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产业化素材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可多种多样,但必须:
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
2、立足于当地优势;
3、实行专业化分工;
4、形成一定经济规模;
5、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
6、实行企业化经营。只有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核心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结合;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靠农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顺利进入市场。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好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举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
摘 要:三种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类型存在不同的风险,合作组织带动型主要受融资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影响比较大;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受政策风险影响比较大;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影响较大。
关键词:组织模式 因子分析 风险
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其长足发展,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对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助于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对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农业的竞争质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加农产品价值、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要降低其经营风险。不同的组织模式面临的风险不同,针对不同经营模式的特有风险,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尽量规避和减少风险,将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1.1 专业市场带动型
即通过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生产和消费架起桥梁,使农民直接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从而带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通过健全市场功能和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专业市场+农户以及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1.2 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的组织模式归纳起来,共有以下几类:(1)“公司+(大户)+农户”组织模式。这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原料生产基地的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组织模式。(2)“公司+中介组织(专合组织、协会、其他)+农户”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而是同某种中介组织或中介人签订合同,中介组织或中介人再与农户签订合同。
1.3 合作组织推动型
即通过农民自办、自愿结成的农业专业协会、供销社和合作丰十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一体化经营提供各类服务,以科技服务和市场导向为中心,以服务促联合,以联合促供销,以供销促效益。这种具有群众性、专业性、互利性和自治性的经营服务实体,日益成为农业社会化、一体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组成:专合组织+农户、专合组织+种植大户+农户以及协会+种植大户+农户。
2.指标选取及分析方法
2.1指标选取
农业产业化组织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六大类:一是融资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管理风险,四是制度风险,五是技术风险,六是政策风险。笔者分别对四川省的温江、什邡、郫县、德阳、汉源、乐山、雅安等地采取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四十分,回收40份,基本采用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方式,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1份,有效率为77.5%。调查对象主要有企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市场的管理者。问卷的每个指标变量有五种评价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主观的对指标进行评价(您认为这个因素对本组织模式风险的影响程度),在问卷的数据统计中采用李科特五级量表进行测度,非常大对应数值1,大对应数值2,一般对应数值3,小对应数值4,非常小对应数值5。同时需要被调查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回答关于企业各种风险的实际情况。问卷的统计处理方式是在SPSS18.0的软件中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
2.2 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本文的研究假设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模式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风险表现也不相同,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风险的化解,主要依靠系统政策环境的改善和内部利益关系的科学安排。运用SPSS软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专合组织带动型三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面临的重要风险,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针对得出的不同组织模式的重要风险提出建议,以期为各种具体组织模式应对风险,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3.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与分析
在对调查数据处理时,分别用X1-X6来代表以下6个因素概括代表上述风险因素,X1(融资风险)、X2(市场风险)、X3(管理风险)、X4(技术风险)X5(自然风险)、X6(政策风险),将每个公司的每类具体风险的调查结果求平均数,并作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出因子载荷阵共同度,特殊因子方差及公共因子方差贡献,为便于解释各个公共因子的含义,将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经过旋转,得到以下结论:
1)在公共因子F1中,融资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因子上的载荷较大,方差贡献率为41.989%,所以应该给予因子更多的重视。
2)在公共因子F2中,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在该因子上的载荷较大.方差贡献率为28.420% 占第二位。
3)在公共因子F3中,政策风险该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其方差贡献率为16.718%占第三位。
因子得分的大小可以反映受因子影响的程度.因子得分越低,受此因子影响越大。由标准化处理的结果可以很容易看出,专合组织受公共因子F1影响较大,公司+基地+农户主要受公共因子F2影响较大,公司+专合组织+农户受公共因子F3 影响比较大。即:合作组织带动型主要受融资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管理风险比较大。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受政策风险影响比较大。专业市场带动型主要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影响较大。公共因子F3对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风险水平相当。
4.对策建议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笔者针对不同的组织模式提出以下相关化解风险的方向性建议:
4.1着眼于政策风险的减小,促进龙头型组织发展
加大对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政策性引导,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方面要立足于长远,减少政策的波动性,变指令性为服务性,尽可能的服务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协调利益相关各方力量为该类组织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和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4.2重视合作型发展,完善相关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
对于合作组织带动型,应规范合作组织带动型组织的建立,加强对专合组织的金融信贷支持,依据规范企业信贷评价体系,对较好的专合组织争取适度的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制度,及时发放贷款,为专合组织运作提供资金保证。尽快推广农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从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保障,降低新技术研发、推广、使用的风险。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决策能力,减少决策风险;完善相关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减少执行和制度层次的风险。
4.3促进保障机制的建立,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型
对于专业市场带动型,应大力促进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保障机制的建立,加快农业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结合,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共担风险的积极性,建立互助性合作保险制度,减少自然灾害对组织的影响度。而市场风险的降低,则需要靠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减少营销风险;强化市场农产品价格预测体系的建立,减少价格风险;引入期权等手段减少契约风险,即从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减少市场风险。www.17net.net论文网
综上,各种风险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多种层次和类型,其风险表现也不同,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风险的高低因层次和类型不同而明显不同;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风险的化解,主要依靠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针对具体模式特有风险的逐个化解。◆
加快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工作的重点。当前,农业产业化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将无法回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面。笔者拟 就目前加快农业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作些探讨,以期更多的人们关注加快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并为之献计献策。
一、现状与问题
当前,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究竟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呢?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难题:
1.培植主导产业难。主导产业是指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 基础。然而,从目前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且多宜性强的一些地方情况看,现在真正能够稳定发展,可称主 导产业的仍然还是几个传统产业,许多市场前景广阔、自然资源潜力和潜在经济优势大的新兴产业,如特 种经济作物种植、特殊畜禽和水产品养殖搞不起来,就是搞起来了,也只是昙花一现,形不成规模。究其 原因,既有技术、资金上的问题,又有体制制约、信息不灵、销售受阻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未从根本 上解决,也是农业产业化中培植主导产业难的根本原因。
2.建设生产基地难。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载体、龙头企业的依托,是农业产业化的 基础条件。从目前已建成的基地情况看,真正有规模、够档次、称得上基地的也只有几个传统老基地。不 少新基地规模小,档次低,最大问题是分散建设、简单趋同。有的脱离实际,与本地资源特点和经济格局 背离;有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不少项目成为“胡子工程”,不能进入实际运转,致使基地建设不能尽快 变成实际生产力。
3.发展龙头企业难。龙头企业是指既能带动基地发展,又能拉长产业链条,且基础雄厚、辐射面广的 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从目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 情况来看,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少,三是实力弱,四是素质低,农副产品加工严重滞后,龙头企业带动 能力不强。以湖南永州市为例,据统计,全市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 300余家,绝大多数资产规模小,生产能力小,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的发展不平衡、不理想,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企业外部环境看,原材料、燃料、交通运输成本轮番上涨;不合理负担有增无减;加工产品销售不畅 等等,使不少龙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龙头型产业更难以形成。现代商贸工业
4.拉长产业链条难。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产品,使农业成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产业链条的长短、“链条节”的多少,一般决定着农副产品转化增 值的大小。因此,拉长产业链条是农业产业化又一个关键性环节。从目前情况看,农业产业链条总的是: 一断二短三恶性拉长占相当比例。一断,指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分别在不同利益主体手中实现,利益分 别由不同主体独享。二短,指多数农副产品仍然停留在卖原料上,通常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也只是初级加工、粗加工,顶多两到三个“链条节”,就囫囵卖了;营销距离也短,绝大多数就地出售,出县、市的不多,打出省界、国界的实在太少。三恶性,指农副产品同城倒卖、坐地贩销、互相杀价等恶 性拉长产业链条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体制封闭和地域封闭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三是科技开发推广困难。
5.扩大经营规模难。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目前,多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都未形成规 模,专业种养大户和加工企业集团少。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所致,具体表现为“三个分 散”和“三个渠道不畅”。三个分散:一是农副产品生产上的家庭小生产的分散经营;二是农副产品加工 上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三是农副产品流通上的提篮小卖、小推、小贩式的分散 营销。三个渠道不畅: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渠道不畅;二是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不 畅;三是农副产品交换渠道不畅,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成为一个“死结”,顽固地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 展。
6.拓宽销售渠道难。农副产品销售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从目前农村市场发育情 况看,总的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具体表现在:①市场建设滞后,绝大 部分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副产品专业 市场、综合市场和中心市场;只有初级产品市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货市场,没有或少有农副产品期货市场。②市场载体脆弱,设备落后、简陋,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③市场 机制不健全,主要是价格关系不顺,工农产品比价和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现状与难题的存在,导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 的原因,也有现实的表现。因此,更新观念,消除障碍,转变方式,完善设施,搞好服务,发育市场,是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1.更新观念,消除思想障碍。首先,要树立大产业思想,要把农业看成一个包括工、商、建、运、科、教、文、卫在内的大产业,既让农业包含其他产业,又让其他产业包含农业,不自我封闭、互相封闭,不自绝于其他产业;其次,要树立大开放思想,要从根本上打破产业封闭,实行产业大开放,各产业要互 相通开,以此带动城乡通开、内外通开,以至所有制通开和产销通开,搞活经济,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再次,要树立大联结思想,在传统分工分业的基础上,要坚持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开放发展,联 合发展,既分工又合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指导下分工,不离开农业,不抛弃农业,不损害 农业,拧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完善设施,消除条件障碍。一是要围绕培植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农村市场体 系,加快农田水利、农机化、交通通讯、城乡市场、科教文卫五大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农业产业 化条件;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目标,统一制定建设计划,配套完善、巩固提高和管好用好现有 设施,加快建好在建设施,积极研究、开发后备设施;三是要坚持抓好防洪、灌溉、排涝三大体系为主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以改造中低产田、中低产园、中低产塘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村、林、电、路综合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土地、山林、水面等的利用率和产出 率;四是要坚持以交通通讯开路,尽快建成内外畅通的运输网络和通讯网络,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 机化水平,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
3.深化改革,消除体制障碍。完善健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双层经营体制、股份合作制、市场调节 机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配套,为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 “龙型”生产经营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农村土地要强化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 权,逐步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转化 经营机制,活化生产要素,激发多种所有制合作的农村经济活力;要在充分发挥家庭经营积极性的同时,注意发挥统一经营的优越性,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开发多种经营基地,兴办村组企业,提高统一经营层次 的实力和服务功能;要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加强调控力度,切实减少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 大保护和扶持农业的力度。
4.转变方式,消除技术障碍。第一,要不断更新和改良品种,大力组织和实施农业的“种苗工程”,不断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苗木、畜禽及水产品品种,促进种养良种化、优质化;第二,要大力推广应用 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农、科、教三位一 体等途径,开展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在农村培养更多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科技的新型农民,真正使先进科技进入千家万户,进入田间地头;第三,建立健全技术先进、设备精良的农副产品加工转 化增值体系,通过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饲料工业,把种养业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 三元结构发展;第四,不断创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区 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工程化开发、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农 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
5.搞好服务,消除环境障碍。一是搞好政策服务,切实制定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在龙 头企业的立项、申报、审批以及土地征用、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落实农业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各项待遇,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承包、领办各类农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搞好资金服务,调整资金投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特别要集中资金保大项目、大龙头,使龙头强,龙身壮,龙尾 长;三是搞好领导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由过去重点抓地域、抓环节转 移到重点抓产业、抓产品,由过去抓个别乡镇村组示范转移到抓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形成和 发展,由过去包片、包点转移到包产业等;四是搞好农民自我服务,在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基 础上,拓宽集体经营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以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主的农民自我服务体系,搞好农作物植 保、农机、农资、信息、流通等方面的自我服务。
6.发育市场,消除购销障碍。首先,发育市场载体,坚持以集镇为农村市场的依托和载体,不断聚集 生产、聚集人口,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三同步发展;第二,加强市场建 设,要有计划地建立区域性的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 产品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第三,壮大市场主体,通过思想引导、信息 引导、典型引导等方法,不断提高农民的商品意识和竞争能力,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既较好 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又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拓宽农产品购销渠道;第四,规范市场行为,要理顺工农产品、农产品内部比价关系,坚持依法治市,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的 发展和稳定,而且对搞活农村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无保险护航,农业产业化发展危险!
2008年10月15日 14:07:37
华龙网
10月8日重庆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对外开放暨农业产业化工作会,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农业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利用内资500亿元,力争引进30家全球性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推动100个大中型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开发;创建50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出口基地、10个年出口10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企业、30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农产品进出口年均增长20%,达到11亿美元左右„„
目标非常宏伟,但风险同样巨大。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重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靠天吃饭现象长期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重庆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影响面大,年均农业因灾损失达数百亿元。同时,市场风险也成为伴随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梦魇。农产品价格似乎是一匹脱缰野马,让政府这只手难以实行有效调控。远的不说,今年的蔬菜价格暴跌让全市菜农损失惨重,几乎丧失了信心;近期猪肉价格大幅度下跌又使养殖户发生亏损,宰杀母猪现象也许会重演,生猪产业发展将再次遭遇危机。
过去,在发展产业化过程中,大到国家财政花费数十亿元实施母猪生产补贴,小到乡镇政府发动农民扩大番茄种植规模,各级政府投入苗种、基础设施方面资金不少,数以百亿计,但如何消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似乎一直裹足不前,难有作为。直接的后果是:带来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者积极性,使资本投资农业更加谨慎,长此以往,农业发展水平将一直在原始状态徘徊,影响农民增收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防范农业产业化发展双重风险,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发展气象科学以影响农业气候,建立灵敏的市场信息预警网络等,但本研究室认为,当前,推行农业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是规避农业产业化发展双重风险最急需、最实用的办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重庆在30年代就开始了对农业保险的探索,但几乎全军覆没,拥有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成了世代农民追逐的梦。在社会各界多年来的强烈呼吁下,直到2007年,重庆市政府才又选择了四个区县正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首批选择了生猪、奶牛、柑橘三个品种。但目前我市农业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规模不大,特别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宗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几乎没有开展。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多,比如赔付不及时、拒赔现象突出,导致农民参加保险积极性受挫,政府部门信誉受损。究其原因:一是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重利益,轻责任,难以担当服务“三农”使命;二是基层农业部门开展保险工作无配套经费,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财政资金支持不够,大部分区县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巨额保费补贴,特别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宗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几乎没有开展;四是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出台,影响了国家及地方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对一些违规行为处理也无法律依据;五农业保险工作协调机制没有建立,农业保险需要农业、气象、保监、金融、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而目前只建立了临时协调机构,完善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工作协调难度较大;六是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较大,而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经营单位优惠政策不明确,比如对经营费用的补贴,对以险养险的支持等方面。
虽然发达国家都建立有完备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全国各省区市都开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但在重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都反对推行农业保险,这部分人认为:自然灾害偶然发生,即使造成了损失,政府也有专门的救济款支持(撒面面药一样的救济款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生猪只有发生疫病才会大量死亡,而财政对发生疫病扑杀死亡有补贴(有多少?因发生疫病死亡的有补贴吗?);让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是送钱给保险公司,还不如把保费集中起来建立风险基金,哪里发生损失就去赔(让政府包揽本应由企业开展的经营活动并承担巨大的责任风险,有这种想法的人自己连政府究竟应当履行什么职能都分不清楚了!举个简单的例子,2004年,渝北区龙兴镇政府补贴养殖户外购300多头奶牛,建立鲜奶生产基地,后来发生传染病,由于农业保险缺位,仅奶牛死亡这一项,政府就赔偿了30多万元)。
虽然上海等地区早已经开展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但对市场风险的防范在重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人希望探索使用价格保险金融工具防止农业生产大起大落,保护农业生产者积极性,有人把希望寄托于建立期货市场。结果是价格保险一直停留在讨论阶段,至今无保险公司接招,而目前总投资近5亿元的西南第一家集期货交割与现货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生猪交易市场,已在北碚施家梁镇正式动工开建。
本研究室认为,期货市场只是国际炒家的生财工具,咱们的农民是玩不转的。原因在于:农产品期货市场是采取价格对冲的方式来规避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方面,价格波动和产量波动之间是内生的关系,因为供给量的增减会影响到市场价格的高低,关键在于价格波动的影响和产量波动的影响哪一个更大,因为农产品属于需求刚性产品,供给变化带来的价格波动要小于供给变动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而且在美国发达国家的研究也指出,产量波动带来的风险要高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较之期货市场,农业保险更能够分散农民收入风险。其次,对于我国来说,小农户不具备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期货市场的交易技术要远远高于买保险的技术。不争的事实是:东北大豆进了期货市场,但是农民也没有多赚到几个钱,也没见到大豆生产规模扩大,目前全国消费的的大豆80%还不是照样需要进口。第三,中国的期货市场交易更多的是投机炒作,而非风险规避行为。
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风险防范(保障)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真的危险!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
磐石乡创新举措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摸清家底,全方位掌握人才资源。
对全乡127名“土秀才”、“田专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畅谈家乡产业化发展前景,定好发展方向。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对草莓、西瓜、柑橘、蔬菜种植方面的建议,打造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色。
三、专家授课,提高村民科学素质。
认真开展授课活动,由土秀才,田专家讲解相关种植技术的要点;授课地点:形式多样(集中授课,田间讲解,亲身示范);全乡村民在127名土秀才,田专家的帮助下,1300户村民致富效果明显,其中新增草莓950亩,西瓜980亩,柑橘1500余亩;人平增加528元。
四、关心人才,关注产业化发展方向。对暂时生活困难的土秀才,田专家每年解决800-1000元的补助,带动村民致富的专家奖1000-3000元。今年加大了农业投入,新增大棚蔬菜1200亩,新增种类10余种,形成了5个专业村,6个专业合作社。
五、政策扶持,资金支撑。积极争取农业资金53万元,对表现突出的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予以奖励。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
四、抓好现代化农业发展,要全力推进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实践创造后各级总结完善的一种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其基本内容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实行生产布局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比如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走的是农村产业化道路,那么我们看一看华西村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一是有个一心为民的好公仆;二是有村办企业且为集体所有制;三是企业经营方向为工业,而不是种大棚搞养殖;四是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注 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在比如南街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十大名村,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此外还组建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华西村和南街村的成功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被认
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极为重要。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北绿米业、华鹏米业、新远东公司为代表的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群体,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达到36家,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全市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虽然我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与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培植主导产业难。二是建设生产基地难。三是发展龙头企业难。四是扩大经营规模难。五是拓宽销售渠道难。六是提高理想意识难。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省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符合我省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展程度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内在要求。当前形势下,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中所面临一系列问题最为有效的举措,具体我市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更新观念提高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思想先行。要树立大产业思想,要把农业看成一个包括工、商、建、运、科、教、文、卫在内的大产业;要树立大开放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产业封闭,实行产业大开放,各产业要互相通开;要树立大联结思想,在传统分工分业的基础上,要坚持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开放发展。二是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发展好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优势产业。三是建立五大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业。突出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粮食、蔬菜、畜禽、水产、林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五大生产基地”。即优质粮食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优质畜禽基地、特色水产基地、优质林产基地。四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 “龙型”生产经营。把产业化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在大力扶持北绿米业、华鹏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打造和延伸粮食、大豆、畜禽、水产等加工产业链,招引30万吨的水稻加工企业入驻我市,提高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五是扩建生产经营规模。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原料生产基地,着力推进连片规模经营,打造青河、三村、向阳、临江4个10万亩水稻专业乡,乐业、青河、向阳3个10万亩玉米专业乡、八岔乡10万亩杂粮杂豆专业乡。六
是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共创市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的形式,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等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与广大农民相结合,构建产、加、销利益联合体,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
码头镇2008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
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和我镇农产品对外竞争力乃至走入国际市场,根据九江市、瑞昌市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现提出2008年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实施方案。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紧紧围绕水产业发展这个方向,坚持“产业为先、富民为本”的工作思路,做大做强畜禽、螃蟹、小龙虾特色养殖以及围绕赤湖和山林发展休闲农业。着力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基地等工作,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2、目标任务。2008年在稳定提高粮、棉、苎、油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螃蟹、小龙虾、四大家鱼、生猪等养殖。以长咀、朱湖、苏山、赤庄、田塘为主,做强、做大螃蟹、小龙虾产业,各村至少有一家一定规模的养殖业。以梁公、龙泉、翠林、三源、龙窝、新风、北岭、长流、长丰为重点大力发展立体养殖业,各村必须有1-2户养殖大户。以赤庄、田塘、团结为重点做好观光农业,每村必须建一个产业基地。以码头为重点做好蔬菜基地和农产品流通业,组建一个农产品流通公司,不但使农产品进出畅通,群众受益,以新风为重点,加强水梨基地建设,还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业的引进。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使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一个产业,力争我镇今年农业增长9%的目标。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重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要以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为纽带,以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我镇特色主导产业。
1、扎实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科学规划项目,严格管理项目,精心运作项
目,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镇成立农业招商领导小组,组长:黄新华,副组长:桂良兴、谈云冲,成员:黄春和、黄金河、张肇琪及各村主任及涉农站所单位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任由桂良兴兼任。办公室成立招商小分队,队长桂良兴,成员:谈云冲、黄春和、黄金河及各村主任、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力争引进一个500万元的涉农项目一个,百万元涉农项目2-3个。
2、重点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围绕水产、水果、畜牧、棉麻、蔬菜、粮油等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新风村百亩水梨标准化示范点;苏山建螃蟹、龙虾养殖基地;翠林、赤庄、长流、长丰、田塘建千亩油菜示范片和千亩棉花示范片;团结休闲农业、码头村蔬菜基地和龙泉交通运输业。由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相关单位(农、林、水)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
3、推进“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建设,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结合引进新兴产业,重点抓好小龙虾、螃蟹、生猪、油菜、蔬菜、水梨、油桃、加工企业等“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农产品品牌和无公害基地创建。积极做好长咀、苏山等小龙虾、团结油桃、新风水梨的品牌创建。
5、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龙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我们今年要利用我们现有的水产、水面、水梨、油桃资源,积极引进企业,形成“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农民增收。
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依托中介和民间组织,按照政府指导、“民办、民营、民受益”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年内发展水产、水果、生猪、养殖三个专业合作社。
7、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等发布农产品信息,让国内外农产品经销商认识码头农业。大力扶持、培育一批有经营头脑、开拓性强的农产品经纪人和专业营销队伍,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劳动
力培训,扎实做好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工作。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确保沟、渠、堰塘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各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吕之重来抓,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加强对产业的创建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各涉农部门负责帮助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专业生产技术指导、技术资料提供、技术培训、生产物资协调服务、产生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等。
2、加大融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内资外资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争取银行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同时镇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也进行适当的投入扶持。
3、建立督查考评奖励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化督查考评奖励机制,督查考评的内容: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招商、培植“一村一品”建立农产品基地、创农产品品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工作。考评督查工作采取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考评等办法。对好的村、单位和个人在镇级干部会上表彰,并推荐到全市经济工作会和农村工作会上进行奖励和表彰。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建议
夏英
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发展与改革于一体,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发展因此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分析判断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和特征,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阶段与特征
考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多年的发展实践,因发展背景、条件的不断演变,以及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属于在局部地区自下而上的起步兴起阶段,以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为代表,山东首开先河。
改革开放之初,农业产业化经营曾在局部地区、个别产业有所萌芽,比如在80年代一些农垦企业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经营形式,当时被称作农工商综合经营,但没有产生扩散效应和普遍的认同。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市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的农业发展新方略,随后得到山东省领导的重视,理论研究的支撑,以及媒体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反响。以1994 年山东省委1号文件为标志,农业产业化战略进入起步实施阶段,成为全国范例。
在早期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区域、产业、规模等方面存在一些特点:比如率先在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在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形成明显优势;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产业链加工增值不高,产业化经营系统主体间利益关联不稳定,与此相应,其作用和影响较为有限。2、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各级政府有力指导下,农业产业化步入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健康发展阶段。
政策导向作用是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其出现伊始就一直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政策语言在1996年已经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到了2000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则由开始的政策语言变成了具体的支持性政策措施。同时,各地、各部门在政策指导下,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据农业部1997年对全国11824个有利益连接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调查,这些经营组织共连接农户达1995万户,占全国农村总户数的8.5%,其中由龙头企业带动占总数的45.51%,中介组织带动型占28.62%,专业市场组织带动12.26%,其它类型带动占13.61%;到2000年底,全国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66000个,带动农户达到5900万户,其中由龙头企业带动占总数的41%,合作经济等中
介组织带动型占33%,专业市场组织带动12%,其它类型带动占14%。这一时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增长较大,东部地区发展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区;组织载体形式多样化,以合同关系为主;各个产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种植业类比例最多。但总体表现出低水平扩张的特点。比如,组织总数增加,但实力不强、规模不大,带动农户的平均规模缩小;农产品加工水平低、龙头企业竞争力低、地区不平衡性没有根本改变。
[1]为占纯农牧户的比例;[2]其中当地农户4108.62万户;[3]为运销商和专业大户带动型,与前两次调查不可比。
3、近年在农业国际化和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影响逐步显现的环境条件下,随着我国农业与食品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步入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特征是,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重点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发挥出典型示范作用。目前,农业产业化呈现“四个转变”特征: 一是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方向转变。适应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农业诸多领域已经出现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态势,企业的重组、兼并、联合不断发生,龙头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以奶业为例,在经过一段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形成。去年,光明、蒙牛、伊利、三鹿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产值共计200多亿元,占奶业总产值的一半。
二是产业化经营向为消费者提供绿色食品和实施产业链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转变。在2002年由有关部门共同认定的第二批235个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主导产品为绿色产品的有123家,占总数的52.3%。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普遍提高,绿色食品标识管理规范化,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许多食品、农产品在一些大中城市率先实现了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区域规模种植和精深加工增值转变。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布局、市场、资金、技术带动下,目前我国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区域优势产业带,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特点相呼应。即东部沿海以出口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瞄准国际市场的创汇农业;中部以粮棉油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动大宗农产品转化增值;西部地区当地特色,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内蒙古的奶业、新疆的红色产业、陕西的苹果产业等竞争力逐步显现。
四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农户家庭经营从“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化、企业化方向转变。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起领办或桥梁作用,而且逐步显现出从机制上改造我国农业小规模农户经营结构的作用。这种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十分突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其主要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土地集中流转,形成规模化基地,培育出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农户,同时,原农户的利益从保底收入和经营权股份化两方面得到保障。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则为专业大户、农牧场和农业企业获得有效服务、解决产业共同发展问题提供了手段和路径。
2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农户与市场联接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但与现代产业经营的发展要求相比,现阶段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发展问题。
1、市场竞争力弱,带动力不强。新产品开发差距,抑制竞争力的提高。由于受自身技术、资金、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在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上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落后,龙头企业较少进入是一个典型例子;再以玉米加工为例,美国可加工出2000多种产品,且深加工量占15%—20%,我国只能加工100多个品种,深加工比例不到玉米加工量的9%。行业自律差距,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行业协会以官办居多,按产、加、销分段设置的多,难以起到高效、统一的自律协调作用,近年来我国茶叶、苹果汁、蔬菜等产业都出现过因国内企业自相恶性竞争,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典型案例。市场竞争力弱的直接后果是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的覆盖面为720多万户,不到全国总农户的1/3。
2、农产品质量差距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竞争的压力首先来自出口,而非进口,即沿海发达地区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农产品受到了进口国技术壁垒的限制,目前我国有近90%的食品、土畜产品出口企业受到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徘徊,尚未突破300亿元,今年首次出现逆差。这与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存在差距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在农业产地环境、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涉及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一是种养环节的污染问题。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龙头企业基地规模小,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监控难度大,由农药、兽药使用引起的食物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加工环节问题。部分是因不法食品加工企业有意违反食品安全生产标准,知假造假,获取不义之财所致;更多的是因生产技术水平低,达不到生产加工规定的标准所致。在目前我国10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约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他们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食品企业的小、多、散、乱特点最能说明问题。三是流通环节问题。全国食品经营企业达300多万家,大多为个体商户,缺乏很必要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食品集散地。在不法经营者中,即有蓄意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的,也有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
3、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别于其他经营方式的根本特征,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策本身具有的深刻内涵。这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创新利益连接机制成为关键。
4、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尽管近些年各方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存在政策措施落实不理想的问题,尚未形成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和提高的长效机制。
3对策建议
战略措施。成绩的得来,政策支持功不可没。2002年我国已经正式成为WTO成员国,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趋提高,竞争更加激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愈加重要,面对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面对农业产业化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各方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稳定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整合要素资源,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拓展政策支持空间。
1、继续落实和调整现行相关支持政策,并选准产业化经营的薄弱领域、薄弱环节给予扶持。
一是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扎实工作,提高现有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比如,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技改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出口退税及时足兑付等,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二是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应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调整现行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税率,提高进项税抵扣税率或降低销项税抵扣税率,将增值税进项税率和销项税率调整到一个平台,解决农产品深加式增值勤税高征低扣问题。优先保证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退税,提高出口退税率。
2、在WTO框架内,对产业化经营的薄弱领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扶持政策。
一是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高度考虑,当前应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给予支持。目前,我国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疫检验体系和监测体系四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现实的困难主要在实施,实施的难点在农户。为使食品安全管理落到基层,落到实处,确保消费者利益,确保整体产业链的安全,在国家农业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应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其中,从产业链切入,以龙头传导为支撑,带动一大批基地农户。
二是将制定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提到议事日程。改变我国有机农业落后、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需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首先在宏观层面制定相应的法规和鼓励政策。比如,设立农业生产环境补贴、有机农业种植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立有机农产品营销体系等。
三是加紧制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即要对鲜活农产品运输的公路收费适当给予减免;要把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农产品运销纳入特别通告的管理范围,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3、立足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选择性支持的项目和扶持对象,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一是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实践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往往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载体或平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这表明,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户或合作经济组织,他们共同需要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以发挥其在市场信息服务、解决贸易纠纷、开拓市场等提高产业化经营系统整体功能和产业关联度方面具有的特殊作用。所以,以农产品行业组织为对象,选择带动性强、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政策扶持,是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的一个新支点,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合理选择。在扶持方式
上,政府项目可以委托协会主办,也可对某些协会活动给予定额专项补助,或以确定支出项目的报帐制予以支持。
二是扶持企业、农户共同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形成风险与利益共担机制,改进和完善农企关系。“订单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类型,包含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由于合同订单以合意性为基本原则,操作简单,一直是产业化经营的主导类型,同时订单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履约风险和利益失衡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但近年来各地对 “订单农业”合作共赢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不断,通过采取随行就市、保底收购;保证价收购、建立风险基金;固定价收购、二次返利,以及规范管理等方法,使农企关系趋于合理和稳定,展现出农企之间形成利益与风险共担运行机制的前景。在建立农企利益与风险共担运行机制上,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如扶持企业或行业协会建立风险基金,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等。
三是融产业化经营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于一体,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凭借其独特功能,能够发挥多种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农户微观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保护农民利益方面作用不可替代。在我国农业政策转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有利因素促进下,各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小农户,大规模”得以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力。现阶段,以产业化经营切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以合作经济组织切入发展农业产业化都将是政策效应最大化的明智之举,两者的统一与协调应该成为政策扶持的出发点。
4、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农业管理体制。
一是变管理为服务,变职能分割为统一协调。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发挥主管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与服务作用,使产品产业链各个主体和环节能够得到高效、系统的各类服务。
二是从政府单一的封闭性管理向与民间组织相配合的开放性管理转变。应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桥梁,把企业、农户迫切需要而政府部门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不便管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承担起来。政府把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委托或交给协会,可以集中精力抓大事,这样有利于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服务和自律性管理----企业和农户自主经营的农业管理体制新格局。
专题报道: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
(文章来源: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