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现状
浅谈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现状
„
(„大学 管理学院10级..管理„.)
【摘要】:伴随着政府事务规模的增长与行政集权化的发展,行政权力在现代国家政治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制的吁求也越来越强烈。本文浅谈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现状以及其特点要求,做出结合现实行政事务的发展来进行浅析;同时结合现状,对我国行政监察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改革措施建议,从而建立更加健全的行政监察体制。【关键词】:我国行政监察体制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措施 【正文】:
伴随着政府事务规模的增长与行政集权化的发展,行政权力在现代国家政治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体制的吁求也因此越来越强烈。行政机关在从事大量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表现出广泛性、主动性的特点。因此,加大行政监督力度、改善行政监督结构、增强行政监督实效以保障行政机关准确、全面、高效地依法行政,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一、浅析我国行政监察体制发展现状
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全面监察与督促。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行政腐败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政治现象。一方面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资源的垄断权,拥有广泛而实际的权力,对社会经济事务的某些方面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尚在转型过程中,难免在体制上出现“漏洞”,客观上也为行政腐败提供了机会。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行政监督对政府行政活动进行监控以抑制行政腐败。促进行政活动规范化,就成为了一个更为必要的任务。
[1]
行政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
(一)外部监督分为:权力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
(二)内部监督分为:
1,上级监督,即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领导有权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实施监督;2,审计监督,即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通过行政机关的财政、财务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的方式,监督国家预算的分配与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益,以预防和纠正国家财政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3,监察监督,即专门的国家行政监察机关通过检查、调查与处理等方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
二、浅析我国行政监察体制存在问题——中外比较
就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监督制度来看,西方行政监督是政治权力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制度进行对比,能够更好地发现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现存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国行政监督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在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政勤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但是,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缺位、滞后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大量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监督主体多元化、难协调
西方国家在注重行政监督形式的多元化同时,用相关法律明确赋予了各监督主体的权限范围,在监督实施的具体程序上进行了细化和各职能分配,西方国家的行政监督审批权和使用权是相分离的,确立新闻媒体的具体监督权力,使各个监督主体多元而有序地进行地监管。
就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系来看,我国有着一个复杂的行政监督系统。在权责细分上却缺乏更明确的规定,或者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却无法整合,要么交叉重复,要么监督缺位,以至于越权行事、滥用权力、互争管辖权或互相推诿的现象屡屡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行政监督应有的效率和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行政监察法制化程度低
西方各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律法制度。把各种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限、权力行使的方式、程序等用明确的法律规定下来,增强行政监督的权威性、明确性,这样大大增强了行政监督的可预见性,从而达到威慑犯罪分子、规范监督行为、政府行为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的法律和法规,是我国行政监督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看来,我国行政监督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相互匹配性较差。另外,行政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乏或者执行不力,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行政监督的随意性,致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专门监督机构受限,无法做到完全监督 西方国家的监督权已经从行政权力中独立出来,在实际中发挥了较好的监督效果。西方国家议会的权力虽然并不高于行政机关的权力,但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了其拥有的权力,在议会中还有专门设立的行政监察专员,形成了独特的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使它能真正起到牵制和平衡作用。
在当前的内部行政监督制度中,行使监督权的专门机构如监察部门大都设置在政府机关内部,在领导体制上,这些部门受双重领导,既受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又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
[4][3]
这种监督体制严重影响了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阻碍监督员执行监督权利,使得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四)监督程序建设不健全,人员素质低
西方国家行政监督体制注重预防,已经从被动监督转向了主动监督。美国国会在1977年制定了“置政府于阳光之下法”,要求联邦政府属下的50多个委员会和机构的会议公开举行,而瑞典的由申诉专员提交的案子或报告,新闻界能够及时获悉,并将此详细刊载。
我国当前行政监督的程序化建设严重落后,导致在我国当前的行政监督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事后追究”的被动做法,我国当前在事前监督和过程控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成克杰、胡长青等一批高官的落马更加深刻地验证了这一点。
(五)民主监督缺乏主动性
西方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并保证了自下而上监督的方式和效能。如在瑞士,国家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促进公民直接参政。新闻媒体能与掌握着政治权力的三个部门相抗衡,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但是目前,我国自上而下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平行制约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显得苍白无力。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投诉无门,上访无道。政务公开的选择性和封闭性,使得公民掌握信息的有限,增添了公民参与行政监督的难度。
三、针对我国行政监察体制问题提出改革措施
要有效解决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现存的弊端,进而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行政监督体制进行改革。
(一)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
要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和职务行为切实受到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有效监督,使不同主体的监督体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整个行政监督体制坚强有力,就必须明确规定各种监督体系之间的职能界限和层次关系,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避免不同监督机制间的重叠、冲突和制肘,增强和突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和效能。
[5]
有学者提出可以设立“全国监督联席机构”,以共产党为首,形成纪委、人大、政协和国家监察部门四大监督机构的合力,并领导和协调全国行政监督工作。
(二)加快行政监督立法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这不仅意味着行政监督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也意味着行政监督应依法进行。有关监督的法律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又是这种权力及行使的保障。从我国目前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现状来看,首要工作是加快行政监督立法进程,制定一系列专门监督法律、法规。依法强化监督、细化监督、增强可操作性的目的。只有完善监督法制,才能为健全行政监督法律机制,依法实行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保障。
[6]
(三)保障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有效的监督必须以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权,保证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四)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素质
保证监督人员的政治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监督事业中去,自行杜绝参与腐败的意念。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作风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智能素质等。有了高素质的监督队伍,监督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基础。不过也不能完全依赖道德素质的力量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律约束。
(五)强化权力机关监督
强化权力机关监督是制约行政权力、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强化权力机关监督制约机制,首先应加强权力机关的自身建设,此外,行政监督体制的改进,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监督权威。要加强行政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创造条件使社会各界能切实参与行政监督活动。应进一步提倡媒介舆论监督,努力发挥大众传媒监督时效性强、威慑力大和辐射面广的优势。
总之,健全、有效的行政监督制度对发展民主政治与建设市场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后,历经几十年曲折,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制度在政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凸显出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的行政监督制度与中国基础国情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几点要求,已期待依法行政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傅明贤,行政组织理论[M],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129.[2] 崔剑仑,论当代中国行政监督[D],黑龙江:吉林大学,2004.[3] 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4-45 [4] 李重,中国行政监督的现状分析与完善举措探讨[D],河北:华中师范大学,2002.[5] 刘长江,论建立预防性的监督机制[J],理论文萃,1999:27-29.[6] 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
第二篇:中美行政监察体制比较
中美行政监察体制之比较
摘要:行政监察是国家行政内部监督中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它在预防、监察以及惩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同的监察制度适用于不同的政体,因此各个国家的行政监察制度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和美国,一个是民主集权制国家,一个是联邦制国家,它们的行政监察体制各有优缺,通过中美行政监察体制在领导体制、权利范围和配套法规等方面的比较,体现了中国行政监察机关在双重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和配套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缺陷,我们可以从比较中汲取美国的优点来弥补我国监察体制现存的缺点,以达到完善我国行政监察的目的。
关键词:行政监察 监察机关 行政机关 比较
一、行政监察之定义
行政监察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监察机构对国家行政机关极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实施的一种内部监督。如今,政府腐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对于腐败我们说的较多的是惩治。其实我们应该意识到预防最重要,就好象监督一样,我们应该注重事前监督而不是事中和事后监督。行政监察就可以通过对行政机关极其工作人员进行监察从而达到预防贪污腐败的目的。行政监察还具有提倡廉洁从政、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依法行政、促进法制建设等作用。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行政监察非常的重要。
二、中美行政监察体制之比较
每个国家的监察体制都不会完全相同,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改进和完善本国的行政监察体制。中美两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体,因此在行政监察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二者的比较,进而找出完善中国行政监察体制的途径。
(一)领导体制上
我国的监察部门,大都设置在政府机关内部,在领导体制上,这些部门受双重领导,既要接受上级监察机关的领导,同时还要接受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在组织上,监督机构的负责人,不是由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就是由行政机关任命。在经济上,监督机构一般都是从同级行政部门那里领取活动经费、事业费、工资和奖金,从而在经济上受制于人。这种监督体制严重影响了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难以独立行使监督权。与此相比照的是美国已实行了监察权独立,即监察机关权力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监察长直接对最高行政首长或国会负责,在
实际中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美国1978年制定了《监察长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独立机构设监察长办公室,目前共有62个联邦政府部门设有监察长办公室。监察长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对国会和总统负责并报告工作,无任期和党派限制。为保持其工作的独立性,监察长办公室的经费由国会单独列支,工作人员由监察长自行选聘,部门首长无权干预。为协调各监察长办公室的工作,设立了行业协会性的组织——廉政与效率委员会,各部门监察长任成员。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并且每3年组织成员单位进行一次相互审计,评估各监察长办公室的工作,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二)权利范围上
我国行政监察机关主要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察,以保证政令畅通,维护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监察机关监察监察对象贯彻实施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情况;监督处理监察对象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违反政纪的行为;受理个人或单位对监察对象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违反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受理监察对象不服纪委处分的申诉;按照行政序列分别审议经国务院任命的人员和经地方人民政府任命的人员的纪律处分事项;纠举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给予政纪处分;向有处理权的机关提出对国家行政机关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的建议,也可以对如何提高行政机关行政效能提出建议。在美国,1978年《监察长法案》规定监察长办公室不干涉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主要是开展监督。监察长办公室实行监审合一,既有审计职能,又有案件调查职能。审计依据国会审计办公室制定的标准进行,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对信息系统的审计,监控所在部门资金流向、防止浪费和内部网络安全情况,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整改纠正,发现重大线索就与调查部门合作开展深入调查。案件调查人员依法拥有调查和搜查权,可以调用所有资料包括电子资料,拥有配枪、发出传票、跟踪卧底、实施拘捕等司法权力,经法官批准还可采用窃听、引诱等特殊侦查手段。监察长办公室有调查权和建议权,但没有处分权。调查结束后,发现构成违纪的,通常由监察长提出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职停薪、除名等处分建议,交部门首长最后决定。涉嫌刑事犯罪的,移送司法部,由司法部检察官提起刑事诉讼。由于美国司法程序比较漫长,行政长官通常会先作出纪律处分或人事处理,再等待司法判决,这种办法比较主动,实际效果也较好。监察长办公室每半年必须向国会和总统报告一次工作,遇有重大情况可随时报告。监察报告提交前须送部门首长过目,部门首长可以对报告提出不同意见,并附上说明一并提交,但无权对报告进行修改。监察长办公室的工作情况对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三)配套法规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由1997年5月9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6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决定》修正。我国和行政监察配套的法案主要有《宪法》、《行政组织法》以及《公务员法》,其他的都是一些规定、通知、规章或者办法,比如《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等,这些法规的层级比较低、强制力比较弱。美国与《监察长法案》相配套的许多都是以法律形式出台的,比如《政府道德法》、《道德改革法》、《廉政法》《选举竞选法》等,他们就很少制定那些层级比较低、强制力比较弱的法规与之配套。美国的监察法律法规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严密的体系。对执法主体和如何执法问题有明确规定。比如《政府道德法》,它不仅对财产申报的种类、人员、内容、审查以及利益冲突的解决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还要求设立联邦政府道德署,政府各部门也要设立道德官员办公室,并对这些专门机构的职能、权限和运作程序作出规定,从而使执法主体、执法内容和监督对象在同一部法律之中予以明确。
三、中美行政监察比较启示
通过中美行政监察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行政监察体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缺陷,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美国行政监察的优点借鉴到我国的行政监察体制上,然后加以修改,使之能适合我国的行政监察体制。
(一)双重领导体制下,缺乏独立性
如前文所述,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双重领导体制和党政合署办公制度严重削弱了行政监察机关的独立地位,弱化了其行政监察职能。借鉴美国实行的独立监察权,我国可以尝试单独设立行政监察院,实行行政监察垂直领导体制,确保行政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行政监察院是行政监察机关,要独立于行政机关,由代表机关产生,对法律负责。国家行政监察院的监察对象包括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委、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中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领导干部;基层以上地方各级行政监察院的监察对象,是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职能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乡、镇一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由基层行政监察院的派出机构进行监察,以保证监察的权威性;国家行政监察院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地方各级行政监察院管辖的案件行使管辖权。也可以将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给下级监察机构办理。在领导体制上,借鉴美国的监察单轨制,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垂直领导制,即监察部依据宪法属于国务院序列,接受国务院领导。直接对总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不再接受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而只接受上级行政监察机关的单向领导。
(二)职权范围小,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我国监察机关所拥有的职权有一个演变过程,较过去有了一定的扩大,但是美国相比,我国监察机关所拥有的职权范围还是太小,只能通过建议、劝告等方式间接实现职能,并没有直接的独立裁决和直接罚没的权力,对于实施中的政府行为和公务人员行政行为也起不到有效约束的作用。这种职权范围的局限性,严重影响监察机关职能的发挥。为了保证行政监察机构行使其职能,有必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力,强化监察机关的职能。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扩大监察机关的处分权限。在监察机关原有的给予违纪人员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外,赋予降级、降职、撤职处分的职权。第二,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经济处罚权监察机关的经济处罚权应包括比如因决策失误或指挥不当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行政领导、企事业单位干部,监察机关应拥有给予一定经济处罚的职权。第三,深入开展效能监察。效能监察指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
人员的行政效能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主要通过设立专门的效能监察机构来逐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并把受理行政效能投诉作为效能监察机构工作的重点。
(三)行政监察配套法规不健全,缺乏法制性
从中美两国行政监察配套法律法规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行政监察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某些规范性文件尚未制定,而某些虽已制定但已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不断完善 《行政监察法》 的基础上,应抓紧制定出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切实保障行政监察工作的开展和职能作用的发挥,推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进程。
四、小结
中美两国的行政监察体制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只是从其中的领导体制、权利范围和配套法规等方面作出了比较,并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行政监察体制的优点,提出了中国行政监察体制在领导机制不科学、权力功能发挥不够以及法规不健全三个大方面的缺陷。虽然中国行政监察实行中还存在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这三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的,因此如果我国能从这三方面完善我国行政监察体制,将会使我国行政监察体制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全国行政监察人员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继续完善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趋势,相信我国的行政监察体制不久就可以如人民所愿,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全面监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尚勇, 江水法.中外行政监察专门机构及其核心制度安排的比较研究[J].求实2004.11 [2](美)F“丹尼尔”小艾赫恩著,胡仙芝译, 张梦中校.美国的总监察长办公室:一种反腐败机构的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一期.
[3] 陈宏彩.国外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形成及其启示(上)[J].党政论坛 2006.8 [4] 陈洪权.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兵团党校学报2006.5 [5] 张心泉.论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6] 刘立祥.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沿革、权限及原则[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4 [7] 王勇谦.对强化行政监察职能的几点思考[J].廉政大视野2003.12 [8] 姜海斌. 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前瞻思考[D].山西大学2005
第三篇: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
本文对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目前的行政监督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行政监督。同时着力指出该体制尚不完善之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这一体制的一些设想:强化对行政权的制约;行政监督法制化;行政监督公开化;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等。
【关 键 词】行政监督/行政权力/制约/法制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行政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对提高行政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此作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我国的行政监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四十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建设,现已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系。该体制是由行政组织的外部异体监督和行政组织内部自体监督有机组合构成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来自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主体为保证行政工作的合法性、正确性及社会效益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主要有:第一,政党监督。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它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包括国家行政首脑在内的担任国家行政公职的所有党员的行为实施监督制约。其主要形式是日常性监督和党的各级纪委的专门监督。此外,政党监督还包括各民主党派对政府的监督。
第二,权力机关的监督,即立法监督。主要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在内容上可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前者是指人大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审查行政机关的活动是否合乎宪法与法律;后者指人大监督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包括计划、财政预算、人事任免监督及总体工作监督等。
第三,司法监督。指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人民检察院是我国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主要通过行政法律监督权对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进行法纪监督,目的是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活动,使其严格地遵纪守法。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动,监督行政机关,督促其活动严格依法办事。
第四,社会及舆论监督。主要指社会各界即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等,以及新闻媒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这种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国家行政管理上的具体表现。
与外部监督相并列,我国行政组织内部也建立起了系统的自我监督机制。这种监督主要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中心任务。主要形式有:(1)一般监督,即各行政机关按直接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所产
生的直线监督或纵向垂直监督。(2)职能监督,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所主管的工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有关部门实行监督。如财政部、计委、人事部的监督等。(3)专职监督,主要是政府专设的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我国的国家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机关有权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进行监察。(4)特种监督,指除专职监督以外的普遍适用的专业性行政监督,如审计监督、物价监督等。这是一种以特定领域为对象的监督。
(行政监督所取得的成就)上述表明,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较为完整的呈网络格局的行政监督体制。该体制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和优点:第一,监督主体多元化。行政监督的主体不仅是行政组织自身,还有政党、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及社会舆论。监督主体多,充分体现了我国监督的人民主权原则。第二,监督内容广泛。由于监督主体多,监督的机构和渠道就多,从而使行政监督纵横交错,幅射面广,各种监督客体都处在一定程度的监督之下,基本消除了监督的“空白地”。从监督客体活动的领域来看,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权力的行使都受到广泛监督。第三,监督具有统一性。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对政府实行监督,同时,它作为监督的领导核心,统一组织各种监督力量,相互协调,行动统一,有利于提高监督效能。第四,自体监督和异体监督有机结合。行政监督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它们依靠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在联系,互相衔接,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行政监督制度的整体。实践证明,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较强功效的体制。四十多年来,它为保障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督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政勤政,预防和纠正工作的失误和偏颇,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没有必要照搬西方式的行政监督体制的模式。
二
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全面、系统、有效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已经完美无缺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一体制尚不完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多元化的监督力量缺乏有力度的整合,监督的合力较弱。我国的行政监督是一个多元化的体制,监督主体多,机构多,方式和渠道
多,这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不把各种监督整合好,这种优越性也难以发挥出来。从实际情况看,各种监督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理顺,前列各类监督主体都有监督权,但各自如何分工不甚明确、不甚合理,以至于越权行事,滥用权力,互争管辖或互相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类监督机构都有监督权,谁都管,但谁都不管,结果造成“漏监”,甚至使腐败分子逍遥法外。这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督的实效性。
2、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弹性大。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监督主体执行监督职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为准绳,如果缺乏行政监督立法,就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行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易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产生负向功能。我国目前行政监督的有关法律比较少,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立法的滞后给行政监督带来了消极影响,如是与非、罪与非罪、合法与不合法的界限有的没有法律规定,有的规定不清,这在监督上易引起混乱。同时,又使得监督机构对腐败现象的监督或惩处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制手段,这大大影响着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公正性。
3、行政监督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忽视了事前预防性监督及事中的过程性监督。行政监督活动是一项经常性、连续性的活动,凡是有行政管理活动,就应伴随着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根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不同发展阶段,行政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行政监督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地进行,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纠偏于既遂”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行政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行政行为过程中的控制。应该说,这是一种“马后炮”式的监督,由于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不完善,以致造成行政偏差出现过多,行政监督机构整天忙于应付“查错纠偏”,陷入被动消极的不利局面。预防为主应是行政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应以“防患于未然”为主,同时加强过程中的控制,加大“马后炮”的力度,建立起全方位的监控机制。
4、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专职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地位和必要的独立性。在当前的内部行政监督机制中,行使监督权的专门机构如监察部门,大都设置在政府机关内部,在领导体制上,这些部门受双重领导,既受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又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在双重领导体制下,专职监督机构受到的控制比较多,尤其是受制于执行权。在组织上,监督机构的负责人,不是由同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就是由行政机关任命。在经济上,监督机构一般都是从同级行政部门那里领取活动经费、事业费、工资和奖金,从而在经济上受制于人。这种监督体制严重影响了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使监督人员在心理上有顾虑,他们害怕滥用权力的人用多种办法对其工作设置障碍,干扰甚至打击报复。监督人员背着这个思想包袱,难以毫无畏惧地展开工作,难以独立行使监督权。表现在办案上,往往是先由党政首长内定性质,然后交监督部门去履行法律手续,监督人员只能被动地接受长官意志。更有甚者有的官员受人情之托,用领导身份干扰办案,影响司法独立公正。
5、在各种行政监督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在我国,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作为人民代表的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应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一切国家机关实施监督。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人大一年一次会议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有限,缺乏经常性的监督,监督的力度也不够,难以真正体现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所应有的监督权。在社会监督上,公民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有名无实,压制群众,甚至打击报复群众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种群众团体、社会舆论的监督由于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监督没有权威,实效性较低。
三
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我国的内部监督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因而监督大打折扣。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外部监督不同于内部监督的优点是,外部监督地位独立,自成体系,无关系网的影响,不用担心打击报复,比较容易做到大胆地秉公执法,严格依法办事。中国历史上,自秦汉开始设立的御史台(都察院)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其重要的原因是做到监督权相对独立,位高权重。当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实行了监察权独立,产生了良好的监督效果,如新加坡、泰国、瑞典、中国的香港等腐败现象很少发生,就与监督权独立有关,我们应借鉴这些成功例子。那么怎样建立独立的外部行政监察体系呢?具体设想如下:首先在组织上使现行的监督监察部门从行政机关独立出来,不再隶属于行政部门领导,并提升其地位,使其与同级行政部门地位平等,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独立出来的监察机关自上而下成垂直领导体制,下级监察部门只受上级监察部门的领导监督,干部的任免由上级进行,并只对上级负责,不受行政部门的约
束。按照我国国体的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最高监察机关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对其负责。与组织上独立相适应,经济上也要独立,监察部门应有自己独立的经济预算,下级监察部门从本系统的上级领取经费。这样使监察机关在经济上不再依赖同级行政机关,从而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进行监督。
建立相对独立监督机构后,也可进一步考虑,把该机构作为整合整个行政监督力量的统一领导机构,由它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指挥全国的各种行政监督力量。这样就可以避免监督主体多,政出多门,各行其事,力量分散的缺点,形成一股强大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整体效应。
2、重视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实行行政监督的法制化。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行政立法不足,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长期以来我国监督立法工作薄弱,尽管这几年也制定了一些法规条例,但从总体上讲,仍不能满足当前行政监督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行政监督立法亟待加强。行政监督的立法既需要制定基本法规,还要制定各类行政监督机关组织法,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当前最需要的是加快制定一部《监督法》,其中应明确规定以下内容:监督的主体,如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权,国家各个机关负责人的监督权,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新闻舆论的监督权等,都要详细规定。监督的内容及重点: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监督的方式:如公开监督与秘密监督结合,专门机关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教育与处罚结合等方式。监督的具体手段:如群众举报、暗中盯梢、秘密跟踪、公开曝光等。
3、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行政机关活动的范围虽不及计划经济下的范围,但仍然拥有诸如对进入市场的主客体的资格审查,税收、信贷政策的制定执行,发展公益事业,举办公共工程,管理国有资产等权限。这客观上就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不规范行为的可能性。防止这些可能性出现的重要措施是加强监督制约,但加强监督的前提条件是政府行为公开和透明,只有政务公开,才能了解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言行,从而展开监督;只有政务公开,才能杜绝各种幕后交易,搞不正之风的人才易败露。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谈到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时指出: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应该说,当前各级政府都程度不同地实施了政务公开,但这种公开的程度
不够,而且政务公开还没有上升为法律,缺乏法律约束力。因此我们应尽快采用法律形式健全公开办事制度。为此,应尽快制定《国家公务员活动公开法》,对公务员活动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效力,公开的内容,公民在公务活动公开中的权力(如知情权)等作详细明确规定,以作为公开的法律依据。有了公开办事制度,社会各界的群众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制度,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直接监督政府行为,使其依法行政,帮助政府纠正工作失误,预防失职、擅权、腐败现象。在强化社会监督作用的同时,应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作为“第四权力”,在行政监督中起着独特的监督作用,它以其信息传递上的公开、迅速、广泛,对监督客体产生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舆论在监督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从近年来媒体所揭露出有关问题(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所揭问题)后,有关部门及时予以处理的实就可证明这一点。今后应继续强化这种形式的监督。
4、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为政在人”,行政监督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广大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提高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就成了完成行政监督职能任务的重要保障。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作风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智能素质等,必须在这诸方面全面提高。当前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事求是,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关心群众,有较强的业务技术素质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作人员及时选拔充实到各级监督队伍中来,发挥其骨干作用。二是针对目前有的监督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距离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的情况,应十分注意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行政监督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其三,加强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自我素质修养,要养成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习惯;要勇于实践,刻苦锻炼;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有了高素质的监督队伍,监督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基础。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道德素质的力量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把正确行使权力完全寄托于干部的信念、忠诚和其他优秀精神品质,这在政治上是完全不严肃的。我们要学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所提倡的“教之以礼,裁之以法”恩威并重的监督思想。做到既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养,又要进一步完善法制,使自律和他律有效结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总之,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应进行综合决策,采用上述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尽快地健全和完善这一制度。
第四篇:你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状
1、你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力,日益开放。我们坚持着引进来和走出去详解和,不断地发展着我国的经济。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类的问题,这样,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以使我们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时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我们需要很好掌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就必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做到这一点较为容易,尽管政府的行政干预至今还不少,需要逐步解决。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就不容易了。由于政企、政资存在的缺陷,给一些企业走后门提供了机会,这也促使我国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腐败。混乱了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调节。
二、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是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搞好宏观调控,就要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重要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到五个统筹,就既能有效地保持经济稳定,又能不失时机地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主要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
三、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科学的对市场进行评价,从而促使市场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努力和改造,进而促进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要想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认识到已经取得成绩和自身仍然存在的不足,在吸取经验和总结教训中,保证我国经济地繁荣。
2、你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内涵博大精深,是一个科学、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更加生机勃勃。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 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环保部门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实和具体化到相关领域。
一、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加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议题作为党中央决策的重大问题,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执行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三、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提高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四、文化领域: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大力促进生态文化研究与实践,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五、环境领域: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只有在这几方面相结合,才能使各个方面都能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是各个方面都全面发展。
第五篇:你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状?
一、你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现状?
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中,我们大概可以得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但是我过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同意,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
而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党的十八届三中国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只有两字之差,但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时间上的重大推进。
此外,纵观我们的党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历程,从党的十四大经济改革加速推进,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基本框架,再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完善,十七大提出更大的要求,再到此上提到的十八大,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总结,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管实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来
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们也可得知,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而且,理论和时间都证明,市场配资资源师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党对这些问题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来完善改正等等,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与系统的理论,总结下来可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纪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智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责任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学好相关理论知识,支持党的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出一份力,尽一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