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移民创新路统筹发展促和谐

时间:2019-05-14 06:3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村移民创新路统筹发展促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村移民创新路统筹发展促和谐》。

第一篇:整村移民创新路统筹发展促和谐

整村移民创新路统筹发展促和谐

白河县位于安康东部,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辖9镇6乡124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21.8万人,是国家重点贫困县。近年来,白河县始终把农村扶贫工作放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为平台,以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为抓手,突破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扶贫攻坚,不断改善农村条件,着力增加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9年,四新彭家、中厂马安、桃元联合3个村被列入了省上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他们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的要求,捆绑项目资金,加大实施力度,全面完成计划任务,使一部分贫困户告别了偏僻住处,住上了宽敞新房,让山里人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主要做法是:

一、高点定位,强化扶贫移民开发意识

白河县是一个山大沟深、地陡土薄,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滞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的农业县,全县约有50%农户在海拔偏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沟坡梁地居住,如何抓住整村移民搬迁项目建设机遇,把那些居住偏远的后高山群众搬下山来、住进新村、共享和谐,进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民生考题。

针对农村群众居住分散,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迅速转变,城乡一体化发展难以破题这一现状,他们大胆探索和实践,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前往安徽、江西等地学习考察,在立足县情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要在这样的山区贫困县破解“三农”问题,使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变化,就必须“跳出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后,形成了县城、集镇和生态社区“三位一体”的总体框架思路,着力打造“1630”城乡规划体系,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6个中心集镇、30个生态新村,建一批融发展、服务、人居三大功能为一体,以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管理服务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体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中心的生态新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整村移民搬迁项目的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此,县上依托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集中连片安置为主、零散插花安置为辅,以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群众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农村社区化发展为目标,以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中心,促进公共资源向集中安置点倾斜,公共设施向集中安置点延伸,公共服务向集中安置点覆盖,突出解决集中安置点的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农民增收、生态和谐等问题,吸引更多的贫困群众向集中安置点靠拢,共享优势资源,共创美好生活,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步伐。

二、健全机制,确保移民新村建设扎实推进

白河县以建设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和经营整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实行整体规划,分年建设,逐步推进,不断丰富整村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的人文、经济和生态内涵。

(一)科学规划。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以“居住集中化,生产集约化,生活社区化”为目标,对全县10个整村移民村进行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在规划方面,坚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由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公路、电力、通讯等部门技术人员现场勘查,综合考虑,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在设计方面,统筹考虑集中安置点的布局,以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安全稳固为基本前提,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按照“二十年不落伍”的标准,分别制定《集中安置点详细建设规划》,将山、水、田、路、房、沼及产业等基础设施一次设计到位;在建筑风格方面,广泛吸纳江西民居和“徽派”建筑特点,彰显本县明清古民居特色,分别设计以“灰瓦白墙格子窗”为主基调的田园新居、生态家园、靓丽农庄等不同类型的巴山民居风格建房图纸,通过征求群众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对每个村安置点统一建房风格,一张图纸绘到底,努力形成外观靓丽、各具特色、经久耐用的农村新社区。

(二)严格监管。坚持“群众自愿、不增负担”的原则,严格执行自愿申请——群众评议——村级认定——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五级审定”程序,坚持实行村——乡镇——县“三榜公示”制度,在贫困农户中确定既有搬迁意愿又有搬迁能力的作为搬迁对象,公开公正,阳光操作,使有限的搬迁指标发挥最大效益。按照搬迁户自愿的原则,与施工企业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合同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公示制“四制”管理,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建设质量终身追究制。在项目监管上,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为成员的项目建设指导组,经常深入各项目工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项目建设出成效。在项目验收上,抽调县设计室、质监站、村“两委”委员、群众代表组成建房验收工作组,对照建设图纸和施工标准验收,合格后发放《整村移民搬迁建房合格证》。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款专户,专人管理,直通车兑付。

(三)强化措施。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县上建立了组织领导、部门协作、督办考核为一体的工作机制。一是县上成立了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包抓人员,落实优惠政策,抓好项目的协调服务和组织实施。县委、政府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会议,县政府每季度专题研究一次扶贫工作;乡镇和项目村成立相应机构,安排专人抓好落实。每个集中安置点落实一名县级领导牵头,及时召开现场会,定期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二是整村移民搬迁项目列入县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纳入“红皮书”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评比、年终一考核”,严格执行“事不过三”督办纪律,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县委、政府出台了贫困户搬迁优惠政策,要求国土、林业、水利、城建、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减免14项收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统一办理手续,尽最大能力为搬迁户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减免搬迁户各种税费709.6万元,人均减免471元。

(四)整合资源。为让农村群众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县上在整村移民搬迁工作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努力实现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户”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六化”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得到了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建局的项目支持,捆绑了计划、财政、城建、民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卫生等部门涉农资金过亿元,实施移民区公路硬化、安全饮水、户用沼气、环境保护、垃圾处理、庭院绿化等项目建设,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在移民村还配套建设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的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医务室、警务室、信息室、防疫室、超市、图书室等,建设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向群众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生活、医疗健康、证件代办、文体休闲、矛盾调处等多项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出行难、办事难、购物难、就医难、娱乐难等问题,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立足长远,提升扶贫移民开发成效

扶贫移民搬迁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白河县把移民扶贫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建设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把扶贫移民与扶贫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抓实施。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52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2亿元,实施移民建房1.2万间,搬迁贫困群众4100户1.5万人,集合各方资金,对移民村进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配套建设。在抓好移民扶贫工作的同时,组织实施了96个扶贫重点村建设,着力改善重点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村容村貌和公共事业,解决了7.5万人人畜饮水困难,村村修通了水泥公路;有组织开展农民技术培训6.5万人,其中实施“雨露计划”培训2781人;累计投放小额贴息贷款资金1.5亿元,大力发展以蚕桑、畜牧、烤烟、木瓜、黄姜为主的农村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使全县5.37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扶贫重点村的实施、移民新村的建成,使该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农村落后面貌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特别是在扶贫重点村实施以“五改三建五到户”为内容的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脏、乱、差生存环境,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了农村集镇化建设进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几年来,通过扶贫移民探索和实践,他们的体会是:领导重视、考核到位是关键;规划先行、执行有力是保证;部门配合、捆绑项目是基础;发动群众、自发参与是动力;产业扶持、智力扶贫是根本。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永不懈怠的长期坚持。

(白河县扶贫办 供稿)

第二篇:产业促民富发展创和谐

产业促富民发展创和谐

——登封市送表矿区和沟村“三三”机制引领发展促和谐

送表矿区和沟村位于登封市南部,与汝州市交界,地处山区,土地脊薄,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组,604户,2472人,党员34名。近年来,和沟村党支部在第一支部书记引领下,针对群众发展无路、致富无门的现状,立足山区实际,以发展富民产业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推手,将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融入到每一个具体项目,探索创新“三三”机制(即,党支部搞好一套规划,建好一方阵地,培育一批典型;党小组领办一个项目,建好一个基地,引领一个产业;党员认领一个岗位,承诺一件实事,帮带一个农户),有力促进了富民产业的发展。和沟村先后获得“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先进基层党校”,登封市“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阵地建设,夯实联系群众、服务发展的基础

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是提升党的形象,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发展力的基础。为此,村党支部首先从建立阵地、完善功能入手,强基固本,服务群众。一是舍得投入建阵地。2010年9月,市委下派第一书记入村后,党支部经过研究论证和规划设计,利用村学校十余间闲置校舍,在市委组织部、矿区党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协调资金14余万元,以建设和沟村党员服务站为统领,整修房屋18间,建立了设施齐全、制度完善、功能齐备的活动 1

阵地。二是完善功能促服务。注重围绕“四个阵地”建设,不断

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了规范化的党支部、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

会、共青团、民兵连、妇联会、大学生村干部办公室等办公议事

阵地;建立了集党员服务站、群众工作站、便民服务室三位一体的党员活动和便民服务阵地;建立了集民事调解、治安信访于一

体的综治工作站以及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室、村卫生服

务室等民生服务阵地;建立了党校、科普惠农活动站、党员远程

教育培训站、农村书屋、文体活动室、篮球场、健身场、休闲乐

园等教育培训和群众文化娱乐阵地。使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阵地

规范,功能完善,吸引、凝聚群众。三是注重公开树形象。制作

了村党务政务公开栏、党支部承诺、党员一句话承诺、党建之窗、星级党员展示窗、科普宣传橱窗、村规民约、廉政文化、新农村

建设漫画走廊等,认真、翔实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在加强了

村党支部与党员群众的沟通交流的前提下,更好的展示了和沟党

支部在加强党组织和党员建设方面的成果成效。

二、实施项目带动,提升率先致富、引领发展的能力

实施党组织领航和党员领军“双领”工程,开展“富民先锋

行动”,需要项目建设做支撑,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工作的具体落

实。一是支部项目做引领。党支部在做好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党建工作规划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党支部和党员

“夺星竞赛”活动,深入推进“产业村”项目、“卫生村”项目、“富裕村”项目、“民主法制村”项目和“文明村”项目,发现

培育“四星”以上党员16名。目前,“产业村”项目初具规模。

全村200头以上的养猪场达13个,2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14

个。新上5000—10000只以上的规模蛋鸡养殖场项目3个,蛋鸡

规模50000只以上; 100头以上的肉猪养殖项目2家,生猪规

模3000头以上。农民健身广场已建成,龙泉苑农民休闲乐园一

期工程已完工。二是小组项目做支撑。打破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

式,按照“产业相近,适当聚集,便于发展”的原则,以产业和

项目划分党小组,创新设立养殖、种植、务工经商和文明共建4

个党小组,发挥“聚合”和“发散”效应。目前,养殖党小组的登封市一禾农业养殖协会已经成立,贯宝山养殖合作社正在办理

工商注册,“协会+合作社+农户”项目进展顺利。贯宝山原粮蛋

鸡养殖基地、生猪养殖基地正在筹建;种植党小组的核桃种植基

地已初具规模,一期500亩已完成,计划于2012年再新增500

亩,为生产发展、加工营销、技术服务的核桃种植合作社正在筹

备;蔬菜种植合作社项目已引进登封市信誉商贸公司进入实际操

作阶段,拟开发、加工、包装一批无公害蔬菜食品;务工经商党

小组与河南致富职业培训学校、郑州华丰烹饪技校联办的实用技

术培训基地已在村党校开办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360余人次,协调外出务工经商167人。三是党员项目做表率。为发挥党员在富民产业发展中的先锋作用,村支部先后4次组织党员到外地参

观学习,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提高致富带富的能力。支部书记李

双印发展石材加工项目,总投资300万元以上,安置务工人员

37人;在党员带领下,全村30%以上户有养殖项目,28%以上有其

它致富项目。为充分调动每个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村

支部结合农村党员的特点,开展“设岗定责”先锋行动,将党员

服务岗位设为经济发展、技术服务、民事协调、村容保洁、治安

巡逻、文明督导6个岗位,每个党员结合岗位开展一句话承诺公

示,让党员承诺践诺中做表率、当先锋。37岁的流动党员陈高

锋从部队转业后在福建大型养猪场打工,积极认领经济发展岗,与6个养殖户建立了“网络信息直通车”,为农户提供致富信息

12条,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难题6个,普遍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退职村干部王胡兰、范万钦等老党员积极认领民事协调岗,经常

走村和入户口,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纠纷,年均化解矛盾纠

纷30多起,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四是联手帮带共致富。一个

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不仅要有自己的示范项目,还要有一个

党员联系项目,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发展致富。第一书记王刚为

承担的党员联系项目孙文涛肉猪养殖场协调贷款10万元,扩大

150头的规模已完成,总量达300头;支部书记李双印为承担的党员联系项目董成峰养鸡场建设协调资金2万元,主体厂房已建

成;党村委主任陈东为李大套养鸡场协调建厂土地,工程进展顺

利。党员李成柱协调李振东肉猪养殖厂的大型沼气池建设项目即

将开工。在党员的带领下,致富能手李振东现在肉猪的存栏量达

500头,帮助和指导村里新上100以上规模肉猪养殖户3家,目

前,村里率先致富的27个规模养殖户都志愿成为了全村养殖产

业的义务技术指导员,带动155户发展养殖业。

三、城乡联建帮扶,形成资源共享、助推发展的合力

整合党建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联建帮扶机制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沟村党支部围绕项目建设,与市直单位结成联建帮

扶对子,解决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多方协调市文广新局优先为

和沟村建设文化大院,配备桌椅、活动设备和器材30余套,配

置图书7000 余册;市环保局把和沟村确定为郑州市生态文明村

创建单位,13项创建技术达标,已报郑州验收,可获上级奖补

资金10万元;市爱卫办把和沟村列入郑州市卫生村创建单位,并多次入村指导改厕工作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验收后,可获

取上级奖助资金2万元。市科协入村开展科普活动,帮助协会于

9月16日科普活动日中在嵩山广场展示和推广协会的鸡蛋产品;

市畜牧局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养鸡场建设;市农行工作人员上门为

村民办理惠农小额贷款,解决了养殖户的燃眉之急。市人劳局安

排专业技能学校入村开办免费烹饪实用培训班,培训时间1个

月,参与学习人数2000余人次;市园林局专门抽出技术人员免

费为我村设计“龙泉苑”农民休闲乐园;市文联于2011年春节

前夕,组织书法家进村为村民免费送春联。

四、推进党群共建,营造文明和谐、共同发展的氛围

最大限度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

理的优势是加强党建工作最终目标。一是发挥集聚功能。充分发

挥村委会的自治功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并公开

宣传,指导村务监督委员规范推行“四议丙公开”工作法和实施“一事一议”,成功解决了李大套、董成峰等6户养鸡场的征地问题;发挥养殖协会的产业引领作用,发展群众会员65户,建设养殖场27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会、老年协会和文艺团队的团队集聚功能,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加强文明教育,督导环境卫生,调解邻里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的信访稳定目标。二是抓好共建载体。从群众密切关注的生产、生活焦点入手,以创建产业村、卫生村、富裕村、民主法治村、文明村为载体,多种形式宣传,鼓励群众参与,树立先进典型,扶持农户项目,极大的营造了村民共建的氛围。李成锁50岁的媳妇王花不仅自己孝顺老人,还带动儿媳妇为80岁的公公洗脚,争当尊老模范。三是办好惠民实事。整治校舍,更换桌椅板凳,筹资8000元打井一眼,配备无塔供水器,为学校和村卫生室架通自来水,改善就学、就医条件;新建2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30个垃圾池;宣传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开展上门服务,为全村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1970人,全部参保;整修水库、检修水渠500多米,治理危桥2座,文化健身广场1个,建设农民休闲乐园1个。1个可供50户用气的大型沼气池和30个家庭沼气池基本完工。

第三篇:大力实施移民搬迁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大力实施移民搬迁

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X县扶贫开发局

如今,驱车紫阳,真是步移景换、新风扑面,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移民搬迁的建设场面……。进入XX村移民安臵点,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连村入户,一排排白墙黑瓦的移民新居整齐美观,曾被洪水洗劫的河道,修建了河堤并安装上了护栏,建起了坚固的便民桥。一期259套房子移民新居基本完工,安臵点公共设施功能完善,社区中心、幼儿园、文化中心休闲广场等一应俱全。今年6月2日,全市移民搬迁安臵小区集中开工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自去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X移民搬迁安臵工程项目重大战略部署后,我县围绕贯彻落实省、市重大决策,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省、市相关政策尚未正式明确、总体规划及实施意见尚未正式发布实施的情况下,在总结以往扶贫移民搬迁和去年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依托移民扶贫示范村建设、生态移民等项目,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等不靠,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实施。截止6月底,全县21个镇已启动县级移民搬迁安臵小区建设1个,镇村集中安臵点33个,启动移民搬迁安臵建房1274户5565人。

探索与实践

X县,辖21镇212个行政村,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总人口3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地貌复杂,山高、坡陡、土薄,最高海拔2522米,最低海拔331米,生态脆弱,立地条件差,极易形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我县的移民搬迁工作始于1997年,按照国家政策及补助资金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1997—2001年)。主要任务是探索扶贫移民工作的模式和方法。期间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50余万元,搬迁贫困户3578户13962人,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人补助1000元。二是全面启动阶段(2002-2008年)。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移民扶贫项目建设水平,实行“5+1”补助政策,即每搬迁一户补助5000元,每搬迁一人补助1000元,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32万元,全县搬迁贫困户1726户7352人。三是重点突破阶段(2009年至2011年)。2008年省上决定,为做到集中使用,对需要搬迁的贫困户整村进行搬迁,项目村每村投入建房补助资金109万元,实行每搬迁1人补助3800元,每户补助1000元的宅基地整理费。2009年我县实施3个村178户768人,2010年我县启动了6个村307户1460人。同时,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灾后移民和工程移民项目,统筹做好农村移民搬迁安臵工作,生态移民1424户6429人,扶贫移民1350户6050人,灾后移民8567户32544人,“两路”及县内重点项目建设移民721户2739人。10年来,累计搬迁农村人口12062户、47772人。

通过移民搬迁,移民户告别了山高路远、河边沟坎等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区,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完善教育、文化、卫生、通迅、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多年面临的“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采取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增收渠道拓宽,收入水平提高。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改善了生态环境。

机遇与挑战

我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001处,直接威胁1.2万户、6.3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7.13死亡204人的惨痛教训,7.18财产及基础设施15.3亿元的重大损失,令所有的X人都不会忘记。实践证明,移民搬迁不仅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紫阳这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山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安全隐患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做出重要决策部署,决定从2011年开始,用10年时间,对X地区60万户、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臵。根据省市要求和县情实际,我县10年内要搬迁安臵3.2万户13.3万人。今年是移民搬迁的起始之年,虽然我县在过去的移民搬迁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这次X移民搬迁的规模、对象、安臵方式、扶持政策和过去相比都有了新的变化,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上做文章,努力为我县的移民搬迁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基础。

在“搬得出”上,探索新模式。移民搬迁安臵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和长远发展,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群众自愿是实施好移民搬迁安臵的关键。首先,我们在对象的确定上,提出了“三优先、抓两头、促均衡”的原则,实行地质和洪涝灾害高易发区优先,生存条件恶劣区优先,面上的危房户和特困户优先;一手抓有搬迁能力、有搬迁愿望的农户搬迁,一手抓鳏寡孤独残等特困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留守家庭这些需要政府重点帮扶的对象搬迁安臵,促进移民搬迁安臵工作的总体均衡。其次,严格执行建房补助标准。对符合本次移民搬迁安臵条件、经验收合格的移民搬迁户,每户按15500元给以奖补,特困户每户再增加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同时享受县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第三,积极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凡被列入移民搬迁计划的搬迁户,在移民搬迁安臵中,政府能够减免优惠的各种税费减免到位,尽量让农民少出钱。该由政府包帮,实行集中供养或公寓式集中安臵的,不让特困农民出钱。第四,由政府负责农村社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县级整合项目资金的原则,将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卫生、通信等各类资金综合用于移民搬迁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作到标准高、功能全、配套齐。

在“稳得住”上,创新新举措。让搬迁户搬得出、更要稳得住。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把移民搬迁安臵工作摆在重要位臵,一把手亲自抓,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检查落实;在宣传引导上做到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讲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营造促进移民搬迁安臵和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良好氛围。二是合理确定安臵方式。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搬迁”原则,按照“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到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工作思路,因户施策、分类安臵。把鼓励农民进城政策、重点镇建设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与搬迁安臵政策有效对接,综合运用。坚持以做大县城、扩张集镇、依托现有社区和村庄的扩建为重点,杜绝单家独户建房。在规划建设形式上,鼓励各类小区建设、多层单元式套房安臵,统规统建、统规联建,鼓励撤小院并大院。在户型设计上,在管住宅基地面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家庭的人口、能力、增收门路,确定建房标准。三是细化措施,完善配套。各镇和有关部门做到每个安臵点都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每个安臵点安臵多少人、安臵哪些人、搬迁后达到什么效果等都要提前谋划,使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包抓责任,积极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环境保障等问题,为移民搬迁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在“能致富”上,梳理新思路。实现“能致富”的要求,归结一句话就是要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季节性强的产业,如茶叶、魔芋、核桃、厚朴等等,使农民住在城里挣在山上。二是提供劳务输出前中后的系列服务,使农民住在本地挣在外地。三是鼓励通过打工完成资本积累的返乡人员创业、回城臵业,使农民住在本地挣在本地。四是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问题与建议

X大搬迁,机遇难得。但是当前的移民搬迁工作我们还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困难。一是移民建房补贴标准偏低。随着近几年建材价格偏高,工人工资上涨的实际,加之搬迁户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移民户自筹资金的额度不断增加,负担越来越重。一些家庭,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所限,难以实现搬迁。二是集中安臵点选址困难。由于紫阳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又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地条件极差,农户建房宅基地选择极其困难,经过调查摸底,全县可安臵30户左右的集中安臵点只有400个,全部实行集中安臵难度大。同时,在集镇周边群众自行交易土地现象比较普遍,既抬高了地价,也增加了政府统一征地建城乡统筹区的难度,整体搬迁实现难度大。三是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捆绑相关部门建设项目,而各个部门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有限,且有各自的实施要求,我县虽在项目捆绑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还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的需要。一些集中安臵点由于桥、路配套工程未到位,建房材料运输困难,实施启动及建设进度缓慢。

X移民搬迁工作今年才刚刚开始,由于我县特殊地理环境,农户建房宅基地整理难度大,素有“紫阳一道坎,关中一栋房”的说法,加之经济基础薄弱,集中安臵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严重不足,在具体工作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农户在搬得出这第一道坎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对此我们将多措并举,在拓宽筹资渠道上下功夫,在项目资金捆绑上做文章,在优惠政策兑现上抓落实,确保移民搬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第四篇:扬体育特色创发展新路

扬体育特色

创发展新路

常熟市商城小学

我校原名常熟市琴南中心小学,创办于1978年。2004年9月,在上级政府、教育局、商城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四千万的新校顺利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2006年5月,学校更名为常熟市商城小学。2006年9月,学校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2007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的验收。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树人为本、质量为根、特色为翼”的办学策略,全力营造“美丽花园”、“温馨家园”、“快乐学园”,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提高,让学校每一年都有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创出了享有较高声誉的软式排球特色教育,并成为苏州市软式排球特色学校、苏州市十佳特色体育项目学校、江苏省软式排球实验学校。

一、牢固确立品牌意识,特色鲜明。

1、强化特色育人的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办学要特色,学生要特长是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要改变育人的盲从,就必须有本校的教育发展目标与方向,这种目标、方向便是个性化的育人方向的具体体现,改变千人一面,千人一式的大统一格面。

2、强化特色兴校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各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惟有特色鲜明的学校,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强化特色资源意识:办学特色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教育资源,特色建设是通过开发潜质资源,让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

4、强化特色创新意识:“特色化”的本质是个性化,个性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创新,没有教育创新,就没有特色的学校。

二、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管理规范。

历年来,市局领导和学校领导都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特别是市领导对我校进行的由教育局教研室刘建平老师创立的基于拓展课堂教学、符合教改精神的软式排球运动,更给予了高度关注,这种重视更增加了我们商小教师的干劲。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每学期必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形成由校长分管、教导主任主管,到体育教研组长负责、体育老师具体实施、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大力协助的管理网络,同时形成了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良好氛围。

自从2002年开始,我校就确定了“以排球为龙头,促体育全面发展”的体育发展方针。在体育局、教育局业余训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排球课,每周落实2次以排球为主的课外体育活动,还开设了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年级段的排球兴趣小组,保证学生平均每天有20分钟左右的排球活动时间。学校还成立了男子、女子排球队,利用早晨和放学的时间以及周六坚持训练,每天的训练有计划、有记载。另外有十几支以班级为主的排球小队,经常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开展班级间的比赛交流活动,为校队选拔人才打下了基础,也切实做好了人才的梯队建设和衔接工作,并向苏州市排球队

学校不仅在学生中积极推广排球运动,还在教师队伍中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普及群众性排球运动,丰富教职员工的业余体育活动,营造了全体师生开展排球体育活动的浓郁氛围,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校领导、全体教师重视和支持的基础上,在保证排球训练正常的前提下,体育组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方式和方案,使学校的田径队、篮球队、冬锻队等都相继开展训练,使学校的业余训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切实改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

学校非常重视体育硬件建设,在有限的体育经费中优先添置排球等体育器材,并加强保管。我校现有标准牛皮排球100只左右,其它软式排球100多只,非标准小排球800只,确保学生在上课和做排球操时人手一只。另外,由于原来我们学校面积小、设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训练质量。2004年搬迁新校时,学校更重视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有意识地加强了排球活动场地的建设。目前,我校已拥有一座室内排球训练馆,两块室外的标准训练比赛场,确保了训练的正常开展。另外,学校还利用较好的硬件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定期对外开放,吸引排球爱好者经常来校训练、比赛,增强了学校的排球运动氛围和知名度。

四、全力打造教师队伍,素养提升。

要抓好特色体育项目的建设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团结战斗、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打造素养全面的教师队伍。

学校在重视体育硬件建设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打造素养全面的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是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互相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在教学中既突出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又重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性,将特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去。在实践中,老师们还及时总结反思,积累资料,进行个案研究,撰写论文,提升了综合素养,促进了专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除了不断引进具有排球特长的教师外,经常安排体育教师外出听课,特别是听有关排球教学的实践课,还组织体育教师聆听专家的讲座,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有关排球的新知识、新规则,了解排球教学的新动态,还不定期地请省里有关排球专家到校进行现场指导等等。这些举措,提高了我校体育教师的排球教学水平,提升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不断提高了我校排球运动的整体水平。

五、积极创新训练形式,技艺提高。

排球的训练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对排球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也正因为这种执着,我校的体育老师积极创新训练形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大胆地将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引入到排球训练中,让学生在轻松中学到技术,在愉悦中得到提高。另外,在训练中我们还建立了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对队员们始终坚持多指导、多费心、多鼓励,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训练氛围。形式的创新,使排球训练技术突飞猛进,从单纯的发球、接球,到有基本的进攻,最后到目前的有简单的战术,甚至出现了简单的背交叉和背快。阵型配备也全面开花.我们重视软式排球的普及和训练,使此活动成为了学校集体性运动项目。学校编印了软排校本教材,通过分年级分阶段的训练,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成立了“排球学校”,通过举行讲座、分期培训等方法,给学生传授软排运动的由来、发展、现状及未来等知识;学校还以班级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以软排为龙头,开设了“排球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排球活动。我们根据“高质量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得到长足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软排特色的普及和提高,依据学生兴趣和自愿原则,开展多样的特色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六、严格执行三项规定,活动丰富。

我校严格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定》,遵循《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方案,每天课间以及大课间活动中,结合学校的软式排球特色,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并坚持做到组织到位、过程到位、管理到位,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娱乐身心、健体强身、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综合素质。

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各年级学生按照指定的活动区域,有秩序地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和学生课外集体体育锻炼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集体舞活动,成立了集体舞教学任务组,对各班精心挑选的舞蹈骨干学生进行培训,还动员班主任、家长共学共辅导。学校参加了常熟市组织的小学生校园集体舞大赛,荣获一等奖,并作为集体舞代表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了表演。同时,我校把冬季三项纳入到校历中的常规项目,利用“体育节”组织了跳绳、踢毽比赛。组织师生每天早晨进行长跑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又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长跑成为大课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响了生命的旋律。

七、充分开拓交流平台,成绩突出。

学校体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是难于顺利开展的。尽管由于我们的学生85%来自外地,排球队员参赛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我们总是同舟共济,努力把不利因素化作有力条件,每年参加全市的中小学排球比赛,有计划地参加和兄弟学校组织的友谊赛,既加强了各支球队的技术切磋,又有利于我校体育工作的交流。

今年的全市排球比赛在我校举行。虽然时间紧、任务重、组织工作繁重,但全体师生克服困难,团结一致,从场地布置到领导机构确立,从报名接待到秩序手册编制,从工作流程表出台到专人负责签字完成情况描述„„所有工作都周密布置,井然有序,无一疏漏。整个比赛过程中,我校参赛队能和谐相处,团结在一起,教练和队员都能自觉遵守比赛规程,听从指挥,服从裁判,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同时,我们坚持胜不骄,败不馁,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更深化了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排球精神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由于前期的精心准备,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最终我校排球队又一次夺得冠军,也使2008年常熟市中小学生排球比赛圆满落下帷幕。

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扎实的教育科研,使商小体育获得了累累成果。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了“中央教科所体育实验学校”、“江苏省软式排球实验学校”、“苏州市排球特色项目学校”、“常熟市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学校”“常熟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四名”等荣誉称号。排球训练成绩也是蒸蒸日上,近几年来,先后获得了“苏州市小学生男子排球第二名、第三名”、“苏州市小学生女子排球第三名、第四名”。在常熟市比赛中连续4年获得常熟市小学生软式排球比赛冠军。

翻飞的排球,优美的弧线,灵活的身姿,娴熟的技艺„„这是我校特色体育项目运动中最常见的剪影,令人欣慰,更令人欣喜、振奋。成绩是过去的句号,挑战蕴藏着再造辉煌的机遇。我们相信,在体育局、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商小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软式排球这一特色体育项目将使我们商城小学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成为昆承湖畔常熟教育中一艘特色教育的旗舰。

秉承传统谱新曲,继往开来创辉煌。让我们期待,商城小学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更加辉煌。

2008-12-16

第五篇:创优秀职工小家 促学校和谐发展

创职工小家 促和谐发展

渝中区两路口小学是一所搬迁过度学校,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学校生源日益下降,校级领导几经变化,教师不稳定的预期日益明显,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学校生源才日趋稳定,校级领导逐步稳定下来,目前学校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0余名,工会会员39名,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学校工会的主要工作通过创建职工之家,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为我校把创建职工小家作为了近期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是“小家”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因此,我校基层党组织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为工会工作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创造各种有利的工作条件。同时,明确行政与工会在组织上各自独立、法律上彼此平等、工作上相互支持合作的的关系。党支部把工会的工作列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党政领导担任工会负责人的工会组织,对工会工作提供大力支持。

(二)组建优秀的基层工会领导班子是“小家”建设的组织保障。

学校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选配党性强、有工作能力、热爱群众工作、深受群众信赖的干部到工会工作。工会领导班子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同时加强了对工会干部的民主监督,通过民主评议等,促使其真正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三)推进民主建设,突出工会维护职责是“小家”建设的核心。

1、努力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化管理。学校建家的重点是加强民主管理,促进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思想的贯彻落实,学校把深入建家的重头戏放在民主管理上,以建家促进民主建设。第一,切实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职权,坚持教代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规划、重大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必须经教代会讨论决定。第二,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首先把教代会作为校务公开的主要载体。其次进一步拓宽以教代会为主要形式、以固定阵地为必要形式、以各种宣传为辅助形式、以创新方式为补充形式的公开渠道,真正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第三,坚持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促进领导班子建设。

2、通过为教职工说话办事,履行“维护”职能。

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建“小家”的宗旨就是要认真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使工会“小家”真正成为教职工利益的代表着和维护者。要始终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慰问生病职工,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用爱心、真心去温暖群众的心,使工会“小家”成为党、政、群的连心桥,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避风港,成为团结向上的快乐园。

(四)主动服务学校工作大局,体现工会的建设和教育功能,是“小家”建设的重点。

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根主线,加强师德建设和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小家”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学校工会工作者主动加强自身学习,引导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邀请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进行座谈,开展老教师对青年教师 “传、帮、带”活动等。第二,学校工会组织要重视对师德建设载体的完善,大力开展以“三育人”为主体的各种 活动,如师德教育培训活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大赛、师德标兵评比、“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等。

(五)注重人文关怀,打造品牌活动是“小家”建设的关键因素。

1、注重维护妇女权益。一是注重女干部的培养,提高妇女地位;二是根据女教职工特点,积极开展如定期体检、“保健知识讲座”、“女性心理讲座”、“形象设计”等活动;三是在“三八”妇女节前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关心老干部、离退休教师群体。组建老干部活动小组,利用老干部活动日和老年节开展活动,发挥老干部的余热。逢年过节做好老干部慰问工作。

3、节日活动送温暖。生日送去祝福,让职工感受丝丝的关怀;六一儿童节给教职工子女送去礼物庆贺,五

一、中秋带来慰问,使职工时刻不忘自己身在组织中。

4、工会“小家”俱乐部建设。

工会“小家”俱乐部建设给教职工提供了接受教育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创建了教师沟通的园地,开拓了党政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渠道。首先要开辟活动场所,丰富活动设备。其次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如“教职工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比赛,举办书法、摄影、绘画、等展览活动,开展如美容、家庭、法律、安全、音乐鉴赏等讲座,组织如“中秋节青年教职工”联欢会、“新年联欢会”、“老干部联谊座谈会”、“师生演唱联欢会”等联欢活动;再次,积极邀请各方来客来俱乐部开展活动,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最后要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矛盾会更加突出和复杂,学校基层工会面临的任务会更重。切实加强学校基层工会“小家”建设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让我们通过建家工作,把教职工群众得利益实现好、发展 好、维护好,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使基层工会“小家”真正成为教职工充分信赖的“温馨小家”,进而在广大教职工中逐步形成以校为家、爱校如家的氛围,使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做好学校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下载整村移民创新路统筹发展促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村移民创新路统筹发展促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模范教工之家 促学校和谐发展

    创模范教工之家促学校和谐发展 荣获省级“模范教职工之家”的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校现有教职工219人,工会在上级教育工会的指导下、在学校党政的领导支......

    创文明 保平安 促和谐

    创文明保平安促和谐 -----禹城市公安局市级文明单位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禹城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市委文明办的正确领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有力地提升......

    创星”级职工小家,促企业和谐发展

    创“星”级职工小家,促企业和谐发展----2009汽运局工会特色活动汇报2009年我局工会结合创建工作形势任务的需要和工作实际,在实施汽运局《创建职工小家标准》和《职工小家建设......

    解放思想创社区和谐,赶超跨越促城区发展

    解放思想创社区和谐,赶超跨越促城区发展 大讨论活动学习体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在全区广泛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城区党组......

    以民为本谋新路 强化服务促和谐

    以民为本谋新路强化服务促和谐南涧县南浦镇南街社区党支部【概况】南街社区是南涧县唯一的城镇社区,辖34个居民小组4691户12899人,设1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125名党员。开展深......

    创和谐街道 促地区繁荣

    创和谐街道 促地区繁荣 推动北京路地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北京路街道办事处争创新市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材料 北京路街道辖区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居住着......

    推文化建设,促和谐发展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推进医院和谐发展新医一附院宣传科段桂洪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896年,前身是英属加拿大人开办的基督教博济医院,1982年易名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

    教育基地2011年 “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全面加强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