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

时间:2019-05-14 06:2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

第一篇: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

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

【摘要】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家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它具有不可再生性。2014年开始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国家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专业工程。在普查工作中,收藏单位和普查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对文物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确保文物安全无事故。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普查保护安全

可移动文物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2014年开始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国家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专业工程。

确保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环境安全

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操作作业包括提取、运输、鉴选、鉴定、测量、拍摄、资料

整理记录、登录、收件、归箱等步骤,因而应该有足够收纳接收、拆卸、暂置、包装、运输等上述细节步骤的活动空间,并保证室内环境的安全、宁静、整洁、明亮,适宜文物的存放。

1.1 确保普查工作场地安全

应根据收藏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在能够保障文物和人员安全,且便于操作的空间进行工作。以在安防、消防设施齐全的房间为妥。工作场地内应为操作人员和设备留出足够操作的空间,应清理周边的无关物品。注意检查防潮、防尘等条件,及各种安全隐患等。工作场地严禁违规使用不合格的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源、电缆、各种电器。严禁吸烟和使用火源。工作场地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工作现场不能存放、进食各类饮料和食物。进入工作场地内的暖水瓶、水杯、各种文件、办公用具、与文物操作相关的设备设施等物品的放置,均应远离文物本体。工作现场最好铺上地毯,以防文物意外摔落。

无论工作是否完毕,需要离开操作现场时,必须签字或做记号于未完之箱柜,加以签封。

1.2 对普查工作人员进行安检

普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有预防性的保护意识,随时具备保护文物的责任感,以防患于未然。在对可移动文物进行相关操作时,为保障信息、文物和人员的安全,应由收藏单位的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对进入工作场地内的人员进行选择和监控,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普查工作人员每次到收藏单位进行普查工作时应由2名及以上人员同去同返。提取文物时应由收藏单位人员主要操作,一名普查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另一名普查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必要时协助收藏单位人员操作。当2名及以上的普查工作人员在场时,方可在收藏单位的监督和指导下,相互监督、相互协助进行操作,并在工作完成后当天将文物返回库房。

1.3 工作人员穿着与服饰要求

进行文物操作时应着装简单,无过多装饰,做到行动灵活,不刮蹭文物。文物操作人员手上不得佩戴金属等硬质首饰。确保普查设施设备安全

普查工作需要设施设备与工具一般有以下几种:手套、口罩、台灯、手电、铅笔、橡皮擦、红(黑)色油性签字笔,订书机设施、回纹针、直尺、三角尺、卷尺、工程尺、美工刀、测径器、放大镜、剪刀、标签、胶棒、封条、墨水、油漆、防酸纸、温湿度计、计算器、电脑、平台车、档案柜、保险箱、大型加衬垫海绵的工作台、摄影器材等。工作场地内一切设施设备及使用,均以不威胁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为前提条件。

普查工作所用的设施设备应逐一登记造册,定点存放;并设专人进行统一管理,负责发还,并作详细记录,做到管理有序。定期对设备工具等进行清点、检查,出现问题时及时修理。专业设备的使用由专人负责,安排专业适岗人员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人员和文物安全。

2.1 工作台

放置文物的工作台应坚固、平稳、宽阔、有很好的承载能力。台面上需铺毡子等软垫,防磨防滑。工作台上放置的铅笔、手电、照相机等硬物及剪刀、刀具等尖锐物品应远离文物本体。工作台上不得放置玻璃杯、水瓶等物品。

注意检查工作台的承载能力,不得放置超过其承载重量范围的物品。

2.2 其他设备设施与工具的检查

对设备设施均应检查其坚固性、承载范围、稳定性、安全性等内容。不得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设施。严格遵守各设备设施的使用说明和规范,不得超范围、超条件使用。同时,还要防止设备设施出现故障而损伤文物及污染文物(脱色、漏液等)。设备设施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上报,并及时维修并更换。

2.3 手套、口罩

对书画、善本古籍、织绣、出土文物及金属类文物进行操作时均应准备手套、口罩,防止汗液、湿气沾染文物。手套以吸汗、不磨损文物为标准。

文物操作人员的防护措施

3.1 落实对环境、设备和人员等因素的检查,排查隐患

切实落实好对前述各项因素的检查、整改工作,排查防范安全隐患。同时要防止人为盗窃抢劫破坏活动。

3.2 专业设备、特种设备的使用

专业设备使用由专人负责,安排专业适岗人员操作;特种设备使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规定持证上岗。必须严格遵守各种设备设施的操作规程,保证人员和文物安全。

3.3 对不确定因素做防范

当可能出现雷电、动物(如昆虫,老鼠、蛇)等易造成精神恐慌的不确定因素时,应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无法克服时,应暂停工作或改善工作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遵守文物操作规范

在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普查内容涉及文物尺寸、质量及照片影像资料等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的取得都涉及到对文物的操作。这是普查中对文物安全保护的关键环节。因此,提用、整理或挪移文物等操作过程中,必须精神集中,有计划地进行,保证文物安全,不得图省事,怕麻烦。

4.1 提用前的准备

工作人员应遵守相关服饰规定。检查环境和设备设施是否安全良好。进行文物操作时按文物保护需求佩戴手套、口罩,且手中不得拿笔,防止接触和污损藏品。

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操作前征得收藏单位的许可,仔细查看文物完残状况进行操作,不可直接触摸破损部位,以免损伤文物。

在近文物处进行文物记录时应一律使用铅笔。

4.2 提用操作

文物操作人员应集中精力,有条不斋,审慎细致地进行工作,以确保文物安全,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对文物的损害。如因各种原因无法专心操作时,工作可暂停。

普查工作人员应在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将带有包装的可移动文物置于工作台上,并从囊匣等包装物中取出文物后,方可接触并操作文物。操作完成后,普查工作人员不得再接触文物,应由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文物进行清点、包装并搬离工作场地。

接触文物时,必须取下手表、戒指等饰物,以防碰撞发生。应戴手套,双手捧持,或一手紧抱,一手托底,轻拿轻放。严禁单手搬边,提梁携耳,一手持柄或两手同时揽抱多件文物。避免文物磕碰、跌坏、挤压、摇晃、滚动。禁止堆叠。

移动文物时应使文物在工作台面范围内,不触及文物的脆弱处或断裂处。双手力量宜平均。保持器物重心的平稳和移动时的安全。对于体积较大、较重,或不便于持拿的文物,应利用必须的工具安全移动。

手持文物时要稳走、轻放;不得做快跑、急转身等危害文物安全的动作。

传递文物时应先将文物放置在工作台上再由他人取走,不得采用以手递方式传递。

对文物进行测量、拍摄等工作时应注意对文物的保护,最好用皮尺进行测量,如需用卷尺测量时应将卷尺的手腕带套在手上防止卷尺脱落损伤文物。

在工作台上操作时,文物不得拿离台面过高。书画类文物应洁净的台面上观看,由两人缓缓打开画轴。纸质、织物、金属类文物操作时需带手套和口罩。不得过近观看,防止呼出水气或打喷嚏污损文物。

悬挂文物前应先检查墙面、挂钩及文物上的悬挂处是否牢固及其承载度,并检查墙面是否干燥、洁净,防止文物受损、受潮和污染。

从高处提取文物时,应事先检查升降梯状况,保证升降梯的安全。当从俯视的角度观察文物和拍摄时,应注意人员向前探出身体部位,防止人员坠落、跌倒,同时防止照相机、闪光灯及其他器材从空中坠落损坏文物。

小件、易碎、易磨损的文物要先用软纸包装,再装用盒内,以防散失磨损。

清洁文物时,需先检查文物是否有伤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洁工具和清洁方法,妥善操作,以免损伤文物。

可移动文物在提取操作过程中会面临掉落、磕碰、挤压、震裂、、被抢,交通事故、装卸事故等安全威胁,这些威胁主要来自操作人员、文物装具、运输工具、运输环境等四个方面。

为避免出现事故,普查工作人员应了解可移动文物移动过程中的诸安全隐患,懂得文物移动的程序与技术规范,合理选择移动文物的其他参与者。

移动中应注意以下原则:不能使用外行人搬抬与包装文物,不能单人移动文物,文物移动中要选择正确的部位和正确的方式,要选择专业的文物包装与运输公司运送文物,文物移动中要有一安数量的安保人员护送,选择熟练的司机。

4.3 文物出入库手续及操作

可移动文物普查需要提用藏品时,必须填写提用凭证。一级藏品、保密性藏品、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经主管副馆长或馆长批准,其他藏品经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始得办理出库手续。用毕应及时归库。用毕送回时,保管员按提用凭证进行核对验收,验收后,在提用凭证入库栏签字,将文物放回原处。出入库时的操作也必须按照文物提用操作的相关规定进行,不得有任何的疏忽大意,以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普查数据的保护与安全

5.1 普查数据的保护

5.1.1 保密原则与保障措施

收藏单位收藏的可移动文物不仅是收藏单位的重要资产,也是国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为确保国家和收藏单位合理和正当的相关权益不受侵害,本次普查各个阶段得到的综合数据和基础资料均属于保密范畴,各级可移动文物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加强保密观念。

收藏单位申报的材料作为可移动文物普查研究所用,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违规使用。

对涉及国家机密的收藏单位进行普查时,更要严格遵守相关单位的保密制度,服从其管理。

本次普查工作的相关人员,应依法对本次普查工作中的相关资料内容进行保密工作。各普查机构的上下级之间、普查机构与普查人员之间都应签订《可移动文物普查保密协议》后方可开展工作,协议中应规定以下内容:(1)普查各阶段所获得各种信息的的保密期限。(2)要求普查员在保密期限内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将可移动收藏单位的所有信息泄漏给第三方,同时对所有申报文物将予以保密,所有记录的信息文件、资料不得备份。(3)规定如出现泄漏事件,将按照保密协议的条款追究相关普查人员的法律责任。

5.1.2保密工作的要求

(1)加强保密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各级可移动文物普查机构必须依法制定严格的保

密制度,各种数据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不得自行修改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普查资料;不得扩散遗失,不得篡改普查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伪造普查资料,;要建立保密执法检查制度,制定必要的工作程序和监督机制;要组织普查人员重点学习普查保密规定,了解违反规定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高普查人员的信息保密意识。

对于收藏单位的“保密性藏品”无论上是否被认定为可移动文物,均应对其信息及收藏情况进行保密。(2)严格操作规程,遵守保密纪律。普查的方法步骤、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方案、细则和其他有关政策、规定进行。(3)依法公布数据。数据公布必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并经上一级可移动文物办公室批准,各级普查机构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对外公布收藏单位及其藏品,可移动文物的清查摸底和普查登记及其他各种数据,各阶段收集的涉及收藏单位、个人情况的资料一律不得对外公开,不得以任何方式透露给其他机构。涉密的数据资料公布前应进行脱密处理。(4)加大保密宣传力度。要重点宣传普查数据保密规定和被普查对象的如实申报义务。针对普查对象担心的各单位机密等问题,要认真开展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已出台的各项普查政策的宣传,为可移动文物普查创造良好的文物申报环境。同时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数据使用要坚持内处有别,在内部指导工作中使用的一些数据,不能对外公开,更不得任意炒作,以免对普查造成不利影响。

5.2 普查数据的管理与安全

普查数据应尊重知识产权,严禁随意下载,注意妥善保存,不得损毁、不得遗失,提用数据应的登记。纸质媒介的数据应及时整理、归档并指定专人专柜妥善保存。电子媒介的数据应及时更新和备份保存。

普查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处理

对人员的处理:如因普查工作人员疏忽失职,导致文物破损,应查明原因,视情节轻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级上报,予以适当处理。

对可移动文物的处理:对发生了意外的可移动文物,应准确记录,拍摄受损部位及受损状况等照片,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维护人员,使用适当的材料,配合良好的技术,对其进行适当修复,拍摄修复前与修复后的文物照片,并重新拍照(正面全形标准照)。做好书面处理报告,按“附录信息”中“8破损记录”、“

9、修复记录”进行记录。同时加强维护,使其处于稳定、安全及舒适的状态,以便普查工作中随时提供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3]安廷山.《中国纪念馆概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4]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2年10月.作者简介:孙丽美(1966―)女,辽宁锦州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第二篇:古籍与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项目衔接初探

古籍与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项目衔接初探

关键词:全国古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共享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对全国古籍、可移动文物两项普查工作的数据采集项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两项普查信息采集的异同,制作综合性的信息采集表,为基层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中兼顾两项普查的需要、实现信息共用共享提供便利。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080-04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古籍普查工作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实施。截至2014年6月,完成普查数据量130余万条。2012年10月,国务院又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数量、保存状况和保存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古籍作为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次普查的对象之一。如何充分利用全国古籍普查的已有成果,使现阶段两项普查能同步开展,互相借力,对于加快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度、提高普查质量十分重要。但两项普查工作的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信息采集的登录标准不完全一致,实现数据共享还有一定的困难。两项普查的主要差异

古籍普查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可移动文物普查共同的任务。但两项普查侧重点不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的古籍普查注重表现古籍的书名、著者、卷数等版本特征,侧重对古籍版本的揭示,忽略了古籍重量、外形现状。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注重文物的质地、质量、外形尺寸等外在形态特征,侧重于古籍作为国家财产的现状描述。两项普查侧重点的差异,决定了两项普查采集的数据项目在有重合的同时也有所差异。

从两项普查工作信息采集表来看,两张采集表也明显不同。可移动文物普查使用的是文物古籍excel采集模板v2.0,该表是结合文物调查的实践设计的,要求填写文物的质地、质量、实际数量、外形尺寸等描述文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信息项。古籍普查使用的是古籍普查十六表,该表是专门针对古籍制作的信息登记表,重在全面描述一部古籍的分类、题名著者、版本、版式、序跋、刻工等版本方面的特征以及卷数、装帧、装具、批校题跋、钤印、文献来源、修复历史等个性特征。两项普查信息登录内容的差异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的古籍普查(下文简称古籍普查)登录主要内容包括古籍基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古籍保护状况信息。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下文简称文物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基本信息、附录信息、影像信息、收藏单位情况。

2.1 两项普查信息登录项目的对比

由两项普查登录项目对比表可以看出(见表1),从古籍普查方面来看,与文物普查重复的为11项,古籍普查独有的为 13项,重复项目占到46%。意味着粗略来算有46%的古籍普查信息可以直接应用于可移动文物普查。从文物普查方面来看,与古籍普查重复的为20项,文物普查独有的4项,重复项目占到83%。意味着粗略来算有83%的文物普查信息可以直接从古籍普查信息中得到。上述采集项目的重合情况说明,两项普查工作的数据共享能够大量减少工作量,对于完成两项工作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两项普查信息登录要求的差异

2.2.1 题名项。古籍普查登录中题名项包括了题名和卷数等。正题名一般依据卷端登录,卷数依正文所标卷次、卷目据实登录。由于古籍刻印情况复杂,同一种书,版本不同,卷数有可能不同,所以题名项的卷数是一部全本古籍应该有的卷数,残本存卷数量不在此反映。例如:诗集传通释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诗传纲领一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山海经广注二十四卷等。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表要求填写名称和原名。名称方面的要求:文物定名要科学、准确、规范、精炼,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具体到文献文书要求以“年代”+“主要内容”+“器形”定名,例如:元刊明递修本十三经注疏三百五十三卷、清康熙六年(1667)崇义书院刻本山海经广注二十四卷、明万历刊刻三色套印本战国策、唐敦煌回鹘文写经等。原名方面的要求:按照《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指标项及登录规则》,原名即馆藏文物在现收藏单位总登记账上的名称,例如:“山海经广注”、“战国策”等。

2.2.2 存卷项。虽然两个采集表都包含了存卷这一项,但是内涵不同,具体填写的要求也就不同。对于古籍普查而言,存卷项是为了说明古籍的残缺情况,如果不存在残缺的话,就不需要填这一项。例如: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存一百十五卷(一至一百十五)。可移动文物普查则要求填写文献的实际存卷数,无论缺不缺卷。例如:皇朝经世文编存一百十五卷。

2.2.3 分类项。古籍普查十六表中要求按照“四部分类法”对古籍图书进行分类(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类丛部等)。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表中要求填写文物类别(玉石器、陶器、瓷器、古籍图书等)。前者对古籍的内容进行了揭示;后者体现大文物的类别,从文物种类揭示图书特征。

2.2.4 外形尺寸和开本。文物普查信息登录中要求填写古籍的外形尺寸,即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宽、高,这和古籍普查信息登录中开本(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和板框(书版四周)的概念都不同。板框尺寸,是古籍比对版本的重要依据之一;古籍的高度在测量上会因人而异,且在流传修复过程中会有变化,所以古籍普查中不要求测量高度。相比较而言,可移动文物普查更重视对财产现状外形的立体描述。

2.2.5 破损信息。古籍普查中要求填写破损信息(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等),进行破损定级,同时要求拍摄破损书影,记录破损册次以及修复历史。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表中要求填写藏品的完残程度即文物及其附件的完整、损伤、残缺或污染等情况(完整、基本完整、微残、重残、缺、失),根据完残程度填写完残状况及保存状态。两项普查都重视对古籍破损信息的描述,以便为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2.6 文物级别。古籍普查中依据《古籍定级标准》(WH/T 20―2006)将古籍分为善本和普本两部分。具有珍贵价值的善本划分为一、二、三级;将具有一般价值的普本定为四级。可移动文物依据《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两项普查中都要求对古籍确定相应的级别,以实现对古籍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古籍定级标准》是参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记述善本古籍藏品定级的有关精神,同时参照鉴别善本古籍的“三性原则”和“九项条件”制定的。因此,古籍普查中对古籍的分类更有针对性,也更具体。

2.2.7 影像信息。古籍普查中,书影拍摄要求选取题名出处(多为卷端)、版本依据处(如牌记等)及钤印、批校题跋等处进行拍摄。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要求拍摄正视图(书籍的正面)、底部图(书籍的背面)、局部图和全景图(整套书)。古籍普查中对书影拍摄部位选取的总原则是与各项客观著录信息一一对应,提供文字所无法确切描述的版本信息。文物普查是为了直观地记录文物的形象和状态而进行影像信息的采集。所以两者对拍摄的要求不同,前者更细致、具体,后者注重整体。

2.2.8 古籍普查信息采集表中特有的登录项。版式项(行款字数、书口、边栏、界格);装帧形式(简册、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附注项(批校题跋、刻工、钤印、丛书、丛书零种、丛书子目等)。这些著录项都是进行古籍版本鉴定和定级的重要指标。

2.2.9 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表中特有的登录项。书籍的载体(木、竹、纸、毛、丝、皮革、骨角牙);书籍的质量即“重量”;入藏时间范围和入藏。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11项附录信息不作为必填信息,所以不列入比较范围。两项普查信息登录项目对接的建议

两项普查工作都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工作,为实现两项普查数据的有效衔接,促进成果共享共用,现场的信息采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采集到的信息完整、详细、科学,后续的数据衔接工作就相对容易。我们综合分析两项普查的信息采集表格和具体要求后,制作了一个能够满足两项普查要求的综合信息采集表(见表2)。该表综合了文物信息采集表和古籍普查十六表的登录项,突出了现场采集信息项的要求,提示普查人员一次性完整采集两项普查所需信息,最大程度减少重复劳动,保证普查质量。信息采集回来以后,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此综合信息采集表中的信息,按要求分别填写文物和古籍的信息普查表。另外,古籍普查中要求以标准繁体字据实登录,所以普查人员在现场采集信息时要注意使用繁体字著录。

通过上文初步的分析和综合信息采集表的制作,希望能够为一线工作人员和尚未开展两项普查工作的单位提供便利,进而促进两项普查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籍保护网 [EB/OL].http://www.xiexiebang.com/pcab/gjpc/gjpc_dt/.[2]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暂行)[S].2012.[3] 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S].2012.(编校:周雪芹)

第三篇:鲁甸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情况总结

鲁甸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进展情况汇报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云政发[2013]37号)、《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昭政发[]2013)40号)和《鲁甸县人民政府关于组织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准确科学、规范有序、按时按质完成我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任务,鲁甸县成立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并按相关要求开展了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准备工作

为做好普查工作,我县派专人参加了昭通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我县也及时成立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书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任副主任,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国资、县统计局、县民族宗局、县档案局、县科协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物管理所,由马梦麟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杨绍芬、针对县城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8个工作小组,对辖区内单位进行普查。全县包括乡镇,共有机关、事业及国企单位380家,共发放调查登记表380份,普查队员深入各单位进行普查培训,区域覆盖率达到100%。

摸底调查和表册填写工作于11月23日结束,办公室人员进行了统计,经过汇总,办公室将摸底调查情况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通过层层把关,逐级审核,确保了普查的准确率。根据汇总表统计,县域内有机关单位141家、事业单位234家、国有企业5家,应调查单位和已调查单位完成率均为100%。

为做好宣传工作,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走向街头散发宣传单及图册2000余份,通过电视、网站、微博等媒体宣传5次,制作宣传版面1块,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宣传,促使广大民众了解文物、关注文物并自觉自愿保护文物,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文物普查中来。

鲁甸县现已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阶段工作,普查工作人员将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创新工作方式,扎扎实实完成下一步工作。

三、工作经验

在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简要叙述。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动员是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面对点多、面广、工作任务重的情况,县里

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以部门为基本单元,开展文物调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建档、边报送、边审核、边登录。

一是在县普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列入普查范围的各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报。

二是县普查办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的文物信息进行审核和现场复核。

三是积极向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四、存在问题

⑴、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普查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我县普查经费有待落实。

⑵、根据普查名录,我县被调查单位、国有企业达380家,工作任务重、人员少、难度大。

鲁甸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总体工作方案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实施方案(草案)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根据《文物保护法》、《物权法》、《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为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的意义

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实物见证。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利于准确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建立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健全文物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扩大保护范围,保障文物安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

二、普查的目标

普查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国现存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况;总体评价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建立、完善可移动文物档案和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立、完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为文物的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三、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

普查的国家机关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及中央各部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中央和地方各级工作机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各单位、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以及其他依法成立的机关。普查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的企业,或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或国家拥有实际控股权的、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普查的事业单位指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国家事业登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或经地方县级以上机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地方县级以上事业单位管理登记部门登记或备案,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普查的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1949年后,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及《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目录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四、普查的技术路线

按照属地调查与行业调查相结合,单位自查申报与集中调查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可移动文物普查技术路线。

(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

普查按照全国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国有单位全面参加的方式实施。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普查方案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按全国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组织实施。

(二)统一标准、规范登记

普查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统一制定,实行标准化管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普查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发普查数据处理软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单位登记表》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记表》及其著录说明。

2、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登录标准。根据《馆藏文物登录规范》制定文物分类、定名、年代、计量等文物登录标准及文物认定程序。

3、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名录编制规范、文物收藏单位名录编制规范、工作报告编制规范、建档备案工作规范。

4、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和文物收藏单位编码规范、信息采集技术要求和规范、文物数据汇总规范、电子数据处理工作规范、数据移植规范等。

5、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软件、信息登录系统、单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应用服务系统。

(三)统一平台、联网直报

普查实施统一平台、联网直报、一次入库、分级审核、动态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上报和管理在国家统一平台上集中进行。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统一管理平台上的信息,建立动态运行的数据库系统。各国有单位在统一平台上注册本单位专有账号,按照统一规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范进行文物信息登录。各级普查机构分配专门审核账号,依照权限在平台上对登录信息逐级审核。

(四)属地管理、县为基础

普查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包括县、县级市、地厅级市辖区等县级行政区域)。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国有单位普查登记、文物信息采集、登录和文物认定,普查档案建立、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等,均以县为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可移动文物普查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开展,普查结果统一汇总至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信息整合、资源统筹

普查信息数据库建设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成果,科学整合现有资源。本次普查前已经建档且已经完成信息化的文物数据,可根据统一技术标准,批量导入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普查质量。

五、普查的组织

根据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普查的组织方式。

(一)中央普查组织机构

国务院成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务委员刘延东担任,副组长由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中央党史研究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部、文化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统计局、宗教局、档案局、文物局、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国科协。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在国家文物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励小捷兼任。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并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普查组织宣传、文物认定、信息登录和数据管理等机构。主要职责是:

1.组织制定《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制定普查的各项规范和技术标准。3.制定和执行普查各阶段工作计划。

4.组织举办全国普查业务骨干和师资培训班,指导各省普查培训。

5.对各省普查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质量控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普查工作。

6.开展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建立文物普查数据库,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

7.汇总、审核、验收各省普查数据,核定各省普查信息发布。8.编制并向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提交《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名录》,公布普查成果。

9.编制普查经费预算,管理并执行中央财政预算,督促落实地方财政预算。

10.组织开展普查的相关宣传报道。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二)地方普查组织机构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分级组织实施本行政区的可移动文物普查。

1.建立本级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立普查机构,组建普查队伍。

2.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发布的实施方案、标准规范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行政区内的普查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

3.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的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登录,完成普查数据的汇总、审核和上报。省级普查机构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内普查的组织实施,协助中央及省属国有单位文物认定和登录,指导检查行政区内各级普查机构普查工作;地市级普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市属国有单位文物认定和普查登录;其他国有单位文物认定和普查登录由所在地的县级普查机构负责,县级普查机构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内纳入各级普查范围的全部国有单位清单。

4.落实普查经费,分别列入地方相应的财政预算。5.各国有单位按照统一要求和本级普查机构的部署,建立专门的普查工作队伍,按照普查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做好文物普查认定、信息采集登录及其他相关工作。

(三)部门职责

在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国家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1.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积极动员、组织本部门本系统各有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关单位,做好普查工作。

2.提出本部门本系统参加文物普查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3.落实本部门本系统普查工作经费。

4.协助文物行政部门研究解决普查中涉及本系统的重要问题。

5.积极提供本系统管辖范围内的文物线索,配合普查机构进行普查登记和登录工作。

6.财政部门负责普查预算审核、安排,及时拨付使用;制定普查经费管理办法,做好监督、审计工作。

7.文物数量较大的行业系统,应建立普查机制。

8.解放军总政治部按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负责人民解放军和武警系统的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结果统一汇总至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保证全国普查数据的完整性。

六、普查的时间与实施步骤

(一)普查的时间和标准时点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

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3年12月31日24时。

(二)普查的实施步骤

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发布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

1.成立普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本行政区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的普查领导机构,并设立普查组织、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专门职能机构和相应专家库。重点文物收藏单位和收藏相对集中的行业和国有单位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2.编制普查实施方案。各省根据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要求,制定本省普查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编制并落实经费预算。各级普查机构、国有单位编制本地区、本单位普查经费预算。

4.制定颁布可移动文物工作规范与技术标准,制定普查文物认定程序,编印普查工作手册。

5.组建各级普查队伍,编印普查教材,开展各级普查培训。6.开发普查软件,建设普查信息管理平台和普查工作网站。7.制定普查宣传方案,开展普查宣传。

第二阶段,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础,开展文物普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普查数据资料采取采集、建档、整理、报送、审核、登录同时进行的方式。

1.各级普查机构制定本行政区域文物认定程序,开展国有单位收藏、保管文物情况摸底排查。有关单位开展文物清库、完善相关档案记录,按要求登记申报。

2.各级普查机构对各单位文物申报信息进行核查认定,经认定收藏有文物的单位列入登记范围。

3.在普查机构指导下,列入普查范围的各文物收藏单位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文物测量、拍摄、信息数据资料采集和登记,将文物信息通过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上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报。也可以纸质或者离线电子数据方式将文物信息报送各地普查机构,由普查机构统一录入上报。

4.各级普查机构依权限组织专家对各单位上报的文物信息进行网上审核和现场复核。

5.各级普查机构向上级普查机构按季度报送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第三阶段: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普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发布普查成果。

1.公布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2.建立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及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编码系统。

3.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4.编制可移动文物普查档案。5.编制普查工作报告。

6.完成项目的结项评估和审计工作。

七、普查数据管理和成果应用

普查数据和资料,由各普查单位调查、采集,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系统平台上登录;各级普查管理机构按照权限对已登录信息数据逐级进行审核;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普查数据库建设和管理。

凡在我国境内收藏保管有可移动文物的国有单位,都必须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如实、准确地填报普查信息,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参与普查的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有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等行为的,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和数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普查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普查中登记的可移动文物受《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做出有损文物安全的行为。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文物信息的提取,并做好各项安全预防措施,防止在普查登记中造成文物损坏。普查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各级普查机构对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电子档案实行备份管理,确保安全。各省(区、市)公布普查数据,需报经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全国文物普查数据,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报经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同意后正式发布。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数据维护专门机构,建立制度,对各单位报送的文物数据严格管理,确保收藏单位的合法权益。符合法律规定的文物可依法流通;对文物收藏相对集中的国有单位,可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安全保障等方面给予技术和政策支持。

八、普查的经费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负担。

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的规定,各地文物普查所需经费应主要由文物所在地政府解决。中央财政经费主要用于全国性普查组织宣传、文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物认定、人员培训、质量检查控制、信息登录平台开发建设和数据管理等项目。根据普查工作需要,中央财政可对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补助经费主要考虑各地、各重要单位文物分布情况和区域经济状况等因素;同时对普查进度和质量较好的地区和单位予以奖励,实施以奖代补。

普查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普查经费管理办法,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使用。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加强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同时,加强普查设备的登记、使用与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九、普查的宣传

普查的宣传工作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各省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据此制定本省的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

普查宣传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分别确定相应的重点内容。第一阶段,重点宣传开展普查的目的意义、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程序步骤等。第二阶段,集中宣传与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普查标准规范,普查工作进展,普查先进事迹等。第三阶段,追踪宣传普查数据处理进展情况,发布普查成果,报道文物事业在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普查宣传建立国家和省级新闻发布会制度。普查宣传覆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移动传媒等各类媒体。

十、普查的总结

普查工作结束阶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普查组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织、前期调研、业务培训、单位排查、文物调查与认定、数据登录、成果整合等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根据规范要求,编写本行政区的《普查工作报告》。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省普查工作报告的基础上编制《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为发扬成绩、鼓励先进、总结经验,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省情况,召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此之前适时召开本行政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总结大会。

第五篇:关于江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浅谈

关于江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浅谈

摘要:为切实全方位顺利推进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开展业务培训、规范工作流程;做好文物认定工作,确定文物认定专家;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数据质量。

关键词:文物;可移动;认定工作;认定专家;数据质量

根据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工作部署,为加强和推进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我省于2014年7月15日至17日举办了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平台骨干培训班,邀请国家文物局普查办授课,围绕普查重点和难点工作,采取主题报告、课堂教学和讨论交流等形式为学员讲授了信息登录平台、普查登录规范等内容,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省直重点文物和收藏单位以及省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业务骨干近9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标志着江西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进入文物认定和信息登录阶段。

开展业务培训,规范工作流程

我省11个设区市和省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面开展普查培训工作,共培训普查业务骨干600余人次,为全省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通过培训,使普查业务骨干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普查工作科学规范、质量达标。

做好文物认定工作,确定文物认定专家

为切实做好江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使我省可移动文物认定工作有序开展,发挥已建立的可移动文物普查省、市两级专家库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文物认定程序,对反馈有可移动文物收藏的国有单位统筹安排文物认定工作。江西省普查办文物认定组负责江西省境内各省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以及其他中央驻赣单位所提出其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工作。另外,省普查办将依托省文物认定组,各级普查办、各有关收藏单位,积极与省、市普查办文物认定组沟通协调,及时提出文物认定申请,对本省市、县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文物认定工作给予指导、帮扶。各设区市建立的专家组,原则上负责本辖区的文物认定工作,如有需要,也可请省普查办抽调省专家组成员予以支持。在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各文物收藏单位和普查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按规范程序操作,切实保障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文物安全。

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数据质量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登录平台新增全省国有收藏单位总计422家,完成所有收藏单位的添加、修改、删除工作,目前已登录收藏单位413家,启动率为97.87%,全国收藏单位登录率为65.26%。

所辖下级收藏单位共有413家,按单位性质分析,其中有国家机关51家;事业单位345家;国有企业10家;其他类型7。

按单位类型分析,其中有博物馆、纪念馆133家;图书馆59家;美术馆3家;档案馆80家;其他类型138家。

按隶属关系分析,其中有中央所属单位1家;省属单位15家;地市所属单位61家;县区属单位315家;乡镇街道所属单位21家。

文物收藏量,所辖下级收藏单位收藏文物总数83021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有1328件(套);二级文物有5615件(套);三级文物有44115件(套);一般文物有215927件(套);未定级文物有563225件(套)。

文物上报情况,共上报文物(含自然类文物)80849件,完成收藏文物的9.74%。其中上报文物80651件(套);上报自然类标本198件。

上报文物中一级文物有42件(套),占所有上报文物的0.05%;二级文物有113件(套),占所有上报文物的0.14%;三级文物有2633件(套),占上报文物的3.26%;一般文物有49959件(套),占上报文物的61.94%;未定级文物有27904件(套),占上报文物的34.60%。

上报自然类文物中珍贵文物有17件,占上报自然类文物的8.59%;一般文物有件,占上报自然类文物的0.00%;其他文物有181件,占上报自然类文物的91.41%。

单位上报情况,截止2月6日,共有132家收藏单位上报了文物,还有281家收藏单位未开始上报文物(目前图书馆系统和档案馆系统文物上报数据还未与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相对接,所以281家收藏单位中未上报文物包括图书馆59家,档案馆80家,共139家。)。(截止2015年2月6日)

参考文献:

[1]市政府关于做好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J].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Z7期

下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