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时间:2019-05-14 06:4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第一篇: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引言:法治文化,顾名思义是以法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本质上,是人们对法治的崇尚和信守。法治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深入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在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文化是立法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是正确使用法律的思想保证;更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所体现出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等精神也揭示了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法治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也为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和推进。2014年将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为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把握青奥会这一重要机遇,深入研究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探索建设方式,努力营造法治氛围,最大程度的将法治文化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的多发挥青少年在法治文化建设当中的先锋队作用,以期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全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课

题。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着将中国从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历史责任。所以在他们的身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懂得一定法律知识和具备较强法律意识的人才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肩负起更加重要的担当。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方针。当前青少年接触社会的年龄较小,机会较多,加之社会因为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为主体违法犯罪案件只增不减。生活在这个敏感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就更需要法律作为思想上的坚强支撑。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有利于形成更好地用法习惯,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有利于从犯罪年龄的低端抓起,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起到抑制犯罪低龄化趋势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非法出版物和不良网站,宣扬色情、暴力、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长此以往一些青少年在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诚然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需要优化,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内心,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才能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上扬帆起航。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持久性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能量源泉。现在的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只凭借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边探索边工作,存在着不能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显然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将在青少年人群中掀起一股学法浪潮,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热情足的法治专业人才,并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潮当中去,使学有所用,让用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一支成熟能干且富有朝气的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为今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二、青少年法制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自建国初期起,中央领导历来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此奠定了针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把青少年正式列为普法的重点教育对象之一。多年来,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教育、司法行政、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在联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有了显著提高,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在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中,中央正式提出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青少年人群的法治文化

建设已被正式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但不可否认,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法制课堂内容生硬。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学校的法制教育课堂,聘请各种法律资深人士参与授课,把法制课堂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日常教育计划并进行考核。法制课堂模式重视的是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及时正确地反映相应时代的法律精神,快速改善青少年的知法状况,但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容易使“法制教学”陷入“法条教学”的泥潭之中,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法律条文的传播和强记,从而导致了法制课堂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不能使学生对“法”这个字眼产生感性的认识,反而会产生厌倦情绪。很显然,现在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施教,课堂上众多法学知识的讲解其实只是对具体法条的阐释,却未对法条背后法律的价值意蕴进行着力引导,即学生们所知的仅仅是“是什么”的理论,而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内涵。学会法条并不等于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味重视填鸭法条式的教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法律精神的塑造,守法习惯的培养和用法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实践中广大青少年也难最终在“知”的基础上真正转化为 “行”,法制教育课能起到多少效果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是法治活动流于形式。目前,针对青少年课堂外的法制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此类活动的初衷是锻炼青少年将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加深青少年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提升青少年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但近年来,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校级活动内容单调乏味,主要依靠文艺表演、法制竞赛、法制征文等传统方式,单一的形式是青少年对于活动的热情下降,直接导致了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低;大型活动形式流于表面,大型宣传活动往往伴随着接待上级领

导、迎接外界贵宾、活动开闭幕式等“政治”性任务,虽可以展现出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效以及青少年的风貌,却很难起到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应有的作用;政府组织活动参与面狭窄,政府组织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面向社会,卓有成效,历次活动中展示出的青少年良好的法律文化知识底蕴均获得了参与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往往都是那些有参加经验的、乖巧懂事的、成绩优良的。这也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参与到类似的法治文化活动中去,学而不致用,学而不会用。诸如此类的问题着实的影响到了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也未能紧抓法治文化建设的中心。

三是法治建设忽视校外。近年来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重心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却忽视了另一类人的法制教育,这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校园,辍学在家,亦或是外出打工,被称为“社会青年”。社会青年是平时最不容易接受到法制教育的人群,又恰恰是最易产生犯罪的青年人群。“五五普法”末期,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曾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摸底排查结果不容乐观,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而另据统计,全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而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这些人往往存在着家庭条件差,知识素质有限等各种不利于接触法律的条件。长期游离于家庭之外,混迹于社会之中,加之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产生一时冲动,做出后悔终生的事,经过监狱看守所的交叉感染又容易滋生更多的不良品质,加上社会对于犯罪前科的歧视,使得部分青年人回

到社会后无法适应,从而走上多次犯罪的道路,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曾在监狱工作过的同志,我深刻感受到当今社会犯罪年龄低龄化,手段残忍化,方式多元化。社会闲散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首先,改变观念,增强实效。一方面,各个学校应改变对法治文化教育的看法,提高对法治文化建设的认识,把握要想“成才”先得“成人”的硬道理,在抓文化素质的“硬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法律观念“软实力”的提升,在“德育”教育研究上花心思,下功夫。法制文化教育不同与学术教育,教育重点不在课堂,而在于平日的耳濡目染,践行积累。学校应在充分落实法制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实践,只有转变观念,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生活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才能彻底展现青少年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的天赋,提高青少年对于法治文化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青少年都被定义成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实不然,大多数青少年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优秀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怀抱着为社会发展出力的热情。这也是青少年往往在中国近代的各项运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的重要原因。政府及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不仅是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传播者这一点,转变固有观念,变“政府安排”、“ 学校配合”为“政府搭台”、“学生唱戏”。在具体实施中,政府要与学校加强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少年参与到法治文化传播当中去,加深青少年对其掌握法律知识的体会,教导青少年在活动中正确使用所知所学,发挥青少年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将青少年打造成法治文化传播建设的生力

军。

其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南京作为一座六朝古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厚德载物的道德积淀。发挥南京文化道德底蕴深厚的优势,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法治文化环境,升华城市的道德文化氛围,把二者塑造成南京的城市精神核心,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应将课堂所学与法治与德治结合,渗透进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应组织相应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南京历史上的法制名人、道德典范、法制典故等法制道德文化资源,并联系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源以动画、简报、竞赛等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形式融入到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不仅改变光靠书本灌输知识,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兴趣,增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还能增加青少年对城市的认同感,唤起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自豪感,激发青少年时刻谨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员,以利于他们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为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抓住机遇,扩大交流。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南京第一次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各区应借青奥会这股“东风”,广开思路,拓宽渠道,大力开展各项面向社会的青少年法制文化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引导青少年活学活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更加生动直观的塑造青少年法治文化修养。各区还应把握自身特色,更加深入的打造自身“法制学校”、“法制少年团”等法制校园品牌,并积极联系新闻媒体,推广成功经验,提升“品牌效应”,让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在学校中多点开花,在社会中形成亮点,以期带动全市青少年法治文化发展。明年十月,将会有近四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踏进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届时将是南京展示其古都新貌 的大好时机,将青少年法治文化的精髓作为城市法律建设的名片传递出去,利用青奥会的契机与国内外青少年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在展现南京青少年法治文化与时俱进面貌的同时汲取各国先进经验,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拓宽新思路。

第四,齐心协力,多管并举。目前全国共有青少年上亿人,如何做好他们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政府确立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点一线”的观念可以在实行过程中实现逐步细分。其一,政府要与学校及家庭携手,把加强对“问题生”“后进生”的法治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法治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类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采取正面的榜样教育以及负面的警示教育,通过榜样教育使他们知道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通过警示教育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政府要与学校及社会合作,社会各界应为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青少年重返校园打开方便之门。政府、学校应通过上门拜访、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辖区内失学、辍学等青少年的家庭情况,给予关心帮扶,解决他们的顾虑,鼓励其子女重新投入学校的怀抱。对确有困难的青少年,由社区、街道开展义务的法律帮扶工作。其三,政府要与社会及家庭联合,在关注社会闲散青年的同时重视重新回归社会的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对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我们不应在他们犯下错误后指望监狱等矫正机关进行事后教育,而应教育前臵,发挥各普法平台作用、法制宣传员的主心骨作用、舆论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在各个小区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橱窗,板报;在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地,各区劳动力市场等处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岗;在各大招工网站上开辟法治文化专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文化传播网络,做到文化建设无“死角”。对

于回归社会的刑释青年,社会应加强与其家庭的联动,开展感化教育,以其父母、家庭、监护人为突破口,强化教育,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的仇恨,消除其抵触、报复的情绪。在必要的时候,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对于他们在生活工作生面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再次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畸化。此外,舆论也应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群众对于身边的此类年轻人不要歧视,不要漠视,不要敌视,热心帮助身边的“边缘”人群,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法治文化的春雨洒满每一个角落。

结语:“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需要以有力的领导,明晰的职责,有序的规范来整体推动落实。我们相信,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探索,紧抓落实,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一定会在南京不断创新和推进,成为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助推器。

第二篇: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

如何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3 月 29 日 10 时 00 分

来源:国研室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 置,并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 动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推动 科技改革创新。

一、要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科技 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任务。我们要扎实落实好中央提出的科技改革各项任 务,大胆革除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科技与经济社会结合上有新 突破,把科技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真正使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 须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要切实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究 开发机构,并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参与和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对于对行业影 响大、研发实力强的企业研发机构,认定为国家级研发机构,如国家工程技术类 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形成聚集技术、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平台。二是要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 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产业技术研发由政府主导 的局面。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 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是要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通过对企业的创新调查,引导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发现和分析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因素,为优化企 业创新环境提供依据。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 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 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 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 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 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

2、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必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紧密衔接和各创新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一要引导创新主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要鼓励和支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二要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冲破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樊篱。三要支持新型的专业化研发组织健康发展,使其能够面向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

3、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已成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一要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二要加快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要提交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流程和进展,并依法向社会开放;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展,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

4、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必须使我们的科技管理从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一是要完善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科技重大决策机制;二是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加快建立与科技报告制度相适应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

二、要以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竞争视角进行创新布局,准确把握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变化最新动向。必须立足国际科技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实际,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1、要瞄准世界前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突破的先兆已显。要积极做好我国科研布局,努力在科学原理层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先导性成果。

第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强化对海洋科学、空间科学、量子通信、合成生物学等重要科学前沿的部署。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加强对页岩气成藏机理、PM25源头控制等重要科学问题部署。

第二要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对代表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对于方向明确的显国威、强国力、振民心的战略高技术,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拓展我国发展的战略空间。

第三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高起点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推动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的全球合作。鼓励我国科学家到国际组织任职,鼓励企业全球配置科技资源。

2、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着眼于未来世界竞争格局,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一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目标任务凝练,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加强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支撑产业结构调整。要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快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的扩散、转移和应用。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围绕高产稳产、高效安全、优质生产,要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四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建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支撑能力建设。

3、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把落实国务院《“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加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三、要着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必须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和落实现有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一批新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重点研究和出台扶持新型研发组织的财税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第二要优化人才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第三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学风。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强化激励和导向作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激情。加强科技宣传,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三篇: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法治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也为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和推进。2014年将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为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和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下一步的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握青奥会这一重要机遇,深入研究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分析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探索建设方式,努力营造法治氛围,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力争最大程度的将法治文化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的多发挥青少年在法治文化建设当中的先锋队作用,以期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全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着将中国从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历史责任。所以在他们的身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懂得一定法律知识和具备较强法律意识的人才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肩负起更加重要的担当。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方针。当前青少年接触社会的年龄较小,机会较多,加之社会因为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为主体违法犯罪案件只增不减。生活在这个敏感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就更需要法律作为思想上的坚强支撑。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有利于形成更好地用法习惯,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有利于从犯罪年龄的低端抓起,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起到抑制犯罪低龄化趋势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不良网站甚至网络游戏,过度宣扬色情、暴力等社会丑恶现象,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长此以往一些青少年在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诚然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需要优化,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内心,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才能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上扬帆起航。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持久性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能量源泉。法律的制度性,严谨性,专业性使得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业务素养,同样,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也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现在的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只凭借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边探索边工作,存在着遇事不能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显然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将在青少年人群中掀起一股学法浪潮,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热情足的法律专业人才,并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潮当中去,使学有所用,让用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一支成熟能干且富有朝气的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为今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二、青少年法制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自建国初期起,中央领导历来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此奠定了针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把青少年正式列为普法的重点教育对象之一。多年来,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教育、司法行政、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在联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有了显著提高,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在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中,中央正式提出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青少年人群的法治文化建设已被正式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但不可否认,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法制课堂内容生硬。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学校的法制教育课堂,聘请各种法律资深人士参与授课,把法制课堂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日常教育计划并进行考核。法制课堂模式重视的是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及时正确地反映相应时代的法律精神,快速改善青少年的知法状况,但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容易使“法制教学”陷入“法条教学”的泥潭之中,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法律条文的传播和强记,从而导致了法制课堂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不能使学生对“法”这个字眼产生感性的认识,反而会产生厌倦情绪。很显然,现在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唤起学生对于法律的强烈求知欲,且由于课堂上众多法学知识的讲解其实只是对法条表面的法律知识作出具体阐释,却未对法条背后法律的价值意蕴进行着力引导,即学生们所知的仅仅是“是什么”的理论,而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内涵,从而导致学生学会法条却并没有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味重视填鸭法条式的教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法律精神的塑造,守法习惯的培养和用法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实践中广大青少年也难最终在“知”的基础上真正转化为“行”,法制教育课能起到多少效果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是法治活动流于形式。目前,针对青少年课堂外的法制教育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此类活动的初衷是锻炼青少年将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加深青少年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提升青少年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但近年来,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校级活动内容单调乏味,主要依靠文艺表演、法制竞赛、法制征文等传统方式,单一的形式是青少年对于活动的热情下降,直接导致了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低;大型活动形式流于表面,大型宣传活动往往伴随着接待上级领导、迎接外界贵宾、活动开闭幕式等“政治”性任务,虽可以展现出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效以及青少年的风貌,却很难起到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应有的作用;政府组织活动参与面狭窄,政府组织的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面向社会,卓有成效,历次活动中展示出的青少年良好的法律文化知识底蕴均获得了参与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往往都是那些有参加经验的、乖巧懂事的、成绩优良的。这也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无法参与到类似的法治文化活动中去,学而不致用,学而不会用。诸如此类的问题着实的影响到了青少年法治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活动的前期思想上,过程指导中,后期总结里也均未能紧抓法治文化建设的中心,导致部分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平平淡淡”。

三是法治建设忽视校外。近年来,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的同时,社会上却似乎忽视了一类人的法制教育,这些人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校园,辍学在家,亦或是外出打工,被称为“社会青年”。社会青年是平时最不容易接受到法制教育的人群,又恰恰是最易产生犯罪的青年人群。“五五普法”末期,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等部门曾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专项行动”。摸底排查结果不容乐观,全国约有2820万名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又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其中“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115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达25万人,其中有16万人在18岁至25岁之间。而另据统计,全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闲散青少年,而每25名闲散青少年中,就有1人有过不良行为。这些人往往存在着家庭条件差,知识素质有限等各种不利于接触法律的条件。长期游离于家庭之外,混迹于社会之中,加之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产生一时冲动,做出令自己后悔,家人悲痛,社会唾弃的事,在矫正服刑期间经过监狱看守所的交叉感染又容易滋生更多的不良品质,加上社会对于犯罪前科的歧视,使得部分青年人回到社会后无法适应,从而走上多次犯罪的道路,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曾在监狱工作过的同志,我深刻感受到当今社会犯罪年龄低龄化,手段残忍化,方式多元化。“社会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首先,改变观念,增强实效。一方面,各个学校应打破成规,改变传统的法治文化教育理念,提高对新时期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把握要想“成才”先得“成人”的硬道理,在抓文化素质的“硬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法律观念“软实力”的提升,在“德育”教育研究上花心思,下功夫。法制文化教育不同与学术教育,教育重点不在课堂,而在于平日的耳濡目染,践行积累。学校应在落实法制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实践,只有转变观念,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才能彻底展现青少年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的天赋,提高青少年对于法治文化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各个学校因充分借助青奥会的契机组织相关宣传日主题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既方便成年人正面接受法治文化教育,也可以化解长久以来家长在学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取舍不定而结下的“心结”。使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争取形成合力,改变目前的现状。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青少年都被定义成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实不然,大多数青少年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优秀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怀抱着为社会发展出力的热情。这也是青少年往往在中国近代的各项运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的重要原因。政府及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不仅是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传播者这一点,转变固有观念,变“政府安排”、“学校配合”为“政府搭台”、“学生唱戏”。在具体实施中,政府要与学校加强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少年参与到法治文化传播当中去,加深青少年对其掌握法律知识的体会,教导青少年在活动中正确使用所知所学,发挥青少年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将青少年打造成法治文化传播建设的生力军。其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南京作为一座六朝古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厚德载物的道德积淀。因地制宜,发挥南京文化道德底蕴深厚的优势,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法治文化环境,升华城市的道德文化氛围,把二者塑造成南京的城市精神核心,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应将课堂所学与法治与德治结合,渗透进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应组织相应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南京历史上的法制名人、道德典范、法制典故等法制道德文化资源,并联系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源以动画、简报、竞赛等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形式融入到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不仅改变光靠书本灌输知识,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兴趣,增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还能增加青少年对城市的认同感,唤起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自豪感,激发青少年时刻谨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员,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以利于他们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为维护城市的良好风貌。此外,在青奥会进行期间,承办比赛的区政府可适当加大投入,在青奥场馆,青奥村内,设置专门的法治文化角,法治文化走廊等法治文化主题区,将收集到的法治道德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投放到各宣传点,辅以多种语言翻译。借此机会进一步的提高南京法治文化硬件水平,方便各国青少年相互交流,同时也从正面展现出南京朴实的人文气息,提升南京的城市形象。

第三,抓住机遇,扩大交流。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南京第一次举办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作为中国体育史上的一届盛事,“她”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竞技上进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文化上的交流。把握青奥会这一历史契机,正确认识到青奥会所蕴含的“内部价值”,具有的“潜在利益”,才能更好的在各个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上亦是如此。各区应因时制宜,广开思路,拓宽渠道,大力开展各项面向社会的青少年法制文化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引导青少年活学活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更加生动直观的塑造青少年法治文化修养。各区还应把握自身特色,更加深入的打造自身“法制学校”、“法制少年团”等法制校园品牌,并在青奥会进行前后,组织开展与各项青奥有关的法治文化活动。积极联系新闻媒体,推广成功经验,提升“品牌效应”,让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在学校中多点开花,在社会中形成亮点,以期带动全市青少年法治文化发展。明年十月,将会有近四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踏进南京这座历史名城。届时将是南京展示其古都新貌的大好时机,将青少年法治文化的精髓作为城市法律建设的名片传递出去,利用青奥会的契机与国内外青少年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在展现南京青少年法治文化与时俱进面貌的同时汲取各国先进经验,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拓宽新思路。

第四,齐心协力,多管并举。目前全国共有青少年上亿人,如何做好他们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政府确立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点一线”的观念可以在实行过程中实现逐步细分。其一,政府要与学校及家庭携手,把加强对“问题生”“后进生”的法治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法治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类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采取正面的榜样教育以及负面的警示教育,通过宣传社会道德模范等正面形象等榜样教育使他们知道为家庭、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通过邀请失足青年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政府要与学校及社会合作,社会各界应无条件为因各种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青少年重返校园打开方便之门。政府、学校应通过上门拜访、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辖区内失学、辍学等青少年的家庭情况,给予关心帮扶,解决他们的顾虑,鼓励其子女重新投入学校的怀抱。对确有困难的青少年,由社区、街道开展义务的法律帮扶工作。其三,政府要与社会及家庭联合,在关注社会闲散青年的同时重视重新回归社会的青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对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我们不应在他们犯下错误后指望监狱等矫正机关进行事后教育,而应教育前置,发挥各普法平台作用、法制宣传员的主心骨作用、舆论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在各个小区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橱窗,板报;在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地,各区劳动力市场等处设立专门的法制宣传岗;在各大招工网站上开辟法治文化专栏。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文化传播网络,做到文化建设无“死角”。对于回归社会的刑释青年,社会应加强与其家庭的联动,开展感化教育,以其父母、家庭、监护人为突破口,强化教育,以减少他们对社会的仇恨,消除其抵触、报复的情绪。在必要的时候,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干预,对于他们在生活工作生面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再次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畸化。此外,舆论也应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群众对于身边的此类年轻人不要歧视,不要漠视,不要敌视,热心帮助身边的“边缘”人群,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法治文化的春雨洒满每一个角落。

第四篇:竞争、创新和企业文化

竞争、创新和企业文化 2004-08-16 10:57:39 中国人力资源网

简而言之,企业竞争是企业短期成功的关键,而不断地创新,则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关键。对于那些期望在未来的全球化经济中不断取得成功的企业来说,他们必须通过生产比竞争对手更加创新的产品,或者提供在质量上、形象上或价格上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达到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竞争是一项异常实验性和指导性的工具。但是在没有增加盈利潜力的情况下,竞争增加了参与者的数量。由于参与分享利润的公司增加了,每个竞争者所得到的利润就相应的少了。不过,积极的竞争,能够导致企业的创新,而被动的竞争则不但不能产生领先的地位,反而使得企业落后于他人。我们以企业对于机会的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来区分创新者和竞争者的。创新者创造和开发机会,然而竞争者却使出现在面前的机会资本化。创新者将不断地占据最佳的位置来利用机会,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总在不停地创造机会。从好的方面来讲,竞争者为了争取时间、节省开支、尽可能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会非常强势地上市自己的新产品,以不断地为未来投资。但是,从坏的方面来讲,当市场出现领先者时,他们只能成为随从。无论从那种角度来讲,他们将处于危险的安全境地。危险是因为除非竞争者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最终成为创新者,不然他们将慢慢地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从短期来讲,他们是安全的,因为他们并没有为将来投资。创新者和竞争者可以通过两个定义企业标准的元素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企业文化和创造性。文化是一种在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源之间相互作用上的有形投资。创造性是一种在人力资本发展上的智力投资。一个企业的文化始于招聘、并延伸至培训、留用员工,以及团队建设。它也包含其他的影响因素:公平的机会、内部分化、福利、工作环境、公司建筑、内部装潢、办公室政治、衣着规范、社会规范等。企业的创造性开始于彻底地检验现有的思维能力模型,并且延伸至如何实施这些模型。很多公司是被外界驱使去创新,而并不是出于他们发展初始阶段的需要。因此,这些公司通常并没有意识到创新的模式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因为他们的初始阶段是非常无序的。在初始阶段,通常还没有弄明白事情是如何发生,事情为何发生,事情就已经发生了,所以,模型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去使用。接下来,当企业文化建立起来后,并且企业在所有部门同步作用下正常地运作,任何试图引进创新的因素到企业文化的想法,就会被抑制住。这种抑制往往来源于害怕变化,害怕变化是负面的而不是正面的,从而影响整个公司的运作。不幸的是,以上提到的这种模式变成了很多企业抗拒创新的借口。一个建议箱解决不了问题,一种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要实施从竞争者到创新者的真正转变,企业必须培育一种创新性的企业文化,以使得他们具有使新涌现出的机会资本化的能力,并且开始创造和利用全球市场的机会。总而言之,新的想法是一种通用的语言。为了帮助这种目标的实施,有一系列增进绩效的措施,它们可以评估和表达特殊的需求以保持持续地改进:信息管理生产率/效率产品质量/寿命研发/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公众认知度要想建立一种能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创新的企业文化,最基本的突破是从文化各组成元素中分离出那些与创新直接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一旦得到改进,会直接改进公司的财务业绩。第二步,就是得到管理层一致支持,在这些因素上进行更多的投资,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民营企业创新和党的建设

民营企业党的建设

——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塑造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管理。管理模式要革命,要超越,但更要创新。创建管理创新模式在于科学规范管理工作,在全面保证与提高工作、生产、成果、产品与管理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其创新。

江泽民同志提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的保证。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文化塑造,要同党建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企业内党的建设来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文化塑造。我们从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高度来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支配人的行动的,人的思想又是随着环境、人与人的关系、工作的难度不断出现变化,所以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端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现代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毛主席曾经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我想这句话不会过时,也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相反只会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统帅与灵魂的作用,凝聚人心,团结同志,激励员工,鼓舞斗志,消除消极。

党建,要在理论和实抓党建,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人、凝聚人、激励人的一个重要的现代管理手段,如果不去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就不可能提出新思路。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结合公司实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主要是做到了两个方面的结合。

一、党建必须与企业的命运教育相结合。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只要做得好,就能充分发挥其统帅、激励、动员的作用。

二是党建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必然缺乏长远的目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失去适应能力,甚至可以被淘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铸造企业文化精神的精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它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认为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企业在党建方面的操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党的组织:我们企业的党组织还比较薄弱,企业还要有大发展、大跃进,不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行,企业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凝人心、聚合力、促发展都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注重党员的学习教育:我们为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设置了党员活动室,公司的宣传栏中有一版是党员学习栏,订阅党员学习材料给对党员们学习,还有党员的培训教育,对党员进行不间断的党的学习教育。统一员工们的思想,形成团队精神。此外,对党员进行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的政策和经济趋势分析的教育,也是对党员和干部的培训。

三、加强党的组织活动:组织的活力在于活动,每月一次的组织生活,一季一次的党员培训,一年一次的大型党员活动,使党员的组织活动不间断。同时,党建又与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使组织活动更丰富多彩。在节假日开展乒乓赛、中国象棋赛、拔河比赛等等。

四、创造企业特色:在发展党的建设中,我们始终保持企业的特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经济的时代。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参与市场角逐,增强竞争力,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从发展的现实和可能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找准自身的着力点和切入口,不断实施创新工程,建设企业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方面,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具有市场适应性强、经营灵活等特点,较之国营企业在创新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创新意识、创新观念仍旧较为薄弱;另一方面,企业所处的市场及外部环境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要了解这些变化并把握其本质,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况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入世,更要求企业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站在全新的角度,用全新的意识去认识世界。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和氛围,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适应经济大潮,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成为真正意义的企业,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达尔文说过“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的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应变的物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成为“掌握变局的赢家”。

我们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忠诚、精准、超越、分享”,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此为中心,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把企业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先通过党组织活动和党员培训,将公司的企业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党员、预备党员,并且努力使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企业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向下宣传的必要作用,使每一位党员、预备党员能够从自己做起,在日常工作中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企业精神。使公司的每一位党员、预备党员能够从岗前培训到工作过程中的激励式培训,从重大活动到日常工作生活,从工作到生活,始终努力做到将企业精神融入其中,从而慢慢影响公司的其他管理人员。当然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将它建设好更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当我们知道了党员的模范作用之后,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努力做好党建工作,引导党员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动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法定地位的确立,民营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及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加强民营企业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我们民营企业家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问题的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尽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不断加强企业干部和员工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认真思考与探索,高度重视,着实运作,使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尽快走向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民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必须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党建工作与发展民营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发挥好党的建设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服务作用、保障作用和推动作用。

我们要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贯彻“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坚定性和有效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在内的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确保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载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创新和推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创新和创新性的工作的几点心得

    我曾经写过很多年的日记,所以对写日记很感兴趣,尤其是记笔记,我外甥女告诉我儿子,说上课一定不要记笔记,否则知识点可能为了记笔记而忘记认真听,可能是经验之谈吧,但是我仍然还是对......

    法治文化建设

    二)加强协调,把法治文化建设统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

    浅议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实现法治已经成为共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

    创新和学习优秀作文[合集]

    创新和学习优秀作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

    制度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制度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姓名: 学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增长较快、效益比较好,但经济的繁荣集中表现在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发展......

    创新和营销如何创造顾客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也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所以工商企业具有两项职能—而且只有这两项基本职能:创新和营销。” 创造顾客都是中小企......

    加强和创新和信息心得(大全5篇)

    学习《信息化能力建设教程》心得体会 明溪县上坊小学 曹雪轩近段时间,通过参加网络培训学习了《信息化能力建设教程》后,使我受益非浅,让我懂得了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

    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如果我们想使一个企业成功,获得可观的利润,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创新上不仅关注其播种、成长,更要重视收获结果,以下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