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风险防范探讨(改后稿)
工商基层市场监管风险防范探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大形势下,我们工商部门也面临着自身和外部环境的重大变革,新“三定”方案的实施和“两费”的停征,意味着工商职能转型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只有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才能树立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但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市场监管的风险又如何防范呢?本文将对工商基层市场监管风险的防范做简要的探讨。
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风险是指在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过程中,承担着与职业相关的各种责任追究、人身伤害、精神损害等方面潜在的可能性。
一、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风险的几个类型。
1、失察许可的风险。工商部门作为重要的行政许可部门,因主观过失或者行政相对人的欺骗行为很容易导致行政许可行为错误,虽然《行政许可法》规定对企业登记申请材料的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可又保留了对实质内容的真实性审查要求,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是采取书式审查方式还是实质审查方式难于把握。因此,一旦当事人提交虚假资料骗取登记的企业出现问题,工商部门可能会承担审查不严等的责任风险。
2、变通许可的风险。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纷纷出台一些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的保护政策,并要求工商部门予以执行和落实。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对重点招商项目、挂牌保护企业的市场监管中存在着降低职责履行的标准和要求而引发的潜在职业风险。
3、失职监管的风险。失职监管的风险,主要是基层执法人员主观履责不到位而存在的潜在风险。对高危行业的监管是基层工商部门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工商部门在重点行业企业监督管理中执法不到位的风险,首先表现为不按规定开展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工作,行使执法手段的不到位,直接导致整个执法链条中的监管缺位;其次是工作手法不细致,工作作风粗放,抱着“走过场”的心态进行应付式管理;另外是不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按照要求做好巡查监管记录和网上业务系统的录入工作,以致于人力物力花费了,精力也投入了,具体的工作完成了,书式记录和业务系统的录入工作却是一本“糊涂账”,一旦出现问题,就找到不到任何免责的依据,从而形成失职监管的风险。
4、落后监管的风险。因信息化、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滞后带来的监管风险。例如对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问题食品以及一些高危行业的监管,常常因专业知识的匮乏、监管手段的局限、检测监测设备的欠缺而流于形式的监管,潜在风险日益增大。
5、法律竞合的风险。工商是一个综合性的行政执法部门,涉及法律法规、规章近200多个,但大多是一些与专业法竞合的一般普通法,因此因法定职责的模糊或者交叉不仅易造成基层工商干部角色的错位,也更容易增加监管的风险,导致存在部分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由工商部门“买单”的潜在职业风险。
6、理想监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严格履职的理想预期与基层实际监管水平、监管力量、监管手段、监管环境不相适应而引发的职业风险。特别是近年各地对基层市场巡查监管制定了很多很细且超出法定职责的工作要求,例如对高危行业的监管要求每月甚至半月搞一次实地巡查;又例如国家工商总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提出的两个百分之百,这些工作就基层实际落实而言因诸多原因确难到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法院及当地政府、以及舆论都常常拿我们内部的一些工作要求、规定、制度等作为尺子来衡量工作的履责情况,然后以监管不到位而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二、理性防控基层工商所市场监管风险的具体措施 市场监管风险防范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防范的技能和责任的落实。要有效防范市场监管的区域性风险,全面、科学地履行好部门职责,就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目光、更准确的判断审视风险、对待风险、防范风险,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完善管控机制,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1、加强监管风险研究,增强防范化解的科学性。要有效地认识风险,理性地防范和化解监管风险,就必须切实加强对市场监管风险的深入调查和防范化解的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准确把握、科学揭示市场监管风险的发生及其规律。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业政策规划和区域地理优势、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特色、人文环境和理念、未来发展趋势,把研究重点放在地方党委政府、社会群众关心关注的与职能履行密切相关和在履行法定职能中客观存在、预知、不可预知,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上。研究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的市场监管主体、行业和行为,不同的工作职责、任务和内容展开深入研究。在深入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最新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推广和运用,及时把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工作效果,使市场监管风险防范理论研究真正成为正确地认识风险、科学地防范风险、有效地化解风险、及时处臵风险的有力保障。
2、强化全员风险教育,着力提高防范意识。能否有效地抵御和防范市场监管风险,调动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市场监管风险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增强事业心、强化责任心、激发进取心上。切实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监管方式方法与思维创新的教育,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和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市场监管风险防范观念,一要防止和克服侥幸心理,纠正无视风险、藐视风险、盲目乐观的倾向。二要防止和克服恐惧心理,纠正谈险色变、谨小慎微、消极悲观的倾向。三要防止和克服厌战心理,纠正“多干多担责、少干少担责、不干不担责”倾向。四要防止和克服盲从心理,克服眼睛盯着别人、行动跟着别人、盲目应对的倾向。五要防止和克服利己心理,纠正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倾向。真正把风险防范时刻装在心中,把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内化为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对工商事业发展负责的动力,正确地认识风险、对待风险,主动积极地防范风险,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3、根据基层所监管风险形成的多样性、突发性、被动性等特点,要落实风险监管到位,就要做到事先细分风险防范的重点,制定相关的防范工作流程,细化防范的措施,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一)细分风险重点。按照工商所的现有职能,主要存在“三类三级九项”风险:三类指的是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类、监督检查类、行政处罚类;三级(风险等级)按以上顺序依次为高险级、中险级、低险级;九项按序依次为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许可类表现出的许可粗心出错、许可被骗出错、许可失察出错;监督检查类风险点法定查访不到位、高危无照巡管不到位、流通商品及食品质量监管不到位;行政处罚风险点表现在该处未处(含处得过轻过慢)、该移交未移交、执行时的暴力抗法。
(二)细化防控措施。一类(一级):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证、照)类风险防控措施,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类风险主要集中在分局行政受理审查、核准的工作人员,但基层工商所常常在受分局委托对登记主体的一些实际审查上承担风险,在个体登记、企业年检审核,特别是在《物权法》出来后,对经营场地的实地勘察上风险隐患严重。因此,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第一,要求工作人员熟悉业务,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文件,以防止提前发照、划资、违规出具证明,导致不应注册的给予注册,引起申请人的申诉、投诉、诉讼和行政复议以及不廉洁的行为发生;第二,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形式审查),进行认真的审查与核准,严格按照“一审一核”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审核相互把关,相互监督;第三,要求工作人员在形式审查中对发现的质疑点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网络登记,填写转告相关职能科室记录,并逐级向相关领导汇报,防止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第四,要求在年检、验照审查通过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录入微机系统,防止数据丢失或出差错,引起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申诉,给工作带来被动。二类(二级):监督检查(巡、检)类风险防控措施,监督检查类风险点主要是工商所市场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多是该回访未访、该巡查未查、巡而未查、查而无果或者处而过慢等一系列的失职风险。对此,第一,分局坚持每月一次的网格监管单位的联席会制度,工商所要加强段、片长的网格化监管制度;第二,从事巡查业务工作的人员要强化责任心,严格执行市场巡查的相关规定,对网格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特别是对重点行业、地区监管要到位,按照风险类及巡查进行巡查,避免辖区重大经济安全隐患的发生,有效提高对辖区经营秩序的控制力;第三,按照网格巡查的周期要求,真正做到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及时发现违法隐患,防止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第四,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等及时登记、录入、上报,防止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第五,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要按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录入,认真留存文书档案,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制止,函告相关单位,防止造成工作失职等后果。第六,食品检测工作人员要增强责任心,提高检测技术,落实食品检测的项目,及时按上级安排抽样检测要求检测,提高覆盖面,让群众购买符合标准的食品,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第七,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有形市场索证索票制度要监督检查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台帐,严格巡查,禁止假冒伪劣产品、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防止食品安全或人身安全事故,使出现的问题有法追溯。三类(三级):行政处罚(案)类风险防控措施,行政处罚类风险点是指工商所执法办案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执法态度、当事人人为抗法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引起当事人的申诉、投诉、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后果。对此,第一,区县局要对工商所办案件严格把关,发挥督导作用,半年进行一次案件回访,对重大案件及时回访;第二,执法办案人员要认真掌握办案技能,会运用办案系统,精通法律、法规、法理,在查办案件环节中,严格执行两人办案等各项执法程序,严格执行案件处罚裁量权标准;第三,慎用强制措施、对暂扣及罚没物品要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清楚,防止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讲究办案技巧和艺术;第四,执法公平,用好自由裁量权,(三)细定风险防控的工作流程。按照事前防控、事中监督、事后处臵的整体思路,各级工商部门都应当制定具体的风险监管流程,完善各种监管风险的处臵预案。各级基层工商所要合理安排内部人员的分工,确定专门的风险监管稽查员,对本辖区的风险监管进行实时的动态化的监管,区县局每半年要对本区县监管风险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
4、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业务知识和技能是实现科学、规范、全面履职的重要条件,也是防范和化解市场监管风险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在区域性险防范上,一是要着重抓好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风险管理知识及其风险防范规则、现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内部管理制度及其各类工作规范等素养方面的培训;二是要着力抓具有区域特点的特定市场主体、行业、领域、经营行为、经营商品品种、监管的技术和手段、监测和识别的方法与技能的培训:三是积极开展风险模拟实战性演练,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技能,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做到常备不懈,警钟长鸣,为有效的抵御和防范市场监管风险提供智力和技能支持。
5、推动技术装备升级,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科技水平。现代化的市场监管必须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手段为前提。在防范和化解市场监管的风险过程中,要切实推动与履职要求相适应的各类技术装备配备升级的力度,加大科技投人。
6、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教育,强化风险防范的自律行为。针对市场主体大多风险意识不强的现实,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个私协会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市场主体生产经营风险意识的教育。强化自律、培养自觉。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懂得一旦发生风险危机事件,不仅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和家人造成灾难,甚至走上不归路,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牢固确立自我风险防范意识。把危机和风险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而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
总而言之,有效的防控风险是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层层担责、勇于负责、理性避责、依法尽责,只要这样才能做到化险为夷。
第二篇:浅谈基层工商部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风险及防范
浅谈基层工商部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风险及防范(邵武市工商局,南平354000)
内容摘要:食品安全监管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部门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热点问题,引发了对工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风险的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基层工商部门工作实际出发,浅谈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风险及防范。
关键词:工商 食品安全 监管 风险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是法律和政府赋予工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道关键屏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责任重大。明确监管责任,找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措施,切实履行监管职能,是基层工商部门促进职能到位,开展执法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一、当前基层工商部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主要风险
(1)食品流通许可风险。在食品流通许可受理过程中,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情况,存在渎职风险。在许可证发放过程中,实地核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渎职风险普遍存在。在食品流通许可的咨询、受理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日期和程序办理相关许可事项,以及文书制作不规范等情况,一方面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另
一方面也使得许可过程出现瑕疵,导致履职风险。
(2)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但是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数量多,情况复杂,食品流通又是食品从工厂、田间地头到餐桌消费环节的中间链条,流通环节和生产、餐饮、种养殖等环节仍存在界限界定不清的问题,在监管上与其他执法机构经常发生职能重叠,执法范围模糊不清的问题,有时还出现在某些领域的多头监管,从而出现步调不一致、监管不力的情况,工商部门有行政不作为之嫌。比如现制现售小作坊和食品小摊贩的监管问题。
(3)食品安全执法风险。包括基层监管执法人员因为对《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学习不透彻,不精通,造成实际工作中法条适用不准确的情况;食品案件查办的热情不高,使得一些违法违规的食品经营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的制止和纠正,带来后患;行政执法中的不廉洁行为、滥用自由裁量权,损害了法律权威,给单位和个人带来风险;办案过程中重实体、轻程序,或是行政处罚程序不当而带来败诉的风险。
(4)食品抽样检验风险。一方面是越权抽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工商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然而由于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界定抽样检验对象是否属于流通环节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抽样检验程序风险,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的“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制度”中规定,“对流通环节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制作抽样检验工作记录,现场检查所抽检食品的进货查验情况;应当要求检验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采样规则进行取样,并将抽样检验结果通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若没有很好履行这些程序性的义务,则面临着行政行为有重大瑕疵的风险。
二、基层工商部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工商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增强责任理念意识,有效控制职能风险。该主管的事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事要义不容辞地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要积极予以配合。其次,细化岗位职责,全面排查岗位责任风险。针对食品流通许可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将岗位风险点的防范工作贯彻于始终。第三,要增强协调沟通意识,尽力化解职能风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依靠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协作、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监管任务,是一个职能明晰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担风险的过程。第四,建立“五分钟廉政课”教育制度,在工商所的每周例会上推行,勤敲廉政钟,打好预防针,以此来警示全体干部职工加强廉洁自律,防范风险。
(2)强化学习培训,夯实基层工商监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强化风险意识、提升监管技能,组织专业学习培训:一是积极引导增强责任风险意识,提高工商监管执法人员的履职风险识别能力,学习开展好对工商监管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今年4至7月份,省局部署开展了为期十期的全省工商系统工商
所监管执法业务全员培训,邵武市工商局积极响应,组织基层工商所干部认真学习,大大提高了监管能力和风险意识,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中真正依法规范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二是通过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技术、食品类商品信息识别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助于提升广大食品监管人员的能力和信心,提高监管、执法的效能,有效地化解监管风险。开展定期不定期教育、培训是切实提升工商监管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强化监管执法人员风险意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3)坚持“痕迹管理”,促进监管、记录一体化。为进一步规范流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地落实监管巡查任务,防范监管风险,有效手段之一是推行食品安全痕迹化管理。今年来,邵武市工商局在全市2400余户食品经营户中全面实行了“巡查留痕迹制度”:一是制订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登记簿。监管登记簿内容应涉及经营户的基本情况、经营食品品种、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品种、检查结果等内容,按照一户一档的要求,每一次巡查,食品安全监管员必须按巡查表要求逐项检查,并填写处理结果,监管对象要核对签字确认。二是确定食品安全痕迹化管理的关键部位。集中清理规范经营主体资格,重点检查农村集镇、学校周边和城乡结合部,对无证无照和制假售假的食杂店、小摊点,坚决予以取缔;其次,对食品经营户进货验收进行专项检查,要求经营户建立健全购销台帐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一旦发现经营户未履行相关规章制度,执法人员一方面会在食品安全监
管登记簿上详细记录,另一方面则会下发整改通知书。三是利用好现有系统实行“痕迹监管”,今年来,我局通过POS机巡查个体工商户、企业844次,巡查商品9046个;上传各类数据票据413份、上传台帐1645条,并要求经营户对POS机巡查记录进行备份。“巡查留痕迹制度”既促进了干部履职到位,又有效规避了执法风险,防范了只巡不查,只查不纠的现象。
(4)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依法行政。工商所应当将食品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切实把监管责任落实到岗、责任到人,推行网格化监管,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力度,实现全方位监管。一方面,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经营者,应当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今年来,邵武市工商局开展包括“地沟油”、“明胶及明胶食品”、“松香脱毛”、“食品添加剂”等在内的专项整治30余次,办结食品安全案件64件,有效地避免了履职“缺位”的风险。另一方面,在监管执法中正确应用法律程序,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监管执法;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同类案件要统一处罚标准,尽量做到罚责相当,杜绝行政处罚“畸轻畸重”现象,从而避免出现履职“错位”;坚持“法无授权即禁止”理念,理清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有效履行法定授权职能,真正做到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5)规范食品检测程序和方法,提高食品检测效率。工商所在日常监管中可以采用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消费者申诉举报多的食品进行初
步筛选。对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将食品样本送符合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进行处理。重视食品抽检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统筹食品申诉投诉举报信息、专项整治工作、媒体舆论关注焦点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进行抽检。2012年1至8月份,我局共开展快速检测食品次数1109次、检测品种22个,送样抽检3个批次,有效地防止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在市场上流通。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增添先进的食品检测仪进行抽检,食品集中地设立快速检测室接受群众送检,配备流动检测车进行巡检,同时引进食品专业对口人才,从人员和设备上加以保障,确保食品质量监测的准确、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艳丽,巴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不足与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0(33)
[2]曾玉林.我国食品流通安全监管新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1(32)
[3] 周清杰.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北京模式[J].工商行政管理.2009(23)
第三篇:工商部门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工作现状分析
工商部门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工作现状分析
2013-08-13 10:07
一、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立法严重滞后
国务院在1983年颁布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国发〔1983〕17号)是全国唯一的市场监管专业法规,该《办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工商部门承担市场建设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背景下制定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工商部门实施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条款多分散在不同的专业法律、法规中,极大地制约了市场规范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二、市场主体法定地位不明
从全国范围看,只有部分地区通过地方性立法明确了市场开办者法定地位和责任落实,一部分省市还是依据《办法》来实施管理,而《办法》中并未明确市场开办者的概念,以致本应由市场开办者承担的市场管理责任,在实际管理中,直接变为工商部门承担的监管责任。同时,受到商业规划、土地产权、消防设施等条件的制约,市场登记率不高,客观上也造成大量无照市场的存在,增加了工商部门监管的难度和责任风险。
三、市场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监管技术手段不足
随着市场主体规模迅速扩大,并日益多元化,市场监管也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过渡,但受制于基层工商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和硬件设备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市场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的客观需求。
2.研判市场风险意识不强
部分地方对市场监管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问题往往警惕性不高,对市场秩序风险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防范意识,尚未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缺少相应的制度建设和人员、物资、经费保障。
3.部门协作机制不畅
商品交易市场监管涉及面广,由多个职能部门依法参与管理。由于各部门职能划分不清晰、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部门联动、互联共享等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常态化配合协调机制缺失。
4.执法干部素质不高
部分干部对市场监管工作消极应付,造成市场巡查流于形式。同时,有些干部学习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足、工作方式简单,导致工作落实存在问题。
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监管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大量运用法律、法规等刚性手段查处违法行为,弱化了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自律管理,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诚信意识和道德意识,导致其经营行为、管理行为等存在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在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由于各地评价标准不一,数据平台不统一,无法实现市场信用评价数据的全国性互联共享,缺乏社会公信力,造成大量信用数据在数据库中“沉睡”,难以激发市场诚信的内生动力,影响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篇: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基层工商部门监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近年来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三鹿奶粉、深圳“9.20”火灾等事件中,一批工商机关领导干部和监管人员因“监管缺失”被问责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监管风险客观存在于基层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实践中,尤其是基层工商部门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工作繁重,任务艰巨,每天都和市场主体面对面,每事都和当事人零距离,处处事事都处在监管风险的风头浪尖。为此,有效防范监管风险,把监管风险降到最低点,不仅是工商基层干部加强自我保护的需要,更是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公众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基层工商监管风险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风险一词的含义是指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是指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者客观条件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面临的有可能给执法对象和社会带来危害,并被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追究责任的一种潜在危险。它与职权和责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执法监管人员因主观和非主观因素不依法履行职责、监管缺失而引发的责任风险。是执法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一种自我防范。
从基层工商部门主要职责和近年来发生的工作人员因违纪违规而受到相关部门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理的案例剖析调查来看,监管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准入、监管执法两个领域,表现为8种形式。
(一)市场准入环节
一是失职性风险。不按法定程序法定条件登记、变更、吊销、信息传递,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领导指示,有的是地方文件,在地方政府“ 打招呼”、“给压力”式干预下,擅自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由,把不符合条件或不该进的市场主体放进来,一旦出事,工商执法人员就要承担相应的承担;
二是失责性风险。对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界定不清;对市场主体准入审查不严、把关不到位、准入手续不全或“先上车后买票”;变更手续不符合程序等等。
(二)执法监管环节
一是落后监管风险。因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滞后带来的监管风险。例如对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问题食品以及一些高危行业的监管,基层常常因专业知识的匮乏、监管手段的局限、检测监测设备的欠缺而流于形式的监管,潜在风险日益增大;
二是不作为、不到位的“缺位”风险。“缺位”风险是指没按照法定职责保证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行使到位,导致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
三是作为不当的“错位”风险。在具体工作中,“错位”风险主要体现为“三化”:执法趋利化,把行政执法权作为谋取部门经济利益的手段,与执法者自身利益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导致社会后果;监管情绪化,一些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职,放任情绪,避重就轻、管而不当、难管就放、无利则让,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处罚随意化,不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处罚标准不统一,损害了法律的公平和统一,造成不良社会后果;
四是乱作为的“越位”风险。在履职过程中,行使了一些本单位不能或不该行使的权力,导致乱作为,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带来的责任风险。如将调整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法律法规运用到生产、消费领域等;
五是暴力抗法的风险。主要是指工商执法人员在查处端掉制假售假大要案、传销案件、取缔黑网吧少数民族人员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顿时,当事人以不理智的态度,采取谩骂、围攻自残、殴打、诬陷工商执法人员,制约、阻碍和抗拒执法所造成的风险;
六是理想监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严格履职的理想预期与基层实际监管水平、监管力量、监管手段、监管环境不相适应而引发的职业风险。特别是近年各地制定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对基层市场巡查监管制定了很多很细且超出法定职责的工作要求,例如对高危行业的监管要求每月甚至半月搞一次实地巡查;又例如国家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提出的两个百分之百,这些工作就基层实际落实而言因诸多原因确难到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法院及当地政府、以及舆论都常常拿我们内部的一些工作要求、规定、制度等作为尺子来衡量工作的履责情况,然后以监管不到位而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另外,基层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法律竞合的风险。工商是一个综合性的行政执法部门,涉及法律法规、规章400多个,但大多是一些与专业法竞合的一般普通法,因此法定职责的模糊或者交叉不仅易造成基层工商干部角色的错位,也更容易增加监管的风险,导致存在部分不应由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却由工商部门“买单”的潜在职业风险。
二、基层工商监管风险成因分析
基层工商市场监管风险的形成有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大的方面看:既有国家现行政治经济体制和法制、文化背景的关系,也有工商系统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从小的方面看:现有的干部队伍素质还不适应现行的综合市场监管。
(一)主观因素方面: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自己做事无私心、不吃拿卡要,行政赔偿、职务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就不会有问题,更有甚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无风险。
二是法制意识不强。有的干部职工认为只要是为公家办事或谋利,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追究;有的干部职工认为自己只要少作为就少责任,认识不到不作为的行为也将会受到追究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认为违规行政只是吃拿卡要,违反禁令。其实不然,违规行政已经不仅局限于犯“恶意之错”,行政质量不高,效能低下,程序错误都将受到责任追究。
三是依法监管执法观念不够强。在基层,监管执法人员监管执法理念落后,停留于监管就是执法、管理就是处罚层次,对“四统一”观念缺乏清楚认识和正确把握,“重监管、轻服务,重处罚、轻规范,重形式、轻实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野蛮执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风险隐患突出。
四是监管水平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受到业务素质不高的制约,不能全面落实好监管职责,在开展新兴市场主体监管、重点行业主体监管、专项检查、行政执法办案、疑难消费调解等工作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处于“不干与错干”都要“挨板子”的两难境地。
(二)客观因素方面:
一是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虽然工商部门建立了各种责任制度,但难以真正全面落实。当前的考核监督机制大多存在着要求严、执行弱的现象,以致考核的目的和意图未能有力贯彻下去,考核压力未能传递到具体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并未落实到人头上,导致部分工商干部责任心不强,甚至存在应付心理,必然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容易出现监管风险。
二是问责机制不完善。相对于其他行政执法部门而言,工商职能具有涉及法律法规多、监管执法范围广、监管对象庞大、工作的群众性强、专业性弱、职能内在联系不紧密等特征,在基层工商部门表现尤为明显。作为运用国家公权力进行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在国家政策法律赋予众多行政执法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监管执法风险。以《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为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规定的两种行为既可以由工商部门查处,也可以由公安、国土、建设、文化、卫生、质检、环保、安全监督管理等许可审批部门进行查处,从追究安全事故责任的惯例来看,多数地方都会将责任划给工商部门,而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却安然无恙。
三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体现在:一是各部门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利益最大化趋势,在现实工作中,有利益就上,没有利益就推。工商部门由于职能涉及面广往往承担其他诸多部门推卸而来的风险。二是地方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工商部门在监管执法工作中予以权限制约或放大,导致潜在的风险。三是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逐利性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违法获利、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导致工商部门存在潜在的风险。
三、基层工商部门规避监管风险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工商干部抵抗风险能力
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引导干部树立“法无授权即禁止”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理清、履行职能,明确每一岗位的职权和责任,有效控制风险。该主管的要认真履行主管职责,该牵头的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该配合的积极予以配合。
二是开展警示教育。应结合各地工商部门行政问责及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对监管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必要时邀请司法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将防范责任风险的意识灌输到每一干部职工的脑中,引导工商干部走出风险认识的误区,促使他们强烈意识到履职缺位、越位、不到位都将给风险爆发埋下伏笔,留下问责隐患。
三是加强执法风险意识教育,确立“责任”新理念。现在,行政问责制越来越完善,问责力度越来越大,只要有了过错,就必须承担责任,这是躲不掉也绕不开的。所以,基层工商部门和工商干部要进一步明确权责对等的理念,敢于正视风险,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新理念,才能规避、减少和化解风险。要从以往“我有多大权力”转到“我有多大责任”的理念上来,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每一位工商干部充分确立“全面履职就是全面承责”的意识,尽职尽责。要充分认识到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要确立“自己的作为只有自己负责”的理念,一旦有了过错而被“问责”时,不要指望上级领导为自己开脱责任,也不要指望他人来替自己承担责任。
(二)是梳理职能职责,明确岗位责任
明确职能职责和岗位责任,是确保工作规范有序的重要前提,是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非规范的和模糊的职责权限,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工作职能的正确履行、权力的正确行使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将无法实施责任追究。
从过去的实践和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1、理清并明确界定工商部门与公安、商务、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在市场监管中职能交叉的领域,防止监管真空、相互推诿等问题的出现。
2、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调整规范各级工商机关内设机构与基层工商所的职能,依法明确其职责权限。
3、按照明确的职能职责和权限,科学确定人员岗位职责。按照新“三定”方案核定的职能,围绕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人事权、财物管理权等的行使,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行认真梳理,合理编制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实现部门职能法定化、岗位职责明晰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切实解决工作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三)完善、落实制度,有效规避风险
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在梳理职能职责流程的前提下,努力构建科学的监管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体系。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对内部有些不合适的制度要适时进行清理,建立相应的确实能起作用的制度,使监管风险防控机制真正融入到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是完善考核监督机制。通过推行分类分级履职考核办法促进履职到位,减少履职缺位风险。考核组直接对基层同志进行考核评定,通过直接考核到人,减少考核层级,畅通压力传递渠道,迫使基层同志增强责任意识,严格依法履职。提供履职指南,减少盲目履职风险。设定基本、良好和优秀三个等次,分别对应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三是严格落实过错责任追究制。对执法监管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坚决进行责任追究;要开展执法监管风险防范承诺,在查找风险点和提出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每名工商执法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防范书面承诺,提醒自己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工商人;要强化落实意识、责任意识,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
四是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要防控风险,特别重要的是从完善内部制度入手,提高规章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的完善来堵塞监管过程可能出现的漏洞。
五是强化巩固外部监督机制。人一旦没有监督就很容易犯错,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监督是促进办事公正、控制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既要广泛发动群众查找风险环节,更要充分依靠群众监督制度落实。要把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并同干部的考核奖惩相结合,特别是跟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使人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切实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监督有效、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管理新机制,努力实现对风险岗位的全程监控。最后在开展各项监管执法工作中,都需要以制度管人、管理,坚决改变以往“巡而不查、查而无痕”的做法,保证每个环节都留下工作“痕迹”,提高执行力。同时,还需要在过程控制方面突出制度的刚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工商干部执法实行全程控制、预警、处置,做到监督关口前移、防范预警前推,切实增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同时,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案源线索,固化流程条件和处理时限,减轻基层干部的管理难度和运转时间,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
(四)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建立监管风险防范管理模式
监管风险防范工作,应是一个持续管理过程,只有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实施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形成长效推进机制。所谓风险防范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就是以为一个工作周期,将执法工作分为计划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检查考核阶段、修正提高阶段“四个环节”实施系统管理。
一是计划准备阶段(Plan)。主要任务是查找风险点,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并认真、全面、细致制定防范监管风险具体措施。根据谁主管谁防控的原则,按条线组织干部职工根据岗位实际进行自查、互查、公示,认真研究部门法定职责,分解工作事项,制定工作流程图,从自身思想道德、岗位监管职责、廉政纪律三方面,找准单位、岗位、个人易发风险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措施和后期处置措施,经分管领导审查后报领导小组确认认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相关标准科学、客观评定风险等级,征求意见后公示执行。
二是组织实施阶段(Do)。主要任务是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各项措施,发挥“三道防线”对监管风险的防范作用,防止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发生。首先开展执行情况检查。每季度结束时,根据统一安排,抽取10%的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检查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各部门各单位风险防范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情况,形成检查记录,提出评价督导意见;其次构建风险监控网络。畅通监管风险监督渠道,通过利用电子监察系统、设立监管风险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开设网上投诉专栏等方式,及时收集各类反映意见。综合运用行政监察手段,定期汇总分析信访举报、行政投诉、政风行风热线、案件检查相关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全面监控。最后实施风险处置。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通报阶段性检查和风险监控情况,研究讨论各种风险表现,明确本阶段风险处置任务。对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规范意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警示提醒、诫勉纠错等惩戒性处理措施。
三是检查考核阶段(Check)。主要任务是对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按照单位定期自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动态考核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价各单位及个人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情况,形成全年考核报告。
四是修正提高阶段(Action)。主要任务是改进完善风险防范工作和运用评价结果,按照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通过查漏补缺、纠偏纠错、超前设计防范,及时进行总结提高,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措施,形成阶段性、相对完善的防范工作体系,为启动下一防范周期奠定基础。
第五篇:防范企业风险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支付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一个以现金支付能力为标准的建筑企业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该体系可以包括付现能力分析、变现能力分析、现金流量预测分析等关键指标。付现能力分析通过对建筑企业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确定现金支付比率范围,以现金支付率来动态控制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变现能力分析对速动资产真正能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进行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其中拖欠时间长,回收无望的账款作特别处理。在编制近期现金流量预测表的基础上,现金流量预测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对近期应支付债务进行排队,以进一步确定支付的缓急程度。
2建立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提高建筑企业资金运行效益,保证建筑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建筑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必要措施。对于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建筑企业需要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改变目前资金结算和收付分散的局面,变零星的资金沉淀为整体积集。通过规模运作,加强资金调度,降低建筑企业整体资金成本。在资金管理上,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总会计师、委派的财会主管的职责权限,保障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资金预算管理、资金划拨管理、借还款管理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规范资金业务流程,实现资金的预算控制、日常业务管理控制和资金支付风险控制。
3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建筑企业的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是以存量资产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实现建筑企业资产经营,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建筑企业需要定时进行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和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同时根据建筑企业生产情况,对企业施工设备进行清理,报废陈旧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变卖技术落后、无修复价值的设备,以集中资金投入急需的关键设备,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此外,建筑企业要充分行使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对效益低下且资金支出时间较长的项目进行清理,该作损失的作损失处理,能变现的按变现处理,以求盘活积压沉淀资金。最后,建筑企业内部可以成立存量资产管理小组,负责领导和加强监管盘活行为,防止盘活过程中发生不当行为。
4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目标利润管理指标,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制度。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企业要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