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g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疗器械的研
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
一、什么叫作“产学研”,它的产生与发展 1.什么叫“产学研”
从字面上解读,产就是企业、学就是高等学校、研就是科研院所,三者用什么样的机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探索和实践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有成功、有失败、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出台了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力的鼓励和支持了“产学研”合作,使“产学研”逐步为企业、大学、研究院所认识,被世人所接受。它不仅是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科研院所的改革,仅从教育部门来看对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强调的是它与企业的结合,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的支撑,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二层皮的问题创造了新的途径。中国“产学研”发展到今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道路。它主要表现在以市场为导向合作的模式,不断创新、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的层次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产学研”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四顾“产学研”合作这个新生事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它是同步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科技改革的产物。他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1978年 —— 1986年
在这个时期国家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有几项重大的事件
1978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大会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的论述,这极大的鼓舞了知识分子,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1985年,中央作出了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面向”和“依靠”的基本方针,从而为强化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提出迫切使命。
1986年,为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当时的国家贸易委、国家教育委和中科院联合提出“产学研联合”并建立“经济科技合作协调小组”,当年就制定“百项合作”计划,这一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为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可称为起步探索阶段。
②.第二阶段,1986年 —— 1993年
这个时期无论是社会企业、大院大所、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都表现出积极响应寻求探索合作的态势。在国家的层面
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的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如:
1992年由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研开始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据统计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建立了“产学研”协调小组并出台了本地区的一些相关政策。
1993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和协作”,推动“产学研”合作,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产学研”合作,有了科技进步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这个时期“产学研”合作发展很快,多种多样,各种层次的合作都有,有成功有失败,出现的问题也不少,有经验、有教训。但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大趋势下,企业、大学、科研单位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借鉴、推广成功的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总体来说是成功的,据统计,七年来“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有340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并完成产业化,取得实现新增销售额510多亿元,节汇创汇22亿美元,利税120多亿元。这个时期据统计全国有5800多个“产学研”合作机构和经济实体,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个时期总体处于发展阶段的时期。
③.第三阶段,1993年 —— 2005年
这个时期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强和完善。在1996年5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其中在第十二条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条例中还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保证措施和技术权益等规定。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实践,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应依据法律法规的原则理性的合作。
这个时期重大的事件是:2005年由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两部一省)建立了“省部产学研合作”试点,这一模式引导和支持了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广东省产业界开展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面合作。据统计有181所高校、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国家组工程中心参与广东省的企业开展科技开发、转化产业化的工作,促进了广东省经济的发展。“两部一省”的试点,“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典范,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使“产学研”合作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④.2005年至今
目前“产学研”合作处于常态发展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 —— 2020年)中着重提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二、在医疗器械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据了解,目前全国17.5万家医疗机构中拥有的医疗仪器设备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产品,在14000多个生产厂家生产的产品基本上处于中低档的医疗器械水平。高端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进口比例大约占到40%。权威人士评价我国的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在15年左右,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十二五”计划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生活水平。农村的城镇化和人口的老龄化使我们更加感到大力加强医疗器械行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加强抓紧医疗器械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据了解,为了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调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扶持和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医疗器械产业,把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平台建设以及基地的建设列为发展的重点;2011年科技部发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其中对医疗器械的重大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基础支撑的研发具体作出规划部署;国家发改委为推进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推出“加快医疗设备创新发展的项目”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无疑会有力的支持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展自
主研发、创新和产业化。那么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该怎么参与?又该如何寻找捷径?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快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原因何在/为什么?大家都深知医疗器械行业它涵盖着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电子、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其产品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而高等学校恰恰是具有多学科、人才济济、信息来源广阔、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和实力,这对实施“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仍缺乏市场的调研,资金不足;缺乏科研成果中试的设备和完善生产工艺的条件,难以进行成果的转化、产业化。据了解,我国的医疗器械领域的相当一部分中型企业有一定的生产设备和能力,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和运作能力,但在科技研发的力量上尚存在不足,缺少人才和基础设备,技术储备匮乏,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上偏低,做高端的医疗器械产品有种种困难。因此,难与国际市场竞争,难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实施“产学研”合作,高校和企业相互发挥优势,弥补了不足,无论对企业还是高校都是有益的。会有益于解决困扰企业的问题,对推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科技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实际上,多年来高等学校一直在关注和积极参与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工作,在目前的形势下,高等学校对医疗器械的科研创新的关注更加增强。近年来,据了解清华大学等高校成功地研发并上市的“柏奥奇脑健康仪、频谱仪”等适合于家用的新型电子医
疗器械;又如东软的医用CT、四川大学的人工骨成果产业化,这些产品在医疗器械行业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高等院校也在寻求加强医疗领域的企事业合作,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成立了医疗器械标准研究联合实验室;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微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千人计划”;这种合作都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倡的国内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应该更直接地协助企业创新,提倡中国研究性大学的技术转移必须探索创新模式,这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但就高等院校而言,从事医疗器械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少,能够转化产业化的项目不多,原因在哪?我认为高等院校在科研上仍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开展研发针对市场需求的项目不多。确信如果由企业提出研发课题,经双方共同开发科研成果会具有市场性和生命力,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多年来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高等学校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在医疗行业领域当中也是一样。这个行业是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在研发的过程,产品质量的检验要受到众多国际国内法规的控制和约束,这个过程远远不是学校所能够独立完成的。而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符合要求的研发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高效率的利用科研经费的机制,有强烈的以产品上市为唯一目的的驱动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等。因此,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企业是
主体,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合理有效的。目前要进一步的改变大学(科研院所)为科研创新主体的现象。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近期已批准一批研究和产业化中心,有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科学化诊断和医疗器设备,这些中心的建立为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的“产学研”合作提供技术创新的平台。
三、如何加强开展“产学研”合作 1.遵守的几项原则
第一,在双方自愿的基础,实施实质性的合作
第二,要友好平等、资源共享、互利双赢、风险共担
第三,要诚信,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
第五,要有制定“合作”的计划任务书,双方落实专人负责 2.如何寻找“产学研”合作单位
“产学研”合作发展到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多样化,没有一种认为比较好的固定模式可以借鉴。如果企业要和高等学校合作,我认为要对高校内部科研现状有所了解。全国高等院校有1240多所,在大学里主要有:
·科技处(科研处、科技产业处)
·科技开发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资产经营管理总公司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大学科技园,孵化器
·地方政府与大学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
·企业与高校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
以及从事其它科技成果转移的机构
选择哪个部门,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定研发的项目、围绕企业的最终目的来衡量、选择。3.如何合作
这个问题多年来既困扰学校,也困扰着企业,“产学研”合作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这种“合作”的模式和机制,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双方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不断加强,这对“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企业拟进行“产学研”合作之前一定要做的几件事:
1.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对研发项目的技术调研、对市场情况(国内外)以及拟合作高校有针对性的调研; 2.有条件企业要与主管部门汇报调研情况,以利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
3.要与拟选的高校有关部门接触、沟通,交换意见,以利有“合作”的可能;
4.待选定“合作”高校后,一定要与科研第一线的人员座谈,充分交换意见,以利于促成合作;
5.双方应适时进行考察,条件成熟才可签订“产学研”合
作协议书。
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方式与高校合作,如请顾问,咨询等等,形式不尽一致。
总之,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市场广阔,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企业和高等院校实施“产学研”合作符合国家提倡的大方向,会有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端医疗器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第二篇:栖霞区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
栖霞区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申报指南
一、编制原则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技40条”、南京市“科技36条”政策文件,加快我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根据《栖霞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宁栖政字〔2012〕262号)、《关于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栖委字〔2017〕58号)、《栖霞区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宁栖政字〔2017〕125号)、《栖霞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宁栖政办字〔2017〕49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指南,作为我区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依据。
二、支持重点
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
重点支持驻区高校、与栖霞区签署共建协议或技术转移分中心的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研发团队,面向我区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重点围绕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原创性和前瞻性技术开发,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我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储备。
三、总体要求
申报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总体要求 1.申报对象为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技术转移机构、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栖霞区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合作企业须作为参与单位共同申报,合作企业应是在栖霞区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具备完成项目所需基础条件和资金配套能力,且与合作单位无实质性关联。
2.申报单位须与合作企业签订权责清晰、合作经费明确的项目合作协议或技术合同。申报时仍处于实施期内。项目合同约定企业支付高校的合作经费不低于20万元,且为本项目已支付到账经费不低于10万元。
3.申报项目应符合我区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开展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能直接转化形成产业化产品,或应用到企业批量产品中。不包括工程设计、基础研究、战略研究、规划论证等类型项目。
4.优先支持近三年在南京市、栖霞区重点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期间达成的校企合作项目。
四、申报材料
申报“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须提供以下材料: 1.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书(见附件1); 2.相关附件材料,包括产学研合作协议、技术合同、企业申报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申报单位收到企业资金的进账凭证复印件(验原件)、能反映创新水平的佐证材料,能反映知识产权权益的证明材料、符合优先支持条件的相关证明材料。
3.项目名称须科学规范,其中应包含技术创新点和核心技术名称,用“XXX产学研合作项目”作为后缀,字数不宜过长或 过短,一般控制在15-25个字。
五、其它事项
1.栖霞区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安排经费不超过500万元,立项补助经费共分三个等次:一般项目(补助资金:10-20万元)、重点项目(补助资金:20-40万元)、重大项目(补助资金:40-80万元)
2.项目评审严格按照《栖霞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立项基本程序执行。
3.项目补助经费须用于项目后续的成果转化活动。区科技局将跟踪项目成果转化过程,适时对项目实施情况、预期效益开展评估和监督。
4.同一企业限报一个项目。有区科技计划在研项目的企业不得申报本项目;同一已获区科技计划立项资助或我区其他财政资金资助的企业原则上不重复资助。
5.项目的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两年,(生物医药项目原则上不超过三年),项目第一负责人原则上应为第一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并确保在职期间能完成项目任务。
6.各街道(园区)要负责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及审核工作。对申报单位的经营状况、承担能力、申报内容等进行认真核实把关,切实避免申报材料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严禁徇私情私利;严禁帮助企业包装材料,骗取科技专项资金。
第三篇:万寿菊产业化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书
万寿菊产业化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计划书
一.叶黄素晶体产品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项目的提出
万寿菊是提取叶黄素的主要原料,叶黄素既有着色又有生理功效双重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饲料等领域。近年来,我县万寿菊种植业发展迅速(彰武县一地2012年种植3万余亩),但其产后加工相对滞后,多数企业停留在鲜花造粒初加工阶段。为延伸产业链条,我公司已建立万寿菊原料基地3万亩;加工厂房2500平方米,万寿菊粗加工造粒生产线一套,深加工叶黄素浸膏生产线一条,其产品主要出口西班牙,对方将叶黄素浸膏精制成晶体后返销国内市场,获取更大的利润。叶黄素浸膏油溶性,其稳定性较差,应用领域受到限制,制约了产品的市场开发。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总体经济效益,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开展万寿菊晶体制备技术和叶黄素稳定性和改性技术研究,研制开发高品质叶黄素产品,提高叶黄素稳定性和应用性能,十分必要。
2.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情况
针对万寿菊产业发展技术需求,项目技术依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品与加工研究所对叶黄素浸膏产品皂化、纯化及叶黄素晶体制备技术及其稳定性和改性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已研制出稳定性好的纯度达90%以上的叶黄素晶体实验室产品样品,为万寿菊叶黄素产品升级产业化开发提供坚实技术保障。目前该技术已获发明专利1项,相关的工场化生产设备目前也在研发过程中,足以保证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二、利用万寿菊酸性发酵液生产生物碳产品的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项目的提出
万寿菊在窖贮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酸性发酵液,多数万寿菊加工企业长期以来对酸性发酵液并没有加以利用,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如有机酸(以乳酸为主)、氨基酸、腐植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用成分,但发酵液中的BOD、COD值很高,直接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变废为宝,项目申报单位联合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的生物炭开发团队开展研究,研制新型的生物碳产品,将酸性发酵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充废为宝,延伸产业链的增加
效益的同时减少环镜污染。
2.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情况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有限氧气供应条件下、在相对较低温度下热解得到的稳定的富碳产物,具有孔隙丰富、比表面积大、pH值高、抗生物分解能力强等特性。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的生物炭研发团队,以生物炭为核心技术,以生物炭肥、生物炭肥料增效剂、生物炭土壤改良剂、生物炭育苗基质等为技术载体,在通过特殊工艺将玉米芯、作物秸秆等制成颗粒型炭素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试验,已成功研制出利用万寿菊发酵液含有的有效养分及其特殊功效,制作的成能延长肥效、改良土壤、促进作物早生快发的系列生物炭产品,包括水稻育苗调制剂,温室专用苗床基肥,花生专用肥、大豆专用肥及花卉培养基质等。相关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还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已经受理并进入公开程序,相关工业化生物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已基本完成,可随时用于工业化生产。
三、利用万寿菊渣提取菊花总黄酮的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项目的提出
利用万寿菊生产万寿菊油膏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万寿菊渣,仅以阜新市彰武县一地为例2012年种植万寿菊总面积近3万余亩当年产生的菊花粕高达5000吨以上,长期以来菊花粕只作为一种工业废弃物丢弃,由于数量较大往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公司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经大量实验发现,万寿菊渣中还含有大量黄酮类物质,黄酮作为一种生物活性成分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用于医药行业明显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同时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研究发现黄酮的抗氧化性能比VE 强 50 倍,比 VC 强 20 倍,而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尤其对皮肤的保健、年轻化及血管的健康抗炎作用特别显著; 黄酮本身还是一种天然的黄色素,可以替代传统工业合成的对身体有严重损害的黄色素使用。因此利用菊花渣提取总黄酮,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增加企业产值。
2.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情况
针对万寿菊渣提取总黄酮,公司技术部研发中心联合沈阳农业大学经过长期大量实验,成功研制出一套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利用万寿菊渣提取总黄酮的应用方案。公司已对本套方案进行了设备调试和生产中试,证明本套方案
总黄酮出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本套技术为万寿菊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保证,随时可以将相关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第四篇: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摘录内容: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科技、教育、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信息、国有资产监管、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政策协同,建立协调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制度,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方向选择、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项目可以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平台,提供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工程化开发等服务,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优化科技成果市场供给。
第十五条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第十六条 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七条 国有企业应当增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完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将国有独资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等指标列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围。
国有独资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当年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可以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第十八条 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应当制定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应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布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目录,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遵循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政策激励、平台建设、政府购买服务、人才培养等措施,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的扶持。
对承担本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任务或者在本省成功转化科技成果,做出突出业绩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个人,可以享受国家和本省的奖励政策。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支持创办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的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经国家和本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创业服务机构,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本省设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的创业投资机构。附: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原文
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2005年9月29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0年5月27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 2017年9月29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十二届]第五十号
《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已于2017年9月29日经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9月29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三章 服务机构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章 技术权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体现知识价值分配导向,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科技、教育、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信息、国有资产监管、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政策协同,建立协调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其职责,负责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协作配合,负责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七条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省产业政策以及本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计划,定期发布科技成果目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指南和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供求信息,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第八条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成果信息系统,规范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与服务活动,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依法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
鼓励利用非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提交相关科技报告,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有关部门应当为其提供方便;该科技报告可以作为有关部门认定其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享受财税优惠政策的参考依据。
第九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建立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明确登记备案、转化实施、处置分配、组织保障、异议处理等内容。
第十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可以自主决定或者授权科技成果完成人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但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
通过协议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的,可以由科技成果完成人主持公开询价,确定成交价格后,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内容摘要、转化方式、拟交易价格等信息,明确并公开异议处理程序和办法。受让方是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的,应当予以注明。
通过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可以采取公开询价的方式确定基准价格。
第十一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或者通过协议定价并按照规定在本单位公示,单位负责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不承担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
单位负责人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履行了民主决策程序、合理注意义务和监督管理职责的,即视为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
第十二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自成果完成之日起二年未实施转化,尚具备转化价值和条件的,可以采取下列方式进行转化:
(一)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转化,并按照协议约定向单位返还收益;协议没有约定收益的,应当从转化成功获利之日起,连续三年从转化所得的年净收入中提取百分之十返还本单位。
(二)科技成果完成人未与单位达成协议的,国有资产行政管理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组织实施转化。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制度,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方向选择、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项目可以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新型研发平台,提供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工程化开发等服务,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优化科技成果市场供给。
第十五条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第十六条 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七条 国有企业应当增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完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将国有独资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等指标列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围。国有独资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当年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可以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
第十八条 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应当制定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发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应当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布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目录,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协调机制,加强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的政策引导,完善军民科技规划计划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省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各类军民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军民融合科技资源信息和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目录。
省和行政区域内军工企业较多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发布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目录,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加强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促进军民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军工重大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合作研发和军品生产,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和普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互利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开展科技成果交流、人才培训、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
第三章 服务机构
第二十一条 鼓励设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下列服务:
(一)科技成果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加工、发布;
(二)科技成果的交易代理;
(三)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
(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
(五)科技创业孵化服务;
(六)科技成果转化的其他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应当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得提供虚假信息和证明,对其在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依法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遵循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政策激励、平台建设、政府购买服务、人才培养等措施,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的扶持。
对承担本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任务或者在本省成功转化科技成果,做出突出业绩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个人,可以享受国家和本省的奖励政策。
第二十三条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符合技术交易规律的科技成果交易网络平台,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支持创办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的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经国家和本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机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创业服务机构,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在本省设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的创业投资机构。
第二十五条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开展跨境、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在不涉及国家安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开展技术合作、技术贸易,引进、消化和吸收境外先进技术。
鼓励境内外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依法在本省设立分支机构,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第二十六条 技术交易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保险费补贴、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支出。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引导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风险投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支持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保险费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保险品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险服务。
支持企业通过股权交易、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融资。第三十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承接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对承接科技成果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技术合同成交额或者技术入股出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创办独立运营、市场化运作、中间试验与孵化育成相结合的新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引导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国家规定为中间试验提供投融资服务。
第三十二条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可以向企业、事业单位和创业者发放科技创新券或者采取直接补助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券用于购买科技成果和成果评价、检验检测、研究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等服务,在全省范围内使用,各地不得设置限制条件。
第三十三条 创业投资机构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创业投资机构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第三十四条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贡献特别突出的,可以破格申报职称评审。
本条例所称的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包括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
第三十五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基础研究的人员采取差异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标准,并设定一定比例,用于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将科技人员以市场委托方式获得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本单位或者企业给予的股权和奖金奖励、创办科技型企业所缴纳的税款等,与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科技项目的相应事项同等对待,作为对其考核、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金融、中介和创业指导等各类人才的培养,支持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门在制定科技人才相关规划、计划和政策时,应当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作出规定。
对于引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公安、人社、建设、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当在居留、户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简化程序、提供便利。
第三十七条 鼓励企业与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项目合作等人才交流机制。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可以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式,吸引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经所在单位同意,通过离岗创业、在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等方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培训和研究生科研实践等教学科研基地,共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第三十八条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以财政性资金和社会资金所建设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建立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分工协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和转化服务信息的采集、公开制度,为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第三十九条 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与社会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实验室、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服务。以财政资金全额或者部分出资购买、建设的大型设备及科研重大基础设施,设备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依法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
推进军民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国防科研生产单位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仪器。
第五章 技术权益
第四十条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的约定,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第四十一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的,按照下列标准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一)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二)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三)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十的比例。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第四十二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主要贡献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百分之十。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一定比例的科技成果权属份额,取得科技成果权属份额的科技成果完成人不再参与该项科技成果转化后单位所获收益的分配。科技成果完成人要求按照第四十一条第一款和本条前款规定获取奖励的除外。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改制为企业的,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奖励,按照有关企业的规定执行。
本条例实施前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奖励规定与本条不一致的,按照本条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支付期限,应当在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的有关奖励制度中规定或者与相关人员签订的协议中约定。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在奖励制度中规定奖励支付期限,也未与相关人员签订协议约定的,应当在取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之日起六个月内完成奖励;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应当在股权登记或者变更时完成股权奖励。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以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和报酬,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个人在获得股权时可以暂不纳税,递延至股权转让时缴纳个人所得税。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者个人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获得股权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投资入股当期暂不纳税,递延至股权转让时缴纳所得税。
第四十五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获得现金奖励。
其他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获得现金、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
对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实行公开公示制度。
第四十六条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在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并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的运行和发展。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方式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计入事业收入;作价投资取得的股权红利和其他投资收益计入其他收入。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他人使用或者作价投资过程中发生的评估费、差旅费、税金、中介服务费等费用计入事业支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交科技报告、汇交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的,由组织实施项目的政府有关部门、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禁止其在三年内承担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奖励和荣誉、诈骗钱财、非法牟利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取消该奖励和荣誉称号,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实验结果或者评估意见等欺骗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一方串通欺骗另一方当事人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处以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当事人的商业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 依照本条例规定,作出吊销营业执照以及五万元以上罚款处罚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科学技术、财政、税务、教育、人社等有关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布科技项目立项、实施情况以及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的;
(二)未依法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的;
(三)不依法履行职责,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泄露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国家秘密和他人的商业秘密的;
(五)截留、挪用、贪污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性资金的;
(六)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二)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
(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四)净收入,是指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单位维护该科技成果的费用,以及交易过程中的评估、鉴定等直接费用后的余额。
(五)科技创新券,是指由省科技厅发行,无偿向本省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发放,用于资助其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单位或其他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服务或使用科技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电子代金券。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发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5-08-29 【生效日期】2015-08-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新华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四章 技术权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
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享有权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第四条 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第五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等政策协同,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法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可以采取更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第六条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首先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境外的组织、个人转让或者许可其实施科技成果的,应当遵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
第七条 国家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组织实施或者许可他人实施相关科技成果。
第八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管理、指导和协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有关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十条利用财政资金设立应用类科技项目和其他相关科技项目,有关行政部门、管理机构应当改进和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在制定相关科技规划、计划和编制项目指南时应当听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意见;在组织实施应用类科技项目时,应当明确项目承担者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第十一条国家建立、完善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公布有关信息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对不予公布的信息,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相关科技项目承担者。
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提交相关科技报告,并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
国家鼓励利用非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提交相关科技报告,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相关工作的部门应当为其提供方便。
第十二条 对下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通过政府采购、研究开发资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予以支持:
(一)能够显著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或者能够形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新产业的;
(二)能够显著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水平的;
(三)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及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
(四)能够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
(五)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或者农村经济发展的;
(六)能够加快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第十三条 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提倡和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不断改进、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
第十四条国家加强标准制定工作,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依法及时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国家建立有效的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军品科研生产应当依法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民用技术相互转移、转化。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以由有关部门组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实施转化。有关部门应当对中标单位提供招标时确定的资助或者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二)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三)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四)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五)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六)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采取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通过本单位负责技术转移工作的机构或者委托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
第十八条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但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
第十九条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所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享有协议规定的权益。该单位对上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予以支持。
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课题负责人,不得阻碍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及其技术资料和数据占为己有,侵犯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相关单位及人员评价、科研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并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相关单位及人员加大科研资金支持。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十一条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向其主管部门提交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报告,说明本单位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数量、实施转化情况以及相关收入分配情况,该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报告报送财政、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企业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生产新产品,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征集其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者。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职责分工,为企业获取所需的科技成果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 企业依法有权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合作者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联合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第二十四条对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机构应当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方向选择、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共同实施。
第二十五条 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可以参与政府有关部门或者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招标投标活动。
第二十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采取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者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
合作各方应当签订协议,依法约定合作的组织形式、任务分工、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归属、权益分配、风险分担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及其他组织开展科技人员交流,根据专业特点、行业领域技术发展需要,聘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科技人员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第二十八条国家支持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培训基地和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机构,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第二十九条 国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试验示范单位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十条国家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鼓励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交易提供交易场所、信息平台以及信息检索、加工与分析、评估、经纪等服务。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应当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得提供虚假的信息和证明,对其在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一条国家支持根据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建设公共研究开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服务。
第三十二条国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发展,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等服务。
第三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三条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经费,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以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用途。
第三十四条 国家依照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行税收优惠。
第三十五条国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组织形式、管理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贷款业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
国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保险品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险服务。
第三十七条 国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通过股权交易、依法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融资。
第三十八条 国家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国家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应当引导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三十九条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由国家、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风险基金的设立及其资金使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技术权益
第四十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当依法由合同约定该科技成果有关权益的归属。合同未作约定的,按照下列原则办理:
(一)在合作转化中无新的发明创造的,该科技成果的权益,归该科技成果完成单位;
(二)在合作转化中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该新发明创造的权益归合作各方共有;
(三)对合作转化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各方都有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权利,转让该科技成果应经合作各方同意。
第四十一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各方应当就保守技术秘密达成协议;当事人不得违反协议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技术秘密的要求,披露、允许他人使用该技术。
第四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秘密保护制度,保护本单位的技术秘密。职工应当遵守本单位的技术秘密保护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人员签订在职期间或者离职、离休、退休后一定期限内保守本单位技术秘密的协议;有关人员不得违反协议约定,泄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从事与原单位相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职工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擅自转让或者变相转让。
第四十三条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第四十四条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以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时限。单位制定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听取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意见,并在本单位公开相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的,按照下列标准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一)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二)利用该项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
(三)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
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当符合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标准。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本法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未依照本法规定提交科技报告、汇交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的,由组织实施项目的政府有关部门、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承担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未依照本法规定提交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报告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奖励和荣誉称号、诈骗钱财、非法牟利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取消该奖励和荣誉称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科技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故意提供虚假的信息、实验结果或者评估意见等欺骗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一方串通欺骗另一方当事人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当事人的商业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违反本法规定,以唆使窃取、利诱胁迫等手段侵占他人的科技成果,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职工未经单位允许,泄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职务科技成果的,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人员违反与本单位的协议,在离职、离休、退休后约定的期限内从事与原单位相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给本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