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

时间:2019-05-14 06:2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

第一篇: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

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

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1957年11月的莫斯科,在接见留学生时,毛泽东同志留下了一句名言:“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学术有流派,真理越辩越明。

实事求是: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系统;不是坐而论道的空中楼阁,而是与实践紧密结合;不能停在原地吃老本,而是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一、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定位的这“四为”,则更有现实指向:高校不仅要立德树人,更要为治国理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智慧。

二、中国教育自有其脉络。按照朱熹的说法,在“小学”的阶段,要教“洒扫、进退、应对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与之相应的“大学”,则要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教育的内容,不仅应该有同时代同步甚至超前的知识,更应该有“价值”;这个“价值”,就体现在接续古代传统、打开世界视野、同时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这是一道大题目。

三、95后

“95后”是新的一代,他们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年代,成长中又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是中国从“追赶”西方到“平视”西方的时代。这一代人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自信、更强的表达欲望、更多元的人生追求,也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也应该具有更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大国心态。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过程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五、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们塑造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的人生方向,成为学生们政治思想上的导师。

对你来说,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一个老师、一个同学、一个朋友,对你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过重大影响?回想一下,又是哪些瞬间、哪一句话、哪一个故事影响了你呢?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疑释惑。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

2、大学时期是不断吸收各个学派、各种思想养分的成长期,也是形成、选择自己价值取向的关键期。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各种社会议题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感情、求职、学业、社会热点„„大学生们这些在“过来人”看来可能幼稚、粗浅的问题,却恰恰是“领路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正如习近平在北大讲的那样,“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兜里,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后面这件。但这绝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分享、说服、交流的结果。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也不是照本宣科就可以轻松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都知道很重要,但怎样才能做好?这就是“知易行难”。

(四)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教师要精心从教、学生要精心学习,通过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锤炼心志的过程,学生的不少品行要在学习中形成。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

六、实践育人

(一)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中和在旅行中、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体悟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缺一不可的。中国古代有“壮游”的传统,司马迁、杜甫、李白、徐霞客等人,都曾在名山大川的游历中开阔视野、留下名篇。在学校的时光最为自由美好,但不要让自己满足于书斋所见。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脚踏实地去经历没经历过的事,会发现生命其实有更多可能。

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在老师身上,学生不仅学知识,也是在学做人。)

(一)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二)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

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

2017-01-04 23:27 侠客岛

原标题:【独家】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侠客岛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习近平一向看得很重。

青年节,他去往北京大学,听学生朗诵《沁园春·长沙》,与哲学家汤一介促膝长谈,座谈时指出要让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节,他去往北师大,称赞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儿童节,在海淀民族小学,习近平则系着红领巾,与小朋友互致少先队礼,给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告诉他们“精忠报国是一生目标”;更早时,他视察中南大学、国防科大,念念不忘的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对教育的看重,承接的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华儿女共同尊崇的先哲孔子,就是一名教师;“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民谚、“孟母三迁”的故事、甚至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常见的对联,都无不道出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

2016年12月7日,总书记还专门出席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他看来,高等教育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1、教育强则国家强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岛评: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热切地寄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时移势易,但不变的是,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依然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提高靠什么?归根结底靠教育。相比于国际高水准,中国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和速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总书记才会用“更加迫切”、“更加强烈”这样的表述,决心可见一斑。

是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怎么行?

2、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岛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有一个全新的表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最大的实际,也是办学的根本。谈文艺,习近平用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高校定位的这“四为”,则更有现实指向:高校不仅要立德树人,更要为治国理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智慧。青年们,作为事业的接班人,你们的思想和本领,都准备好了吗?

3、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

岛评:教育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和时代性。

中国教育自有其脉络。按照朱熹的说法,在“小学”的阶段,要教“洒扫、进退、应对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与之相应的“大学”,则要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同样要继承教育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比如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发掘学生的潜能等。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属于当代的中国教育之路:要教什么样的内容、育什么样的英才?在侠客岛看来,教育的内容,不仅应该有同时代同步甚至超前的知识,更应该有“价值”;这个“价值”,就体现在接续古代传统、打开世界视野、同时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这是一道大题目。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人大、武大、复旦等中国著名学府。

4、对当代高校学生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岛评:1957年11月的莫斯科,在接见留学生时,毛泽东同志留下了一句名言:“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014年在欧洲,习近平也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

“95后”是新的一代,他们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年代,成长中又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是中国从“追赶”西方到“平视”西方的时代。这一代人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自信、更强的表达欲望、更多元的人生追求,也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也应该具有更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大国心态。拥有这么多先天优势,“95后”们既令人羡慕,也更值得被“寄予厚望”。毕竟,代际的更迭,是社会不断更新和进步的最终力量。

“95后”们,中央很看好你们哟,祖国的希望也在你们身上。

5、马克思主义是高校鲜亮底色

“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高校的鲜亮底色。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应该提倡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提倡对各种思想文化广纳博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 岛评:学术有流派,真理越辩越明。毋庸讳言,现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失语”、“僵化”、“边缘”等窘境。事实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常读常新,并不断发展更新。若要抽出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实事求是”——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系统;不是坐而论道的空中楼阁,而是与实践紧密结合;不能停在原地吃老本,而是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说过一句令岛叔印象深刻的话:“连一行马克思都没有读过的人都敢嘲笑马克思。”如果能真正翻开马克思的著作,看一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的不同流派和延展,你就会发现,西方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如萨特、福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无不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卷有益,要不,你也去找来看看?岛叔可以保证,马克思这个大胡子,跟你想象的绝对不一样。

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过程

“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岛评: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德行”的追求,中国古人孜孜不倦、景行行止。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身”。在今天,当我们谈到“德育”的时候,就是在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24个字,并不是一套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指向的,并且是有土壤的。比如“爱国”,怎样才是爱国?这首先就需要对传统历史、革命史、党史有正确的、扎实的认识。这恰恰也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短板。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从了解中国开始。

7、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教师要精心从教、学生要精心学习,通过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治心养性。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锤炼心志的过程,学生的不少品行要在学习中形成。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 岛评:《论语·颜渊》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被提炼为“风行草偃”的短语,指的就是道德、文教、良好的风气对人的影响,就好像风吹过来,草顺势倒下一样。

我们大约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如果班里的小伙伴们比着学习、抢着值日劳动,大家的劲头都会更足。人都不是孤立的,好的风气就是在营造“人和”的氛围,可以春风化雨地教化、熏陶彼此。

家有家风,学校也有校风、学风。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大的“实事求是”,武大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无不是这样的校风的体现,也是不同大学的底蕴、特质所在。

说说看,你们学校的校训、校风,给了你怎样的影响和体验?

8、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当代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岛评: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一致或共鸣,是一件幸运的事。现在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今天的青年一代,要做些什么?在侠客岛看来,就是创造出更先进的科技成果、更棒的文化产品、更丰富优质的物质产品,以及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公正、法治、友好的社会环境。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宏阔的历史进程中,“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但理想将永远不朽。

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疑释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

岛评:大学时期是不断吸收各个学派、各种思想养分的成长期,也是形成、选择自己价值取向的关键期。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各种社会议题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感情、求职、学业、社会热点„„大学生们这些在“过来人”看来可能幼稚、粗浅的问题,却恰恰是“领路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正如习近平在北大讲的那样,“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10、实践育人

“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岛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中和在旅行中、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体悟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缺一不可的。中国古代有“壮游”的传统,司马迁、杜甫、李白、徐霞客等人,都曾在名山大川的游历中开阔视野、留下名篇。在学校的时光最为自由美好,但不要让自己满足于书斋所见。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脚踏实地去经历没经历过的事,会发现生命其实有更多可能。

毕竟,“身体或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11、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岛评: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兜里,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后面这件。但这绝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分享、说服、交流的结果。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也不是照本宣科就可以轻松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都知道很重要,但怎样才能做好?这就是“知易行难”。

对你来说,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一个老师、一个同学、一个朋友,对你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过重大影响?回想一下,又是哪些瞬间、哪一句话、哪一个故事影响了你呢?

12、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

岛评:在教师这个行业中,能被称为“先生”,是很高的赞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中国最早的教师,孔子能被尊为圣贤,正是因为他自己的言行高尚。“教书育人”,在书本之外,教师“育人”的责任更重,是为“师道”。我们人生的前十几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而教师正是这段时光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在老师身上,学生不仅学知识,也是在学做人。

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很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也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长,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岛评:党的建设要增强政治意识,在党领导的高校教育工作中,这一点自然也不可或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们塑造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的人生方向,成为学生们政治思想上的导师。保障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获得应有的待遇和尊重,则是这一事业的基础。

第二篇:教育新闻思考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坚守60余年,创造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当代著名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在她走后,她毕生倡导的“爱的教育”再次在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的热潮。

17日下午,教育部专门召开了“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霍懋征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霍老师的亲属、同事、领导和朋友通过缅怀她的事迹,学习她的精神。

在霍老师女儿赵萱的回忆中,母亲没有周末和假期,因为她除了正常上课,还要到全国各地讲学;母亲的课总能做到常教常新,因为即使在85岁高龄,她仍然要时常备课到深夜;母亲经常带有困难的孩子到家里吃住,从没丢掉一个学生;母亲到处讲学,却从不收讲课费,还自费组团去西部讲学„„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霍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普通的所谓喜爱孩子,而是建立在对教育的忠诚,对儿童的信任的基础上。她相信每一个儿童,相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她坚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八字方针,给每个孩子金色的童年。

“我们学校是霍老师生前执教的地方,我们要为霍老师塑一座铜像。”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更要号召青年教师用实际行动学习、传承霍老师的师德精神,续写‘爱的教育’新的传奇。”

“我们有责任,也有决心把霍老师的爱传承下去,并赋予爱新的内涵。”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冯勉说。

23年前,冯勉循着霍老师的足迹,来到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执教。如今,她凭借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全国模范教师。

在长期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冯勉摸索出“怎样爱学生”的办法:每学期,她都要把家长和孩子请到学校召开睁大眼睛找优点的“报喜会”,让孩子们懂得,即使“做路边的小草”也要“绿得出奇”,要做最好的自我。

即使学生们犯了错误,比如有人出现浪费学校卫生间卷纸的行为,冯勉也要发动他们开展调查,在实践中受触动、受教育。“如果教师把学生的问题都当成一种教育资源,那么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

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爱的教育”是先进的理念,是崇高的师德,更是一面充满感召力的光辉旗帜。

据了解,教育部已于日前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向霍懋征同志学习。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说,北京市将通过事迹巡讲、主题征文、师德讨论以及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评价考核制度等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用实际行动学习、践行霍老师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思想。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霍老师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以及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我国还十分缺少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应在提高教师待遇、调整师范教育规模和结构、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培训等方面下大力气。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关心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贯彻“两会”精神,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霍老师先进事迹,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水平;要大力加强教师和校长培训,提高教师和校长专业化水平;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鼓励改革创新,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教育家。

霍懋征老师是我国高学历人才从事小学教育的先行者,也是当代师范院校毕业生心中的一面旗帜。60年来,她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过严重疾病的折磨,却从未改变她从事小学教育的选择。霍老师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8级免费师范生张菁,也坚定了她毕业后从教的决心。

张菁认为,“教育跟着时代走”是霍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题。在国际化、信息化大潮冲击学前教育领域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研究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理念,形成中国本土的学前教育体系。

“也许我不能成为第二个霍老师,不能如太阳般把光辉撒满每一个角落,但我依然可以做一棵大树,为孩子们带来一片绿荫。”她说。[信息来源: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

科学家需要博士帽吗?

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校长李元元意外地收到一封“请战书”。11名该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共同培养的在读本科生在信中立誓,“半年至1年时间内,要发表1~3篇《自然》或《科学》级别的学术论文”,且“其中至少一篇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听起来有点儿痴人说梦。就拿学软件工程出身的大三学生李俊桦、谢寅龙来说,当他们在请战书上签名时,有关生物遗传学知识水平“还停留在高中阶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3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以一篇《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作为主刊封面文章。在这篇文章的54位署名作者中,李俊桦和谢寅龙分别排在第12位和第20位。至此,上述11名本科生中,已有5人先后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年仅20岁的本科生罗锐邦去年12月就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论文。

“我们在创造历史。”就像请战书中所预言的那样,对中国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来说,这无疑是场革命。

年轻人反而容易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在中国,许多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也未能在《自然》等顶级学术期刊上留名,因此很多人都爱问同一个问题,“你们这些本科没毕业的学生为什么能做到?”

对此,当事人总是反问,“为什么不能?”

写请战书的11人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的首批学生。这个以培养基因组科学人才为宗旨的创新班成立于2009年3月,至今招了两届共25名学生。按照培养计划,学生们前5个学期在华工完成公共课和必修课,后3个学期到华大跟随项目课题,完成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论文等内容。

这实际上赋予了学生双重身份。“华大宿舍跟学校的宿舍长得差不多,4个人一间,上面是床,下面是书桌。”谢寅龙说。这时他们还像大学生那样玩电脑游戏和进行户外运动。但当他们走进写字楼,埋首在格子间里,与那些博士一起工作时,所承担的任务已经与正式员工相差无几了。

据说,《自然》杂志的编辑曾多次探访这座位于深圳的“基因测序工厂”。当他看到那些奔忙的本科生之后大为惊讶,并用科研学生工(Student-worker)一词来描述这个现象。

李俊桦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发表在《自然》的论文中,他的主要贡献是验证新旧测序技术在测序上的一致性。而谢寅龙主要负责基因注释工作。

据说,这些研究不仅将对人类自身健康与体内微生物的微妙关系作出科学的诠释,也有助于预防和干预由肠道菌群引发的肥胖、肠炎和糖尿病等疾病。

“搞清楚之后,我就可以去卖减肥药了。”李俊桦笑着说。这是在解释了一连串专业术语之后,这位“80后”学生唯一一次“不专业的表述”。

不过,一年前刚来华大的时候,他可一点儿都不专业:除了高中生物课的有限积累,有关生物遗传学和基因测序的知识都是现学的。

这种“从无到有”的自学方式听起来匪夷所思。李俊桦说,通常在接到任务之后,他总是通过网络搜索和文献资料来获得基础知识。不懂的地方则去询问华大各领域的“牛人”,有时候甚至直接发邮件给文献的通讯作者,向海外专家求教。具体到设计、实施环节就完全靠自己琢磨和尝试。

难道想象中异常艰深的生命科学研究没有一点儿门槛?

“这正是基因组科学独特的一面。”请战书的起草人金鑫指着电脑屏幕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去年12月他曾以署名作者身份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论文。“你看我收集的文章,都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有的。”金鑫发现,人类基因组计划大规模实施也正是从这开始的。因此理论上这一领域没有“专家”,年轻人反而容易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现在一流的物理学家在做三流的物理学课题。100年前,三流的物理学家都可以研究一流的物理学课题。”金鑫套用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狄拉克的话来诠释自己的看法。前一句是说“当下物理学中未被发现的新领域是有限的”,后半句则认定“100年前,当知识和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物理学家只要找准了目标和方向都会有所突破”。在金鑫看来,如今基因组科学也处于这种临界状态,只要方向选对,又肯努力,即便是本科生也会有所成就。

学术无起点

创新班学生的惊人表现,再次印证了华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小宁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即“学术无起点”。作为创新班项目的首倡者和直接推动者,这一理念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已经践行了30年。

早在1977年考入医学院校时,王小宁就在琢磨萧伯纳的名言“读书使人迂腐”。他的理解是,知识越多越专业,对事物判断能力就越强。但因为固有的思维方式,也很容易对事物产生否定的判断,这样反倒不利于接受和创新。

“所谓‘无起点’,就是不管你原来学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你懂或不懂,就是从一个问题的起点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学习,尽可能把不知道的知识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来。”王小宁说。

2004年,王小宁调入华工担任生科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着手安排本科学生早进实验室。他认为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倒过来的学习方法”更符合认知过程。他把这叫做“赤脚医生学医”。

“赤脚医生不是好医生,但他知道什么叫病,什么叫重病。所以他一进学校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他知道哪些知识对未来当医生有帮助。”2005年开始,王小宁在学院里发起“低年级暑期实践的活动”,要求低年级本科生利用暑期赴国内拔尖科研机构从事见习活动,为此他还设立了“万元重奖”。

第一年,一名叫张鸽的女生获得了1万元的科研资助经费奖励。没想到,由此引发了“张鸽效应”。老师们发现,很多学生围绕她形成了一个科研团队,而那些被重奖的学生也自发组织同学们去实践,去参加科研比赛。这一活动的短期效应也日渐体现出来,那些被重奖的学生在保研时大多被北大、清华、中科院这类拔尖机构提前录取。

诸如罗锐邦和金鑫等人都是当年得万元重奖的学生。王小宁还记得,那年他俩和一位女同学在台上竞争的场景。那位女同学暑假在香港中文大学实习,独立测定了茶叶的成分。当时罗锐邦还只是本科一年级学生。

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台下默默地听完,对王小宁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此看来,我们很多本科生奇才被现有的教学模式湮没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王小宁提出与华大联办创新班,很快就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

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

不过,用王小宁的话来说,华工在本科培养模式的尝试,也只有在华大的土壤中才能迅速开花结果。这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基因组中心,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6岁。

据说,华大历来不问出身。该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本科还没毕业就进入基因组研究领域,至今有20多篇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论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就有10篇。他提出的口号“We are muscles,We have nobrain(我们有的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更是被“华大人”看做是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活力的象征。

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李英睿,本科期间以旷课的方式,在华大工作了两年。仅仅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就发表了1篇《自然》,3篇《自然》系列文章,1篇《科学》,共11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其中4篇为第一作者。后来,这位1986年出生的北大学生拿着《科学》上发表的论文向母校要学士文凭。

罗锐邦如今被认为是后起之秀。有一次,他酒喝多了,拉着常务副院长王俊说:“你是三重傻帽儿。你看,你有学士学位、你又拿了硕士学位、你还拿了博士学位。你看我,现在什么学位都没有。”

王俊不仅不以为忤,还以此为荣,觉得华大后继有人。《自然》杂志甚至也发表社论,题目就是《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实际上,这个特殊的科研机构始终信奉“自古英雄出少年”,因为他们的前辈詹姆斯·沃森,就是在25岁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在王小宁看来,创新班学生能取得初步成果是因为两家学术机构都秉持着超常规的教育理念。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并不具有通适性,而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仅适合前沿新技术。比如干细胞、蛋白质结构研究,就完全可以让大学生做主力,发挥他们的奇思异想。而有些专业是技能型的,比如医学领域就不能让4年级学生直接去做手术。

实际上,一些科学家在接触了创新班学生之后,也曾向王小宁表达过担忧,认为在一些相关知识上,这些学生还比较欠缺。

据了解,华工和华大近日正在筹备一个规模更大的“创新学院”。

“人类基因组的革命,带给生命科学的趋向就是越来越高精尖的技术和大规模的数据。因此未来的医学就是数字医学,未来的生物就是数字生物。”王小宁说,过去科学家历时15年,耗资数十亿美元才绘出1个人的基因图谱。未来可能1000美元,几小时就能完成。让这位生科院院长忧心的是,“中国很多大学根本就没有为这个新时代的到来作任何准备。”

如今,他希望通过建立创新学院继续“静悄悄地革命”,而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产生创新班这样大的轰动效应,而是为迎面而来的数字化的科学时代,培养和贮备一批顶尖人才”。

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97%遭遇职场问题

2010-04-07

新华网

一项近日刚刚完成的调查显示:有97%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正在职场中“跌跌撞撞”,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包括“个人发展空间小,找不到发展方向”“经济压力太大”以及“现在掌握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根据人民网教育频道与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16日至2010年3月15日所做的调查,在8718名接受调查的2009届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近两成毕业生工作半年后认为“现在掌握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其中,从事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建筑业、商务服务(咨询、法律、保安等)、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医疗、维修及个人服务等行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知识、能力不足的比例最高。

具体来说,女性遇到“个人发展空间小,找不到发展方向”的比例(29%)较男性(26%)略高。不同雇主类型中,在非政府组织工作的毕业生最容易遇到发展空间与方向问题(40%),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26%)、国企(28%)因其岗位职责固定、分工明晰,毕业生遇到类似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就行业而言,就业于批发(35%)、零售(35%)、旅游旅馆餐饮票务业(33%)等低技术含量行业的毕业生更多地遇到发展空间与方向“瓶颈”。

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指出,结合麦可思对2006、2007、2008届大学毕业生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最低水平、达不到雇主的要求,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最需要的五项基本能力: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效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都与工作要求的水平有一定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各大学每年应对其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流向、在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并将此项数据与学校的教务数据、对本校毕业生主要雇主的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记者吴晶)

第三篇:教育培训思考

实施日常学习考试管理办法 营造学习竞赛氛围

来源: 日期:2011-12-

31乐清市国税局从2010年三季度起实施日常学习考试管理办法,以日常测试、定期考试和考核激励措施,推动日常学习活动开展和教育培训内容落实。

该局根据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计划,每个季度确定学习考试的主题和内容,建立学习考试题库,并不断充实题库数量,利用内部网上教育平台,供干部职工进行日常学习测试。在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封闭式考试,对干部职工日常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综合每个单位和干部职工的日常测试、季度考试成绩,对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和考核加分。

与此同时,该局发挥机关党(政)校的平台作用,推行机关学习会制度,结合每季学习主题和内容,每月至少举办一次集中学习活动,以科室主讲、邀请专家辅导等形式,促进科室间业务交流和政策知识更新学习。积极发动青年干部开展学习,由局团委联合乐清日报社团委创立“乐青年”读书会,推荐优秀书目、文章、电影等,倡议和组织青年干部开展读书研讨和思想交流,活跃系统内的学习氛围。

据该局负责人介绍,过去实施的学习制度和教育培训活动,往往对学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检验评估手段;实施日常学习考试管理办法,兼顾教育培训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题库建设、加强考学管理、落实考核措施,推动了学习考试活动的常态化,确立了国税教育培训工作新模式。日常学习考试办法实施以来,该局已组织“两权”监督、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发票管理办法等多个专题学习考试活动,从实施效果看,日常学习考试管理办法对于促进日常学习活动开展,营造学习竞赛氛围产生了积极作用,保障了日常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丰富了教育培训的载体和形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预期目的。(载自《乐清日报》)

第四篇:教育思考

教育理当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

学生跪烧考卷、易稿演讲引发的思考

最近,有几则信息被传媒、被关注、被热议,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从教30余年,一向关注有关学生的话题。此刻感到骨鲠在喉,也想一吐为快。其一,记者阎华在2012年04月12日东北新闻网报道:前几天,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结束。4月8日下午2时,十几名高中生为庆祝考试结束,将整整五大编织袋做过的考卷、复习题、作业本集中在大连市二七广场温州城后身的小巷里。在跪地祈祷“保佑我们全过吧!”之后,将所有考卷付之一炬。烧完回家后,一个学生晓彦告诉妈妈:“我们下午用了整整两个小时烧考卷,烧前还集体跪地祈祷考试通过。心里像卸掉了一个大包袱。”对此,大连心世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瑞云解释说,“这是极度焦虑后的一种释放行为,看似极端的背后意味着孩子们希望自己是被认可的,是有价值的。”杨瑞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在保护自己的心理尊严。”

其二,周俊、高洁2012年04月14日在中国新闻网报道:4月9日上午,启东市汇龙中学全体师生来到操场参加升旗仪式,其中一个环节是国旗下讲话,当天演讲人是该校高二学生江成博,主题是“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然而,演讲开始后,学生演讲的内容与主题完全不同:“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演讲稿内容充满了对现今教育制度的不满,“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

后面的演讲内容完全是在抨击现行的教育制度,言语犀利,其间还博得在场学生的阵阵掌声。整个演讲持续了5分钟左右,虽然学校领导对这次演讲感到非常意外,但是并没有关掉麦克风,也没有让这位学生停止演讲。学校认为,江成博在国旗下演讲的用词过激,已经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但没有对他进行处分,目前,该学生已回到学校正常上课。

据了解,汇龙中学国旗下讲话的学生都是经过学校挑选出来的,演讲稿也需要老师的严格把关,在演讲之前,江成博的稿件经过老师的多次审核,然而,演讲当天,江成博将演讲稿题目变成了《做美好的自我》,变成了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

在抨击教育制度以外,演讲稿的撰写人还抱怨了父母和老师,演讲稿指出,父母与孩子缺少感情交流,只是一味逼孩子做题;老师为了升学率,只知道补课和布置作业,很少关心学生。“难怪有调查显示,90%的学生毕业后不回母校看老师,一点感情都没有!”

这让我联想起曾有的报道,毕业班集体罢了高考;XX考生在高考试卷故意做O答案;XX学生全部烧掉高中课本;学生因承受不住学习压力而轻生自杀„..令人心痛不已的事件在花季少年的周边频频发生。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且压迫越深,反抗越强,这好比弹簧一般。教育是进化与进步的必须过程,建国60多年的基础教育功不可没。回头看看,再朝前展望一下,总觉得缺少点“神马”——此神马并非网络什么,是指真正的神魂与前进的马力。我们教育的初衷是让孩子“快乐成长”,但自出发点之后的所有努力,都在制造让孩子“不快乐”的情境——超量的学业负担,模式化教学程序,缺少创造心智的培养„„没有人倾听“被教育者”的抱怨之声,却返来抱怨他们的的逆反心理。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并未真正获得践行。发生类似的“过激行为”,不过是“积云忽作闷雷声”,借势而发,情理之中。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教育孩子“要听话”,却忽视了“听他们说话”。压制压抑灌满的教育本身,就在漠视孩子的天性,天性不再,何来灵性?何来创新? 烧卷子既然可以挥去积郁,那就烧吧,能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同工之妙,也就不算白烧!词演讲直抒胸臆,可以说真言坦荡,江成博有种!这样的孩子有思想,有成熟的独立思考能力,演讲说得很在理,能反思更深层的教育制度问题,是一个好现象,应该给予正面肯定。汇龙中学的老师没有关闭麦克风,而是让孩子完整地说出了他的想法,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还真算大度。作为教育者,作为成人,作为主流舆论,应该对这样的“异类”音声概予包容。也许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感到很震惊,没有想到孩子居然有这么多怨言,而江成博演讲完毕后台下学生的鼓掌也显示了一个事实:有怨言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可惜,被我们的统计学忽略不计了。

鲁迅曾经呐喊:救救孩子!时至今天,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给了多少?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同样需要呐喊,救救孩子!

引用一位网友的一段文章作为补充:

追求“升学率”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将其变成中学办学效益的唯一评价尺度,将学生能否考上大学作为评价育人效果的唯一标准,那就大错特错了。让中学生考上大学是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育人”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关乎民族未来和希望的事业,是党的事业,是由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教育事业应当把“育人”放在首位。事实上,国内的中小学“养成”教育还是相当缺位的,养成教育之前的幼儿“启蒙”教育更是远远没有跟上,如此便造成了考入大学后的学生人格不独立、心理不健全、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乃至自杀、自残的情况,跟不到位的中小学“养成”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跟缺少“美育”作支撑的幼教实践有着根本的联系。在一些教育从业看来,“德育”可以解决孩子行为层面的所有问题,“美育”则无足轻重。也有幼教从业人士认为,在幼师队伍中开展儿童心理学知识培训,或者开展“体音美”就可以塑造孩子健全、独立的人格,这样的认识也是片面的。美育在孩子人格塑造方面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是德育可以替代的,也不是心理学知识,或者表层的体音美课程所能达到的。

塑造孩子的健全独立人格,应该用美育的视角看待孩子婴幼儿期、青少年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将“人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让教育从业者掌握足够的美育理念,将美育实践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融入德、智、体诸育之中,才是“育人”的根本要求。先成人,再成才。只有具备了健全独立的人格,才可能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格,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因此,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祖国未来和社会主义建设负责的高度,深刻把握国家关于重视学前教育、重视养成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精神,切实将“美育”理念融入教育行为的全过程。

第五篇: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目前我系处于专业单

一、学生人数尚少的一种状态。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我觉得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专业,壮大招生人数,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做好专业建设前期的调研工作。

现在国家把现有的本科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性本科,一类是技能性本科。其中技能型本科就对我们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所以我们要迎头赶上,敢于创新。既然技能型人才跟市场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就应该更深入地和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把企业的培训工作延伸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还可以聘请公司、企业的负责人来我们系部担任管理岗位的工作,指导专业方向,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同样,我们的老师也要走出去,到外面合作的公司企业去负责一些独立的项目,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市场所需的人才岗位,回来以后才能更加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专业方面的兴趣班去启发引导学生的自身潜能,让他们自觉自发地去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研究。

下载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思考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思考诗人顾城有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其实,远近之间有时不仅仅指的的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也是人与人......

    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范文

    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摘要:生命是神圣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都应该珍惜这宝贵的生命,使生命更美好、更有意义。从教育方面来讲,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

    关于生物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于生物学的概念,科学家做了专业的解释。所谓生物学就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党校教育理性思考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我国历史上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和谐思......

    当前教育的思考

    当前教育的思考 作者任以新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看当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正印证了这则至理名 一句不要让......

    关于“教育惩戒”的思考

    关于“教育惩戒”的认识与实施 洛阳市实验小学洛浦校区孙丽 “惩戒教育”是当今教育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然而众所周知,惩戒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它和教育一样古老,自从有了教育也就......

    问题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精选合集)

    问题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感到问题学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问题学生的形成,既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在我......

    甘谷教育思考

    甘谷教育的思考 2011年甘谷县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考生8095人,高考上线人数2404人,较上年的2279人增加125人,高考上线率达29.70%,较上年的29.15%增长0.55个百分......