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的

时间:2019-05-14 06:5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的》。

第一篇: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的

寺院经济模式研究

纪华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何方耀,华南农业大学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实施,我国的佛教文化和寺院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汉传佛教寺院经济从空白到恢复,逐步走向繁荣,寺院数量已达3万多所,许多寺院已经基本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汉传佛教寺院亦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道场建设、组织制度建设、道风建设、佛学院教育、社会弘法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寺院经济模式的巨大的变化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长时期与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的碰撞、融汇和相互吸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传统。古代的印度,寺院一般没有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性活动,其生存运作基本依靠官府及信众的施舍捐赠。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宗教传统、民族习惯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寺院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禅宗丛林制度兴起之后,一改印度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新禅风。禅宗寺院外,一般寺院经济也由单纯的外来施舍捐赠,逐渐增加了寺院自身的生产和经营,形成了新的寺院经济模式。古代佛教寺院以地租为主,唐宋时期还形成了种植、浴室、碾硙、邸店、借贷等众多经营方式,因为寺院经营通常可以豁免赋税,有时寺院经济过于膨胀甚至会对国家经济产生影响而遭致打击,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即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明清以后,寺院经济以施舍捐赠和地租为主,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之前江南和岭南地区的佛教名刹往往拥有丰厚的庙产,如镇江定慧寺有土地万亩,金山寺有良田数千亩,常州天宁寺亦有寺田8500亩,广州的光孝寺、大佛寺、长寿寺都拥有走过5千余的肥田沃土。又如武汉归元禅寺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清代200多年间,共有信徒布施白银2900余两、黄金10余两购置了19处地产,寺院自己则花费白银210两购置了3处田产,所以田租收入是该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除通都大邑的名 山古刹之外,一般乡村寺庵则靠经忏佛事超度亡灵等以维持生计。但总体上,历史上的汉传佛教寺院均有恒产,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由于有着雄厚的寺院经济基础,汉传佛教寺院秉承大乘菩萨精神,积极实践慈悲利他精神,致力于赈灾济困,兴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为服务社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体现了佛教寺院经济取之于社会并回馈于社会的传统。

清末“庙产兴学”运动给佛教寺庙经济以沉重打击,民国期间的动荡和战乱更使各地寺庙经济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佛教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寺院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寺院田产按土改法重新分配,寺院经济由传统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地租、庄园经济模式向现代经营行的转变,除部分山区寺院经营林场、果园(如苏州灵岩山寺)和农场(如江西云居山、广东云门寺)外,多数寺院兴办了毛巾厂、麻袋厂、服装加工厂以及火葬场等,基本实现了自养。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宗教工作座谈会,开启了党在宗教工作领域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1982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恢复的标志。1991年党中央提出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至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等内容。中共十七大、十八大都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协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门票经济成为汉传佛教寺院重要的形式。汉传佛教寺院门票问题有其历史原因,“文革”期间,有些有历史影响的寺院由文物局或园林部门等管理,开始收取门票以供旅游参观。“文革”结束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这些寺院在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后,为了实现“自养”,继续收取门票,其他一些寺院因处于旅游风景区等诸多原因也相继开始收门票。除门票收入外,信徒布施(寺院设功德箱、殿堂佛像修建化缘等)、宗教法事活动(以朝暮两堂功课随堂延生和超度佛事为主,也有大型的水陆法会等)、以及寺院经营活动等(包括素菜馆、佛经及法物流通处、卖香烛等)。

目前,我国寺院已有3万多所,在不同的寺院中经济情况大不相同。都市中寺院、佛教名刹与名胜道场以门票、寺院经营、佛事活动及信徒布施为主,经济情况比较好。然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在寺院经济中也普遍存在。在一些大城市、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一些著名寺院的收入颇为可观,每年仅门票收入在2、3千万元以上的寺院比比皆是。在中国经济热点长三角、珠三角、江浙沪一带,甚至不乏年收入过亿的丛林大刹。以广东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恢复4座寺院到2012年1500多座名刹古寺遍布南粤各地,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不过,占绝大多数的乡村寺院,不少因地处偏僻,寺院无固定收入,信徒捐献有限,生存极为艰难,有的寺院常住还被纳入低保救济的范围。加之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造成一方面僧才难以为继,一方面僧人多向都市及名山名刹集中。大量乡村寺院和地处穷山僻壤的小庙不仅难见僧人,而且也难免处于“抛荒”状态。如湖北省佛教活动场所5000多处,佛教教职人员4000多人(认定备案近3000人),僧人多数集中在武汉、黄石等大中城市之中,或在宗教历史名胜区,如黄梅四祖寺、五祖寺等历史名刹,而多数乡村小庙甚至都没有僧人居住;重庆227处正式注册的宗教活动场所,200余处为偏远乡村的小寺院,多数都没有僧人居住,有的仅有一两位僧人;广东的湛江和潮州地区只有1、2个出家人的寺庙占当地寺庙的绝大多数,没有固定僧人,基本靠在家信众管理的寺庵也不在少数。

二、汉传佛教寺院所发挥的积极社会功能

改革开放30年来,汉传佛教寺院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回顾近现代佛教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可以说当代汉传佛教正处在黄金发展时期。目前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基本上是好的,在社会上树立了正面的形象,随着佛教寺院经济的迅速发展,佛教四众在社会进步、文化活动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体上看,随着汉传佛教寺院经济的迅速发展,佛教界努力将取之于十方的善财回馈社会,积极从事于文化建设和弘法工作,努力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佛教寺院自古以来即具有双重属性,即宗教属性和社会属性,从佛教的传统理念来看,寺院财产取之于十方,亦用之于十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汉传佛教寺院秉承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 回馈社会。以慈善为例,据中国佛教协会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至2012年,全国佛教界就为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善款约18.6亿元,占全国宗教界捐款总额的62%。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透明度、公信力和号召力日渐增强,专业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佛教界已经成为全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汉传佛教寺院管理的类型

寺院经济的发展、寺院道风建设和寺院弘法利生事业都离不开寺院的有效管理,而经过“文革”浩劫之后,汉传佛教寺院的恢复和建设几乎都是在残垣断壁上重新起步,各地寺庙大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恢复或重建寺院。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依靠各级党委统战部和政府宗教部门的帮助恢复和重建寺院;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除了政府相关部门之外,各种民间资本和地方势力开始涉足佛教寺庙的建设和开发利用;进行21世纪之后,“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各地招商引资的流行模式,兴建寺庙成为各地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种大型企业和商业集团以各种方式进入寺庙建设和管理,特别是那些风景名胜区的著名丛林,更是成为各种势力竞相投资的对象。因此,使佛教寺院的物业管理和经济管理呈现复杂多元的态势。依据目前的具体情况,就管理主体的角度而言,当下汉传佛教寺院的管理形式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七种类型。

(一)僧人自主型管理。即寺院由出家僧众根据佛教的传统和仪轨,选任住持、礼聘两序大众,对佛教寺院的各项事务进行独立自主的管理,这既是我国相关宗教法规所规定的管理模式也是中国传统丛林制度一脉相承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无论是建立寺管会,还是实行方丈负责制,其管理主体都是出家僧众,除在对外宗教事务上接受宗教行政部门的领导外,其内部的大小事务,人事、财务、物业、法事、寺院建设、对外交流、自养事业都由住持率领下的两序大众决策、管理。就人、财、物、资源、信息管理的自主程度而言,那些完全依靠佛教界自己筹资兴建的寺庙最具典型性(如湖北五祖寺、四祖寺,广东六祖寺、千佛塔寺),就汉地寺庙的总体情况而言,其自主的程度和职事设置或许有所不同,但僧人自主型管理是大多数寺院所采取的管理模式。

(二)政府主导型管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寺院在恢复和 重建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扮演了主要角色,或者寺院完全由政府职能部门所建,或寺院作为旅游场所一直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寺院恢复开放时,便是作为宗教场所和旅游景点双重身分登记注册的。虽然有僧人驻锡其中,按照宗教仪轨举行宗教活动,但寺院的寺管会基本由政府相关人员组成,并负责寺院或整个景区的管理和决策活动。这种管理类型的典型就是广东陆丰县碣石镇玄武山的元山寺。在这种管理体制之下,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被视为旅游场所或旅游景观的组成部分。正如元山寺管委会汇报材料所说那样,“元山寺宗教文化是玄武山旅游景区最基本的文化载体,我们把玄武山定位为宗教旅游。海内外旅客到玄武山旅游、进香、朝拜是最基本的旅游活动,香火鼎盛,是海内外闽语系佛教信众信仰中心。”“进香、朝拜”显然是宗教活动,却被视为“基本的旅游活动”。将宗教活动和旅游活动视为一体,等量齐观,用管理旅游的方式来管理宗教活动,成为当地政府主导型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

(三)投资人主导型管理。即寺院由在家居士筹资兴建,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寺院建成后,法人代表和寺庵负责人都由投资者兼任,虽聘有出家人做挂名住持,但寺院中的出家人如同寺院所雇用的员工,只是负责法事活动,按月领取工资。筹资兴建寺院的法人代表既有商业人士,也有乡村的“大佬”甚至退休干部职工。这些寺院往往规模不大,以广东为例,主要分布在粤东粤西的乡镇,历史上它们就存在,但大多毁坏仅剩遗址,却被当地信众视为灵验之地,在落实宗教政策的过程,一些商界人士或当地“大佬”便筹资重建,作为投资营利的方式之一。如广东“普宁池尾的白水岩(寺),原为根通法师1949年前在此修行时所建,改革开放后申报开放,没有僧人,由那里的13个村轮流派大佬看班、收钱,聘请了一个僧人作挂名住持。还有揭东的源德禅寺,也属这一类型,名义上请光茂法师挂名住持,实为吴文蔡(已故)和他老婆管理、收钱。” 广东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凤内嘴口慈云禅寺也主要由在家居士管理,“香港的弘轮法师为挂名住持,实际操作的则为在家人,寺院里完全没有僧人。”广东汕尾海丰莲花山的云莲寺也属于投资人主导型。就广东的情况而言,这类寺院虽然数量不多,但在粤东的潮州、汕头、汕尾、揭阳等地却相当普遍。

(四)政僧合作型管理。即政府相关机关与僧人共同管理寺院相关事 宜,一般来说此类寺院设有寺院管理委员会之类的管理机构,管委会由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和寺内常住共同组成,同时,寺内僧人也按传统清规设有方丈和两序执事,寺内的法务或佛事活动通常由僧人管理,而寺院的物业、旅游、附属商业网点和殿宇建设则由寺管会管理、决策,在寺管会内政府相关部门拥有较大的决策权。这种类型的管理以广东肇庆市的庆云寺较为典型。庆云寺寺管会由政府宗教部门的干部和寺内常住共同组成,寺管会的正副主任由市宗教局领导和庆云寺方丈担任,管委会下面采取企业管理中的经理制,每一个部门经理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部门经理主要由在家人士担任。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管理体制,与寺院的恢复、重建的特殊经历有较大关系。庆云寺为广东省最早(1978年)恢复开放的寺院之一,在恢复之前寺院由云顶旅行社管理,庙里的僧人也如同职工一样由旅行社管理,整个寺院的重建、维修都是在政府的投资与主导下完成的,后来成立的寺管会也由政府相关部门起主导作用,1993年,一部分挂单僧人企图架空洪慈方丈,上访游行,寺内僧众内讧争斗,在政府宗教部门的强力干预下得以解决。这样在管理体制上这种政、僧合作式的管理模式便延续下来。

其实,各地寺院在开放初期,在寺庙的管理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影响,以广东为例,如韶关的南华寺、潮州的开元寺、广州的六榕寺都存在相同的情况,只不过在以后的调整中完成了体制转变,形成僧人自主管理的体制,而庆云寺、顺德的宝林寺等寺院则形成了政、僧合作的管理体制,并延续至今。

(五)僧商合作型管理。即寺院由建设寺院的投资商和驻寺僧人共同管理,僧人负责寺院的教务活动,投资商则组成管委会负责寺院的财务、人事、物业和基建管理。这类寺院常常由从事商业的居士或信众团体筹资兴建,聘请出家僧人管理寺内的佛事活动。寺院的法人往往由在家居士(筹资兴建者)出任,管理寺院相关业务,聘请僧人为寺院住持,负责教务活动。这样便形成了商人(俗人)管理事务、僧人管理教务,僧商合作经营的管理体制。这类寺院就总体而言所占比例不大,就广东的情况而论,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如揭阳市的藏莲寺、侣云寺,潮州的松林古寺等寺院就属这种管理类型。

(六)家庭包办型管理。即俗人经营管理、以经忏法事为主要业务的 “夫妻庙”或“父子庙”,主要为分布于福建、江西南部和广东梅州地区的香花庙,且为数不少。以广东的梅州为例,现在的梅州市除了千佛塔寺、佛光寺、石林寺、万福寺和丰顺、平远等县的一些寺庙外,绝大多数小庙都属于香花寺庙。这类寺庙一般来说规模都比较小,由夫妻或父子管理,世代相传,其法事活动主要是给当地民众提供各种类型的宗教性服务,包括红白喜事上的念诵祷告、经忏法事,各种节庆上的祈福还愿、神祇祭拜活动。其活动虽然以佛教的面目出现,实为一种民间信仰。这类香花庙在广东梅州和福建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起源于明代),今天这类寺庙虽然逐渐减少,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广泛存在。除了梅州地区之外,在粤东、粤西地区的乡镇也存在一些俗家人经营的“夫妻庙”。

(七)政商僧三方合作管理型。即政府相关部门、大的商业公司和寺庙僧人三方或共同参与寺庙的建设和扩建,或将寺庙纳入名胜风景区并作为景区的核心部分进行管理,三方合作,共同经营管理,利润三方分成。如陕西的法门寺、海南的南山寺、佛教四大名山(峨嵋、五台、九华、普陀)的一些寺庙就选择了这种方式或者曾经是这种方式。这种模式是在世纪之交才兴起的,往往是由政府出面规划,商业公司出资经营,寺庙僧人则被迫卷入其中,这其中以重庆的温泉寺最为典型。这种模式虽然兴起不久,但由于受开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驱动呈现迅速扩展的趋势,尽管国家宗教局等十部门于2012年正式出台法规,严禁寺庙“被承包、被上市”等现象,但这种三方合作经,以企业经营手法管理寺庙的模式仍然或明或暗地在各地悄然进行。

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关键看其是否符合管理对象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事实上,这7种管理体制在不同的阶段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即使如政府主导型和投资人主导型这样的管理模式,从佛教寺院的管理传统和政府宗教法规政策来看,它不太如法或合法,但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情况下曾发挥过良好的作用。如广东陆丰的玄武山元山寺,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这两周之内,前来寺院烧香拜佛的海内外信众和游客多达十余万之众,长长的车龙从寺院一直延伸到高速公路,其场面之壮观、人员之庞杂在全省寺院中无出其右,在全国范围内也颇为罕见,如果不是政府的直接管理,仅靠寺内的十几位出家师傅,肯定是无法应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群体踩踏事件。正是因为寺院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相关部 门可以从直接管理中获得较大的经济回报,因而也调动了其认真管理、全力以赴的积极性,以致元山寺开放30年来,基本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故,这与政府的直接管理不无因果关系。再如投资人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其寺院多在经济落后的贫穷山区,那里信众众多,但却没有正规寺院,一些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寺院则仅剩遗迹,而当地信众一时难以筹集足够资金重建寺院,一些从事企业经营的佛门居士发心筹集巨额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庙宇重建,建好之后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主导寺院的管理,对寺院的重建和管理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对最近兴起的政、商、僧三界的联合开发模式,我们觉得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因为这种由商业主导的捆绑式开发,对寺庙的建设和管理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造成的后果也特别严重,对这种模式和现象应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拟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凡是存在的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这7种管理模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先后出现,有其自身的因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过其正面作用,正因为这些不同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因此,在许多寺院得以延续至今,这种多元管理体制和不同管理模式事实上一直存在,尽管饱受批评和非议,却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与其时空环境有密切关系。

从辩证的角度来说,管理的多元性既说明了社会环境渐趋宽松,也说明了佛教寺庙管理上的多变与混乱。而这种多变与混乱在当下唯利是图的商业大潮的裹挟下,使寺庙管理出现了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佛教寺庙的发展也是如此,而就我国行政部门的传统而言,习惯于制定统一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全国一盘棋,上下一个口径,简单明了,操作方便。但在当前情况下,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寺庙却情形各异,问题迥别,在管理上形成7种模式,因此,在寺庙管理上也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根据具体情况、因应具体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约,采用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我们根据当下汉族地区寺庙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体制进行类型划分、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就是希望既要看到各地寺庙的共性,更要了解其个性和特点;既要看佛教寺庙发展的良好态势,也要 正视其存在的严重问题,在制定管理条例、实施管理规则时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区别对待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每一个管理规约都具有其明确的实施范围和适应对象,走出一纸规约通行天下的僵化模式,在统一管理与多元模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我们的管理思维跟上当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步伐,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应病与药。

第二篇:寺院管理工作经验材料(定稿)

加强管理

促进规范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县寺院管理工作作一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XX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把寺院管理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平安寺院”建设、寺院社会管理和民主管理规范化活动为载体,大胆探索,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寺院管理工作,取得了在维稳严峻时期未发生任何问题的良好成绩,确保了我县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一)明确职责,落实寺院管理责任制。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把寺院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寺院管理工作的领导。县委重视,围绕省、地的安排部署,县委常委会、县委中心组曾多次传达学习有关寺院管理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适时听取寺院管理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寺院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门参与,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政法、统战及政府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寺院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落实责任,县委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为寺院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配齐各乡镇专职干事,把寺院管理工作与基层党建、经济、社会事业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实行乡镇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寺的责任追究制。严格考核,县委、县政府把宗教工作纳入各乡镇岗位目标考核内容,年初由县委统战部与各乡镇签订寺院管理工作责任书,落实全年工作任务,年终制定考核方案,细化考核环节,对寺院管理工作进行专项考核,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寺院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创新方式,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我县把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贯穿于寺院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宣讲,结合寺院法制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以及各敏感节点,县、乡组建法制宣讲组深入各寺院及村社,采取召开宣讲会、现身说法、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以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宣讲活动。近年来,全县累计举办各类宣讲会100多场次,参加人员达80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光盘400多张。举办培训,统战、民宗部门每年邀请省、地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举办**、寺院民管会成员、开学阿訇等宗教界代表人士培训班,使他们更多地掌握民族宗教政策,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寺院。据统计,县上累计举办培训班10多期,参加人员达600多人(次)。积极推荐,按照省、2 地统一安排,累计选派58人(次)宗教界代表人士到中央和省社会主义学院、高级佛学院、省佛学院、省经学院学习深造,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民族宗教和有关法律法规。拓宽渠道,今年我县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循化籍企业家的资助支持,在西宁举办了为期7天的全县伊斯兰教阿訇培训研讨会,26名重点清真寺教长围绕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宗教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了发言交流,县政协主要领导、县政府主管领导及循化籍学者全程参加培训研讨会,进一步探索了政府、企业、宗教界共同参与寺院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整合资源,加强民管会班子建设。为提高寺院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寺院内部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维护寺院正常秩序,我县积极探索了民管会班子建设。坚持标准,在民主推荐寺院民管会班子成员时,始终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办事公道,有一定宗教知识和较高社会威望,管理能力强,特别是维稳当中表现突出为推荐任用主要依据,确保寺院民管会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整合资源,在寺院社会管理专项工作中,积极整合乡村社会管理资源,把6名乡镇副科级干部、14名乡镇干部和35名村干部、群众代表充实到全县宗教寺院民管会,担任民管会副主任或成员,直接参与寺院各项管理工作,确保乡村对寺院实施有效管理。健全制度,按照“简明、管用、能用”的原则,从融合寺院传统寺规戒律和现行规章制度入手,修定完善了寺院内部管理各项制度,把制度延伸到寺院 3 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形成了传统管理与现行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落实津贴,根据寺院民主评议委员会的评议情况和统战、民宗部门对寺院民管会的年终考核情况,每年年终兑现700元——2000元不等的藏传佛教寺院民管会主任工作津贴,激发了民管会班子管理寺院的积极性,夯实了寺院管理的基础。

(四)强化措施,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我县始终本着“宗教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下大力气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确定定员,根据寺院规模、自养能力、信教群众需要等因素,合理设定了寺院僧人、清真寺满拉定员,全县共确定僧尼定员X名,满拉定员X名,并严格实行定员管理,不准超定员接收新僧和满拉,确保宗教人员队伍与信教群众需求相适应。持证管理,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做好宗教教职人员证的颁发工作,目前藏传佛教已办证人员X名,办证率达X%,经考试合格的X名阿訇换发了新的资格证,并实行持证开学制度,促进了宗教人员的规范管理。清退流僧,结合寺院清理整顿工作,对不服从寺院民管会管理、长期外出不归的X名僧人进行了清退处理,积极稳妥地遣返了私自到文都寺学经的四川、甘肃及省内其他州县X名僧人,还清退了部分清真寺满拉,进一步净化了宗教人员队伍。化解矛盾,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月排查、零报告”制度,近年来,我县积极妥善解决了因教派、家族势力插手、聘任教长等方面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X起,有效防范了因宗教矛盾引发的 4 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统筹谋划,推动寺院公共服务建设。我县按照管理与服务并举的要求,积极把寺院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仅在寺院社会管理专项活动期间,全县共投资400多万元,实施了部分寺院的人饮、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僧尼发放电视机25台、卫星接收设备150套,符合条件的68名贫困僧尼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了42户贫困僧尼的危房改造项目,所有宗教人员纳入医保范围,今年我县争取实施165名遵纪守法、维稳当中表现好、住房困难僧人的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项目,使宗教界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我县积极引导宗教界发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全县宗教界为南方低温冰冻灾害、汶川玉树地震和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达350余万元。并组织宗教界有威望的人士,协助县、乡政府调处了X起草山、水源、地界、征地等民间纠纷,有力地维护了我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六)着眼长远,健全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我县把近年来寺院管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及成果,及时总结提炼,逐步 健全了各项长效机制。出台文件,印发了《关于依法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实施办法》、《X伊斯兰教清真寺社会管理安排意见》等多份指导性文件,对寺院管理体制、经费保障机制及相关部门职责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解决了寺 5 院管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问题。领导联点,县委、县政府安排22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22名宗教界重点人士,加强与宗教界的联系,及时掌握寺院管理状况,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宗教界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贡献;各乡镇也实行乡镇领导与宗教界人士联系制度,经常与宗教界人士谈心交友,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制定预案,各乡镇、相关部门和重点寺院工作组制定完善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应急处置预案》、《X民族宗教领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工作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加强监督,全县宗教寺院成立了民主管理评议委员会,制定了评议办法,对民管会履行职责、宗教活动、财务管理、宗教人员操守等情况每半年一次评议,并及时公布评议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推进了寺院民主化、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寺院长期和谐稳定。夯实基础,公安部门在文都大寺派驻了公安派出所,在古雷等4座寺院设立了警务室,其余寺院实行了片区民警管理制度;相关部门绘制了寺院、僧舍平面图,编排制作了门牌号,采集了僧尼的相关信息,实现了动态化管理;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统战部门协调、宗教和有关部门依法管理,乡村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协调配合的寺院管理新机制。

三、几点体会

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我县在寺院管理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落实责任是关键。我县各级干部切实树立 “宗教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把省、地寺院管理决策部署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只有领导重视,思想统一,责任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才能使寺院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引导是重点。我县把教育引导作为寺院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宣传教育模式,实现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全面覆盖和显著成效。只有宗教人员对党的政策法规清楚明白,并从内心深处理解接受,才能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强化班子是核心。民管会是寺院的决策和管理机构,是管理寺院内部事务的唯一执行机构,处在寺院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只有班子强、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有责任心,才能使寺院管理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执行。

解决问题是根本。面对宗教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坚持原则,突出重点,讲究方法,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清退流僧、遣返外僧、化解矛盾等热难点工作,解决了影响寺院稳定的隐患,取得了显著成效。只有狠下决心,敢于负责,讲究方法,靠前指挥,才能使寺院管理中的矛盾隐患得以及时解决。

积极服务是职责。我县在寺院管理工作中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部分寺院的基础设施,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宗教人员的好评。只有牢记“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的理念,切实转变作风,把宗教人员与广大群众同 7 等对待,对他们怀有深厚感情,积极排忧解难,赢得民心,才能使寺院管理的思想牢不可破。

健全机制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寺院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治本之举,在近年来的寺院管理工作中我县着眼长远,结合实际制定各项长效机制,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完善,切实做到了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只有各项机制健全,寺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实现寺院的长期和谐稳定。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打算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我县在寺院管理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一些经验,但是与新形势和上级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有待创新,尤其是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外出考察力度有待加强;二是寺院管理是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部门较多,相关部门协调力度有待加强;三是寺院民管会办公场所和个别寺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和改善。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力争每年组织宗教界人士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使他们在亲眼目睹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中激发爱国热情,维护社会稳定。

2、我县将制定出台清真寺考核细则,对全县所有清真寺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有计划、分逐步把清真寺开学阿訇纳入工作津贴范围,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共同研究有关寺院管理工作,做到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使寺院管理资源有效 8 整合,发挥最大效益。

4、进一步加大深入寺院调查研究力度,及时了解寺院基础设施建设、自养能力、宗教人员生活状况以及寺院管理现状,并及时加以研究解决,掌握寺院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我县的寺院管理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以及相关部门的辛勤工作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受住了近年来维稳工作的全面考验。同时,我们也深感寺院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将按照这次观摩会的部署和要求,借鉴兄弟县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完善我县寺院管理工作,促进我县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第三篇:寺院管理计划安排[推荐]

乌兰县寺院管理计划安排

一、寺院文物、治安、自养管理制度

(一)寺院内的一切有文物价值的壁画、雕塑、石碑、经书、史料、法器、古具等必须制定措施,按国家《文物保护法》做好保护工作。接受地、县文物部门的监督指导,若发现被盗、被毁或监守自盗者要追究看寺僧人的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二)寺院要严格执行国家治安、消防条例。寺院治安消防小组每周检查一次水源、电源和各种易燃物品,各庙殿管护人员在信众朝拜完毕的当日下午要细致检查殿堂内的香烛、油灯、线路及寺区内的森林、草原等,防止发生火灾和意外事故。治安、消防小组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起记载制度。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玩忽职守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寺院要以寺养寺,自食其力,勤俭节约原则,自力更生,自已动手创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和生产服务事业,增加寺院收入。寺院的一切收入,归寺院集体所有,寺院财务接受僧众监督。

(四)立足本寺,发展旅游业,扩大寺院知名度。提高服务质量,按时开好殿门,为香客、游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礼貌待人,绝不允许和游人吵口、打架,影响本寺声誉。

(五)寺院境内应保持安全、庄严肃穆。任何人不得在寺院境内饮酒、戏闹、吸烟、打架、燃放鞭炮等,未经许可严禁在殿堂内录像、拍照,严禁神汉、巫婆等人在佛教寺院内稿迷信活动。

二、寺院僧人请假管理制度

为维护寺院整体利益,强化寺院管理,使寺院僧人正常有序的开展佛事活动,特制定如下请假管理制度。

(一)凡在本寺院常住的僧人,无论何种原因外出都必须履行请销假手续,未经许可不得自行离寺。

(二)寺管会主任、副主任由僧人担任的,外出请假须经行政管理所领导或所在县、镇主管领导审批。一般僧人请假三天以内的由寺管会主任、副主任或僧管审批,三天以上的由寺管会或行政管理所领导审批。**请假十天以上的由寺管会加注意见,报行政管理所或所在县、镇的分管领导审批。凡赴县境外的僧人不论是公事或私事,都必须征得区、乡主管领导的同意,并在限定的期限内按时返回。

(三)所有僧人都必须履行请销假制度,外出时有请假条,返回后及时销假,对随意离寺或超假者按各寺制定的实际天数扣除生活费,并视其情节进行批评教育,对不发生活费的寺院僧人也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教育。

(四)对外地来本寺的僧人应及时办理暂住人口登记手续,在此期间外出同样执行上述规定。在离本寺返回原籍时交清一切手续,结清所有经济往来,否则,不得自行离寺。

(五)本制度从制定日起执行。

三、寺院卫生管理制度

加强对寺院公共场所和僧舍、个人卫生的管理,创造干净、整洁、良好的卫生环境,是预防疾病、提高卫生素质、保障僧人身体健康的前提,为抓好寺院环境卫生建设,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要在寺院辖区范围内积极开展种草、种花活动搞好绿化、美化寺院环境,管好树木及各种植被,使寺院成为清静幽雅壮严的佛教圣地。

(二)殿堂、院落要保持清洁卫生,僧人每天早、晚将殿堂、院落各打扫两次,清理的垃圾和脏物,不得在殿、院内堆放,要随时倒入垃圾箱或及时拉运到指定地点。

(三)寺、庙、殿、堂内应随时保持清洁卫生,佛像、供桌、佛盘、佛灯、净水碗等佛具随时洗擦干净,陈列整齐,不得到处乱放。

(四)殿堂院落僧舍房前屋后要保持清洁卫生,纸屑果皮、塑料物品,破瓶等物要随时清理,消除死角,治理脏源,严禁到处大小便,保持环境优美。

(五)搞好个人卫生,预防疾病传播,勤洗、勤晒衣物及床上用品,被、褥、床单,每三个月至少洗一次,僧衣、袈裟每半月洗一次,勤剪指甲、勤洗头、勤洗脚(每周至少洗一次),僧舍每天要由值日僧随脏随扫,每星期三、六由寺院卫生小组检查评比,结果公布于众。

(六)“门前包”及“责任区”划分,由寺院卫生小组组织实施。

(七)全寺上下要分工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今后对“三包”、“责任区”要按本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违犯者由寺管会从责任人生活费中予以经济处罚。

四、寺院学习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不断提高全体僧人的素质,增强国家意识、政府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寺院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经全寺僧人充分讨论,制定本学习制度:

(一)寺院僧人除坚持参加每日的早课和每月四次的集体学经、诵经、搞佛事外,每月十五日、三十日下半天为政治学习时间。

(二)学习由宗管所或寺管会学习小组负责组织。

(三)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时事政治,法律法规,传达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

(四)两个半天的政治学习日,全体僧人必须按时参加,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请假。

五、寺院财务管理制度

为加强寺院财、物管理,坚持民主理财,使财务管理做到节俭、规范和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的目的,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健全财务组织。寺院财务由寺管会分管小组或由寺管会分管主任、副主任负责审批管理,不联片的各活动点的财务由该活动点的负责人审批管理。僧侣人员较少的寺院由指定的负责人审批管理。人数在10人以上的寺庙设会计、出纳各1 人,财务小组由3至5人组成,组长由寺管会主任或寺管会指定的人担任,10人以下的设财务人员1人,寺庙财务人员一律由僧人担任。主管财务和兼任财务工作的僧人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办事公道,责任性强,在全体僧人中有较高的威信,并由全体僧人推荐产生。

(二)健全财务账目。寺院财务账目一般设总账、分类账和分类明细账户。门票收入、功德箱收入、布施收入寺院生产性等收入和基建开支、正常佛事开支及僧人生活性开支都应设分类明细账户,以便公布和查阅。对上交的税、费应有明细的记载,便于查阅核对。各种票据要规范,要做到账票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款物相符。按要求及时、准确无误地上报各种报表。所有财务资料都必须长期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和损坏。

(三)审批制度。清理功德箱不得少于2人,规模较大的寺院不得少天3人。布施收入应有花名册详细记载。财务支出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除正常按规定开支的生活性支出外,300元以下的其它支出由分管的主任或组长审批,300以上的由寺管会审批,千元以上的由寺管会讨论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四)财产管理。所有寺院僧人的住房、办公用房、各佛殿(堂)、大型宗教法器等都应折资记入固定资产账户,各类办公用具、佛事器具、生产工具等都应登记造册,专人保管,制定出入库手续制度,如因责任性不强造成损失或丢失,应根据新旧制度由责任人负责赔偿。如有自然消耗的财产,经寺管会批准及时作账务处理。

(五)民主理财,接受监督

寺院的资金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外借,确需外借的应根据资金数额大小由主管领导审批或集体讨论决定。寺院的财务要做到日清月结,每半年向全体僧人公布一次,年终结转,存在的账务问题当年处理清,不留尾巴。寺院账务接受当地行政管理所,上级主管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接受指导。对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提供情况,及时处理,各寺院要按月、季、全年向主管部门及时上报各种报表。

(六)移接交制度。财务人员在调整时应按规定交清一切手续,要有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签名盖章的财务移交表和财产移交表,并符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各种账表单据一律造册移交,移交人不得保管任何财务资料。

(七)本制度从制定之日起执行

六、寺院管理制度

为了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宗教仪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寺院一切活动必须接受当地政府和宗教管理部门的监督。宗教教职人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维护法律尊严、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扬本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宗教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宗教活动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等事务,不得影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宗教活动场所不受国外势力境外组织和个人的支配。

(三)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僧人和徒在寺院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加以干涉。反对用不正当手段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和用行政的办法限制宗教活动,对信教者不信教者都应当尊重,反对歧视信教或不信教者。

(四)爱国守法,严守僧规佛法,每个僧人必须严守佛教戒律,奉行佛教教义,勤奋学习佛教经典,安心定居,以寺为家,潜心修持,尊师爱徒,忠于职守,管好寺庙,严肃僧伽威仪礼节,僧装整洁,仪表堂正。除学好经典,搞好佛事,管好殿门外,并由寺管会学习小组负责组织僧人学习时事政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法律、法规、增强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全寺上下必须做到“八个不准”、“六个必须”。八不准是:不准饮酒吸烟,损坏公物,不准偷窃公款公物和他人财物,不准恶语伤人和动手打人,不准无事上街撞户游门;不准参与寺外各种娱乐活动;不准与妇女戏耍;不准脱掉袈裟着便服;不准在寺院境内乱喊叫和到处乱写乱画。六个必须是:必须对老者尊敬,对幼者抚爱;必须接受和服从师傅的指教;必须对所学经典会读会写会讲;必须保持寺院内外的清洁卫生和环境优美,爱护花草树木;必须遵守佛教戒律,奉行佛教教义,做到僧像僧;必须严格请销假制度,未经请假不得私自外出。

(六)寺庙的殿堂是僧、俗信众佛事活动的场所,应保持庄严肃穆。任何人不得在殿外饮酒、戏闹、吸烟、打架、燃放鞭炮等,未经许可严禁在殿堂内录像、拍照、严禁神汉、巫婆等人在佛教寺院内进行请神、降仙、驱病赶鬼,看相算命,拆字卜卦等迷信活动。严禁在本寺发展其它教派的教徒和从事其他教派的传教活动。

(七)寺院要发扬本教艰苦修行的优良传统,以寺养寺,自食其力,禁止未经批准私收门票和其它乱收费,寺院建设维修和僧人生活费用应提倡节俭原则,自力更生,禁止向社会进行乱摊派。自已动手创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和生产服务事业,增加寺院收入。寺院的生产自养、布施、功德箱等一切收入都应纳入财会账目,归寺院集体所有,寺院应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接受僧众监督。

(八)寺院内的一切有文物价值的壁画、雕塑、石碑、经书、史料、法器、古具等必须制定措施,按国家《文物保护法》做好保护工作。并接受政府文物部门的监督指导,若发现被盗、被毁或监守自盗者要追究看寺僧人的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九)寺院要严格执行国家治安、消防条例。寺院治安消防小组每周检查一次水源、电源和各种易燃物品,各庙殿管护人员在信众朝完毕的当日下午要细致检查殿堂内的香烛、油灯、线路及寺区内的森林、草原等,防止发生火灾和意外事故。治安、消防小组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起记载制度。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玩忽职守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全寺上下要树立大团结的意识,新老僧人之间、各族僧人之间要加强团结、互相支持。立足本寺,发展旅游业,扩大知名度。把本寺的事情办好。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香客、游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礼貌待人,做到一个“请”、“您好”、“再见”不离口。绝不允许和游人吵口、打架,影响本寺声誉。

(十一)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卫生素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寺院清洁卫生,切实落实好卫生检查制度。

(十二)寺庙僧侣实行入寺审报制度,定员制度和出寺请假制度,已经核定后未经宗教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增加和吸收僧侣人员。寺院亦不得无故留住外来人员。香客住寺必须报公安部门登记。

(十三)对那些入寺目的不纯,违犯寺规,威仪不整、不服管教,私自外出、恶语伤人、打架斗殴、破坏团结,盗窃财物等情节严重的僧人,由寺管会上报宗教管理部门批准清除出寺,并不重新入寺或在异地吸收入寺。对违反刑律的应追究法律责任。对于违反“八个不准”“六个必须”的由寺管会处以适当处罚。对于受国爱教,遵纪守法、维护团结、学业有成者,由寺管会给予表彰奖励。

七、寺院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

寺管会组成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爱国爱教,努力钻研佛教经典,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深受僧人和信教群众拥护。

其具体职责如下:

1、组织管理本寺一切宗教佛事活动;

2、团结教育本寺僧人和广大信教群众,不断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增强遵纪守法,爱国爱教观念;

3、建立健全寺院各项管理制度,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4、安排处理好寺院日常事务,经常组织僧人学习政策、法规和佛学知识,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

5、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管好寺庙现存一切文物(包括古文物),防止被盗、被毁事件的发生;

6、严守外事纪律,未经批准,不得与国外宗教组织游人和僧人发生宗教往来。要热情接待好国内外宾客。教育僧人每天按时打扫庙堂环境卫生,开好殿门,为香客、旅游观光者提供优质服务;

7、组织在寺僧人开展自养事业,自已动手举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和生产服务事业等,自立更生,增加收入,尽量减轻信教群众负担;

8、遇有重要事宜,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召集全休僧人集体讨论,报宗教事务管理所和上级宗教管理部门审批,不得由少数人擅自作主;

9、自觉接受当地政府、宗教事务管理所、上级宗教事务部门和县佛协的领导,定期和不定期的汇报工作;

10、督促、检查、落实本寺院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在执行中发现有不合理的条款应及时组织僧侣讨论,然后进行完善补充和修订,使之完善;

11、每月召开一次寺管会下设的各个小组织负责人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存在的问题,部署下段工作;

12、定期检查寺院会计账目、门票和功德箱收入情况,并进行公布,做到民主理财;

13、管好僧人,每周检查一次僧纪僧规执行情况和个人、环境卫生情况,奖优罚劣,弘扬正气。要关心僧人生活,及时反映僧人的意见。

14、寺管会要充分发扬民主,进行民主管理寺院工作。寺管会领导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责任到人。寺管会根据本寺情况,下设财物、教务、学习、治安、卫生、文物保护等小组,各项制度由各小组具体实施,发挥每个小组的作用,寺管会负责人,抓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抓小组成员,头头抓头头,一级抓一级,推动全寺工作。

二0一二年十月

第四篇:寺院仓库的管理和制度

仓库的管理和制度

1、仓库管理员须深信因果,了知此岗位责任,妥善保管好所有的商品、结缘品、耗用品及其他常住物品。

2、所有到库商品必须即时验收,出具入库手续。

3、所有商品的存放要有条理,分类保管,库房保持干净、整洁。

4、流通处所领商品必须凭领料单出库。

5、所有结缘商品必须凭手续支取,手续要有师父签字方可生效。

6、所有的常住物品要登记造册,凡常住正在使用的物品,则由保管或使用人签字;凡所有公共物品如被子、床单等,也须清点登记,包括寺庙内的一个凳子,一张桌子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查,保管得当。

7、仓库物资账要规范明了,每月定时盘点,做好盘存表,做到帐物相符。

8、耗用品的领取也须凭规范手续。

9、如需增补耗用物品及其他低值易耗品,也须事先及时与有关人员沟通。

10、如结缘商品要出售的,当先经师父签字批准,到财务室交钱后,凭交款单到仓库领取。

第五篇:寺院现代化管理的探索

寺院现代化管理的探索

—杭州市佛教寺院加强现代化管理的情况调查

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任何宗教要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杭州市的佛教寺院紧跟时代步伐,努力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进,在现代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寺院的传统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传统的佛制戒律与丛林清规是寺院的基本准则,也是寺院得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的理念包括现代化管理理念也随之影响寺院,寺院的传统化管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其主要表现在:

(一)寺院的封闭管理面临社会化管理的挑战

寺院是进行佛事活动和僧尼止住修行的场所,僧人们通过修持,净化自我,度生利世。传统寺院的主要功能是修持、弘法,是一个与世俗迥然不同的、比较清静的场所。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少数香客涉足的寺院,已成了国内外人们旅游观光的地方。因此,现代寺院不仅仅是修持、弘法的场所,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对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寺院功能的变化,来往人员增多,给寺院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增加了安全保卫、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外事接待等新的内容,寺院管理从单一的封闭性内部管理走向了综合性社会化管理,传统的寺院管理面临社会化管理的挑战。

(二)寺院僧人管理模式面临新的管理模式的挑战

从寺院传统管理模式来看,寺院内居住的都是出家人,寺内一切事务均由僧人管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寺院功能的变化,基建、财务、人事、佛事、接待、消防、卫生等各方面工作增多,寺院的管理工作也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有的事务须由出家人处理,如佛事及僧人内部管理等;有的事务则由在家人协助管理,如基建、消防、卫生、财务等。由于出现了出家人与在家人共同管理寺院的新模式,僧人管理寺院的传统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杭州的佛教寺院,由于工作需要,在家工作人员占有很大比重,尽管大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有所不同,但在家人和出家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均有差异,时常有些问题需要协调,寺院在人员管理上要比过去复杂得多,传统的僧人管理模式面临新的管理模式的挑战。

(三)寺院传统管理手段面临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作为杭州旅游窗口的寺院,对外交往频繁,社会事务增多,基建任务繁重,经济开支增加,寺院管理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重。因此,原有丛林格局的传统管理手段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如以往香烛和捐献收入已不足以维持寺院的日常开支,新增的“香花券”收入,已成为杭州佛教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寺院的收支增多,原先简单的财务收支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财务运作需要,必须以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运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实施科学的管理。又如,为了加强寺院的消防安全等管理,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还配置了摄像、电脑、传真等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逐步替代了传统管理手段,寺院传统管理手段面临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挑战。

二、寺院现代化管理的初步尝试

杭州佛教寺院在现代化管理的挑战中积极应对,注意吸收现代化管理理念,注重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加强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注重软件建设

在新世纪,寺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注重软件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1.制度建设。根据寺院的实际情况,从基层堂口开始制订规章制度,编印成册,刻入光盘,并公布上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奖惩分明,以制管人。

2.礼仪建设。寺院要求出家人保持传统本色,注重僧众的穿着、仪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形象,昭示于人。在对外交往中做到不卑不不亢,对己庄重,对人尊重。

3.法律意识及宗教政策法规的学习教育。寺院经常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僧众进行宗教法规、政策的教育,增强全体僧众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有的寺院聘请了法律顾问,以维护寺院及僧众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寺院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工作。

4.寺院档案和资料的科学管理。以科学化管理为指导,全面加强寺院的档案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寺院规划、基建、财务和人事档案,依据现代档案管理要求,形成寺院自有的档案和管理方式。

(二)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

寺院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

1.安装电视监控系统。为加强寺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寺院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对各重要部位进行全天候监控,提高了寺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2.建立电脑网站。寺院建立电脑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密切关注世界佛教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全社会的信息交流。

3.铺设高品质音响设备。寺院铺设了高品质音响设备,平时播放佛教音乐,营造宗教氛围。每逢举行法会,寺院每个角落都可同沐法雨,使香客、游人普受法音滋润。

4.配制电子巡更系统。寺院配制安装电子巡更系统,加强夜间巡逻,消除火灾隐患。并与公安消防部门联网,以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5.添置先进设备。在库房、客堂、办公室等配备电脑,添置传真、复印、摄像等先进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三)注重对僧人的培养和教育

寺院的现代化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僧人队伍。杭州市佛教协会十分注重对僧人的培养教育,创办了杭州佛学院(筹)。寺院选拔了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出家人到佛学院深造,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僧人的形象,从禅定修行中增强僧人的信念,从闻思经教中树立僧人正知正见,同时还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学习电脑、录像、复印、摄象等操作,全面提高学僧的素质和能力,以便今后参与寺院的现代化管理。如杭州灵隐寺已经拥有一批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僧人,对寺院的现代化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寺院的管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到了传统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结合,给寺院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堵塞了不少漏洞,从中体现出来的效益是传统管理无可比拟的。寺院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寺院的发展。近年来,寺院实力不断增强,为寺院的规划建设、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造福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拉近了杭州佛教寺院与世界同行间的距离,有利于增进与国际佛教界的交往和友谊。为纪念中日友好之先驱空海大师入唐120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日本佛教界在灵隐寺安奉了空海大师铜像,增进了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友谊,促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美国、日本、朝鲜、韩国、泰国、尼泊尔等国家的友人纷纷来灵隐寺参观。新西兰前总理参观后欣然题词,不仅对灵隐寺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恢宏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对灵隐寺的现代化管理赞不绝口。

但也应看到,在加强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新旧观念和知识上的差异,新老僧人在现代化管理问题上时有碰撞,年轻僧人对新事物接受相对较快,对现代化管理容易接受,相对年老僧人来说稍有困难。因此,要正视在现代化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由此引发的矛盾。另外,在寺院配备了一些现代化设备,也有一个善于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如果用电脑聊天或观看一些无聊的信息,则违背了配置电脑的初衷。因此,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加强寺院的道风建设十分重要。

三、寺院现代化管理的启示

寺院在实施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加强管理,不断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一)观念更新是加强现代化管理的先导

思想决定行动。改革开放使中国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格局之中,中国的佛教同样受到挑战,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因此,不能消极地用佛教的因缘,等着龙天护法给大家推荐一个好方丈;也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吃老祖宗的饭。只有积极地去研究新世界,努力探索寺院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充分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化的管理成果,给寺院注入新的管理内容和手段,它绝对不是一种世俗化的堕落,而是一种专业化的提升。社会的现代化迫使佛教的现代化,已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寺院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择善而从,既要善于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又要在丛林化管理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化管理观念,用科技手段实行现代化管理,做到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基础管理是加强现代化管理的保障

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结合点就是寺院的基础管理。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杭州佛教寺院开展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月”活动,认真组织僧众学习有关政策法规,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明确各岗位职责,责任落实到人,并做到公布上墙,经常检查对照,使寺院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市佛教协会还将有关宗教政策法规及所属各寺院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分发各寺院和有关人员相互交流,互相促进。扎实的基础管理为加强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寺院管理者的素质是加强寺院现代化管理的关键

对一所寺院来说,管理者的观念及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寺院的管理和今后的发展。寺院的管理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德行,而且还要有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知识和才能。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寺院作为旅游景点的社会化功能逐渐加强,尤其是大丛林,要管理的事情很多,都需要寺院管理者有很高的智慧和处事能力,在行政上尊重“羯磨”,在经济上实行“利和”,协调好丛林化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法制化管理与戒律化管理的关系,善于发扬传统管理方式的长处,成功运用现代化管理成果,协调关系,应对挑战。因此,寺院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思想上对现代化管理要十分重视,倾情投入,身体力行,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和由挑战所带来的机遇。杭州寺院现代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弘扬了佛教文化,而且促进了寺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寺院面貌焕然一新。

下载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寺院养老

    【侧记】“寺院养老 善之大善” 探访福建显密吉祥寺养老院 2012年03月27日 16:23:32 中国广播网 老人们正在用餐 老人们在颂经 合影。前排左三为方丈照禅法师,左二为院长能......

    寺院管理制度

    寺庙管理人员寺规 为了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宗教仪规,结合我寺实......

    寺院制度

    吉尔孟乡寺院“两务”公开办法 为了使寺院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寺院“两务”知晓率和工作透明度,特制定本办法. 一、 寺务公开: (一)寺院民管会在监督员的监督......

    寺院年终总结(推荐)

    惠州普陀莲花禅院2010年工作总结 (2011年1月23日) 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10年渐行渐远,2011年正向我们走来。回眸2010年我禅院在各级领导及广大护......

    三项措施 确保寺院社会化管理

    ??镇“三项机制”促进寺院 社会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明确寺院管理的社会责任,??镇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全方位指导都兰寺社会化管理工作,促进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

    寺院管理制度(合集五篇)

    寺院管理制度 寺庙管理人员寺规 为了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维护正常的宗教秩序,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借鉴宗教仪......

    法律进寺院

    “法律进寺院”活动的典型经验材料 【编者按】乐都县药草台寺院自“法律进寺院”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宗教教职人员认真学习了《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青海省宗教活动......

    寺院财务管理制度

    寺院财务管理制度 常住经济收入来之十方施主,即是因果钱,又是寺院发展生存的基础。所以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寺院的兴衰。为了使财务上做到管好财、理好财,特订立制度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