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高品位城镇 建设都市化农村

时间:2019-05-14 05:2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塑造高品位城镇 建设都市化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塑造高品位城镇 建设都市化农村》。

第一篇:塑造高品位城镇 建设都市化农村

塑造高品位城镇

建设都市化农村

——亭林镇建设新郊区新农村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调研

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上海国际化工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研究城镇建设与管理的方法,制定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形成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态势,建成符合科学逻辑的城镇实体,最近,我们按照领导要求,围绕“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做到‘建管并举,有所突破’”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

亭林镇位于金山、松江、奉贤三区的交汇处,是金山区的东北大门,市区进入金山的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全镇区域面积79.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人,辖15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1个社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古镇新城”发展思路,使全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管理力度加大,镇区面貌日新月异。如今的亭林镇,道路宽敞整洁,高楼鳞次节比,商品琳琅满目,人群川流不息。

1、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古镇城镇”这一整体目标,加快了建设商贸重镇的进程,共投入城建资金 多元,扩展城镇面积平方公里,在城镇建设规模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抓市场建设,坚持统筹发展。遵循市场建设“先抓生产,后抓流通;先有市后有场”的原则,先后投资 多万元,翻建了松隐菜场、大慈路商业街、就业安置基地以及超市卖场等。从而使亭林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了上 联大中城市,下通千家万户的商品流通格局,同时也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抓安居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农村建房户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希望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以及建房定居的实际,政府采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水电路的五统一办法,在城镇内规划建设居民小区,让农民在城镇内集中建房,实现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先后在城镇内规划建设了现代华亭、隆亭小区、红阳小区、亭升苑等居民住宅区,吸引了 多户农民进镇建房定居。其中,现代华亭以其新颖的设计、优美的环境、独特的造型,被评为 小区。

三抓亮点建设,提升城镇品位。在城镇建设上确定了一批亮点建设工程,促进城镇规模、形象上档升级。如亭林小学迁建工程采用2004版上海市最新的中小学建设标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设计建造,成为目前市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形象最好的一所小学。又如大慈路建设工程、社区文化中心和文体广场建设工程等,投资大,设计新颖,都已成为亭林的亮点。

四抓绿化建设,促进生态平衡。近年来,以构筑“城在森林中,道在绿化中,楼在花园中,人在景观中”的绿化新格局为目标,在绿化建设中坚持种类多样化、功能多元化、种源乡土化;在品种搭配上做到乔木与灌木结合、常青树与落叶树结合、树木与花草结合;在绿化布局上突出亭林公园绿化改造工程、文体广场绿化工程和亭枫公路两侧绿化工程“三个重点”,相继完成了亭林公园绿化改造工程、镇区道路绿化工程、村级公路绿化工程,共新建公共绿地7084平方米,投资766.5万元;采用多元投资的方式,住宅区绿化建设11300平方米,由开发商投入资金近800万元。不仅促进了生态平衡,而且提升了城镇品位,在建设环境优美的花园镇区方面慢出了可喜的一步。

2、城镇规划有新突破。

近年来,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自身实际,完成了《金山 区亭林镇总体规划》、《亭林镇区控制性规划》的编制,使城镇规划有了新的突破,跃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注重先进性。按照实现城镇现代化的战略方针,始终把城镇建设规划当作一篇大文章来做,专门从市、区请来建设规划的领导和专家,对城镇规划进行修编指导和帮助评改,努力做到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二是具有特色性。亭林具有一定的产业特色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市场体系优势,“市场带动型”城镇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为此,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政府重点围绕“商贸物流型”的定位,坚持以农业资源和产业特色为支撑,以交通区位优势为基础,以务工经商农民为主体,以日趋完善的专业市场体系为依托,实现商贸交易专业化、市场流通便捷化、人口居住集中化、交通信息网络化、生产休闲一体化,营建特色鲜明的新型商贸重镇。

三是坚持超前性。立足于“三十年不显旧、二十年不落后、十年还是新潮流”的规划思路,坚持环境优美和谐、社区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的原则,对商贸区、居民区、工业区、综合区及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工程进行长远规划,科学布局。

四是维护权威性。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管理方针,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均由镇城建专班审查,镇党委政府审批,维护总体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3、城镇管理逐步规范。

近年来,城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探索有偿服务领域,使我镇的城镇管理逐步规范、有序。

一是完善硬件设施,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了环卫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近280万元,购置了环卫车、手推车、果壳箱,新建改造了垃圾房、旱厕等,为加强城镇管理、创建上海市一级卫生镇奠定了基础。今年,为巩固创卫成果,争创市级文明镇,又对镇区亭 升路、大慈路两条新建道路配置了环卫设施。

二是强化队伍管理,提供了保证。近年来,全镇先后建立起城管、市容、保洁、清运、爱卫、车管等队伍。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考核制度,按照工作职能采取划块、划片、定段、定岗的形式,落实责任制,提高了工作责任心。城管分队重点加强六乱整治,市容协管重点改善环境面貌,保洁重点提高清扫质量,清运重点做到日产日清,爱卫重点保障全民健康,车管重点保证道路畅通,使各支队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坚持依法管理,攻克了顽症。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特别对沿街设摊等“六乱”顽症开展了不定期的整治,对镇区沿街、小区等地进行多次环境整治,使我镇的城镇面貌大有改观。

四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提高了效益。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城管部门坚持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其一抓好村级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做到15个村全覆盖,取消了村级垃圾堆场,在全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难题。其二对亭林工业园区近15万平方米的道路区域,实行了道路清扫保洁服务和清除黑色广告服务。两个服务提高了两个效益,既改观了城镇环境面貌,又弥补了城管经费不足。

5、城镇动迁有序进行。

动迁工作作为发展的头道工序,不管是国家道路建设,还是工业园区发展和城镇建设都面临相当繁重的动迁任务。作为金山区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全镇因各项建设动迁548户,为亭林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动迁工作能有序进行并取得成功,主要抓了以下环节:

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全镇每个动迁基地的启动,镇党政主要领导都直接过问,时时关心进度,全力支持动迁。区房地局领导给予业务上的支持和指导,在房屋评估、动拆迁项目备案等方面提供方便。

二是严格执行政策。在动迁过程中,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坚持“五项制度,九项公开”,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统一标准、公开 操作、严肃纪律、依法动迁。在房屋评估中,取上限,就高不就低,从不扣压,落实整套有力措施,确保动迁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坚持有情操作。不但在房屋评估上不扣压,而且在动迁过程中对特殊困难家庭,在不违反动迁政策的情况下进行特殊照顾,实行“阳光动迁、有情操作”。

四是做好安置保障。其中为各个项目建设作出贡献的8925名失地农民解决了镇保。建设了隆亭动迁安置基地,以区规定房价的下限,让利于动迁户,使他们尽量多一点实惠。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对我镇城镇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高标准、跨越式的发展城镇建设,又要高规格、高水平的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建管并举、有所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因素,也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的条件,我镇城镇建设与管理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包括城镇建设重心不够明确,资金不够充裕,管理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规划变动频繁。

由于长期以来受二元城镇化发展模式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我镇城镇规划起点不高,变动频繁,造成城镇建设档次较低,整体布局不尽合理。住宅小区建设零乱、老城区居住房屋陈旧,对充分利用河流水系,完善绿化建系统,提升镇区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非常不利,成为阻碍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第一道屏障。对“良渚文化”、“亭林八景”等丰厚的文化遗产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造成有虚无实的现状,不利于整合文化资源,发掘传统文化,形成镇区旅游文化圈,成为阻碍我镇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第二道屏障。亭林周边均为规划的工业区,面临潜在污染辐射的居住环境影响,成为阻碍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第三道屏障。

2、城镇管理经验不足。

城镇管理经验不足,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城管工作稍有松懈,就会出现“脏、乱、差”现象,“六乱”就会的抬头,根治顽症尚需时日。多数村民房建设秩序十分混乱,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

3、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资金紧缺是制约亭林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也影响市政设施、道路的维护和市容管理。特别是在新城区的开发和老城区的改造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测算下来,缺口较大。

4、动迁工作阻力不小。

在城镇建设中,传统思想的束缚,成为影响农民不愿拆老屋的第一大阻力;有时为拆一处房子,镇村各级部门要做上百次的工作,影响了建设进程。在动迁过程中,尽管农民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安置补助,但是失去了土地这一保障,就业却成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影响动迁进程的第二大阻力。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面积和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另外有人为了在拆迁还建中多得一些利益,乱建私房现象日益严重起来大有难以阻止之势,给城镇建设中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果对此现象不及早制止,以后将要花费更大的治理成本。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职能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亭林发展,让亭林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高度,来认识城镇建设和管理在亭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建管并举、镇村协调发展的认识,明确协调发展的思路。要加大对城镇建设与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让全镇人民知道,搞好城镇建设与管理对他们未 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从而主动配合,把党和政府的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减少人为的阻力。

2、规划先行,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在建设城镇的同时,应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地区的发展,谨慎地做好改造规划。规划是城市的灵魂,规划决定城市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要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本地区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要把全镇的独特因素发掘出来,如恢复亭林八景、开挖镇区市河,扩建松隐禅寺等。“一镇一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亭林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在建设城镇进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集镇的风貌定位,尽量增加文化含量,保持地方的历史文脉,确立城镇的建设风格。

3、注重环保,保护生态集约用地。在建设城镇时,对具有本镇特色的生态系统,可进行多种模式的尝试,但尝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要统一规划,集中用地,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要通过对旧镇区的挖潜,改造,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做到保护与集约并重。

4、完善机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城镇建设与管理的资金,应该按照“市场筹集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方针,走“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的筹资之路,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手段,建立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机制。同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投资者得到真正的实惠。

四、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地区环境面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地区群众生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软硬兼施,建管联动,坚持规划设计在先,实事工程适度超前,标志性项目重点在建的原则,发挥“建、创、管”的联动效应,实现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使亭 林镇整体环境实现美化、净化、绿化,逐步体现“古镇新城”的特点和风貌。

(一)、关于2007年实事项目、重点工程安排

1、加快城镇建设力度,着力完成五大工程。

一是道路建设工程:完成大慈路东段连接亭卫公路建设,大慈路两侧的人行道设计、景观建设、绿化建设;完成亭林小学东侧支路建设。

二是道路亮灯工程:完成亭升路、大慈路路灯建设。

三是道桥改造工程:完成8公里乡村道路白色路面建设;15座乡村公路危桥改造建设。

四是民房白化工程:完成乡村公路两侧农民房白化建设

五是设计规划工程:做好行政中心、古松园改造同老街改造进度相结合等的前期设计工作。

2、提高城镇管理水平,着力完成“三个一点”,实现“两个提高”,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完成“三个一点”,即:打造一个亮点,建设一支优胜过硬的队伍;攻克一个难点,根治跨门经营的顽症;创出一个精点,把大慈路段建成全镇环卫精品段。

二是实现“两个提高”,即:提高道路保洁质量;提高公共场所“席地而座”的洁净水平。

三是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道路垃圾整治力度;加强市容环卫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环卫车辆管理。

3、加大动迁安置力度,着力完成“212150”工程

“212150”工程,即动迁面积2.1平方公里,动迁农户2个100户、1个50户。具体目标是:

上海西南商贸物流园区:动迁面积2.1平方公里,动迁100户左右; 新金山国际生活社区:动迁100户; 行政中心及零星项目:动迁50户左右。

(二)、关于后三年的目标和任务

亭林镇是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22个中心镇之一,我们要在规划指导下,加快推进古镇新城的建设,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物质需求,展示上海中心镇形象。要进一步加快“三个集中”步伐,提高农村城市化率,到2010年城市化率不低于50%。

后三年主要完成以下六项建设任务,逐步形成三个文化圈,实现一个创建工程。六项建设任务是

1、道路建设任务。打通华亭路、亭南路,贯通镇区东西、南北道路,全面完成全镇近51公里镇村公路公路的白色路面和黑色路面的铺设。

2、污水收集任务。完善镇区污水收集网络,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污水处理率争取达到90%以上。采取垃圾分类收集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创造生态环境,建成生态城镇。

3、供电建设任务。新建22万伏变压站1座,3.5万伏变电站2座,1万伏开关站3座。

4、绿化园林任务。大力实施镇区绿化园林工程,以环、廊、园、林四种形态,构筑镇区整个绿化系统,绿化率达到35%。

5、沿街建房任务。按规划要求加快启动沿街、沿路住房建设,加快旧区改造。启动新城住宅小区建设,着重发展双控廉价房建设。

6、住宅建设任务。完成镇经济综合行政中心的建设;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新城住宅群建设;完成镇域危桥改造和河道整治工作;完成镇区无障碍设施建设。

形成三个文化圈分别为:

1、形成产业文化圈。随着以亭林工业园区为龙头,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食品加工、商贸物流四大主体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体系的确立和产业人口的增长,产业文化必将成为亭林文化未来发展的主流。

2、形成中心文化圈。新文体广场的建成,为文化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施展舞台,广场文化必将成为亭林中心文化圈。

3、形成旅游文化圈。

——镇区旅游文化,结合镇区建设和老街改造,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筑,既要体现现代城市建筑的特色,又要有古建筑风格,还要有西方建筑的品味。要重视街头景点规划设计,重点开发良渚文化和亭林八景,通过工艺手法和仿建功能,再现古文化魅力。

——商业旅游文化,重点加快中心镇的开发建设,吸引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居住为目标,引进大型商业超市、星级酒店和高档次休闲服务项目,提升亭林人民购物消费理念和档次,形成多元化、多方位商业网络和商业旅游文化。

——宗教旅游文化,重点开发松隐禅寺和华严古塔。将现在松隐禅寺的正门南移至320国道路口,扩大禅寺规模,开发宗教旅游资源。

实现一个创建工程,就是在2010年前把亭林镇创建成国家级卫生镇

五、相应对策和具体措施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我们认为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做好动迁安置工作是保障城镇建设的重要前提。

坚持“先动迁、后建设,再管理”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人为本,有效落实,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抢抓动迁安置进度,为城镇建设腾出空间。

一要坚持动迁办证制度。动迁证是开展动迁工作,推进动迁进度的有效法码。没有动迁证就要求镇动迁办进行动迁,将造成意想不到的工作被动。如果确实时间紧,未能及时办证,应及时到区房地局备案,方能开始动迁。如果手续齐全,坚决遵照领导的意愿按时间接点完成动迁任务。

二要做好动迁政策宣传。动迁之前应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介绍政策、公开政策,做到动迁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要探索动迁新的思路。努力探索整合资源、举全镇之力支持动迁的方法,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做到动迁职能部门、动迁所属村委两级联动,及时掌握动迁户的第一手资料和动态,便于顺利开展动迁工作。四要配足配强动迁力量。针对面广量大的动迁任务,要进一步抽调和配置动迁工作人员,壮大动迁工作队伍,加强动拆迁力量,确保动迁任务如期完成的。工作人员既要年富力强,又要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既要有口头表达能力,又要熟悉动迁政策;既要有工作积极性,又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五要加强动迁业务培训。要采用每月集中一次的学习方式,加强业务培训,达到学习文件、熟悉政策、明确任务、分清职责、促进沟通,取长补短,提高素质、精通业务的目的。通过培训,打造一支政策熟、业务精、作风硬、拉得出、打得响的动拆迁队伍。

2、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镇建设的最终目的。

城镇建设具有创造力,科学地编制规划,合理地利用资源,别致独特的建筑风格,就是一幅艺术作品;城镇建设具有竞争力,其建设速度的快慢、建设质量的优劣,就是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竞争;城镇建设具有凝聚力,只有发展得既快又好,才能聚集人气;只有让群众改善生活,才能使广大群众充分相信党和政府确实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城镇建设具有诚信力,只有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实际问题,把实事做事做好,才能取信于民。为此必须做到:

一是管理上精细化、全覆盖。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定科、定项、定岗,人人心中有数,做到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务、权利、义务、责任、报酬等环环相扣,每项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落到实处。

二是服务上优质化、高标准。工作措施要一丝不苟严要求,工作过程要人性化,工作结果要高标准,既注重细节,更讲究结果。

三是规划上专业化、高起点。各项工作要按批准的规划实施,各项建设任务要做到合理、科学、规范。要不断完善各类专业规划,确保建设工程有序进行,杜绝重复建设。

四是操作上规范化、严要求。城镇建设面广量大,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规范程序操作,材料设备采取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的方式,财务支出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要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学习、交流,做到思 想上统一认识,制度上进一步保证。

五是资金上多元化、多渠道。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必然对现代化城镇的建设、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市场经济必然会造就更多的经济型城镇而不是政治型城镇。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

3、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是城镇建设的根本保证。

城镇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在抓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边管边建,建管结合,努力塑造城镇新形象。城镇管理要实现有所突破,必须做到:

一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市容协管、城管分队、清扫清运、车辆管理和除害等队伍建设。要抓学习,抓培训,提高行业、岗位的整体系质。要抓制度,抓考核,健全网格化管理制度,提高工作责任心。

二要完善配套制度建设。管理好城镇,人治不如法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镇。通过制定和完善《亭林镇城镇管理暂行办法》、《卫生管理处罚细则》、《绿化管理处罚细则》、《占道管理处罚细则》等规章以及《“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义务劳动制度》等制度,保证居民每项活动有章可循,管理部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三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要做到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部门、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精干、高效的城管指挥、协调、监督等职能的管理机构;要逐步健全和完善与环卫作业市场化机制相配套的监督管理制度;要高度重视废弃物管理,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着力培育和发展再生能源产业。

四要创新环卫管理模式。要突破单一的强制管理模式,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形成较为健全的长效管理机制。要以拍卖的形式,逐步将园林绿化管理权、道路清扫权、垃圾清运权公开向社会招标,承包给民营业主管理。要积极探索社区环卫保洁新方法,鼓励社区环卫作业一体化,试行社区(小区物业)、环卫 作业单位签订卫生保洁承包合同,同创共建。要探索建立有效收费方式,依法采取代收、代扣、代缴等方式,将垃圾处理费、卫生保洁费足额收缴到位。

五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良好的公众环境意识、卫生习惯和个人素质,是提高城镇卫生水平的关键。要针对外来人口多、生活习惯差异大等特点,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村(居)委会制定健康、文明、守法的村规民约和卫生公约,推进健康村(居)、社区建设,并加强对房屋出租房的管理,充分发挥房东的作用,改变不良陋习;要充分发挥社区管理作用,培养居民的环卫意识,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争取广大居民对环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充分利用《亭林月览》等报刊、广播、电视平台,加大舆论宣传教育力度,同时以文艺表演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全镇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不断巩固市级卫生镇创建成果,并为2007年创建成市级文明镇以及2010年前创建成国家卫生镇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篇: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的几点思考

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的几点思考

塑造农村新风貌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根本性的工作,既综合反映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塑造新风貌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的动力,也对农村塑造新风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塑造农村新风貌的重要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要求,其中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包含了新风貌的内容;我市提出建设“五新一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把塑造新风貌作为一“新”的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塑造新风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塑造新风貌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和谐的农村是阳光的、健康的、文明的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农民没有一个好的精神风貌,就谈不上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因此,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

2、塑造新风貌是是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的关键,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联系。通过塑造新风貌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广大农民素质提高了,同时也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了他们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塑造新风貌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还相对落后。当前由于部分农民受传统文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影响较深,一些农民的见识和思想观念被束缚在农村。一方面,我镇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妇女相对来说他们的思想更保守,观念有局限性,工作开展难度更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交通和基础条件薄弱的因素造成农民依附心理严重,自主性淡漠,农民闯市场的意识、创业的激情不足。

2、农村面貌有所改善,但未形成长效机制。目前,“三清三改”、聘请保洁员、制度体制的建立工作确实有效地改变了过去的脏、乱、差的环境,但是还没有形成维护农村环境的长效机制,改变农村面貌发挥村干部的组织引导工作、农民主体工作、资金投入还有待提高。

3、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农民文体生活积极性不高。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大多数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由于缺乏专人保养,过了几年之后则不能在开展活动,未投入资金维修,导致有意向开展活动但没有场所。有的是“一间房子,多块牌子”,所以,目前农村文体活动场所、设施存在数量少,条件差、活动缺乏的问题。同时,因为活动少,条件差、农村文化人才已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现象。

4、陈规陋习还一定程度存在。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健康向上的文体生活缺乏,一些乡村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

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个别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比上辈有所弱化。一些封建、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个别乡村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宗族势力等不良习惯影响农民。农闲时节,有的村民时常聚在一起玩麻将赌博,个别农民沉迷其中,造成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得过且过。

三、农村塑造新风貌建设的着力点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关键,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保障。同时新农村建设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统筹建设。塑造新风貌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手段要注重与实际结合,在培育新型农民、突出乡风文明建设农村文体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寻找着力点。

(一)要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提高农民素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培育新型农民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开拓致富门路,提高致富本领,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上,通过求发展、闯市场、开拓思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才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培育新型农民一是

要提高农民素质。目前针对返乡农民工提供“暖心工程培训班”等技能培训都是十分注重对农民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提高的表现。二是要组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通过各种专业协会等形式,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织农民、培训农民,服务农民。

(二)突出乡村文明建设。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乡风文明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要求。乡风文明,顾名思义就是好的乡村风气。乡风文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要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境界,反映的是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乡风文明建设就要把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让广大农民接受并实践。目前我镇各个村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农村道德模范”以及“文明信用户”创建评比活动,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

(三)建设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完善文体设施。农民对传统特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如舞龙、舞狮、马灯、采茶戏表演是我镇独具特色的大型娱乐活动,众多农民群众对此喜爱有加。同时,建设农村文体设施,还要加大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增强发掘培养农村文化特长户的工作力度,培育出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组建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抵制低俗的演出进入

农村文化市场。

(四)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村镇面貌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村容村貌整洁,首先要统一规划乡村布局,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其次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及环卫设施、卫生医疗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环卫市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必须从早谋划,逐步推进,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根本的改观。

第三篇: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塑造新风貌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的关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要求,其中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包含了新风貌的内容;**提出建设“五新一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把塑造新风貌作为一“新”的内容,这足以体现塑造新风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此,赣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整体推进“

五新一好”的基础上,对塑造新风貌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明确六条标准,把握农村新风貌主要特征塑造农村新风貌,是意识形态的范畴。如何塑造好,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联系赣县实际,我们认为,塑造农村新风貌,必须坚持六条标准:即:干部勤、民风正、邻里和、文体兴、村容美、村规明。干部勤,我们要求干部要当好“四员”:村庄规划的操作员、产业发展的技术员、发展生产的示范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民风正,具体来说就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违法乱纪。邻里和,就是要按照“四有”的要求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文体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在于农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匮乏,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四有”:有图书室、有健身场所、有文化活动、有信息网络。村容美,遵循“原生生态,自然和谐”的原则整治村容村貌,关键要做到“四化”:环境美化、路网硬化、用水净化、卫生洁化。村规明,即广泛收集民意,制定贴近实际、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

二、坚持四措并举,塑造农村新风貌

在塑造农村新风貌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乡风文明为支撑点,以民主管理为立足点,以和谐惠民为落脚点,着力塑造农村新风貌。

1、落实长效机制,保持村容整洁。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狠抓村容整治。一是落实资金来源,建好投入机制。主要采取上级争取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农民自身投入为主体的形式,落实资金,搞好村庄整治。在财政投入上,我们主要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实物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农民的长期投入。比如去年赣县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水泥的办法,用75万元资金采购水泥3000吨,共吸引群众投资投劳折人民币1210多万元,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二是抓好村庄规划,防止乱搭乱建。我们把规划作为村庄整治和建设的依据。去年全县完成了123个村2145个居民点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率达72.6,今年全县所有的村庄都将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区内的建设一律按规划执行,规划区外建房的一律不审批。三是落实卫生制度,防止时冷时热。一方面建立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了垃圾集中堆放、聘请保洁员管理卫生等制度,使卫生有人抓、有人管。四是公开办事制度,防止暗箱操作,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2、构建保障体系,提高幸福指数。我们注意完善农村的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老有所养。一方面建立了“五保”集中供养、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加大了乡镇敬老院的建设力度,使农村老人生活有保障,能安度晚年。另一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对农村老人进行生活补助。如梅林镇红金村,在村集体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贴50元生活费。二是贫有所帮。建立了农村低保、扶贫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对贫困户生活、灾民实施救助。如去年赣县湖江、古田等地发生洪涝灾害,受灾农民达几万人,我们及时给受灾户送去慰问金,还帮助灾民规划建立灾民新村,全倒户在春节前都搬进了新房。三是病有所医。我们通过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现在,我们又着手在一些村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四是学有所教。建立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生制度和助学基金,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特别是全面实施了“留守孩”关爱工程,组建“留守孩”托管中心28个,负责全县19642名“留守孩”的生活、学习、思想教育、课外辅导等。

3、繁荣文化事业,活跃村民生活。繁荣的文化是塑造农村新风貌的基石。为此,赣县积极探索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比如我们结合农村实际,推出了“小书屋、小影院、小课堂、小商店、小黑板、小剧团”等农村“六小阵地”建设。这一做法也得到中央、省、市的好评。同时,农村的文化阵地和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全县乡镇建立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36个,村建立了“六小阵地”以及篮球场、健身场1269个。组建了东河戏团、唢呐队、龙灯队、高跷队、篮球队等各种文体活动团体336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基地194个。今年我们又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五有”的目标,即:乡有

第四篇:高标准谋划 高水平建设 高品位展示

高标准谋划 高水平建设 高品位展示

今年7月7日至9日,分局机关和局直单位考察团一行60余人赴建三江分局(前进农场、浓江农场、前锋农场、创业农场、七星农场)、牡丹江分局(八五六农场、八五〇农场、八五七农场、当壁镇、牡丹江分局局直、双峰现代化奶牛牧场)进行考察学习。重点对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绿化工作、城市化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现场、听取情况汇报、现场咨询等方式,大家对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绿化工作、城市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开阔了眼界,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思想压力,激发了新的工作动力。

一、赴建三江、牡丹江分局考察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两个分局狠抓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农业标准化,坚持“十统一、三到位”。“十统一”是统一农时、统一农艺标准、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化除防病灭虫配方、统一航化作业、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收缴承包费、统一组织技术培训。“三到位”是指导服务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到位。具体做到统一标准有方案,生产管理有目标,检查验收有办法。

现代化大农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园区建设高标准。此次考察了前进农场科技园区、七星农场北大荒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双峰现代化奶牛牧场三个农业科技牧场现场,这三个现场园区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试验项目多、环境优雅、示范带动力强,真正起到了“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开发辐射、科普培训、信息交流、旅游观光”六大功能。

2、水稻育秧智能化。我们这次考察了前进农场、七星两个农场的智能化水稻育秧基地。主要特点:一是标准化设施。集中秧田建设、集中浸种催芽棚建设,每个基地育秧大棚都在100栋以上。二是智能化监控。育秧大棚内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湿度实现自动监测、屏幕显示、自动警示、精量播种、微喷供水、电动卷帘通风、太阳能阵等。三是专业化生产。七星农场建立了专业化队伍,探索水稻专业化供芽种、供种苗的新路子,采取合理定价、有偿服务的方式运作,目前看效果较好。四是新技术推广。育苗基地集成开闭式大棚育秧、精量电动播种、钵体毯状育苗等技术。

3、田间管理全方位。在建三江分局考察期间,沿途所有水稻地号标准化管理都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是:水稻田池子面积大,条田化,池埂直,池埂无杂草。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高,田间无杂草,病害少,水稻长势好,整齐一致。晒水池统一规划,面积足,增温效果好,晒水池和灌水渠池埂无杂草。地头整齐,地头至道边无高草。所建泵房、临时住房统一规划设计,样式统一,美观大方。

(二)城市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通过考察,我们感觉到建三江、牡丹江分局在城市建设方面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贯穿于其中的普遍经验仍是大思路、大智慧带来大发展。一是城市化的理念新、起点高、思路活。建三江提出了“一水二路三建筑常年抓植树”。并着力从三个层次推进城市化进程:一个层次抓主动接触上级各部门争取资金;一个层次是全方位接待上级领导和上级各部门为打造“绿色米都”争取政策、争取支持;一个层次抓中心城镇建设,集中力量发展中心城镇,通过撤队并区,园林式城镇建设,推动“工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的城市发展方向。牡丹江提出了“用城市经营城市”的理念,将有限的资源盘活。这两个分局的共同特点:一是区划调整和新区开发力度大。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开辟城市新区是我们所到之处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中的共同做法,在这方面他们的工作力度大,成效十分明显。二是行政干预,农场开发,将建设成本压到最低价,零利润开发建设,将收益送给农场职工。三是建筑风格上充分体现大气、洋气、香气。尤其是牡丹江分局依托山水、地势建设的园林式城镇让人流连忘返,正在开发建设的艺体馆、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筑风格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城市化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规划先行,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是明确城市定位。二是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2、建造精品,突出特色,大力提升城市形象。所到城市一是加快了全方位、立体化、高标准的城市体系建设,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道路建设标准高,每个城市都有一条甚至几条高标准的景观大道。三是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化档次高,城区内有公园和绿地精品工程。四是新区开发起点高,每个城市都在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的新城区,提升了城市规模和品位。五是城市有特色、有亮点,极具吸引力。如八五六农场做足做活“水”文章,八五○农场做足“草坪”文章。这些城市功能齐全、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社会繁荣,已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3、多元投入,多元经营,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如牡丹江分局局直、七星农场的资源整合,土地资源的转让和经营等经验值得借鉴。

(三)林业建设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这两局的林业绿化工作亮点多、标准高、效果好。亮点多,如前锋农场植树造林现场堪称为精典。两个分局所途径的浓江农场、创业农场等沿线,大片的林区,翠绿的林带、笔直的树木,处处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标准高,“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栽植的树木成一条直线,针阔混交、乔灌结合,具有鲜活的层次感。浓江农场一街一品的街道绿化精准,彰显特色。生态型、园林式小城建设,人在花中、城在林中,人均绿地占有45平方米。效果好,创业农场,城的外围是绿色城堡,内部住宅区和成块的林带相间,凸显了见缝插绿的整体效果。

二、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主观上,思想不够解放,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工作魄力不够,信息不灵,寻找发展空间、机会的主动性及与上级各部门沟通协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客观上,现代化大农业、林业方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职工群众调整结构的需要。三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有待于提高,品牌意识不强。四是林业方面是缺乏精品意识,亮点培育不够。

城市化建设方面:一是认识上有差距。有的单位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臵,有的单位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单位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二是规划滞后。规划不健全,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三是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所受启示及对分局建设性建议

(一)现代化大农业启示与建议

1、示范带建设要提档升级。一是进一步搞好规划。核心区建议旱田面积不少于10公顷,水田面积不少于5公顷,包括试验区和展示区。二是试验、示范内容要丰富。在试验项目安排上,要努力完成总局落实的品种、肥料等项目的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落实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树立高水平的典型科技示范大户。四是配齐试验人员。

2、农机标准化建设要提高。一是农机更新计划要完成。二是农机维护保养、管理要到位。三是农机队伍建设要加强。

3、水稻育秧基地建设向智能化发展。水稻好苗“八成年”。分局各场水稻大棚育秧基地要高起点、高标准,大棚基地最终达到苗床播种机械化、大棚调控智能化、育苗生产专业化。

4、农业标准化考核制度要健全。按照总局提出的“备耕看准备、春播看质量、夏管看长势、三秋看标准、全年看成效”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标准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考核评比力度,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常抓不懈,逐步使标准化考核制度化。

(二)林业发展启示与建议 一是在林带栽植标准上下功夫;二是要打造成块的绿色城堡亮点工程;三是探索住宅小区与成块林带相间的见缝插绿绿化措施。

(三)城市化建设启示与建议

一是高标准谋划。建三江分局前进农场在建设上的先地下后地上,地下管网50年预期建设标准,减少了城市管护中的管理成本。建三江分局的“一本经念到底”保证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标准。牡丹江分局的大气、洋气、香气,保证了城市建筑风格和人居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亮点化建设。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分局今年提出的建设“山水生态森林城市群”,为我局城镇建设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走有本局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路子,扬长避短,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我局特色的城市化之路。三是集约化经营。我局与建三江、牡丹江分局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相比制约因素主要有两个,即土地资源不足和城市建设资金匮乏。因此“用城市经营城市”的理念更适用于我们分局。把做大做强城市发展工作做为分局的一项核心任务,调动一切资源、运用一切手段,千方百计地增强分局的城市建设资金。

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推进分局的城市化进程事关分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就难以有效地形成合力、促进共为。建议分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局范围内形成共识。

(二)建议分局邀请总局、省内外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专家共同参与尽快研究出详细的城区规划发展方案,将供电、通信、环保、绿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统一融合,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三)全面整合土地资源:在现有用地政策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有效盘活土地资源。

(四)在建筑风格上根据我局特点,以开发高层住宅、休闲社区,抓好配套设施、加大绿化面积建设,形成我局独有的建筑风格。同时到鹤岗、鹤北打出黄金地段购房广告。

(五)千方百计增加城市建设资金,分局要鼓励与上级资金对口部门积极想办法,为分局城市建设争取资金。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与措施

结合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自身的工作特点,围绕争创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先进局的目标,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林业工作、城市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的合力。针对我局的差距与不足,宣传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全局的突出位臵来抓,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是进一步做好文化繁荣工作,加强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充分展示城市的个性魅力。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城市有山有水便有了灵气。如果能再有历史文化的融合,那么城市便有了更深的内涵,更有魅力。今年,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分局做强文化娱乐产业,实施“五乡”建设,在打造“中国曲艺之乡”和“少儿版画之乡”品牌的基础上,力争三至五年再打造“摄影之乡”、“合唱之乡”、“青少年文学艺术之乡”文化品牌,要善于把握文化与城市的结合点,使这些文化品牌臵身城市建设中,广场、街道、景观带、休闲公园,加入文化元素,使城市品位在文化与建筑的融合中得到升华。

第五篇:城镇建设材料

一、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高起点科学规划,是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应强化精品意识,使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双重价值,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使之成为凝固的艺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城镇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到适度超前、合理定位。应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搞好农田保护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妥善安排各行业和各项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合理勾勒框架。规划应一步到位,并留有发展余地;建设分期实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规划应体现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规划一旦形成,就不仅对建设实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城镇的发展具有约束作用,不能随意变更。

二、多渠道筹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坚持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广开融资渠道,使城镇建设由单纯的政府行为变为群众性和社会性的自觉行为,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支持,重点争取交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改水和绿化建设资金,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在保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施工的前提下,支持开发企业建设商品房对外销售,培育城镇房地产市场。对广场、绿地、灯箱、雕塑、公厕、垃圾池等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向社会招标承包或拍卖冠名权、登载广告等形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从而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公开拍卖土地。在出让方式上,因地制宜,可以拍卖生地后开发建设,可以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拍卖熟地,也可以综合承包开发。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投资兴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外地客户进镇建设。用好用活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投资,财政每年(秘书长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组织城镇干部群众进行义务劳动、以劳代资等活动,搞好城镇公益事业和环境绿化美化。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行严格管理手段,进行全方位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城镇管理领导分工、部门协调、定期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并对管理队伍定期考核。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格在规划统一指导下,实行建设项目审批一枝笔,不准乱开口子,杜绝违章建筑,取缔违反规划随意建设的建筑。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加强工程质量的督促检查。依照法规综合管理,对城镇环境卫生、园林绿化、交通秩序、建筑市场等方面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综合整治,坚决杜绝乱修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摆、乱写乱画等现象。强化意识形态管理,着眼于提高居民素质,利用媒体、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使他们能够服从城镇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城镇管理

《崇左市关于加强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方案》

为改善我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条件,巩固基层政权和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乡镇机关办公楼、干部职工住宅楼、卫生院、宣传文化站、敬老院和五保村建设为目标,采取大会战的形式,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4年时间基本解决这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结构、面积等不达标的问题,逐步改善乡镇基础设施现状,确保乡镇政权正常高效地运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二、任务与目标

全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总的任务是:维修、扩建和新建面积436147.36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2754.79万元.各单项的具体任务是:

(一)乡镇机关办公楼:总维修、改扩建、新建面积共61044.36平方米,需投入资金2419.38万元.其中,维修面积24361.47平方米,需投入资金418.84万元;改扩建面积2414平方米,需投入资金95.6万元;新建面积34268.89平方米,需投资214.09万元。2005年改扩建面积6965平方米,总投资319.66万元。2006年改扩建面积5860平方米,总投资269.56万元。2007年改扩建面积 6620平方米,总投资 303.72万元。

(二)分步实施原则。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维修、扩建和新建的面积达436147.36平方米,测算总投资12754.79万元。考虑到我市各县(市、区)的财力状况,计划分四年实施,即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三)不留后患原则。要严格按照基础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并根据实际编制项目预算,确保资金不留缺口,做到建设不留尾巴,规划一个,建设一个,达标一个完成一个,使用一个。

(四)乡镇宣传文化站:总扩建、新建面积共782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492.8万元。其中,扩建面积62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 24.8万元;新建面积72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468万元。各任务是:2004年新建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 156万元;2005年新建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156万元;2006年新建面积2400平方米,总投资 156万元;2007年改扩建面积6202400平方米,总投资 24.8万元。

(五)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总维修扩建、新建面积共469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922万元。各任务是:2004年建设面积12250平方米,总投资 518万元;2005年建设面积11150平方米,总投资4 5 4万元;2006年建设面积11750平方米,总投资475万元;2007年建设面积11750平方米,总投资475万元。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标准原则。我市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五项基础设施有关建设标准,制定了既适合本地实际又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建设标准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这一建设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在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可适度超前建设,但不能进行超现实的盲目的跨越。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是:

(1)乡镇机关办公楼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按在编人员计,人均标准建筑面积达16平方米以上(不够500平方米也要建够500平方米。

(2)乡镇干部职工住宅楼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计,科级以下干部职工每套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为 55-70平方米;处级(中级职称)干部 70-90平方米;厅级(副高级以上职称)90-120平方米;周转用的公寓式楼房35-50平方米。职工要求增加面积标准的,可以放宽20平方米。

(3)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建筑面积标准为 1-3万人口乡镇500平方米以上;3-5万人口乡镇 1000平方米以上;5万人以上乡镇 1500平方米以上。

(4)乡镇宣传文化站为砖混以上结构楼房。建筑面积标准为 2万人以下乡镇 520平方米(广播电视 120平方米);2-4万人 750平方米(广播电视 150平方米);4一5万人 950平方米(广播电视 150平方米);5万人以上 1150 f(广播电视 150 m)。

(5)乡镇敬老院或五保村为砖混结构房屋,老人住房设有卧室、活动室(厅)和卫生间等,完善配套设施,每所应建有公用厨房和餐厅、保健(医务)室、娱乐室、储存室和管理人员办公室及住房等。敬老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床位数标准为人口5万人以下的乡镇占地面积4亩左右,设计床位 20张以上,总建筑面积 500平方米以上;5万人(含5万)以上的乡镇占地面积5亩左右,设计床位24张以上,总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以上;五保村每个村占地面积2亩左右,设计床位10张,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

四、建设措施

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把它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规划与部署。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大会战的形式,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要建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政府的第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的副县(市、区)长担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统一管理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及时协调与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地进行。各级领导小组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突击抓住重点项目建设,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管理,善于协调各方,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各级领导小组下设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从机关有关单位抽调人员,具体负责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情况汇报和检查督促工作,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实、抓细、抓好,抓出成效。

(二)落实责任,加强指导。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加强指导,具体是:建设部门负责乡镇办公楼建设的指导,房改部门负责乡镇于部职工住宅楼建设的指导,民政部门负责乡镇敬老院或五保村建设的指导,卫生部门负责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指导,文化部门负责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的指导。此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局要做好用地规划,并在办理有关证件、征地等方面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和减免;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抓好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与合理使用。

(三)依法行政,规范操作。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诸多政策性问题,关系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标准办事,绝不能违规操作,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于项目建设用地手续与费税方面:国家与自治区均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与有关政策规定,一定要坚决照办,认真贯彻落实。征用土地手续,务必根据用地多少,按文件规定,逐级上报审批,不能先斩后奏,先上车后补票;征用土地的费税,凡属于国家与自治区收取的费税,要按文件规定收取,属于市、县(市、区)政府职能范围内,能减免的要尽量减免,尤其县(市、区*乡镇下属的自收自支单位收费的应少收或不收,由财政统发的单位收费应尽量不收或少收。特别是干部职工住房困难较多,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大房改政策宣传的同时,要在全市乡镇干部职工中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落实单位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补贴部分,增加职工工资中的住房消费能力;要积极开展住房租金改革,推动成套住房出售,促进职工购买现住房;有条件的乡镇可以给建房职工适当资金帮助,减轻职工建房负担。

关于建筑收费方面:属自治区有关部门收取的报建两费与造价站应按文件规定收取或代收缴;属市、县(市、区)收取的招投标费用、工程质量督理费、工程勘察设计费、水电增容费等等应尽量少收,有些项目如项目审批费、规划、图纸设计费、技术服务费、城市建设配套费、评估费、工程监理费等应给予优惠照顾,免收或少收。

(四)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要严格标准,规范技术操作。关于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问题,市直各有关部门根据自治区有关厅局的要求,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这一标准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各县(市、区)、乡镇必须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关于项目建设技术方面,各类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工程建设管理规定以及工程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要实行全程的项目管理,从设计方案、征用土地、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到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方面都要规范操作,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行业标准。要建立项目负责制与责任追究制。每一个项目都由技术人员签订技术和质量责任状。每一个项目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一名领导或干部来负责和监理,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无质量问题。要强化安全意识,科学组织,文明施工,确保生产安全。对于玩忽职守,因违规操作或监管不到位因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的有关人员,要依法从严处理,坚决杜绝各类工程事故发生。对各类项目建设需要购买的“三材”物资,要通过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有计划,分期分批采购建设物资,做到

既不影响工程进度,又不致于过分集中采购造成物价上涨和项目建设成本增加。各级工商部门要加强监管,依法打击趁大建设之机哄抬物价或提供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为乡镇五项建设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五)积极筹措经费,确保资金按时到位。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广开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1)各级政府要把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2)积级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3)乡镇自筹,尤其结合城镇化的建设过程,盘活闲置的土地、资产;(4)认真抓好西部大开发与入世后的有利机遇,用足用好政策,引进资金;(5)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助;(6)向银行贷款;(7)于部职工集资等。以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要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制定的资金管理办法进行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效益。不管是哪项资金,都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挪用和截留。凡挪用和截留的,一经发现,都要严肃处理。

(六)单位挂钩帮扶,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县(市、区)直单位都要挂钩一个具体项目工程,并认真落实挂钩帮扶的各项工作。每个单位要有一名领导挂点,并经常到点上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加强指导与督战,积极协助、配合当地党委,政府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要发动机关和干部职工捐资捐物,对口支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以推动与促进项目建设的进程。

(七)加大宣传与督查力度,扎扎实实推进项目建设。各级宣传、新闻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报宣传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项目建设中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各级领导小组与下设的办公室要加强对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要健全汇报制度,各县(市、区)与市直有关部门要每月两次向市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每月将对各部门与各县(市、区)、乡镇的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一次。还要派人下去,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检查工作,做到领导督查与专业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确保全市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开展。

(八)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项目建设按预定目标完成。每年工程结束后,市与县(市、区)政府将对所有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逐一进行验收,并视工程完成情况,予以奖惩

下载塑造高品位城镇 建设都市化农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塑造高品位城镇 建设都市化农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建设

    林西县城镇周边绿化简介林西县林西镇城镇周边绿化工程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创森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06)16号文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打造万亩樟子松基地......

    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XXX城镇建设工作总结XXX位于县城南X公里,S省道贯穿东西,XXX公路纵贯南北,交通极为便利,是县南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回顾过去,XXX曾荣获XXX省XXX名镇,是XXX县重要的工业强镇......

    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城镇建设汇报材料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载体功能日益完善,有力的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全面......

    瓦窑城镇建设

    浅谈瓦窑镇建设的思考 写作提纲: 一、瓦窑镇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施 (二)农业产业化 (三)农村经济 (四)文化教育 三、瓦窑镇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二)水......

    城镇建设汇报

    某县关于城建工作情况的汇报 一、立足本县,站位全市,着眼长远,科学谋划三年上水平工作 推进城镇建设工作,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又一轮攻坚战。我县把城建工作摆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城镇建设总结(下载)

    **镇镇域面积60平方公里,总人口29000人,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集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2006年被评为长沙市省届魅力乡镇和全市经济发展十快乡镇,2007年又成功创建望城县第一个......

    东海城镇建设[★]

    东海城镇建设 作者:发布时间:2011-11-15 08:49:50 2010年,东海县全年完成城区基础设施投资6300万元,完成利民东路、站前街、钢铁路等9条道路人行道改造任务,改造面积9万平方米。......

    2008年度城镇建设工作总结

    酉酬镇人民政府 2008年度城镇建设及管理工作年终总结 2008年度城镇建设及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开展工作,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已将该项工作拿入了党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