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洪亮营村汇报材料[组织部修改]
立足经济抓党建 建设富裕新农村
——洪亮营村开展“三争一促”活动情况汇报
榆中县小康营乡洪亮营村位于榆中县东北,距离县城8.5公里,耕地面积2261亩,人均耕地1.8亩,有6个村民小组,301户1239人,共有党员39人,其中女党员3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人。近年来,村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优势抓经济,大力开展以争创发展型党组织、争当服务型干部、争做帮带型党员,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争一促”活动,不断深化其谋划发展促进发展的能力、服务生产服务增收的能力、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探索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在支部和党员中开展了“双争双强”和“设岗定责”活动,使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争先创优意识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一、抓学习,建制度,提高党员致富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是制定落实学习管理制度。根据全村发展现状,结合党员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学习兴趣、流动情况等,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冬训制度、党员学习日规定等制度的同时,制定了党员培训制度、流动党员学习管理制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规定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员学习培训和日常管理。
二是请进来学。村党支部结合设施农业生产需要,及时请乡党委、政府和县农业技术部门协调,从省、市、县邀请专家进行新型日光温室建造和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到目前,党支部已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班10余次,及时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去年已先后多次聘请山东温室大棚油桃栽培专家、山东“桃王”刘成德先生来我村传授油桃种植技术,为我村油桃产业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基础,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驻点包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
三是走出去学。村党支部每年有计划地把党员干部带出去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用其他地区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对全村党员进行启迪和引导,培养发展愿望和信心,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技术和经验,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高质量快速建设,早日发挥作用。去年四月份在乡党委协调下,村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和村社干部群众50余人,赴山东省寿光现场观摩学习了现代设施农业和蔬菜水果种植技术,山东的现代农业和致富经验使全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为全村顺利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抓活动,促发展,探索开展“双争双强”活动
为了全村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全面有效提高群众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村支部在全村党员中提出了党支部争创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党员干部争当科技示范户,党员干部致富能力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争双强”活动。
一是党支部争创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2007年以来,村党支部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依靠科技、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支部确定2008—2013年五年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成榆中县洪亮营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新型日光温室达到300座,户均1座,面积达到750亩。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到2500亩,日光温室达到1000座。建成集水果、蔬菜生产、加工、保鲜、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农民 2 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二是党员干部争当科技示范户。通过有计划培训和学习,使全村37名党员干部初步掌握1—2门适用技术,力争在5年内,把60%以上的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全村270户群众走上了现代设施农业致富之路。
三是党员干部致富能力强。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带头掌握种植技术,努力发家致富,3年内,使三分之一的党员收入达到全村前列,三分之一达到中等收入;五年内,使全村党员收入达到全村前列。
四是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在自身致富的基础上,积极履行党员义务,采取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劳务、培训等形式,帮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第一步,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机制,三分之一的党员致富能人帮带三分之一的党员先致富;第二步,全体党员与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脱贫致富;第三步,每户党员干部示范户用所掌握的科技帮带8—10户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截止目前、村社干部带头新建日光温室80座,引进栽植山东寿光“一边倒”油桃苗木5万余株,间套种植西甜瓜、黄瓜、西红柿等水果蔬菜。今年四五月间,间作的瓜果蔬菜成功上市,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极大地带动群众的建棚热情。
三、解难题,做表率,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根据县委组织部开展载体深化年活动的精神,结合近年来村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方法滞后、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有效载体较少、党员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体现等问题,也为了更好地 3 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村党支部在全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按照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为无职党员设立了“三型八岗”。一是帮带型,包括宣传教育岗、民调信访岗、党务村务监督岗、民主理财岗、文明新风岗五个岗位;二是服务型,包括文化体育岗、环境卫生岗二个岗位;三是自律型,设自我提高岗一个岗位。目前已有24名党员认领了相应的岗位,开始在自己担负的职责中发挥作用。活动中,支部以符合村社实际和能够发挥作用为前提,充分尊重无职党员意愿,实行“两个允许”,即允许无职党员自主选择岗位和活动形式,允许无职党员选择活动时间和活动方式,按认领岗位和规定职责开展活动。实行划分活动小组制,即将认领同类岗位的党员,设置为活动小组,明确负责人和活动要求,由小组自行开展活动,深入村社开展服务。小组长每月向党支部汇报一次工作开展情况,年终党支部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对各小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议。
村党支部在今后工作中,将继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上下功夫,探索完善“双争双强”争创机制,进一步丰富“设岗定责”活动内容,制定更加实际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考评办法,使活动更具参与性、时效性,党员更具积极性,效果更具显著性,从而推动全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第二篇:洪亮营村新农村试点示范汇报材料
小康营乡洪亮营村市级新农村建设
试点示范村工作汇报
洪亮营村村委会
榆中县小康营乡洪亮营村位于榆中县东北,距离县城8.5公里,耕地面积2261亩,人均耕地1.8亩,有6个村民小组,301户1239人,是榆中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我乡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取得的成果、经验和问题,有效推进了我乡新农村建设有目标、有重点的全面开展,现将我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谋划,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一)抢抓机遇,把握先发优势。近年来,我们抢抓各级支农惠农的大好机遇,切实统筹城乡发展,争取国家投入和筹措资
金12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七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硬化主灌渠
3.8公里,硬化通村主干路0.8公里、水利渠系已成网络配套,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今年,我村又成为省、市各级的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享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我们立足把握这种先发优势,抢抓各种机遇,在全市率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抢抓示范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洪亮营村的大好机遇,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到的农户搬迁、土地平整、沟渠和道路配套建设规划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有
机结合,加快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抢抓党的惠农政策、各级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的机遇,争取路、渠、“三改一建”、环境整治等多个项目资金落户。三是抓住市级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洪亮营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扩大村容量,增强村功能,提升村品位,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因地制宜,科学确立建设思路。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和我村的实际,我村新农村建设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十年出成果”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经过努力,逐步把我村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强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二、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一)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今年3月份,我们按照全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了洪亮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全村6个社也拿出了符合各村实际的规划方案,经村两委讨论,乡党委、乡政府研究审批后正式实施。
(二)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项目强村、农业稳村”战略不松手,着力构建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村经济新格局,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全面落实粮食种植计划。今年,我村粮食播种面积计划为1500
亩、总产60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1%和5.2%,目前已落实冬小麦种植面积1500亩。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确保粮食丰产增收。今年,我们在全镇广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3月初分村免费发放配方施肥单300份,及时指导农民春耕施肥。仅此一项,我村可年增粮食22.5吨,农民增收27元。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今年开展春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场次、参训人员480余人;深入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可确保2200亩农田不受虫害,为农民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2、大力发展板块经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助农增收。我村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于2007年下半年全面启动实施,引进山东第四代新型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共建成新型日光温室56座156亩,引进栽培山东寿光一边倒桃苗,间作西甜瓜、番茄、黄瓜、西葫芦等新特品种,今年间作的果蔬成功上市,并取得了喜人的收益,其中有6座日光温室收入过万元;今年计划建成新型日光温室17座84亩,并建成10座示范实验棚和专家大院,进行新品种实验和示范推广。
3、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今年,力争全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到300人,打工收入达到18万元。
(三)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1、培养科技型农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人次,每户培养一名
学用科技明白人。
2、培养法制型农民。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
3、培养文明型农民。在全村进一步深化了农村“示范户”、“明星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创建活动,扎实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培养农村科技文化中心户,从而在全镇树立了一种学科技、懂法制、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顺利实施了设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投资300万元,用于改造中低产田、硬化主灌渠、支渠、修整田间道路等。二是三是积极做好七大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通过这七个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内6个社的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成为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
2、逐步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着力引导农民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努力做到“基本场所适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制度规范、基本功能健全”,力争使全村组织
活动阵地建筑面积均不低于200平方米。
2、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深入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抓好了村务公开工作,保障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权。
虽然在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这方面扎实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视察契机,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小康营乡设施农业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第三篇:小康营乡洪亮营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小康营乡洪亮营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洪亮营村位于榆中县城南北角,距离县城9公里,现有6个村民小组,301户1239人,贫困面为7.6%;耕地面积2261亩,其中水浇地1977亩,旱地284亩,人均耕地1.8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3347元。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要产业,近年来,该村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舍饲养羊、奶牛养殖得到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步提高。该村道路大部分已得到硬化、绿化,新建了村委会办公阵地,渠道大多已改造为U型渠。
二、总体目标
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使该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环境卫生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民主政治有效推进,法制意识得到提高,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工作思路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以“重规划、强基础、谋发展、求稳定、建新村、奔小康”为工作思路。不仅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继续推进农
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建立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路、电、气、水等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了农田、水利、科技等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环境整治,也包括了村民自治等制度创新,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它绝不是简单的新村庄建设,而必须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进,必须坚持增收惠农原则,协调发展原则,生产生态并重原则及分类指导原则。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各类法律及政策的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广大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二)注重规划,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探索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建设路子,分类实施。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规划突出地方特色及时代特征,融合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种养业,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农业创新和转化能力,发展循环农业。注重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健全农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逐步解决饮水困难和安全,整合资源,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发展清洁能源,带动改圈、改厕、改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发展特色农业、绿色产业。
(四)拓展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劳动力培训,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输出劳务500人次以上。发展服务业,突出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恢复。
(五)丰富文化生活,开展健身运动,净化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村容村貌,培养新型农民。发展文化及义务教育,重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通信。注重安全生产,关注和谐发展,加强爱国卫生和医疗体系建设,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文化室,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奖励扶助和救助制度,落实“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六)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七)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激发活力,发扬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五、工作措施
(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利用该村较好的水浇地条件,定位于主要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以发展无公害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在2010年达到无公害蔬菜2000亩。
2、注重养殖业发展。以榆中县天泉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发展奶牛养殖、舍饲养羊,注重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到2010年发展奶牛、舍饲养羊2500头(只),户均20头(只)。
3、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每年培训不少于100人次,劳务输出500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50人次,在2010年左右,每年增加劳务收入250万元。
4、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通过多种方式引资金、引项目,到2010年力争建成2个经济组织,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在2020年左右达到8万元以上。
(二)加强村庄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抓好规划及建设,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村庄建设。
(三)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前,按照“适当倾斜、分步实施、生活富裕、设施完善、发展和改善新环境”的要求,加强学校、道路、渠道、卫生所、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前,全面完成配套建设。
(四)关心农民教育培训
按照“注重学习、突出参与、提高素质、社会文明、培养和造就新农民”的要求,于2010年前完成1500人(次)的农业科技高新知识、法律法规、劳务经济,实用技能的培训。
(五)突出民主管理
按照“经济发展、民风淳朴、和谐合作、政治民主、健全和完善新机制”的要求,2008年前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议事程序并全面落实。2012年前完善依法治村、自主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等决策程序并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2015年把该村建成基层组织健全规范,充满活力,发挥作用,发扬民主,村民自治机制完善,社会稳定和谐的示范村。
第四篇:王瓜营村汇报材料
王瓜营村脱贫攻坚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汇源办事处王瓜营村是非贫困村,位于汇源街道东南3公里,有5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农业人口859户,3751人,村两委班子6人,党员77人,帮扶责任人25人,驻村工作队2人(队长是扶贫办汤保国,现抽调省里互检、队员是段双萍),村级责任组3人,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0亩,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花生,养殖业主要以养猪、牛、羊。
目前,王瓜营通村公路已实现硬化、通安全饮用水、基本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通宽带;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有体育健身器材,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虽然没有班车,但离国道约3公里路程,村民骑电动车可抵达县城,基本实现了“六通四有”。
王瓜营村共有贫困户33户,贫困人口89人,(其中脱贫户9户29人,未脱贫户24户60人)。2018年元月份以来自然变更减少1户4人,增加0户1人,现有贫困户32户86人,贫困发生率1.6%(其中低保贫困户26户71人,一般贫困户5户14人,五保贫困户1户1人;因残致贫13户44人、占贫困总户数40.5%,因病致贫13户27人、占贫困总户数40.5%,因缺劳动力致贫3户5人、占贫困户数的9.5%,因灾致贫的3户10人、占贫困户数9.5%)。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帮扶措施及成效
按照上级的政策和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村致贫原因实际情况,逐户逐人进行分析研判,把劳动力情况分为强、弱、无三类,按照三类劳动力状况分户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对劳动力强的家庭实现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同时选上产业增收项目,如种植、养殖等到户增收项目,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助力发展起步;针对劳动力弱的家庭,选上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对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落实企贷企用企业带贫。
目前发展到户增收项目的有孟国正、马胜利、孙永胜、陈莲英、尹卿、乔太、马秀娜、曹丙建、曹孟臣共9户31人,安装户用分布式发电项目的有孙党伟、常全伟、马少安、曹延超、薛艳平、王绍卿、王妮、马胜利、孙永胜、马秀娜、邹遂义共11户42人,小额扶贫贷款的有刘小陈、尹卿、乔太、曹丙建、李全伟、邹遂义共6户21人,企贷企用的有孟国正、曹孟臣、刘占营、蔺中林、王大孩、曹道永、曹青山、江瑞伍、曹大力、曹自强、蔺水娃、江建宾、师伟利、蔺国正、蔺恩玄、陈莲英16户28人。
全面落实县产业奖补政策,已申请奖补的有16户,并已建立奖补台账并随着发展逐步完善。
三、行业政策落实情况
1.抓好健康扶贫。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落实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先住院后付费等6项便民惠民措施,完善健康扶贫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2.扎实开展教育扶贫。积极配合教育部门“两免一补”、“营养餐”等政策,实现贫困家庭受教育子女资助政策全覆盖。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帮带春风行动”,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带和关爱。
3.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实现脱贫并符合政策的贫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做好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社会福利保障,健全“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确保政策覆盖不留死角。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补贴资金,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做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
四、金融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引导6户贫困户通过金融贷款等形式满足在产业发展、创业就业等领域的金融需求,对16户贫困户落实企业带贫政策,其中:10户兜底户享受每年1500元的收益、2户脱贫户享受每年600元的收益、4户未脱贫户享受每年1200元收益。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积极协调争取县委组织部、县文化局、县移民局等相关单位的建设项目,建成了村党群服务站和文化广场,硬化村内道路4.3公里,打造了党建标杆村,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六、村庄庭院整治情况
开展“六改一增”“清洁家园”活动,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彻底大整治,解决了存量垃圾和臭水沟(坑)问题,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各帮扶责任人负责贫困户,特别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卫生大清扫,确保所有贫困户达到“六净一规范”。
七、倡树美德激发动力
1.加大道德模范选树力度,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真正把孝善敬老、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农村典型推选出来。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家风好家训”、“新乡贤”等系列评选活动。
2.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工程。加快村“一约四会”建设(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依托红白理事会,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遏制陈规陋习作为重要内容,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
八、2018脱贫计划
2018年底脱贫8户27人,占现有贫困人口的31.4%。其中转移就业3户11人,分别是江建彬、薛艳平、常全伟。发展产业5户16人,分别是马新奇、王绍卿、蔺国正、王妮、马胜利。
第五篇:汇报材料下营村2018.8
2018年乐都区下营藏族乡下营村驻村第一书记
工作汇报 时先元
自2018年4月任职以来,在市、区委组织部,教育局党委和下营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与下营村党支部、村两委班子一道,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大局,坚持从薄弱方面入手,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迅速掀起农村改革热潮。现将半年来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下营藏族乡下营村地处乐都区上南山,海拔2600米以上,全村有4个村小组,共140户(藏族78户,汉族62户),总人口556人(其中一社39户,165人;二社22户,86人;三社38户,148人;四社41户,157人)。贫困户27户,100人,(低保兜底2户5人,低保贫困户10户39人,一般贫困户15户56人),残疾户3户3人。少数民族人数321人,占58%,汉族人数235人,占42%;80岁以上老人14人,60岁以上老党员13人。全村确权耕地面积853亩(其中水浇地703亩,旱地150亩),退耕还林2528.76亩。全村以种植小麦、洋芋为主。其中养羊大户8户,全村存栏235只,养牛大户2户,全村牛存栏51头。2017年全村总收入40875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帮扶单位:乐都区第四中学;人多地少,农业产出效益十分低,村民生活困难。大部分村民都在外务工,经济来源以外出打工为主,实施的产业脱贫项目是光伏发电。“两不愁、三保障”就是到2020年,我村能够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扶贫对象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其中:
1、贫困发生率19%。
2、户主资金规模50万元,入会贫困户27户27人,入会比例54%。
3、行政村通水泥路1.6公里,村级路段全部硬化。
4、村有安全饮水设施总户数140户,受益人数556人,安全饮水入户的有140户,受益人数556人。
5、行政村通电;行政村通三项电;行政村进行了农网改造;
6、有村级活动室105平方米;有标准化的村卫生室,面积80平方米,是三室和四室分设,配有1名乡村医生;有贫困户健康管理档案;村务党务全部公开;有精准扶贫工作室挂牌;精准扶贫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运行正常,数据录入准确、完整。
7、有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活动体育场所;有户户通硬化道路;有广播电视;有人畜饮水;有安全住房;有网络宽带;实施了村庄亮化、绿化、美化;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及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二、2017年实施的脱贫产业项目是光伏发电。
三.驻村工作队所做工作和成效
1、深入调研,制定规划。担任下营村第一书记后,我进村入户,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走访调研,通过与农民“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了本村组织建设、群众思想及经济、道路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走访了解精准扶贫户情况,27户贫困户中走访了24户,剩余3户因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无法进行走访。了解了致贫原因,鼓励村民通过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进行劳务输出等措施,逐步增加收入。一部分村民到附近草山采挖冬虫夏草(效益较好者每日可收入100—500元),2、关注困难群众,解决民生问题。2018年3月30日,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召开了跟贫困户的见面会,村民们畅谈光伏发电的好处,光伏产业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贫困户们也谈到了其它产业脱困的思路,一是发展药材种植和养猪、养鸡,就是缺少销路,二是村里的水浇地由于渠道年久失修,损毁渗漏严重,一百多亩地浇不上水,处于撂荒状态,三是田间道路不畅,需要人力来背,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针对以上实际问题,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乡党委政府反应情况,争取早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3、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村两委一班人租用挖掘机修通了通往立杆100亩山地的田间道路,还修通了白土庄村后通往我村水浇地的几百米田间道路,解决了农作物的运输问题,减轻了农民劳作的辛劳。
4、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村两委一班人对我村13公里长的灌溉水渠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立项,在区水务局和区财政局的关心下,修建报告已经报送到海东市财政局。
5、指导完成下营村党建基础工作。以党建为各项工作的抓手和统领,做实党建各项资料、扎实开展固定党日活动,开好三会一课,加强一号文件和富农惠民政策的宣传,做好基础工作,推进带动整体工作。强化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学习、微信发布、黑板报宣传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了各项工作。
6、完成了扶贫信息系统数据录入工作。
7、完成了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村里建档立卡识别退出标准和程序是:
1.在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确实存在困难的贫困人口,按照“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识别程序,经农牧户申请、民主评议、数据比对、公示公告等,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整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不落一人”。
2.识别贫困户的程序是:按照个人申请、村民评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县级审定的程序进行识别。
3.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是:贫困人口脱贫以户为单位,即贫困户同时实现以下6项指标的,经评议可脱贫:(1)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确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2)有安全住房;(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4)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6)有意愿的劳动力(含两后生)参加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
4.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程序有:在县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贫困户脱贫严格按照“拟选对象、精准帮扶、民主评议、审核公告、开展评估”的程序办理,实行动态管理。(1)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当年经过扶持拟脱贫的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形成拟脱贫贫困户初步名单;(2)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对拟脱贫贫困户帮扶效果进行核查后,在本村内进行第一次公示(至少5个工作日);(3)公示无异议后组织填写贫困户脱贫确认书。由村“两委”将确认的脱贫贫困户名单报乡(镇)人民政府;(4)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对上报的脱贫贫困户名单进行审核,审核结束后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报县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县级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上报的脱贫贫困户抽查审核并进行审批,审批结果在 各行政村内进行公告,做到家喻户晓。
五、(一)在驻村帮扶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1、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2、土地无人耕种,撂荒严重。
(二)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1、人人都相当贫困户,因为贫困户享受到的政策、钱物多,不劳而获,自己不奋斗,老想靠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使他们自己产生动力,争取早日脱贫。
2、一是青壮年劳力打工,老弱病残在家,无人耕种;二是种地投入大挣不了钱;这个就要靠土地流转或引进种植业大户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
六、我村脱贫退出还需要积极开展各类就业培训活动,提高群众就业能力。首先准备引进药材种植大户在立杆100多亩山地进行种植,使剩余劳动力通过在药材种植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其次壮大养殖户积极发展养牛养羊,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增加收入。第三了解群众实际情况,提供各类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为广大外出打工的群众提供便利,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不断进步,提高生活质量。
七.省市县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管理、支持和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建议。青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1.严格人选标准。《意见》明确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必须是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扎实、综合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能在选派村健康履职,一般不超过45周岁的优秀干部。省、州直机关选派处级或处级后备干部,县直机关选派科级或科级后备干部,各级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中层干部;到民族地区工作的优先选派懂“双语”的干部,真正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派到村。
2.加强日常管理。《意见》从“宣传党的政策、推动精准扶贫、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治理水平”六个方面,明确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职责任务,使选派人员工作有目标,肩上有担子。提出以县级党委和政府为单位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级扶贫、农牧等部门和乡镇党委、派出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和任务分工,并以县为单位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完善考勤管理制度,规范“年承诺、季报告”制度,健全纪律约束制度,明确了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强化对驻村干部的管理。
3.强化考核监督。《意见》要求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考核和期满考核,考核工作由县(市、区)委负责。考核由乡镇党委提出意见,报县(市、区)委组织部复评确定等次后,所确定的考核等次直接作为派出单位的考核结果,纳入派出单位考核比例。期满考核由县(市、区)委组织部会同派出单位,采取工作述职、查阅资料、实地察看、走访群众、民主测评等形式进行。考核结果通过一定形式向本村群众公示,作为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4.严肃纪律问责。《意见》进一步明确驻村干部工作纪律,对庸懒散拖、不敢担当、履行职责不力的,给予批评教育和召回,并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是后备干部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严格实行召回干部与约谈派出单位负责人同步双向问责;对弄虚作假、失职渎职,或者有其他情形、造成恶劣影响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报上级组织部门备案审核后,进行严肃问责或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5.强化激励引导。《意见》提出,要把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选拔干部,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到脱贫攻坚一 线建功立业、锻炼成长。完善关爱机制。驻村期间,对表现优秀的干部分批次适时选拔任用或进一步使用,实现脱贫攻坚和干部培养双推进;原有人事关系、各项待遇不变,享受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水平补差和乡镇工作岗位补助,所需经费由派出单位同级财政部门核拨;县(市、区)党委政府按每支工作队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足额落实工作经费;按规定为驻村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做好定期体检工作,及时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解除后顾之忧,让驻村干部心无旁骛建功立业。
八.所在单位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管理、支持和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入到群众当中,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下营村不断努力,竭尽所能。
201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