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九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九
四个带动 是工作的“金钥匙”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车头,不仅仅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提供动力。我们干工作也是这样,有具体的措施来带动,就能动力十足直达目标。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河南提出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实施“四个带动”的重要举措。“四个带动”,就是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
带动,“带”就是带领引导,“动”就是拉动推动。“四个带动”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项目、品牌、创新、服务作为带动力,作为推动力。
“四个带动”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项目带动是抓手,任何工作都可以分解成项目,并最终落实到项目;品牌带动是提升,要敢于、善于把项目品牌化;创新带动是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早晚会丧失动力;服务带动是保障,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服务、创造环境。“四个带动”对于我们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四个带动”是落实“关键在做”的着力点。建设中原经济区,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没有“抓手”,没有着力点,工作就无法开展,目标就无法实现。而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都是具体的抓手,都是有效的举措。“四个带动”是破解难题的突破口。建设中原经济区既面临着外部挑战,又面临着自身难题。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个问题摆在眼前。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破解四道难题,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就是突破口,就是切入点,就是金钥匙。
“四个带动”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发展需要动力,发展需要推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方向和目标已经设定,助推力从哪里来?就从“四个带动”中来。立足于“四个带动”,我们就能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四个带动”是实践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四个要领的重要举措,是做好科学发展、转变方式、遵循规律、基层基础的工作思路,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有效路径。
第二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董新岩:“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编者按】4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伊川、栾川、嵩县调研时强调,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举措已经明确,关键就是要做。“关键在做”,这个理念也是卢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反复强调的。怎么理解“关键在做”?为何强调“关键在做”?如何落实“关键在做”?从今天起,东方今报推出大型系列言论《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在行动·“关键在做”三十六谈》。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一)
“关键在做”,是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以来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并不复杂,但是,要做到从政治高度来认识这句话、从政治高度去落实这句话也不是简单的一件事。
关键在“做”,并不否定“想”和“说”的重要性。但是,离开了“做”,“想”和“说”终究会变成“空想”和“白说”。正如卢书记所说,“只有做才能有成效,只有做才能出成果,只有做,我们的规划、我们的承诺才能真正兑现,只有做,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成效。有好的设想、有好的规划、有好的要求、有好的思路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做。”
关键在做,这不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阐述,更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判断。关键在做,既是本职工作的需求,更是人生价值的需求。
具体到中原经济区建设本身,可以说,我们有“所想”、有“所说”——这些“所想”和“所说”就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在河南“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剩下的就是“做”了,做还是不做,做得好不好,人民看在眼里,历史看在眼里。
“做”的背后,是对人民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有些部门、有些干部习惯了重“说”轻“做”,甚至以“说”代“做”、“说”而不“做”,如果以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去搞中原经济区建设,注定会空手而归。嵩县县委、县政府为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对饭坡村王家岭、郭洼、和尚元、杨家岭4个村民组实施异地搬迁,村民们这样形容搬迁后的幸福:“吃水不用下山挑了,上学不用给孩子送饭了,不出村就能看上病,进城就业也方便了,年轻小伙找媳妇也好找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只能靠“做”出来,不能靠“说”出来。
关键在做,中原经济区建设最终是要靠做出来的,靠各级党委、政府做,靠广大基层组织做,靠广大干部群众做,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起,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方向已经明了,规划已经清晰,中原经济区等不来靠不来,关键在做。董新岩
第三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七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二十七
抓基层打基础 重心要向下移
一棵大树为何能枝繁叶茂、雄伟参天?因为它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深埋在大地之下的根须远比地面之上的树冠大得多。
中原经济区是一棵参天大树,基层基础就是大树的根须。
对领导干部来说,任何一项决策的落实、任何一个项目的推行,都必须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基层,在基层工作中寻找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坚持心往基层想、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在探索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建设新型社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这就是着力基层、探索创新的结果。
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在广大基层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既发挥了基层地区资源优势,又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就是着力基层、科学筹划的结果。
对河南这样一个城镇化率不高、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来说,在改革发展中,以基层基础为着力点,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很多问题的本质,在源头上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着力基层对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但如何才能做到着力基层,着力基层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着力基层,就必须提高基层正确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提高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注重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近年来,河南从机关选派一批“精兵强将”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些干部尽职尽责、工作很有成效。卢展工书记指出,这项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思路的拓展”、是“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实践”。正是通过诸多类似举措,我们才抓住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真正做到了着力基层。
“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时刻认识到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怎样更好地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使中央和省里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求实求效。
第四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三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三十三
四个带动 服务带动是保障
消费者购买商品,往往会讲究“三分产品七分服务”,无微不至的服务,能够带动产品的销售;
企业家想要投资,首先会考察投资环境,“保姆式”的服务,能够带动“大招商、招大商”的进程;
老百姓评价政府,关键看干部作风,“以人为本”的服务,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服务是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服务就是形象、服务就是环境、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带动能否落实,关系着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和为民惠民思维的贯彻落实。
我们讲的“关键在做”,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在做,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在做。领导干部要做的就是服务,比如怎样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发展的环境、法治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正气向上的环境、充满活力的环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习惯大包大揽,追求“全能政府”、“万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包打天下”的做法,既没有效率,也行不通。“坐地招商”、“一站式办公”、“零收费制度”为什么备受欢迎且成效显著?这就是政府转变职能、服务带动的结果。
服务带动,就是要转变领导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为民惠民,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优化审批服务、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效能监督,把服务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
我们常讲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以优化政务环境、规范行政行为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着力推进政府职能和作风的进一步转变。眼下,省政府出台的 “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的“两转两提”政策,将会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服务中带动发展。
服务带动能否落实,关键是要弄清楚一个概念:我们到底要对谁负责?要对人民负责,真正把为民作为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所有的事情都想着老百姓,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成效,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活力,我们的发展才会有保障。
第五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关键在做”三十六谈之十八
作风不转 怎能营造干事儿氛围
领导干部好当不好当?
讲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两件事做好就行:一个是要把风气搞正,一个是要把工作做实。这就需要转变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好,自然得到下属拥护,形成努力干事儿的氛围;领导作风好,自然得到百姓信任,形成拥护干事儿的氛围;领导作风好,自然深得企业认可,形成放心干事儿的氛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和企业家合影时站后排当“靠山”,淡化“官”念已成为一种官场共识;挤公交体验乘车难,换位思考已成为一种执政理念;7个会只开3小时,务实求效已成为一种工作新风。
正人必先正己,搞正作风需要每一个领导率先垂范。
转变领导作风,就要端正思想作风,强化公仆意识,强化为民负责的思想。领导作风是领导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等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转变领导作风,就要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上解决问题,确立科学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
转变领导作风,就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抓实干,求实创新,切忌空谈,切忌浮躁。现在不少领导喜欢跑上头,不喜欢跑基层,不喜欢到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去,自然无法创造出踏实干事儿的氛围。转变领导作风,就要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现领导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保障。当前应重点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廉洁从政制度等制度建设,以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作风转变到位,才能树立起勇于对人民负责、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才能树立起以实干赢得人心、以正气凝聚人心的形象;才能树立起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的形象;才能树立起能够推动工作、人民群众愿意跟着你推动工作的形象;才能树立起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诚实守信的形象;才能树立起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以身作则的形象。
中原经济区建设恰逢难得的历史机遇,正需要良好的干事氛围。有了好的作风,有了好的形象,才会凝聚合力,谋划大业。“风正才能气顺,气顺才能人和,人和才能兴业。”领导作风“转”好了,才能“转”出气顺,“转”出人和,“转”出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