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掘历史文化,寻找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调研报告(范文)
发掘历史文化,寻找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规划调研报告 梁碧宇
作者简介:合肥市规划局景观规划处处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文化景观。保持连续性,保护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根与泥土般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在多年的规划管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许多历史文化只是在不经意间便毁多政府决策所注重的往往只是短期利益,而城市规划管理注重的又多是物质层面的管理,缺少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到合肥是个适合居住的城市,但合肥的城市建设缺少特点。于是,有的人试图通过城市的色彩、有的人试图通过建筑现城市特色,但没有人能够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城市特色的内涵,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才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特色。曾有外门到合肥考察,提出想看看合肥市的市景,看到包河景区时无不说好,而看到五里飞虹时顿感哭笑不得,城市立交哪里都有,只要的立交都能建。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内陆城市,只有她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才具备城市的特点。
合肥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正突飞猛进地进行着。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发展,工业项目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范围与速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此时,城市规划更加重要和有意义。如何达到“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同时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康社会”,又使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文脉和特色得以保护和延续;如何合理地进行土地控制、利用和开发,如何确保城市健康有序进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的建立,加强城市居民和城市本身的凝聚力,是我这次规划调研所追寻和研究的方向和目的。希望通过对文化的调研工作,使城市规划工作由纯物质和平面的规划,走向历史、文化、社会和精神等多层面相结合的,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划。同时通过对包河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调研工作的开展,将城市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结合,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从的特色,并推动整个城市该项工作的开展。
一、包河区历史文化资源现状调研 根据本次调研和规划的目的,并避免无目的地盲目工作,和过度扩大调研范围,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首先是选取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其次是选取可体现城市本地特色的内容;三是选择可体现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资源;四是对规划管理与控制有切实帮助的。从而确定本次规划调研的主要对象为:
1、建筑类一一包括古建筑及遗址,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近代建筑,具有本地特点的建筑等;
2、自然资源一一包括水系、具有本地特点地形地貌、地方特产等;
3、历史传说一一包括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民间传说、地名典故等;
4、民俗风情一一包括民风、民俗、地方节日等。
二、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资源总量。在本次调研中统计的21处古建筑中,保留下来占33%,而保存状况良好的仅3处,占14%,可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紧迫性。由表2.5.1和图2.5.2我们可以看到,古建筑和历中于银河片区,和远离市区建设较少的区域(大圩片区、淝河片区、义城片区、机场片区),占到整个包河区的95.5%,曙光片片区,南七片区、卫岗片区、王大郢片区、黄山公园片区、望湖城片区、葛大店片区合计仅占到4.5%。而这片区域则是改革开放速扩张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甚至连传说都已遗失!这说明在无节制的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的破坏最迅速膨胀的物质利益追求中,我们损失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合肥市要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城市规模要发展到1200平方公里,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的同时又有效保护好我们的城市文化和历史,应成为政府刻不容缓的职责。
立法是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手段,《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的实施对整个环城公园(包括包公祠、包公墓)的保护非常在整个包河区的古建筑中环城公园内是保护最为完好的。宋氏故居和大孔祠堂也因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单位得以保留。
在近代建筑中,保存较好的则集中于银河片区和学校内,都处于正常使用之中。古建筑中保存完好的也是处于有正常使用功能(大孔祠堂和宋氏故居由于已失去其正常的使用功能,已多处严重损坏)。由此可见,为使我们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有效保护,的使用功能是关键之处,单纯的保护达不到真正的保护要求。
银河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占整个包河区的43%,且包河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与包公文化有关的达23%,由此可以看到银河片的文化中心,而包河区的文化中,包公文化是其主流。包河区要想打其文化品牌,就应以银河片区为龙头,以包公文化为核心。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1.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中的优秀建筑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对城市优护,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都是文化与历史的结晶,历史建筑更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历史建筑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的沧桑岁月。惟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历史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建筑所反映出来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其他文化载体无可比拟的。
优秀建筑的价值在于它们的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它们才真正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特色!而不是简单地用建筑色彩和造型可2.水系保护与利用
滨水、亲水是人类的天性。城市河流水系无论从环境的角度、城市的可识别性、紧缺的绿化以及城市形象的角度上来说都是必同时,合肥从其名称的来由和历史的发展,也无不与水系有关,从合肥城市的形成,到三国古战场,到包公文化,无不与水系紧密自然水系的破坏又具有不可恢复性,因此对水系的保护也同样刻不容缓。3.地方特产保护与利用
地方特产也是体现城市特色的因素之一,同时又是城市文化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保护和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并使其产业化、规模化。4.历史传说保护与利用
城市中的历史传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经它轻轻点染,便能散发历久不衰的魅力。历史传说是城市分,很多建筑和遗迹不复存在,但传说尤存,在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中,历史传说可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进行考虑,并可渗透的各个方面。例如马鞍山路的城市设计中,便曾将包公传说融会其中,值得借鉴。而很多的城市雕塑也都利用了历史传说而更有生5.民俗风情保护与利用
包括民风、民俗、地方节日等,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一个古建筑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保将建筑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同时保留好,才会使建筑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和活力,城市也才会更有灵气。民俗风情是城市非物质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要素,它与特色的地域环境是魂与体的关系。
在马鞍山路的城市设计中,将一年四季的节气与建筑的色彩相结合,将合肥的民间节日与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相融合,使规划中城市风貌别具一格。
四、规划政策与措施建议
纯粹的公共产品应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非排除性和非竞争性。非排除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者之间不能分割,将不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个人排除在外,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自发地提供公共共产品往往是增进的社会福利所不可或缺的,因此需要公共经济部门的介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使城市特色得以体现,保持城市景使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并可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凝聚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非排除性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提供。除了公共产品的特点外,作为具体的物,历史文化资源还具备潜力巨大的使用价值,这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1.编制规划
国外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国内的很多城市,例如上海、杭州等,已开始编制近代建筑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史街区的规划则更多,但一般城市编制综合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目前国内还没有过。合肥市至今甚至没有编制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 立即编制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城市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利用和保护策略。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在建设而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方法。通过规划,我们可以明确周边用地性质和容量,确定优秀建筑保护的确定用地界限,控制周边建筑的色彩、造型、高度、天际线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周边进行建设时予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包公祠、在《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中划定了明确的城市绿地保护范围、界线和要求,而得到有效保护。明教寺也是因为在规划中的保护范围、界线和要求而获益。对历史文化的利用和保护,则可在调研的基础上,以招标的形式请国内专家出谋划策。2.加强宣传教育 历史文化资源屡受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是,居民和基层干部对历史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使保护工作不能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一原因在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和教育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的本身也是促进城市居民自豪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时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并可加强市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认同,形成社会共同关心共同保护的环境和氛围。3.立法
《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保护合肥市的环城公园,保护包公祠和包公墓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法》也对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起到显著作用。在欧洲和美国,城市规划都是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一经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阮多次提出这个观点。
建议政府立即出台合肥市优秀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已出台相关办法,并先后批准了三批287个优秀近代建筑作为市级文使这些优秀建筑得以有效保护,到过上海的人没有不去外滩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外滩金融、旅游和相关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整体形象和特色。
将编制的《合肥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报市政府审核后,报人大批准,以立法的形式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4.公众参与
居民没有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居民和基层干部的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宣制规划,让公众参与,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经济的前景,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已成为现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目前,合肥市已开展的工作划委员会,重大项目由规划委员会决策,在此之前需开专家咨询会,征求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同时为体项目的许可实行公告公示制度,有的项目还可采用听证制。在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中,这些措施尤其重要,单凭政府的行政措施显只有公众参与才能使违法行为和不当的使用方法得到及时发现,才能使建设过程中的方案更趋合理。历史文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的同时,应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历史文化。由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涉及的利益相关人较多且复杂,保护和利用的方案应充分征见,体现公众意识。政府应建立通畅的和制度化的渠道和平台,使民意能够直接反映。5.分权和权力重心下移
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破坏还有一个原因是保护和使用方法的不当。保护历史文化与有效防止破坏和和制止违法建设是分不开的是英美等西方政府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改革方向,其基本措施是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中贯穿着目的性原则和经济节约原则。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由于其职能的不断增加,根据国情和地方特点采用新公共管理的理为一种趋势。有效防止历史文化的破坏和制止违法建设,仅依靠规划局和文化局的人力和物力已完全不能胜任。因此,将权力重心已迫在眉睫,因为只有基层政府才能最了解基层的情况,才能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和制止违法建设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基层人员接触权力下放能使他们独立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产生更好的效果。6.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目前的规划管理仍以行政手段为主,无法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在现实的规划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可能存在的利益集团包括:现状的使用者、开发商、专家、普通市民、历史文化资源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政府在决策中既要考虑整个城市和大多数市民的利益,又要协调相关利益人的权利。这使得政府的管理必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例如在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为使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和保护,必须使开发商有利可图,对现有合理合法的交待,周边群众的利益也要得到保障,并要征求专家、市民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单纯的传统的行政命令已无法使展。
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而当公众发现从中可以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时,保护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我认为,规划管理应更多地为主,同时采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使违法成本倍增。
首先是经济的手段。由于政府经费的不足,无法对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但历史文到具体的建筑、河流或传说时,它是处于具体的建筑、位置和地块上的,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而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历史文化很强的外部经济正效应。根据这种特性,政府可采取鼓励民间投资的办法,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允许投资者以合适的方式使用文化资源,比如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在保留该区域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允许开发商将该区域的建筑作为商业用途,使新天地焕发出活力。同时允许开发商在能达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使历史文化的外部正效应内部化,以提高其保护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大孔祠堂的其位于规划中的绿地内,当开发商成片开发时可将城市绿地适当调整,使大孔祠堂成为绿地的核心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将城市绿地内部的绿地,以便于开发商更好地利用绿地和保护大孔祠堂,将其作为销售的卖点。对于在经济上不能平衡的地方,可采取政府补使该单位能够有效保护和有利可图。例如对省地质博物馆和省体委办公楼,其拆除沿路的门面房时损失较大,政府应允许其在拆除予一定的补贴,并允许其在不影响建筑主要特色的地方建设高层建筑。
其次是行政的手段。通过对涉及历史文化的建设项目和用地严格审批制度。对违法建设和破坏行为则应通过法律的手段严惩7.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完善的历史文化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体系应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规划编制
由城市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或其它具备条件的机构分别或联合组织历史文化的普查,由政府请专家进行书面鉴定意见后,报政府批准。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或房地产管理部门委托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规划的编制,成果需向市民征集意调整后的规划成果报政府审批后,报请人大审议,以作为地方法规实施。(2)规划实施
修缮、装修和局部变动的,或在其周边进行用地或建设的,需严格按批准后的规划实施。业主首先向主管部门申请设计条件,送审方案,在此期间需征求专家意见,并向社会公示。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所有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关资质,才允许其从事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的工程和项目。施工期间和竣工后,需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3)日常监督和违法建设的查处
历史文化的日常监督也应建立起来,按规定的功能使用,不能随意变更,不得进行对历史文化资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这部分能部门无法完成,建议应将权力和职能下放到乡镇和街道,职能部门予以配合。
第二篇:关于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县政协2018重点民主协商活动安排,县政协于今年4月份成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重点民主协商课题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及县城的历史文化概况
(一)我县置县历史悠久,自古有汉家旧县之说。官方记载泾县为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泾县汉属丹阳郡,三国吴析地置安吴县,晋时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属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泾县属新设的猷州,武德八年废猷州,属宣州,唐天宝元年(742)以后,渐次析泾县置青阳、太平、旌德等县。宋元明清均属宁国府(路)。中华民国元年(1912)1月,废道、府,泾县属安徽省直至今日。
(二)我县县城有数百年历史,历来为我县政治、经济、交通中心。泾县自汉迄今,四迁其城。最初时,跨泾溪而筑,后为水圮,移至赏溪之西。北宋崇宁年间,泾溪泛滥,城为水啮。南宋嘉定三年(1210)县令王栐移县治于溪东,相传留此以为治所,故名留村,后圮于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县尹施正大移治于宋县治东门敬天坊,即今县城。县城居于皖南山区,旧时陆路交通不便,因县城紧临青弋江,故而水运成为旧时主要的货运方式。当时青弋江上游各县和县内的竹木柴炭、茶叶、宣纸、丝、麻等货物运往外地,从南京、上海、芜湖等地购进的白纱、棉布、火柴、胶鞋、煤油、粮食等均由水道运输进县城。县城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三大码头商店作坊很多,晚间帆船林立,十分繁忙,南街、北街也就成了县城最繁华的地方。
(三)我县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仍保留着一些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县城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众多,虽历史上因人为和兵火缘故大多消失,但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存和历史文化。
1、历史遗存主要有:泾县古城墙。位于县城西青弋江东岸,从南门口至青弋江大桥,全长1060米,城墙以条石砌筑。自护堤至顶部高约10米,设南门口、南水关、西门口、北水关四个下江石阶。该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4),至清时相继增设谯楼、石埠、炮台,期间屡毁屡修。民国28年(1939),为避免日机轰炸,方便人员撤退疏散,泾县国民政府拆除县东、南、北三面城墙,西城墙因其防水功能而得以保存。解放初期,南、西、北城门因县城建设需要被拆除。1954年、1973年、1999年共三次对西城墙进行加固维修,目前仍完好少有损坏。荷花塘。古称明堂池,与古城墙外的青弋江相通,城中可通过池水判断青弋江的水位。明代嘉靖年间又在池中建有二层八角小亭,名曰“洗心亭”。荷花塘附近原有县衙、夫子庙、泮池学宫、考棚等,解放后几经修复,目前仍是县城内市民休憩地之一。甄塘。座落在原县小东关。相传道士晨出见婴儿卧荷叶上,怜而取育于邻。既长,有殊色,归袁氏。文帝平邺纳为后,遂以是为甄后生处(宋《泾川志》)。水西双塔。宝胜禅寺50米处各有古塔一座,其西为大观塔,亦称崇宁塔,北宋大观二年(1108)建,昔时游人可从筑梯登塔顶,清时遭战火,塔内楼层尽毁,仅存塔体。塔上嵌有宋代碑刻。北为小方塔,亦称乾应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此两塔2001年被列为国保单位。
2、历史文化主要有:佛教文化。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佛教徒刘英墓就在水西。现在高铁站一带早在汉顺帝年间就建了佛庙——万寿寺,可能是南方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庙。南北朝至隋,水西先后建了宝胜、崇庆、白云三座佛寺。曾有高僧大德黄檗禅师、宗泐、伏虎、守讷等,特别是黄檗禅师,其法嗣临济,为五宗之一。理学文化。以水西书院讲会为载体,明嘉靖、万历年间,王阳明理学的传播在此形成两个高潮,最高人数一次可达千人以上,王龙溪、钱绪山、罗洪先、邹守益等理学名臣(省部级高官达十几位,如泾县的查铎、萧良干、萧彦、萧雍、赵士登、赵睿、赵健、徐榜、赵善政、张应泰;
宣城的沈宠、太平的周怡等)在此风云际会,因此水西书院也名闻遐迩,直追全国四大书院。
诗歌文化。李白、杜牧有诗歌记游,开水西诗歌文化之先河,唐以降,诗人络绎不绝来缅怀歌咏,一时水西成了诗人聚集之地。生态文化。水西生态优良,古代就有珍稀动物碧鸡,明大学士许国有《碧鸡》诗、释元理有《碧鸡赋》咏之。唐以来的贡茶——白云茶,汪伟、胡耸孙先后有《白云茶记》、《白云茶赋》咏之。赏溪,县城的母亲河,从李白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歌咏之。赏溪的桃花洲,自古以来是泾县人踏春的去处,文人多有文字记之。在水西的湖山,尚有赤乌二年的水文标识。亭台文化。从水西至响山(狮子山),先后建有白鹭亭、清湍亭、东峰亭、熙光亭、烟雨亭、溅玉亭、领要亭、回波亭、响山亭,凌云台、清居台,除响山亭外,其它亭台皆已毁圮,但其蕴含的文化(由来、楹联、诗歌、文章、传说)至今传芳。
3、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有:位于泾县县城的南门老街和位于泾县城市规划区内的赤滩老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老街位于县城西侧,是旧时漕运的重要节点,呈丁字形,路面由青石板铺成。早在唐代,泾县的宣纸、蚕丝、茶叶、竹木碳等商品就远销县外,到清代时,这些产业颇具规模,经商者遍布8个行省之多,固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目前,老街的商业功能已经被居住所取代。赤滩老街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目前已作为我县成熟的旅游景点对外经营。
二、我县在保护、挖掘、利用县城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县城虽然历史上作为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建筑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够,一些历史遗存遭到破坏;还有部分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我县对现有的县城历史文化研究基本是断代、碎片式的,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受人力、物力及编制影响,尚没有设立或配备专门从事研究县城历史的机构和专业人士,缺乏整理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历史遗存保护不够有力。因没有专业部门进行研究,致使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把握不准,把县城内历史遗存当作普通的建筑,予以拆除或在城市建设中没有注意保护和利用。如老北街的拆除,除县城之外,章渡吊栋阁的逐年坍塌也让人痛心。
三、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我县厚重历史文化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用。
我县在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和旅游提质大会战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价值,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我县历史文化内涵,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建设好美丽县城,也要在保护、展示和利用历史文化上下工夫,做好保护规划,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提升县城历史文化内涵,增强县城历史文化韵味。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文旅委、县志办负责(或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士和文史爱好者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并将其成果融入全域旅游实施当中,更好地提升城市品味和旅游质量。
(二)适时启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对于延续文脉、保持特色、凝聚人心至关重要,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目前,全省已有寿县、歙县、绩溪、安庆、亳州这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和县、宣州区等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县是安徽省旅游大县、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泾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脉的传承。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积淀和文化涵养的重要标志,能有效增强市民文化认同和乡土认同,激发市民工作和生活热情,提升文化自信。同时,申报成功可以获得上级的部分财政支持,用于遗产保护、文物修缮、城市建设。二是有利于提升泾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我县的综合竞争力。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泾县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深度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旅游实力,促进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对县城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的保护和修缮。
根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要求,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即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我县保存较为完整、能算得上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南门老街和赤滩老街。赤滩老街因纳入赤滩古镇旅游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保护较好;
南门老街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岸老城墙上的历史街区”,有古街道、古商铺、古民居、古城墙等众多古建文物,饱含着沧桑变迁的厚重情感,是泾县“汉家文化”的遗迹,也是泾县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泾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已将南门老街纳入保护规划,并启动了南门老街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南门老街因却年久失修,加之部分拆迁,损毁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当务之急是严禁对南门老街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行为,对其开展抢救性保护,并在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资金对南门老街进行仿古修缮,尽量恢复和保持老街原有的空间格局和古街风貌。在此基础上,先行申报南门老街、赤滩老街为历史文化街区,再谋划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而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尽管我县以现有的条件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不一定肯定能申报成功,但是如果仅注重眼前经济利益,对南门老街进行商业开发或其他利用,导致老街消失,那么对泾县和本地居民来说,将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损失,也将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带来很大困难。
第三篇:关于开发岐伯山历史文化资源报告
关于开发岐伯山历史文化资源
精心打造新密 ——“中国岐黄文化发祥圣地”的研究报告
新密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深厚的黄帝文化资源中,包含着中华药神岐伯和岐黄文化的历史信息。据历史典籍、民间传说和新密的地缘文化,岐黄文化主要集中在新密市南部岐伯山一带。充分开发和利用岐黄文化资源,把它作为黄帝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对新密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岐黄文化与新密的渊源
岐黄文化,又称岐黄之术,是中医药文化的代名词。岐,指岐伯,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名医,曾任黄帝的医官。黄,指轩辕黄帝。据史料记载,岐伯是神农炎帝至轩辕黄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医师,长期从事医务活动及中医药研究并作出了杰出成就,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新密境内,截止目前,新密境内发现与岐黄文化有关的遗址、胜迹、地名、山川、庙宇约五十余处。
史料记载,黄帝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路史》)又据《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所说:“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本之药味,为大医,(黄帝)请主方药,„„作《内经》。”黄帝引载岐伯而归,归于何处?这在医史上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最近,世界传统医学联盟学术委员、医史人类学家、中华医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中医药研究院郑怀林教授等一行到新密对有关“岐黄文化”进行了医史人类学的田野考查,经过南到具茨山、西到伏羲山的实地调查,并和新密市黄帝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座谈交流,他们认为,新密市有伏羲氏在伏羲山尝百草、创阴阳八卦的遗迹和传说,有大量轩辕黄帝活动遗址、遗迹和传说,有黄帝都城轩辕丘和黄帝宫(即黄帝和大臣议事对话的明堂所在地),更有黄帝时期著名的上古医家岐伯、大鸿(鬼臾区)、力牧、风后、大隗氏、广成子等活动的遗迹,即岐伯山、大鸿山、大隗山、力牧台、风后顶等。其中,最具开发价值的岐伯山位于苟堂镇大鸿山北侧,在方沟村与槐树岭村交界处,龙马道之尾,海拔四百七十三米,群山环抱,山中水质优良,草药遍布,小气候甚好,被称为人寿年丰之地。岐伯山区及其周边,有方(药方)沟、养老湾等地名传说,有岐伯泉、岐伯庙、岐伯墓、岐伯洞等众多遗迹,由此推断:黄帝把岐伯引载到了新密这个地方谈医论道,新密是《黄帝内经》思想形成诞生的地方。岐黄古文化,以新密独盛,比较齐全,由此推定,“岐黄文化 ”的发祥地在新密。
二、开发“岐黄文化”的价值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养生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岐黄文化作为传统中医的发展源泉,其历史价值和养生保健作用越来越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更受到广大群众追求和青睐。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开发价值。
(一)开发岐黄文化,有利于提升新密文化软实力。岐黄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雷公、大鸿(鬼臾区)等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本书,岐伯、雷公、大鸿(鬼臾区)等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100个医学问题,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可以说是远古时期华夏族的祖先治病疗伤经验的总结,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从古至今的著名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开发岐黄文化,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强省战略,实施这一工程,可以重塑新密乃中华文明起源中心区域的历史地位,提升新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二)开发岐黄文化,有利于发展新密中医药事业。我市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从远古的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创立中医药理论,到古代孙思邈行医论道,到现代妇康丸、解郁丸的生产,中医药的发展在新密大地一直没有间断。开发岐黄文化,可以发扬新密的华夏医药文化历史传承,发展新密的中医药种植、研究、开发产业,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开发岐黄文化,有利于发展新密的文化旅游产业。随着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已经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我市也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引进、开发了黄帝宫旅游度假项目、古城开发项目、尖山神仙洞4A级景区建设项目。岐黄文化的开发建设对于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拉长新密旅游线路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开发“岐黄文化”的实施方略
(一)塑造精品,形成产业。在尊重历史和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强调和放大 岐黄文化独有的个性,打造魅力无穷的精品工程,形成垄断优势,打造休闲、观光、治疗、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休闲区域,以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成立组织,超前规划。成立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从宏观上审视和把握岐黄文化开发方向,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界对岐黄文化的开发建设。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重点做好以下“八个一”活动:
1、撰写一篇理论文章。在郑怀林教授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再组织高层次专家学者,考察论证撰
写一篇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文章,全面论述新密市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并在全国核心期刊、主流媒体发表。
2、制作一部专题宣传片。详细介绍新密市岐黄医药文化的遗址、遗迹及传说,以便专家学者能够形象地了解新密市丰富的岐黄文化内涵。
3、举办一次理论研讨会。筹备召开一次由世界中医联合会、中华医史学会与新密市政府联合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请国内外知名的医史专家、学者,名老中医等与会,就新密市是“岐黄文化发祥圣地”这一主题开展研讨,确立新密市是《黄帝内经》思想及其形成发祥圣地的结论。
4、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发布消息,以产生轰动效应。
5、制作一本专题宣传册。出版一本介绍“岐黄文化发祥圣地”的小册子或宣传画册,图文并茂地介绍岐黄文化的相关景点、遗迹及传说。
6、建立一个岐黄文化保护基地。尽快向国家有关方面申报“中国岐黄文化发祥圣地”,建立“中国岐黄文化保护基地”,并尽快在网络上将与此有关的域名进行注册。
7、建立一个中医药宣传基地。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新密批准为“全国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目前全国已批准六家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
8、建立一个碑林。请国家主要领导人、社科院、卫生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内外著名中医专家为岐黄文化开发建设题词立碑。
四、岐黄文化开发建设项目
岐黄文化开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保护区、七大中心
(一)三个保护区
1、岐黄文化保护区:在岐伯山周围八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立体现道教文化特点的岐黄文化保护区。
2、天然中药材保护区和生态林保护区:在大鸿山周围四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立天然中药材保护区和生态林保护区。
(二)七个中心
1、易经研究中心:修建一个较大规模的道观,供研究开发易经,发展道教文化。
2、道教武术研究中心:修建一个岐黄广场,以供研究、演练道教武术;广场一侧树立一尊岐伯塑像,供中外中医研究者参拜使用。
3、道医治疗养生保健中心:修建10幢集治疗、养生、保健、药膳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楼,集中开发岐黄文化的治疗、休闲、养生功能。
4、《黄帝内经》及中华医药文化研究中心:修建一所集培训、研究、交流为一体的道医学校,内设“黄帝明堂”,供道医、中医问诊使用,同时用作中外中医工作者朝觐、学术交流之地。
5、中医药博士活动中心:与有关高校和医疗单位联合,成立中医博士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中医深层次研究活动。
(上述五个以道教和中医文化为主体的中心拟在以岐伯山为中心的第一个保护区内建设。)
6、中药材种植研究中心:采取退耕种药的方式,在大鸿山周边40平方公里的区域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
7、中药精深加工提炼中心:在种植优质中药和发展天然中药的基础上,以郑州豫密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大力发展中药精加工和提炼,发展壮大我市制药产业,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豫密药业公司上市。
(上述两个以中药材种植和提炼发展为主体的中心拟在以大鸿山为中心的第二和第三个保护区内建设。)
五、岐黄文化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1、易经研究中心、道观等项目建设,投资约8000万元。
2、道教武术研究中心、广场、岐伯塑像等项目建设,投资约2000万元。
3、道医治疗养生保健中心建设,投资约1亿元。
4、《黄帝内经》及中华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投资约5000万元。
5、中医药博士活动中心,投资约5000万元。
(上述五个项目预计总投资3亿元,武当山道医胡晓亭道长已与港、澳、新加坡道友及企业家达成初步投资意向。)
6、中药材种植研究中心,退耕种植中草药等项目,投资约8000万元。
7、中药精深加工和提炼厂区、厂房及设备,投资约12000万元。
(上述两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我市企业家东方集团公司董事长魏国钊已决定投资建设。)
六、岐黄文化项目效益预测
(一)经济效益
岐黄文化开发项目建成后,依托全市旅游产业资源,将会成为新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初步概算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治疗、养生保健、中药种植、中药生产等综合效益达1亿元以上。
(二)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将安置周边3000—5000名群众就业,附近村民可以通过参与服务业、餐饮业、中药种植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三)生态效益
该项目依山就势,基本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涉及农户大拆迁,不破坏生态植被,不污染环境,不破坏地形地貌,同时,通过中药材种植保护,更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七、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1、迅速成立岐黄文化开发领导小组,设立各专项工作组,具体组织开展项目的开发、规划、招商及其他各项工作。
2、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苟堂至岐伯山的公路,规划修建一个中小型水库,完善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四篇:依托成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干部培训现场教学效果
依托成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干部培训现场教学效果
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值得深入挖掘和?_发的优质资源,可以从爱国教育、党性教育、人文知识增长、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供独具特色的鲜活材料,通过整合和优化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干部培训基地,能够夯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础、提升干部培训现场教学效果,增强干部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地方党校干部培训发挥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倡导和运用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基地建设,规范基地管理”。就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学员评估来看,现场教学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培训效果仍待提升,培训方法仍待创新,培训内容仍待丰富。基于历史文化资源视角有助于探索成都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的发展新路径与新空间。
一、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培训现场教学资源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干部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
自古以来蜀地人文荟萃,有着“天下诗人皆入蜀”的文学传统。而天府之国成都,拥有大量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典故传说、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宗教文化等交相辉映。蜀地文章冠天下,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左思等文人荟萃,锦绣文章灿烂,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苏轼父子、薛涛、杨慎等千古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三国文化更是流传已久,蜚声内外。这些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很多都可以开发、挖掘并用于干部教育培训。从中可以探寻修身之本、齐家之略、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不仅能促进领导干部对本地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触摸天府文化脉络,更能提升干部文化知识、党性修养等综合素质,增强历史文化责任与使命感,真正践行文化自信。
(二)能够丰富现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接受度
成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可供挖掘并利用于干部教育培训的资源极为丰富。传统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革命历史等,经过时间积淀,具有鲜明的成都特色和个性化气质,都是干部教育培训可以深入挖掘开发的宝库。
除了地方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社会治理、基层党建等教学内容以外,开发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素材,可以创新现场教学载体平台、丰富现场教学内容。成都传统文化传承悠久,红色资源也极其丰富,革命遗址颇多,这些红色资源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所承载的革命使命和革命精神是值得弘扬和传承的,如果能够系统化开发整合用于干部培训教育,对成都的干部教育将有着极大推动作用。通过具体可感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学员创设更为实际、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参与感和接受度。
(三)能够推动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和保护
现场教学基地是彰显干部教育培训特色、促进教学互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宣传地方形象、展示地方名片、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窗口。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优质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领导干部立足区域实际,学习本土历史文化,能促进对地方传统文化精神的体会,使本土特色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近些年,随着城市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逐渐失去原有活力,文化遗迹消失的现象也在凸显。要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打造地方特色的现场教学基地,引领干部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资源,让他们真切地感知身边的历史文化,推动当地的文化资源再开发和保护,达到双向共赢。将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培训现场教学资源,能有效提升其生命力、影响力、引领力。
二、成都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培训现场教学资源的现状
(一)开发利用较少,待挖掘空间广阔
无论是文学风貌、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精神信念、思想智慧、价值追求,都能找到契合于当下的闪光点。然而就目前整体的干部培训课程设置来看,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还稍显薄弱,而现场教学方面,依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教学的更是微乎其微。
以成都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为例,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现场教学基地点位,其中有部分是依托成都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而成,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现场教学基地相比数量较少。此外,成都地区还有青白江区的“清白文化”,构建了理论研究、教育培训、文化展示、品牌推广“四位一体”的廉洁文化体系、温江区“花语廉心”廉政文化展厅,从历史、民俗等方面入手,挖掘廉政元素用于廉政教育。然而就学员反馈来看,不少学员认为党校现场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场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成都在依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场教学基地、提升干部文化素质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资源,作为现场教学的主导者,授课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文史知识背景,开发教学主题、编写教案及资料、设计教学场景、进行现场讲解引导、后期持续研究跟进。同时,对教师的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要求很高,要具备对整个现场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现场教学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主动性,参与、提问、思考、吸收课程内容,锤炼精神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从而达到现场教学的目的。目前,相关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具有专业化文史知识背景的教师还比较缺乏,党校中针对这方面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也不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三)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牌意识不够强
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根据新时代干部教学培训的要求进行取择和转化。近些年来,各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探索依托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干部教育现场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山东曲阜市委党校,依托当地三孔资源――孔庙、孔府、孔林和儒家思想文化,开发了众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场教学点,充分开发和发挥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积极探索运用儒家思想培育提升干部为政之德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突出了特色,创建了传统文化教学品牌。
成都缺乏一个具有地方资源优势与特色的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品牌。目前,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中有关官员道德品行的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历史文化资源点位,例如青白江依托“铁面御史”北宋赵?清白思想,深入挖掘历史上的“清白文化”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与“清白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青白江区廉政建设影响力,虽然“清白文化”已经成为青白江区的文化名片之一,但是仍然存在文化推广乏力、品牌影响力不够、群众知晓度较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开发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用于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的建议
(一)聚焦主线,精准开发
现场教学基地建设要聚焦主线,精准开发,例如延安、西柏坡、沂蒙、井冈山的红色文化教育,山东曲阜、济宁等地围绕儒家思想开发的一系列干部培训现场教学课程,都是抓住了本土的优势资源进行精准开发研究。
要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运用于干部培训现场教学,一是要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开展理论研究,整理文献资料等第一手材料,使之为成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培训资源提供专业理论支撑和学术交流平台。二是对成都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整合,明确成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有哪些方面内容可以融入到干部培训现场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美德、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信念、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资源等,这些适合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纳入现场教学课程中。开发课程可以将空间距离相近、主题相似的资源点位进行整合,使资源更加丰富、系统、全面。
(二)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依托成都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环。一是要整合成都专业人才资源,培养具有文史知识的教师队伍,全面系统地对成都特色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开发,积极搭建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实现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素材和知识储备。二是借助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力量,以开展学术合作、定期座谈、长期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师资队伍,通过定期学习不断提升师资水平。三是聘请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例如专业讲解员、高校专家教授、历史文化爱好者等,充实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
(三)突出成都特色,树立品牌意识
一是要向内挖掘文化内涵,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现场教学基地应该有学术研究和专业研究机构做支撑,为之后的课程开发、文艺创作等提供理论支撑,并将其扩展延伸到校内课堂上。对已成熟或是开发中的历史文化资源点位都不能止于表面,而应该持续、长期地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相应的精品课程、学术研究成果等,通过立体化的开发,不断丰富这些优秀资源的时代内涵,为品牌塑造与推广提供理论支撑。二是要加大文化传播,提高宣传力度。通?^专题展览、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宣传富有本土特色、体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精华的文化品牌。将那些有益于提高干部历史文化素养、有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内容推广出去,扩大成都文化影响力。
【本文系2017成都市委党校校院科研项目“依托成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干部培训现场教学效果”(E-2017-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第五篇:大力唱响历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特色水乡城市
唱响历史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水乡城市
——关于云梦城区水乡城市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立足自身资源与条件,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区较丰富的水系资源,构筑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水乡园林城市,是我县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目标,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进一步促进水乡城市科学、高效、优质、快速建设,是我县当前急须探索和明确的问题。为此,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关于水乡城市建设的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乡城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云梦因水得名,水是云梦的灵魂,《史记》记载,古有云梦泽,方园八千里,是一个水草肥美、珍禽异兽众多的美泽大湖。孟浩然诗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里历来秀色悦目,景物怡人,秦始皇曾两次到云梦古泽游猎巡访,楚王也曾将行宫建在这里。古云梦依泽而建,绿草萋萋,白雾茫茫,人民在水之央的水乡生活场景,至今令人神往。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云梦是风景怡人的鱼米之乡,也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
云梦县东、西、南三面环水,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水源为中心城区西部的府河,其次为徐家河水库,第三为南部的汉北河。境内有以府河为主干的河港共14条,长达223.4公里,且干、支渠道、水库、塘堰众多。城区有府河、曲阳河、南门河、县河、建新渠、西大渠等水系,水乡城市建设的水基础较好。
1近些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云梦县境内水域面积逐步退缩,水乡生态受到一定破坏。“十一五”时期,由人大“在府河修建橡胶坝”的议案扩展而来的“三湖连河”工程正式启动,拉开了云梦修复水乡生态环境,建设水乡城市的序幕。截止目前,“三湖连河”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主要包括府河橡胶坝及附属工程;曲阳河公园一期A、B段建设;20公里环城水系疏浚、清淤工程建设;新建沿线4座桥梁、4座液压涵工程及9座涵闸维修工程。二期工程已于2011年开始施工,预计2013年建设完成,主要包括,曲阳河公园二期C、D段建设;建新渠河道景观带建设;梦泽湖公园改造及城市中心广场建设,凤栖桥建设;西大渠清淤,疏浚及闸涵建设工程;杨家湖、郑家湖、梦泽湖生态景区及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预计2012年可以完成前四项建设任务。“三湖连河”工程的实施成功完成了引水入城打造环城水系的目标,为建设水乡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水乡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湖连河”一期工程的完工,让全县人民亲身感受到了水乡城市的魅力,也激起了全县上下加快建设水乡城市的热情。在全县谋划加快推进水乡城市建设之际,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水乡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成效。
(一)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没有统一到同一高度。由于“三湖连河”的效应,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水乡城市建设就是在东城区搞建设,也仅限于“三湖连河”工程,认为对老城区的水系进行改造建设太难了。而老城区群众要求改造南门河等城区古水系的呼声很高。的确,东城区建设得再好,老城区水系不改造,云梦
也难称之为水乡城市。因为那样,一边是水乡,一边是臭水浜,造成了新旧两重天的格局,必将影响云梦形象。
(二)水乡城市建设还缺乏统一、全面、高标准的规划。对于云梦现在确定的中心城区(即东至外迁316国道,南至南外环,西至汉丹铁路,北至规划路)没有及时编制覆盖全境的具有特色的水乡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是对老城区的古水系改造,存在畏难情绪,规划控制不力,导致河边楼房不断增加。
(三)水乡城市建设存在较大资金缺口,融资渠道不多。从“三湖连河”工程建设可以知道,水乡城市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完全靠县财政是不可能完成的,要加快推进水乡城市建设,就必须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外地成功经验,采取BT、BOT等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依靠多元化投入,共同推进建设发展。
(四)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水乡之水清如许,方有灵气在水中。水乡城市建设的关键在水。由于前些年部分企业、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污染问题突出。城区三湖渠、西大渠、南门河等受到严重污染,属于劣五类水质,府河城区的水质也超过四类标准。要打造水乡城市,城区水系水质急需治理。
(五)水乡城市建设的地域特色尚不显著。水乡城市是我们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定位,但作为水乡城市也应彰显相应的地方文化特色。从目前“三湖连河”的景观建设来看,云梦的部分历史文化有所表现,但从整个水乡城市的建设来看,水乡城市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还不够显著,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财富,大力弘扬深厚的“楚文化、水文化、孝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古泽云
梦特色的魅力水乡城市。
(六)水乡城市建设与旅游名县建设缺乏全面统筹。从目前的情况看,水乡城市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层面,缺少对文化灵魂的灌注,缺乏与楚王城遗址公园建设及儒学殿、吴禄贞公园等现有历史景观通盘考虑、全面协调建设的高标准规划,缺乏水乡城市即旅游城市的建设理念。旅游名县建设也偏重于具体景点的建设,缺乏以水乡城市建设为基础、为主线,全面系统建设旅游名县的整体观念。
三、水乡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三湖连河”
一、二期工程建设为水乡城市建设开好了头,起好了步。今后一段时期水乡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三湖连河”工程为基础,以深厚的楚文化、孝文化、水文化等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老城区水系整治、改造为突破,高标准编制包含新、老城区在内的全面的水乡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全面融入旅游名县建设进程,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水乡城市和享誉国内的旅游城市。
水乡城市的建设投资大、耗时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克难奋进,全力以赴。根据当前的情况,下一步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乡城市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三湖连河”上,要目光高远,不畏难,要站在建设特色水乡、旅游城市的高度,全面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县上下要形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要高标准全面编制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水乡城市建设总
体规划。要在充分调研、挖掘、整合的基础上,对新、老城区水系进行科学规划布局,紧密结合旅游名县建设,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对城市水与建筑规模的协调以及对城乡水体和居住、人文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史为魂,以时为序的设计要求。
(三)加大城区水系的治污力度。“三湖连河”所引进的府河水源,受上游排污的影响,水质不容乐观。对府河水源要申请市政府加强联合监管,严禁不达标污水的排入。对城内的南门河、西大渠、县河等污染严重的水系要痛下决心,全面治污改造,切实做到城区污水一律排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对城东新区全面实行雨污系统,对老城区也要做好治污改造。污水不治理好、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水乡城市。
(四)把老城区改造与水乡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水乡城市建设的重点在新城区,但不能忽视老城区的改造。不仅要将老城区的古水系纳入整个水乡城市的建设范围,高标准打造南门河等水系休闲景观带,也要将整个老城区的改造和水乡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老城区的“双减双增”(即减少建筑密度,减少建筑总量,增加休闲场所、生态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中,注重能反映历史文化的景观和建筑物的布局,使老城区和新城区在水乡城市建设中协调同步发展。
云梦县人大常委会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