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公考申论作答技巧:阅读材料-公略教育
2017公考申论作答技巧:阅读材料
先看题目再看材料
拿到试卷后,首先翻看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这样只经过一遍阅读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找出答案。但是很多考生在考场中容易紧张,以至于不能同时记住四道大题的内容。
应该先看完四道题目,对题目有大概印象,然后记住第一题的内容去读材料。一般来说,第一题是概括归纳题,也就是把材料中各段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时,考生只要注意在阅读时归纳每段的内容就可以完成第一道题,并且在回答剩余问题时,也不用再多次阅读材料,阅读相应的细节即可。
按段总结,简要标记
一般来说申论材料有七千多字,全部读完后再总结,难度非常大。考生在考场紧张的状态下,一次性记住七千多字是不现实的,再对七千多字进行完整的分析就更不可能了。正确的方法是按段总结。每读完一段材料,就进行总结,总结完该段后,再去阅读和总结下一段材料。这样,考生每次只需记住一段几百字的材料,并进行分析,记忆和分析的难度就从七千多字降到几百字,准确度也会大幅度提高。另外考生应该把总结的每段主要思想简要标记在该段旁边,但要注意不要浪费时间做过于复杂的标记。有的监考老师不允许考生在试卷上做标记,可以用铅笔标记,做完题后用橡皮擦掉;或者在草稿纸上写出各段的要点总结,但要标出对应的段落序号,以便做后面的题目时,能迅速查找相应的段落。简要的标记必不可少:
一是做第一道概括主旨题时,需要根据这些简要的标记来整理最后的答案;
二是做后面的题目时还可以根据这些简要的标记来迅速查找相应的细节。
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
有的考生有一些错误的阅读习惯,比如一边看材料一边小声朗读;或者习惯用手指着材料,逐字阅读。这些错误的阅读习惯,会导致阅读速度大大下降。正确的阅读方法是用眼睛一行一行地看材料,一行一行地阅读理解,这样阅读的速度就会大大地提高。但有考生反映即使一行一行地看材料,大脑也不能很快地把这一行的意思反映出来。这样的情况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解决。考生应该做一次测验,检验自己是否能够在四十分钟内把八千字的材料完整正确地阅读完。如果阅读速度太慢,考生就需要艰苦训练自己达到考试的要求,这样才能为顺利地通过申论考试,为成为一名公务员打下基础。但考生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阅读速度而忽视了阅读的正确性。
第二篇: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新闻类文种
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新闻类文种
新闻类报道,是我们在日常各类形形色色的媒体杂志中最常见的一种公文写作形式。在2017年国考申论市地级考试中就考察了“新闻报道”这一公文写作题目。此前,“新闻报道”类题目在往年的考试中从未出现过,突然间见到如此新颖、灵活的公文写作考察,许多考生都无从下笔。“新闻类报道的特有格式是什么?内容要求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充斥着考生的大脑,那现在,就跟大家一起看看新闻类报道题目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一、常见新闻类文种
新闻消息:消息一般报道事实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须简洁。新闻通讯: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题材,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客观还原采访资料和采访现场,开头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新闻专访: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写的报道。
新闻评论: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发表议论的政论文体。
二、真题案例
来源于2017年国考申论市地试卷
(三)假如你是某报社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
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
(本报讯)××月××日,记者随××考察团来到B县,了解到该县立足打造“水 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展开县城水系治理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河”治理恢复“水清”。按照县委提出的“蓝天、碧水、绿地”相互融合的思路,B县于今年10月1日打响“南河治污战役”,推进北河、梅江河治理,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中水回用、生态修复”模式,强化治污方略,将取缔324家污染企业,并重视巩固治污成果。
通主脉、保供给、建支脉,保障“水活”。通过“三河”治理工程,畅通水流渠道;建设和完善各级水库,建成“一河三湖九湿地”,加强对现有水体、水系的保护,促使总水量“脱贫致富”;加大水系修建力度,增加水网密度。
合理开发水上旅游,分享“水美”。通过将城中水系连成一体,组织水上游览线路等举措,打出“水城”名片,发展“周末旅游经济”以及其他第三产业。
B县县委书记表示:3年实现“活力水城”的梦想,让B县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水生态带来的舒适和愉悦。
三、点评(一)易错点:
1、新闻类题目的格式书写容易出错,需要熟记于心。
2、注意要点的逻辑性,逻辑性是新闻写作中的关键点。
3、需要注意客观公正还原材料要点,不得加上主观想法的臆测。(二)新闻类题目的须知点
1、真实性
生活中,大街小巷的报刊亭、各类媒体的简谈访问,都让我们形成了对新闻报道的特有感觉--严肃、死板。的确,新闻类报道作为还原真相的事实依据,要秉持着客观、真实的原则,不能加上任何主观臆测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完整的始末真实的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注意:
(1)材料为王,材料有什么写什么,保证还原事实(2)要点的寻找需要突出其重点性、逻辑性和概括性(3)整篇文章的结构需要匀称,重点需要在主体部分体现 典型代表文种:所有的新闻写作类题目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2、客观性
新闻类题目必须遵循“客观性”这个首要原则,客观性就是指在新闻报道中以客观叙述的写作方式来传播信息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书写答案时不能再直接引用材料中出现的人物所说的话,而应该以第三人称报道,引述当事人的话,强调可以强调新闻的来源。同时,我们不能采取任何立场,也不能妄自推断材料人物中的任何情绪,需要平衡处理信息。这要求我们在答题中注意:
(1)材料为王,材料有什么写什么(2)不能妄自揣测材料出现人物的情绪
(3)不得直接引用材料出现人物的话语,而应用第三人称还原,以强调新闻来源 典型代表文种:新闻消息、新闻报道等。
3、分析性
分析性,强调的是我们对于新闻资料内容的把控和判断,在保证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但是分析和评论的内容也必须来自于材料并紧紧围绕着材料,不能引用其他来源于生活中的资料和内容来书写,保证分析合理的同时也必须保证新闻来源的真实性。这要求我们在答题中注意:
(1)材料为王,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2)分析和评论要具有辩证性、全面性和客观性(3)观点不应似是而非,应明确详细
典型代表文种:新闻专访、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等。
4、新闻格式书写
新闻类题目的格式书写是难点,不同文种有不同的书写格式,一定要牢记书写格式。(三)新闻类题目答题步骤
1、审题
审题是我们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最重要的步骤,明确答题内容,确定公文文种,才能够按图索骥找到解答思路。
2、答题
在材料中找点新闻事件中需要具备的要素,按照要点先后逻辑性排列组合,保证结构合理、匀称。
贯彻执行题目的命题趋势的题型不断出新,实用性也更强,我们必须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公文写作知识点,才能在公考博弈中获得一席之地。
第三篇: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综合分析题答题思路
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综合分析题答题思路
总体答题结构: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 具体题型:
一、解释分析:谈谈你的理解/认识/本质/实质
(一)常见题型:解释某句话、解释某现象
(二)作答思路:
1、提出观点:阐述某句话含义、某现象本质;
2、论证观点:分析表现、原因、影响、现状等;
3、落实观点:做出总结或提出解决办法。
以2014年吉林省考甲级为例:“给定资料5”中提到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出观点:费孝通的这句话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有成分的认识。
论证观点:各美其美是指对本族文化的推崇与认同;美人之美是指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追捧;美美与共是指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天下大同是指多元文化的融合。
落实观点: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应有选择的继承和吸收,全面否定和细化都是不可取的。
二、评论分析:谈谈你的见解/看法/分析
(一)常见题型:评论某现象、评论某观点
(二)作答思路:
1、提出观点:阐述评论对象,亮明观点;
2、论证观点:阐述理由,分析原因、影响、合理性、作用等;
3、落实观点:提出正确观点或落实政策、解决问题的措施。
以2013年吉林省考甲级为例:给定资料6提到了“社会发展越富足,身体素质反而越差。中国已经进入了‘未富先病’的境地。”你怎么看?
提出观点:社会发展与身体素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中国进入未富先病的境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表现在青少年的身上。
论证观点:(原因)家长健身意识淡薄,过分溺爱;体育设施、器材不达标、体育教师
也严重不足;无硬性指标评价。
落实观点:全社会应一起行动,建立健全青少年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长效机制。
三、启示分析:谈谈你的启示/教训。
(一)常见题型:国内案例启示、国外案例启示
(二)作答思路:
1、提出观点:找出成功做法或失败做法
2、论证观点: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提炼做法的精华部分,即共同性、普遍性;(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有时可以合并为一步进行)
3、落实观点:将成功或失败做法转化成启示,即对策。
以2011年吉林省考乙级为例:给定资料2中百步亭社区专业协调员陈立昌的工作方法很有代表性,请谈谈这件事给你的启示。
提出观点:陈立昌作为社区协调员,成功调解了600余起纠纷,为社区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的工作对其他的社区协调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落实观点:
第一,积极处理,对发生的时间进行分类处理。第二,社区居民利益无小事。
第三,处理纠纷事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第四,要懂法、守法,按照法律规定办事。
第四篇: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15句作文金句
2018公考申论作答技巧:15句作文金句
在申论作文写作过程中,各位考生难免会遇到一时想不起名言警句的情况,从而无法增添文章亮点。在此,公考资讯网整理出一些最常见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1、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环境美好的绿水青山
2、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
3、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4、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
5、化解土地矛盾中的利益冲突,理顺土地变革中的利益关系,政府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这就需要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表达通道和平衡机制,维护大众的民主权利,保障人们享有体面的生活和人格的尊严。杞人忧天,我今忧地。
6、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7、三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8、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坚冰也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
9、一方面要扩大群众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大舆论监督,特别是新闻媒体监督。乱收费者最怕曝光,批评教育对他们触动不大。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的监督作用,该曝光的要曝光,该通报的要通报,既教育违规者,也教育蠢蠢欲动者,进一步扩大了教育面;再次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方法。
10、要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办事程序,逐步取消收费项目,改费为税,这是减少或杜绝乱收费的根本出路。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高效、廉洁、便民、诚信的人民政府,减少中间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取消或逐步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
11、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12、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方针政策,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以深入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重大水利枢纽和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水资源调配能力。
14、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
15、增强宗旨观念,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焕发进取精神,时刻保持那么一种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气概和攻坚克难促发展的劲头;做到廉洁自律,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真正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
第五篇:公考申论
申论考试范围在材料的选择、具体要求方面进一步体现了对应试人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注重了应试人员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掌握和运用。纵观历年考题,可以发现,申论考题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对于应试者今后走向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引导应试者思考,也能引起社会关注,以形成合力,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现实针对性是指申论材料涉及的都是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需要国家予以解决或应对的问题。启迪意义是指通过考试唤起应试者和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省。可以说,公务员考试的命题点大都曾在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中出现过,这些话题都有其现实针对性和启迪意义。公务员考试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的习惯,注意思考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办法,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一个为国为民做事的人。
公务员申论话题一般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也就是说,对这些问题你不陌生,但也不会成竹在胸。也就是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迪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平常一定接触了,只是没有进一步地去思考,所以才在考试中如此被动。
五、易考的热点问题须是社会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申论的性质类似于古代的策论,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综合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知识积累水平。自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无论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申论试卷,还是各省市的申论试卷,都是选取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或某一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考试的背景材料。因此,申论的背景材料一定会取材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但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最热的问题呢?因为,申论考试的题目必须要体现一个“不可预测性”。首先,从考试的区分度来讲,最热的问题应试者通过种种途径都能感受到,而且很可能所有的应试者都能对该问题侃侃而谈,大家考得都不错,应试者间的分数也就难以拉开,就失去了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目的;其次,社会上最热的问题一般都是争议较大而没有形成定论的问题,设置这种考题的弊端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公务员考试是规范的考试,一般不会涉及这种类型。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年的理论热点问题,同时,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备考,我们还应当关注“往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最近五年的热点问题),往年的真题,特别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重复命题或围绕同一话题出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公务员考试考察的是思维,是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什么是 “往期”的“热点”话题?简单地说,就是这一社会话题在过去的某段时间内曾经是公众相当关注的话题,在当时曾经被广泛讨论过,但现在公众焦点已经不是主要集中在该话题上了,这就是“往期”时事。为什么还是“热点”问题呢?是指该话题虽然已经不是目前公众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这一话题仍然对现在的社会有重要的影响,对现实的发展仍然有影响,还是“热点问题”。前文已述,2008年怒江中下游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方案,是发改委在2003年提出的建议,由于当时争议较大,被搁置,当时也就没有成为命题的焦点,经历几年争论后,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定型,所以在2008年才成为考点。再比如,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也不是当年的热点,早在2003年“非典”出现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索。再例如,2008年奥运之年,众多人都以为北京会以奥运话题为中心命题,然而,在2009年才以奥运会这个往期话题,与国民素质提升相结合进行考察。此外,2006年下半年,广州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话题——“专家信用(诚信)危机”的社会问题,这一话题在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其实源于2005年 《中华工商时报》对香港教授丁学良的访谈。在访谈中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并放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一言论在当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公众和传媒的广泛谈论,而专家的诚信问题也就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可以说这是2005年的一大新闻,但却在2006年下半年的广州公务员考试中成为背景资料。2005年的“三农”问题,早在2004年年初,中央就发布了免除农业税的一号文件,接着又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把全社会的焦点导向了“三农”问题。
在此,我们重申一个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知识更全面、素质更高。公务员考试,需要应试者持续不断地关注国家大事,厚积而薄发,不能为应考而简单备考。我们反对猜题押题,尽管我们经常与申论试题不谋而合。备考会让你暂时通过考试,但公务员更需要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引导应试者具备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习惯和思维,提升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试者应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持之以恒,保持关注分析国家大事的敏锐性和辨别力,这对应试者今后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