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针对中职生的思想特点,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 德育 误区 对策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在(苟子中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策,中职德育更是如此。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
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谈一谈解决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用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一方面要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每年的传统节日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由于形势的需要,责、权、利各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是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
我们的德育课不能停留在原有政治课抽象的说教上,而应该是真正对学生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思想,对他们就业有帮助、创业有促进作用的观念与事例,让学生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从而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应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有些学生的错误言行、不道德行为,往往出自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念或是由于道德的无知所造成的,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四)用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
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良的校风中要力求“三风”并重。一是严抓干风。抓干风主要是抓各级管理干部,设立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干部以身作则,做老师和学生的表率,使学生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二是实抓教风。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要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勤奋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恒抓学风。要坚持不断地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热爱专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减免优秀学生就读费用、聘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体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业务的信心及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五)用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学生
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以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七)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抓好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
一、二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三、四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在顶岗就业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懂得珍惜在校生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具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八)维护、发展好学生个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中职教育应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
(九)填补以往教育内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暧,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从教师开始,做好“感恩”榜样,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事实说明,我们不要责备学生缺乏感恩,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教”成不懂得感恩的一代。
(十)适度提出行动要求,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相对较差,他们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行为上经常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但他们又很朴实,经常是自己违犯了纪律,主观上却还没有意识到,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过高的要求会使学生感到做不到而失去进取的勇气,而过低的要求则达不到引导学生进步的目的。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适度的要求,不断地提出德育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需要激励,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学生道德思想的不断强化。
(十一)为学生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据统计,在13亿人口中,有1.38亿网民。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产生了网络恐慌。然而,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应该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中职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为此,学校应购置和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由老师值班指导。明示上网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睁开眼睛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十二)构建师生平等高效对话交流机制
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转化学生,需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教师真正与学生互动起来,给学生以人性的温情,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从而从认识上取得一致,使学生与教师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进而达成共识。因此,中职道德教育应构建一种机制,使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应随时代的发展
而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和措施。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德华.中职生思想教育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2009,(24).
[4]郭运芬。如何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J].文教资料,2009(12)。[5] 俞龙辉.新时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职教论坛,2001(10). [6]贾士伟。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J].成才之路,2010(1)。
第二篇: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本研修论文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对学生基本文明行为的教育,让学生在中职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本文试从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出发,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经过课题研究,调查分析论证,现就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几点看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职生绝大部分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他们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毕业的九年里,不知接受了多少堂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参加了多少回主题鲜明的班团队活动,经历了多少次社会实践活动,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一提到“德育”,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二、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一、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中职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17岁之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学校要从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入手,在保持和进行传统德育工作的同时,增加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新时期的是非观、幸福观、职业道德、就业观等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学生接受规律的研究,改进教育方法,避免单纯的说教,克服假大空及重理论轻实际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的观念,形成对生命、意志、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正确认识,养成乐观开朗、珍惜时间、勇敢顽强、自尊自信、乐于创造、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
第二、德育工作要有中职特色,不能照搬普高经验。
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身心特点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必然有共性,德育工作也应该借鉴普通高中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任感、职业意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第四、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活动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新生教育报告会、毕业生典型成功创业经验介绍、职校生技能大赛等系列专业教育,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创业信念。通过“我爱祖国”、“七一”、“十一”等系列庆祝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出尊师周、家庭美德周、环境保护周和成人仪式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资源,组织富有职校特色的活动。根据学生兴趣倾向,成立广告、经贸等兴趣小组,开展美术、摄影、声乐舞蹈等活动。每学年可根据实际举办如“五月的鲜花”大型活动及“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既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通过值周劳动、卫生包干等校内服务活动,培养服务意识。同时,组织学生走向社区,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参加公益劳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接近生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吃苦的意志品质,提高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五、树立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自治能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现在的中职学生,并不是没有道德认知,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德育方法要有成效,就必须要抓住本质,有
第三篇: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一起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是“诸育”之首。尽管国家、社会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此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反映在实践中却收效甚微。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何在?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作具体阐述。总之,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问题;对策
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形成社会风气。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一起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是“诸育”之首。曾记得台湾一位德高望众的教育家高震东说过:“智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为基础,是腐化的催化剂。”说起德育,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发了那么多专门文件,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三令五申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可是德育的实效性却令人不敢乐观。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许多工作,学生对一些“守则”和“标准”也耳熟能详,但反映在实践中却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困惑和思考: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何在?
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还没有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氛围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师的事情,自己把任教的学科教好就行了。殊不知只有全体教师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共同对孩子实施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缺乏韧性
很多班主任在对孩子教育的初期充满信心和耐心,可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效果后,变得没有耐心了,有的教育方法变得简单、粗暴,有的甚至于放弃。这些教育方式终会使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为0,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三)没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健康向上的集体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形成。据调查,小学生在同学面前得到表扬,比老师单独表扬或家长表扬带来的激励效果更持久。这有利于孩子通过激励来抑制或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
(四)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什么样的孩子就能看出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在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时侯,就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那样会造成孩子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的局势,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
(五)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位教育家谈起过这样一件事情:他看过学校给一年级小学生留的寒假作业,其中有三道思想品德问答题:A、我国的全称是什么?B、我们国家是谁领导的?C、我们社会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孩子是这么回答的,第一题答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题回答不出,在其母亲提示下答出是“共产党。”于是他又问,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孩子说:“是打仗的。”他又接着问,你知道哪里有共产党?孩子想了想,说:“都牺牲了。”对于一个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共产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孩子回答不出是正常的。像这样的问题就起不了任何教育作用了。
(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亲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学生主要从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认识历史,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看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这种情感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这种距离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七)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学校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八)社会舆论的误导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少年儿童具有求奇心理,富有冒险精神。舆论的误导,往往是他们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舆论的误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的喜多忧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天下太平”的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抗挫折意识不利。
(2)各种检查评比验收重“形象”,重表册,重汇报,而不重实效,会误导学生产生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不良品质。
(3)选拔人才中的走过场,任人唯亲,只重关系,重金钱,而不重实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一种悲观心理,难以成才。
(4)书籍和影视作品的诱导。现在有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充斥着色情、暴力的镜头,这对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少年儿童,无疑是诱导他们犯罪的源头。
二、应对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长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全体教师明确德育工作人人有责。并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分配任务,做到人人参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二)教师要坚定德育工作的信心,要清楚认识到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要辨证的看待学生的进步,不能急躁。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耐心,只要我们教师能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三)把学生德育工作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进行量化
把各项德育工作进行分解,量化打分,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奖勤罚懒。
(四)德育工作要紧密联系家长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取得家 长的配合,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成果。
(五)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开展工作。我们生活中小学生虽然已开始具备某种知识和能力,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根据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根据相关的德育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使他们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针对兴趣爱好,抓热点,正确引导;针对偶发事件,抓起点,追根寻因;针对暂差生个体,抓闪光点,树自信心;针对学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点,质疑去惑;针对学生易受挫现象,抓薄弱点,磨炼意志。
(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的确,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1)学校教育,师德为魂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里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老师在这里能教书,能教好书,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具体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广泛的爱好;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诚奉献。
(2)家庭教育,家教为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形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这充分说明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我们还举办了家长谈家教演讲比赛,举行了学生、教师、家长书法同台大比武。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懂得:爱孩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天性,关键是弄清楚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在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好成绩并不等于好学生,而高学历也不一定有高品质,知识与做人实际上是两回事。就做人与知识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学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的一生。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的有机统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的基础是要从小打起,要靠父母去努力培养的。
(3)社会教育,实践为主
学生校外活动比重大、接触面广,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学校是个“小气候”,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以说取决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我们力求取得乡政府、校外辅导站、交通警察、派出所等部门单位的协作,5设法将校内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如雏鹰争章活动中的“社会章”、“文明章”、“自学章”、“自理章”、“孝敬章”等都是列入校外活动考核范围,组织各争章小队开展活动。建立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考评制度。组织数十支“假日小队”开展校外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校外辅导员资源对各活动进行辅导。通过挖掘本地德育题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等活动,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工作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表现的差异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异,也不单纯是智力的差异,相当一部分是心理的差异。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坚持多元化原则,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同时更需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化,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既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只有合理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高胜德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德育功能论》王仕民中山大学出版社
3、《德育与班主任》陈瑞瑞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
第四篇:浅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林耿林 陈小芸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接班人,他们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更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所以说,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当今,作为中职学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做好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当今的中职学校法制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问题,阻碍了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加强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法制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当今的中职学校法制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素问题,阻碍了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加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浅析。
一、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校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当前,有些中职学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一些优秀的、拥有专业技能的学生,竟然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培养这些学生的身上。有些中职学校甚至喊出的口号是学文化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好专业课做铺垫,另外,再加上受到一些教育教学资源的限制,部分中职学校竟然取消了学生该上的一些德育课程,因此,对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来讲只是空谈,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2、法制教育内容比较落后和单一
当今,有些中职学校虽然开设了一些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但是因为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不仅比较广泛,更缺少系统性。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上,还在照本宣读,这种教学模式根本就帮助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起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的作用。虽然,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是,该课程在教材的内容上不但比较单一,而且教材内容还非常的滞后,教材内容中的一些案例适应中职学生的很少,所以,导致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热情。现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在逐步的完善当中,中职学校是法制教育发展建设的一个主体,要及时的对法制教材进行更新和补充。
3、法制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不高。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担任法制课程的教师几乎都不是专业的教师,而且都是由该校的政治老师兼任,这些教师缺少法律专业知识,都是现学先现教,自己从法律书本的理论知识中先学,然后再讲授给学生,但是,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更别说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另外,这些担任法制课程的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读,把传授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缺少对实际案件的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课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听课兴趣,更缺少学习法律的热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根本就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加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
1、提高法制课程授课老师的素质。
对于中职学校担任法制课程的教师,我们首先要适当的从法律专业毕业的学生当中引进一些,然后作为担任该校法制课程的教师;其次,还可以从社会上,将一些从事法律工作者聘请到本校,因为这些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后,在本校的教师当中,选出优秀的教师到法制机构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采取以上的办法,中职学校担任法制课程的教师一定会是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才会得到提升。
2、完善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许多中职学校开设的法制课程都比较少,对于当今开设的法制课程来讲,内容比较单一,还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的话不能完全的适应,所以会导致法制教育的的教学效果不好。对此,我们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情况,然后对其开设一些不同的法律课程,让中职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获得一些更多的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另外,还要把法制教育与其他的学科结合到一起,中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再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来提高中职学生对法律的意识。
3、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
中职学校担任法制课程的教师首先要了解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学生学习法制课程的意义。在现有的法制教材中,其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然后采取多种的教学方法,要采用一些与实际生活贴近的案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法制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从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法律课课程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宣传法制教育的目的。
4、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中职学校要在学生课余的时候,开设一些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首先,要强化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法律的知识竞赛活动来宣传法律,建造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其次,中职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关法律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提高了对法律的意识,同时还能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最后,在学生课余的时间里,让他们通过电脑或班级的电视多看一些有关法制的节目等。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还要充分的认识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的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些解决的对策,相信,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势必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恳,高校法制教育现状浅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
[2]、林丽花,浅谈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2006年。
[3]、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9。
[4]、徐涛,浅谈技工学校法制教育[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5]、吴存山;;努力探寻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35期
第五篇: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4年中央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㈠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功利化取向之间的不协调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不会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渐近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协调学校德育工作,克服社会功利倾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是德育工作者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㈡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之间的不协调 重智轻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倾向。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考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表现。从目前我国深化改革的情况看,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
1影响。因此一些学校的德育仍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实际上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㈢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负面影响之间的不协调
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电脑中的黄色镜头等成了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网吧、卡拉OK包房、舞厅成为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堕落的温床。有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小流氓结成犯罪团伙,到学校偷抢打架、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在综合治理、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还有许多实际工作要做。
㈣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
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表现的无知与幼稚,从而使学生在家校的不同教育面前常常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家庭教育中误区很多。许多家长忽视子女自身的兴趣与条件,忽视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只是按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期望高,压力大。
㈤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社会转型时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主要表现在交往不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升学压力大、厌学、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社会环境
不适应、行为不良、心理障碍等。德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与心理保护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解决的办法,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德育工作者还需努力探索。
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面对那么多不协调,德育工作需要开拓新思路,构筑新机制,创设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㈠强化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中只注重知识,忽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弊端。确定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契机。然而应试教育的习惯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不会因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偃旗息鼓。建立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高校招生考试缺席,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是德育工作走出困惑的当务之急,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行的根本保证。学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要清醒的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㈡加强基础道德建设,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这些基础道德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基础道德的形成对于抵御由市场化带来的道德负面影响,建立青少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具有积极意识。基础道德的内容都源自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深的根基,是祖先留给我们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形成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必然可使基础道德成为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好方法。
㈢健全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很多做父母的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提高上,但是不少家长不懂这一点,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智力因素培养上,以至造成孩子任性、懦弱、懒惰、自私、冷漠、心理障碍多,而缺乏做人所必须的坚强意志、良好习惯、和谐性格、高尚情操,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在校内能勉强接受教育,回到家中就故伎重演,甚至变本加厉,心理上的双重人格不断扭曲他们的灵魂。学校有必要开办家教指导班,有组织的指导家长们学习家教思想与家教方法。同时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㈣心理健康的指导与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我们已地把它看作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由于成长的竞争,青春期的烦恼,就业的压力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许多未知因素,加上青少年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善于人际交往,因此很需要心理帮助。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危害人的健康,而且会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心理障碍、焦虑情绪一旦发展严重却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对自己或社会造成危害,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学生急需心理指导、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但是很多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空白。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尽快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真正形成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㈤丰富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德育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团结活动、为民服务、法制宣传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模式。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体来说,德育活动还需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使现实追求和欲望接受他们可能达到的利益,从而使这些活动更具实效性。集体活动是一贴良药,它可以治疗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孤僻自私的性格缺陷,矫正
他们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