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名制调研论文
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 搭建编制管理工作平台
当前,编制管理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保持政府适度的规模,提高政府效能;如何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机制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搭建一个有利于操作和推进的平台。从目前机构编制管理的实践来看,这个平台就是中央提倡并正在大力推进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一、编制实名制是加强和完善编制管理的有效载体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将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和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定编到人,并将编制数额和配备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其目的是要对机关、事业人员定编定岗到人,实行一编一人制度,有效控制人员编制总量,堵住超编混编、“吃空饷”等漏洞,实现管编与管人的有机结合,管数量与管结构的有机结合,从而控制政府规模,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政府效能。
1、有利于整合职能。无庸置疑,编制部门是实施编制管理的主体。但长期以来,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条块分割管理使编制管理跳不出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思维定势,编制工作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应有的效用。现实中的机构编制管理诸环节实质上是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的。各相关部门由于工作的立足点不同、侧重点不同,在履行职能上与编制部门职能有一定的错位或缺位。如:组织部门为加强领导班子力量要不断地更新和配备干部;人力资源部门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机关事业单位活力,要不断扩充人才队伍;纪检、财政部门侧重于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投入编制管理方面的力量相对弱小。虽然这些部门在编制管理上有一定的共识,但要真正形成协调沟通、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实行编制“实名制”,则可以通过 编委及其办事机构——编办沟通协调,整合相关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职能,统一贯穿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在各部门之间架起沟通联动的桥梁和纽带,形成编制管理的整体合力,确保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也确保编制工作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规范操作。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是模糊化的粗放式管理,决策和监督程序缺乏科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导致管理流程出现了很多的漏洞。编制“实名制”则以编制台帐、数据库、系统网站以及制度、机制等为管理载体,设定规范的程序和工作流程,把点式管理变为线式管理或者面式管理,把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粗放管理变为精准管理,从而控制编制和实有人员不合理的增长态势,形成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合理、有序变动的管理机制。
3、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通过编制台账和电子数据库,准确掌握人员信息。克服在人员编制统计上实际存在的“口径靠说、数字靠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情况,方便领导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将编制落实到人,提高了用人单位对“进人必须有编,用编必须申报”的认识,有效杜绝“吃空饷”、混编混岗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情况的发生,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威。三是能有效控制人员编制总量,防止人员无序增长,减轻了财政负担。四是改变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只注重编制总量的审批和控制,对具体工作人员的比例和结构等情况缺乏监管的状况,坚持按岗选人,按需进人,优化人员结构。
二、编制实名制促进了编制管理的精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管理模式。建立《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卡》、《个人编制管理卡》和人员编制台帐三位一体的实名制管理模式。《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卡》实行双证管理,由编办和用人单位各执一份,编制卡中包括编制类别、编制数量和在职人员数量,可随时查阅受编单位的人员结构和超空编 情况。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建立《个人编制管理卡》,卡片中包括姓名、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岗位、职务、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各单位人员编制出现变动,要随时进行审核登记,新进编人员在办毕同意调动手续后入帐、入册、建卡;对死亡、调出和退休人员等,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核销手续。同时,建立与编制管理卡片相配套的电子管理台帐,将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内设机构职责、人员结构、人员信息等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编制日常管理的微机化。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在编人员、超编人员基本信息库”,对行政事业性质的在编人员和超编人员实行分类管理,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
2、审批程序。对编制增减、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等进行严格规定,明确审批程序和权限。用人单位在申报使用空缺编制时,必须提出专题申请,专题申请中需同时报送拟用编人员的原工作岗位、身份、学历、专业、拟用编类别、拟安置岗位等真实信息。编制部门在收到用人单位申请人员及编制调整请示后,将对该单位的机构编制、在职人数、人员结构、及拟进编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严格做到“三不受理”,即单位没有空缺编制的不予受理,不符合人员身份的不予受理,不符合人员总体结构比例的不予受理。经研究同意调整的,由编制部门向申请单位发出批复文件,组织、人力资源、财政等部门凭批复文件办理相关手续,并由用人单位到编制部门办理其他手续。
3、约束机制。会同组织、人力资源、财政等部门研究建立编制管理与经费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工作机制,把编制与经费挂钩,完善和强化编制、人员、工资的一体化管理,做到财政预算中的人员经费、审批工作计划和调整工资等必须依据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进行,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的对应一致。未经编办出具《编制调整通知书》,组织和人力资源部门不予办理调动及工资套改和养老保险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
三、推进编制实名制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编制实名制是一项涉及纪检、组织、编制、人力资源、财政等部门的系统性工程,亟需在相关部门之间真正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动态科学管理机制,同时机构编制系统内部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顺次递进的管理流程,形成符合实际、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一种科学、崭新的编制管理模式。为此,一是要明确责任。编委是推进编制实名制的责任主体,编办以及纪检、组织、人力资源、财政部门是责任单位,在编委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既有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有协作,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二是加大投入。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管理是巩固国家政权和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认识到编制实名制是提高政府效能、改善财政质量的长远意义,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起包括网站、数据库、台帐、证(册)在内的编制实名制软、硬件管理系统,提高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和层次。三是完善制度。落实中央颁发的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法规性文件,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规范编制实名制管理程序。
2、因地因时制宜。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超编、超领导职数、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是影响推进编制实名制进程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历史遗留的,二是新产生的,既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也有阶段政策导致的客观原因。面对推进编制实名制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循序渐进,稳妥推进。一是逐步消化,对历史遗留的超编问题要逐步进行消化,不强调一步到位,先摸清底子和情况,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进行编制调剂;或对职能弱化、人员富余的单位,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连人带编划转到职能强化、人员不足的单位。二是坚决清退,主要是解决混编、混岗和借用人员问题,要坚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将混编、混岗和借用人员退回,实现归位、归岗;应该使用公务员的行政机关单位,因行政编制人员少,军人安置等政策性原因造成混编、混岗和借用的,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编制冲减和总量内调剂的办法解决混编、混岗和借用问题。三是把住进口,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新产生超编问题,严把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编制实名制规定,严格用编审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避免再出现超编进人,无编安置和超职数配备领导现象。
3、建立应用体系。一是法律体系。包括历年来出台的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以及具体操作程序、各项规章制度等,坚持编制就是法律,依法管理人员编制。二是绩效评估体系。把编制管理和单位的职能、任务挂起钩来,通过科学量化的手段定期对单位领导班子以及主要领导进行绩效评估,并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三是成本核算体系。把财政预算与编制总量控制结合起来,对应审批核定的编制总量确定财政预算,消除编制与实有人员脱节而造成的损耗,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四是监管体系。健全监管体系,进行动态管理,当人员编制状态发生变化后,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各类台帐和资料;对在编人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开,公示纳入实名制管理人员名单,充分发挥12310机构编制管理举报和投诉电话的作用,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篇:新九项实名制调研报告
九项实名制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的完善工作,便民服务,我所在九项实名制录入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系统录入
1.工作过程中网络设备得不到支持,无网,一些录入系统工作需借用社区电脑工作,在社区繁忙时根本无法录入,影响工作效率,无时效性。
2.权限设置中存在登陆账号少,账号不更新以及无自主修改基本信息错误内容,无法实施动态管理。
3.一期系统不完善,经常存在缺人状况。
4.系统工作中因权限有限存在误删信息恢复不了状况。
5.九项实名制查询统计中存在详细名单打不开状况。
北区劳动保障事务所2013年7月10日
第三篇: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调研思考(定稿)
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调研思考
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调研思考
[摘要]机构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时代背景的改变、编制与实有人员不符、行政成本的增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必须要拓展思维,多角度深层次,探索完善这一管理模式。[关键词] 机构编制;实名制;理性认识;对策建议 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任务,实际上就是研究和处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在一定层面上解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机构编制实名制应时而生,为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拓展了新的视野。我们肯定它存在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必要理性的思考和完善这一新的管理模式。
一、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理性认识
机构编制实名制的产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客观需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兴起,是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的。
(一)实名制兴起的时代背景
1、行政管理体制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分散而高效的社会结构,它要求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政府构架与之密切配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缔造者和推动者。政府作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而不能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政府结构、功能、运行均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与影响。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政府一样也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一是要完成角色转变,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二是要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变管理思维,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编制与实有人员不相符。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财政、人事制度的渐进改革,地方政府逐渐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财政权、人事权,因此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之外有了自控的空间——地方财政编制出现。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政策性安置任务、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行使自控权,因而造成机关、事业单位超编、混编、混岗、超领导职数、底数不清等问题随之衍生。
3、行政成本不断增加。政府运行既有经济成本,又有管理成本,还有政治成本。经济成本具体表现为政府运行过程中的物质耗费。经济成本的高涨形成财政压力甚至是负担,使政府无法把大量财政收入真正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各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甚而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公众不满情绪高涨,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政治风险。这种内部损耗带来了无形的效率损失。正是由于经济成本、管理成本、政治成本的不断增加,政府被迫,从控制实有人员膨胀上着手,以期减缓压力,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4、强化政府职能的客观需求。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机构编制管理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职能的重要一环。机构编制管理遵循着决策、执行、监督这一流程。就机构编制管理本身却只重决策一环,而不重视执行与监督环节,这就造成了在执行与监督环节出现空档,以至出现超编、混编、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机构编制实名制实质上就是“决策、执行、监督”环节的纽带,它调控着机构编制管理流程的起点和终点,使机构编制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现实意义
从宏观上看,机构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了控制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膨胀、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操作中,它必须以部门协调配合为前提,以《机构编制管理证(卡)》为载体,以编制核准为基本内容,将审批的机构、编制和实有机构、人员对应起来。从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功用来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现实意义:
1、有利于人事共管。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人事体制的改革,地方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而这种自主权又很难正当调控,使得编制数与实有人数常常无法一一对应,在岗不在编人员、编外人员、混编人员不同程度地涌现。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出现,就是因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有人员大于经审批的编制数额现象,把单纯地管人和管事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人事共管。
2、有利于整合条块分割管理。现实中的机构编制管理诸环节实质上是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的。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审批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的数额,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录用、调配、安置人员并审批人员工资,财政部门负责编制部门预算、核拨或核减工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办理社会保障手续,纪检、监察、机构编制部门共同负责监督检查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职能界定和权力划分,机构编制部门无权干涉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具体业务。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人事体制的改革导致各地、各部门在财政和人员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这给机构、实有人员大于经审批的机构、编制创造了可能。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功用,就是把由组织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共同完成的机构编制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串联起来,将多部门的割据式管理职能整合。
3、有利于由点到面的全方位管理。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是点式的,它把着眼点放在了“决策”这个原点,即以审批方式决定机构设立和编制数额,审批之后的管理相对弱化,这种管理方法可以称之为点式管理。点式管理不能形成块面,以致于机构编制管理流程出现了诸多漏洞,给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制造了可能。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调整转变,政府不仅肩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而且有相对较大的权限来配置政府机构、编制。因而,仍然采用审批方式从事机构编制管理显然与政府职能不相适应。机构编制实名制就是借助《机构编制管理证(卡)》这一载体,楔入用编核准程序,力图把静态的编制数与动态的实有人员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它旨在延伸管理触角,把管理贯穿于机构编制的审批、使用过程及结果这一完整流程中去,从而形成由点到面的全方位管理,拓展机构编制管理的空间。
二、实名制管理存在的不足与难点
针对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超编、超领导职数、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诸如《机构编制管理手册》、《机构编制管理证〈卡〉》等模式。这些管理模式的共同点,就是明确并规范了人员入编、出编、编制变更等具体流程,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层层把关,加强机构编制审批后的日常监管等,总体上看,这些先期探索为机构编制工作转型开辟了新视野,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机构编制实名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是难控超编人员。对超编人员进行清理、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予以全部清除,而是要理性对待。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目的在于,将机构、人员与经审批的机构、编制一一对应起来,以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机构编制实名制实际上对超编人员没有多少约束力,因为超编人员实质上大都进入财政工资统发程序,确定为超编并未更改这种程序。这是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过程中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二是视角单一,容易落入传统思维定式。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通过程序设计和管理流程变化控制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不合理增长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目的在于控制机构编制膨胀,减轻国家财政压力,降低行政成本。这一目标定位——精简、控制,与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体制下的机构编制管理一脉相承,没有跳出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思维定式。这与我们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仅仅就是精简、控制,而不拓展和深化机构编制管理的领域,是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三是不能与科学配置执政资源相一致。机构编制实名制是对已审批的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管理,并不涉及审批行为本身。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步伐,现实已不再满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管理,而是呼唤机构编制管理能科学配置执政资源。这就牵涉到如何明晰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怎样界定部门相互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编制总量、结构,如何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行动态调控等等。机构编制实名制的重点是在严格控制和规范管理上,而不是积极改造机构编制审批的源头。机构编制实名制是一项基础工程,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基础的构建而忽略质的提升,终究无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环境相协调。
三、对策及建议
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是为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机构编制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它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协作机制,为整个体制转换奠定了基础。实名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管住现有的机构、编制和人员按既定规则运行,还没有将着眼点放在执政资源的科学配置上。因此,要完善这一管理模式,使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环境相一致我们还得慎重思考,要跳出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思维定式,要建立系统、协调、制约等机制,以确保这一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一是要建立一套系统、权威、完善的规则体系。传统的机构管理模式,缺乏一套成熟完善的制度。因此,机构编制管理多数情况下是以经验管理为主向的。要实现机构编制的科学化管理,就是要建立一套系统、权威、完善的规则体系,确保编制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首先,把“编制就是法律”现实化,使机构编制管理走出人治的困境,走上依法管理、依制运行的轨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的出台,解决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性问题;其次,要向标准管理转变,根据部门职责、法定权限、工作方式等规定,抽象、提炼出核定机构、编制的客观要素,使机构、编制配备有确定的、量化的标准可供参考。第三,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估标准,考核“三定”内容是否落到实处,机构内部、机构彼此之间是否协调,人力资源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用等。总而言之,就是要以科学化的手段推动机构编制管理从无形向有形转变,从主观判定向客观判断转变。
二是要完善职能部门协调机制。要发挥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纽带作用,必须要合理地处理机构编制管理“决策、执行、监督”环节所涉及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做到分而不散,合而不乱。职能部门之间要达成共识,要将机构编制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对待,不能将“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剥离开来。从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现象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是“执行和监督”环节弱化出问题,因此完善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是确保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首要前提,也是机构编制实名制能否有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现实的机构编制决策环节,实质上已置于一个综合议事协调机构——编委会,因此作机构编制决策机构不能将“决策”这一起点视为终点,合理调控组织、人事、财政、纪检等部门关系,减少权力冲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使各职能部门既相应独立,又互相兼顾,彼此合作。三是要构建超编、混编、超领导职数配备、吃空饷、底数不清等违规现象的制约机制。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目的在于将机构、人员与经审批的机构、编制一一对应起来,以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所实施的《机构编制手册》以及《机构编制管理证〈卡〉》等管理模式,还只是登记和澄清底子阶段,对上述超编等违规现象还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力。换言之,这一模式目前还达不到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的终极目标。因此构建一套强实可行的制约机制,以确保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相当必要的。
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制约机制,我们既要遵从机构编制管理环节,同时又要跳出环节之外。从环节入手,首先要注意财政预算与机构编制总量机构编制管理控制相结合,将财政预算与审批核定的编制总量对应起来,以消除编制与实有人员脱节而造成的损耗;其次要实行考核机制与人事共管的分流机制相结合,将那些不适应现实岗位的人员科学合理地分流出去,以缓解超编等现象造成的财政压力。从环节之外思考构建制约机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强化“编制就是法律”的理念,实现控制超编混编等现象步入从人治到法治的健康轨道。
机构编制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市场经济背景下,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始终处于不确定性状态,只有采取动态的循环往复式管理,使科学管理行为渗透到机构编制工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从总体上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虽然力图将管理的过程从一而终,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支持与配合才能完成整个管理过程。它亟需在相关部门之间真正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动态科学管理机制,同时机构编制系统内部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顺次递进的管理流程,这需要我们更理性的思考和创新实名制管理等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端科学管理模式。
第四篇:实名制管理办法
南京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办法
为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规范项目部劳务分包和用工行为,促进项目安全生产、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根据“南京市建筑业施工人员实名制管理办法”等各项文件的规定,结合我公司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公司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办法。
一、成立实名制管理小组 分管领导:李玥 组长: 陈亚军
副组长: 葛启元 吕钢
组员: 张媛 吴宁 章国兵 张国强 房寿萍 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二、项目进入实名制管理流程 方式一:由建设方缴纳社会保障费
项目取得中标通知书→建设方缴纳社会保障费(具体缴费要求参照《关于建设工程社会保障费管理的实施意见》实施)→建设方取得施工许可证→施工方向建设方索取社会保障费缴纳收据→施工方前往南京市建筑业施工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工管中心)办理相关登记手续→中标项目正式进入市实名制管理流程。方式二:由施工方缴纳社会保障费
项目取得中标通知书→由施工方直接缴交社会保障费(目前缴费比为工程中标价的0.42%,缴纳内容为社会保障费中的大病,工伤保险部分)→施工方前往工管中心办理相关登记手续→中标项目正式进入市实名制管理流程。
三、实名制管理部门职责分工
1、人资部:
(1)建立并完善实名制管理制度。
(2)与工管中心核实各项目社会保障费缴纳费用及流程。(3)与纳入实名制管理的项目部签订实名制管理协议。
(4)落实并监督项目部工资发放、考勤、工伤、体检等实名制日常管理工作。
(5)依照工管中心出台的实名制动态评价表(附件一)跟踪项目得分情况。
(6)按季度对实名制管理各项目的分数进行评估,不合格项及时向项目部开具整改通知单(附件二)并限期整改。
(7)定期组织项目部实名制管理员及负责人召开实名制管理会议,完善项目部实名制管理相关事宜。
(8)定期组织召开公司实名制管理小组会议,及时向领导及各部门汇报实名制管理情况。
2、财务部:
(1)审核项目部每月工资发放额并汇款至劳务公司账户。(2)社会保障费汇缴及退款相关事宜。
(3)项目部季度考核分数不达标导致扣款的,由财务部在项目年底奖金中扣除。
(4)定期参加公司实名制管理会议,及时了解公司实名制管理动态。(5)完成部门与实名制相关各项事宜。
3、经营部:
(1)工程合同备案后,将纳入实名制管理的项目及时报实名制管理小组。
(2)核算社会保障费及负责请款。(3)核算项目部每月民工工资发放额。
(4)定期参加公司实名制管理会议,及时了解公司实名制管理动态。(5)完成部门与实名制相关各项事宜。
4、其它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实名制管理工作。
四、项目部实名制管理内容
1、项目部实名制管理前期准备工作
(1)项目人员进场前,明确一名实名制管理员负责项目部实名制管理相关事务,并做到持证上岗。
(2)施工作业人员进场一周内,项目部到工管中心办理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登记手续,缴纳工伤保险、领取申报软件及加密锁,配备身份证阅读器等申报设备。
(3)施工作业人员进场一周内,落实项目施工作业人员的实名登记、申报工作等,并将人员花名册(附表三)与劳务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一并报人资部备案。
2、项目部施工人员办理市民卡相关工作:
(1)施工作业人员进场一周内,将其实名信息通过网络上报至工管中心,申请办理市民卡。
(2)项目部上报施工作业人员实名信息必须准确无误。施工作业人员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在三日内通过监管系统进行更新。
(3)市民卡由项目部到工管中心领取并负责发放,由施工作业人员本人保管,未能发放的市民卡及时退回工管中心。
3、项目部施工人员工资发放相关工作
(1)施工作业人员进场一月内,项目部组织施工人员开通市民卡农行卡功能。
(2)项目部于每月5号前造具上月工资表(附件四)→填写南京四建支付审批单(附件五)请款→项目部审核→人力资源部审核→经营部审核→总经理审批→财务部汇款至劳务公司→劳务公司将工资通过网银汇入各人社会保障卡。
(3)项目部报公司工资表需与平台上报一致。
(4)项目部发工资人数不得低于平台上报人数的90%,发放额不得低于工程项目中标价/工程合同工期(以月计)*1%。
4、项目部施工人员处理工伤相关工作
(1)项目部在发生一般工伤后,于24小时内上报公司人资部,经公司审核确认后上报工管中心平台。(2)按规定参加工程项目工伤、大病医疗等保险的施工作业人员,在工程项目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事故或生病就医的,可凭本人市民卡按有关规定享受工伤或大病医疗保险待遇。
5、落实施工人员考勤及体检相关工作
(1)施工人员进场一月内,确保项目部在施工现场配备市民卡读卡器,按要求实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考勤。人员转进、转出场在发生当天上网变更。
(2)市民卡领取一周内,由项目部组织施工人员前往指定医院进行体检。
五、对项目部的考核及奖惩
按相关文件要求,考评结果要进入企业信用评价,并占信用评价总分的10%,项目部实名制的考核结果将作为信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司将依据工管中心“e路筑福”平台的评分按季度对项目部进行考核,并进行奖惩。
1、四次季度考核平均分数高于90分的,年底奖励 5000 元。
2、次季度考核分数在80—90分的:限期在一月内整改,由人资部出具整改通知单(见附件三),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任没有达标的的罚款 2000 元,在年底项目奖金中扣除.3、次季度考核分数70—80分的:限期在一月内整改,由人资部出具整改通知单,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任没有达标的罚 款 5000 元,在年底项目奖金中扣除.4、次季度考核分数60—70的:限期在一月内整改,由 人资部出具整改通知单,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任没有达标的罚 款 10000 元,在年底项目奖金中扣除.5、次季度考核低于60分的:限期在一月内整改,由人资部出具整改通知单,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任没有达标的罚款 20000 元,在年底项目奖金中扣除。并作为年底工程结算依据,扣除总工程款的5%,以后不得承建所有业务。
南京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18日
第五篇:施工实名制
一、为加强对建筑业施工作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规范施工企业分包和用工行为,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维护施工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应当按本办法实施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
本办法所称实名制管理是指通过完善用工手续、建立个人台账,实现工程现场施工作业人员有关信息的动态监管,以市民卡为载体,建立施工作为人员实名制监管系统。
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建筑业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市建设工程社会保障费征收管理处(以下简称市征管处)负责日常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实名制管理工作。
四、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使用的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负总责,应当明确专人负责施工作业人员实名登记、申报等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实行总承包的,分包企业应服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
五、工程施工现场项目部应当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人员的实名登记、申报工作,劳务经理应当配合。
六、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当督促施工企业做好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工作。施工企业未按规定实施的,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当及时予以督促整改。
七、工程项目开工前,施工企业应当到市征管处办理工程项目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登记手续,领取申报软件及加密锁,配备身份证阅读器等申报设备。
八、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作业人员进场三日内将其实名信息通过网络上报至市征管处,申请办理市民卡。在本市办理过市民卡的,不再重复办理。
施工作业人员实名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户口性质、身份证号码、电子照片、家庭住址、在本市的暂住地址、联系电话、用工主体、直属劳务经理及其联系电话、进场及撤场时间、工种、持证情况、文化程度、培训记录、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高、工资、考勤、个人信用等。
施工作业人员上述信息发生变化的,施工企业应当在三日内通过监管系统进行更新。
九、市征管处收到施工企业办理市民卡的申请后,为符合要求的施工作业人员办理市民卡,并将有关施工作业人员身份信息传至市实有人口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
十、市民卡由施工企业到市征管处领取并负责发放,由施工作业人员本人保管。施工作业人员首次申办市民卡的,免交制卡工本费;遗失或损坏的,由施工企业或个人申报补办,并按规定交纳制卡工本费。
十一、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有效职业资格证书的施工作业人员可直接申领市民卡。
其他施工作业人员应当参加施工企业组织的安全生产、施工质量、权益保障及市民素质等基本知识的培训后申领市民卡。
十二、施工作业人员进入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作业时,应当随身携带市民卡,接受施工企业的管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
十三、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作业人员撤离工程项目的三日内将撤离信息通过网络上报至市征管处,市征管处应当及时将上述信息传至市实有人口基础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
十四、施工企业申报施工作业人员实名制信息时,应当明确施工作业人员的实际用工单位,并注明用工合同期限。
十五、施工企业应当将工资发放到施工作业人员所持市民卡的银行账号。
十六、按规定参加工程项目工伤、大病医疗等保险的施工作业人员,在工程项目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事故或生病就医的,可凭本人市民卡按有关规定享受工伤或大病医疗保险待遇。
十七、施工作业人员可凭市民卡查询本人工作记录、工资发放、参加保险等情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施工企业及工程项目部、分包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十八、施工企业应当在施工现场配备市民卡读卡器,实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考勤。
十九、施工企业的实名制管理人员应当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实名制管理业务知识培训。
二十、施工企业未按本办法规定组织实施实名制管理的、监理单位未按本办法规定对施工企业实施实名制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的,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予以信用扣分,并取消施工企业、工地现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参加我市相关先进的评选资格。
二十一、建设、发改、人社、公安及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