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苏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6日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 长 阎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加快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着力强化服务、提高效能、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坚持不懈稳增长、抓转型、惠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注重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增长20.9%。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8亿元,增长21.9%。服务业投资增长23.5%,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0.5%,220项重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978亿元。建设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8亿元,增长18.8%。金阊区彩香一村南社区和常熟市星海社区被列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旅游业对接上海世博会成果显著,接待境内外游客73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20亿元,分别增长20%和21%。我市成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同里、虎丘、留园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对外贸易快速回升,实现进出口总额2741亿美元,增长36.1%,其中出口1531亿美元,增长34.2%。我市被批准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昆山市模具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太仓港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顺利建成,开通2条远洋航线,区港联动、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运作良好,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56.1%和46.1%。
(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提升产业层次,经济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9%。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光电产业园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打造知名品牌,放大品牌效应,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件,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注重培育地标型企业,百强工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1.3%。实施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出台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政策,新增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9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3.9%和19.1%,苏州成为全国首个人民币贷款余额超万亿的地级市。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粮食喜获丰收,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3.3千公顷,建成18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熟农业科技园区进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列,吴江、太仓市被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市)。新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3个。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核,启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审计,建成一批节能重点技改项目,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5台(套),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88家,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全面实现。苏州市区和常熟、太仓市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我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加强产学研合作,在纳米技术、融合通信、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和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平江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173个,82%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吴中科技园、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新区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吴江市建成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优化升级姑苏人才计划,突出打造“1010”工程,精心组织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参会层次、招才规模、签约项目均创新高。苏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到30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进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位。我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通过验收,并成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单位。
(三)注重改革开放共同推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激发体制活力。重组国资公司,组建苏州文化旅游集团,成立苏州银行,完成东吴证券公司股份制改造。推动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设立台资银行苏州分行和外资银行县域支行,交通银行在我市建立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基地并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总规模600亿元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获准设立,我市股权投资备案企业、注册资本和托管资本均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业16家,募集资金120亿元。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实施第四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许可事项32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市区公交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实现国有主导。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由年初的4359亿元增加到5775亿元。江苏沙钢集团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前移29位。
坚持互利共赢,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开放水平。大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和创新型、总部型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5.3亿美元。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实现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增长47.2%;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7亿美元,增长29.7%。全市形成软件开发、动漫创意、研发设计、生物医药、金融数据处理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集群。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23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13.1亿美元,分别增长64.2%和50.1%。开发区“二次创业”喜结硕果,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首个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示范区,昆山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吴江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综合保税区和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投入运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成功召开,苏州友好代表团出访新加坡取得积极成效。成功举办国际友城交往30周年活动,新增友好交流城市14个,苏州再次获得全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在全国地级市中首个成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对台工作全面深化,圆满完成“江苏台湾周”在苏州的各项活动,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四川地震灾区对口援建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对口援疆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南北挂钩合作,参与江苏沿海开发,苏州宿迁工业园、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四)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坚持先行先试,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制定出台农村土地使用、生态补偿、城乡教育一体化和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等一系列政策,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83%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加快农民身份转变,累计30多万户、近100万农民实现居住地向城镇转移。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提高到92%。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均集体收入达到448万元,增长15.1%。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新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2家,累计达到50家,公司总数与注册资本均居全省第一,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业务积极拓展。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确定了20.7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昆山市张浦镇、吴江市盛泽镇被列为国家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太仓市“粮食银行”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市和相城区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市(区)。疏浚农村河道,加高加固圩堤,推行垃圾储运一体化管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着力增强城市功能,城市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一批重点区域、重大工程规划相继制定,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继续完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苏州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加快建设。苏州火车站北站房和综合客运枢纽汽车站投入使用,公交换乘中心综合楼和苏州汽车北站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锡张高速公路苏州段建设和338省道鹿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阳段、227省道吴江段等高等级公路改建全面完成。轨道交通1号线主体结构全线贯通,2号线进展顺利。北环快速路延伸段顺利竣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苏州城市候机楼正式启用。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抓紧实施。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的形态与功能不断优化。横山自来水厂迁建和苏州高新区第二自来水厂扩建任务顺利完成。新竣工人防工程57万平方米,我市获得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三连冠”。500千伏玉山、锦丰输变电工程如期建成,投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697公里。加快建设“数字城市”,3G网络和无线宽带覆盖范围明显扩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完工启用,地震监测网络逐步完善。着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市区道路景观照明提升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年度任务全面完成,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三轮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机动轮椅车、人力客运三轮车、“黑车”等专项整治和城区杂船清理、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落实环保措施,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实施东太湖、阳澄湖和金墅港水源地综合整治,严格防治蓝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昆承湖生态修复、走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加快实施。福星、娄江、城东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任务圆满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太湖、阳澄湖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他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整治工业废气和餐饮业油烟污染、道路和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超标排放,加快淘汰“黄标车”。认真实施污染物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完成省下达的削减指标。石湖景区开发建设、三角咀生态公园三期、环古城风貌保护三期、沿湖沿江生态林带营造、村庄绿化等工程有力推进,市区新增绿地600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242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7%。我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沪宁铁路绿色廊道苏州段建设获得全省唯一的特等奖。昆山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苏州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吴中、相城区通过考核验收。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暨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吴江市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
(五)注重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颁布《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配臵公共教育资源,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启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办学行为更为规范,素质教育成效显著。重视学前教育,新增幼儿园25所,全市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74%。普通高中办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整体提升。昆山市被列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和评弹学校新校顺利建成,我市公共图书馆全部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公益性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市、县级市(区)、镇、村全覆盖。净增数字电视用户2.4万户,总数达到208万户。滑稽戏《顾家姆妈》、评弹《雷雨》分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吴中区东山镇、张家港市凤凰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金阊区山塘街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功承办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47届世界大会、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评暨制作人年会、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苏州展厅获得国际展览局银质奖章。第二轮《苏州市志》纲目通过省级评审。张家港、太仓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苏州年鉴》获得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评比综合特等奖和3个单项特等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94.6%的镇建成省级以上卫生镇。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积极推进,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继续开展,母婴阳光工程覆盖面逐步扩大。市120院前急救调度指挥中心投入运行,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和市肿瘤诊疗中心建成使用,吴中人民医院、苏州高新区明基医院抓紧建设。吴江市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开展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体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张家港市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市)。在广州亚运会上苏州籍运动员夺得8枚金牌,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我市获得金牌总数第二的好成绩,世界杯花样游泳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等赛事成功举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我市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城乡计划生育老年奖扶制度全面建立。妇女儿童事业保持率先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完善文明城市长效管理,积极创建示范城区,举办“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等教育实践活动,创办了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化工作载体。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测评中我市排名进一步前移,张家港市蝉联县级市第一。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启动实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宗教事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族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推进法治苏州建设,各县级市全部被命名为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昆山、太仓、常熟市成为全国先进。“五五”普法通过国家终期检查,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建成使用。重视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指导完成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双拥工作成效明显。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进行排查整治,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依法妥善处理虎丘区通安等地群体性事件,在全面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利益诉求协调机制等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落实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积极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成立市应急办公室,建成市级应急管理平台,各级应急队伍全面建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有效避免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六)注重富民措施落实到位,民生质量继续提高。富民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在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得益受惠。增加民生事业投入,全市各级财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分别增长11%和11.5%。新增就业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98%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95%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57.9万人。降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贴息贷款门槛,发挥创业引导资金作用,推动自主创业。加快全民保障步伐,我市成为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在98.6%以上,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99%。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6%,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99.9%。企业退休人员每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27.3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人均筹资416元,覆盖率达到98.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420元和340元,昆山市、吴江市和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实现低保城乡并轨,上世纪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补助标准由每月540元提高到660元。加强社会救助,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14.1亿元,帮扶困难群众18.6万人次。城乡特困人群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红十字救助、慈善募捐等活动积极开展。发展养老事业,新增养老床位5200张,吴江、太仓、张家港市和金阊区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9个,苏州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通过验收,张家港、昆山、吴江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全市组织供应经济适用住房6638套、廉租住房1285套、公共租赁住房20563套(间)。市区完成135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75条街巷和60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任务,实行天然气臵换2万余户,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0.7万平方米,城中村(无地队)改造加快实施,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全市新增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40.3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96.1亿元。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9条、新购国III排放标准的公交车639辆。农村增加客运班线39条、汽车客运站12座。深化放心消费长效管理,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消费环境得到改善。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要民生商品“晒价格、比价格、稳价格”活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4%。
与此同时,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以创先争优为主题,扎实开展“学昆山、优服务、讲效能、树品牌”和“问题解决月”活动,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继续提高。出台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4件,颁布政府规章2件。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积极开展行政指导。抓好集中行使行政复议权试点工作,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我市获得省政府考核优秀等次。深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严肃查办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串案。加强公务经费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公车审批、出国(境)审批信息化平台,公车购臵及运行、因公出国(境)费用支出继续下降。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市政府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关于尽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办法的议案,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9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99%;办复政协提案40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关心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政府工作仍有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长期积累性矛盾突出;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显现;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利益调整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容忽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迫;政府对一些潜在矛盾缺乏足够的敏锐性、预见性,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和简要说明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纲要(草案)》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认清发展阶段、科学谋划未来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民主、广集众智、凝聚共识的过程。《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议,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过去的五年非同寻常。我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富民强市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克难而进,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现代农业格局基本形成。二是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保持领先优势。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再创新业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3%,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2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349项、中方协议投资额12.1亿美元。各类开发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人才层次、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对内开放成效凸显。三是建设投资规模空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并加快向农村扩展。“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逐步提高。四是富民优先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城镇新增就业7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5%,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扩大5.7平方米和3.7平方米。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保持全国领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更广覆盖。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苏州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得到弘扬,全国文明城市成为苏州又一张闪亮的名片。总而言之,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综观大势,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将给我们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大有可为。苏州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均呈现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我们要更加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新变化,更加遵循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更加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时代前进的新趋势,奋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基于上述认识,《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主要有以下内容:科学发展是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富民惠民是根本要求;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通过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加快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城乡一体化转变是主要路径;建设“三区三城”、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总方向总目标。同时,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提出了涵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以导向型为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预期性和约束性相结合、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
1.突出创新引领,推动转型升级。未来五年,苏州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形成转型先导优势。为此,《纲要(草案)》从体制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引领转型的措施。一是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创造更加科学、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条件,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二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期加快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建设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四是打造战略增长极。优化提升开发区、沿江、古城三大成熟板块,着力培育沿湖、沿沪、交通枢纽三大潜力板块,抢占发展制高点。2.突出开放提升,扩大领先优势。《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为此,必须抓好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外贸外经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模式,增加一般贸易出口,发展新型服务贸易,调整出口结构,培育出口品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引进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项目,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业国际化。围绕重点领域,加强载体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育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外资并购、参股和境外设备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三是完善开发区功能。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政策优势,突出特色开发、功能创新、能级提升,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四是扩大对内开放。主动对接中央和部属大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战略产业在苏州布局,吸引国内企业来苏州投资创新型经济项目,提高引进内资质量。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程。
3.突出城乡一体,实现统筹发展。《纲要(草案)》强调,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臵、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一是推进城乡规划有机融合。做到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网水系等规划紧密衔接。二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级市城区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进城进镇落户。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并轨,并逐步提高标准。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规模化。三是实施城市空间开发分类指导。调整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县级市城区的枢纽功能,加强中心镇建设,把苏州建成长三角重要的核心区域城市群。四是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沟通衔接。推进以太仓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与航道建设。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发展智能电网,推广电能服务,开发利用新能源。治理大江大湖,建设区域骨干水利工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4.突出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形成富民长效机制。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完善住房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展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加快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合理配臵公共资源,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计划生育、体育健身等服务。三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光大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群,扩大文明创建的规模效应。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突出文化惠民,开创文化苏州新境界。四是建设和谐苏州。坚持依法治市,深化平安创建工作,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军警民联防、社会动员等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突出人才强市,集聚智力资源。《纲要(草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强调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越的环境,大力度集聚创新型人才。一是构筑人才高地。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和推动在苏高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积极创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高度重视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二是完善引智平台。努力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打造成国内一流、海外公认的人才工作知名品牌,切实建好科技园、创业园、研发机构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招才引智载体。
6.突出绿色低碳,建设宜居城市。这是发展生态文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纲要(草案)》提出,要同步构建生态产业、可持续消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保障四大体系,力争早日把苏州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一是集约利用资源。通过技术措施和科学管理,大幅度降低物质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并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生活以及相应的管理过程之中。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严控高耗能、高耗水、用地多的项目,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总量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放射污染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三是巩固和扩大生态市建设成果。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广泛开展城乡绿化造林,保护湿地、山体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总之,“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园区。
三、2011年主要任务
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三区三城”建设总目标,坚持不懈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持之以恒重统筹、惠民生、促和谐,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着力在扩大有效投入、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各项事业繁荣进步,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全面胜利。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新的一年里,我们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一)在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取得更大进展。
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加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的投入,引导企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集中力量建设总投资超过6600亿元的220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组织协调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注重策划和招商,引进一批对产业链延伸和完善具有关键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新上一批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关联度大、普惠性强的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增强投资后劲。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改善消费条件,培育消费热点。优化商贸网点布局,再创一批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和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力争做到家电下乡网点镇级全覆盖,引导连锁经营向镇村延伸,带动和扩大城乡消费。支持老字号企业到外埠设立分号,走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之路。发展电子商务和新型商贸业态。深入实施旅游业全面提升计划,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改进旅游服务,扩大旅游消费。加快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等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提速发展,促进文化、娱乐、休闲消费。
(二)在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上取得更大进展。调优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增创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比重提高。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建设环金鸡湖中央商务区、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实施新兴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改造传统制造业,培育适应市场需求、拥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引导骨干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并购重组,形成一批地标型大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推动更多苏州产品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落实激励创新的各项政策和科技金融计划,发展创业投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二期、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二期、苏州科技城、中新生态科技城、吴中科技园二期、昆山清华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开发区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打造国家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强的产业,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市。落实姑苏人才计划,扎实推进“1010”工程,增加资金投入,办好人才服务中心,重点引进和培养达到国家“千人计划”层次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及团队,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一代企业家群体。
(三)在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对内开放上取得更大进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开展第五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市属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做好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政府购买服务等试点工作。稳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优化资源配臵,加快国有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支持苏州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积极筹建东吴人寿保险公司,发展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设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引进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强苏州工业园区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等载体建设。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年内争取10家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再次腾飞。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深度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发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的优势,促进离岸加工中心向离岸服务中心转变。依托沿江港口和海峡两岸(昆山)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全国重要的原油、化工、矿石等大宗商品及主要消费品集散基地。加强预警预测,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调整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引进区域性、功能性总部等服务业项目,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载体,帮助企业承接外包业务。完善境外投资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力争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通过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考核。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出口产业集聚检验检疫监管示范区。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的重要作用,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以世界名城为主要对象,积极缔结国际友城。加强对口援建和南北挂钩合作,推进援建项目和共建园区建设。
(四)在提升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上取得更大进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科学管理,增强承载能力。修编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中环快速路前期研究。加快建设高铁新城和滨湖新城。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做好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苏州火车站北广场建设任务,续建南站房和南广场配套工程。实施312国道苏州改线段和苏虞张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高铁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建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工程,改造和修建干将路等城市道路。基本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抓紧建设2号线,开工建设4号线及2号线延伸线。加快太仓港码头建设,开辟加密航线,力争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启动太仓港疏港高速公路和张家港核心港区集疏运高速公路工程。继续整治苏南运河航道和杨林塘航道。抓好水利水务重点工程,提高防洪保安和供水保障水平。高标准推进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特高压工程和智能电网。构建“无线城市”,实施“城市光网”工程。新增人防设施66万平方米。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和车辆管理,加强居民集聚区、大型商贸区、交通枢纽的集散功能规划和建设,加大疏导力度,尽最大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严格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市容环境保洁水平,力争进入全国最干净城市行列。
(五)在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
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承包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和鼓励农户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臵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加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合理分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收益,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共建共享共用。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扩大现代高效农业面积,新增一批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生物农业的引进和开发。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加强常年菜地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推广先进技术,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拓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实施农村河道畅流工程和圩区达标工程,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村,努力实现全国环境优美镇(生态镇)“满堂红”。
(六)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保护水源地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东太湖、阳澄湖综合整治和走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大力度整治黑臭河道,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截污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坚决治理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构建大气灰霾监测系统。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噪声和施工噪声污染,强化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建设工程渣土产生、运输和消纳行为。认真执行环境评价准入制度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禁新上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实施石湖景区开发建设等重大景观绿化工程,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抓好农村河湖农田林网构建、绿色通道提升、生态片林营建等绿化工程,继续开展山体宕口整治复绿,农村新增林地绿地5300公顷以上。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推行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增设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新建一批分拣中心和标准化集散交易加工中心,推进苏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三期、餐厨垃圾收集处臵二期和垃圾渗沥液处理站提标改造等工程。年内确保苏州进入国家地级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七)在促进文明、发展社会事业上取得更大进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公共文明建设规划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创建文明示范城区,争创一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镇村和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力争我市高标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抓好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建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优质园建设标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完成市立达中学新校、景范中学金阊校区、盲聋学校新校建设和苏州中学校园整体改造。加强独墅湖高教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教育机构来苏办学。支持在苏高校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繁荣文艺创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化古城址和吴国王陵发掘研究。总纂《苏州市志》和《苏州文献丛书》,继续编纂《苏州通史》。建设市档案馆新馆,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二期工程,建立和完善市民健康档案,为重性精神病人和特困人群中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惠民服务。推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分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金阊新城医院、市立科技城医院和市立医院本部的门诊急诊综合楼建设。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行为,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新建和更新全民健身设施,办好全民健身指导点。注重培养体育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市体育学校新校配套工程,改造市区五卅路体育场馆。深化城乡一体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启动幸福家庭世代服务工程,推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服务和统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关系和睦、宗教关系和谐。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八)在惠民利民、强化基本民生保障上取得更大进展。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继续加大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的力度。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落实富民惠民措施,办好各项民生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广泛开展就业援助,统筹解决城乡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做好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组织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确保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年末就业率达到9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30万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巩固提高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实行各统筹区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保障项目、待遇标准、医疗救助和管理制度“五统一”,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转轨。推行企业年金制,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先发展老龄事业,适应养老服务需求,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在各县级市(区)、镇(街道)、社区(村)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或康复室(站),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或发放护理补贴。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并适当高于平均收入增长幅度。积极开展社会救助,认真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发展红十字事业,鼓励慈善捐助,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中心。组织建设供应保障性住房10853套。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精心实施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和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继续整治老住宅小区和零星居民楼,解危修缮危旧住房,改造城中村(无地队)。坚持公交优先,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0条,建设苏州汽车南站综合公交枢纽,新购公交车700辆,增加新能源公交车,适时出台优惠措施,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新投放出租车400辆,推行驻站泊车、电话招车的营运模式;增设公共自行车服务设施。规范经营行为,健全诚信体系,开展消费纠纷和解示范街创建活动,巩固消费放心城市创建成果。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强化价格调控目标管理,创新民生价格监管方式,提供价格公共服务,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九)在维护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上取得更大进展。
推进法治城市和平安苏州建设,巩固安定和谐的大好局面。加大法治县(市、区)创建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完善和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提高城乡社区自治水平,建设和谐社区、文明社区。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所在镇探索建立“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增强科技防范犯罪的能力。排查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和社区矫正等工作。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层层落实信访工作责任,注重信访信息预警预报和社情民意收集反馈,坚持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化解不稳定因素。健全应急机构,提高救援队伍战斗力,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落实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行高危行业和公共领域安全监管,认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支持驻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十)在转变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水平上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高质量起草地方性法规、制定政府规章。落实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指导,积极开展行政调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坚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继续推进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处室集中、审批处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到位、部门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创新审批方式,推行网上审批、联合审批,努力做到“一个窗口对外”。办好市便民服务中心,扩展预警和非紧急救助功能。注重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发挥行政权力电子综合监察系统的功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绩效审计,深化专项审计,抓好审计整改和跟踪督办,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打造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示范区,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维护政府良好形象。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出国(境)经费支出,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改进机关事务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追求,大兴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之风,牢固树立亲民、亲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尽心尽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竭尽所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各位代表,新的航程已经开启,新的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领导下,真抓实干,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胜利、再创“三区三城”建设崭新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2日在苏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市长阎立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实现了中华民族举办奥运会的百年梦想,见证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辉煌时刻,也遭受了低温冰雪灾害的严重袭击,感受了汶川强烈地震带来的巨大悲痛,并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一年里,市政府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奋发图强、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尤其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利影响逐步加深、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的情况,制定和采取促进经济增长、帮扶中小企业、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鼓励外贸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活动,保证了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亿元,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分别增长12.3%和11.5%。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落实鼓励政策,推动自主创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8%,我市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得分跃居全省第一。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正式成立,苏州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市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检测和科技服务机构。我市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居全省首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增驰名商标37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全省第一;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5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659名,获省资助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新成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总产值达到2.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4%,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1%。我市通过创建国家质量兴市先进市验收。切实压缩落后产能,关闭小化工企业308家,淘汰水泥年生产能力190万吨,基本完成苏钢集团大型落后设备淘汰任务。服务业量质同步提升,增加值增长15.5%。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城市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完善商业网络,改善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1%。实施“北京看奥运、苏州品水韵”和“世博在上海、旅游到苏州”营销计划,开发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总收入增长13.5%,环太湖旅游产业带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中国国际旅游节、中国航海日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多项重要会展成效明显。物流业迅速发展,新增国家A级物流企业7家;苏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增长9.4%,集装箱运量达到255万标箱,增长34.5%,其中太仓港集装箱运量达到145.3万标箱,增长42.6%。金融运行稳健有序,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18%和17.9%,全年保费收入增长28%,经济与金融实现共赢。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组建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进一步集中。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创元(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重组优化,排水管理领域事业转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完成一批国有投资主体和地方金融 1 机构增资扩股工作,融资能力得到增强。出台促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金融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4家企业首发上市,苏高新集团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实施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计划,净增私营企业2万家、个体工商户2.7万户、注册资本635.3亿元,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苏州企业总数位居首位。注重提升市场能级,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中国常熟服装城、中国珍珠宝石城交易额保持全国领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285亿美元,其中出口1317亿美元,分别增长8%和10.7%,7个省级出口基地获得批准。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1.3亿美元,增长13.5%,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增长107.6%。太仓市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命名为国内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新批中方境外投资额2.1亿美元,增长58.4%;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确定的产业转移促进中心昆山基地挂牌运作。新增5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和一批服务外包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次会议成功召开,中新生态科技城、生物纳米园等创新亮点加速涌现。苏州高新区建立报关报检中心,苏州科技城功能形态逐步完善。张家港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昆山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进展顺利,吴中出口加工区启动区运作良好,太仓港区港联动、虚拟口岸新型快速通关和直通放行模式成效明显。我市与新西兰陶波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城总数达到38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苏州获得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与台湾地区的交往与合作更加深入,太仓、张家港、常熟三个港口成为首批对台直航港口。侨务工作成效明显,6家企业被评为全国明星侨资企业。利用内资规模扩大,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增长35.9%。对口支援和南北挂钩合作力度加大,苏州宿迁工业园等共建园区初见成效。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现代化水平继续提升。以《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统领,认真编制各类规划,做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市政交通规划、村镇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研究“六位一体”。大力推进工程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苏州火车站北站屋和高架匝道的地下结构全部完工,道路北延、河道整治、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相继竣工。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进入车站基坑开挖和区间盾构掘进阶段;二号线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2个站点提前建成。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和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征地拆迁任务全部完成,工程施工全面展开。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大桥南连接线、318国道苏州段改建和苏虞张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竣工通车,常熟至昆山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204国道苏州段改造有序推进。市区东南环立交完善、太湖东路东延等工程按期建成,北环快速路西延开工建设。平江、沧浪、金阊新城45项道路、河道工程全面完工。港口建设加快实施,建成8个码头泊位,太仓港三期工程4个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如期开工。完成了吴江市与吴中区自来水管网互联互通工程、西塘河自来水应急保供水源工程和7座城市中心区防洪枢纽工程。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至吴江输电工程投入运行。储油规模14万立方米的苏州通桥油库建成启用。全市竣工人防工程64.5万平方米,人防转民防、“两防一体化”工作扎实开展。“无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增强。完善数字地震台网,增设气象预警终端,自然灾害监测预报水平有所提高。推进城管职能向街道、社区下移,向新城区延伸,建立分级分片巡视制度,在城区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实行路长、段长和片长负责制,城管执法、市容管理、环卫保洁、市政养护的综合效应得到发挥。昆山市“数字城管”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验收。加强路面执勤和车辆疏导,有效维护了城市交通秩序。
--落实城乡统筹措施,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出台水稻价外补贴政策,扶持粮食生产,水稻总产量稳步增长,小麦、油菜单产创历史新高。加强粮 2 油储备,市场货源充足,价格保持平稳。建成一批上规模、高效益、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35%。推行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295个。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5.1%。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水稻种植机械化率比上年翻一番,张家港市成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县(市)。全力防控动植物疫病,我市连续多年获得“疫情清净市”称号。深化农村改革,注重制度创新,苏州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从“三大合作”组织获得直接收益24亿元,增长28%;农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到30%。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行政村年均集体收入达到339万元,增长12.3%。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工作,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达到636亿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担保金额持续增加,挂牌开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家。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全市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8亿元,发放农业补贴3亿元。新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26个,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85.9%。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卫生户厕普及率、行政村班车通达率、互联网接入率进一步提高。
--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坚持把节约资源落实到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开展土地复垦整理新增耕地563公顷。推行节约用水,吴江市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市区建成省级节水型城市。实行节能项目评估审查,完成240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000台(套)。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实现节能150万吨标准煤。新增通过IS014000认证的企业20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200家、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108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家。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先后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我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循环经济项目取得进展。健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供水应急响应体系,完成金墅港水源地生态清淤任务,积极打捞蓝藻,防控蓝藻暴发,保障了饮用水安全。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敷设管网1057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0万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对一批规划保留村庄的生活污水进行了有效治理。苏州福星、娄江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除磷脱氮工艺改造工程抓紧建设。西太湖养殖围网全部拆除,东太湖、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一次性压缩到3000公顷和2133公顷。加大城区河道调水引流和清淤力度,疏浚整治村庄河道,水环境得到改善。实施“蓝天工程”,市区新增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由130平方公里扩大到18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28天,比上年增加2天。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一期主体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主体工程顺利建成,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投入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处置方式积极推行。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37个,削减化学需氧量2.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3.8万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162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受到严肃查处。重点建设环太湖生态林、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咀生态公园、尹山湖环湖景观和山体复绿、道路绿化工程,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707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市区新增绿地485万平方米,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张家港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太仓市进入国家生态市行列,吴江市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验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增全国环境优美镇8个、省级生态村72个,常熟市蒋巷村、昆山市大唐村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村。
--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面总结了苏州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获得优异成绩。全市小学、初中全部达到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公办高中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办学标准。我市被列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并成为全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和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全面建成并实行属地化管理,进驻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知名高校达到10所。改革课程和考试评价制度,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素质教育继续深化。评估通过四星级职业学校7所,三星级职业学校10所。注重社区教育,金阊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1.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整治和维修工程,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分中心成立并开展工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到24个。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1920处。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获得中华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弹词《风雨黄昏》、《田阿桐》分获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节目奖和牡丹表演奖,《红蜻蜓》获全国少儿广播精品栏目一等奖。常熟市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称号。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和评弹学校新校如期开工,太湖文化论坛主会场加快建设,市工人文化宫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主体工程。新建市图书馆社区分馆5座、“农家书屋”495家、“职工书屋”80家。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新吴门画派作品展取得成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8%。新一轮《苏州市志》抓紧编纂。9座综合档案馆分别晋升国家一级、二级标准,我市建成全国首个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吴中年鉴》获得全国年鉴编纂一等奖。!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成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强化国防教育,支持驻苏部队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切实保护少数民族同胞合法权益,民族团结不断加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道观玉皇宫竣工落成,寒山寺大钟、大碑记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进展顺利,城区新建6个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减轻市民药费负担2亿元,受惠群众1500万人次。新一轮市属医院管办分离改革开始实施。健康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苏州市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杰出健康城市奖,常熟市、太仓市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张家港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国际卫生港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成效明显,吴江市建成首个国家人口文化基地。与苏北五市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双向合作协议,生育秩序更趋规范。兑现企业退休人员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政策,发放奖励金5.3亿元。圆满完成北京奥运火炬苏州境内传递活动,苏州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2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参赛成绩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市第十二届体育运动会胜利举行,国际男子手球精英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等重大赛事成功承办。
--切实抓好民生工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税收征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继续增加。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26.7万个,提供公益性岗位8250个,帮助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40万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扶持自主创业,市区评估认定16家市民创业孵化基地。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比上年净增30万人,基金征缴率均超过99%。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98%。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278元,比上年增加60元,人口覆盖率达到97.2%,100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办法,发放医疗救助金1.2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提高30元,发放低保金1.5亿元。积极采取临时救助措施,发放困难对象临时生活救助金2593万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由1132元增加 4 到1262元。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职工工资稳步增加。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我市妇女儿童工作主要目标监测综合评价保持全省第一,镇湖刺绣协会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新建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546个,新增养老床位2134张,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等多种养老模式得到推广。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实现全覆盖,残疾人康复中心如期建成,为无固定收入和固定收入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度残疾人员发放生活救助金2700万元。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4658套,新增廉租住房1226套。综合整治市区街巷200条、老住宅小区8个,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6.4万平方米。新增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38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62亿元。市区新增公交车432辆,新辟公交线路31条,开辟了1号公交快线,建成公交换乘中心1个,月票适用范围扩大到全部线路。加强价格监管,落实物价调控目标责任制,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生活困难群众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全市发放物价补贴4000万元。创建消费放心城市成绩突出,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的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先进市。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成功应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刺五加注射液”等突发事件,张家港市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市)验收。全力以赴支援汶川地区抗震救灾,累计派出救援人员1182名,接收灾区学生1915名,救治灾区伤员104名,突击完成160万平方米活动板房材料生产、运输任务,建成过渡安置房4.3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对口援建,已有36个项目开工建设;募集救灾款物10.3亿元,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市红十字会被中国红十字会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政府为民服务和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强化。法治苏州建设扎实推进,昆山、太仓、张家港市成为首批省级创建法治县(市、区)工作先进单位。“五五”普法深入开展,吴江市被确定为全国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取得成效,在全国地级市中成立了首个法律援助基金会。以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五连冠”为目标,以做好奥运安保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完善大调解机制,构建大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加大值班、值勤、巡逻、出警力度,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和抢劫、抢夺、入室盗窃等侵财犯罪,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确保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的社会稳定,有效维护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强化应急管理,建立工作网络,编制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宣传和救援演练,构建社会联动机制,成功应对和处置了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强化领导接访、联合接访、律师接访和信息报送、信访督察制度,认真做好市、县级市(区)、镇(街道)三级大接访工作,采取各项稳控措施,一批重点疑难信访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百日督察”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全市挂牌整改各类重大隐患687个,投入整改资金8亿元,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重大事故发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稳步下降。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居民自治继续深化。全面实行村民自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吴江市龙降桥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地方立法质量逐步提高,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2件,颁布政府规章5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认真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全面推进,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得到加强。注重公务员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944期,参训人次超过10.9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机关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及土地资产相关政策文件的清理工作全面完成。增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市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及时受理各类服务需求,群众满意率超过99%。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苏州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排查防控廉政风险,推行政务公开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建立执法监督协作机制,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加强对预算执行、公共 5 工程、区域环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审计,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审计职能得到强化。市政府认真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办复人大议案1件、代表建议168件、政协提案311件,代表、委员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99.4%和100%。
各位代表,2008年,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苏州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苏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国家和省驻苏单位,向参与、支持和关心苏州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期待相比仍有差距:受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一些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外贸进出口增速出现较大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财政减收因素明显增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管理相对薄弱,改善民生任务艰巨;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有待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从国际看,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正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传导。目前,不仅这场危机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其严重后果将进一步显现。从国内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特别是外部需求减少、市场信心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加大。苏州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碰到问题更早,挑战更为严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增长的内在条件并没有改变;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可能产生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大调整和资本的大转移,有利于苏州这样投资环境较优、经济发展较好、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承接国际先进产业和吸引高端科技人才,为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苏州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抵御外部冲击、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相对更强。尤其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成为我们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的“三大法宝”。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发展信心,树立必胜信念,同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共同破解难题、谋求发展、奋勇前进。
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化解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目标,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着力 6 实施富民工程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保持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全国、全省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上年水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4.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和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6。
我们要把保增长、保民生,扩大内需、扩大开放,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总任务,着重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抓落实。
(一)扩大有效需求,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投资增长。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民生、事关长远、拉动作用强的基础设施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力争总投资2670亿元的163项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超过600亿元。加强项目储备,做好前期工作,逐步滚动实施,增强发展后劲。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支持资金及时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广泛参与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着不让抓好招商引资,注重择商选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入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大力引进物流、研发、软件、金融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项目,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利用外资中的比重,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引入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落实促进住房消费的各项政策,根据实际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做大做强投融资主体,落实金融支持措施,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增长。把增加消费与调节收入分配结合起来,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提高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支出预期,确保即期消费较快增长。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社区商业,改造提升城市商圈,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构建畅通便捷的商业网络。健全社会价格监督网络,加强价格监管与服务,开展消费放心城市新一轮创建工作,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为拉动消费创造有利条件。实施旅游业全面提升行动计划,提高苏州旅游的个性化、精品化、国际化程度。围绕对接上海世博会,主动融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积极推介旅游产品,继续扩大旅游消费。
优化出口结构,保持出口增长。落实鼓励政策,打造国际品牌,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突出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出口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一批出口产业集群。实行区港联动,提升口岸功能。推动出口区域多元化,增加对东盟、中东、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我市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设立境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和高科技研发企业,并购国外知名品牌、优质资产及营销网络,拓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领域,深度开发国际市场。
(二)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调优、调高、调轻的要求,努力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装备制造、光电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等重点项目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地标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坚持品牌带动,新增一批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争创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坚决制止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压缩落后产能,实施太湖流域Z-业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加强能源储运,完善电力设施,切实保障供给。
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壮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商务会展和金融业。争取设立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吴江出口加工区B型保税仓库,抓紧建设扬子江冶金物流中心和吴中出口加工区二期项目,新增一批国家A级物流企业。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力争苏州进入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行列、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成为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争取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苏州软件园培训中心成为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注重完善会展功能,打造会展知名品牌。设立市金融改革及创业发展资金,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构建金融集聚区。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研发机构,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发挥亚太经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纪念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5周年和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为契机,争取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进入首批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试点行列。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加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开展未上市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交易代办系统试点。完善人才政策,设立人才引进和培育资金,深入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携带项目和善于组织成果转化的科技企业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形成一批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优化整合国有资产,增强保值增值能力。加强产权交易机构建设,完善统一联合的交易平台。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密切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帮助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增强再担保功能,探索建立全市联保机制。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规划体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遵循保护资源、集约发展的原则,编制和完善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苏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制定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城市设计和规划研究工作。加强规划管理,8 构建城乡一体、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严格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法定性。
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高效设施和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健康养殖,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保障市场供应。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持股、入社比例,增加农民收益。探索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和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扩大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抵押信贷业务,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完善农业担保机制。帮助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身份转换。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年收入增长10%以上。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购买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探索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坚持典型引路,高水准建设新农村示范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力推进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完成北站屋主体工程,完善配套道路。加快轨道交通一号线施工,做好二号线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抓紧建设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和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建成常熟至昆山高速公路和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至无锡环太湖公路连接线,建设锡张高速公路苏州段,改造338省道鹿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阳段、230省道吴江北段。继续加强农村公路、桥梁的建设和改造。实施市区北环快速路延伸工程,改造一批城市道路。以太仓港三期工程为重点,加快港口泊位建设。推进张家港复线船闸工程。建成苏州综合客运枢纽汽车站,重建苏州汽车客运北站。优化公交线网,推行公交智能化管理,市区新建换乘中心3个,新增、更新公交车400辆。增建农村客运站、候车亭,改善出行条件。新增人防工程50万平方米。迁建苏州军供站。整治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出入口市容环境,继续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加强对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地下管线的日常管护,查处车辆抛撒、偷倒垃圾、违法建设、乱涂乱贴以及不按规定停放车辆等行为,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四)着眼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采取扎实措施,严格防污治污。加强水污染防治,深化水源地环境治理,更加重视蓝藻监测预警和防控,确保饮用水安全。推进东太湖、阳澄湖和长江入江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海洋泾引排工程,做好七浦塘、北河泾、永昌泾整治拓浚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组织实施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苏州项目。加快自来水厂提标改造,迁建横山水厂,扩建苏州高新区第二水厂。推进苏州福星、娄江、城东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实施污泥集中处置试点工程。建成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沿太湖、阳澄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50%,其他地区达到30%。开展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试点,适时调整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完成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一期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扩大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加快淘汰尾气排放低于欧Ⅲ标准的公交车。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监督、考核体系,建设减排项目,加强环境执法和污染源在线 9 监控,确保达标排放。深入开展环保挂牌督办、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城区餐饮业环保示范街创建等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热点、难点环境问题。推进“数字环保”,努力实现环境管理电子化、环境资源信息化、环境监察规范化。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新建全国环境优美镇3个、省级生态村40个、绿色社区50个、绿色学校60所,苏州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实施三角咀生态公园二期、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三期、胥江河与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景观等绿化工程,及时推进苏州火车站地区和平江、沧浪、金阊新城的配套绿化,市区新增绿地500公顷。建成太湖湿地公园,建设太湖、阳澄湖、长江生态林和村庄绿化等工程,实施宕口复绿整治,农村新增林地绿地8000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高效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建设用地优先供应重点工程、实事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基本农田长效保护机制,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严格保护风景名胜、生态林地和山体资源。加强能源计量,对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162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对1800台(套)用能设备实行节能监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项目100项,实现节能150万吨标准煤。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新增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清洁生产审验合格企业以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推行农业节水灌溉、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循环用水、中水回用。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五)繁荣文教事业,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幼儿教育现代化区域评估,各县级市、区范围内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80%,农村公办幼儿园及办学点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迁建市实验小学和盲聋学校。抓紧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支持在苏高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创建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学校3所、省三星级以上中职学校3所、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3个。发展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新增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每个县级市、区建立一所现代化老年大学。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
建设文化苏州,打造文化名城。建成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的主体建筑以及平江区、沧浪区图书馆,建设苏州档案馆新馆和吴中区文体中心,完成苏州评弹学校迁建任务。所有镇、街道文化站和80%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设施达到规定标准,在每个行政村设立农家书屋。抓好新编昆剧《玉簪记》、滑稽戏《枕河人家》的演出推广和《海青天》等剧目书目的创作。确保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圆满成功,办好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和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加强对古典园林的修复和动态监管,修缮维护泰伯庙、昆剧传习所旧址等古建筑。积极参与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文化典籍。认真编纂新一轮《苏州市志》。
(六)实施富民工程,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
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将公益性岗位补贴扩大到农村居民。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新增公益性岗位8000个,帮助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90%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80%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实行动态清零,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25万人,培训及鉴定高技能人才6000人。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抓好退役军人就业培训。继续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免费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的扶持力度。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创业致富。自主创业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失业职工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提高贷款额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开展企业工资支付执法检查,努力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超过98.5%,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巩固在99%以上;农村劳动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分别超过97%和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300元以上。研究制定断保人员续保办法。加快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适时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救助标准差距。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鼓励慈善捐助,做好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工作。实行政策扶持,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完善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功能。落实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支持残疾人创业,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争创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加强住房保障,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组织供应廉租住房560套;对申请实物配租的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对市区180条以上街巷和100万平方米以上老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解危修缮危旧住房10万平方米。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药品检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和远程动态电子监控,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基本完成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筹建市公共医疗中心,推进吴中人民医院、苏州高新区明基医院改造和建设,开工建设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分院,做好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院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创建省、市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推行双向转诊。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开展第二轮老年居民免费健康体检,继续办好社区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和家庭健康护理等惠民事项,启动母婴阳光工程,实施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为18周岁以下的听障人群免费配发助听器。抓好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发展红十字人道事业,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网络,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异地协作管理,争创全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新三年行动计划,构建0~3岁婴幼儿优育早教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人口发展研究,探索构建城乡一体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机制。建成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充分利用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备战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和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办好重大体育赛事。
(七)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扩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11 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实践,倡导苏州城市精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继续争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镇村,着力推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的文明创建。开展优秀舞台艺术和数字电影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以及“欢乐社区行”等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好校外实践基地和社区公益性活动阵地。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加强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抓好江苏省诚信建设试点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打造诚信苏州。继续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持妇女儿童工作全省领先地位。
推进依法治市,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基层法治创建工作,积极争创法治县(市、区),加快建设法治苏州。开展“五五”普法,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文化。注重发挥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作用,支持发展律师业、公证业。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听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等制度,在起草地方性法规、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争创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优化公共治理结构,有序发展民间组织,逐步实现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建设平安苏州,确保社会安定和谐。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信息收集和研判,推进巡防机制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警惕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宁。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和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行为。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认真抓好信访工作,创新方式方法,严格执行督查制度,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信访问题。加强人民调解,调处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完善隐患自查自纠制度,继续挂牌整改重大隐患,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整治,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安全监管新途径,严厉惩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严肃追究安全事故责任。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构建政府领导、部门监管、单位负责、群众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预防预警、应对处置和应急保障三大体系,有效防控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化解各类公共危机。毫不松懈地抓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健全国防动员体制,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高标准建好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应急分队。
(八)强化政府自身建设,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重点研究、起草和制定社会管理、民生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及政府规章;加强立法评估,科学评价立法效果。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和定期清理、定期通报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针对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执法检查,推行行政处罚网上公开,努力做到公正、高效、廉洁执法。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规范、协调、高效运转。按照上级部署,实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实现长效动态管理和实名制管理。继续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改革与发展行业协会,做好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政府购买行业协会服务等工作。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推行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抓住我市开展国家电子政务试点的机遇,深化应用、强化共享,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水准。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大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力度,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做到早到位、早见效。建立健全为企业服务的机制,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合力攻坚,破解难题。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改进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许可职能归并率、项目到位率、人员到位率、审批授权率;构建覆盖全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部门的审批网络,优化“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扩大市便民服务中心覆盖范围,及时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
坚持反腐倡廉,建设勤俭廉洁、公开透明的政府。以排查廉政风险、健全防控机制为着力点,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切实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规范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国库支付、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交易等行为。加强行政监督,重点督查财政资金使用、公共工程、实事项目、抗震救灾款物及援建工程建设等情况。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杜绝铺张浪费,防范奢侈之风。节约政府开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做到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机关工作人员出国出境经费支出零增长,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向社会民生事业。强化对政府性资金和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推进联网审计、绩效审计,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落实审计整改措施。深化政务公开,改进和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深入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
各位代表,今年的任务异常艰巨,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同心同德、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巩固和扩大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句容市十四届人大 四次会议文件
句容市十四届人大 四次会议文件()句容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1 年 1 月 日在 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毛康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0 年工作回顾 2010 年,我院在市委和镇江市人民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有力监督以及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 责,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 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突出重点、宽严相济,平安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 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首位,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 事政策,在依法打击犯罪的同时,更加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充 1 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一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一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与公安、法院的密切 配合,依法履行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职能,确保稳准狠地打击 犯罪,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人,提起公诉*人,同 比分别上升*%、*%,其中批准逮捕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 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定的 犯罪嫌疑人 人,提起公诉 人。如从快批捕、起诉了南门菜 场魏某某等 20 人恶势力团伙案,春节期间案发的韩某某抢劫杀 人案,利用 POS 机套现达 551 万余元的张某某等 2 人非法经营 案等一批重大案件,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了生 产生活秩序的稳定。二是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宽严相济,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宽严相济 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对初犯、偶犯、过失犯、主观恶性较小、情节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尤其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施轻缓刑 事政策,共不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人,不起诉*人。讲究办案 工作方法,积极开展刑事和解、特困刑事被害人救助、涉罪外 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平等保护等工作,确保案件质量,最大限 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共向 10 名特困刑事被害人发放救助金 3.6 万元,在盛业管件制品有限公司成立我市首家“涉罪外来人员 管护教育基地”并对 4 名涉罪外来人员成功实施帮教,取得较 好的社会效果。相关宣传文章被《检察日报》、《江苏法制报》 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刊载。2 三是紧贴职能,参与综合治理。三是紧贴职能,参与综合治理。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的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以参与世 博会“护城河工程”为契机,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加强对重点地 区的整治,开展了 “强化自护,远离伤害”为主题的校园法制 教育活动。深化全国文明接待室创建活动,实行 24 小时网上受 理信访,推行检察长接待、下访巡访、预约接访、民生热线等 措施,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共妥善处理来信来访 120 件。出台 《涉检矛盾纠纷多维评估处置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建 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和预警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涉检矛 盾纠纷,我院保持涉检赴省进京访、涉检信访积案老案“双零” 记录。
二、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反腐倡廉影响进一步扩大 坚持把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维护稳定、服务发展、促 进和谐的重要手段,有力查办了一批涉及民生、群众反映强烈 的职务犯罪案件。一是围绕社会热点,积极查办职务犯罪。一是围绕社会热点,积极查办职务犯罪。紧紧围绕严重影 绕社会热点 响经济发展、严重侵害民生民利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 域、热点行业、关键岗位,突出办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集中 力量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和窝案串案,切实体现检 察机关服务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全年共立 案查处职务犯罪案件 20 件 22 人,同比分别上升 25%、37.5%, 其中大要案率 90.9%,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 3 万元。如立案查处了农开局局长展某某等 6 人贿赂案,市植保总公司 总经理、植保植检站站长戴某某受贿案,宝华镇村镇建设管理所所长齐某某等 5 人受贿、滥用职权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二是转变执法理念,优化办案方式方法。二是转变执法理念,优化办案方式方法。贯彻“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坚持一切从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则出发,增强保护意识和服务意识,全力优化 办案方式方法。在办理涉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案件过程中,坚持慎重选择办案时机、慎重使用强制措施、慎重查封企业帐 册、慎重冻结企业资金、慎重发表影响企业经营的言论,对涉 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犯罪案件,及时与主管 部门或企业领导沟通,决不因执法不当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加强职务犯罪预防 务犯罪预防。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加强职务犯罪预防。着力将预防职务 犯罪工作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更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预防 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全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的组织协调,有效防止重点部门、关键岗位职务犯罪的发生。结合办案,深入热点部门和重点行业上预防职务犯罪法制课*场 次,受教育人数*人,通过警示教育,有 2 人到我院自首;对在 建或已立项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专项预防,开展行贿档案 查询 278 次,查询单位 1500 余家,对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单位或 个人作出处置*次,确保公共资金安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 4 职务犯罪的防控治理,开展预防调查 50 次,撰写犯罪分析 51 篇,向案发单位发出预防检察建议*份,帮助落实预防措施*项。
三、维护正义,促进公平,诉讼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 维护正义,促进公平,始终把加强诉讼监督作为维护法制统一、促进公平正义的 着力点,认真履行诉讼监督职能。一是刑事诉讼监督更加扎实。一是刑事诉讼监督更加扎实。建立健全与侦查机关、审判 机关、行政执法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刑事案件移交制度等诉讼 监督的有效机制,突出监督重点,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有罪 不究、以罚代刑等违法现象。共纠正漏捕 18 人,纠正漏犯 21 人,同比上升 61.5%;监督侦查机关立案 17 人,纠正不当立案 24 人,同比分别上升 88.9%、242.9%;纠正漏罪 87 起,纠正违 法 28 件,提请抗诉刑事案件 2 件 2 人。二是民行检察监督更加有效。二是民行检察监督更加有效。加强与法院、律师的联系,积极探索民行监督新方法,共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61 件,提 请上级检察院抗诉并被采纳 5 件,支持起诉并被法院采纳 16 件,释法说理息诉 10 件,执行和解 10 件,建议法院恢复执行 19 件。今年 4 月“民行检察开放月”活动期间,江苏省检察院组织部 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回访了我院民行提请抗诉案件的当事 人,江苏卫视城市频道黄金时间进行了长达 8 分多钟的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刑罚执行监督更加到位。三是刑罚执行监督更加到位。加强与看守所的协作配合,抓好日常监督工作,促进看守所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 5 设。驻所检察人员共深入监区、劳动现场进行安全巡视 42 次,对 4 名身患重病不宜收押的人员建议及时变更强制措施,对在 押人员进行集中法制教育 6 场次,谈话 103 人次;对 86 名提请 减刑人员进行了检察,纠正不当减刑 34 人;对 325 名社区矫正 对象进行了专项检察监督,建议公安机关收监执行 5 人。
四、紧贴中心、注重效果,服务大局举措进一步完善 始终把保障与服务中心工作大局作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 重,在认清形势中精心谋划思路,创新服务措施,拓宽服务渠 道,提升服务效果。一是延伸检察触角,服务基层发展。一是延伸检察触角,服务基层发展。我院在已设立的 6 个 乡镇检察工作站的基础上,今年相继成立了“检察官宣讲团” 和派驻后白检察室,坚持固定阵地与流动载体互为补充,广泛 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在贴近农民群众、畅通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监督依法行政、查办和预防犯罪、促进农村民主法 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基层广大群众及党委、政府 的认同和肯定。我院延伸检察触角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市检察机 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推进会、现场会上进行了交流。11 月,中 央编办、省编办和省检察院政治部领导,到我院实地调研延伸 法律监督触角工作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开展风险研判,服务领导决策。二是开展风险研判,服务领导决策。加强对社会稳定形势 的风险研判,从办理的各类案件中寻找发案原因、规律以及趋 势,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全年 6 共撰写各类社会风险研判报告 10 余份。如我院撰写的《关于有 效预防和化解拆迁领域矛盾纠纷的调查报告》 《空壳公司经济、犯罪成为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等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 视,也被镇江市检察院《检察简报》 《检察决策参阅》转发,、推动开展了相关专项整治行动。三是运用检察建议,服务管理创新。三是运用检察建议,服务管理创新。
五、健全机制、改进方式,公正廉洁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内部监督制约。一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内部监督制约。全面整合、细化了检 坚持不懈地加强内部监督制约 察业务工作流程,制定了统一的执法工作规范,通过强化纪检 监察、案件监督管理、检务督察、严格落实办案制度等工作,强化对各项检察业务的同步监督和检查,形成了权责明确、行 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执法工作机制。先后开展对检察机关直接 立案侦查案件扣押冻结款物、对公诉环节变更强制措施案件的 专项检查活动,严格执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 7 像和看审分离制度,确保了办案质量,我院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 “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规范警务管理的经验做法被最 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 》采用。二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外部监督。二是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外部监督。坚持开门纳谏,主动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自觉把检察工作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坚持向代表、委员赠阅《检察日报》 《清风苑》和《检察工作、通报》,推出代表、委员列席检委会制度和参与涉检信访听证、答复制度,并聘请了 3 名特约检察员,进一步拓宽了与代表、委员联系的渠道。积极开展了“民行服务宣传月” “检察开放、月”“代表、委员联络月”、、人大代表视察预防工作、延伸检察 触角工作等活动,增进了代表、委员对检察工作的了解、理解 和支持,进一步提高了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满意度。三是深入扎实地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三是深入扎实地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大力推行人民监督员 制度改革,组织人民监督员开展案件评议、回访自侦案件当事 人、参与涉检信访公开听证和答复等执法监督活动 次。出台 《 “四不三撤一无罪” 案件执法执纪情况审查机制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纪检监察、案件监督管理部门同步介入自侦案件首次讯 问和不捕、不诉案件讨论等制度,强化对关键执法环节的动态 监管。在全省首家创新推出邀请公安局长列席检委会制度,提 高审查逮捕和起诉案件质量,促进涉法矛盾化解。
六、注重教育,夯实基础,检察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 不断探索提高队伍能力和素质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建 8 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一是突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突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 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和“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专项教育活动,坚持每月十号晚上集中学习制度 和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党组成员上党课制度,将领导班子的 学习成效向全院干警辐射。组织开展青年干警缅怀革命先烈宣 誓、转复军人干警座谈会、“我与检察事业”主题演讲等活动,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 执法观,促进干警爱岗敬业、执法为民。如我院今年各类检察 业务案件数量均大幅增加,案多人少矛盾较为突出,全院干警 自觉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毫无怨言,确保了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二是突出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二是突出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检察机关” 活动,通过专家授课、岗位练兵、庭审观摩、案例点评、业务 技能竞赛、创新项目评比等活动,引导干警积极学习业务。注 重充分发挥“退二线”检察官的余热,与青年干警普遍建立“传帮 带”联系制度,使青年干警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执法能力得到有效 提升。我院 7 名青年干警组成的代表队参加镇江市检察机关检 察业务文书竞赛,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江苏省院对基 层检察机关绩效考核中,我院位居全市县区院第一。三是突出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三是突出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做好检察机关自身反腐 倡廉建设,深入开展检务督察、执法监察、廉政风险点排查防 控等工作,确保检察队伍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检察队伍 9 连续 28 年无违法违纪案件发生。今年,我院被评为江苏省检察 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并且在省、市检察机关开展的明 察暗访检务督查活动中,多次被通报表扬。各位代表,检察事业的发展,是市委正确领导,人大有力 监督,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关心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关心、支持检察工作的各位领导、人 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工 作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宽,服务措施有待进一步强化;干警的执 法水平和执法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工作机制创新的总结、推广的力度还不够,宣传工作有待进一 步增强。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 措施,认真加以解决。2011 年主要工作打算 2011 年,是建党 90 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 之年,做好今年的检察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我院将深入贯彻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各级党委、上级 检察机关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服务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 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公 10 正廉洁执法建设,加快创先争优步伐,全面推动各项检察工作 上水平,为加快“产业发展大提升、城乡一体大推进、民生建 设大迈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围绕服务下功夫,在促进发展上见成效 结合经济转型升级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不断扩大检察机 关服务大局的途径,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推 进社会矛盾化解,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做好检察环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平安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涉检信访排查 和处理工作,积极探索实施检调对接,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化解工作,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着力维护和保障民生,认真落实护民、爱民、便民、利民的各项工作举措,倾听人民 群众的呼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人 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围绕办案下功夫,在法律监督上出实绩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最主要的业务工作,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最基本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始终坚持把工作 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法律监督上,放在执法办案上。坚持依法从 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涉众 型经济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最大限度遏制刑事犯罪高发的 势头。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探索轻微刑事案 件和解工作。深入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围绕上级检察院确 11 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突出办案重点,积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 的专项行动。加大对刑事立案、侦查和审判活动的监督力度。加强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检察工作。
三、围绕创新下功夫,在打造特色上做文章 切实加强对检察工作发展规律特点的把握,加强对司法体 制改革方向的研究,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人民群众的司 法需求和上级院的总体部署,着力在推出服务大局的新方法、加强执法办案工作的新机制、强化队伍建设的新模式方面加强 创新,重点在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知识产权的检察保护、特殊 群众的帮教管理、基础情报信息收集、重大项目职务犯罪同步 预防、退二线干警的作用发挥、内部职能的整合等方面加强探 索,努力创出一批新的特色亮点工作。
四、围绕学习下功夫,在提升能力上有作为 按照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的要求,全面开展有针对性、实 效性、超前性的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切实提高干警的业 务素质和执法能力。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型检察院建设,通过 主题研讨会、案例讨论会、业务交流会以及各类讲座等形式,培养干警良好的个人学习兴趣。加强对干警群众工作方法和能 力的培养,更好地把群众工作贯穿到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全过程。健全培养、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大力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和 综合性人才。
五、围绕教育下功夫,在队伍建设上树品牌 12 结合建党 90 周年,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探索贴近时代 特色的党建工作新方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 员干警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工作推动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 的深入开展。大力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队伍生机活力,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 创业的环境。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增强干警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从检的意识。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弘扬先进典 型,激发工作热情。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各位代表,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 领导下,在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根据代表意见和大会决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履行法 律监督职责,为推进句容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作出 更大的贡献!
XX检察院2011年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
检察机关的工作总结及安排
XX 人民检察院 201 年工作总结 2011 年工作总结 2011 年,我院在县委和上级检察院领导下,在县人大及 其常委会监督下,在县政府大力支持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下,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法律监督,以 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全面加强 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各项检察工作取得 新的成绩,为构建和谐 XX 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全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 稳定的环境 立足检察职能,全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灾后重建和 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我院始终把稳定摆在突出位 置,紧紧围绕我县灾后重建中心工作,以提高办案质量和 增强服务效果为核心,充分发挥批捕、公诉职能,有力打 击各种刑事犯罪。一年来,共受理提请逮捕案件 X 件 X 人,经审查批准逮捕 X 件 X 人。受理各类移送起诉案件 X 件 X 人,提起公诉经 X 件 X 人,退查 1 件 1 人,法院已判决 X 件 X 人。办案中严格执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 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无错捕、错诉和无罪判决案件,办 案中没有违纪违法行为。1 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院坚持区别对待,对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严重刑事犯罪坚决打击,依法快捕快诉,做到该严则严;对 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 失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慎重逮捕和起诉,可 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做到当宽则宽。对应 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应当起诉而未移送起诉的,坚决追捕、追诉,做到当严则严。加大涉检信访工作力度。加大涉检信访工作力度。根据《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 规定》,积极推进检察信访工作开展,不断完善联合接访 和信访处理机制,积极开展举报宣传、下访巡访和检察长 接待工作,坚持首办责任制,及时处理好涉诉涉检问题,解决好群众合理诉求,化解社会矛盾。X 年,接待受理群 众来信来访 X 件次,其中属本院管辖 X 件次,已处理 X 件 次。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与治理。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与治理。我院始终把调处矛盾 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突出位置。针对灾后重建中凸现 的种种矛盾纠纷,我院上执好法办好案的同时,工作向化 解矛盾延伸,及时处理和妥善解决群众的合法诉求。积极 开展下访巡访活动、参与“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配合 相关部门开展信访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 基层。抽调干警深入乡镇、村组、厂矿企业开展不稳定因 素排查 20 余人次。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带领干警做好重 2 大节日和纪念日的安保维稳工作 60 余人次。同时认真做 好机关安全保卫工作,严格执行重大节假日 24 小时值班 和领导带班制度。
二、坚决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 务环境 始终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反腐败工作摆在突出 位置,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积极查办和预防 职务犯罪,为我县的发展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力查办职务犯罪。大力查办职务犯罪。加强对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 法律监督。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确保重建资金真正用之于民;深化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专项工 作,严厉打击侵犯农民利益的职务犯罪。严厉打击渎职侵权 犯罪,维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X 年,我院共受 理各类职务犯罪案件线索 X 件,介入重大责任事故 X 件,初查 X 件 X 人,立案 X 件 X 人,起诉 X 件 2 人,法院做出有 罪判决 X 件 X 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 X 万 元,协查案件 X 件。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结合办案,进一步加大预 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尽最大努力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做 深、做细、做实。加强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和预防工作规范 化建设,建立侦防信息交换平台。开展跟进预防、一般预防 与个案预防,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职务犯罪的防控治理。3 通过办案,认真研究分析职务犯罪的原因,规律和特 点,积极开展个案预防,努力做到一案一建议、一案一回 访,收到了查办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三、加强和规范诉讼监督,全力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以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目标,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增强监督意识,创新监督措施,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使诉讼监督的成效服务于改善民生、维护民 生、保障民生。加强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加强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既认真监督纠正诉讼活 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 动中侵犯人权现象,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又严格依法 处理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严把立案监督和审查批 捕关。同时坚持推进重特大案件介入侦查制度,加大侦查 监督力度。今年提前介入重特大案件 X 件 X 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由检察 法律监督 长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公诉案件,提出意见,促进公正处理。对县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实施了全 面监督。积极开展量刑建议工作,依法行使量刑建议 X 件 X 人,有力促进了公正审判。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抓好减刑、假释、保 外就医的检察监督工作;加强对看守所“进、管、出”三 个环节的检察监督力度,全面完善超期羁押通报和预警制 度;监督检查监外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检查 4 监管执法和安全防范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督促借押 在茂县看守所的在押人员的管理工作,继续保持“零超期” 成果,无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情况。加强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以落实“社会矛盾化 加强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 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三项重点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民行监督职能作用。以群众政府强烈的案件为重 点,加大办理民事积案执行监督力度,积极探索民行工作 新举措,对申诉人进行申诉案件风险提示及息诉和解心理 疏导工作。X 年办理申诉案件 X 件,其中 X 件经调解当事 人已息诉,另 X 件正在办理中。
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夯实检察工作 科学发展根基 我院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一 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检察队伍。坚持 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强化内部监督,夯实检察事业后继发 展力量。积极完善接受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积极完善接受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主动接受人大的监 督,严格执行接受人大监督的各项制度,主动向人大及其常 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特约检察员制度,做好检察信息公开,在检察决策和执法办案过程中充分听取 5 意见,接受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机制。把强化自身监督摆到与强化法 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树立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理 念,不断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制约,确保检察权的依 法正确行使。重点加强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内部监督,积极推 进干警执法档案建设,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 检察人员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全面推行检务督察制度,对 接待群众来访、执行“禁酒令”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推进 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检察人员违纪 违法现象的出现。着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按照“忠诚、公正、清廉、文 明”为核心的检察职业道德的要求,大力推进法律监督能力 和执法公信力建设,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 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民主集 中制原则,完善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党内民主生 活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大力加强后 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实施人才强检工程,大力推进 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队伍培训力度,通过检察机关视频会 议系统进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电视电话网络轮训 X 期 X 人次,岗位技能培训 X 人次。大力加强文化宣传建设。大力加强文化宣传建设。以建立学习型机关为契机,鼓 励干警积极参与检察文化宣传。X 年,我院干警在《检察 6 日报》 《X 日报》 网、X 网等各级媒体发表、刊载宣传、、X 稿件 X 篇(条)(其中国家级刊载 X 篇)。大力加强检务保障建设。大力加强检务保障建设。我院已建成了较为先进的局 域网和检务公示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三级机要通道、检 察系统三级专网、三级专网高清视频会议室;开通了信访 举报专线;办案经费、办案车辆等得到根本保障,办公办 案效率得到提高,硬件建设进入 XX 检察系统一流水平,为 X 检察工作上台阶提供了有力物质保障。2011 年,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和 新任务的需要; 对职务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主动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的能力还不够强;创新工作方法、拓 展工作思路的举措还不多;后备发展力量不足,人员结构不 尽合理等问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 力加以解决。二 O 一二年工作安排 2012 年,我院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 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和上级院的安排部署,紧紧围 7 绕灾后重建大局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 题,不断加强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改善检务保障,努力提高法律监督 能力,为构建和谐 X、推进 X 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一是要规范开展检察业务。要坚持“严打”方针,加 强与公安、法院的配合与制约,始终把打击锋芒指向暴力 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以及破坏社会主义市 场秩序经济犯罪。把打击与预防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把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解决在基 层,消除在萌芽状态。集中精力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 案要案,坚决打击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以及因渎职造成 重大损失的案件,进一步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专业化和 规范化建设,促进党风廉政根本好转。在加大侦查监督力 度的同时,着力纠正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不应立案而立案,以罚代刑、超期羁押、随意改变强制措施等问题;坚持程 序法与实体法并重,用好抗诉手段,纠正有罪判无罪和量 刑畸重畸轻问题;深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 错误民事行政错误判决、裁定及时提出抗诉;坚持检察长 接待日制度,完善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力争将问题解决 在首次办理环节。二是要加强队伍建设。围绕“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要求,深入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和 8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检察队伍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纪律作风和业务 文化建设,促进检察事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努力抓好检务保障。积极主动向县委、政府汇报 业务经费情况,争取县委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厉行节 约,确保有限经费最大利用。四是不断推动理论研究。在检察理论研究方面,坚持 宏观指导与部门责任相结合、集体攻关和个人自由发挥相 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 X 院检察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五是积极尝试检察改革。继续深化已有的改革措施,全面尝试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制度,刑事案件量 刑建议制度等,进一步探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 政策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9
第四篇:镇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报告
镇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报告(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年3月18日在中山市古镇镇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古镇镇人民政府镇长 苏恩明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镇跨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镇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及主席团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谋划、迎难而上,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简称 《规划纲要》)为契机,全力以赴保增长,多管齐下促发展,扎扎实实惠民生,基本完成镇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三个适宜”和谐中国灯饰之都建设中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平稳发展,保增长目标基本完成。把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重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4.14亿元,增长6.39%,户籍人均生产总值10.51万元,增长5.46%。工业总产值222.22亿元,增长3.8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13.33亿元,增长20.20%,占全镇工业总产值51.00%。出口总额2.07亿美元,增长0.64%。完成国地两税收入8.34亿元,下降7.80%。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6.59亿元,增长22.76%。镇属集体资产负债率为31.2%,村级集体资产负债率39.22%,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年末银行存款余额132.1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96.26亿元,分别增长了25.45%和22.09%,贷款额54.82亿元,增长43.29%。固定资产投资30.96亿元,比增34.48%。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3.89%和18.05%。
灯饰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规划纲要》发展“中山灯饰”为契机,提升古镇灯饰产业集群水平。“中国灯饰之都”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圆满举办第八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灯博会”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本届灯博会展位面积创历届之最,国内外专业买家比上届明显增加,展位面积接近4万平方米,参展企业600多家,吸引了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63167名专业买家到 场采购。其中,国际巨头买家欧司朗、家得宝、施耐德、德国柏曼、西门子等到会采购,会展经济优势持续扩大。引导企业走“品牌强企”之路,推动了品牌创建工作。全年增加了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企业名牌名标总量达到26个。深入规范市场经营环境和产品质量整治工作。通过规范常规管理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全面清查“三无”企业,加强了管理、加大了监督,有效打击了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和各种破坏市场经营秩序及社会环境的违法行为。2009年,全镇工商登记总户数达17378 户,比上年净增加 3848户;国税登记总户数9878户,比上年净增加1848 户;地税登记总户数 11881户,比上年净增加 2094户,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进一步提升了地区、市场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注重技术创新、技改工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年拨出近300万元扶持奖励企业进行创品牌、引进设备、技术改造及科技创新等。2009年,全镇专利授权633件,比2008年增加55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镇技术中心19家;通过审定立项或获得财政支持的省市科技创新项目5个,其中“中山市城乡一体化LED路灯照明示范工程”已通过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同时,加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古镇灯具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基金的评价验收,“古镇照明灯具专利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项目获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专项资金支持,“一站式世界照明灯具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并为近千家照明企业提供服务;“LED灯具新产品检测实验室”全面建成,为近百家灯饰企业提供质量检测及研发服务。此外,还完成了“科技企业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的规划并投入建设,进一步增强年轻人的创业热情,鼓励广大青年、企业“二次创业”,推动我镇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物流、商贸等服务业有较大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不断调整优化。完成了全镇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做好服务业重点项目专项资金扶持申报工作。目前,古镇灯都商厦(世纪灯王)、灯饰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中心、南方绿博园等3个项目已被纳入中山市重点支持建设项目。同时,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成功启动了“中国灯都〃古镇游”活动,建设工业旅游点,编制《古镇镇旅游指南手册》等,全方位展示灯都魅力,培育我镇旅游市场建设。2009年,全镇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亿元,增长10.55%,三次产业比例为2.1:57.3:40.6,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完善城镇规划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顺利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全镇人居创业环境。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世纪灯王”清苗填工、招商等各项筹建工作,积极配合新沙水线、新岐江公路、轻轨站等省市重点工 程建设,完成江南海岸花园、灯饰研发中心、华廷路和顺成11万伏变电站等工程建设,加快灯饰大厦、东方大酒店、六坊商厦等在建项目建设。同时,以优先发展公交为重点,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全镇新增公交车3辆,新增公交线路1条,完成36个候车站亭建设并投入使用,配套完善同益工业园、绿博园和龙麟沙等道路建设。此外,不断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镇综合管理。全面完成首期日处理5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1.2 公里的冈南滨江生态公园建设,加快推进西江沿岸一级水源保护区整治拆迁工作及二明窦排灌系统工程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四旁绿化面积,全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环卫治理及广告牌整治力度,改善全镇的泛光照明,进一步提高城镇的美化、净化、亮化水平。
加强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优化农业布局和农产品结构,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暨第九届中国锦鲤大赛和名龟展,取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大树假植、观赏植物种植和园艺工程,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组织农业专业户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展销会及到国内一些大城市参观学习、了解市场,开拓农户眼界思维。大力鼓励农户到镇外购买或承包土地发展农业,目前异地经营农业面积累计近2万亩,增强农民增收致富途经。2009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74亿元,比增3%;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2元,增加2302元,比全市年人均水平高6741元。同时,始终坚持利益向下原则,协调各村平衡发展。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各村兴建标准化厂房,发展出租物业,村集体总收入有所增长,农民分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9年,农村股民分配年人均4414元,增加44元,增长1.07%,其中,现金分配2564元,比增12.6%,用于人均买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的非现金分配1579元。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09年镇村两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2630万元。“一免两保”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享受标准不断提高,养老金最低标准为600元/月〃人,最高标准为961.62元/月〃人;住院基本医保累计报销限额为10.5万元/年;户籍居民可享受重大疾病住院补充报销年上限额最高达10万元/人,全面实施基本门诊医疗保险福利政策,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全年投入8371万元发展教育事业,2009年,全镇高中阶段普率达98.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位居全市一等奖。公共卫生服务日益完善,加强传染病防控,优化社区卫生站服务功能,镇村医疗一体化服务管理不 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弘扬了“勤俭、拼搏、创新、奉献”的古镇人文精神。高规格表彰全镇精神文明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镇村两级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镇饮食、曲艺、武术、书画、舞狮、舞龙等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和利用,魏家祠堂、苏家祠堂、曹步观音庙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六坊云龙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公共安全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把“平安古镇”建设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形成“大平安”工作格局。重点加强社会综治和消防监管工作力度,顺利摘掉了“全省火灾隐患重点整治地区”帽子,加快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实施镇内禁行外地牌摩托车,全镇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6%,破案绝对数提高34.6%;加强基层维稳组织建设,重视做好人民调解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在全市率先挂牌成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有序推进农村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组建工作,2009年,全镇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96宗,办结回复率94%;调处民事纠纷465宗,调处率98%;强化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宗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4%、27%和18%,社会大局稳定。此外,财经、监察、武装、组织、宣传、统计、物价、妇联、档案、审计、侨务、工会、地方志、关工委、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全镇人民同心协力,广大企业同舟共济,我镇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保增长促发展一系列措施得力有效。过去一年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取得这些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镇人民和广大干部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各位人大代表、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古镇各项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优化任务紧迫,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仍然偏高;发展后劲亟需增强,创业精神有所弱化,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企业品牌意识仍然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状况仍未有明显好转;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呈现逐渐扩大趋势;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卫生医疗、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涉及群众安全、健康、稳定工作还有薄弱环节;政府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综合管理和环境生态建设水平亟待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继续加强;群 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文化素质和卫生健康观念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仍需加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强烈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自我改造,自我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镇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形势开局明显好于去年,但仍然复杂多变。我镇经济运行虽企稳向好但仍未根本好转,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仍然面临考验。为此,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既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又要把各方面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制订得更周密一些,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今后,镇政府努力做到“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增强促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帮扶企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进一步加强勤俭节约办实事的作风,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牢基础。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全面实施《规划纲要》为契机,以调结构、增后劲、促发展、惠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注重软硬环境并抓、内外市场兼顾,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动力;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三个适宜”和谐中国灯饰之都建设更大成就。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达81.55亿元,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9.5%;工农业总产值246.13亿元,增长9.5%,外贸出口总值有所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农民人均收入21386元,比增8%;全镇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分别达94%和9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贯彻《规划纲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今后,我镇的经济发展既要“量”更要“质”,以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古镇灯饰”为核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1、坚持把质量作为产业生存的生命线来抓,夯实古镇灯饰产业基础。一是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和专项整顿行动有机结合,大力开展以灯饰成品和灯饰配件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从源头上抓好整体产品质量;二是提高质量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等相关媒体和宣传阵地开展面广、长效的质量宣传,提高全镇全员的质量意识,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抓好质量;三是加快建立我镇灯饰行业的产业标准联盟,指导商会、协会加快探索推行优质认证标签制度,严格按照制度组织生产和销售,杜绝假劣产品对“古镇灯饰”造成的不良影响;四是建立动态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根据企业产品质量信用程度实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监管。五是引导企业建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程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管理日常化。六是继续深化灯饰产业服务平台服务,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与服务性检测相结合,规范产品上下游生产,并从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等方面规范与灯饰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使灯饰产品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2、坚持深化品牌战略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探索“古镇灯饰”区域品牌经营的方法和模式,积极引导企业推广使用“古镇灯饰”区域品牌标志,提高企业灯饰产品质量,同时加大“古镇灯饰”推广策划力度,在国内外主流 媒体开展以“古镇灯饰”区域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系列形象宣传推广,提高“古镇灯饰”在消费者的认同度和在行业的知名度,扩大和提升“中国灯饰之都”的影响力和形象。二是高水平筹办第九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和首届古镇灯饰配件博览会,引进国内外知名灯饰企业参展或采购,提升“两个展会”的影响力和会展效益,尤其是灯博会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从单纯的参展企业数量扩张向层次规格提升、国际化程度高和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方面转变,与灯饰产业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成国际知名灯饰专业会展。三是继续全力扶持、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大扶持奖励措施,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名标,重点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做优一批竞争力强的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引导生产企业创新营销方式,鼓励扶持企业到国内各大市场建立销售联盟,实行大卖场销售模式,不断加强国内营销网络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改变贴牌为主的外贸状况,以自主品牌或行业品牌“走出去”,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境外营销网络,增强古镇灯饰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加大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标准厂房、大型商铺建设、先进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度优惠,鼓励现有企业增加投资以及吸引和留住外来优质企业扎根古镇做大做强。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总部经 济。落实有关招商引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招商,以对灯饰业联度大、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到我镇设立地区总部、产业项目和研发机构,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伸展。
3、坚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作为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运营。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分两期实施,第一期项目主要功能包括青年创业孵化区、现代服务业孵化区、灯饰设计孵化区等,并推动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入一批高等院所、知名技术服务机构设点,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增强照明灯饰产业科技竞争力,促进灯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加快省级新能源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力争在2012年建成,发展绿色照明和低碳经济。重点推进“一基地、五中心、一示范工程”的各项规划建设工作,促进传统灯饰产业与现代照明协调发展壮大。“一基地”是指广东省LED与太阳能技术应用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五中心”是指LED及太阳能光伏照明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照明灯具设计制造中心、产品仓储物流中心、产品及配件展销中心、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一示范工程”是指LED景观照明应用示范工程。三是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做好企业技改、技术中心申报工作,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及品牌塑造,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建设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培育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四是加强人才工作创新。加快建立业内人才信息库,推动人才信息交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管理,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我镇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4、坚持大力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突破口。一是完善以国贸酒店、灯都时代广场、银泉酒店、新都酒店为中心的城区商业圈,全面带动中心区商业的高度繁荣,拉动半径50公里的消费群体。二是加快“世纪灯王”的项目投资和经营招商工作,全力打造以世纪灯王为中心,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标志性灯饰文化与技术展示区、灯饰产业配套商贸和物流功能区、灯饰工业与技术制品商圈等“三区一圈”为重点的灯饰产业综合性服务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逐步形成特色明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服务体系。三是加快整合绿博园、特色灯饰门市(灯饰街)、历史文物景点等旅游资源,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发古镇旅游线路,逐步把古镇发展成为产业观光旅游、会议商贸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的胜地。四是加强对各专业功能市场的调控力度,防止同质化恶性竞争,重点加强灯饰、户外灯、灯配、建 材、电子五金、物流、花木、农贸等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研发、信息、设计、技术、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延长灯饰产业链条,提升灯饰产业竞争力。五是大力发展灯饰创意设计产业,推动技术创新与创意设计双轮驱动,加快把“灯饰创新设计园”纳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灯饰产业从“古镇制造”逐步向“古镇创造”转变。
二、全面构建宜居古镇,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竞争水平
继续坚持“欧陆风格,岭南特色”的城镇建设总体定位,全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宜居环境。
1、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一是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城镇承载能力。重点加快“世纪灯王”、灯饰大厦、灯饰研发中心大楼等重点工程的施工建设,全面启动古镇新灯饰会展中心建设工程,加快海洲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完善海洲中心区的办公、商业、道路及市政设施建设等。二是加强同益工业园、北海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加快同益工业园中心区和二期(即为轻轨线以南用地)的开发,重点要抓好化工区的规划、建设、管理,督促已购地企业的厂房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使其成为我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推进“三旧”改造,科学用好城市发展资源。要充分利用好“三 旧”改造政策,重点推进灯饰一条街的改造,打造一条品质更高、功能更全、竞争力更强的灯饰特色商业街,并以改造灯饰街为切入点,着力改造一批、建设一批、规划一批高档次、高规模的综合性大型商厦。四是继续抓好西江沿岸景观带的规划建设。重点综合整治西江沿岸,严格控制沿岸范围的各类新建、再建、重建及维修工程,尤其是古
三、古四、六坊沿江及海洲水道沿岸企业的治理,将西江沿岸改造为滨江公园及绿色通道。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和改善全镇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一是以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为目标,重点配合市政府推进新岐江公路、古神公路辅道和新沙水公路建设,推进轻轨古镇站点的配套建设。加强镇内主次干道网络的建设,加快完成华廷路建设,年内实现全面通车,加快永安路、同益工业园路网、东岸工业区路网的规划建设,推进基耕路、同兴路扩宽改造和中兴路国贸段下穿改造等。二是实施古镇镇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道路管理。加大道路交通设施配套投入,加强路面尤其是交通黑点的疏导和监管力度,加快在主要交通路口安装电子警察,完善道路交通标识、标志,实施交通限行措施,科学划定停车区域,大力发展公交出行,调整优化公交网络,切实减少道路交通人为堵塞。加强综合执法,坚决整顿停车秩序和占道经营行为,加大人力三轮车、营运摩托车的整治力度等。
3、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总量控制、污染减排工作,重点对水和生产、生活垃圾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特别要把水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实施水环境综合管理规定,加强污水处理系统一期管理,全面启动二期规划建设,加强内河涌的管理、疏浚、清淤和河面垃圾的清理,年内完成二明窦排灌系统工程,实现从全面截污到引入优质西江水,彻底解决内河水脏、水臭、水黑、水阻问题。加快规划建设金属表面处理和路灯杆加工等两个污染集中加工小区。同时,抓好城镇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全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强化监督、考核工作制度,实施“责任包干”和“门前三包”责任制,科学规划建设垃圾中转压缩站,大力推行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规范建筑垃圾清运,努力建设生态特色突出、居住环境优美的新古镇。
三、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着力促进农村协调发展,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1、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提高农业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重点引进观赏鱼、龟鳖养殖产业,首期规划400亩建设养殖基地和专业市场,逐步打造集养殖、交易、观赏于一体的平台;引进橄榄树、日本红枫、罗汉松等绿化苗木新品种种植,进一步提升我镇绿化苗木产业发展水平。二是重点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南方绿博会,加快规划绿博园成为国家 4A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利用农业休闲观光优势,开发古镇旅游线路,推动我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同时,继续全力筹办中国(中山)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全力做好“中国南方绿化苗木示范基地”的各项申报和建设工作,三是设立专项奖励扶持基金,大力扶持古镇园林企业做大做强及推动农民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开展,鼓励在本镇注册、经营的园林工程公司上等级资质及培养和引进绿色产业专业技能人才,为我镇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高度重视农村平衡发展。一是继续坚持“利益向下”原则,加大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升古镇、镇南片的发展水平,加快海洲村的发展步伐,努力推进曹步片发展。二是进一步鼓励各村发展标准化工业厂房出租,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优惠幅度,同时还将农村兴建标准化工业厂房与发展房地产、商铺和财政返还等实行关联推进,全力推动村集体加快兴建标准化工业厂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村务和财务规范管理,强化对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重点完善和深化“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深入推广“阳光村务”,加快实施村级重要事项管理手册,建立农村资产动态监管信息平台,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镇村经营性项目合同签订等制度,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民生和平安工作,提升 “和谐平安灯都”建设水平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文明古镇。大力弘扬“勤俭、拼搏、创新、奉献”的古镇精神,坚持不懈地向全社会,尤其向下一代灌输,逐步培养与“中国灯饰之都”相适应的现代文明灯都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和提升志愿服务理念和慈善理念,努力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社会氛围和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建设文明和谐环境。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提升全民知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以创新为荣的良好风气,形成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浓厚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镇村两级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和节日文化,弘扬饮食、曲艺、武术、书画、舞狮、舞龙等传统文化,打造深厚新颖、高雅脱俗的灯都文化品牌,为推动古镇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2、坚持改善民生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合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四名”工程,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水平。重点引进1—2家优质的民办学校,增加外来 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渠道;坚持人才强镇战略,积极发展成人职业学校,建立劳动者学有所教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各类灯饰专业人才、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队伍。二是进一步完善“一免两保”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实施办法,探索推进外来员工享受我镇重大疾病救助等社会福利工作。认真落实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政策,积极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问题,保障教育公平。拓宽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成立镇慈善基金会,规范各村发展扶贫助困慈善基金,做好低收入家庭和临时困难救济对象的救助工作,切实解决特困户及困难群众生活、就医、法律援助等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启动新古镇医院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体检工作,完善全民健康档案。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加强社区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加强传染病防控,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建立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五是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开展创“两无”村活动比例要达50%以上,稳定低生育水平。六是切实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落实专项资金财政,全面完成陆丰县甲东镇扶贫任务。
3、建设“平安古镇”,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内坚决摘掉“全省治安复杂地区”这帽子。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黑恶势力,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实施科技强警目标,全面推进各村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制,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继续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领域的专项治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三是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设适应社会转型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形成“大信访、大调解”格局。全面完成农村信访维稳工作站建设,整合农村综合整治分队,前移信访关口,切实提高我镇基层信访维稳工作水平,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等。同时,完善欠薪保障金制度,大力打击恶意欠薪逃匿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大局稳定。
五、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执行力,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提高执行力,切实做到高效率推进、快节奏落实。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严格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积 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把目标管理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了的任务,要雷厉风行、落实措施、一抓到底;对一些关键环节,主要领导必须靠前指挥,绝不能相互推诿、矛盾上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执行力的保障机制,实施有效的奖优、治庸、罚劣措施,强化问责与监督,对碌碌无为、政绩平庸的人,要及时调整岗位;对执行力低下、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要严格追究责任。要把工作的执行作为识别、考察和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尺,让善于执行、敢于执行的干部有舞台、受褒奖,形成鼓励改革创新、敢于破解难题的良好环境。
坚持依法民主行政。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行使职权,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各项决议决定,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改进机关作风,建立和完善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建立鼓励公众参与、重视专家论证的决策咨询机制,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政务公开;重视和发挥各商会、协会的作用,引导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真抓实干为企业谋发展。以目标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 实,推进行政提速和服务增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实现行政运行经费“五个零增长”。坚持加强学习,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府,促进公务员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增强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严守纪律,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强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健全各部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建设重学习、重调研、重服务、重落实的工作作风,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一年,我们肩负着更加艰巨、繁重而光荣的任务。我们坚信,任何困难阻挡不了我们科学发展的步伐,任何挑战动摇不了我们先行先试的决心!让我们在市 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圆满完成全镇“十一五”发展规划,共同建设“三个适宜”和谐中国灯饰之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
报告解读:2010年中国在全球最早恢复经济增长中国网讯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进行现场 实时解读。
在评价“十一五”时期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措施的效果时,赵锡军表示这五年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一样很复杂。2008年经济危机以前,在“十一五”前两年半是政策紧缩的过程,在后两年半的时间是应对危机的过程。从2008年9月份开始,全球出现了金融危机,这影响到了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在这中间政策出现了很大的调整,我们国家在应对危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我感到是在全球所有国家中做得最好的,而且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在2008年第四季度,我们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到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到了6点多,这是属于下降的比较多的速度。但是在2008年年底就开始采取措施,在2009年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方案,包括政府的四万亿投资方案。可以说,方方面面都采取了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快经济增长速度就回升了,应该说2009年金融危机全球影响最重的一年,我们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进入2010年,我们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是最早恢复经济增长的国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赵锡军表示,从应对危机角度来讲,我们顺利地度过了危机的冲击,不仅是我们自己度过了冲击,而且我们还与全球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危机,参与了国际合作应对危机的过程,应该说很多国家对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应对危机也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包括受危机冲击最大的美国,他们的政府领导人、国家领导人多次感谢中国。
报告解读:中国靠自己掌握的力量来推动宏观调控
中国网讯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进行现场 实时解读。
毛寿龙表示,宏观经济调控最核心的政策就是财政政策。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讲,最近五年应该说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从两万多亿增加到八万多亿,还有未列入税收收入的部分,估计差不多会有同样的规模,加在一起十多万亿。从这个角度来讲,实施财政政策时,财政工具的力量是很足的,使得我们最开始时财政紧缩。但是后来全世界发生金融危机,我们的财政工具一旦出去劲儿非常大,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基础。
货币政策也是非常成功的。前几年是货币紧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扩张,最近又开始货币紧缩。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货币出去是要有实力的,也是与我们货币的很好的基础有关。一个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个是外向型经济,使得货币政策以整个世界市场为基础。我们有生产的实力,有世界上很好的市场,我计算了一下,去年有三万多亿美元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这相当于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是由外贸实现的,这是不得了的。我们说宏观调控,实际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我们自己掌握的力量来推动宏观调控。
毛寿龙提出,为什么我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有力量?为什么欧洲搞财政政策就会出现财政危机,美国搞货币政策就出现货币危机?我们在财政危机的范围之外,也在货币
危机的范围之外。最近五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推行时是以我们的实力为基础的,更重要的也是有很好的微观经济环境为基础。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主力,消费还是理性消费的,并没有要求国家做这做那,也没有像法国那样,要退休年龄延后几年。我们的工人去年才涨点工资,他们非常努力。
报告解读:十一五期间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有很大提升中国网3月5日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邀请三位专家进行现场实时解读。
中国网:
与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同的一点,今年是“十一五”收关之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顾“十一五”,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再加上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可以说是我国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在过去五年中,三位嘉宾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工作,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
我对过去的“十一五”感受最深的还是经济发展的成就,不只是我们自己体会到,更是全世界体会到的。除了一些数字之外,还有很多现实的生活标志。比如去年卖的车是全世界第一,留学生规模也是迅速扩张。我们到美国看到一个学校一年在中国招生两三千人,我记得我们上大学时,一个系才几个学生。
另外一点,政府能力也迅速提高,组织效率、政府运作,包括法制化水平,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水平,比过去要好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方面我们是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的治理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
我非常同意毛教授的观点,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升。我记得在2006年时,我们的经济总规模大概在20万亿人民币左右,到了“十一五”末,2010年已经到了40万亿左右;GDP规模排名也是跃居全球第二位。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是比较显著的感受。
第二个感受,国际地位的提升。应该说在五年前,中国的国际地位虽然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与现在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十一五”最后三年,2008年全球出现金融危机时,明显感受到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地位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出现全球性的经济事务时,中国发言权没有那么大,(发言权)更多地是掌握在西方七国集团等手里。但是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提升,这与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有关系的。
还有一点,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刚才毛教授也讲到,我们举办了很多在全球引人注目的大型活动,像奥运会、世博会等等,这也是非常提振人心的事情。还有政府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和治理架构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这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是慢慢感受到的。还有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在发生变化。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
我是研究社会政策的,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第一,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公民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现在在养老、医疗、住房、工伤等方面都比过去完整、系统得多。特别是是针对农民,在“十一五”
时期,农村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有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已经全覆盖,养老覆盖面也不低,达到20%多,而且按照五年规划推行下去很快会实现。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了相当水平,而且比较稳定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阶段,社会保障必须跟上来。其实这也有因和果的关系。
第二是公民社会的发展,这点是大家亲身感受到的。尤其是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实际上是大灾难促进了全民的大团结,促进了公民意识的弘扬,大家都到那个地方去救灾,光是2008年老百姓的捐款就达到1000亿。而在后面,有人说后面很可能掉下来很多,但实际上2009年的捐款比2007、2008年也高出很多。2010年具体数据还没有出来,我的判断也是会有很大的增长,2009年大概是350亿到360亿,2010年应该会超过400亿。灾害总是会有,再加上公民日常的捐款,光从捐款来讲,老百姓的捐款大概就会稳定在500亿左右。
除了捐款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公民亲身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社会组织也在广泛增加。在登记注册问题上,大家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政府尽快放开——登记注册必须找婆婆,必须要有政府主管单位。深圳率先在三年前放开,然后上海部分放,然后北京也开始放。特别有意思的是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明确说,只要你到我这个区就不用找婆婆,就可以登记。也就是说,大家知道这个方向是对的,各个方面纷纷在突破。这些都导致公民社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这方面我是非常看好它未来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