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形成推动河南改革发展的强大洪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成效。要充分挖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要着眼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实践,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充分发挥社科理论队伍“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十二)提升精神力量需要正确舆论来引导。

要把新闻宣传放到中原崛起的全局中来认识、来谋划,大力宣传河南的发展思路和优势条件,宣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实践,形成好的宣传导向,凝聚全省人民的共识合力,使新闻媒体成为第一信息源、第一监督源、第一疏导源、第一给力源、第一形象源。着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具体利益、现实利益,把民生更好地体现在宣传报道之中。要以提高网上舆论掌控能力为重点,积极拓展媒体发展空间,强化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三)提升精神力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

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弘扬河南人民大局、大义、大仁、大气的优良传统,树立河南人民“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良好形象。要注重发现群众身边的英雄,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平民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要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实践者。

(十四)提升精神力量需要先进文化来引领。

文化是根,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文化是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文化是力,是推动力、凝聚力、提升力;文化是效,是效益、效应、效果。建设中原经济区呼唤文化的蓬勃发展,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丰厚的历史文化是河南发展最重要的优势之一。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深、厚、重、实”的特点,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载体,打响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让河南真正成为炎黄子孙的寻根圣地、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十五)越是信息爆炸,众说纷纭,越需要价值引领,守望理想;越是渠道多样,鱼龙混杂,越需要慧眼识真,筑牢堤岗;越是风云变幻,困惑迷茫,越需要坚定方向,科学导航。

面对过去,我们越来越看重的是精神的弘扬;面对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受的是精神的坚强;面对未来,我们越来越相信的是精神的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利用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努力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立足河南省情,时刻关注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突破、新气象、新跨越,永远与伟大时代同行。

面向未来,我们将会努力构建导向正确、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实力,充分利用好中原的文化优势,使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十六)只有凝聚精气神,才能推动大发展。

眺望明日之中原大地,精神之花必将绽放出新的光芒,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必将显现出无限光明的未来。

下载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八谈-濮阳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焦作篇

    转无止境何平无论领导方式转变,还是经济模式转型,着眼点在“转”,着力点在“转”,着重点也在“转”。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资源枯竭的倒逼,环境恶化的难题,是无可奈何、一筹......

    河南日报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十八谈之

    河南日报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十八谈之《清风浩然正气根》 河南日报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十八谈之《清风浩然正气根》 中原经济区新闻网7月25日消息:反腐倡廉是全党全社会的......

    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许昌篇(共五则范文)

    成事唯真 何平许岩谈“真”,说出了真情实意,讲出了真抓实干,道出了真知灼见。 真与情相伴。要想真,必须有情,有情才有真。做群众工作,必须带着真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出......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心 得 体 会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全省现在18个省辖市,158县。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17位;总人口9768万,占全国7.5%。中原经济区是......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作风不转 怎能营造干事儿氛围领导干部好当不好当? 讲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两件事做好就行:一个是要把风气搞正,一个是要把工作做实。这就需要转......

    科学定位谋发展(十八谈濮阳篇)

    科学定位谋发展 濮兴 (一)定位是发展之纲、成事之基、领导之要。定位引领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发展模式和发展未来。定位不当,满盘皆输;定位准确,事半功倍。 (二)濮阳,这个因中原......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董新岩:“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编者按】4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伊川、栾川、嵩县调研时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举措已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